善祥法師:公案禪機 肆、開悟後功用行 四、公案 — 求我空智 6.我執障道

(一)公案本文

僧問京兆興善寺惟寬禪師曰:「道在何處?」

(識起迷情於道在何處,有說無心是道,道在本體空寂中。)

師曰:「只在目前!」

(當體即是,動念即乖。)

曰:「我何不見!」

(我為什麽不能見?以我相覓道見,將何以見道?)

師曰:「汝有我故,所以不見!」

(以色相如來,何以見如來?)

曰:「我有我故,即不能見,和尚見否?」

(我且置而不說,和尚您如何?見道否?)

師曰:「有汝有我,展轉不見!」

(因為汝有我相,亦使我離體,互相應緣而失本真,起心動念終失其道。)

曰:「無我無汝還見否?」

(現象界諸相皆滅,能見道否?)

師曰:「無我無汝,阿誰求見。」

(人我相俱滅,還有誰要求見道?有覺之覺心滅,已歸寂靜,誰還求見什麽?)

(二)玄祥釋解

1. 前言

佛法中講我、法二執障礙本心,使自性不顯,永迷於六道輪迴中。我執深者,即言以我為主體,而妄執我體,即會有煩惱障礙涅槃本體。「我執」可分成對肉身的妄執為我,另一即是見心起心滅者為我所思所念,故凡夫妄執我、法為自我,常生偏執為我,故不得解脫修行者要認知我身是假合之體,藉此假合之體,能產生氣機,藉此能思之機制分辨心之真偽,以便證得解脫知見

要去我執,首要在對人事物時,換個角度、換個角色來看、來思考,如此您自然能超越自我執著也就能心平氣和的看待事情,解決爭端。我執相重的人,事事以「我」為出發點在思考,好處往自己身上攬,壞事往別人身上推,如此當然會跟別人搞不好世間人爭權奪利,互相毀謗、攻擊,無非不是以「我」為主體的思考模式。我門觀看黨派之間,人與人之間,若以「我」為思考模式,都不會有安祥日子過,每天爭爭吵吵,永無寧日。

菩薩對我已無執,故能犧牲自己照亮別人,有好處先想到別人,如何使別人快樂,如何使他們離苦得樂,自己辛苦並不以為辛苦,忙得似無有多餘時間,但卻非常高興,法喜充滿。故當你去掉我的執著時,不是永遠的失去什麽,反而是獲得無限的輕安、滿足,終而能獲得心靈的謐靜。

2. 釋題

公案名「我執障道」,一般人都會認為有個我身在活動,有個我心思想。殊不知我身系四大假合而成,緣盡還當分散滅亡,何有肉身可留?我心是無始劫以來所熏習而成習氣,對境起取捨之心,何有真實可言,若能不依其所思所想去做,照樣也不會怎樣。而修行第一階段要修者是斷我的執著,當然「我執」還分為「分別我執」與「俱生我執」,修行人要先對外境人事物去除分別心,斷分別我執這是修行的第一課。要去分別心,當把自我觀念去除,我執一去,即能與外界人事物同體,即能不分彼此,即能不與人對立也就無爭執事起。

公案觀其內容是在講如何悟得「空無」之體,若有我相或動念時,即不覺體空之狀。古僧大德雲,「當下即是,動念即乖」,意即當下不起心動念時,即是我等體真之相,空蕩無礙,自性虛空等齊,但當心起即背離本體空之樣,而入有相之境行者發心認識此「空無」之體性,久而久之,即能依「空無」之體,覺觀心起心滅之有相,如此當體會「空」、「有」二相,了無互礙,空中能生萬法,萬法不離空體而生,法生卻無一習氣執取其境,故行者也自在無礙,遨遊於畢竟空中。

3. 語體文解

僧問京兆興善寺惟寬禪師曰:「道在何處?」我們先來了解「道」是什麽?道家言:「道無可道,有可道者非常道。」佛法言:「性空緣起法。」兩者雖有不同,但言「空」者是一致的,佛法除言空外,更進一步言「空有不二」,但還是先要證得空理,始能獲得解脫,進一步才能再言「空中出妙有」,入「空有不二」之圓融境界按語說,此僧識起迷情於道在何處,有說無心是道,道在本體空寂中。此處所說,修行當先悟得空,認識本體空寂,始能獲得初步的修證。

惟寬禪師說:「只在目前!」所言道者當體即是行者只要不思善、不思惡,當下有個覺知歷歷的覺知,但對境無所起心,這個就是「道在其中」了。按語說:「當體即是,動念即乖。」也就是這個意思。不起心動念時是否有個知心在,此覺知心對境能如如,若對境起心動念相應,那是妄習相應故謂有,此當然道不在其中。但不是說不用修,即此能覺能知的心,能感知一切人事物就是道,沒有人未修卻能覺知,又能自在無礙。更進一步說,若修行中氣旺,能心平氣和,對一切境能自在無礙,那是假的境界。此等人若真的氣機消退,面對事物也是一樣的能如如,那才是真正自在無礙的真實境界修行過程有種種的身與心的交互關係,都將影響我們的狀況。有同學說,我以前較有耐逆境功夫逆境不倒我,現在好像反而耐不住外來事物之沖擊。過去的修行境界也許有菩薩在提攜,人也好像較有智慧,且氣機旺盛,也好像能對事不黏。但起碼在過程中所學到法,在回凡後,還是要能利用所學的觀心法門,再盡力清凈自心。我們不是佛、菩薩此心不會很完美的,不要常自我肯定為是。

又說:「我何不見!」在目前我為何無所見義理不懂,當然不見。按語說,識起迷情於道在何處,有古僧大德說「無心即是道」、「道在本體空寂中」,本體空寂能對境生心,而生起心後,要無住,無住即謂無心無心不是全沒有念頭,當然平時盡量不打妄想,但若有緣起法時,還是要有心念的反應而心起滅,佛性本來具足空有兩面的,不是 重視空相。但現在我還在我執,當然能先悟得真空才是修行的真正次第。按語我為什麽不能見?以我相覓道見,將何以見道?大多數的人認為「道」一定有形有相,故一定有個什麽可見,要知道「空體」要如何見?

惟寬禪師又說:「汝有我故,所以不見!」我執深重的人,事事都有我在,以色相要見道,如何能體會空的樣子?《金剛經》里,釋迦牟尼佛也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若行者以我相或聲光之類要覓道見,將何以見道呢?

又說:「我有我故,即不能見,和尚見否?」您和尚說我有我相之執,故不能見道,那我且置不提,問和尚您見道否?惟寬禪師說:「有汝有我,展轉不見!」一切法都是因緣法,對於因緣法,自性才會現起應緣,一起應緣之心,空體即不全寂,故禪師說您在,而我也即現有我在之樣,如此互相因緣生法,道即失卻完全「空」的樣子,而進入「空有不二」的境界。大家應該知道的是處所言的「道」,顯然是在指「空」,空為什麽那麽重要?若不能徹底體證「空」的樣子,對解脫知見不能完全掌握,也可說是做不到。光有意解的認知是沒有解脫能力的,故佛法為什麽注重體證,就是這個道理,若無親自走一趟,怎知自己真的能否解脫,就是有體證,而沒有悟得阿耨多羅叄藐叄菩提(正等正覺)入不退位,還是有迷失的機會按語說:因為汝有我相,亦使我離體,互相應緣而失本真,起心動念終失其道。故禪師說:「有汝有我,展轉不見!」

又說:「無我無汝還見否?」若沒有我也沒您的存在,那樣還能見道否?按語說:現象界諸相皆滅,連您我都不存在,這樣能否見道?禪師說:「無我無汝,阿誰求見。」沒有我、您之境時,全入空寂涅槃境界,那有誰說要見道呢?按語說:人我相俱滅,還有誰要求見道?有覺之覺心滅,已歸寂靜,誰還求見什麽?這不是多餘的嗎?

我們從此公案中了解,本體界與現象界之分野,一談到本體界即入空無的境界中,一入空心即能遍一切處;若也以現象界起一切法用,則回復到世俗的人事物中,才有您我、善惡、逆順之分別。修行第一階段當斷我執,滅一切外境的人事物分別想,則能證得無我執相,初步解脫即得。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