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清法師:心經講記——《法性基礎》之二十五

《法性基礎》之二十
   —— 2013年2月25日《心經網路課堂錄音整理
   各位同學晚上好!今天接著學習《心經》。這是2013年新年第一次課程的學習,大家懷著一個什麼心情來學習呢?
   (學員:高興。)
   法師:什麼?高興啊?有沒有很無奈地啊?
   (學員a:沒有,無奈就不來了。)(法師笑)
   法師:無奈也可以過來,生活有很多東西都是無奈的你照樣去做啊?被業力牽引。有沒有一看到通知:「哎呀,真難過,又開始學習了。」(法師笑)
   (學員b:法師,我沒有看到通知,但我自己打聽過來了。)
   法師:哦,是自己打聽過來的,那很好主動的。不是被動接受一個信息,被業所推的不能自主,所以就來了
   《心經學了一段時間了,看起來內容不是很多,但是我們分享的時間、次數已經很多了。各位,如果讓我去回想一下過去講過什麼,現在想不起來了。(法師笑)(學員:有錄音)啊?告訴各位我肯定不會再去聽我的錄音了,各位可以去聽,我講過我就放下了。(學員:心無掛礙。)心無掛礙了,不然裝不了,心量現在比較小。有些東西當時有體會的就放下了,需要有些更新的體會。
   (學員:是不是怕有些講錯了,不敢再聽了?)
   法師:說實在話,骨子裡面有這樣一個擔心,不忍心再去聽了。因為很多體會似乎這樣一路學下來以後,對很多問題的看法認知確實跟最初的看法會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覺得有點沒有這個臉面再去聽以前的看法。但是還不至於說過去的分享是完全離譜的、沒有任何的根據的,不可能對我們產生意圖和啟發的。我想至少還沒這一步,因為生命的成長曆程它是一個延續和連續的。如果開始是錯誤的話,後面一些心得不可能產生出來,所以對這一我還是有基本的信心
   好,那麼今天接著往下分享,到哪了呢?大家還記得吧?還記得啊?(現場沉默)哎?怎麼都不說話是什麼原因
   (學員:我們也都放下了。)(法師笑、眾笑)
   法師:不,我們應該相互配合一下:我放下的,大家撿起來;大家放下的,我撿起來。這樣的話整體平衡,容易持久。我們不要一放下,都放下,那還得了?(大眾笑)不行啊!我放下的大家要記得。
   上一次課我們學到了「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主要對「是諸法空相」這個內涵給大家做了一些分享。這個分享字面意思很簡單,「是諸法空相」,白話的意思就是:這些所有的法,它的特徵是空的。那麼我們給它補充一些意思就是說這些諸法它的共相是空相。再詳細一點,這些諸法之所以成為諸法,因為每個法都有個人的特點。各位!我們現在在場的這些同學,我們都是人,沒問題吧?大家怎麼還猶豫啊?(法師笑,大眾笑)有沒有非人啊?有沒有不是人啊?(法師笑)佛啊就不是人了。佛不是人嗎?不是嗎?(學員:是)怎麼叫是呢?
   (學員a:弗人就是沒這個人。)
   法師:就沒這個人。(法師笑)沒這個人就不是人,佛怎麼可能不是人呢?
   (學員b:他是人。)
   法師他是人啊?那為什麼叫不是人呢?這個話題有點遠了,有點遠。將來有一天興緻來的時候,我會給大家分享為什麼「佛——人弗」(大眾笑)為什麼佛不是人,為什麼「僧」曾經是人,(大眾笑)現在是不是人,我們也不清楚。(大眾笑)各位,我們都是人。但是如果說每個人都是人,拿這個人做一個特徵來標定各位,我想各位一定不滿意。不滿意吧?廣德是人,賢彥是人。人啊,(法師笑),我們這樣叫沒有人答應,對不對?沒有人答應。沒有特色,對不對?
   「諸法空相」,(法師板書)世界的精彩性不在於空相,在於別相。「諸法」之所以稱為「諸法」,是因為這個法具有一些特點,所以安立這個法。就是這水有流動的特點,有濕的特點。好,把這個特點安立,水的特點就有了,所以我們看到這樣一個性質的時候就會想到水。看到另外一種性質的時候,溫躁的特點的時候就會想到火。這個世界的豐富在於說有水、有火,有地、有風、有花、有草、有樹木世界才是豐富的,才是多彩的,才是有樂趣的。
   如果學了佛法以後,把握佛法是在講「空」,別人告訴你:「這個世界美好!」你說這是空的;人說:「哎呀!這花真漂亮。」你說這是空的;人說:「這是玫瑰花、那是牡丹……哎呀,你看看,這個玫瑰花就是玫瑰花,牡丹就是牡丹,真是不一樣。」你說這是空的。(法師笑)你空幾次以後,想想看,我們如果面對這樣的場景,都用一個概念去框它的時候,在我們的世界裡面,逐漸逐漸就變得什麼狀態
   (學生:無味。)
   法師:無味、乏味、單調、枯燥,對不對?因為在我們的概念裡面,所有的物質都賦予了一個特點,什麼特點?----空相。所以,在我們看來,在那種狀態裡面,共相這個空相就把它給表面化了。在理解這一句話的時候,背後一定有個豐富多彩的世界圖景呈現出來。一定有非常豐富的生活閱歷、人生的閱歷作為支撐,你去體會一下空相的時候,對自己來講的話,那種心理狀態就是不可言喻的美妙。一言語,空相就變得乏味了,所以這個空相講不出來。它這是基於一種生命的豐富性的基礎上的一種自然而然的體驗。所以,你要什麼呢?一定是講諸法特性。而這種諸法特性它體現的狀態,就融入到生活中的每一個場景展現出來了。我們認為這樣一個人他體證了空性,他對空性有種體驗了。
   好,這就是句話背後所隱含的一個信息。「諸法空相」重點在「諸」這個字上,不在「空」這個字上。「諸」,生命的豐富多彩性,背後體驗到一個共通的特徵,這個是我們一個體驗。
   這個體驗到底是什麼,「空」到底是什麼?是不能用語言去描繪,但我們還要去著力體會它,不然的話,「空」對我們來講如果是一直沒有辦法體驗,沒有一努力方向的話,我們終究還是會迷失,在豐富多彩的世界裡面就迷失掉了找不到這個歸趣了。
   那麼空相怎麼去理解它?之前給大家分享過一個角度,在看到世界豐富多彩性的時候,人如果有一理性思考的話,就一定會問一個問題在這樣一個大千世界,豐富多彩的世界背後有沒有共通的東西,它的依據、它的根源性的東西在哪?這時就需要追尋,追尋在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背後那個共通的規律到底是什麼,對不對?這樣一種思考自然而然會呈現出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的人去做不同的思考的時候,他會體驗出不同的對象來。在基督教裡邊提煉出一個什麼呢?誰啊?神!——上帝萬物最初是誰創生的呢?上帝創生的。你一定要追它的源頭的時候那一定是上帝。我們去讀《聖經》,第一句話肯定包含上帝。最初的第一個詞,就是god。最初神創造了天和地,所以天地源頭——上帝來了在我們的文化裡邊:比如說在《道德經》里——後來所形成的道家也好,儒家也好,佛法也好,基督教也好,這是現在對它所安立的一個宗派。當時產生的時候並沒有很明顯的說這是道家這是儒家概念我們要清楚,這是後來慢慢形成的這樣一種分法。——在《道德經》里追尋追尋,找到了一個源頭,是什麼呢?(學員:道)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所以,他在追尋萬物背後的源頭的時候,他去追尋、追尋、追尋……最後找到了一個依據,是什麼呢?就是「道」。這個道「先天而生」。它是獨立,不需要有任何的依賴、依靠。所以這個是先天而生的一個獨立的存在。那麼在孔夫子的眼裡邊,他也體驗到了一種根源性的東西那是什麼呢
   (學員中庸之道。)
   法師中庸之道。還有沒有呢?
   (學員:性。)
   法師:還有沒有呢?(學員:天)「天」,前面已經說過,有道,還有上帝。這個「天」就是天生萬物,所以萬物源頭是誰創生的呢?是「天」創生出來的,最初的天,所以「天」是所有萬物包括生命存在的依據。而這個「天」不是天地相對的天,而是超越天地更高一個層次的天。這個概念大家知道是一個很超越的概念。所以你看夫子經常感嘆:哎呀!天哪,天哪。當他遇到困境,遇到危險的時候,周圍人都為他擔憂的時候,他一點都不擔心,為什麼呢?「天生德於予」——我的德是上天生予、賦予的。你能把我怎麼樣呢?天。後來有的弟子,總想向老師那兒去淘寶,希望老師能經常教誨,搞的孔子不厭其煩,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萬物生焉。」你看看天,它沒有說話吧,萬物就這樣生育出來了你還讓我講話你還讓我講話。這有點老子境界了,即是「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人一講話,人一造作,飄風、驟雨,就是又颳風又下雨,不長久。它對於萬物的滋潤,這個時候很可能不是正面的滋生性的,很可能是破壞性的。所以他慢慢去體會到了,天在生育萬物的時候有它的規律性,有它的根本性在這里慢慢去感受到它。看似這些名言不同,實際上當我們進入這文化的軌跡和人生境界的體悟的時候,會越來越體會到它們背後共通的內涵。
   那麼在佛法裡邊,當時佛在不斷地去體悟的時候,他找到一個本源,他體悟到的是什麼呢?是什麼?
   (學員:空。)
   法師:「空……」,(法師模仿學員回答的口氣,有氣無力大眾笑)也不知道是使勁還是沒勁?「空」得有氣無力的。本源性的東西就是「空」。萬物尋找本源性的存在的時候,用佛法名言體現的一個字就叫做「空」。所以,萬物從什麼地方創生出來的呢?從「空」中。這個「空」不是我們的「虛空」。因為 「虛空在我概念裡面還是一個「有」,是諸法中的一法。「虛空」它從什麼地方創生的,你要去追尋,它還是有一個源頭性的東西。這個源頭性的東西什麼呢?就是一個「空」。這樣一個源頭性的東西當我們不斷去追尋時,如果找到了,如果我們體驗到了,那自然而然有一種感受,什麼感受呢?天地萬物之間一定根深蒂固地蘊含了這個源頭性的因素在裡邊,大家可以體會,一定蘊含了這個因素就像孩子,從父母出生以後,孩子身上一定根深蒂固的包含了父母信息,這個無論如何都去除不了,這是沒有辦法事情。所以當我們以這樣一種眼光來看的時候,就知道,諸法裡邊既然是空中創造出來的,那麼萬法有一個根深蒂固的特徵,就是「空」,不可能是「有」。它如果沒有空的特徵,一直是有諸法一直是自性,它有一個恆常的存在,如果不是空的話,這樣一個自性的存在就會一直存在下去。事實上在現實生活你去觀察,去找,有沒有這樣的事物?如果能找到一個,佛所體悟的道理就被否定了。事實上我們找不到。各位,我們去體驗一下,如果你能找到的話告訴我一下,我們一起再來看一看,存在不存在這樣一個事物這是我們去體會它的一種狀態的時候,一個趣入的角度。
   今天要給大家分享的是心經》後面的一句話,它直接在表明,空相到底是什麼——六個不:「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這就是空相最直接的描述,看看這六個字能夠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啟發
   「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字面意思都非常明白吧?還有不明白的同學要考慮回去補補語文課。(法師笑)今天還有外國朋友在這兒,不懂是可以理解。「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空相的特徵,就是不生也不滅,不垢也不凈,不增也不減,但是這個「不」是什麼意思呢?是「沒有」嗎?「沒有生也沒有滅,沒有垢也沒有凈,沒有增也沒有減」,可以這樣理解吧?還有別的理解嗎?
   (學員:起,起來,生起。)
   法師:起?「不」怎麼會是起呢?
   (學員:它用意有「發生」的意思,不起來。)
   法師你是說的「生」啊?「生」是有「起」的意思,這兩個意思是一樣的。「不」有沒有?除了「沒有」這個意思之外,有沒有別的理解?沒有的話,我們暫時這么理解。我不是每個問題都設套啊,(大眾笑)大家不要老是這么謹慎,老是這么緊張。我確實有很多問題不懂,(法師笑)大家如果有很好的理解現場給補充下很好!你慢慢有經驗後可以設套套我,你自己設問題。
   「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我們是沒有生也沒有滅;沒有垢也沒有凈;沒有增也沒有減。各位,諸法空相是不是只有這六個「不」?
   (學員:不是。)
   法師:不是吧?還會有很多,非常多,多的讓我們數不盡。「高下」,請問空相有沒有高,有沒有下?
   (學員:沒有。)
   法師:沒有吧?「不高不下」。有沒有貴有沒有賤?
   (學員:沒有。)
   法師:「不貴不賤」,有沒有黑有沒有白?
   (學員:沒有。)
   法師:「不黑不白」。世間所有對立概念,只要形成一對范疇,空相的特點就是:不這個也不這個。空相有沒有男有沒有女?
   (學員:沒有。)
   法師:空相「不男不女」,(大眾笑)「不陰不陽」;「不天不地」;有意思吧?空相就是這樣子。(手機音樂起)有聲音嗎?空相有沒有聲音呢?
   (學員:沒有。)
   法師:沒有,空相沒有聲音嗎?也沒有吧?也沒有。寂靜聲音,空相沒有寂靜也沒聲音相。各位,剛剛聲音響了,如果大家認為有聲音響起來,那麼我們見就沒有在空相裡面。(法師笑)有同學或許有疑問。
   (學員師父,您這么解釋,是不是可以理解那個「不」還有一個意思就是「即」,即有生即有滅?)
   法師:(板書)「即生即滅」,是這意思吧?「不生不滅」是全盤的否定,把生、滅都否定了。你剛才的意思其實變成了全面的肯定——既有生又有滅,(法師板書)即是又是滅。聲音響了,即是聲音又是寂靜。不過這個「不」好像這樣一種理解,從文法、從字意上來講的話確實不太容易讓人接受,因為它字面意思來講是否定的。你要從這背後取出肯定的內涵,那說明我們人的境界很高,(法師笑),這是屬於個人境界的問題,不屬於文字本身的含義在這兒先不從這個層面來理解它。
   那這樣一種否定對我們來講有什麼「美味」在裡面呢?「美味」,品味品味以後覺得這個味道得很好,很滋潤人,有什麼「美味」在裡面呢?
   (學員清凈。)
   法師清凈,不是說不垢不凈嗎?你怎麼清凈了?(眾笑)
   (學員自我感受。)
   法師自我感受。空相沒有不清凈啊?(法師笑)但是也不垢,這很有意思。我們不清凈就叫垢,對不對?但它也不垢,不垢它就清凈吧?它也不清凈,好像把這個人逼的沒地方走了。所以我們如果不理解空相的話,你就覺得這個能把人憋死。(法師笑)沒有生存的空間,可是憋到一定程度以後,人就開悟了。開悟的時候你就發現處處都是生機,所以人要不逼自己,逼到死衚衕里以後你想開悟真是挺難的一件事情人要是沒有一痛苦去承受,要想去體會快樂就不容易。各位,我們想要追求快樂幸福,先要准備好吃苦頭,苦的越深將來幸福感快樂程度,我只是說可能越深啊。你不要痛苦之後一定會快樂,沒有這回事,只是說可能程度會越深。
   那麼這句話給我們帶來什麼啟發呢?如果大家現在還生不起直觀的話,我再進一步作個解釋:這句話是在什麼事情呢?生和滅這是一對范疇,彼此之間是不相互兼容的,生的時候就不是滅,滅的時候就不是生,可以理解吧?垢的時候就不凈,凈的時候就不垢;增的時候就不減,減的時候就不增,這是一對彼此之間不相互兼容的范疇。所以一個區域裡邊,我們分兩個區域,一個是a一個是b,這個b我們不寫b,我們寫數學符號 。就是一個元素如果給它劃定一個范圍,它要麼在a這個區域裡邊,要麼在 的這個區域裡面,我們假名安立它是b。這個b假名安立它就是滅,它的意思就是不生無生,就是死亡。那麼我們再找一個區域,比如說我在世界劃分兩個區域,第一個區域就是我們這個教室,第二個區域就是教室以外的區域,可以理解吧?我們要麼在教室裡面,要麼在教室外面,你不可能長到牆上去。牆上是個理想的界面,只要你占空間,一定要麼屬於這個要麼屬於那個,各位我們現在都屬於這個教室。世界的另外一個部分就是在我們這個教室之外,大家想想感覺到自己的價值了吧?我們佔了世界的一極,就是在這個區域,另外的一個在另外的區域。所以邏輯上來看的話,我們要麼在這個教室裡面,要麼在教室外邊。可是現在我告訴你有一種存在,他既沒有在這個裡邊,也沒在這個外邊,但是他又屬於這個,該是什麼呢?(學員:輪廓)輪廓?(法師笑)除了輪廓和豎線之外。會是什麼?(學員:這個平面的上面)這個平面的上面?這就是人之所以高級的原因,我們生活在三維的世界裡面,告訴大家在二維世界裡面判斷這個事情,你非得跑到三維世界裡面去。二維的世界裡面,還有哪一個既不是它也不是它。(學員:是不是在圈外面呢?)不要說圈外面了,我們就在圈裡面。各位,剛才已經說過了把圓圈劃掉,把它刨除掉,把區域外、三維以外都刨除掉,就在這個范圍內,有一個既不是它也不是它,是什麼呢?是整體。可以體會啊,整體既不是a也不是 ,可以理解了啊,這就是空。所以它必須是一個整體才叫空,你只要不是整體就不空。這就是佛的境界,當佛說悟空性的時候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佛的格局已經拓展到沒有一個法他不能涵蓋的程度,就是空了。所以我們要想學習佛法體會佛法你說關起門來我修我拜佛,狠勁拜。(眾笑)不是說拜佛好啊,如果我說句話的意思是說拜佛不好修持不好的話,那至少這個元素不包括了,將來不可能證據空性的,可以體會哦?但是因為我們執著拜佛,結果忘記了家人,忘記了你工作中的承擔、責任,各位無論如何拜,你能空嗎?你空得了嗎?你覺得空了,感覺空了,你只是感覺空了。業力出現的時候讓你感覺,實實在在讓你感覺,看空不空,對不對?一點都不空家庭還是很實在,工作還是很實在,他到月就來給你發工資,你不工作就是不給你發,你看不空家人裡面的相處,該你做事情、該你盡的責任你就是要盡,你不盡你試試空不空你不盡,確實你的責任空了,家人會覺得你這個人,給家人來講的話,可不是你說:哎,好啊,我破家人我執你這種破的方法可要小心。家人內心裡面本來有你一個位置,結果你強行把這個位置把它去除掉了,你以為破他的空了,破他的執著了,內心深處的傷害就是這樣造成的。你深深的傷害了他,因為在他看來你就是他生命你就家庭的一部分,結果你自我作主,給它掉了。這無異於對方辛辛苦苦的工作屬於他自己創造的,我們還要強行的把他拿過來用,去支配,那種感覺有什麼區別。可以體會,我們在這關係網裡邊,在這生活環境裡面,我自己不屬於我自己,我屬於我所擁有的環境我所擁有的單位這是我的歸屬所在。大家想想看我們現在之所以心裡安,是不是內心有一個歸屬——我有我家庭,我有我工作,我有我所歸依的地方
   好,這是這種感覺,我們要找,要找的話一定是整體。那麼既然是整體它不是a,為什麼呢?因為他包括了一部分a所不包括的,所以它不是a,可以理解吧?它又不是 ,因為它包括了一部分 所不包括的內容,所以它不是 。這樣的不是a、不是 ,可不是說不是a就變成 了,可不是這樣子它是基於和a相同的基點上又具有一部分a所不具有的一部分特質才不是a,可以理解。什麼叫「善於人同」呢?就是這個。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各位剛才描述不生的時候,大家想想看,不生的時候從我們字面的意思上來講的話就是滅對不對?可是它的感覺可不是這樣子不生的時候是在肯定生的基礎上又具有一個生所不具有的素質,就這樣的心理特徵,「善於人同」。所以他善於人同可不是說異的部分也沒有了。善於人同的時候又善於保持了異的部分,而這個異的部分正是我們這個同的部分所欠缺的。所以他同的部分依舊在不斷地滋養,滋養什麼呢?滋養這個元素所不具有的一些素質,在同的同時就滋養出來了,可以體會啊?
   我們先在理論上講,待會兒就要舉一舉我們生活中的例子,讓大家有一個直觀的感受。比如我們過去講公公婆婆吵架,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公理婆理兩個理沒交集,沒交集就對立對立的時候兩個人就吵起來了這個時候吵得是不得開交,這種狀態是什麼狀態呢?就是這個狀態,沒有兼容性,這是公,這是婆。各位如果現在請你給他們去調和的話,你怎麼調和,怎麼才可能調和的了,而不致於火上添油。我跟你說勸架,你不勸還好,這一勸人家打得越厲害,你說這是勸什麼勸啊?對不對,怎麼個勸法?
   (學員a:各打五十大板。)
   法師:什麼?
   (學員a:各打五十大板。)
   法師:各打五十大板。哎喲!
   (學員b:人家兩口子不打你嗎?)
   (學員a:家人,因為是家人嘛,不是不認識的人。比如說父母啊,公婆啊,他們肯定都覺得自己很對,你在這邊分析時你也是不對的。但是在對方面前都不能各打五十大板,應該把對方抬起來,就是這兩種。對當事人應該讓他看到對方的長處,或者站在對方的角度來考慮,然後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我是這樣理解的。)
   法師:好,對於這個大家認可吧?沒有說a、b吵架,一定要說a你說的真對,他就是錯的一塌糊塗,這個只能背後講。(法師笑)當面講的話,人家對方馬上會覺得你們怎麼一夥的,原來是一夥的,你還調停去了。結果是對方來了個幫手,一下增加了對立感。肯定不是這樣的,對不對?
   那麼我們去說的時候,應該是站在一個立場上,這個立場,我們去想想看,那個調停人,他的心理狀態。如果他心理狀態認為那個公理確實說的很好婆婆說的理確實不對,你去想想看這樣的人他能不能去調停?
   (學員:不能。)
   法師:表面工作可以去做,但是最後的效果一定是加深了對立。他骨子裡影響的是人的一種情緒對於骨子裡內心真實想法到底是什麼,那種東西會傳遞給人的。所以這個調停人一定是客觀公正的,這種客觀公正的心理是怎麼樣的一種狀態呢?內心裡沒有這個執取——公理就是對的,婆的理就是不對的,一定沒有這個執取。如果有的話不行了,一出發就是有問題的。所以他內心的一個心理狀態是剛才同學都已經談到了,其實就是這樣的一種心理狀態。為什麼大家對這個人信任,願意找這個人,當大家有問題解決不了的時候願意找這個人來評評理,大家知道,骨子裡面為什麼會信任他,原因在什麼地方?盡管他說我不對啊,說對方對,說我的不對,即便他這樣講,我還是願意信任他,原因在什麼地方
   (學員:客觀公正。)
   法師:公正嗎?除了公正之外,還有一點就是他能得到一種認同感。這種認同感怎麼產生的?站在a的立場上,因為他不a,所以他兼容了 。站在我們這個立場上哦,因為我不是他,所以我兼容了對方。這種對對方的兼容性是體現在我和他在一起的時候,所以信任感是體現他對我的信任是在那一刻產生的。
   不是我對他的同情啊,大家知道,如果現在對他同情的話,他就失去公正了。對方對我的信任感,是我站在對立的立場上對他的一種兼容。而這一對我的信任是我站在另一方的時候看他,因為我不這一方,所以我兼容了對方。所以他是在這樣一個立場上,站在a的立場上他兼容了對方,站在對方的立場上他兼容了a方,這樣的心理狀態,最後融合了。
   這就是不生不滅給我們帶來的一種狀態。什麼意思呢?空相它不能是生相,因為如果它是生相就兼容不了滅相;它也不能是滅相,因為它是滅相的話,它也不能兼容生相。
   所以到最後他同時兼容生和滅的話,一定就是空相,這個所謂的空,就是不生不滅的意思。可以體會啊?就是不生不滅的意思。這個空一點都不抽象,都是非常具體的,就是不生不滅。這個空,它如果是垢相的話,就一定兼容不了凈相;它如果是凈相的話就兼容不了垢相。所以最後,它如果能同時兼容垢相和凈相,一定是不垢不凈的,兼容性就出來了。不增不減相亦復如是,對這塊大家有什麼問題嗎?
   (學員a:法師,生和滅之間不是有個住嗎?)
   法師:什麼?
   (學員a:住。)
   法師:住?是有住。
   (學員a:不垢不凈之間好像沒有一個中性的東西,不增不減可能在一個平衡的狀態裡邊也該有一個類似住的東西。)
   (學員b:都有。臟和不臟你覺得哪個是臟哪個不臟,中間還有一個灰色地帶,衣服穿兩天才會臟,中間一天的時候它算是臟還是不臟?)
   法師:對啊。你要界定說什麼時候髒了呢?
   (學員a:凈是絕對的乾淨,不凈就是髒了。)
   法師你能不能找到一個界線,嚴格的界線?
   (學員a:在世間法里可以找到。)
   法師:在世間法里。
   (學員a:沒有東西就是凈,有個點就髒了。)
   法師有個點,這個點要大小到什麼程度你認為這張紙上確實是乾淨的嗎?拿個顯微鏡看它乾淨嗎?這個點的話,有的人是色盲,放個紅點的話看不到。
   (學員a:垢和凈不同於增減生滅之間都有一個中性的狀態。)
   (學員c:你這是從有和無之間來談的,你可能覺得生和滅之間有個住,但是有和無的話,那就完全……)
   法師這是另外一個問題,剛才賢卓提的是另外一個問題你可以繼續,而且什麼?
   (賢卓:而且生和滅還有依賴性,滅要依賴於生,沒有生就沒有滅。)
   法師:垢和凈沒有依賴性嗎?增和減沒有依賴性?
   (學員b:都是一樣的。)
   (賢卓:他們形容的角度不同。)
   法師:如果相同的話,就不需要羅列這三個了。剛才賢卓提出的問題,我們待會要去探討,探討什麼呢?為什麼那麼多范疇里,《心經》唯獨講這三個?它是有原因的。這三個一定是在我生活中可以去體驗的,很重要的三個角度。它沒有說不高不下,不高不下這件事也可以,但是呢,是不是一定在生活給我們一些比較普遍地能夠去體會它,這個未必。但這三點,待會兒還會給大家分享,這角度確實不同。好,還有沒有問題?
   (趙彤:剛才您舉了個例子,就是拜佛例子,然後說如果把家人忽略掉,你的家人本來就認為你是生活當中的一部分,但是強行把他從他的生命當中擠出去了,後來又說了一個就跟我拿他辛辛苦苦工作得來東西強行去佔有是一樣的,這個我是不是可以理解:其實生跟滅是沒有區別的,就像把它擠出去等於沒有了,當把它拿過來我就有了。這樣等於看起來是兩個相反的行為,但實際上性質是一樣的,只是從兩個角度,這個是生那個是滅,這個增那個就等於減?)
   法師:是啊,這就是一個問題啊。這些概念我們不去詳細探討,會覺得這是截然相反的概念,對不對?這概念進入生活場景,你稍微體會一下會發現,截然相反的概念的界線消融了,各位,這滅法難道不是生法嗎?我們界定生法是從無到有。這件事情原來沒有,結果忽然出現了,這就是生法對不對?今天沒有下雪,忽然早上開始飄雪花了,是不是雪花就出生了?可是在飄的過程中一接觸地面融化了,雪花又沒了,從有又變成無了,所以嚴格來講形成雪花的一個叫生,中間雪花一直保持的過程叫住,那個消失的過程叫滅。可以體會,那麼在滅的時候,從這個雪花有,它又變成無的過程是不是一個生起來了?(學員:是)什麼法?(學員:無)一個無法生起來了。深入去探討這些概念,會發現它這個概念消溶了。但今天我們在給大家分享的時候,一定要把這個概念對立起來,為什麼呢?因為我現實生活中就是對立的。所以在生活當中我們慢慢去體會,這種對立生活狀態是什麼一個狀態的時候,我們在生活中去感受——去消解它。還有沒有?沒有的話,我們就繼續往下了。
   剛才說公理和婆理其實都很抽象了,在我現實生活中就是這樣子。因為我們接觸佛法以後發現佛法好了,而且覺得人生意義就是要去實踐修持佛法,對不對?學修佛法生命意義就是這樣子。如果不這樣子的話,就是浪費生命,對不對?浪費生命,越是這樣想的時候,產生了一種很強的執取,這執取是什麼呢?這a就產生了。大家知道當我們不斷去講佛法很好佛法很有意義的時候,我們要小心,當我們這樣說話的時候,意味著另外有個區域產生了,可以體會,就是還有很多事情是沒有意義的,對不對?(法師笑)其實這個區域是非常大的,因為只有修學佛才有意義你會發現我們生活太多事情是在學佛法以外了,對不對?所以那些事情都是沒有意義的。那些事情是在浪費生命,就是道心貌似很強樣子來了。可以體會,這個時候,跟家人衝突矛盾生了。「今天我遇到佛法了,這個你要支持我,要培福報,結這個緣。」可是家人會這么看嗎?家人馬上會感覺到這個人變了,變成什麼了?(學員神經病)什麼?神經病?差不多。(法師笑,眾笑)差不多是這種狀態,客觀一點我們不那麼極端,就是慢慢這個人有一消極了,對不對?客觀上看絕對就是這樣子,人有點消極了,做什麼事情那種上進也沒有了,該做的事情該承擔的責任也不去承擔了,家人逐漸就形成一種概念,什麼概念?這個人有問題了。他有問題,為什麼有問題,因為他接觸了佛法,對不對?(眾笑)所以什麼有問題,佛法有問題。可以理解,佛法的是問題太大了人不接觸它沒問題,一接觸它就有問題了,對不對?到最後,「在幹什麼,歪門邪道。」這時候我們感覺到,「我生命的所有的光輝、美德,都是接觸佛法以後才開顯出來,你竟然如此的評價佛法!」(法師笑,眾笑)各位,我們的歡喜,我們覺得生命美好意義價值,都是因為遇到佛法以後,結果家人把它等同於歪門邪道,各位你能接受嗎?(學員:能)挺好。所以這時候加深了自己內心的那種悲心,什麼悲心呢?家人造了很多謗法業,(眾笑,法師笑)所以我更要去精進修持佛法,來抵消家人惡業。可以理解哦,這樣就更加要去上山,更加去做義工剛開始肯定是這樣一種狀態
   我就記得剛開始去學習文化的時候,那真的是如獲至寶,感覺從來沒有那麼心情愉悅過,所以以前是非常好的學生,一天到晚在實驗室裡面做實驗。後來發現一點點的,當然這個一點點也就是要過三個月兩個月啊,你會發現這個人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了。就是每天到那個時間就坐不住了,幹什麼呢?去讀,讀這個經典。覺得很好,好到一定程度就忍不住了,就要跟家人分享了,直接做公關工作,給誰呢?給我哥哥打電話,興高采烈,滿腔的激情。跟我哥哥分享,分享了至少有二十分鐘左右。最後哥哥聽完以後說:「很好啊,你學的這些很好。可是,你那個學業也不能耽誤啊。」哥哥說這些話,大家覺得可不可以接受啊?其實說的非常對。可是對自己當時的狀態來講那是如同晴天霹靂,自己感覺就像一盆冷水一樣。我就覺得他的熱情怎麼那麼淡啊?太冷淡了。我這么有熱情,我這種熱情、收穫,你輕描淡寫就過去了我覺得這一點真是難以忍受。後來我就覺悟了,覺悟什麼呢發現分享的對象沒有找對人,後來就不敢再跟哥哥分享了。當然,從那個時候我就感受到了,跟父母溝通的話,那場景可以想像的出來,所以我的直觀還是比較好。後來我就家人很少講我在幹什麼了,挑了迂迴的路子,自己學佛了四五年,從來沒有告訴父母我曾經學佛法。但是回家以後確實不吃肉了。他們發現生活上有了變化了,慢慢就感受到危機了。父母體孩子心情,他們不講,但是總是感覺到出問題了,這個問題是累積起來的。所以我現在能體會到,在家裡如果一天到晚家人相處,因為那個時候一年很少,一年頂多也就回去一次,乃至兩年、三年都不回去一次。所以跟家人那種張力,其實是潛在的,它不是每天需要面對的,所以心裡的壓力基本上還不是很大。尤其是自己在一個更好的、志同道合的環境裡面,那真是樂不思蜀。可是各位,我們在學習過程中不可能一天到晚在這學佛環境裡面。不可能一天到晚在這兒跟大家分享,大家這么高興。你算算看,一星期七天時間,各位我們在這兒才三個小時,太少太少了。我們更多的時間是在工作裡面,在家庭裡面,面臨這樣一種張力,這樣一種張力的狀況。那麼在這樣一種心理狀態,你再遇到這種困難的時候,一般情況大家找人訴說,找人調停,找人都會找誰啊,肯定會找同行善友對不對?找我們知見一樣的,訴說訴說我的苦,那個時候得到很深的安慰。這時候同行善友就告訴你說,「好啊你這善根深厚,道心很好。這樣堅持做下去,將來解脫指日可待。」如果我們找個世間朋友世間同學的話,馬上就遇到另外一種不可接受的觀點,就是覺得潑冷水對不對?
   其實在這個裡面我們去體會一下,不生不滅這種空相,在這樣一種具體的場景裡面其實很具體。怎麼個具體法?當我們認為只有修學佛是有意義的時候,這樣一種執著只要你越來越肯定的時候,這個執著會越來越明顯。你要慢慢去解構它。難道我們家庭生活工作就沒有意義了么?而且修學佛法真的就像我們想像的,聽善知識講,聽師父講法,一定要在那兒去拜佛,到寺院里做義工才算是修學佛法嗎?這些概念要去一深究,就會發現問題太多了。什麼叫學佛法?什麼叫意義?每個問題、每個概念要去解構它,你都找不到,會找到很多很多的漏洞。所以這個時候你慢慢去體會,體會一些什麼?家人所說的那一面,對於解構我們這一概念作用。所以,如果在這層次來講,在我們去體會空相這個內涵上來講的話,是不是這些境界都變成了我們修學佛法的一個過程這是很容易成立的一個觀點。好,對這個「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這樣一個「不」它帶給我們啟發,暫時就給大家先分享這些。這塊大家還有什麼問題沒有?
   (學員a:法師,剛才故事表達的是什麼不知道,您說不僅僅做義工才是學佛法,您說做什麼都是學佛法還是什麼?不清楚。)
   法師不清楚哦,……我也被你搞糊塗了。(法師笑,眾笑)就是這個意思,其實也給大家分享過,當我們立一個肯定判斷的時候,你要小心。我們其實在背後成立了很多否定的概念,這些否定的概念嚴格意義上來講,跟我們肯定的概念本質上並不衝突,但是你只要不警惕就衝突來了當你認為說做義工是好的時候,則意味著說你在家就不好,可以理解啊,因為這樣一對概念就成立了。可是在家真的不好嗎,就是另外一件事情真的不好嗎?這個意思可以明白嗎?
   (學員a:一件事情好並沒有否定了嗎?)
   法師:是沒有否定,其實沒有否定。
   (學員a:只是家裡人為你覺得它不好,但是你也沒認為它不好。)
   法師那就會有吵架,可以理解,那就會有衝突
   (學員a:但是他還是把這些觀念強加給你了。)
   法師:哦,家人觀念強加給你啊?
   (學員a:對啊。)
   法師:哎喲。(法師笑)
   (學員a:你沒這么認為,但是他認為是你這么認為。)
   法師:強加給你
   (學員a:就是沒辦法給他解釋清楚。)
   (學員a:對啊,其實這種觀念你並不是這么認為的,但是他根據你的行為是這樣判斷的。)
   法師:大家遇到這種情況嗎?總覺得自己不被理解對不對?(眾笑)真的很苦悶。(法師笑,眾笑)「我的境界這么高,家人為什麼不理解?」對不對?「我的境界就是這樣,我能包容所有的人,為什麼你們就不理解我呢?」(法師笑)是這個意思吧?
   (學員a:那法師你是說之前要溝通好,溝通好了家人理解了,之後就不會出現他看到你的行為,就那麼認為了。)
   法師:可以溝通好嗎?
   (學員a:溝通不好,他沒有那種心情跟你溝通,就是他不放下情緒去聽你說話,也沒給你製造溝通的這種渠道。)
   法師:所以學習讓我們產生情緒了對不對?(眾笑,法師笑)
   (學員a:你可以有情緒,但你不能保證別人沒有情緒,不能保證家人有情緒。)
   法師:你為什麼一定要保證對方沒有情緒呢?
   (學員a:因為他有情緒才能聽進去,他有情緒了他就陷在他情緒裡面,你說什麼都好像是沒說什麼一樣。)
   法師:是啊,所以你到最後說:「你一定不要有情緒,你情緒太重了。」
   (學員b:這種狀態的時候不是對方有情緒,而是本身你自己有情緒了,如果你沒有情你就不會覺得他有情緒,你就不會產生這種對立了。)
   (學員a:你沒有情緒,不能保證別人沒有情緒呀。)
   法師:好,你在慢慢有情緒一下啊!(法師笑、眾笑)你在慢慢嘗試一下啊!(法師笑、眾笑)
   (學員b:我的理解,對空的理解,當你說如果說你能包容所有的好和不好的時候,就相當於所謂的空的狀態是一個和諧狀態。就跟家庭婚姻一樣,就是當你可能被這個人的優點所吸引,但是在生活中所面對的最讓人產生矛盾的是這個人的缺點,如果說你只是看到優點不能包容缺點的時候,其實這個不是個圓,這總是要出問題的。但是空的狀態什麼呢?就是和諧嘛,如果你能包容他的優點和缺點的時候,你都能包容,這個整體就和諧了,就空了。)
   (學員c:說的很好,做起來很難……)
   (學員b:我們現在理解的不是說做到,我做不到我也沒做到,我就說理解。)
   法師:好,回到這個問題上來,剛才已經說過了,現在這概念是非常粗的,包括這個缺點和優點,當我們有這些安立的時候,其實骨子裡你想要包容缺點這簡直是不可能的。當你安立對方是錯誤的時候,你要想寬容他,那是簡直不可能的,對不對?但是心理狀態,大家知道這種心理狀態,就是好和不好心理狀態,我們認為一個東西好,它只是一種認同感。認同感,相處給你帶來一種適悅的感覺你就認為這個東西是好的、對的。所以這些對和錯的判斷,與我們的感受有很大關係。可是這種感受,它只是一種相應的程度內心相應的程度。這個相應,我們講空相,就是因為內心裡面他沒有執取,所以他很容易相應,相應什麼呢?對方是什麼狀態他就相應什麼狀態,可是他不會被對方同化。可以理解,因為空它本來是沒有執取的,本來用力是很均勻的,結果現在他遇到一個場景,什麼場景呢?有人,有觀念執取了,他馬上進入這個狀態裡面,可是他不會因為進入這種狀態而失去了他的空的特質。另外一種場景出來以後,他就變成另外一種,他同時就進入另外一個同的狀態裡面去,可是他沒有失去這個同。所以你就不知道這種境界他到底動還是沒動,到底是「生」還是「滅」,你沒辦法用這些相對的語言去描述他。(學員:那「無我」就是空唄?)是,這里表達的意思大體上已經表達的「相對」明白了啊。(眾笑、法師笑)我也不敢肯定了,只能說「相對」明白了。
   (賢彥: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還有狀態就是零的狀態,比如說從零是增還是減?零的狀態是增還是減?)
   法師:怎麼又出來一個零啊?
   (賢彥:不生不滅、不垢不凈兩種對立狀態以外,之外還有一狀態就是零的狀態,就是中間的狀態。)
   法師:這個剛才賢卓已經提過這個問題了,在生滅之間有個住,在垢和凈之間有個中間的狀態,在增和減之間有個中間的狀態,我大概明白你的意思了,就是這個空相,可能這個不生不滅恰恰就是生滅的中間狀態
   (賢彥:這個狀態是個什麼狀態?)
   法師:這個我們進入一個概念上的,大家知道,如果這樣去思考的話慢慢就進入另外一個概念的范疇。比如說我們認為一個零,不生不滅是一個零,那麼增和減就屬於一個范疇,可以體會啊,零是一個范疇,增也好減也好,相對於零來講都是另外一種狀態這叫「有」,對不對?這個生滅也一樣,你要硬安立一個住的話,那生和滅就是不住了,住和不住又是一個概念。所以我們的概念世界裡面一定是同時兩個相對產生的。其實好多時候,我們偷換概念,一個概念慢慢講清楚的時候,概念偷換以後我們還在另外一個平台裡面去探討的時候就不行了。(學員:住的狀態他對應的一個狀態是壞的狀態,生、住、壞。)是啊, 「住」和「不住」,或者叫「壞」,可以理解,「壞」的話其實講的「不住」的狀態,他只是一個名言上的安立,這一塊我們就不探討了。
   我們繼續看一下。當我們這樣去理解、去體會以後,再去看一看這三對范疇,為什麼一定要安立這三對范疇,而沒有安立更多或者更少?從大的概念上來講,「生」、「滅」是一個大的概念,「生」是什麼呢諸法從無到有的狀態就叫「生」;「滅」的話,從有到無,它變成了「滅」。所以我們在探討諸法性的時候,一定是在探討「生」和「滅」中間的狀態——「未生之前、滅以後」,這不是我們探討的范疇。因為這些法我們不能說它存在,我們不探討。我們只是探討現在「生」「滅」之間的狀態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接觸佛法以後,更多的關注當生、當下生活的一個原因。如果我們探討太多過去生和未來生這件事情我們說不清楚,各位,你能說清楚嗎?我們在沒證得宿命通」之前,這件事是說不清楚的,所以盡量不談。那麼離我們生命很久、很久,很小的時候以及未來世界,其實這個離我們生命只要越遠,我們越談不清楚,能談清楚的是什麼?就是現在。現在可以探討清楚。可以知道,就是剛剛滅的那個事情,現在產生了,現在產生以後,下一刻又滅了這件事情可以探討。最初佛證悟以後講法,他講什麼呢?講的就是那一個特質。什麼特質?無常的特質,這種無常性,並不是我們在學《菩提道次第略論》里「念死無常」那個「無常」性。大家可以體會,此無常無常性,是講我們的生命從出生到滅這件事情,這生滅是個大的范疇。那麼在法生起來滅之前,這一時間裡面我們要去觀察的時候,可以從兩個角度:一個角度就是「垢」、「凈」的角度,一個就是「增」、「減」,可以體會。「垢」、「凈」是什麼角度呢?是質。「增」、「減」呢?是量。這個「質」是性質,性質就是對他性質做一個判斷,是垢還是凈,這個代表一類,他不是單單垢和凈,他代表一類。比如說美和丑、好和壞、黑和白、高和矮、胖和瘦……所有性質的范疇都在這裡面,而「增、減」就是變化,將一種「高、更高」,「矮、更矮」,「胖、更胖」,「瘦、更瘦」,「垢、更加垢」,「凈、更加凈」,「美、更加美」,「丑、更加丑」……。這樣一種量的累積就是「增、減」。所以,這樣三個就把我們整個的法的生滅性質變化,給含納進來了。完整吧?很完整。
   所以,我們在現實生活中觀察的時候,就從這三個角度,就能很好的去體會,體會什麼呢?空性的特質。怎麼去體會?現在我們要探討一下。
   這個體會最重要的根本就在「生」、「滅」上,最初在「生」、「滅」上,這是根本。出生和滅這件事情,比這個質和量的定位和累積來的形象,來的容易辨認。孩子出生容易辨認吧,孩子出生這是一件很大的事情,人死亡又是一件很大的事情,可以體會。一個家庭,添了一個寶寶,這兩口之家變成三口之家,對不對?忽然多了一個人?對於這個家庭來講的話,這個「局」,格局一下就變了。格局變了,會導致很多關係的變化,夫妻關係,對不對?你發現,本來是兩個人的關係,很簡單,相互的。結果多了一個孩子,增加了兩對關係爸爸孩子之間,媽媽孩子之間。對不對?每個人都多了一層關係,這多了一層關係要多一層智慧關係多了,智慧沒增加,就完了,生活苦啊,因為你權衡不了這個關係了。光照顧孩子了,結果這個夫妻關係沒辦法去維系了,人生痛苦,這個平衡感就失去了。再多個孩子,哎呀!這下,多一個人就多一層關係每個人就多一層關係。如果父母岳父岳母來了這一家人可熱鬧了。
   這個熱鬧的家庭矛盾就多。對不對?矛盾很容易觸發,任何的一個不公平,相互之間的,都會導致口角。所以,多一個人多一層智慧被逼無奈,你必須要增加。不增加,你就要苦,你說苦是很好的一件事啊,你就苦吧,肯定要被逼出來。所以,你說要行菩薩道,你說容易嗎?菩薩道就是他的心量在不斷擴展的時候,多一個所緣的有情,就要多一層智慧。到最後,當有情的所緣的境界是無量無邊的時候,他的智慧就變成了無量無邊。當你的所緣境還有一點遺漏的時候,不行,智慧有一點欠缺。因為,那個智慧,在被弱化的時候,你的空性在這發揮不了作用,就可能遺漏掉這塊問題。這是生滅法,為什麼生滅法一定要根本地去體會它。其實人死亡、去世也是一樣。如果老人這個時候去世了,對一個家人來講的話,因為大家在一生活關係日積月累牢固的時候,一個家人去世了,家裡每個人都要重新去調整自己心裡的狀態,對不對?
   好,在這樣一種生法現起,滅法在沒滅之前,一旦生起的時候,我們馬上會對這個事物做判斷的,什麼判斷?這孩子真可愛,白白胖胖,對不對?又是男孩,真是好啊。可是,如果這個家庭傳統觀念特彆強,一定要兒子的,忽然來了一個女兒。大家知道,那個心理狀態,如果看到兒子喜歡的,想要兒子的,結果來兒子了,那就是凈相,因為讓內心感到快樂了。這是凈相。如果是不想要兒子,結果來兒子了,這個兒子就變成了垢相,讓自己痛苦啊。所以,這是屬於性質判斷。然後呢,這孩子可愛不可愛,又要男孩,這男孩還要很可愛,不可愛又覺得不圓滿,那時垢相又出來了。所以,性質上判斷,馬上就會做出來。之後就開始增加了,一定要是個白白胖胖,健健康康,個頭高高,當然,也不要太高,太高也不好,不協調。好的方面要增加,不好的方面要盡量衰減。所有的這些執著,我們這一種期許都產生了
   如果放在大的格局裡面,把生命當作一個事件來看待的話,生滅就是這樣——來到人間是生,去世是滅。我們對生命本身的性質做判斷,然後變化、增減。可是,我們每個人都要活幾十年,少則四十年,五十年,多則七十年,八十年,有的會長命百歲。逐漸逐漸,我們會對生命的出生和人身的去世,這件事情變得冷漠了。慢慢感覺不到生命出生和去世這件事情有多麼嚴重了,我們內心慢慢的珍惜生命感覺就沒有了。可以體會,一個孩子剛出生,我們會很珍惜,因為他剛剛來到世間。一個人;老人家去世以後,我們會非常悲痛,因為他剛剛離開。可是他如果一直在身邊的話,沒有出生也沒有逝去的時候,你就發現太平常了,平常到最後你就會覺得太自然了,自然到最後你就認為說可有可無。其實這是感覺可有可無,如果家人有一人不在的時候,痛苦感馬上就有了,生命也是一樣。我們對自己的生命,每天一起來的時候,「哎呀,真好,我還活著。」各位,有誰是這樣一種心理狀態?有嗎?有啊?哪位?我看看。(法師笑)每天起來說,「哎呀,真幸運我還活著。」這樣的心理狀態,我們可以體會一下,人的那種激情,人的那種對生活的那種熱愛的狀態就出來了。別讓我們起來以後說,「哎呀,今天怎麼還活著呀?」(法師大眾笑)有這樣的嗎?有啊?我就聽說一個老先生,90多歲了,就發願發願什麼?就是覺得說我文化那麼好,他體會了那麼多美好,就一直希望跟大家分享,他就發願將來我即便走也走在講台上。每天晚上就要准備,說:「我躺下去,很可能就起不來了。」所以以這種心情躺下去,第二天發現:唉,還活著,竟然還活著。生命就這樣活一天就賺一天,以一種賺一天的心理狀態去開啟我們生命一天的意義價值,覺得今天真是沒有白活。這種生命感覺,我們就有了。我想我們在下面學《菩提道次第論》的時候要念死無常,無非是要提起這種心情,什麼心情珍惜生命感覺,我們的生命竟然來到這個世間了,而且我們的生命在當下的一刻竟然還活著。在當下還活著的這樣一種心理狀態裡面,我們當下在做什麼?有沒有做一點讓自己心安事情?讓自己心情暢快的事情?到下一刻如果離開,我們內心沒有任何的遺憾,我可以這樣子自然去面對它。這種心情能不能提起來?如果提起來的話,念死無常感覺就有了。所以生滅狀態是這樣的。因為我們慢慢去感受的時候,會發現慢慢會淡化這個生、死,會慢慢不容易體會,所以現在我要把這事件更加具體化,更加容易去觀察化。如果把生命生滅當作一次事件的話,我們生活中的事件是不是太多了?太多太多了。
   各位,現在在給大家分享的時候,這就是一個事件,籠統來講是一個事件,事件之前有很多,事件之前沒有在講課之前,發生了很多的事情,這些事情當一旦講課的時候,那就生法生起來了,當講課要結束的時候滅法就滅下去了。那麼在這過程中,要去觀察它的一種狀態、性質和它的一種增長。大家過來聽課也是一個事件,你來——生法;你回去——滅法,這件事情就結束了。這件事情如果大家覺得還太大,一想一個半小時,如果來迴路上再加上兩個小時,這個事件持續時間太長了,要觀察還是有點難度,就再近一點。各位我創造一個事件啊!(法師做了一個拿起粉筆又放下動作)這是不是一次事件?(學員:是)是。拿起粉筆,粉筆一直在我手裡邊 ,一直到我放下來,這個事件結束了。
   事件產生,事件結束。各位,我們現在來到教室以後,你坐在這兒就是一個事件。坐啊,你只要坐下去,這個坐法就生起來了什麼時候滅呢?一站起來就滅了。各位我們要不要嘗試一下,滅一下?各位滅一下,試試看!請各位起立。(學員起立)網上的同學,雖然看不見你,也請大家都站起來,不然的話我們進入不了下面的場景了。各位請坐!(學員坐下)大家有沒有去觀察,剛才有幾個生起來?
   (學員a:兩個法。)
   法師:啊?
   (學員a:站起來也是一件事。)
   (學員b:不增不減。)
   法師:我們去描述一下,我們一進來就坐下來,坐法生起來了。當請大家站起來的時候,站起來的時候,那個坐法就滅了。可以體會,坐法滅了。當請大家站起來的時候,那個站,站這個動作,站法就生起來了當你在那裡的時候,站立,起立這一法,嚴格講是起立這一法,起來的時候生起來。你站立的時候,這個起法已經滅了這叫立法,對不對?站立叫立法。沒想到還有那麼多的法,坐、起、立,還有呢?起之後還有往下呢?這是降嘛。我們理解這個意思就可以了,因為描述太容易衝突了。降,最後又坐下去了,坐下去了。去觀察一下,起來,到立的時候就是立法。當我們降的時候,立法就滅了。坐下來的時候,坐法又重新生起來了。各位我們現在正在坐法裡面。
   這件事情,看似很簡單的一件事情,法很多。我們要去觀察這種生滅相。粗的來講,你要去觀察生命生滅對我們來講的話,這件事很容易觀察很乏味。因為時間太久了,你老觀察這件事情,而且我們又淡忘了。未來的話又太遠想不起來,所以觀察很不容易直觀,生不起來。什麼時候生起來呢?就是當下的每件事情,每件事情,很短的一件事情裡面,如果大家嘗試著去用功的話,很容易去體會到生滅狀態
   剛才說這些,如果大家還沒有直觀的話,我還會給大家分享,老生常談的話題。我發現有隻貓還挺好,因為它總可以創造故事,創造很多的故事。這個吃飯也挺好,因為它也創造故事。我們吃飯,大家想想看,這裡面的法太多了。你要去界定,只要把這個法界定、界定、界定,法越來越多的時候,說明我們內心越來越細了。這個時候你去觀察這個法的生滅生滅生滅……生起的是時候,我們怎麼去應對它?那法生起的是時候,我們怎麼去應對它?面對生起來的時候,你怎麼去應對它?它滅,你怎麼滅下來?
   我舉個列子,比如說這只貓,它已經生病了,生病就希望在一個比較溫暖的環境裡邊。就在我們這個走廊裡邊,另外一隻貓,換個角色,不然大家聽煩了,另外一隻生病了,生病不願意下樓,嬌氣得不得了。它就在樓上的走廊裡邊,不但住在那兒,不但吃在那,這個拉屎拉尿也在那兒。請不下來,無論如何都請不下來。所以早上起來第一件事情,一定是會看到它准備好的禮物,就在地上。剛開始的時候,大家知道,那種心情就是這樣子,真是成了一種負擔了。因為每天早上起來必須要面對這件事情,就是必須要去清掃。剛開始心情是有點,那種煩躁狀態。可是這件事情不得不去面對的時候、一次次的打掃的時候,後來發現這種感覺發生變化了。
   大家知道人的適應能力很強的。(法師笑)如果你進入一個很不好環境剛開始覺得這個氣味真難聞,待不了三分鍾,試試看,感覺不出來了,對不對?人的適應能力很強。所以這件事情一直出現的時候,會發現越在這件事情上越用功啦,所以不斷去清掃。在清掃屎尿的過程發現這件事情帶給人的啟迪、啟發那真是太多了,多在什麼地方呢?當你看到一堆屎的時候,我們這個生法生起來了,看到以後就生起來了生起來以後馬上有個斷判,叫什麼呢?臟的。對不對?而且當我們直覺得它臟的時候,這種臟的感覺就增加了,一直增加,一直增加以後就會埋怨:你怎麼回事啊?不講衛生啊?這種感覺會增加。可是在那一刻,你去看一下,他真的是那麼臟嗎?(學員:不是。)實際上比這個臟的更多,多在什麼地方呢?我發現樓道裡邊,除了那塊,別的地方也不幹凈。但是以前沒有關注到,因為不是特別臟的時候,你感覺不到它臟,忽然給你一個臟的呈現的時候,你發現它臟去掃這個臟的時候,會發現周圍的狀態也不幹凈。那時候才知道,自己平常竟然生活在這樣的環境里,大家自己沒有覺察。所以,它其實在掃這個的時候,同時會觀察到那個沒有打掃,從來不會打掃,或者很少打掃的環境,開始去打掃了。
   後來真實覺得:這個真是好。好在什麼地方呢?就是慢慢去養成一個習慣,打掃衛生習慣。而且這個打掃衛生他不是你覺得它很臟的時候才去打掃,其實有很多地方你不覺得它臟的時候,其實也要去觀照、也要去打掃,那是很臟的。只不過我們太漠視了,就這樣打掃以後,後來發現,我們那上面有個棚,棚頂上面竟然全部是灰,但是走了三年四年卻從來沒有發現上面是臟的,(學員:因為你看不到。)不是上面的頂啊,就是這個棚,棚就是這個上面,你一看就看到很多,可是我當時就得很奇怪,離頭就這么高,就是發現不了竟然那麼臟。我後來就覺得說,如果客人來的話,他如果看,如果一個很乾凈的人,一看到這種狀況,那簡直,這個人真是不講衛生到極致了。(法師笑)可以理解,就是他對周圍的環境已經漠視到這種程度了。但是因為打掃衛生習慣養成以後,你時時刻刻養成另外一個習慣,什麼習慣呢?就是對那些臟的東西特別敏感,當然這個會到另一個極端了,慢慢、慢慢什麼就養成了?(學員:潔癖。)潔癖就養成了,真是潔癖。
   我發現這次我們法師來的時候,我和他相處就有隔閡了,(眾人笑)因為我覺得不講衛生。(法師笑,眾人笑)大家知道,原來相處的很好、很融洽,我後來就覺得這次相處怎麼就覺有點彆扭、溝通上不順暢。我覺得他這個吃完飯以後也不及時刷碗。因為我養成習慣了,養成什麼習慣我覺得吃完飯以後馬上刷碗這件事很好。(法師笑,眾笑)確實體會到快樂了,從什麼體會到呢?從貓拉這一堆屎,拉完以後要馬上擦最省勁,你要隔個半天你去擦,不行啊,花三倍五倍的力量都擦不幹凈。後來我發現這件事情:就是事情出來以後馬上處理,這個樂趣養成了。所以大家在家裡面去吃飯的時候,你會說:哎呀,吃完飯以後等一會再刷吧,你等,你試試看,等一個小時、等三個小時、等半天再去刷,要花十倍的力氣都刷不幹凈。但是吃完飯以後,馬上刷的時候,簡直是不費吹灰之力,乾淨的不得了。所以後來我就覺得,法師吃完飯以後不及時刷碗,這件事情不可容忍。大家知道,馬上進入這種狀態了。你會發現有一些習你特別敏感,所以我就覺得真是很苦惱。我現在很警戒,在給大家分享這些習慣的時候很警惕,相信將來大家一定會走這個心路歷程。當你沒有好的習慣的時候,你對那些同樣沒有好習慣的人特別寬容。(眾笑)不知不覺中就寬容,他們沒有好的習慣,他們同樣給你不好習慣,你絲毫沒有覺察。所以那種包容心特彆強,乃至覺的這種包容是完全沒有任何覺察的包容。
   (學員那是不是所有人都不要養成好習慣就好了?)(眾笑)
   法師:是啊,所以你看糞坑裡的蛆是不是生活很快樂?(眾笑)你忍受的了嗎?我們當下當然忍受不了,因為這個生法一下生起來我們認為它是垢的,對不對?生久了你就容忍了。我們覺的那些垃圾清潔工人生活真的太苦了,他們怎麼能忍受那麼多的苦呢。其實你沒進入他的境界。你進入他的境界試試,你自己當清潔工試一試,保准不出一個月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