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清法師:做人就做「二般人」

人就做「二般人」

經文
    佛言:人有二十難。貧窮布施難,豪貴學道難,棄命必死難,得睹佛經難,生值佛世難,忍色忍欲難,見好不求難,被辱不嗔難,有勢不臨難,觸事無心難,廣學博究難,除滅我慢難,不輕末學難,心行平等難,不說是非難,會善知識難,見性學道難,隨化度人難,觀境不動難,善解方便難。
                              ——《佛說十二章經》第十二章

    這一章主要是講,人生二十種難,就是說人生二十情況,是很難去做到的。
    人難以做到的事情有很多,佛給我們概括成20種。這20種難,每個人生活當中都能遇到,它們也是檢驗我們修學層次的最好方式當我們面對諸如此類的景象時,我們就能很清楚地知道自己修的好或不好,達到了第幾層。
    第一種:「貧窮布施難」。這個貧窮啊,有兩種,一種是財富貧窮。佛在《八大人覺經》裡面告訴我們:「貧苦多怨,橫結惡緣。」這個貧窮的人呢,他就很容易怨天怨地、怨天尤人有一堆的牢騷、一堆的埋怨。人存在太多埋怨的時候,就說明他很貧窮
    另一種貧窮,是知識面的貧窮也就是智慧貧窮。一個人如果老是抱怨,就說明他的內在很空,心裡沒底。心裡沒底,他才會抱怨很多事,抱怨很多人。越是愛抱怨的人,說明他的內在越是沒東西。所以,這個貧窮啊,不是沒有錢,而是沒有內在的東西,是沒有智慧。沒有錢的人不等於窮人。貧不貧窮,最主要是看他知識面如何,看他有沒有內在的智慧,有沒有內在的心力。內在的心力如果沒有了,心力交瘁了,內在很空洞,這種,才叫貧窮
    再來說「貧窮布施難」。我們在學佛修行過程當中,要布施。但越是貧窮的人他就越是難以去布施,為什麼?因為他會去計較,他特別愛計較,所以,很難布施。非但不去布施,反而因為貧窮了,就有很多抱怨。有很多抱怨,就會有很多造作。有很多造作以後,就會招來很多的惡果
    反過來,如果他口袋裡沒多少錢,還去布施那他這種布施是非常非常珍貴的。這樣修福德,他所得福德就大得很
    過去,在廟裡面發生過一件事。有這么一個師父,他為了要給廟裡麵塑造一個大佛像,就去外面化緣銅錢。過去的佛像都是用銅鑄的。化緣過程中,他碰到一個老太太。這老太太很窮,都沒有飯吃平常吃飯,也是靠乞討。她唯一的財產,是一塊銅板。這塊銅板,已在她身上揣了好幾十年了,一直沒捨得花出去。以前,中國人去世的時候,習慣在嘴裡含一個銅錢,據說,這樣一來,死的時候才不會吐血,過去民間有這種講究。老太太這塊銅板,本來也是打算留給自己死後用的,但她一聽到有師父要塑造佛像,就把它拿出來捐出去了。可是,這個師父一看,只是一塊銅板,所以,一轉身就給扔了。回到廟里後,這個師父就找鑄造師來塑造佛像。可是,每次鑄完一開爐,都不成功,總是在臉部缺一塊東西。連續鑄了好多次,出來都是失敗的,都是在臉上很重要的部位缺那麼一塊。鑄造師就覺得很奇怪,說自己鑄了多少年佛像,還從來沒遇到過這種情況。後來,這個師父就開始反省,最後意識到,事情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自己當初把老太太的那個銅錢給扔掉了。於是,他就趕緊跑去當初扔銅錢的那個地方找。找啊找,終於把那塊銅板給找到了。然後,他把那塊銅板帶回廟里,放到先前塑造佛像的銅裡面重新澆鑄,這一次開爐後,臉上再也沒有缺哪一塊,終於鑄成了一尊完美圓滿佛像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這個老太太很窮,口袋裡沒有錢,只有這么一個銅板。對她而言,這塊銅板就像是她的生命一樣,很貴重,非常非常珍貴。那她把這塊銅板拿出來,就等於是把她所有的財產都拿出來了,所以,非常非常的可貴。這就是說貧窮的人本來很難布施,可是,他一旦去布施了,就很珍貴;所得福德也會比一般人大得多
    布施得什麼樣的功德,不在於你拿出了多少,而在於你的心情,在於你有多想去做這件事。像這個老太太,她拿出的雖然只有一個銅板,但她很歡喜。塑造佛像這件事情,對她而言,比她自己的生命還更重要,所以,她這種布施所得福德就非常非常的大。
    佛所說的這二十種難,我們如果都能反過來,那就很不得了。但平常情況下,自己口袋裡面沒錢,就很難布施,也很難想到要去布施
    第二種:「豪貴學道難。」豪跟貴,就是指有錢有勢的這些人。讓有錢有勢的這些人去學道那是很難的。這些人之所以成為權貴,是因為前輩子修了很多福。前輩子修了很多福的這些人,這輩子才能夠成為有權有貴的人。可是,人在享受福報的時候,一般就想不起修道這碼事了。就像天人天上的人有福報,但他不會修道,為什麼?因為他有福報了,福報太多了!福報太多,天天在那兒享福,就不去想起修道的事兒了,所以,就很難學道。一般情況下,比如說當了大官,或者很有錢的這些人,你說讓他去學個佛、修個法,那是很難的,因為他正在享受他的福報呢,就跟天人一樣,所以,不會去修道。
    反過來,一個有錢有勢的人,一個人生境遇非常好的人,如果有學道那他就能得很快、很好很有成就。官當得很的人,如果還一心向佛,那他就不是一般人,而是菩薩再來。擁有福的人,他如果能去學道學佛那他所學的、所成就的,要比一般人大得多,也快得多。因為修道本身就得有福報,沒有福報,沒有福德,就學不好。而有權有勢的這些人,他本身具足福報,如果再去修慧,那就是福慧兩足。福跟慧兩個都具備,他就會修得很圓滿。你們可以在周圍看看,看看那些在單位里,在行政上,官當得很大,還很虔誠修法的人,看看他是不是有很大的成就生活中,有這種人,但不多。真有的話,他就不是一般的人,他修學的成就會很快。但人生總是不如意嘛,多數情況比較好的人他是不會去學佛修道的。許多人也覺得佛很好,但是沒時間學。其實,他不是沒時間,而是因為富貴學道難」。他如果真的去修,那他就會學的很快,但這個很難
    第三種:「棄命必死難。」人呢,都貪生怕死關鍵的時候,說把你的生命捨出來吧!沒辦法,做不到!這很難。要舍掉自己的生命那是不可能的,很難!所以,這個難就不說了
    第四種:「得睹佛經難。」大家能夠有緣做人,這是很難的!得人身很難呢!那我們自己能夠看佛經還能看懂一些,就更難了。其他的眾生界,如鬼了、畜牲道了這些,就看不懂佛經,只有人在誦讀的時候,它們能夠聽到一些,但是它們自己看不來。它們通過聽,能得到一些福德,種下一善根。所以,能夠看到佛經,是很難的。
    過去,印刷業不發達,人要看一本佛經,是很難的。但現在,印刷業這么發達,佛經到處都在流通,很多廟都在印經送人,我們也印了好多經書送人,每個人隨時都可以拿到佛經。而且,網路這么發達,隨便上個網,都可以看到很多佛經。所以,人們就認為「得睹佛經」不難了。其實,不見得。為什麼?因為雖然是有很多機會可以方便地拿到佛經,但是,不等於他就會去看。許多人廟里去,看到有佛經在送,也會拿。但拿回去以後,就只是擱到書架上,一擱好幾年,也不去看一看。哪一天,能夠真正想起說,要看一看這本佛經,然後,坐下來,把這本經書翻開,好好地讀一讀,那是很難的,也是很難得的。能坐下來,把佛經翻開來,也需要很多福報因緣。自身的福報因緣具足,就沒有辦法坐下來把經書翻開,還好好誦上一段,或者看上一遍。現在,真正能坐下來讀佛經的人也不那麼多的;能夠坐下來讀誦,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雖然是隨時可以拿到佛經,但狀況依舊是「得睹佛經難」。
    「生值佛世難。」我們出生的時候,剛好佛也出生了,這個就不說了,是很難的。
    接下來是「忍色忍欲難」。這一條,是跟我們有關的。人總是被財、色、名、食、睡這五種慾望給牽制著、掌控著的。在這五種慾望面前,依然能夠保持自己的心情不被它們所左右,這是很難的。如果能做不被五種慾望所左右,就不是一般的人;但一般的人都很難做到不被五種慾望所左右。這一句裡面的這個「忍」字,佛教裡面說到的這個「忍」字,意思和我們世間理解的不一樣,它不是讓你忍住、憋住。比如,有人罵你的時候,世間人勸你忍著,就是叫你要怒氣憋著,這是世間的忍。佛教裡面的「忍」,是要你把這個東西接納了,然後把它給化掉,變成沒有。比如,別人罵你的這句話,你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就像沒聽見一樣,立刻讓它不存在,這樣,才叫「忍」。所以,「忍色忍欲」是說,對五欲的這些東西,我們視而不見,看見了跟沒看見一樣,讓它構成不了對我們的誘惑,因為我們覺得它根本就不存在。而不是說見了這些東西,我們要控制自己,不是這么個情況。但要做不受五欲之樂誘惑,對五欲景象視而不見,不受它們所影響,是很難的。
    「見好不求難。」這里的這個「好」,應該讀去聲,就是喜好的好。看到自己喜好東西喜歡東西不去求,不去想要得到它,這個很難。人的毛病之一,就是貪自己喜歡東西。看到喜歡東西就想求。所以,看到喜歡東西,心裡邊不想要去擁有,就很難
    接下來是「被辱不嗔難。」被人侮辱,莫名其妙被人罵了一頓,羞辱了一番,心裡邊卻沒有產生嗔怒,這很難。一般的人都是什麼,比如說被人家罵了幾句,被人家欺負了一下,那個嗔恨心啊,馬上就起來了!一般的人都是這樣的。所以,我們修行要做到說,在被別人羞辱的時候,心裡面還沒有嗔恨。當然,做到這個很難
    「有勢不臨難。」人呢,正常情況下都會仗勢臨人。一個人,他如果很有勢,還不去臨人,就說明他是有修鍊的人能做到有勢不臨人,是很難的,所以,大家見到仗勢臨人的人也不對他們有看法。要知道,他自身如果不那麼去做那是很難的,是需要花很長時間修鍊自我,才能達到的。因此,有時候看到這些仗勢臨人的人,大家也要抱有同情心,要明白,不是他們有意要去欺負別人,而是因為人本身存在著這些毛病,修鍊如果沒有跟上,就很難做到不臨人。除非他花了很多功夫去修,否則,它是不可能做到有勢而不去欺負人的。
    「觸事無心難。」對於碰到、接納到的一切事物,心不起分別,不去分辨它的好或不好,這個也很難。人的分別心很重,碰到事情,心馬上就會去分別,隨時都能分別出種種來,所以,要做不分別,是很難的。
    「廣學博究難。」廣學很容易,大家在學習、吸收東西的時候,很容易就可以學很多。但是,把你所學的、所吸收的這么多東西都弄明白,把它們學深學透,真正學明白,是很難的。
    「滅除我慢難。」我慢人人都有,要把它消滅,也是很難的。人總是很自我。很自我,就必然存在傲慢要把這種傲慢消滅,那難度大得很。在修鍊的過程中,要想修到我慢除滅,就要破我,要把我見、我執都去除了,那我慢才能不生
    「不輕末學難。」就是不輕視比你差的人,這很難每個人生活當中,總是能遇到些比你差的人,正常的情況下,你就會去輕視他們,看不起他們,所以,要做到沒有看不起比你差勁的人,是很難的。有一些人,素質很差,一般人跟他在一塊兒,都會覺得他的修養很差,講話粗里粗氣的,對他什麼都看不順眼。如果你看這種人,卻沒有產生看不順眼的這種心,那是很難的。那你如果做到了,就說明你已經不是一般的人了,就是聖人了。對身邊比你差勁的這些人,你還很敬重他們,心裡面沒有瞧不起他們,或者看輕他們,不在意他們,如果能做到這樣,那就說明你已經是菩薩了。只有菩薩的心,才是這樣的,才不輕視任何人。但我們普通人,是很難做到這樣的。因為做不到,所以我們才是平常的人
    「心行平等難。」對待所有的事物,我們的心都能平等,這很難。比如說,一個對你的人和一個對你不的人,在你心裡面,對他們的感受是一樣的,你能這樣,就叫心行平等,就是擁有平等的心。如果說,這個人對你好,你就對他好;這個人對你不好,你就不在意他,或者是對他不好你的心如果存在這種分別,就還是不平等如果你的心,對待這兩個人是一樣的,對你的人你也對他好;對你不的人你的心對他還是一樣好,雖然不一定非得要去給他做什麼,但你的心保證是一樣的,這就是心行平等。做到這個,你們說難不?很難能做到,就不是一般的人了。那我們學佛,就是要變成「二般人」,而不是「一般人」。能夠成為「二般人」,說明我們就很可以了。
    「不說是非難。」人都喜歡說別人的過失喜歡探討別人的是非尤其是中國人,總有一種窺視別人隱私的癖,走哪兒,都要去了解一下別人有什麼事,然後說是說非,這是人的毛病。那我們如果能做到說,不亂去說別人的事,那我們就是菩薩
    「會善知識難。」遇到很好老師,也非常難。尤其是在這時代,能碰到好老師就更難了。為什麼?因為尊師重道沒有了,老師的這個傳承被打沒了。一個文革,把中國人建立起來的許多好的傳統都給打沒了。打沒以後,就老師不像老師學生不像學生。然後,我們就很難碰到能夠幫助我們,對我的人有益的、真正好的善知識
    見性學道難。」這一句,按我們今天的話來說,應該是「學道見性難」。我們去修道,然後能修到明心見性悟道那是很難的。去學道,本身已經很不容易;至於要學到說明白了、悟道了,自己得受用了那就更難了。讀一般的書也一樣,大家每天都在讀書,你把書翻開讀了,書中所說道理你能悟到的,有多少?明了的,有幾分?你能領悟、明了,然後還得到受用,是很難的。
    「隨化度人難。」這是屬於菩薩層次了。這里的「隨」,是指在行菩薩道的過程中,隨一切眾生,隨一切景象;「化」是變化各種形體,然後,去度人。做到這樣,很難觀音菩薩度人,就是「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為說法。」也就是說,他看到什麼樣的眾生需要得到幫助,就可以把自己變化成跟他們一樣,然後,再去度他們。比如說,他如果看到一個乞丐,想要去幫助這個乞丐那他就會先讓自己變成一個乞丐,然後走到乞丐跟前,跟他一塊去要飯,跟他探討哪一條街、哪一些人家裡比較有好吃的東西,哪一些人如何如何,等等,跟他探討這些事。這樣,他就乞丐建立起了交流,乞丐心結就能開了就可以很容易地幫助到乞丐了。觀音菩薩度化眾生就是這樣的,這叫做隨類化身
    度化眾生,必須是隨類化身才能夠眾生給度了。但要做到這樣,是很難的,必須要有大智才行。像觀音菩薩這種大有成就者,才可以做到隨類而化身——為了要去度化眾生,而隨著不同類的人,變化成不同類型的身。
    那我們幫助別人,度化別人的時候應該怎麼做呢?佛經常說,要看什麼樣的眾生,就跟他們說什麼樣的話。這也算是隨類化身
    「觀境不動難。」我們眾生呢,在六道輪迴當中,因為迷失了本性,所以,會隨著環境和外面的景象,來改變我們的心。我們是心隨物轉,不能轉物。「若能轉物,則同如來。」
    我們眾生的心,總是隨著外面的風吹草動而變化,比如別人誇你兩句,說你很能幹,你的心情馬上就會得很好;那別人如果把你罵一下,說,哎呀你太差勁了,那你這個心情,馬上就會去了。別人誇你或者罵你,其實都是外面來的東西都是外物進到了你的耳朵而已,但是,這個外物馬上就能左右到你的心情。我們高興或者不高興,不是建立在自己之上,而是建立在別人之上;我們的心,總是受到外界干擾,隨著外界的變化而變化,這就叫心隨物轉。平常都是這樣的。愛聽好聽的話,聽到不好聽的話,心情就不好,普通人都是這樣的。所以,你如果能做到說,把它轉過來,觀境不動了,不受外在狀況的影響了,你的心情好或不好,是你自己的事,不會因為別人誇你或罵你,而好或者不好。如果能做到這樣,那你才是自己的主人。但我們凡夫眾生,都無法做自己的主人,所以很可憐。
    我們學佛學什麼?就是要學自己的主人讓我們的心始終不動,不會因為外在東西,而影響到自己的心情。但要學會做自己的主人,觀境不動,不會因為外在的景象而波動自己的心情,是很難的。所以,我們要修,要修到把它轉過來,讓它變成很容易
    「善解方便難。」這個方便,就是善巧方便。菩薩在度化眾生過程當中,經常要應用各種方式來度化眾生。方便,就是應用各種方式。按我們今天的通俗語言來說,就是應用各種手段。做到善於明了和應用各種手段來幫助別人是很難的。用各種手段來害人,那很容易許多人都很擅長;但反過來,用各種手段去幫助別人,比如,這個人不想得到你幫助的時候,你還想盡辦法,繞啊繞的去幫助他。幫到最後,他自己都不知道接受了你的幫助,做到這個,是很難的,是要花很多很多心思的。人花這個心思,是很難的;但菩薩就會
    這二十種難,哪一點我們做到了,把它變成很容易,那我們就是菩薩了。這二十種,你隨便拿一種出來,然後擱到你身上,對照你自己的行為,覺得哪一種是自己能夠做到的,就好去做。等你做到了,把它變容易了,那你就菩薩了。所以,大家要把這些都記住了。
    凡夫眾生為什麼痴迷?就是痴迷在這些當中,面對這些問題時,會覺得很難。那我們把這些問題變化過來,讓它們變成很容易,就是學有所成了
    這20種里邊,有一些大家可能注意不到,像貧窮布施難,大家就可能感覺不來,說不清楚;但有幾個,是大家很容易就能碰到的,比如「被辱不嗔難」,這在生活當中,是每天都可能碰到的。莫名其妙被人罵了一頓,心裡面沒有產生嗔恨,不恨這個人,如果能做到這個,那你就不凡人了。
    然後是「見好不求難」,看見一個好東西,一個平常喜歡東西,你卻不想要。比如有些人喜歡衣服,那看見一件衣服得很,正是自己喜歡的款式,但卻不求,不想要,那就說明,你的層次已經很可以了。
    這二十種,隨便拿一個出來,我們就可以修一輩子,或者修好幾輩子呢。所以,等你把這些都變過來,變難為易了,那你就菩薩了,成佛了。但做到這些,的確很不容易。
    這個時代做什麼都不容易;學佛,就更不容易。大家這個時候能坐在這地方,也是很不容易。有的人,要倒好幾趟車,繞好多彎,才能到這邊來;有的人,出門前要交待好多個事,坐到這邊以後,還忙得很得來回打著手機。所以,僅僅是在這兒,就是很不容易的。
    大家每周到這邊來,我都強調要把手機關了。我這么強調,其實不是怕你打電話干擾我,而是說,你好不容易來了,一定要給自己一個機會跟你平常的這些瑣事暫時告個別,把手機關了。天掉下來,有別人頂著,你不管它。這樣,你暫時地讓自己安寧一下,不受其他東西干擾。至於我說什麼,你愛聽聽;不愛聽,可以把眼睛一閉,在這兒睡一覺。這樣,對你會好處,終於讓你有個休息的時候。
    人現在都可憐得很,連一個真正休息的時候也沒有。所以,大家能夠來這邊一趟,在這兒坐下來,真的是很不容易啊!所以,你們要為自己感到自豪!因為你能坐下來。僅僅是坐下來這種舉動,你就要去舍離好多東西,否則,你坐不下來。那既然坐下來了就把電話徹底關了,讓自己暫時跟平常那些繁雜的事情告別一下,這樣,才是你自己真正有好處。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