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案本文
筠州洞山良價悟本禪師問雲居道膺師曰:「大闡提人作五逆罪,孝養何在?」
(緣起於現象界,禪師覓機勘驗雲居道膺師,問失去成佛善心之人,乃因犯有五逆重罪,如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團。此等人種種孝養在甚麼地方?)
居雲:「始成孝養。」
(該等人犯五逆罪,以此五逆罪始能成為孝養,還談另有甚麼孝養。能不為所犯罪性束縛,即得解脫。經雲:罪福本空。)
自爾洞山許為室中領袖。
(二)玄祥釋解
1.前言
行者修行初期都是遵循著「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等教言,累積福德。開悟後舊債清償,不造新殃,緊修內心凈除諸過、習氣,待得心清凈後,能悟得空三昧、無相三昧、無願三昧等,得心自在無礙。此時禪師要勘驗學人,有時以您不敢再犯的戒律來當考題。其實禪師要考的祇是一觀念、機智問題的心理驗證,當然您已修到一定的層次,不會無故地去造這五逆、十惡之罪。
當禪師要能開始度眾生,總要能讓自心靈活而用,心力與言詞並重地教化眾生,有時要能轉眾生業力或行為,難免都要做些違犯戒律的言行,所以有禪師等用棒喝之法,言詞嚴厲,行為棒打,似有失修行人的德性。但禪師對於此行為能自在無礙,隨緣而發、而做,做完、發完不當一回事情,同樣是心處自在無礙中。禪師不會為剛才發生的事來煩惱,也不去思考這樣是犯戒?還是有失德性?只知是隨興而發,隨緣而作,只要一定為他人好而做。此種情況,若非道中人,難免有些不能體會,因此而有所贅言。
反觀自己,以前也曾因看到諸多大德言行不能苟同,在心裡納悶或不以為然。待十幾年過後,才能體會這是修行境界的另一層突破,心已不被行為模式所規范,只要能達到度眾、利益眾生事,對他用什麼方法都行。得知此消息後,自己不得也要莞然失笑,原來是如此這般。
2.釋題
本公案名為「解脫五逆」,當然犯五逆罪是最重的惡業,逆者指罪大惡極,極逆於常理者。依經典可分大乘五逆、小乘五逆之罪。小乘聲聞、緣覺之五逆指:殺母、殺父、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斗亂眾僧)等五者。又因其行為將成為墮無間地獄之因,故亦稱五無間業或稱五不救罪。
而大乘五逆根本重罪,即指(1)破壞塔寺,燒毀經像,奪取三寶之物。或教唆他人做這些事,而內心生歡喜。(2)毀謗聲聞、緣覺以及大乘法。(3)妨礙出家人修行,或殺害出家人。(4)犯小乘五逆罪之一。(5)主張所有皆無業報,而行十不善業;或不畏後世果報,而教唆他人行十惡(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等)。
大闡提人是最沒善根成為修行者,此等人犯有五逆之重罪,故說是失大善根基者,這種人不能成佛?在古代即有很多的諍論,有的說佛性大家都有,怎麼未來不能成佛?有的說犯此五逆重罪者,已失成佛道心,所以不能成佛,戲論多多。待世尊所說的《般涅槃經》翻譯成中文後,大家才同意說犯五逆重罪者,也能在未來世的某一時間發心修行而成佛道。因佛性是永恆的,罪性是短暫的,不能以短暫的法去淹沒永恆的佛性,也就是說無常性就是無常性,不能成為恆常性。
當禪修者在心理上不具有善惡感時,即已超越世間相。禪師以五逆罪來考驗行者,一般人還有善惡分別想者,當會被考倒,不敢大聲回答,並做正面的肯定。雲居山道膺禪師已成道性,所以洞山禪師以此驗他,並不能使他遇罪退卻,反而說犯五逆重罪者始能成為孝養,言談中已把善惡分別心去除,往後不會被內心的罪惡感所困擾了。
3.玄祥釋解
筠州洞山良價悟本禪師問雲居道膺師曰:「大闡提人作五逆罪,孝養何在?」
筠州洞山良價悟本禪師有一天問在雲居山修行的道膺師說:「犯有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等五逆罪的大失善根的人,以世間所謂的孝養來講,他的孝養在何處?」
洞山者位於江西高安,古時候屬於筠州,所以說筠州洞山。九世紀中葉,唐末良價禪師(807~869)住於該山之普利院,致力禪學之教化,參學者每達數百人,所以稱洞山良價禪師。洞山禪師與其法嗣曹山本寂禪師,一脈相傳禪法,曹山禪師後乃成就禪宗曹洞宗,所以洞山禪師可說是曹洞宗之祖。洞山禪師越州會稽人,即今浙江會稽,俗姓俞。
洞山禪師幼年從師誦《般若心經》,以無根塵之義問他的師父,師父讚揚其智,即指引他往五泄山禮靈默禪師披剃。洞山禪師年二十一,再詣嵩山受具足戒,尋謁南泉普願禪師,深領其旨。後又訪溈山靈佑禪師,參「無情說法」之公案,不契合。溈山靈佑禪師指示他詣雲岩曇晟禪師,問「無情說法」之義,辭謝雲岩曇晟禪師歸來時,涉水睹自己身影,大悟無情說法旨義。後嗣承雲岩禪師之法,於江西洞山弘揚佛法,倡五位君臣之說,禪風大振。在唐咸通十年,命大眾為其剃髮披衣,鳴鍾辭眾,大眾號慟不止。師忽開目謂曰:「夫出家之人,心不附物,是真修行;勞生息死,於悲何有?」大眾猶戀慕不已,乃延七日往生,至第八日沐浴訖,於方丈室內端坐入滅。時世壽六十三,法臘四十二,奉敕謚為「悟本禪師」。
道膺師者(835~902)為唐代曹洞宗僧,河北薊門玉田人,俗姓王。二十五歲,於范陽延壽寺受具足戒。雲居山位於江西永修西南十七公里處。其山險峻,頂常橫雲,故稱雲居。以洞山之弟子道膺師曾住此,舉揚洞山之宗風而聞名。參於洞山禪師時住於三峰山,其後得道後於江西建昌西南的雲居山開創真如寺,有段時間稱為飛白寺或龍昌寺,講學三十年,大振曹洞宗風,唐天復二年示寂,世壽六十八歲。
孝養者指盡孝行以奉侍供養父母,俗稱孝順。《梵網經》說孝順乃至道之法,故以孝為戒。《大乘本生心地觀經》雲:父有慈恩,母有悲恩,若人恭敬供養一百凈行大婆羅門、一百五通諸大神仙、一百善友,一心供養,滿百千劫,不如一念住孝順心,故應勤加修習孝養父母,與供佛之福等無差別。
說到孝又有分為世間孝與出世間孝,僅能供養父母衣食等為世間之孝,若能以佛法開導父母為出世間之孝,故《毘尼母經》雲:若父母貧苦,應先授三歸、五戒、十善,然後施與;此蓋以出世間之孝,方能令父母徹底離苦得樂之故。所以我們今生要盡孝道,當能令父母親學佛為最大之孝心。
按語說:緣起於現象界,禪師覓機勘驗雲居道膺師,問失去成佛善心之人,乃因犯有五逆重罪,如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團,此等人種種孝養在甚麼地方?
居雲:「始成孝養。」
雲居山道膺師即答說:「失善根犯五逆之重罪者,以殺自己父母始能成為對其父母之孝養。」洞山禪師的機鋒,本來要以犯五逆之重罪來考驗道膺師,看他對於善惡觀念的分別心還有沒有。道膺師更毫不猶疑地,以四兩撥千斤的方式來面對禪師的考題。
按語說:該等人犯五逆罪,以此五逆罪始能成為孝養,還談另有甚麼孝養。能不為所犯罪性束縛,即得解脫。經雲:罪福本空。
自爾洞山許為室中領袖。
自此以後,洞山禪師准許他列為同修中之領袖。是有實修實證的修行人,一言半句就能為禪師所認可。按語說:洞山禪師自此後,允許雲居道膺師為座中領袖。
(2004.08.05撰於法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