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清法師:能忍辱方能成人上人

忍辱方能成人上人

經文沙門問佛:以何因緣,得知宿命,會其至道?佛言:凈心守志,可會至道。譬如磨鏡,垢去明存,斷欲無求,當得宿命
                                ——《佛說十二章經》第十三章  
    沙門問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佛言:忍辱多力,不懷惡故,兼加安健。忍者無惡,必為人尊。心垢滅盡,凈無瑕穢,是為最明。未有天地,逮於今日,十方所有,無有不見,無有不知,無有不聞,得一切智,可謂明矣! 
                                ——《佛說十二章經》第十五章

    大家剛過完春節春節其實是屬於老人小孩的。老人喜歡過年,是因為孩子能從外面回來;小孩覺得過年很好是因為有好吃、好喝、好玩的。在座的各位,都是屬於中間的,所以,這個節基本不屬於咱們,而且是咱們最累的時候,既要照顧老的,又要照顧小的,是最辛苦的。不過,到了這會兒,這場辛苦也過去了,接下來,我們就重新開講《佛說十二章經》,今天要講的是第十三章和第十五章。
斷欲無求當得宿命
    第十三章主要是說兩個問題,第一個宿命的問題。在過去的講座當中,我們也經常提到宿命。宿,就是宿世,宿世就是前生前世宿命就是前生前世命運宿命這個問題許多人都非常關心和關注。許多人學佛,或者學個什麼,就特別希望自己能夠修鍊到知道自己的宿命知道自己過去都幹了些什麼。許多人見了我,也很喜歡問我能不能看出他們前生是幹什麼的。有些人問我,怎麼修鍊,才能夠快點知道自己前輩子的事情就如這段經文中沙門,他見了佛就問:「以何因緣,得知宿命?會其至道?」佛告訴他:「凈心守志,可會至道。譬如磨鏡,垢去明存,斷欲無求,當得宿命。」
    沙門,就是修道的人。這個修道的人有一天問佛:在什麼情況下才能夠知道自己前輩子的事情又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才能夠「會其至道」?「會其至道」,就是通曉一切道理
    佛就告訴他:「凈心守志,可會至道。」佛說,如果要通曉一切,徹知一切,就必須凈心守志。如果把心凈下來,然後以這種誠摯的心,專心一志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那你就會真正明白這件事情就可以「會至道」,也就是通曉一切。其中的關鍵,是要凈心。
    但許多人對凈心都不理解。在課堂上,我也經常講這個問題,可還是不斷地有人來問我:心凈下來以後,是不是就什麼都不想做了?人們總是擔心,心一旦凈下來,就什麼事情也不想做了,什麼事也做不好了。於是,我就告訴他們:不要著急,你先把心凈下來,先做好自己,這樣,你就會把任何事情都做好。
    我們的心如果凈了,明澈了,那對周邊所有的事物自然而然就會一目瞭然,就會非常清楚,就沒有你弄不清楚的。你現在對很多事情都弄不清楚,搞不明白,為什麼?是因為你的心沒有凈下來。心如果凈下來,清凈了,凈心守志,那對周邊的問題,就會掌握得非常快。
    這一段經中,佛還告訴我們:「凈心守志,可會至道,譬如磨鏡,垢去明存。」過去的鏡子都是銅鏡,用一段時間以後,表面就會產生銅銹,就不亮了,照不成了。這時候,就必須用水來磨,還不能磨太快。磨太快了,鏡面就會變粗糙了,得細細地磨。磨完了,一擦,它才又變光亮了,等於是拋光了。過去的鏡子不像今天的,今天的都是水銀鏡,是不需要也不能這麼來拋光的。
    然後「斷欲無求,當得宿命。」這一段經文中,佛就告訴我們這兩個問題:要想通曉一切,就要凈心;要想得到宿命知道自己過去幹了些什麼,知道哪些人在過去就是我們的朋友那就必須要斷欲,把慾望去除。慾望是我們種種煩惱的根源,如果我們能斷除一切慾望,對一切事物都無所求不貪著,這樣,我們就可以得到宿命。但這不是一句簡單的話,要做這一點,首先必須斷除一切慾望,斷除慾望就是斷煩惱煩惱如果清除了,沒有煩惱了,我們自然而然就會得知自己的宿命
佛不許弟子神通      
    但你如果沒有斷除煩惱,就去求宿命,求神通,那你會因為明白了宿命,而給自己帶來更多的煩惱釋迦佛在世的時候,有好多聲聞的人,他們沒有斷煩惱,但通過一些方法的修鍊,得知了自己的宿命,最後,卻自殺了。在古代印度有一外道修行方法很容易修得神通,他們修著修著,就知道自己前輩子是幹什麼的了,就得知了自己的宿命,可是,這些人得了神通以後,不僅沒有感到快樂,反而更煩惱了,結果,許多人受不了就自殺了。
    那他們為什麼要自殺呢?所謂宿命,就是前輩子的種種恩恩怨怨;得知宿命,就是能把前輩子的這些東西看得清清楚楚。可這一看,糟糕了,全亂了,首先,他自己家人的這些關係都是互為的關係,比如他的媽媽可能是他前輩子的老婆,然後兄弟姐妹等等關係全部都交織在了一起,不堪入目,所以,他就活不下去了,只好自殺了,死了。正因為如此,佛曾喝斥弟子不允許他們專門去修神通。在佛門裡面,一直是不允許弟子們去修神通的。
    素心銘二樓喝茶的幾個地方,是用五眼六通的名稱來命名的,其中有六個包間,是用六通來命名的。六通之中,有一個就是宿命通。宿命通是人體都具備的能量每個人都有。但如果沒有斷煩惱慾望還沒有除掉,心還沒有凈,就先提前來開發,那得到了這個神通後,你會因為煩惱還在,沒有定力,化解不了,空除不了自己,這樣一來,你就會被你自己所看到的這些東西給活活嚇死。所以,在煩惱斷盡之前,即使得了神通也沒有任何意義,反過來,還把你自己給害了。
    當你把煩惱盡了,那自然而然,你體內的這些能量就會得到開發。可如果你專門去修,那你就神經錯亂。各種神通能量,是本來就存在的,是本自存在的。通過修行就像上面說的磨鏡一樣,垢去明存,把我們的煩惱一一去掉以後,它們自然而然就都出來了,就都具備了。只要做到凈心,把心凈下來,凈心守志,那我們自然就能明白一切,通達一切,就能宿命
凈心乃萬善之源
    反過來,想明白一切,通達一切,就要做到凈心。這一點,非常重要。在生活當中,這一點我們每天都會遇到,都會碰見,都能用上。但大家總是覺得害怕害怕凈心,於是,在需要用的時候,在經歷事情的時候,就用不上。當年,釋迦佛在世的時候,也是不斷反覆地在告訴大家這些道理,但大家聽完了以後,都沒有去做,所以,也就都沒有用上,就像我今天講的凈心的道理
    許多人每天面對著忙忙碌碌的工作,人很疲憊,疲憊於種種的事務。但其實,規整出來,也沒有多少事兒。那為什麼還會疲憊呢?其中的關鍵,是因為他不清。因為理不清,所以,就覺得許多問題都頂在那個地方。那又為什麼會理不清呢?因為他的心沒有凈下來,他自身沒有凈下來。如果他的心凈下來了就會把擺在眼前的這些問題的來龍去脈看得很清楚,就一目瞭然,一看,哦,這該怎麼做,那該怎麼做,一,二,三,好,結束!就沒有那麼多的事兒。但一般人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因為自身的心沒有凈,因為沒有一個根本,所以,就在那邊東抓西抓的瞎抓一氣,結果,拼湊了一堆東西,怎麼理也理不順。然後,自己把自己弄得很忙,越忙越亂,陷入惡性循環。而不知道其中的根本在於,先要把心凈下來,就是這麼簡單
    一般人碰到問題的時候,總是先去忙活一頓,而不是先去凈心。他害怕自己一凈心,就把事情給耽誤了。在座的各位,有機會經常來這兒聽課,你們如果碰到問題了,覺得不好解決了,一定先不要著急解決。遇到這種時候,先不要想事,先把你的腦袋清除清除,讓你自己靜下來。等你安靜下來了,那你就會很清楚地看清其中的問題,就會很好解決問題。但如果你自己沒有安靜下來你的心沒有凈下來,就去思考和確定處理的方法,這種時候出來的方法,往往多數都是錯誤的,這是一個關鍵。這個關鍵,在關鍵的時候你要能用上,這才叫修鍊。
    接下來,跳到十五章。
至柔者至剛
    在第十五章中,又有人問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佛告訴他:「忍辱多力,不懷惡故,兼加安康。忍者無惡,必為人尊。心垢滅盡,凈無瑕穢,是為最明。未有天地,逮於今日,十方所有,無有不見,無有不知,無有不聞,得一切智,可謂明矣!」這一章跟十三章,有一個連帶的關係
    這裡,有人首先問佛:「何者多力?」什麼東西力量是最大的?佛說:「忍辱多力,不懷惡故。」
    這個道理,《道德經》中也有類似的表述,如什麼是最堅硬的?最強大的?其實,最柔弱的就是最強大的,至柔者至剛世界上最堅硬的東西,往往最柔軟。最柔軟東西,它才能夠長期存在,永遠存在著。像我們的身體講話的嘴巴,嘴巴裡面有牙齒跟舌頭,到了一定年齡,牙齒就開始掉了。可是,表面上看,牙齒很堅硬啊!而舌頭非常柔軟!可是,堅硬的牙齒,其實很脆弱,老到一定的時候,張開嘴一看,牙齒沒有了,但舌頭還在。為什麼?因為舌頭柔軟的,所以,它始終是在的。越是柔軟東西,它的力量越是強大。
    再看水,上善若水!水是最柔弱、最謙下的,但水的力量也是最大的。你們看山裡面的石頭,無論它有多麼堅硬,到最後,它的稜角都能被水給磨沒了
    說忍辱是最強有力的,也是同樣的道理
    之前,我們也說過,佛家所說的忍,不是平常意義上的忍,它的意思不是硬憋著。比如,有人欺負你了,你說我忍著。這種忍,是把一口惡氣憋在心裏面,不讓它爆發出來而已。等於是說被人莫名其妙罵了一頓後,你忍著,不跟他吭聲,然後,自己走了。這時候,別人罵你的這句話,其實還在你心裡存著。這種忍,是普通百姓的理解,是錯的,不是佛要告訴我們的。
    那佛告訴我們的忍是什麼意思呢?是化解!別人罵你的時候,你沒聽見,即使從耳朵裡面進去了,也隨即就化走了,沒有掉了。佛所說的忍,是坦然接受,然後讓它不存在,而不把它憋住。這,才是真正的忍。如果我們能以這種「忍」來面對和化解矛盾,那所有的矛盾才不會惡化。所以說,忍辱力量是最大的。
    就像水,不管是任何東西,你往水裡一扔,它都給你接納。但接納完以後,慢慢慢慢的,它就把這些東西給消滅了都不存在了,都給轉化了。                         
    「忍辱多力,不懷惡故。」佛告訴我們這句話有一關鍵,就是心裏面不懷惡氣。別人罵你的這句話,在你心裡邊沒有存著,不懷著,這樣才是真正的忍辱。做到這樣忍辱,才能更好地對待周邊所有的人和事。
忍辱乃做人根本
    「忍者無惡,必為人尊。」這句話是說,會忍辱的人,不論走到哪兒,都會受到別人的尊重。也這是說,一個人人格的建立,就看他的忍耐力。一個寬宏大量的人,一個會忍辱的人,不會斤斤計較,總是樂於助人,這樣的人,他一生無論走到哪兒,都會受人尊重;想要做什麼都會得到很多人的幫助。這是什麼?就是德行
    你們現在教育小孩,首先就要讓他建立起德行讓他具備一些根本的品質。這樣,他人好了,幹什麼就都會好。人如果不行,那他學再多的技術都是多餘的。技術的東西,更新換代快得很。但現在,許多大人小孩安排的一些學習內容都是大人覺得重要的。他們讓孩子辛辛苦苦地去讀,可讀完出來,卻都沒什麼用處。現在的人,光追求一些表象的東西,卻忽視屬於根本的道德品質的建立,結果,小孩光有技術層面知識,卻沒有最強有力的道德品質來配合,這樣的人他能成什麼事?
    我看在座的各位,基本都是屬於有孩子要操心的人。你們來這裡聽經,首先要明白一個道理:一個人的一生,他有沒有成就,就看他會不會做人,看他的人格怎麼樣;看他人做的如何,心胸是不是寬廣,對待問題會不會忍辱。如果他學會忍辱了,學會關愛別人了,心裏面不存惡念了那他無論走到哪兒,都會受歡迎,都會受尊重,會有很多人幫助他。但現在的家長,唯恐小孩被別人欺負,於是,總是教他不能太老實。總覺得,如果他太老實了,將來走向社會就會吃虧。現在的中國家長,都是自己的孩子吃虧孩子到了學校單位,總是希望他在那個地方呼風喚雨,不要被人欺負。這種教育,是把孩子給害了。我經常觀察中國的這些父母們,他們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其實都是在孩子,可他們自己還認為,是在孩子。你們在培養孩子時,必須讓他學會忍辱,只有學會忍辱,他才能成為一個強有力的人;只有學會忍辱的人才會被人尊重。
修行好比是磨鏡
    「何者最明?」怎麼樣才能夠明呢?「心垢滅盡,凈無瑕穢,是為最明。未有天地,逮於今日,十方所有,無有不見,無有不知,無有不聞,得一切智,可謂明矣!」這一段話,跟第十三章所說道理是一樣的。
    「心垢滅盡」是說,我們的心裏面如果沒有雜染,沒有雜質,就像鏡子一樣,把斑斑點點的銹跡都給他磨掉,磨盡,這樣的話,它的明就能顯現了。明顯現了以後,「未有天地,逮於今日。」就是從天地還沒有形成以前,直到今天的所有事情,我們就都能從這個鏡子中照出來。這裡的鏡子也就是指佛說的「大圓鏡智」,也就是我每個人本性佛性。我們的本性本自清凈光明,就跟磨乾淨的鏡子一樣。如果我們把心裏面的污垢都去掉了,把各種煩惱給它掉了那就等於是把明鏡磨亮了,這樣,我們的本性就給開發出來了鏡子就明了。鏡子一明,普照十方,一看,什麼東西都清楚得很。擺在面前的所有事情,都一目瞭然,就沒有什麼問題是我們弄不好的。
    現在,很多事情我們都弄不好,是因為我們的鏡子不夠明。我們學佛修行是在幹什麼?就是在不斷地磨鏡子,不斷地去除我們這顆心中的雜染。最後,雜染去完了,我們就可以真正明了「十方所有」。十方是個方位概念,就是四周、上下。「十方所有」,就是所有的事物,這時候,我們就「無有不見,無有不知,無有不聞,得一切智,可謂明矣!」到了這個境地,當然就是佛了。佛是什麼,就是徹知一切事物,得一切智。
    許多人愛問:佛,他到底明白個什麼?佛明白所有的一切,就是到了圓滿的境地。到了圓滿的境地,才能得一切智。整個宇宙構造的過程,一切事物的形成,佛都清楚得很許多人不了解佛的真正意義,就認為學佛就是什麼都不做了,什麼都搞不懂了。像我經常在這邊做點這做點那,許多人就覺得很奇怪,說,哎,你怎麼會做這些?!你怎麼會知道這些?!而不知道說,我們是佛的弟子,佛他是一切智的代表宇宙間的一切事物人生的一切事物,他都清楚。佛是覺者!覺什麼呢覺悟宇宙人生的所有道理。換句話說,明白和通達宇宙萬象的來龍去脈者,這樣的人就叫佛。
    你們有機會翻開佛經就可以發現,我們宇宙中的任何事情,佛都說得清清楚楚,包括生孩子這個問題。許多不了解佛經人會問?生孩子跟佛還有關係?其實,什麼事情跟佛都沒有關係,像生孩子,跟佛一點兒關係都沒有,但是,佛知道一切事情。佛所說的關於生孩子事情,對照今天的醫學,遠遠超過今天的醫學。今天的醫學,在幾百年以後,看能不能跟上一點佛經。比如嬰兒入胎,佛告訴我們嬰兒從入胎開始,每天一個變化,每天都有獨立的名稱,一天一變化,七天一大變。佛在2500年前就說到這個問題,但沒有人信他。後來,醫學發達了,現代人終於知道說,嬰兒在娘胎里七天有一個變化。所以,現在懷孕的人,七天會到醫院檢查一下,去照一照,看正不正常。但是佛早就告訴我們,每天他都在變化,不是七天才變。七天是一個大變化,只有在大變化的時候,今天的儀器才能照出來,小變化就照不出來。
    許多人知道了這些以後就說:哎呀,原來佛經很有科學觀!我就告訴他,不是佛經科學觀,而是佛超過任何科學科學是什麼?是我們腦袋裡面思考出來的一些東西。但我們腦袋的這種思維是有局限的,所以,任何科學,它都是有局限的,到了一定時間它就要變了,就要突破,就要被推翻了。而佛的覺悟是徹證,是完全明了了整體的規律,所以,它與科學是不一樣的。所以,佛教我們的,告訴我們的,都是真理
    那我們如何才能得一切智呢?不是把所有佛經都讀完了,立馬就可以得一切智了。那是不可能的!這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什麼呢?就是像前面的第十三章所告訴我們的:要像磨鏡一樣,慢慢來。
    我們這個鏡子上,有斑斑點點好多的銅銹。我們的心煩惱很多,導致在很多時候,我們都凈不下來;很多頭緒,我們都理不清。那煩惱從哪兒來呢?是從貪來的。我們貪這又貪那,貪心多了,煩惱就多了。那我們修行什麼呢?就是把心裏面的這些貪、這些雜質慢慢去除。不過,去除有個過程就像銹了的銅鏡,要慢慢慢慢地磨著磨著。今天磨了一遍,去掉了一點點,這時候,它照東西的時候,就能清楚一點點。修行,就是這麼點點滴滴逐漸逐漸在磨,在修。那我們如果修徹底了,就成佛了。所以,成佛有一過程,這個過程很漫長。雖然很漫長,但我們每修一點,它就能產生一點作用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