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o一二年四月初六日佛七共修第三課
主講:悟演法師
中國佛教是漢哀帝元壽二年傳入中國。當初佛教文化借用儒學、道學名相解釋佛教,形成格義佛教。這是佛教歷史的第一階段。格義佛教時期佛教在士大夫階層流傳。並未完全普及民間。佛教曾經經歷了四次滅佛事件,毀滅佛像,焚燒經書,封殺僧眾,摧毀寺院。但是,從另外一個層面來說,佛教格局打破了,它融合中國本土文化,使佛教進入民間,生根發芽。
隋唐時期中國佛教形成宗派。天台宗的創始人是智顗大師,華嚴宗創始人法藏大師,禪宗創始人是達摩祖師,律宗創始人是道宣祖師,唯識宗創始人是三藏大師,當時密宗也稱唐密,祖師為善無畏、金剛智、不空,三位大師將藏傳佛教傳播開來。還有三階教。東晉廬山慧遠老和尚白蓮結社,成立凈土宗。
凈土宗東晉慧遠老和尚的經典著作是《沙門不敬王者論》其中一句「出家人,方外之賓,不必遵循俗世之禮。」出家人,置身世外,以修道為主,不必流於世俗。凈土宗根本思想是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凈土宗有種種念佛方式如十念佛,三寶腔調,還有近期發展的五音念佛等。
禪宗的達摩祖師是南北朝時期來到中國,梁武帝見到此西域高人歡喜問道:「我建寺無數,度僧無數,是否有功德?」祖師對曰:「無有功德。」這使得梁武帝十分不悅。因此,達摩祖師懷才不遇到河南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苦修禪法,形成禪學。起初其並無宗派門第之見。開創此禪宗先河的是隋唐六祖老和尚,其有門第之說「明心見性,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隋唐禪宗分為兩說:南頓北漸。南禪是頓悟方式,代表人物是慧能,北禪是漸悟代表人物是神秀。如何去分別看待呢?法無高下,眾生平等。六組老和尚身處南蠻之地,啟用頓悟,接引無數眾生,影響朝野。而北方是經濟、文化、政治中心,在社會政治利益上與六祖所處環境不同。六祖老和尚的禪法「明心見性,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深受當朝皇帝的歡喜推崇,則名副其實成為禪宗六祖。我們後學之輩不要去分別。在禪宗發展過程不要忘了北漸的神秀,在其區域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也值得後學去學習、體悟,也可能就適合你的修學,不要去分別。任何宗派是接引大家走上覺悟大道、解脫大道。
明朝末年佛教進入民間,走向民間,廣做經懺。唯識宗、華嚴宗、天台宗慢慢從歷史中流失其顯赫地位。明朝末年四大高僧蓮池、紫柏、憨山、藕益為了力挽狂瀾提出禪凈雙修,使得禪宗、凈土宗流傳至今。蓮池、藕益是天台宗,天台宗根本經典是《妙法蓮華經》,天台三大部是《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訶止觀》,藕益大師在三大部里強勁介紹禪學與凈土廣利有情的益處與方法。
清末太虛大師等振興佛教,推行佛教。形成居士佛教,代表人物是楊仁山,開創刻經先河。
抗日戰爭時期,虛雲大師組織僧眾參與救國救民的活動,如僧伽救護隊,挽救中國。
文化大革命時期,佛教受到創傷,沒有宗教文化,僧人被迫還俗。十三屆三中全會召開,落實宗教政策,千年古剎逐漸恢復。九十年代佛教茁壯成長,僧人很少。當時出家眾在自己家鄉頗有影響力,不斷度化人出家。九十年代各地紛紛出現出家為僧的熱潮,佛教文化復興,中國大地處處興建寺院。隨著發展,又出現流弊,濫建寺院,道風日下,以至在近幾年出現了佛教種種悲哀之事。有的法師病死在寮房,無人知曉;出現僧人往生,弟子不助念而搶奪財產;僧人居士勾結;寺院與旅遊景點掛鉤等等。忽略佛教的教育功能,以至眾生迷信多多,個人崇拜風潮,不重實修,注重文字上分別做義思維,團體不清凈等。
修行當下我們應感到歡喜,得聞了佛法。悲哀於沒有修證,迷失了修行方向,丟失了發心出家和皈依三寶的初發心、菩提心,不能相續堅持,因此當今社會佛教應需要高素質、勇於奉獻的佛教徒來振興佛教。
第二,要積極把佛法運用到現實生活工作求學之中,真正去體悟佛法,入佛知見。不要停留在文字般若上,將文字般若用心於當下,去修證,最後達到體證,形成與自己人生生活、學習相協調、快樂、智慧的佛化人生。
第三,明確學佛、燒香、拜佛的目的。凈心靜濾自己的思維,讓俗世思維模式在佛經的熏修中得到提升和發展。
第四,佛法的學習,重在體悟,身體力行去覺悟,不是思考而得的,特別不要用世間方式、文字、理念去解析佛法。不同的人、不同的境界、不同的方式以及修行環境等對法的認識是不同的。修行不能違背佛陀的《三法印》原則。
第五,學佛修行是修正自己,自己沒有覺悟時要謹言慎行,隨喜功德,培植福報。切忌!不能用自己修行的體悟去評價他人的對或錯。眾生對錯都是因緣法,並且他的法性是空的,不需你去分別做義,去改變。
第七,中道實相。用佛的智慧和感受去不斷地完美自己,創造自己。不要停止在對錯之間,不要停留在事項上。學佛人的心是一顆禪心,一種智慧的心,讓我們長出翅膀能飛翔,而不是帶上枷鎖。應該是空、解、妙有。
第八,期望寶林弟子學會禪心中的空、解、妙有。不要因為他人讚歎和現有的福報而沾沾自喜,也不要因為疾病、業障現前而消極痛苦。這都是修行境界,必須經歷的過程。必須積極在當下行動起來。學會用禪心去了一切,這就是實踐法性的空性。
第九,寶林弟子面對一切好和壞的任何人事,必須坦然地接受不要逃避。面對他,你當下要懂得這是你的因緣,會無常變化。好的可能更好,或者變壞。壞的可能要持續一段可能會變好。面對他,最大可能減少對我們的傷害,把好的不好的轉變成好,實現了在實踐人生道路上的轉現,現出歡喜清凈,歡喜自在,自在就放下了。學會面對一切,接受一切,放下一切。
如何修行:
2、寶林弟子要把聽到學到的好好歸納總結,選出適合於自己修行生活的經文,此經文應是佛陀的原始經典,讓自己歡喜的原始經典能產生力量。從讀誦到拜誦到背誦到解讀最後證悟,讀、拜、背、解、證五步一步一步地學習。
3緊緊依託師父的教導來解決體悟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阻礙。問題是體悟中產生的,法性是空是直,即簡單。不要把日常思維帶到經論中,要去體悟。
5、現在學佛修行之人必須懂得戒律,在任何時候不要缺失了戒律。戒為無上菩提本,防微杜漸。如來入滅之時,眾弟子啟問世尊:「您將入滅,我們將失去人天導師,怎麼辦?」世尊教誨:「以戒為師。」戒如同國之法律,家之家規。只有戒不丟失,才能與佛相隨。
6、懺悔感恩要在二六時中不能丟失。現在的人很脆弱,無任何承受力。因為我見太深,過於自我,沒有正確人生定位,因此迷失自己。我們學佛人在任何時候對好事、壞事、好人、壞人,都要有懺悔感恩之心,這樣能給自己減少很多阻礙,增長更多增上緣。沒有感恩心的人,他往往會迷失本性,貪嗔痴慢疑,走上地獄之路。
7、學佛人來到寺院,不能評判出家眾。依法不依人,結善緣,修心法,以服務理念安住自己的修行道場,增長自己的福德,培植善因。大家往往會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維護寺院。寺院是大家的,要集思廣益,合眾議事,同心同德,不是按自己的感覺去結緣。
8、惜緣隨緣。對好壞人事都要珍惜。沒有壞的人事,你怎能成長。沒有好的人事,你怎會有機會?隨緣入行!不要指望心外有救世主,我們就是救世主。不要對任何人事有太多的執著,「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來時各自飛。」人生就是無常。所以,更多是惜緣,盡心去做好當前事情。不要刻意去改變,不要給自己製造麻煩。
9、學佛之人是智慧、快樂、自在、中性的。中性的藝術不能從相上分別,要從法性上去做。一切法就是讓我們修持,具足慈悲喜舍。大千世界,男眾女眾都是法的代表,中道實相是中性的魅力。一個女子來到世間就有其作為女子的責任義務,要有母儀天下的快樂,作為女眾要幫助自己,拯救別人,沒有大丈夫的福德就不行。當下坐上蒲團,你就是大丈夫。而男子來到世間也有自己的責任義務,剛強的眾生沒有女性的慈柔則很難攝受眾生。要具有中性藝術,而不是黏黏糊糊。一個人在世間如何具有中性的藝術,立足人世間快樂,去修行,去了今生之緣,這是我們日後生活關注討論的問題。我們凡夫面對無明傷害要解決自己問題,要懂得運用禪法解決現實問題,不能忘失禪心。
禪法的修行是專註細微的修行。修行當下就是專註,修行的業處就是專註一點,通過這點的穿透力而修行。
每個人到世間都有他的歷史任務,不能用自己的觀點去評判他人。佛陀入滅時,弟子問「對噁心居士乃至比丘怎麼辦?」佛陀答曰:「摒棄置之。」不能接受就摒棄,乾乾凈凈,停止思維,而不是爭鋒相對。
佛陀教育我們在認識修行從苦到樂的方法是:中道實相。太左了沒有福報,太右了則無勇猛精進。如何中道行持,即對好壞要具足慈悲喜舍。我得到一份禮物,一位法師的唱誦光碟,送來的是光碟,我就以光碟接受,掌握其唱誦方法,感受他的加持力,彌補自己的不足。有人問我他是否具足德行?不管這個具德上師如何被認證,這是他的福報命運,我只想得到他所賜的法,是否具足德行與我們的修行無關,他的佛樂使我增長。凡夫沒有取捨之心是不可能的,要有智慧。執著於不清凈,再有加持力,咒語再好對我們也沒有加持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