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祥法師:公案禪機 伍、認識佛性 (二)不即不離 4.虛受供養

(一)公案本文

雲居山道膺結庵於三峰,經日不赴堂。

(緣起現象界,雲居膺師自參筠州洞山悟本良價禪師後,結庵於三峰處所,數日不來齋堂過堂,洞山深疑之。)

洞山禪師問曰:「子近日何不赴齋?」

(一日洞山禪師親去見雲居膺師後,更問他近日何不見汝來齋堂齋飯?)

居曰:「每日自有天神送供。」

(我每天自有天神供養東西來,故不必到齋堂齋飯。)

禪師曰:「我將謂汝是個人,猶作這個見解在,汝晚間來。」

(我說汝本來是像個修行人,怎會有這個見解,受天神供養,汝晚上來我處!)居晚至。師召,膺庵主。居應諾。

(雲居膺當晚便到禪師處所,師特召喚他叫膺庵王,居自然答應。)  禪師曰:「不思善、不思惡是甚麼?」

(師雲若行者不思善惡亦不起任何念頭,此境界是何境界?回去參究!)

居回庵,寂然晏坐。天神自此竟尋不見,如此三日乃絕。

(雲居師回庵後,依宗門特有寂然禪定法,不起心動念住入空境似地晏坐。天神自此後竟然尋覓不到,真是「羚羊掛角無蹤跡,一任東風滿太虛」。如此,經三日天神再不見來供養了。)

 

()玄祥釋解

1.前言

一般人隨時隨地都處在起心、動念、思慮中,凡有所動念即會現出有相,此心相徧滿虛空界,能感召萬種緣。這是凡夫有修、沒修所具有的現象,也是不能得解脫的死結。修行人是有心即有相,此心來自於平時罫礙事、貪戀事、想欲事,有相即能引來事境,此等思慮境界雖是世間禪的境界,因是之故,能當感召世間之天壽。當行者能入虛空無為境,以不動心念入無礙境、無為境,離一切因緣造作,不為成、住、異、滅四相所遷變,所以所謂虛空無為者,乃真空之理不為惑染所障礙,即以無礙為性,容受萬物而遍滿一切處。

佛法解脫道以修無為法而為目標唯識宗將無為分有六種層次的無為:虛空無為、擇滅無為、非擇滅無為、不動無為、滅盡定無為、真如無為等六。行者若不知修無為法,除不能得解脫見外,可能還要召得天神供養,或感召生死魔之困擾。

例如古代據說有個金碧峰禪師,是唐宋年間的禪師,但遍查五燈會元卻無此禪師之名。嘗有現今大德言:「華嚴宗在四祖澄觀禪師為五台山確立華嚴法脈後,但到金碧峰禪師則另起禪風。」此金碧峰禪師是否彼金碧峰禪師尚待考證,但古代禪師用其俗名者,是少之又少的現象都是用釋氏、山名及法名,這也頗為奇怪的一點,對於公案真實性,本人還是抱著存疑的態度。依金碧峰禪師後來還要遭閻羅王遣鬼卒來捉拿,真是有不像禪宗祖師大德的修證功夫,好像是一般較低層次世間禪之行者,因未突破生死關,才會遭到鬼卒之索命。

不管如何,我們就假設有此一事,就藉此民間說法,來說明他因貪愛一隻華麗的玉缽,心才有所罫礙。鬼卒乃弄響其玉缽想引他出定,要他禪定中現身,好抓住其識神回去交差。好在此金碧峰禪師一出定後,發覺有鬼卒要捉拿他,所以他就說了一首偈語:「若要捉拿金碧峰,除非鐵鏈鎖虛空虛空若能鎖得住,再來捉我金碧峰。」然後將引他罫礙的玉缽敲碎後,放棄所愛執的東西,又入定中去了,當然鬼卒也再沒有辦法見其識神而抓他了。

佛法者不知去貪,會感召天神供養鬼神索命,都是不好的行為,都不是修無為法的聖者解脫道。有些行者不明就裡,以為能受天神供養,是很好現象,這在學習解脫道之間,又是犯了天界系緣的境界。如此連預流果都證不到,因五根還戀執著五塵境,怎能修得聖道解脫道。

 

2.釋題

公案名為:「虛受供養」,佛陀一再告誡我們要去除三毒,三毒者貪、瞋、痴等,而貪者是三毒之一,貪是人的習性,若人不在名、色、財、食、睡上貪一種,即不能稱說是人。修行的人當然也盡量在去除此三毒,貪性不除,修行都用不上功夫,所以才又感召輪迴之本

有些修行人未有成就前,就虛受人家誠心供養,這樣就如古僧大德言,要披毛載角還。又譬如說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在弘化時,有迦毘羅國長者梵摩凈德與其子羅睺羅多(後來成為第十六祖)誠心供養比丘,然此比丘道眼未明,以虛沾信施,所以往生果報是出生做木耳來回報此父子二人食用,達數年之久。所以修行者稍有點初步成就,但道眼不明,甚或將佛法胡說八道一番,更不知因果道理,未有果位說有果位,未證說已證,妄受人家供養、資助,以後總是要還的。

再說修行人禪定中,其心一有執著,或常起心動念,即會感召一切眾生相,如此天上天神人間鬼神,即有能力觀察到行者識神、心地。此等眾生都要行者往生後成為其夥伴,也就是要形成同一夥的。所以天神、魑魅、魍魎、鬼神等,都會互相示好,或幫助修行人灌氣入身,或通知某些事讓其知曉等類的事情,好像在幫助修行人,其實是要修行人死後入伙。

所以世尊經典中一直告誡修佛法行者,要能以般若波羅蜜多智慧,在修行中不執取一法,以無所有、不可得智慧,或禪宗所言不即不離法門,來擺脫一切業緣及境界的糾纏,如此才能完成菩提大道之修證。希望修行者要學習禪修中不起心動念,住入空寂之境,悟得體空真如之相不亂攀緣,如此才能做到「羚羊掛角無蹤跡,一任東風滿太虛」。

 

3.語體文解

雲居山道膺結庵於三峰,經日不赴堂。

道膺師者唐代僧,曹洞宗僧人悟道前,結草庵於三峰山(今江西宜豐),好幾天都不齋堂用餐,是有點奇怪。修行者修至阿羅漢者一入定,七日後也要出定,一七日吃一餐;辟支佛緣覺行者,一入定也要二七日出定,二七日吃一餐。道膺師還沒到此境界,卻能數日不來齋堂用餐,真是有點奇怪矣!

雲居山位於江西永修西南十七公里處。其山險峻,頂常橫雲,故稱雲居。以洞山之弟子道膺師曾住此,舉揚洞山之宗風而聞名。道膺師(835~902)者河北薊門玉田人,俗姓王。二十五歲,於范陽延壽寺受具足戒。學小乘戒律,復從學於終南山翠微寺,及後又參學於江西筠州洞山良價禪師座下,並嗣其法。參於洞山禪師時住於三峰山,其後得道後於江西建昌西南的雲居山開創真如寺,有段時間稱為飛白寺或龍昌寺,講學三十年,大振曹洞宗風,唐天復二年示寂,世壽六十八歲。

按語說:緣起現象界,雲居膺師自參筠州洞山悟本良價禪師後,結庵於三峰山處所,數日不來齋堂過堂,洞山深疑之。

洞山禪師問曰:「子近日何不赴齋?」

洞山禪師親自前往道膺師在三峰山草棚居處,一見道膺師即問說:「您這幾天都不齋堂用飯,是何道理?」按語說:一日洞山禪師親去見雲居膺師後,更問他近日何不見汝來齋堂齋飯

居師曰:「每日自有天神送供。」

雲居山道膺師答稱:「每日一到用飯時,自有天神送飯菜來供養。」按語說:我每天自有天神供養東西來,故不必到齋堂齋飯

禪師曰:「我將謂汝是個人,猶作這個見解在,汝晚間來。」

洞山禪師說:「我還將您稱為像個有修行的人,但您卻還有這種貪心,虛受天神供養,以為這樣是很不錯的觀念在。您今天晚上來我處來!我有話要對您講!」按語說:我說汝本來是像個修行人,怎會有這個見解,受天神供養,汝晚上來我處!

居晚至。師召,膺庵主。居應諾。

居師夜晚如洞山禪師所交代,按時來到洞山禪師居處。洞山禪師一見面,即召居師說:「膺庵主!」居師一聽到後即回應說:「什麼事?」按語說:雲居膺當晚便到禪師處所,師特召喚他叫膺庵主,居自然答應。

禪師曰:「不思善、不思惡是甚麼?」

洞山禪師開示說:「不思善、不思惡者是什麼意思?」行者心動念有善惡念分別想,即非入真禪定中,還在三界世間輪迴有份,修佛道者不知不思善惡之覺知心,反在有心之中,念起念滅。當然思善者有善果報,思惡者有惡果報善惡念起都是屬於造有漏業,不是修出世間道者所應修應為。禪師意為您的心起有為,為天神所知處,並與天神結緣受其供養,是結天之善緣,入滅後自當生天界,此非佛弟子解脫道、菩薩道者所應為。按語說:師雲若行者不思善惡亦不起任何念頭,此境界是何境界?回去參究!

居回庵,寂然晏坐。天神自此竟尋不見,如此三日乃絕。

居師回庵後,專心一意入寂滅禪坐中,不再有起心動念想,不再現出心意蹤跡,這樣使天人鬼神不知其所在處。居師如此用功後,本來天天來供養天神,自此竟然也尋找不到居師的神識與蹤跡。居師這樣連續入定三天,寂然不動其意後,天神再也找不到居師,所以往後再也沒天神供養這種事情發生了。

按語說:雲居師回庵後,依宗門特有寂然禪定法,不起心動念住入空境似地晏坐。天神自此後竟然尋覓不到,真是「羚羊掛角無蹤跡,一任東風滿太虛」。如此,經三日天神再不見來供養了。

(2004.07.21. 撰於 法爾)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