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祥法師:公案禪機 伍、認識佛性 (一)證畢竟空 7.常住法身

(一)公案本文

牛頭山法融師問四祖道信大師曰:「既不許作觀行,於境起時,心如何對治?」

(大師說要做禪觀,那境起心應時該如何。)

四祖道信大師曰:「境無好醜好醜於心。心若不強名,妄情從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汝但隨心自在,無復對治,即名常住法身,無有變異。」

(一切境界並無好或丑之相,有好或丑相生起都是吾人之心所起。心若能不強給此境界一種名相,那吾人心內之妄情諸見如何會起呢?妄情之見不生起,吾人本具足真心,將任意生起心通力,而能無所不知。你只要隨其心該如何就如何,而無有絲毫的罣礙,即能自由自在,不必要去對治此心。如此,即名常住法身,此法身並無有變異也。)

 

(二)玄祥釋解

1.前言

佛法的修證都有境界層次,若無善知識指導,小者遲滯不前,虛耗時間,或走錯路,住於世間禪定中,心有靈知靈覺,現起光之異境,但終無有緣認知佛性牛頭山法融禪師一入山即有百鳥銜花迎接之異相現起,後來終日打坐禪修,雖已有甚深禪定,但總是住空守寂。

一日,四祖道信禪師目睹牛頭方向異人在,即前往探尋。經人指引說有一懶融者,都不屑理人,每天自行打坐禪修。四祖即前往見法融師,法融師一見四祖知其是禪宗嫡傳法脈,即請問佛法大要。

四祖本自要解其心而來,故說佛法法要。只見四祖說道:「夫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一切戒門、定門、慧門、神通變化,悉自具足不離汝心。一切煩惱業障本來空寂。一切因果,皆如夢幻,無三界可出,無菩提可求,人與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虛曠,絕思絕慮,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無闕少,與佛何殊。更無別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觀行,亦莫澄心。莫起瞋貪,莫懷愁慮,盪盪無礙,任意縱橫,不作諸善,不作諸惡。行住坐卧,觸目遇緣,總是佛之妙用快樂無憂故名為佛。」

由四祖對於法融師之開示,不難了知:初步的禪定功夫是省不得的,也就是要能得戒、定、慧門。一得戒、定、慧門後,即不能再沉空住寂,也就是證得三昧後,當轉而入無相三昧,讓心能遇緣起心動念,不再強壓此心不起,永住無際空境。如此,佛心即應緣而感知,知後不起瞋貪、愁慮,無一法可黏,無一法可住,如此之境總是佛心之相

問題是「不經一番寒徹骨,那得梅花撲鼻香?」若沒有經過像法融師這樣的數年或一、二十年禪定功夫,就讓自心隨境緣起滅,雖有所感知,卻總是妄想習氣相應,瞋貪、愁慮相隨,如此並非佛法解脫之道。故孰先孰後,定要省察,不經四祖開示,法融師遂讓自心去應緣起法,這樣是沒辦法使習氣斷盡,清凈法身活起,怎能有神而通之心用。

 

2.釋題

公案名為「常住法身」,「法身梵語 dharma-kaya,指佛所得之無漏法,及佛之自性真如如來藏,乃是三身(法身、報身、應化身)之一。法身又稱作自性身、法性身、如如佛、實佛、第一身等。一般而言,佛之自性真如法界,始可稱為法身,即證無漏、真如無為、無生無滅之理。《大乘起信論》中言:「除滅無明,見本法身自然而有不思議業種種之用,即與真如等遍一切處,又亦無有用相可得。何以故?謂諸佛如來唯是法身智相之身,第一義諦,無有世諦境界,離於施作,但隨眾生見聞得益,故說為用。」法身無形亦無相,與空體一如,故稱常住不變空性法身,簡稱為「常住法身」,因為空性始能稱為常、永恆不變,住於虛空之中。

若以華嚴宗派說法身,是要具足十身才能稱為獲得清凈法身,此十身者即菩提身、願身、化身、力持身、意生身、相好身、威勢身、福德身、法身、智身等十,而具足此十身者僅推毘盧遮那法身佛,故華嚴世界是以毘盧遮那佛為教主,當然華嚴宗主張此十身相,即融攝於法、報、應化三身中,依其本體福德功用相而分成此十身。

禪宗雖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但末法時期要談法身活起,是很不簡單的事。且一個剛開悟行者法身雖然活起,但尚不能用,母音上師稱此為「素法身」。此素法身雖然與自性清凈法身無別,但因一剛開悟行者微細極微細、極極微細妄執心病未全滅故,故法性身尚不能起用。祇有證到無漏智、真如體現前時,始能依因緣而讓自性真如徧一切處,應一切眾生緣,此真如法性身隨眾生緣而起。

聲聞、辟支佛能知一切智,菩薩能知一切智、道相智,只有佛能徧知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薩婆羅智,或稱薩般若智),故佛的法身能隨眾生緣而施作,作後即離施作想。一個開悟行者,雖也能依不全清凈法身,體知一些相境況,但若不證得無漏智,是不能得解脫知見的,即是能知不能離、不能轉,所以說沒有解脫知見

我們知道「常住法身」是何義後,就不會妄自肯定自己的修為,就是禪宗祖師們所言的「常住法身」意思,也還沒有佛陀所證法身境界。但此公案內容對我們禪修者,可以有所指引,稍為認知法性身約略是什麼。

 

3.語體文解

牛頭山法融師問四祖道信大師曰:「既不許作觀行,於境起時,心如何對治?」

牛頭山法融師聽四祖道信禪師如上所言後,立即產生疑惑,因他是世間禪定修法在修禪觀,可依真如體透過世間禪定中來世間一切境況。現在四祖卻說:「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一切法從心地起,這種心地法門第一次聽到,法融師不能理解,故繼提出問題說:「既然不許作禪觀,那當緣境起境時,此心也會感召而起心念,那將如何對治呢?」

按語說:大師說要做禪觀,那境起心應時該如何世間境界行者,因色身未破,故都會以其真如性見光、見境,見此世界天上人間等,或者進入四禪時也可生起神通,但對境時因未修空觀、解脫道,會妄執一切境為真,此時心對此境要如何來對治呢?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是世間禪與佛禪最大的不同處,能知佛性及不知佛性是什麼的分野,能面境不當真,不起善惡念相應,這就是解脫禪定

四祖道信大師曰:「境無好醜好醜於心。心若不強名,妄情從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汝但隨心自在,無復對治,即名常住法身,無有變異。」

四祖道信大師開示說:「當面對境時,不管此境由心生或境起,此境也許是人事物,也許是超世間的眾生法塵事,不管怎麼樣,此境終歸是僅止於境而已,不會有好看或醜陋之分別相,若面境有好看或醜陋心生起,那就是由我們的習氣中的分別心起。若覺知心不強將一名相加諸於此境上,此境僅是境而已,不會有好看或醜陋心生起。若真的面境心生好醜之念想,隨之妄情即從心地生起這就是所謂的住境生心,妄想、情見怎會不起來呢?所以此覺知心不會強加給境相一名稱,例如美醜、好壞境界概念,既然不執取名相、不安一名相在境上,那妄想、情見怎麼起得來呢?若妄想情見不會起,就能以此覺知心任您徧知一切事。你現在要學的是要如何讓覺知心面境時,不管它善惡、美醜都要自在,不必怕心起,心起境就要對治它,要對治的是自己的習性、妄執性。若沒有妄習及妄執,則此覺知心佛性真如所現之境,對此境僅要了知,不加以分別,這就是佛法所謂的常住法身已現,一得此常住法身空體,就不會再起變異之相也不會退轉於所修證之佛道。」

按語說:「一切境界並無好或丑之相,有好或丑相生起都是吾人之心所起。心若能不強給此境界一種名相,那吾人心內之妄情諸見如何會起呢?妄情之見不生起,吾人本具足真心,將任意生起心通力,而能無所不知。你只要隨其心該如何就如何,而無有絲毫的罣礙,即能自由自在,不必要去對治此心。如此,即名常住法身,此法身並無有變異也。」

佛法世間法外,真正的佛法是在教導無為法,不以一法對治一切境,那行者心空即能應緣現起心念,只要讀取其心念,不要有好壞想,也就沒有所謂的煩惱心生起,這就是菩提覺知又能超然的境界。有禪修經驗者,要去學習佛法解脫道的知見若不得此知見,不知用此知見怎能認知如如佛?

( 2004 年 2 月 18 日 撰於 法爾 )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