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祥法師:公案禪機 肆、開悟後功用行 五、公案 — 求法空智 前言

一、前言

今天發了新的講義,因為有人建議法空智很重要,法空智公案沒講,所以現在開始講「求法空智」。我們知道凡夫兩種執著:我的執著、法的執著。我的執著又分為:分別我執和俱生我執;法執也是一樣又分為分別法執和俱生法兩種;分別我執、分別法執是今生所薰習的,這兩個習氣比較淡薄,要斷比較容易。而俱生我執、俱生法執是過去無始劫以來所薰習的,所以要斷就很難,因為你還沒出生的時候,就已經污染了這些習氣

你斷了分別我執的話,大概已控制了第六意識執著;斷了俱生我執跟分別法執的話,大概斷了第七意識執著,所以第六識、第七識妄執滅了後,才現起觀俱生法執的能力,第八意識本自清凈具足了一切法源,第七意識妄執八識一切法為我的俱生法執才滅,這個時候才是徹底的解脫,所以修解脫法是不簡單的!去掉分別我執、俱生我執,去掉分別法執、俱生法執,那才能夠超越叄界及命濁。「我空智」我們已經講完了,現在講「法空智」,如何來觀一切法不真實不空呢?先看新講義公案開頭。

二、講義文及說明

「在入地菩薩中,雖地地均能漸伏業識,惟真令其永伏不再生現行作用者,必須進入第八地(不動地)菩薩位之後。入地菩薩功用行之行者,對第七意識相應之俱生法執起現行作用,或伏或起,未能完全控制其現行作用,直到金剛道後,法空智果現前,才能永伏現行種子,而入真正無漏境界。」

在入地菩薩位中,開始消除遷業流識,地地一直往上修。什麽叫做「地地」?佛教菩薩位階有54位階,從初發心十信位開始,發心佛法,或修善行,這不是只有佛教徒而已,信耶穌基督天主阿拉、..等眾都可以,主要他發心要修善行都包括在內了,再來是十住位、十行位、十迴向位。之後,在這個重要的關頭要加上一個四加行位,才能進入菩薩行列。何謂四加行?就是「 、頂、忍、世第一」,即能入菩薩位階。

經雲:「 、頂,依能取識,觀所取空。下忍起時,印境空相。中忍轉位,於能取識,如境是空,順樂忍可。上忍起位,印能取空。世第一法,雙印空相。皆帶相故,未能證實。故說菩薩此四位中,猶於現前安立少物,謂是唯識真勝義性。以彼空、有,二相未除,帶相觀心,有所得故,非實安住,真唯識理。彼相滅已,方實安住。」

你修到這個菩薩分水領的緊要關頭的時候,要修四加行,就身心而言, 就是熱,身體要能產生能量,用氣來說明也可以,然後能夠達到一切加行境界,如我們色身的頭頂也好,整個身體布滿了氣,此時對一切法就能有「忍」的力量,能看得開。身無氣對境能忍的功夫會衰退,故修行人當業障來時,先失身之氣,亦即丹田氣機閉死,隨之,心定力衰退,其忍的工夫就失。

再下來是世間第一法,這是世間法不是出世間法,是世間裡面最高之法,也就是靠氣得定、得忍的最高法。而這不是佛教解脫道裡面的法,無上佛法是以般若智渡到彼岸的。故世間裡面第一法的定忍,還是世間法裡面的法。證到四加行的話就可以准備證入地上菩薩了。

入地菩薩也有十位階,到八地--不動地的話,對一切境界能夠如如不動,到這境界才能如如不動,聽說上虛下雲老和尚是八地菩薩來出生的;九地善慧地、十地法雲地,法雲灌頂一切法,這位階的菩薩也就變化無量,有能力眾生在一切法之下,得安詳領受你的法益,這是十地菩薩

再過去就是金剛如來地,金剛如來地又分十地。金剛十地是真正像釋迦牟尼佛的果地佛。我們修行的人,要將這些果位搞清楚,才不會迷頭認影自我肯定,果地佛只有釋迦牟尼佛。

九地以前都還是因地佛,這邊所講的還是因地菩薩,真正阿羅漢的位階相當於菩薩八地,阿羅漢是身執解脫了,但是得小乘的果位,如果以菩薩的果位來衡量的話,是八地不動地的位階,八地菩薩內心無礙的。講義所講入地菩薩就是開悟以後的菩薩,地地上修才能真正斷一切法空,如果沒有的話,你就沒有辦法修到內心清凈

「雖地地均能漸伏業識,惟真令其永伏不再生現行作用者,必須進入第八地菩薩位之後,才能永伏。」什麽叫「永伏」?什麽叫「暫伏」?「暫伏」就是我心裡面還有污染(雜草)、很多毛病,暫用一塊石頭把它壓住,不讓它再長,但根部還在裡面,永遠除不了根,也就是說永遠除不了你的業種。

我們很多人說:「我打坐的時候,氣充滿頭部,沒有煩惱了,心看得開了!」那種是暫伏,不要走錯路,你要真正像修佛法的,要把我們內心打開,也就是色身要打開,在禪宗來講是「開悟」,在《楞嚴經》來講是「色身破」。開悟以後,你的心原原本本的暴露出來,然後你對著這個境塵,有沒有貪心?有沒有妒念?等等,把它拿掉!斷掉!

我常講的修行要有境界來磨、來考,譬如說我在修不偷盜,那邊有十萬塊,我看了心動,以前我常說:如果在路上看一大 的鈔票掉在地上,還是一千元大鈔耶!起碼也有一萬元!你抱著什麽心態呢?有的人說我不能占為己有,把它檢起來,送到警察局去,這個是我應該做的,而且我不貪。這樣對否?也對!也不對!為什麽呢?因你動了心。當你看到!最好是有看,當做沒看到的就走過去了這是對境不動心,管它是誰掉的,管它以後的下落會怎麽樣?修行就是要這樣!

如果你檢起來了代表你還有對物心動,是著相!當然這個要有超越的功夫。一般人言,很可惜呀!丟掉的人沒找到的話會傷心,所以最好送到警察讓他招領,這些都是你在妄想

再談到「貪」,小金額你不會做貪的事,上千萬、上億的,好幾億的時候,而且您又很容易拿到錢的時候,你貪不貪這就在考驗你定力有多深。很多高僧大德人家供養的紅包,他們就丟在屋裡,像上虛下雲老和尚供養紅包堆成一座山,人家供養他,他也不打開、也不用、也不給人,就怕去碰這個錢。但修行最好是把它打開來,但不被它誘惑。

所以貪心有沒有滅,是要境界來考,你才知道自己有多大的貪心!貪、 、痴、慢、疑等種種毛病很多,打開本來的時候,你要一個個的去拿掉,拿掉才能真正懂,法的執著有多深。

「悟後要不要修?」這也造成很多的爭議。有的說,當下清凈體性就是佛,那還修什麽?有一的人就這麽講,每一個人都是佛,我們說如來禪,如來禪不是當下認知你的體性,就已經悟道了!哪還要修?這種不必修的知見,是因他沒真的打開本來,見「無想」或氣壓心識不動,認為已見性,這樣當然會說:不必修。如果一悟,八識法塵全部傾倒而出(大翻種子),看你要不修?當然要修,要修,如何修?無所修,只是去掉你的遷業流識,故古僧大德講,修不修兩頭話,說修無所修,說不修有無無明、遷業流識當前。如果在初禪,了解我們這個體一絲不染,我們的體本空,體空然後不染一塵,你雖懂了,但境界一來就迷糊了,又犯了貪、 、痴、慢、疑種種毛病。是否真正開悟是一回事,還要加以實證,那什麽叫「實證」呢?禪宗講的就是開悟,《楞嚴經》講的就是色身要破,破才能把你的心拋出來,所以這叫做「悟後起修」。

如果你說:「悟就悟了,還要修什麽?」這就是不了解經義。「開悟」是打開我的心扉,「悟」是悟到我的心我的心裡面亂七八糟的垃圾一大堆,剛好拿來修,一個一個把它拿掉。面對境界你真的有沒有解脫?不是你說解脫,就解脫!不是的!譬如說你還嫉妒心對你的另一半很在意,別人跟他講話,你內心有一不舒服感覺表面上無所謂,但內心有沒有無所謂?有一絲一毫的不痛快的毛病也就心病,忘不了另一半跟誰比較親密,其實你的另一半並沒有什麽心,只是盡朋友的心去幫她、去照顧她而已。像這樣,你自己最清楚有沒有解脫?有沒有掛礙?

開悟的人是在修這些微細毛病,不是修什麽不殺人、要人家的錢、…,若你還有這些毛病,那你就進入不了開悟境界,還未修到這個階段。所以悟後再修,才是真正有在實修,在開悟以前是緣修,是在培養我們的資糧。所以要發這個願,從初發心開始,當然不必 講今生,講以前多世,以前你已經修過佛法,所以這一世才能接觸到佛法這都因緣的。

開始修行,修布施持戒精進用功,修到這里,去掉我們的妄想心,有一開悟了,開悟了還要修什麽?還要去掉無始以來的習氣毛病修行修到最高點的話,就是悟到「空」。「空」也可以進一步解釋,悟空境界怎麽樣?空有很多的不同意味,有畢竟空、相對的空、絕對的空、..。等證到了以後要回凡,「空」這里是聖境,永遠住在聖境也不對,只會跟「空」連在一起了,所以一個人證到什麽都空了 我空了、法空了,他就偏重於逍遙自在樣子如果你證到完全圓融,「空有不二」的話才是究竟。悟到「空有不二」,就要回凡,回凡的話就是圓融那就中道;就是我心空了,但是面對境界的時候,我內心如如不動就像剛剛講的第八地菩薩的時候,也就是能以如實空的體,面對如實不空的境,內心都如如不動。因內心是如如不動,外面境塵是如實不空境界起就是因緣起的法,這就是以如實空的體,面對如實不空的境,心能如如不動不被它(外境)轉,這樣佛性本來有了,佛性的另一面「有」的境界也有了,所以空、有都具足了,這就圓滿

如果偏於空,雖然你逍遙自在,但不會在現實的人間求一個完整的解脫,那種人小乘行者只會內心清凈,在沒有人來吵的時候很清凈,等到有一票人在那裡的時候,或每一個人所面對的人事物的時候,你心不能清凈,就心慌意亂,就說我山上只聽到鳥叫、水流聲,沒人來煩我,多逍遙自在呀!現在一到台北,人擠人,到處都是車子,你就說煩死了空氣太差了,我呆不下去了!還是回到山上去吧!那你就不適合修真正圓融這一套。

空有不二」是真正的佛法,是自己開悟後,認得體性清凈,真正要修行不能脫離緣起,因為緣起中有貪、 、痴、慢、疑相應,才會有鬥爭的心,才有愛的心,給你好看的心,你面對這些能不能自在,是不是很如意地容納它們,如是那才真正的解脫

所以來畫個山形狀,為什麽兩邊畫同樣的高度呢?兩個是一樣的,我們公案五蘊表面上看都一樣,但內心不一樣,因為這(右邊)是解脫,這個(左邊)呢?還沒入門!剛要入門還沒入門,色受想行識這五蘊,對言語來說兩邊都一樣,但是解脫的人呢?利用色受想行識來渡化界生,如果你感情作用的話,一個不善語言,面無表情的人,人家一看你就怕,還聽你說法呀?不對!你也會表示這件事不對,不高興哦!生氣!但是這里(左邊 未解脫者)的生氣跟這邊(右邊 解脫者)的生氣不一樣,這邊(左邊 未解脫者)生氣是以你的喜怒來生氣,但這邊(右邊--解脫者)是以度化他的心來表示你對他所做不高興,但是你的內心如如不動。所以在坐的應該有很多人有這種功夫表面上生氣小孩,但內心好像跟你沒什麽事情一樣,裡面有一個如如不動的我,那是真我!但是你要小孩,所以要表示生氣樣子

這邊(右邊--解脫者)是你要假借色受想行識,這五蘊身來度化眾生利益有情,但是表面上看起來跟這個(左邊 未解脫者)有沒有一樣?真不一樣的存在於內心的不同,整個架構是這樣。所以這里所講的,到八地菩薩位以後,才真的有解脫知見你還有什麽貪呢?還有什麽 呢?還有不認識因果?當然你都清清楚楚,這個時候才了知一切業識。功用行就是剛剛講的,八地以前的菩薩都是用功的,而用功方法是銳利的方法,所以叫功用行。

「遠行地菩薩」是七地菩薩,七地以前是要用功的有學位,要修空、無相、無願叄叄昧,這就功用行。無功用行是八地以後的菩薩,對內心已無可修,此時要修心的神通妙用,還是有用功的。

功用行」與「無功用行」的修行者,對第七意識相應的俱生法執現行作用,或起或伏,第七意識就是執著八識一切有我意識,因為你們這班還沒講到唯識」,可能對「唯識」還不是很清楚。現在道場那一班剛好在講「唯識」,談「唯識」裡面的第六、第七、第八意識

「阿賴耶識」是第八意識,也是我們的本心也可以講本識,它今生跟以前無始劫以來所熏習、所經歷的大小業識都種在裡面,你如果是在睡覺或是禪定之間,會現出阿賴耶識的種子,那都是你的心念,以前你做了什麽好事,幹了什麽壞事都會現起,會現起都是八識阿賴耶識的種子被掃到,本來阿賴耶識只會現這些種子,它沒有什麽好壞認知,所以說它本是清凈的。

阿賴耶識現出一個種子起的時候,譬如說一個念頭好了,第七意識的見分(唯識裡面的見分功用)功能發揮功用 (看到念頭功用就是「見分」),看到第八識所起的念,他就說:「哦!這是我起的念頭!」然後產生第七識的相分,之後再執著這個就是「我」!執著第八意識中一切大小所起的法都是「我」,所以如果第七識俱生法不滅的話,沒有辦法調伏業識,證得解脫的。

我常常畫這個圖,現在再畫一次,其實你懂得佛法的話,你就可以看出來,第八識阿賴耶識現什麽?譬如:山,這「山」是實境的,是在外的,山是色相,阿賴耶識裡面分生五根 眼、耳、鼻、舌、身,這是阿賴耶識所變現,唯識里所講的阿賴耶識所變現的,我們眼睛看到這山,當認知的時候,那是第二個念,第一個先看到山的是我們的本體,是阿賴耶識。

如果你是第一次聽這個,可能不容易了解,有一現量意識它是現實量知一切法境,真認知一切境的是第八意識現量。你透過眼睛可以看到這個山,山會現出來,你認為眼睛看到的。那修行的人不一定要用眼睛來看,用你的體來照,眼睛閉起來,也可以看到一座山,或一個人的影像,假設這個人像是真實的話,那你現這個現量真實的,是佛性現量,我們主要是在開發這個東西,不是只藉眼睛才可以看到東西很多人眼睛看到的,是因眼睛光波長改變,故可以看到鬼神那是光波長改變,跟我們修佛法用真正的體性來照,是不一樣的。用眼見或其他四根來觸知外境,雖也是現量,但真正的現量是第八阿賴耶識,五識認知塵境是依託阿賴耶識而有現量,此是五識的現量

我們佛性現量可以照這個境的時候,第七識的見分看到自己本來的心所現的影像,它看到了,然後自己產生自識形相,相分就是形相,第七識創造自己的一個形相,會依習氣把它畫成不一樣的形狀。本來這兩個所見是一百分相像的,不知道為什麽會變成這樣異狀,是自己心喜歡妄想喜歡羅曼蒂克的想法不正常的心所產生的,所以就轉成不正常的形相,你毛病越多,這個變形就越大。原有見分與七、六識見分而生形變,這就是我們要調整過來的,我們要永伏或暫伏,把它壓住,不讓它起改變形態,你心有沒有妄想?有沒有左右一切束縛的想法?這都心病

再過來講第六意識它是分別。它的見分所看到的是識相這一個,看到後它自己又幻想出一個相分,所以這個相分跟次原(七識)的不一樣,甚至於現出顛倒的樣子那就更離譜了,顛倒是非,那表是你的壞心更多了,本來是這樣(正方但變形),現在這里(變形後還倒立)是更加離譜了。這里顛倒過來就是顛倒是非,更離譜的,這種是不可救葯了,白的說成黑的,黑的說成白的,這種人德行真的太差了!

我們舉了其中一個來講。「見分」,見到這個會產生「相分」,相分若有變化,就不是原形了,這些就是我修行要去調伏的。不正常的心態,就要去調伏,這邊(第六意識)不起功用了,這邊(第七意識)調伏了,留下來只有這一個,真識(八識)所現,不經改變,所以看這一個為真,不會改變。我們佛性只會照、映照,不會改變它的形相;會改變它的,都是你的個性習氣毛病,那你就知道你要修什麽。我們都是在修這些,今生前世所養成的習氣毛病,改變一切觀見,產生自我心念善惡也就依它而起。

回過來講講義 「永伏」跟「暫伏」。「第七意識相應之俱生法執現行作用,或伏或起,未能完全控制其現行作用。」你不能夠控制,你看到這個山,起了不正常的意念的時候,甚至於頭顛倒過來的時候,你沒辦法控制它,因你的心有病,所以都要調伏,調到你看到什麽就是什麽,就像鏡子一樣,「漢來漢現,胡來胡現,不來不現」,你不會故意去改變它的形相。有所改變的,都是我們心有不正常的念,這些要把它控制。

「直到金剛道後,法空智果現前。」「金剛道」就是八地菩薩以後,再真正的修如來禪定的,如此才能永伏現行種子,而入無漏境界也可以說,你開悟以後證到金剛如來境界的話,才有辦法不被一切境轉,這才是真正的法空智果。證到這個境界,才能真正的解脫,要脫離叄界,不能分別一切法,才能夠做到。這些公案僅是告訴我們修到法空智果,還沒談到去分別心,建立平等性。

叄、畢竟空相之必要

徑山宗杲大慧普覺禪師曰:「學道人日用,空境易而空心難,境空而心不空,心為境所勝,但空心而境自空矣。若心已空而更起第二念欲空其境,則是此心未得空,復為境所奪。此病不除,生死無由出離。不見龐公呈馬祖偈曰:『十方同聚會,個個學無為。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此心既空矣,心外復有何物而可空耶?」

「法空智果」是在說明心與境之間的關係深淺,大師言「空境易而空心難。」「空境」是空「我執相」,破第六意識心執;「空心」是破「法執相」,破第七意識八識所映照境之心執相。修行當然先修第六識的我執,再滅第七識的法執。

又言「境空而心不空,心為境所勝。」境空是言逼迫六識對境不黏,還有用一點絕對空的法來對境,如此可說還用一法治一法,是謂心沒有空掉,若心空掉,就不怕境是如何,或是在、不在,故說在此情況,還是心為境所奪。故大師言「心為境所勝」。若也能此心而不故意滅此境,就是「見」入「空有不二」之境,如此,大師言「但空心而境自空矣」。

初悟心空但習氣猶存,面境時,起初如如不動,是謂心空;隨後心又起第二念相應,又要生起另一心空其境,此時當知悟不真實,還有餘習做怪,最後心還是為境所奪。此現象我常舉例,當你被罵時,當下心空無惡,但隨後又住境生心,不願、不服心又感境而起,雖即時知心之非,要滅其法執境,顯示此心證得真空,是謂心空未證。若證得真心空,再起心念欲空其空境,也動了心用,還是被空境所奪。故大師言:若心已空而更起第二念欲空其境,則是此心未得空,復為境所奪。

上述這些現象都是心還有病,若認知不真,或不知如何修習斷執,大師言:生死無由出離。最後大師舉龐公呈馬祖偈,此偈曰:「十方同聚會,個個學無為。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此意思在說什麽?是說開悟的任何一個人,若不知修習無為法,就不能悟得真空,不能悟得真空無為,在選佛場中你就不會成佛果而被選上,即成佛無份,因你無真悟得心空。此段可明白告訴那些搞怪力亂神、有為諸法的人,要悟得佛性當悟心空,悟得心空,即得真如為之境界

此心既悟得空時,心外之境歸境,何必要強滅那境呢?這是入「空有不二」之境地,心能應緣現境,境歸境,我心如如,即能知萬種緣,即心即佛是此境界,當如此,復有何煩惱,復有何所執習氣。故最後大師言:此心既空矣,心外復有何物而可空耶?故有大德雲:青青翠如,盡是法身,鬱郁黃花,無非般若。心內無物,內外一如,法空智至此才是成熟,當得解脫知見也。

(  86 年 2 月 24 日 講於 龍潭   )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