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法門法師:凈宗科學觀

凈宗科學

凈土法門法師講述

(此講錄出自凈土法門法師專集文字講堂)

第一天
  張司長,諸位法師,諸位大德,諸位同修
  今天確實是非殊勝因緣來到台南尤其是台南最高的學府跟大家談談『佛法與凈宗』。民國三十八年,我記得當我從廣州到達台灣,在高雄登陸,以後就在台南住了半年多。還記得那個時候住的地方距離火車站很近,聽說可能就是現在校舍的地方。經過四十年了,台灣無論在哪一個地區,都有非常長足的進步,這是我們大家都能夠見到的。

  跟著時代的進步,佛法台灣也有非常殊勝成就佛法的興旺,可以說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地區都比不上台灣。我們自己長住在台灣,雖然感覺到佛法形式上的確很興旺,但在實質上並不能叫我們感到很圓滿,當然缺陷的地方依然是很多。

  佛法釋迦牟尼佛創始,流傳到今天,依照中國人歷史的記載,世尊出生在周朝昭王二十四年,圓寂在周穆王五十三年。如果這個記載是確實的話,世尊滅度到今年,應該是三千零二十年。在這麼長的時間,教學的傳遞,尤其是從印度中國,這當中經過許多的國家、許多的種族、許許多多多朝代戰爭的更替,如果要叫佛法圓滿滿保持著世尊當年的正確性,自然是非常非常的困難也可說是不可能的。這就佛法逐漸要變質了。

  這個事實世尊知道的非常清楚,所以他老人說我佛法的法運分為三個時期:有正法時期,有像法時期,有末法時期。『正法時期』一千年,佛滅度之後一千年;這個時間不算太長,所以還能夠保持著像世尊在世的那個模式。一千年後到二千年,這段時間長,逐漸變質了;雖然變質還像個樣子。換句話說,變質的幅度不太大,確實有變質,還不太大,所以稱為『像法』。『像』就是相似,沒有以前那麼純了,還像個樣子

  二千年以後,就進入『末法時期』了。這個時候變質的幅度就非常之大,甚至於與世尊當年在世所傳的完全相悖,面目全非。末法時期眾生,縱然勤苦的修學,很少看到有真正的成就

  現在世尊滅度三千年了,這個末法也過了一千年了。末法有一萬年,我們現在是末法第二個一千年的開端。因此,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要是從物質文明上來說,這個時代是進步了。假如從修學的成果上來講,我們這個時代比起過去確實是倒退了;不但沒進步,還倒退了。如果我們很冷靜的觀察一下,都能夠體認到這個事實

  今天這個題目雖然談的是『凈宗科學觀』,首先我們要曉得,『凈宗』從哪裡來的?凈宗是從佛教裡面來的,是佛教大乘佛法的一個宗派。因此,我們要想了解凈宗,一定要了大乘佛法要了大乘佛法,首先要認識佛法究竟是什麼?如果不把這些根本的問題搞清楚了,我們的修學就免不了要出差錯。

  我們學佛,『佛』是什麼?『佛』這個名詞是從印度梵文翻譯過來的,它的意思是『覺者』。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覺悟的人是一個對於宇宙人生徹底明白的人,真正圓滿覺悟的人印度話稱這種人叫『佛陀』。所以,佛陀不是神,是一個真正得到究竟圓滿覺悟的人,我們要把它搞清楚。

  佛陀學生-凡是追求究竟圓滿覺悟的人,我們稱他作『菩薩』。『菩薩』也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叫『覺有情』,追求覺悟有情眾生他也不是神。你今天發了心,發心追求圓滿覺悟,那你就菩薩了。就好像一個學校一樣,注冊入了學,就叫學生』。學生有一年級的學生、二年級的學生、三年級的學生學生程度不相等。菩薩也跟這個相似,因此菩薩有一年級、也有二年級、也有三年級。佛在大乘佛法裡面告訴我們,從初發心(初信位的菩薩)一直到圓滿成佛,總共有五十二個階級,一年級、二年級,到五十二個年級畢業了,那就成佛了,究竟圓滿智慧你完全證得了。我們學佛如果不把佛法這些事實搞清楚了,那真叫『迷信』,不會得到佛法真實利益。所以,一定要把佛、菩薩認清楚。

  什麼是『教』?我們現在常談的『佛教』,什麼是『教』?教是教學,教是教育,佛教釋迦牟尼對於一切有情眾生的教育,或者是對一切有情眾生的教導,這是佛教。因此,佛教不是宗教佛教是教育,是智慧的教育,是覺悟的教育。

  佛教教學的內容是什麼?我們從佛、菩薩這個名詞定義裡面,可以體會得到佛陀教育的內容。如果用經典裡面的術語,一句話就都包括盡了,就是『諸法實相』,這是佛教教育的內容要用現代話來說,『諸法』是一切法,『實相』是真相;換句話說,佛教教學的內容宇宙人生真相。『宇宙』是我們的生活環境宇宙就是講的時間、空間,時空所包括的一切是我們生活的空間、是我們生活環境;『人生』就是本人。換句話說,佛教內容就是講自己跟自己生活環境真相

  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為大家講經說法,我們今天把它會集成一部《大藏經》。人家要問你們,這一部《大藏經》講的是什麼?這一句話就答覆了。這一部《大藏經》所講的是我們自己跟我們自己生活環境真相

  諸位如果明白這個事實你想想這個教育我們要不要接受?我們要不要修學?你知道自己,知道自己生活環境真相你就是一位覺悟的人就叫『佛』,就叫菩薩』。如果對自己不了解,對自己生活環境不知道,這叫『迷惑顛倒』,佛法凡夫、迷人。經典內容是說的這個,沒有迷信。完全明白了,你就是一個智慧開了智慧圓滿的人。所以,佛法的教學是智慧的教學、是智慧的教育。

  佛說這種智慧是我們每個人都有的。《華嚴經》上說得很好:『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因此,『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個『本來成佛』的意思,諸位要記住,就是宇宙人生真相你本來都知道;『本來成佛』就是這個意思,你本來都知道。都知道,現在變成不知道了(迷了),佛法的教學是教我們再恢復我們的智慧德能。

  你真的恢復了,你有東西得到了嗎?沒有東西佛說:『圓滿菩提,歸無所得。』為什麼無所得?所得到的都是自家本有的,本有以外,沒有一東西是新得的。換句話說,佛是以種種善巧的方法,幫助我們恢復自己本有的智慧德能,這叫佛教』。可不能誤會!

  如何恢復我們的智慧德能,讓我們重新真正認識宇宙人生?剛才說過了,我們必須要去追究我們為什麼把能力喪失掉,把這個原因找出來,然後把這個因素消除,我們的德能豈不是又恢復了!佛教導我們也離不開這個原則,佛把我們這個根本的因素找出來了病根尋找出來了病根是什麼?妄想執著。這在《華嚴經》上講得很清楚:『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這個妄想執著病根。我們本來是佛,現在搞成這個樣子病根就是妄想執著使我本性的德能完全喪失掉。不但這個大的改變因素妄想執著,眼前我們生活苦樂的那個因素也是妄想執著。你為什麼過得這麼苦?你為什麼遭遇到這麼多的災難?諸位仔細想想,那個根本原因還是妄想執著妄想執著,害人不淺!

  佛法把這個根本的因素找出來了。因此,他教導我們如何恢復自性?如何破迷開悟?如何離苦得樂?他用許許多多的方法,但是這許多方法都離不開這個原理原則那就是一定要破除妄想執著

  妄想發展成為『所知障』,執著不斷發展變成了煩惱障』,諸位常常讀佛經,都曉得『二障』。二障從哪裡來的?就是妄想執著加重了,變現成兩種障礙,這兩種障礙使我們永遠不能離開生死輪迴。所以,無量法門、一切經論都是給我們解釋這個問題,幫助我們突破這個問題這是佛法正教學的原理原則,然後我們才會有一個下手得力的處所這是首先我們把佛教認識清楚了。

  因此,佛教給我們要修行。『行』是什麼?行為。剛才講了,妄想執著錯誤思想錯誤見解思想見解錯誤了,我們的行為自然跟著就錯誤,必須把它修正過來,這叫做『修行』。

  總括釋迦牟尼佛一代的教誨,在中國把它歸納起來加以分類,就分為『經律論』三藏,這個三藏就是佛教的教科書。經藏跟論藏是教我們修正思想見解觀念戒律是我們的生活規範,依照這個規範修正身體言語的行為,所以三藏經典是我們修行標准

  因此,經不是念念就有功德。念念沒有功德,要懂得經典裡面所講的意義,依照這個教訓去做那就功德了。『功』是什麼?功是功夫你真正依照這個去修行這是功夫。行為都修到盡善盡美,那就是你所得的,這個功德你真正有修行功夫,你才成就一個完美的實質,這個叫做修行

  前面主要的就是說佛法使我有一正確看法真實的認識。明白以後,我們就可以看這個講演大綱。前面有一段引子,首先說明一般對佛教的誤會。

  【一般誤會:宗門-離言慮直指心性(士夫所宗)。教下-多說理少說事(士夫所宗)。凈土-多說事少說理(老太婆教)。未解:事理不二、法門應機、萬法一如】

  在中國佛教大分為宗門、教下,這是佛教教學。在教學的方式上,在佛家講教學的儀式上,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教學法,教學方法上分為兩大類。第一個是『禪宗』,禪宗的教學非常特殊,完全不用教科書。從哪裡下手?從禪定下手,首先叫你把心定下來,用這個方法。心定下來以後,再給你研究討論,它是用這個方法。這個方法,心真的定下來之後,這個研究討論產生的效果,真是不可思議。為什麼?定能夠生慧,佛法是『因戒生定,因定開慧』。所以,定心開真正的智慧這是宗教學的方式。除禪宗之外是教下,教下教學的方式就不一樣了,是依照教科書按步就班的來修學。就好學校讀書一樣,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由淺而深,逐漸逐漸的把自己的境界向上提升,它用這個方法

  所以,宗門教下教學的方式不相同。當然學生天賦就不一樣,在佛法裡面講根性不相同。利根的人,修學禪宗,進步很快,能夠快速的成就。但是中下根性的人不行,他得不到利益。中下根性的人學教很適合,按步就班,由淺而深,他能夠得到真正的好處這是兩種教學法不相同的地方

  所以「宗門-離言慮直指心性」。自從達摩祖師禪宗傳到中國來之後,到六祖(就是惠能大師),由於他修學的成就,教學的善巧,使禪宗中國發揚光大。影響的深遠,一直到今天,許許多多修學的原則都不能超越他的範圍,宗門盛極一時。教下也是從隋唐時代大乘八個宗幾乎都在那個時代先後創建,成為中國佛法的特色。

  尤其是馬祖百丈大師,這兩位大師的創建,作了一個劃時代的改革,從以往個人獨自的修學,提倡為大家集體在一塊共修,就是建立了叢林制度。這個劃時代的改革,也就像我們現在的教育相似,從私塾一變為學校。在叢林制度以前,佛法承傳教學是私塾教學的方式。變成叢林這就變成學校了,就有組織了。那個時候的組織跟現在學校很接近,換句話說,就是佛教大學。它的特色是佛教的專科大學,因此成就人才就非常非常的殊勝高僧大德代代輩出,這都得力於叢林制度

  叢林住持相當於校長維那相當於訓導長,首座和尚相當於教務長,監院(我們叫當家師)相當於總務長,這是叢林三大綱領執事。在佛教裡面的名字首座維那監院要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教務、訓導、總務。他們的職責跟現在學校完全相同,只是名稱不一樣而已。我們才真正認識,原來叢林就是佛教學校這是正式學校。從前搞私塾,現在正式學校了,把佛教教學制度化了,這是中國佛教的特色,是中國佛教世界佛教上偉大的一個創舉。

  早年在台灣,我常親近方東美教授。他老人家常常跟我說:『中國佛教要復興,一定要復興叢林制度。沒有叢林佛教決定不能夠發揚光大。』這個觀念正確的,不過現在要做,時節因緣還沒成熟。我們要問,時節因緣何以不成熟?實在是佛教社會誤會成為一個宗教,把佛陀教育的本質遺忘了,這是叢林久久不能恢復真正的原因

  但是佛法在過去,宗門教下都為知識分子所肯定。佛教台灣,從民國五十一年,台大『晨曦社』成立了,使受過高等教育的學生能夠接受到佛法,以後逐漸在台灣大專院校都有佛學社』的組織,使佛教台灣有今天的成就。這個功勞,我們不能忘記周宣德老居士,大專佛教運動是他老人家發起的。接著以後台中李炳南居士在『慈光』創辦大專佛學講座,對於台灣正法影響非常之深,這是知識分子肯定了佛教的教學。

  但是提到『凈土宗』就很難叫人相信,為什麼?「凈土-多說事少說理」,不深入探究理論,一天到晚叫人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在哪裡?阿彌陀佛在什麼地方?誰見過了?於是很不容易使人接受。說實在話,這些鄉下老太婆容易接受,知識分子不容易接受,很難相信。

  在台灣這個還比較好一點,在國外是非常非常之明顯。尤其是在十年前(一九八二年),我初到美國的時候,美國許多同修告訴我:『法師,你到美國來,可不能講凈土,沒有人相信,這裡排斥的人很多。』美國喜歡什麼?美國喜歡禪、喜歡密,喜歡這些東西。禪是受日本人的影響,密是受西藏一些喇嘛的影響,還有日本密宗美國很流行,他們去的時間很久,根基已經打下去了佛教裡面成見很深,對於凈土不容易接受,我也用了差不多三年的口舌跟他們辯論,才讓他對於凈土宗,縱然心裡不高興,嘴裡不反對了。相當困難

  因為那個時候到美國去之後,我正好把《彌陀經疏鈔》第二遍講圓滿,一部《阿彌陀經》總共講了三百三十五次,錄音帶有三百三十五個。這些搬到美國給他們一看,大家不敢講話了。原來認為這一部《阿彌陀經》沒有東西,《阿彌陀經》還能講嗎?半個小時不就講完了。一看,三百三十五個錄音帶在那裡這一擺,不再說話了,對於凈土宗心裡不高興,嘴裡不敢說了。這些年來我們到處宣揚,逐漸逐漸接受的人多了,依照這個方法修學得好處的人也多了。所以,從前認為這是太婆教,這個原因是沒有理解。

  「事理不二,法門應機,萬法一如」,這是佛法教學的原理原則佛法經典(也就是教科書)有偏重在理論上的,事講的少。譬如,在台灣流行很普遍的《金剛般若》,大家念《金剛經的人很多,《金剛經》偏重理論,事說的很少,這種經典很容易知識分子的歡迎,非常的愛好。如果《金剛經》這些理論、方法不能應用在生活當中,那個沒有用處的,那就學了。談玄說妙,無濟於事,並不能夠改善我們的生活幸福,不能斷除我們的憂慮。這是說理的。

  像《地藏經》,像《阿彌陀經》,展開經文完全講的是事,沒有講理論。這個事,像神話、像小說,很難叫人相信。可是諸位要曉得,講事的經典背後是理論;沒有理,事從哪來?因此,古大德為我們介紹經典,凡是講理的經一定多說事,我們知道在日常生活當中,應當怎麼作法;凡是多講事的經要多說理,讓人家對這個事能接受、能相信。理事圓融理事不二,能體會到這個事實自然就容易接受了就能信心。特別是凈宗,必須要真實透徹的認識,我們的信心才真正能夠生的起來,才會有懇切願心,那個真實利益這一生決定就得到了。

  事非常微妙,理甚深,實在講不是我們短時間能夠真正把它搞清楚、搞明白。我自己是一個過來人,我感覺我非常的幸運,我二十六歲接觸佛法,開始學佛,四十年了,才把這樁事情搞清楚、搞明白,我感覺得很幸運。花了這麼長的時間,探究了許許多多大乘經論,才對於念佛法門肯定了,不再懷疑。我最初學佛也是喜歡談玄說妙,喜歡理論,對於凈土宗是極力排斥,不能相信,跟現在一年輕知識分子沒有兩樣。假如不能透徹大乘經,不能肯定這個法門,換句話說,我們這一生的學佛免不了要空過,那是非常非常的可惜。

  因此,在整個佛法裡面來講,首先對於世尊的教學要認識。認清楚之後,我們對它產生信心,有了信心你才會有興趣去研究、去深入。只要真正有興趣,能夠深入,這個凈宗第一殊勝法門,暫時不信沒有關係,慢慢以後你就會相信了。為什麼暫時你不相信?你在這個理論還沒有探討到那個境界,你所解的理論,你所修行功夫,還達不到它的標准。等到你透徹理解了,你才會恍然大悟,那個時候的修學速度非常之快,不會落在別人後面。

  【信教。〈一〉信:性、情、事、理。〈1〉智:明心心性、統系學問。〈2〉迷:未究其理、偏見陋執。(昔尊聖賢,今尚科學)〈二〉教:大智正覺教育、超凡入聖軌范。〈1〉經(宇宙人生真相的說明)〈2〉律(真善美慧圓滿典範)〈3〉論(宇宙人生真相之說明)】

  這裡講要「信教」,對這個教學要真正建立信心,知道佛法是世出世間最完備的教學。第一段講到要信教。『信』不是普通的信,至少裡麵包括四條—「性、情、事、理」。這裡第一個字『性』很難講,要用現代哲學的名詞,這第一個字就是宇宙萬有的本體。現在科學家在研究、在探索,宇宙從哪裡來的?太空當中這麼多的星球、這麼多的星系,從什麼地方發生?怎麼形成的?生物從哪裡來的?人從哪裡來的?佛在經論裡面告訴我們,這是我們自性變現出來的。所以,佛家講的『性』、講的『心』,真心本性,或者講的真如,都是說宇宙萬有的本體宇宙萬有的根源,這是『理』。我們雖然還沒有明了,我們對於菩薩他們的智慧德能,他們親證的境界,我們能接受、能夠相信而不懷疑。

  『情』就是識,佛經典裡面所講的八識五十一心所,這是心理作用

  『事』是講的事相,指世出世間萬事萬物

  『理』是道理。這些萬物怎麼生出來的,有個道理;如何發展的,它有個過程,也是個道理。這個可以代表佛法整個內容宇宙人生真相。如果都能夠明白、都能夠明了,禪家講「明心見性」,現在講「統系的學問」。『統系』就是我們講的科學系統學問,有條不紊。

  如果是迷,迷是凡夫。智是佛菩薩。迷是凡夫凡夫「未究其理」。這個理,就是前面四種,它的事實真相,我們沒有搞清楚、沒有搞明白,於是執著自己的成見,想錯了,看錯了,還死不承認,這就是「偏見陋執」,這就凡夫知見錯誤知見

  因此,我們一定要知道求學,一定要明了為什麼要修行把我們的過失認真的修改過來,從迷到悟。在修行過程當中,關鍵最大的是老師同學,一定要有好的老師指導,要有好的同學互相切磋琢磨,我們的成就自然就能夠快速圓滿

  師與友的恩德非常大。佛在經中常常教導我們,我們的身命得自於父母父母之恩太大了,佛教我們要孝順父母。我們的智慧是得力於老師的教導,我們才開悟的,佛在經上講法身慧命』得自於老師老師恩德父母一樣大。

  所以佛教給我們修學的起步,修行從哪裡做起?佛教給我們『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從這裡做起,這就是最基本的修行。你每天接近父母師長,有沒有孝順父母?有沒有尊師重道?所以,佛法修學、佛法教育的起步是從『孝親尊師』開始。佛教裡面有一本經典-《地藏菩薩本願經》,那是佛門入門的教科書。換句話說,學佛這一課本學起,這個很有道理

  佛教沒有到中國來之前,我們中國古聖先賢教學的宗旨也是『孝敬』,用這兩個字作為教學宗旨佛教傳到中國來,也是建立在孝敬的基礎上跟我中國古聖先賢見解完全相同。所以,佛教傳到中國來,立刻就被中國朝野所接受,跟中國固有的文化融合成一體,發揚光大。它這個教育中心的思想、教育哲學完全相同。

  「昔尊聖賢」,從前因為受這個良好的教育,知道孝親,知道尊師,所以對於賢人說的話,我們不懷疑,依教奉行。「今尚科學」,現在我們接受西洋的文化,很不幸的把自己固有的東西舍棄掉了,我們今天遭了大難,吃了大苦,現在還不覺悟。現在講科學,把古聖先賢的教誨都打上問號,不相信了。不相信你真正有科學精神,那也不錯。科學精神是什麼?求證。古人講的:『我要把它證明。』那也不錯!現在你把它否認掉了又不求證,你說這不是糟糕了!實在講,我們是口頭上崇尚科學,並沒有真正做到。我們現前遭這個災難因素,確確實實是在此地。

  這個地方講『信』,無論是信古聖先賢,或者信科學,要從這個地方建立真實信心。我們信的對象佛陀的教育,「大智正覺的教育,超凡入聖的軌范」。它的內容是「經、律、論」,我們稱為三藏。『經』,這一部分多半是佛親證的境界他說出來給我們聽,讓我們了解事實真相,偏重在理論上。『律』,這一部分是生活行為,我們一個人不能離開社會單獨生活,我們每天面對著許多人、許多事、許多物,我們應當用什麼樣的心態來跟外界交往?佛給我們制定了生活的規範,這個就是屬於律部。『律』是我們生活的規範,它是以佛菩薩標准來制定的,如果我們遵守,漸漸學習,也能聖者生活了。這個生活方式逐漸跟他們相同,在佛法講『入聖者之流』。流是流類,入他們這一類。『論』,裡面多分是對於這些事理真相,佛與學生們研究討論,學生們互相的研究討論;藉著研究討論,對這個事理愈看愈清楚,愈來愈了解,這是屬於論藏。所以『經』跟『論』是「宇宙人生真相之說明」,『戒律』是「真善美慧圓滿典範」。我們想過一個非常美滿幸福生活,應該如何才能得到?這個『戒律』裡面可以得到。

  這兩句話把《大藏經》的內容說出來了,諸位看到之後一定非常歡喜。去翻翻《大藏經》,跟這兩句話講的又不一樣,會大失所望。你不要懷疑,以為我的話說錯了。我的話沒有說錯,為什麼你展開經典會感到失望?那是因為經典是用古時候語言文字寫的,我們現在不懂障礙這個地方

  尤其是關於『戒律這一部分,它記載的是生活世尊所講的是三千年前當時印度社會生活方式,當然跟我們現在不一樣。因此,我們要學的是學習它的精神,學習它的原理原則,不是學它的戒條,那些戒條到現在不適用了。像國家法律一樣,那個條文過幾年要修改一次,要修訂一次。佛訂的這個東西是三千年前的,你不修改怎麼會適用?所以,一定要修改,但是決定不能違背它的精神,不能違背它的理論,那就對了。

  剛才說過,戒律中國有一次很大的修訂。這個修訂在唐朝,就是百丈大師叢林制定規矩,制定一套法律,就是根據戒律來寫的。換句話說,就是戒律的現代化。我說『現代化』是唐朝時候,戒律的本土化,『本土化』是唐朝。唐朝那個時候,那個時代的人,在唐朝這個地區就非常適用,是把戒律條文重新修訂。所以,在中國,在過去大陸每一個省,中國的幅員很大,南方跟北方氣候不一樣,生活方式不一樣。因此,每一個寺廟再依據清規做小幅度的修改,適應我這道場,適應我現代的生活方式,但是精神決定不能夠違背。所以,這個戒律是要因時因地去修改的才能適用,這些都必須要懂的。佛法圓融自在,不是死板的,活活潑潑。我們無論在哪個時代,無論生在哪個地區,接觸到佛法,你都真正會得到一生的幸福快樂圓滿這是佛教給我們的,也是我們非常樂意去接受的。

  說到現代化與本土化,諸位要記住,這是大教育家永遠不變的原則。《觀世音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菩薩身而得度者,即現菩薩而為說法。』我們要問:『佛怎樣度那些基督教徒?』應以基督身得度者,即現基督而為說法你看圓融圓融自在自在你要問:『哪一法不是佛法?』法法皆是,無有一法不是佛法。你明白了、覺悟了,統統是的。你要不明白、不覺悟,『哪一法是佛法?』沒有一法是佛法,你全迷了。一迷全迷,一悟一切悟,佛教我們破迷開悟

  如果不能做到本土化跟現代化,佛就不能教化眾生。我們今天佛教沒有方法推廣,沒有方法被這個社會普遍來接受,原因在哪裡?今天佛教一直保守在過去那個時代,所以現在社會上看到那些學佛人都怪怪的,用一種非常不正常的眼光看你,『這是個怪人,這是十八世紀的人,不是現代人』,你說糟不糟糕!現代人他怎麼肯接受?

  確實我們建一個道場等於我們建了一個學校學校的校舍要蓋什麼形式的?都蓋成十八世紀以前的樣子,人家一看這不是現代人。特別是跑到外國,在美國也建成中國宮殿式的。這個意思,就是我們在美國弘揚佛法叫你美國要做中國人,還得做中國十八世紀的人。這美國人怎麼能受得了?受不了!他怎麼肯來接受,決定不能入門的。看到你建得富麗堂皇,大家觀光觀光,參觀轉一圈就溜走了,再也不來了這就是不知道佛法教學是要應機的。

  所以,經叫作契經,『上契諸佛所證之理』,這個不會變的;『下契眾生可度之機』。你要記住,契機,現代名詞就是現代化、本地化,這叫契機。這個才能讓他歡喜喜自自然然走進來,進來還捨不得走,那你就成功了。

  我在美國建了一個小道場,建在德州達拉斯,這個道場形式美國人的建築。大家都曉得,美國建一個教堂,建一個道場,一定要得到鄰居的同意,要開多少次的聽證會,要跟他們解釋很久。我這個教堂沒有開過聽證會,沒有一個人反對,因為他一看到我那個圖(美國式的),他就歡喜心。假如我要畫個宮殿式的,恐怕要跟他們談判好幾年,他們才能同意,他不容易接受。

  所以,我們造的佛像應當造美國人的面孔,他一看到佛菩薩還是美國人,很親切,他就不走了。然後你才曉得,我這地方所講的是真的。我告訴他:『佛教是什麼?是佛陀的教育。佛教又是什麼?說明我自己跟我自己生活環境真相。』他一聽就明白,『這個我要學我要知道』。想要知道,就來學了。他們都是基督徒,基督徒不要緊,星期天上教堂,星期六到佛堂里來,沒有沖突!這樣就都來了,非常歡喜變成一家人。我們是教育,不是宗教,教育不排斥任何宗教,任何宗教徒都歡迎來接受佛法圓滿智慧的教育。他高興了,我們也歡喜

  千萬不要我是佛教你是基督教』,這是對立的,那還得了!這一對立世界就有戰爭那人民就要痛苦社會怎麼能得到祥和?怎麼能得到『真善美慧』圓滿生活?我們首先要把佛教的本質認識清楚,然後才能夠幫助世間人,真正解決他們的問題。

  所以,這些外國跟我接觸之後,很感嘆的跟我說:『我們都是虔誠基督徒,每次有許多苦悶的事情,星期天到教堂,見到牧師提出來,牧師一句話:「上帝的安排」。』他說:『我們聽了心裡很不服,上帝安排得很公平,說不出道理來。』所以,我就他來,星期六到我這兒來,我這地方給你解釋,會叫你圓滿滿的心開意解,破除疑惑,真正得到自在。所以,一定要讓他曉得這是教育,不是宗教宗教就不反對了,宗教徒可以接受教育,這是事實。他們在教堂里耶穌是主,是他的主,天上的父,到佛堂來是老師學生哪有沖突!你在家有父母,到學校老師,一點沖突都沒有,必須把它認清楚。

  【修學:〈一〉願行:〈1〉慧解:破迷起悟志取大道。〈2〉踐願:師法諸佛自覺覺他。〈二〉態度至誠感通、事師親友。〈1〉聞:多聞闕疑。〈2〉思:明理除疑。〈3〉修:實證斷疑。(科學方法)】

  修學最要緊的是「願行」。『願』是志願。志願每個人不相同,因此佛陀教學裡面的科系就非常復雜,所謂『無量法門』。為什麼說這麼多法門?應各種不同的根機,也就是要適應各種不同人的願望,你喜歡學什麼,佛就教你什麼,由這個方法達到成就戒定慧成就圓滿智慧。所以,它的目標方向是相同的,它的手段方式是千變萬化的。

  『願行』裡面,「慧解-破迷啟悟志取大道」,這是說一個原則這是總綱領。至於用什麼方法來破迷,用什麼方法開悟,各宗各派手段都不相同,但是都能夠幫助你達到目的

  學佛一定要立大志。這個大志就要像佛陀一樣,『我一定要恢復圓滿智慧對於宇宙人生真相,我徹底明了,再也不迷惑了』,要有這樣的志趣,有這樣的道心。

  然後要跟佛學這是「踐願-師法諸佛自覺覺他」。佛是我們的老師,佛是我們的榜樣,我們跟他學。但是佛現在不在世間,那我們找誰?佛雖然不在世間,佛的遺教還在世間遺教就是經典,我們依據經典來學習,就跟佛陀在世沒有兩樣。

  中國自古以來用這種方式修學成就的人很多,歷史上所記載的,第一位我們所看到的就是孟子孟子是學孔子,以孔子老師。那個時候孔子已經不在世了,但是孔老夫子著作留在世間,念孔子的書,學孔老夫子為人,有不明了的地方,去請教孔老夫子學生;孔老夫子學生還在,去請教他孟子居然學成功了,學得很像孔老夫子。所以,今天我們說到孔子會連著「孔孟』,孟子學得非常像。孟子能學的像,為什麼後人學就學不像?諸位要曉得,不是後人學不像,是後人沒有認真的學;要認真的學,哪一個學不像

  由此可知,釋迦牟尼佛已經過世了,不在世間了,他老人家的這個教訓留在世間,我們依據他老人家的教誨,認真的去修學,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必定也會學得跟他一模一樣,那你就成佛了!或者你要問:『為什麼這麼多年來,沒有人跟他學得一模一樣?』還是剛才那一句話,沒有認真學,沒有百分之百的去學。學個一半,學個六成七成,這是菩薩祖師大德;學個一成兩成,也是世間的賢君子,絕對不是壞人,絕對是有利益的。所以,我們明白這個事實真相,一定要發心認真努力去學習,這就對了。

  至於學習成功失敗的關鍵,在「態度」,這是成敗關鍵。在過去,很早了,我記得有一年是過年的時候,我在左營興隆寺住了三天,天乙法師招待我(天乙法師在的時候)。我常在外面講經,他特別問我講經說法方法我就老實告訴他,我說:『你講的好,講的不好關鍵百分之九十在態度方法頂多隻佔百分之十。』所以,我勸他方法不重要,態度重要。

  換句話說,你是存什麼心說法?真正利益眾生的心說法,必定有感應。如果存心說法目的在貪圖名聞利養,自自然就不相應。所以,態度要真要誠,一切要為他著想,不要為自己想,你有這樣良好的態度,縱然不懂方法你說出來也能動人。如果你心不誠,方法再巧妙,可以騙一時,當時聽了歡喜、很高興,出了門之後都忘掉了,就沒有了,那是沒有誠意方法技巧這個效果並不大,最重要的是真誠。「至誠感通,事師親友」,這是我們自己修學以及傳播佛法,成敗關鍵就在這個地方

  特別是出家佛弟子出家佛弟子、佛的學生,負責續佛慧命,弘法利生;也就是負責要把佛的教育介紹給一切大眾他有這個責任,所以修學的態度格外的要講求。在家同修他是修自己,一生達到自己的理想目標就可以了。出家是佛的學生,除了自己修學之外,還要把佛法介紹給大眾他有這一層重責在肩膀上,所以對這個不能不講求、不能不認真。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第二天

  諸位法師,諸位同修

  昨天佛法『信教』做了一個簡單概略的報告,希望我們學佛同修,一定要認識清楚,一定要記住,佛教佛陀大智大覺的教育。佛所說的、所教給我們的,像經論宣揚的是宇宙人生真相,佛為我們制定的生活規範,目標是教我們達到至真至善圓滿人生。由此可知,佛陀的教育確確實實是一切眾生必須要接受的,必須要學習的,超越世出世間任何的教學,我們可以說它是最究竟、最圓滿的教育。

  今天要跟諸位報告的是『修學的態度』,學佛能不能有成就,確確實實是在態度上。自古以來,師師傳授,也就是過去一般所講的『師承』。在中國師承不但在佛法裡面,在世間法裡面也非常的重視。特別是佛法,我們一定要用真誠心來學習,唯有真誠才能夠感通。這個通就是通達無礙,像《楞嚴經》裡面講的圓通,圓是圓滿,換句話說,沒有一法不通達這是我們修學真正達到究竟圓滿境界了。

  要怎樣才能真正圓滿通達?如果靠我們一生努力的來修學,諸位想想,我們的壽命能活多少年?縱然現在醫學進步發達,畢竟活上一百歲的人,依舊是很少見。即使活上一百歲,從你生下就會念書,就會學習,學了一百年,不要說佛法世間法都學不完,何況佛法世間法,不要談別的了,新的東西我們不說,我們說古老的東西。咱們中國古老最大的一部書—《四庫全書》,前幾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了,把它印出來了,像《大藏經》那麼厚,一冊一冊的有一千五百冊。這一部書從你出生活到一百歲,大概都念不完,何況還有許許多多新的知識,怎麼可能通達?出世間這些要學東西,比世間東西要多。因為世間東西,實在說局限在我們這個地球地球之外,對於太空的知識是少之又少。佛法就不一樣了,佛法內容給我講到虛空法界;不但講現在,還講過去,還講未來,如何能通達?不通又不行,通又通不了,問題就來了

  所以,古聖先賢給我們一個秘訣,這個就是通達的一把鑰匙。用什麼?感通,那就好辦了。這個感通不要一樁一樁的學,一通一切就能通達。用什麼去感?用真誠去感。真誠到了極處叫至誠這是我們佛法修學始終不變的一個態度。如果沒有這一個良好的態度在一生當中要想通達是不可能的。因此,『至誠』兩個字是我們修學態度最重要的一環,有這樣良好態度這是你修學的因具足了。

  有了因,圓滿之因,還要具足好的緣,因緣具足,我們的期望、我們的目標就不難達成。外緣是什麼?是老師、是同學。『事師親友』,『親』是親近同參道友老師是我們成敗的關鍵同學是我們修學的伴侶。在菩提道上,唯有真正的同參道友才能夠協助我們斷疑生信,排除障難。

  給諸位說,老師可遇不可求。真正的善知識,真正的好老師,真正有學問、有德行的人都非常謙虛,決定不敢以老師身分來自稱。你要去向他請教,他很謙虛的說:『我什麼都不知道,你找錯了人,恐怕你跟我學會失望。』他跟你說這些客氣話。好老師很難,到哪裡去找他自己不承認。

  在過去還有一方式,能夠指引我們一個真正的善知識。現在不行了。從前是什麼方式閉關的人,住茅篷的人這一種人一定是真正的善知識,可以去拜他做老師,去跟他學。為什麼?在古時候,自己要沒有真正達到圓通,就沒有資格閉關,沒有資格住茅篷。所以,古人常講『參學』、『尋師訪道』,要去參學,自己的智慧沒有開,學業沒有完成,一定要去參學。智慧真正開了,當然這個時候的使命職責是要度化眾生,度化眾生要有法緣;換句話說,要有請你不可以說:『我佛法通達了,我來講一部經給你們聽吧!』這個不可以的,這是說不出口的。要有人請,有人很恭敬很誠懇的來邀請你。可是沒有人認識你,誰來請你呢?這個時候沒有法子,只好宣布閉關,住茅篷。住茅篷、閉關,就是告訴大家:『我可以不要參學了,我已經畢業了。現在我沒事,我可以閉關住山了。你們如果有不明白的,可以來找我了。』就是這麼一個意思。所以,真正閉關住茅篷的,一定是真正善知識你去向他請教,假如對於一切事理還沒有搞清楚,還沒有搞明白,那你就可以把他的關房打開:『出來,跟我一道去參學,你還不夠資格閉關。』從前閉關住山有這樣的標准。所以,閉關是自己已經成就,沒有法緣,沒有人請他出去弘法利生,他沒有事情做,只有閉關,住茅蓬吧!是這麼一個條件

  另外還有一種人可以閉關那就是他沒有法子修行,他的名氣太大了,找他的人太多了,沒有時間修行了。閉上關,跟外面隔絕,好好的用功。如果不是這兩個條件,就沒有資格住山,沒有資格閉關

  不像在一出家,甚至於沒有出家他也閉關閉關做什麼閉關修行。從前修行要到外面去修,要到學校里跟同學們接觸,這才能修。閉關怎麼能修行閉關修行,不是叫『閉門造車』,沒有老師指點,沒有同學互相在一塊研究切磋。實在講是胡思亂想,哪裡能夠有結果!現在閉關跟從前閉關不一樣;換句話說,現在我們要找一個真的老師、真正善知識,那真是太難太難了。不容易!

  我生在這時代,還沾了一點師承的邊緣,我很幸運沾一點邊緣。我學佛是方東美先生介紹的,我跟他老人家學哲學這是師承的邊緣。我沒有想到,碰上的,碰上這個善知識

  那是在早年我在工作的時候,我失學很早。早年失學,對於哲學很濃厚的興趣,聽說方東美先生對於哲學很有研究,而且這個人又是安徽人,跟我是同鄉他是安徽桐城,我住廬江,我們居住的地方,大概就是台南到高雄這樣的一個距離,可能比這個還要近一點,所以距離不算太遠。是鄉長又是一位哲學家,很想跟他學習,也沒有人介紹,自己恭恭敬寫了一封信,要求他准許我到學校去旁聽他的課程。這封信寄出去一個星期之後,他老人家回了一封信給我,約我到他家裡去面談。我就遵照他老人家的指示,約定的時間,我到他家裡去拜訪。他見了我,問我的學歷,問我為什麼會對哲學產生興趣,我都老老實實告訴他了。

  又問我:『有沒有聽過哲學課程?』

  我說:『沒有。』

  『有沒有看過哲學的書籍?』

  『也沒有。』

  於是他考慮了一下,告訴我:『你不要學校去聽課,現在的學校,先生不像先生,學生不像學生你要學校去聽課一定大失所望。』他這幾句話一說,就如涼水澆頭,沒指望了!我聽了的是很難過。過了會兒,他老人又說:『那這樣好了,你每個星期天到我家裡來,我給你兩個鍾點課。』這個出乎我意料之外,沒有想到他老人家不準我到學校里去聽課,他在家裡我一個人上課,這是太難得了。

  我的哲學就在他家裡上課的,學生我一個。他家裡小客廳有一小圓桌,泡一杯茶,我們就這樣上課的。他給我講了一部哲學概論。我們的哲學概論沒有書本的,海闊天空,無所不談。從西洋哲學談到中國哲學,由中國孔孟哲學談到朱子哲學,然後談到二程,一直到陽明哲學中國哲學介紹完了,他給我介紹印度哲學。由印度哲學最後一個單元,給我介紹佛經哲學。我年輕對於佛法是最排斥的,認為佛教是十足的迷信,一無可取,非常排斥。他給我介紹佛經裡面有全世界最高的哲學,最後給我做一個總結論,他說:『佛經人生最高的享受。』這一句話很動聽,這樣把我介紹到佛門裡面來。所以,我認識佛法是從學術裡面認識的。

  明了之後,這才開始逛寺廟。逛寺廟目的何在?借佛經我是民國十二年開始學佛,在那個時代佛經找不到,市面上買不到佛書。唯一能夠看到佛書的就是到寺院寺院裡面可以借得到佛經有一些重要、好的、我們想得到的佛經,只有抄寫,我當時還抄了不少部佛經。由此可知,佛經得來不容易。很難

  接觸到佛法之後,我的運氣很好有一朋友給我介紹認識章嘉大師。章嘉大師像方東美先生一樣,非常慈悲,非常愛護,跟我約定每一個星期也是兩個小時大師的住處。政府給了他一棟房子在台北市青田街八號,是個日本式的房子。也是在他的會客室裡面,每一個星期他給我小時時間,我跟他學佛法,他指點我讀一些經書。一個星期跟他見一次面,我有問題提出來向他請教,他也給我談一些佛法。這樣我跟了他三年,一直到老人家圓寂。所以,我的佛法根基是章嘉大師奠定的,方東美先生引導我入門

  章嘉大師圓寂之後,朱鏡宙老居士介紹我認識李炳南老師,以後我就跟李老師學教。我把工作辭掉,專心學佛,跟李老師十年。到李老師會下才曉得什麼叫師承』,在李老師那裡才搞清楚了,原來我跟方先生、跟章嘉大師都是師承關係,這才恍然大悟,才知道老師的一番苦心。

  親近老師第一天見面,老師問我:『為什麼想學佛?跟哪些人學佛?』就問了這些話。我很單純,把我這學佛動機都向老師報告了,親近的善知識有一個,就是章嘉大師。章嘉大師他也認識,他也很佩服。所以非常的單純。

  於是老師給我約法三章:你想我這裡來學,我有三個條件第一個條件:你只可以跟我一個人學,只可以聽我一個人講。你要聽別的法師居士大德講經,我就不收了。跟他學生,這第一個條件,就是只能聽他一個人的。第二個條件:從今天起,你看佛經或者看任何的書本,都要老師報告老師同意的可以看,老師不同意不準看,連讀佛經老師不同意都不可以看。第三個條件:你從前跟章嘉大師學的那個三年,我不承認,一律作廢。從今天起,從頭學起。這三個條件你能夠接受,老師就收為學生;不能接受,那就算了,你去另找高明。我聽了之後,想一想還是接受了,這樣在台中就住下來了

  以後才知道,原來過去古老的師師相承,就是這三個條件。方東美先生雖然沒有提出這三個條件,實際上都做到了。我跟他哲學,確實我聽他一個人的,沒有聽別人的。到以後才恍然大悟,他為什麼不要我學校去聽課?到學校去聽課,我一定會認識很多老師、很多教授,一定會認識很多同學,問題就來了。聽一個人講一條路,聽兩個人講兩條路,聽三個人講三叉路口,這個頭就會被污染、就迷惑了。所以,老師對於學生愛護,種種方法防止,不叫你受到染污。他認真負責領導你走出一條道路出來,這是老師慈悲心老師真實指導。你一定要聽話;你不聽話,今天聽這個,明天聽那個,老師沒有辦法教。所以,我們找一個好老師不容易,一個好老師要找一個能夠傳法的學生找不到這是真的。到哪裡去找到一個完全服從、完全聽話的學生很難。現在如果我們用這三個條件來約束學生學生馬上說:『你有什麼了不起,你不教,教的人的是。』調頭就走了

  所以,現在老師學生找不到學生老師也有困難師承恐怕在這一時代斷絕了。但是這的的確確是成敗的關鍵,非常非常的重要。老師是指路的,給我們指點方向,防範我們走入歧途。在功夫的增進要靠同學要有好的同參道友每一天在一起互相勉勵,切磋琢磨,才能成就。有老師,沒有同參道友,不容易成就。有好的同參道友,沒有一個好老師指路,也不能達到目的。必須師友具足,那個成就就快速了。

  我們仔細觀察,世出世間古聖先賢成就,確確實實沒有一人不是得力於良師良友,所以才能成就這是我們不能夠疏忽的。唯有良師益友才能幫助我們成就聞思修』三慧。「聞慧-多聞闕疑;思慧-明理除疑;修慧-實證斷疑」。那個『信』,斷疑而後才有真信,用現代話來說,都是科學精神。在佛法裡面沒有科學這個名詞,沒有這個術語,可是佛法的修學確確實實符合於現在科學精神科學方法這是師友非常重要。

  現在問題來了我們現在找不到老師找不到好同參道友,怎麼辦?我們以古人為師,做古聖先賢的私淑弟子,這是一個非常好,而且真正有效的方法。私淑古人,在中國第一個是孟夫子孟子以孔老夫子老師,那個時候孔老夫子已經過世了,孔老夫子的書在,他的著作在。孟夫子專念孔子的書,念一家之書,就像老師講的跟他一個人學,這叫師承。不能跟兩個人學,跟兩個人學一定是兩個思想兩個方法,你很難成就;要跟一個人學。孟子專門跟孔子學,學得很像,所以稱之為『亞聖』,他真學成功了。孟子開這個端,在中國以後採取這種方式的很多,在歷史上最著名的,像司馬遷學左丘明,他就念《左傳》這一本書,學這個文章;他學成功了,成為一代大文學家。韓愈學司馬遷,司馬遷的著作《史記》,韓愈就專門學《史記》,成為唐宋八大家之一。這就是學古人這個方式

  在佛門裡面像蕅益大師,蓮池大師已經過世了,蕅益大師就依蓮池大師老師。蓮池大師生了,蓮池大師著作在,蕅益大師就專念蓮池大師著作,跟著一個老師學,他學成功了。蓮池是凈宗一代祖師,蕅益也是一代祖師,所以跟古人學就沒錯了

  我在台中十年,我跟大家說,真正有學問、有道德的人,非常謙虛。李老師跟我們相處十年,我認他做老師他不我當學生,把我當同學,一再告訴我要學印光大師。他告訴我:『我們應當以印光大師老師。』印光大師是他老師,他把他老師介紹給我要我印光大師印光大師也不在世了,印光大師的《文鈔》在,專心去念這一部《文鈔》,學他老人家就成功了。

  這是他老人家當時謙虛客氣。而且特別交待我,因為那個時候我還沒有出家還在居士的時候,他教我『古人不學蘇東坡,今人不學梁啟超』,特別提出這兩個人。為什麼不學他們兩個呢?他們兩個佛學家,不是『學佛』,是『佛學』,把佛法當作學問來研究的,不是真正修行人,所以沒有成就。古聖先賢裡面,這些祖師大德才真真實實是我們的榜樣、是我們的模範。叫我學這個,我從這個地方了解了、明白了。

  前年我在新加坡講經,新加坡的演培老法師這是我非常敬仰的一位大德他對我很愛護,邀我到他的講堂跟那邊的信徒開示我當然是遵命去了講完之後,我勸勉新加坡年輕同修要像我在台中跟李老師那三個條件,來跟演培老法師學。我講完之後,演培法師拉我到小客廳里坐下來飲茶。告訴我他是十幾歲做小沙彌出家的,他做沙彌的時候,當時在觀宗寺親近諦閑老和尚,老和尚也是這三個條件。我們才明了這三條不是李老師專利品,原來是中國祖祖相傳的三個條件。所以,演培法師成就是在接受諦閑老和尚這三個條件下修學的。

  我們這一談起來非常之感嘆,老師要想收一個學生條件是什麼?這個學生是一張白紙,沒有被染污過的,他歡喜,他盡心來輔導、來成就他。假如他已經被染污困難了。所以,我才明了方老師為什麼不讓我學校去,就是因為我是一張白紙,沒有被染污的。假如那個時候,我說我聽了很多人哲學看了很多哲學書。方先生如果很客氣的話,點點頭,『好!哪一天上課,你去旁聽好了』,絕對不會叫我到他家裡來單獨給我上課。

  由此可知,諸位同修,你們要想親近一個善知識,善知識一定問你:『你學佛少年了?讀了哪些經?聽過哪些人講演?』聽你一說,我讀了多少、多少書。『很好很好很難得。』算了,不教了。你那個心裡是一塌糊塗,搞也搞不清楚,沒法子教。教給你了,你會反駁。為什麼?先入為主,你會講:『那個人怎麼講的,另外那個人是怎麼講的。』這個老師還有那麼多時間跟你辯論嗎?不找這個麻煩了,算了,『你很好很好!』恭惟你幾句,把你打發出去。所以,你才曉得這是真實善根因緣,非常非常之難得,非常的稀有

  你能仔細去研究,那才是真正科學方法。從根本智到後得智,有層次有次第,逐漸逐漸培養,逐漸逐漸教你完成。所以,古時候這個教學法比我們現在的教學法,實實在在是高明。很可惜,現在人提到從前東西都認為是落伍,都不屑去研究,非常的可惜。這是說明求學的態度以及親近知識找不到人,我們就找古人學。現代善知識拒絕你,不肯教你,古人不會拒絕,我們這一投靠,他不會拒絕你,所以依古人

  古聖先賢裡面,我想來想去哪一位最好?諸位要問我:『法師,你替我介紹一位。』我也很樂意。我想來想去,最好的還是阿彌陀佛。李老師要我印光大師《文鈔》,那為什麼不學《無量壽經》?學《無量壽經》不是直接跟阿彌陀佛學,比印光大師還要殊勝。所以,我普遍跟大家介紹讀《無量壽經》,依《無量壽經》修學,就是直接跟阿彌陀佛學你是彌陀佛直接的學生,真正肯學就是經上所講的『如來第一弟子』,你是彌陀佛的第一弟子

  修學有三個階段,大家一定要知道。第一個階段要『熟』,你不熟沒有用處,經要念熟。所以,我勸同修每一天至少念三遍,念三年,念滿三千遍。這個三年的目的在熟,大概三千遍念下來都能夠背了,經句很熟了;熟了以後求解。所以,解在現前不熟的時候並不重要。不熟,你縱然聽講,你所解的還是有限,尤其可能錯解了。這是真的,聽講有的時候也錯解,所以這個解很不容易。

  為什麼會錯解?你的心不定,你的妄想很多,你的雜念很多,所以這個正解很難得到。三千遍念完了之後,真的心定了,經也熟了,再聽講就有悟處,聽了開悟你現在聽經之所以不能開悟你有妄想、有雜念是因為經不熟。第二個階段是『求解』。那個解會很快,真正聽講經聽個幾遍,就能夠理解了。再進入第三個階段,第三個階段是『依教奉行』,佛教導我們的,教我們要做的,我們完全要照作;教我們不能做的,我們絕定要禁止,這才是佛真正的學生,才叫真正依教奉行。

  所以,不經過這三個階段,『依教奉行』是一句空話,念過去,毫無意義如果你這部經裡面的教訓統統都做到了,那恭喜你,你跟阿彌陀佛沒有兩樣,你就是阿彌陀佛。你能夠做個八成、做個五成,那你真的是菩薩,你決定會往生

  我在《無量壽經》講解裡面曾經說過,我是依這個經典的理論教訓來衡量。我們百分之百的做到,決定上品上生。打個九折,我只能做到百分之九十,上品中生。九十做不到,可以做到百分之八十,上品下生。九品直下來,到下品下生,要做到兩成。兩成都做不到,就不往生,這個諸位要知道。所以,經典的教訓要努力去做,做到兩成三成,自己真的有把握住生,是如來真實弟子這是我在今天把這一最好的老師介紹給大家,我也跟這個老師學。你們大家都跟這個老師學,我們就是同參道友,我們是同學。這個修學態度重要,我跟大家介紹到此地。下面我們看第三段:通途斷惑。

  【性(性一切心,一真法界):〈一〉有情佛性。〈二〉無情:法性。】

  「通途」,就是講一切大小乘佛法修行證果的原理,無論是哪一個宗派,無論是哪一個法門都不會違背這一個原理,所以這個理論我們要知道。

  佛在一切經裡面,特別是大乘講得透徹,所說的「性」、「識」。『性』是真如本性,是我們的真性。『識』是我們真性迷了以後的性,就是迷了的真性。性完全沒有迷惑,這是佛、是菩薩。如果迷惑了,就叫眾生就叫凡夫

  諸位曉得,這裡畫兩個圈是一樁事情,不要看成真的是兩個那就錯了,它是一個。一個畫不出來,所以畫一個干凈的,畫一個污染的。這是一樁事情是一個東西,不是兩個東西

  性是一切萬法的本體,不但一切世間是從它生的、是從它變現出來的,出世間法也是的。西方極樂世界真性變現出來的,毗盧遮那佛的華藏世界也是真性變現出來的,我們現前居住的這個地球真性變現出來的,餓鬼畜牲地獄還是它變現出來的。所以,盡虛空法界,給諸位說是個性,一個真性

  「有情」,我們現在動物植物礦物這是把一切眾生分為三大類。佛家講的有情,就是講的動物。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動物,像人、畜牲,我們看不見的還有天人,還有餓鬼地獄這都是屬於『有情』。有情,佛給我假定一個名詞叫「佛性」。『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這個眾生是指有情眾生,一切有情眾生都有佛性都有本性都有真性。除了有情眾生之外,都叫做無情眾生。「無情」,我們今天講的植物礦物這是無情無情眾生就叫做「法性」。

  諸位一定要知道,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不是兩個性。從這個性變現出有情就叫佛性;變現出無情就叫做法性。有情無情是同一個性,因此佛在《華嚴經》上才跟我們宣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有情成佛無情也會成佛這叫『同圓種智』,這是很高的一個境界,也是真實事理

  所以,大乘經上常說「性一切心」。『性』是真性;『一切』是一切萬物,情與無情、世出世間,總稱一切;『心』就是體、本體,是一切的本體,《華嚴經》上稱作「一真法界」,西方極樂世界稱它為凈土極樂凈土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也就是極樂凈土

  【識:〈一〉見分:〈二〉相分】

  現在這個性被污染了,這一污染了,佛又把它換作一個名稱叫做「識」。『識』,就是染污的性,不清凈的性,就叫做識。諸位要知道,真性沒有被染污,顯現出來的境界是一真法界這一染污之後,顯現出來這個境界,就是一真法界也變質了。這就大乘經上佛常說的『依報隨著正報轉』。正報是心,是心性;依報是外面的境界。嚴格的講,我們這個身是物質都是屬於依報,隨著心在轉。

  因此,我們心理健康身體一定健康心理健康,胡思亂想,你雖然這個身體很好,一定會得病。病從哪裡來的?妄想來的,可見得心是主宰,這個身體隨著你心在轉,心太重要了!一個人心清凈真誠善良慈悲』,決定不會生病。為什麼?他心健康,身一定健康不需要任何飲食藥物來進補,都用不著。那些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

  我在新加坡講經,新加坡同修看到我,他說:『法師,你皮膚的顏色這麼好,你吃了些什麼補品,能不能告訴我?』

  我說:『有!』

  他說:『什麼東西?』

  我說:『台灣自來公司出品的自來水。』

  我是什麼補品都不吃,我天天喝的是開水。我洗臉都不用肥皂,一塊肥皂要用兩三年。什麼都不需要,為什麼身體健康精神愉快?心地清凈,沒有胡思亂想,天天想阿彌陀佛,想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是無上的補品。你們如果學會的話,要知道這是養生之道

  心一被污染了,這就變成識了。識就起作用,這個作用是迷的作用就不覺悟作用這一迷了之後,佛在大乘經,特別是相宗經論裡面說得非常詳細,它就變成『見相兩分』。

  【見分-精神:〈1〉迷縛為二執。〈2〉解脫為心能。(以靜破)】

  「見分」,用我們現代話來講,就是精神;「相分」就是物質精神物質是同源的,它不是兩種東西變現的,是一種都是個性識變現出來的,這就是『色心二法了』。你看般若心經》不是說得很清楚,『空不異色,色不異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它那個裡面講的『空』就是精神這個部分,它所講的『色』就是物質的部分。佛法常講心物二法,或者講色心二法。心法就是我們講的精神

  「迷縛為二執」。我們對於事實真相不了解、不明白,這就迷了。迷了就很苦,這個苦就好像繩索捆縛一樣。這是什麼東西?佛在經上跟我們講兩種執著我想同修們都知道,這兩種執著一個是『人我執』,一個是『法我執』,變成兩個執著。迷了,就變成兩種執著。這兩種執著怎麼迷的?佛在《華嚴經》上講得很透徹、很明白,『妄想執著』。妄想成了所知障』,變成了法執;所知障就是法執,是妄想演變出來的。『煩惱障』是執著變現出來的,人我執煩惱障。兩種執著,佛講是妄想執著變現出來的。

  「解脫為心能」。如果把這個結解開了,擺脫這兩種執著了,那個能力可就大了這個地方用『心能』,主要這個物質裡面,今天講有能量,那個能量物質能量物質能量是有限的,這個心的精神能量是無限的。

  【相分-物相:〈1〉收縮為原子。〈2〉分裂為質能。(以動破)】

  我們再看「物相」,物質色法。「收縮為原子」,當然還可以分得更細,這一物質把它分析,分成原子電子。「分裂為質能」,我們曉得物質把它解放之後,這個能力非常非常之大,原子彈的原理就是從這裡發明的。所以『能』跟『質』是一個東西,是可以互相轉變的,能可以把它變成物質物質可以把它解放成為能量這是現代科學已經明了了,還不能很圓滿的得心應手的運用;也就是科學技術還不夠成熟,沒有達到圓滿境界

  但是大家不知道這個精神解放能力之大。這種精神能力解放了之後,就是我們現在一人所講的神通,遠遠超過了質能。因為有質能,我們說一個心的能量。這個物質能量用什麼方法來破?『以動破』,加速度,在最快速度裡面,讓它這個物質分離成為能量。這個心的能量要怎樣產生?佛家自古以來給我們講用『定』,用禪定功夫。《楞嚴經上講:『凈極光通達。』這個凈就是定。

  所以,大乘佛法,無論是哪一個法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