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雲禪師:白雲小語

白雲小語     

白雲老禪師著作

人生是從現實生活中尋找價值,從價值發現得失;然後,老了,纔能擁有許許多多的為什麼?

註:有限的生命中,如果想擁有豐富的內涵,就不能任由日子平白輕鬆地過去。日常生活中凡事用心體會,從中尋找價值,顯現出生命意義;而且不斷由尋找價值中探究得失,逐漸累積出豐富且精湛的知識經驗

蠟燭有燃完的時候,電燈有斷電的時候,油燈有油盡的時候;唯獨佛菩薩的願,是永遠的行舍而無窮盡

註:有形的物質體,它的生命歷程是「成住壞空」;無形的精神世界,仍然不離於「生住異滅」的過程,它們歷經時空,最後必然終結。只有唯一的——佛菩薩的願,卻是只有「生」,沒有「滅」的時刻,對眾生慈悲、喜舍,更是行無止盡。

走在生命的道路上,不僅是腳步要穩,而且還要耳聰目明頭腦清醒就像是行於高空,表演走鋼索的人

註:這是一個五花八門、光怪陸離的世界,每一步履的跨出,必須靠自己的審慎判斷,因為下一步的結果,好壞全由自己承擔。如果一個不小心,聽不清楚、看不透徹,以致糊塗地跨出危險的腳步,那後果可能是畢生難以彌補的遺憾。

不傷害別人,就是修行;能幫助別人,就是菩薩大乘佛法下的修學行者,必須如此的走在菩提大道之上。

註:大乘佛法下的修學行者,凡事不以自己作唯一考量、為最終目標,而是面對人與事時,保護自己,不傷害別人。當自己得到利益,仍希望與他人分享利益;而且於修學佛法中得到成就,更願提供自己的知識經驗幫助別人一同行菩提大道上。

戒的維護,像世人遵守法律;定的修養,像世人培育品德;慧的發揮,則不只是世智聰明而已,必須圓成般若波羅蜜法的實性。

註:戒定慧,明白說出修養的方針,告訴我們於身口意如何修正錯誤平時在有機會侵犯的情形下因戒的遵守而能不侵犯;在可能亂的環境下因定的修養而能不亂;在可能迷惑的時刻,以豐富的知識經驗基礎,轉化為慧的力量,引導自己走出迷惑而到達覺悟彼岸

身業可以仰賴戒律維護,口業可以抑制少言少語;意業的把持,則如管束猿馬,欲想使其安靜,必須擁有無限的智慧三昧

註:外在的表現,可以憑靠規矩的束縛而達到控制的效果;內在的意念卻似脫韁的野馬,怎麼也把握不住。如果想要使它安靜而有尺度,那麼就必須仰賴修養修養出無限智慧,發揮定的力量

能知別人三分,知道自己幾分?唯有面對事實之時,方始發現一分也無!

註:街頭巷尾不乏有為他人稱斤論兩、品頭論足的人,但是有誰記得掂掂自己的份量?評論別人容易,可是盡在別人身上工夫究竟對自己有什麼幫助?費了再多的時間,有朝一日當自己必須拿出實力時,才發現原來連別人都不如,這時候卻為時已晚!

檢討悔改,不是現在的得失,而是昨日的事實尤其是,多少意料之外的缺失。

註:檢討悔改,是讓生命去蕪存精的最佳方法。檢討悔改的方向,並非在現在的得失上計較,而是對於已經成為事實的行為,認識優劣點,作為修養的參考,尤其是那些自己從未警覺的缺失,更提供了認識自我本來面目的絕佳機會

不要盡顧別人說些什麼,必須深察自家會些什麼!閉起門來夜郎自大,面對行家啞口無言;試想看,別人可能會說一些什麼?

註:遭受言語詆毀時,別只是氣憤難過,應該檢討反省;受到別人稱讚時,想想自己真是那麼好嗎?想一想!認識自己!否則,活在假想假相之中,那是個跟隨別人言語而喜怒的人生,如同泡沫般不堪一擊。

惻隱之心,來自如同身受的誠懇,憐憫之意,總以為自己優越一些;唯有二者調和,纔不會導致有人拒絕同情。

註:幫助別人,是因為他的處境令人感同身受,現實情況的確需要幫助;另一方面也因為自己的條件許可,所以擁有幫助別人的能力。如果施與受之間能夠作這樣的認識,便能真正發揮功德力量,達到實質的效益。

如果道與人距離,道只是行雲流水,並未捨棄人;但是,人與道不相應行時,則像是身懷珍寶的貧病者,須有智慧的人予以啟示。

註:道,是正確道理方法,指出一條朝向圓滿覺悟的道路。不識「道」的人固然可惜,一旦機緣來到,仍有機會能夠行於覺悟之道上。但是,已在學習中,可惜頻頻與道錯身而過的人就像禪師所形容:口袋藏有鑽石,卻因不知運用而貧窮,他需要的則是智慧的開啟。

修學佛陀教法行者,不是依賴佛法迷信,而是仰仗佛法覺悟;所謂佛法,原本就是覺悟之法!

註:佛法尊貴處,不是精神的寄託,更不是神通廣大的表現;佛法,從最平實的生活中,發現真實道理,經過確實的修養歷程,憑借自己的努力,直到完全突破自我,這之間正是一連串的覺悟

佛陀住世時,依人不依法;佛陀入滅後,依法不依人;今人學佛,莫嘆去佛時遙,應當慶幸現前,我們擁有莊嚴完美法寶

註:佛陀住世的時代,渴望像佛陀一般圓滿覺悟的人,以親近佛陀,學習他的一言一行為「學佛之道」;現今追求圓滿覺悟行者,雖然不再跟隨佛陀左右,然而佛陀說法四十九年,留下完整浩瀚的法寶,仍然明確指引我們——如何走向覺悟之道

人,如果一味地炫耀自己的優點,忘了自己的缺點;那末,此人的前途事業,必定毀於自己忽略了的缺點之上。

註:前途,滿布危機競爭;人需要發揮優點,同時更要修正缺點,否則,危機勢必難以克服,競爭之下無法取勝,因為前途事業的無限寬廣需要條件,讓缺點的認識改進作為成功的墊腳石,也就是善用自己的優點並改善自己的缺點

培養一個非常的人,荷擔非常的事業,必須運用非常的手段,纔能圓成非常的結果;也就對於無量無邊的眾生貢獻無窮饒益功德

註:想要荷擔起不平凡的事業,必須承受得起一般人所不能承受的,做一般人不能做到的,也可以說必須擁有超越一般人的智慧。這些條件的具備,來自於非常手段的培養訓練,經由這樣的過程,造就出堪負重任的人才利益無量無邊的眾生

疾病健康的破壞者,小人是君子的毀損者;但是,健康經得起考驗,疾病也是無可奈何!同樣,君子有其實力小人永遠只是小人

註:惡意的對人毀損或對事破壞,只是一時得逞。事實真相總在實力的持續下完全表露無遺。所以,唯有真正具有貨真價實的實力者,才能走得久遠;不論外在環境順逆與否,都是那麼坦蕩,經得起考驗。

能夠尊重他人的意見,就是培養自己的才智;能夠把握現前的教訓,就是修學未來的成功;能夠肯定已有的自己,就是創造可靠的將來

註:豐富的人生資糧,如果藉由別人的知識經驗學習而來那是最快且最安全的方式;其次是經由已經發生錯誤中學習,記取教訓,指向成功。可靠的將來是由自己或他人的經驗中點滴培養,累積成足以肯定的內涵及成就

智慧之親,共覺悟之友;與大雄佛陀同一願,與天地萬物同一體;行無緣慈悲,舍染著貪欲,方是大乘教下的學佛行者

註:大乘教下的學佛行者親近共習覺悟的善知識,秉持佛陀所教,清凈業行造作;對於他人,則如煦陽親撫大地般,無有分別地竭力幫助眾生,期願自己與天下有情生命皆能共行於菩提大道之上,共證如佛陀般的圓滿覺悟

機智反應是理解力的評估,考試測驗是機智反應的肯定;但是,評估與肯定所得,並不能確定人生里程碑上,記載是成功或失敗。

註:許多歷史上記載的榮譽者,成長過程中曾經受盡藐視;多少被高捧看好的明日之星,結果失落眾人的期待。成功並不等於機智、好評或金榜題名,成功是人於一生中,以他的先天條件加上後天努力完成;成績,其中並發揮了利益價值

忍,不是畏縮,也不是逃避,而是面對問題,歡歡喜喜的去承受,小心翼翼的去處理。

註:令人難以忍受的時刻,需要沈住氣,冷靜面對問題,細心了解問題,並小心翼翼的予以化解,讓缺失與傷害減到最小。在這過程中,唯有歡喜承受其難耐的過程,才能心平氣和地化解問題,達到「安忍」之效。

學佛的要訣,除了多看,多聽,多問之外;必須以智慧處理問題,以善巧方便接引眾生,以圓滿覺悟作為標的。

註:為了不偏離佛陀教法,多看,多聽,多問可以幫助學佛行者多所比較,判辨方向發現適合自己的路;現實生活中則發揮知識經驗力量,作為處理問題的資糧;靈活運用佛陀之教,方便接引他人行於覺悟之道,離苦得樂並以圓滿覺悟作為自己畢生努力方向

現實生活體驗,是幫助你去認識彼此,了解事理發現知識中的知識

註: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現實生活用心體會觀察,可以更加了解自己與別人,發現從不曾留意過的事實;可以說,知識道理配合現實因素的融和,將結合成最具體且受用的知識,而且它不是但讀萬卷書即能獲得的寶貴人經驗

如果你是來自暖室,處此尖端科學時代,必須不為機械所迷惑;否則,你的手,你的腳,你的頭腦,將會變成遲頓。

註:處在凡事講究便利的尖端科學時代,人的手腳功能及思考反應已隨著對尖端科技的過份依賴而漸失功能,漸顯遲頓。尤其是只想享用他人的智慧結晶,以圖舒適便利的人,絲毫不在意自己原來所具備的本能,他的身體頭腦將會退化得更加快速。

居安思危,居危冷靜;人生的路途坎坷,必須凡事思考,方能平安前進。

註:人生道上,有種種難以把握的際遇,只是不知何時即會遭遇。所以,應變之道就在平常時多方考慮可能發生危機與缺失,藉由事先設想周密而降低危險發生機會;遭逢危險的時刻,冷靜思考,沈著應對,於冷靜沈著中,化險為夷。

太多時間去羨慕別人,為什麼不好好的利用時間去培植所羨慕的?

註:羨慕別人所有,那是因為自己未能擁有。然而,光是羨慕別人並不能有所增長,即使是羨慕一輩子,也只是羨慕而已,不如及時付諸行動培養自己所羨慕的,假以時日,則能擁有令人所羨慕的。

救濟,只是盲目的付出;教導,纔是有效的幫助;施捨,頗具憐憫的衝動;唯有無畏的犧牲,於他人的饒益而言,完備了絕對的奉獻。

註:救濟,只是一時的幫助;教導,才是給予自立的本錢;施捨,是情感的觸動;無畏的犧牲,帶給他人深遠的絕對利益。施捨或救濟,是否真正幫助了他人?若配合適當的方式、持久的精神,幫助他人得以突破困境,培養自立更生的能力則是長久

的扶持,真實饒益

當你今天纔發現昨天的錯,那末,你的今天已經被浪費了;如果,適時警覺今天的錯,那末,明天必然是屬於你的。

註:人,因為知錯,所以能改。既然免不了犯錯,那麼及時覺悟,就是唯一的彌補之道,也是令成長過程縮短時空的最佳方法。時時自我返照檢討,不斷修正改過,否則,當日子一天一天過去,我仍然依舊,那就錯失了許多認識自我,導偏為正的好機會

幫助別人是本份,被幫助的人,有受與不受的權利;因此,與其勉強而造成雙方都委屈的後果,不如冷靜地去認識自己和對方。

註:人往往因為一廂情願的好意,認為是幫助他人,為他人好,卻忘了對方也有不接受好意的權利,因此,無形中造成強求,別人既感受不到好處,且倍感負擔,自己也因而十分委屈。所以,有心幫助別人,為達真實效益,不如先行了解對方的需要,

自己的能力

人的真理是什麼?是生命生命真理是什麼?是好好的活著!活著又為什麼?權利和義務

註:老禪師說:「生命意義,在發揮生活價值生活價值饒益眾生生命。」人身之所以難得,是因為他的一生中可以發揮無限大的生命價值生命之所以寶貴,是因為平常生活中,可以利益許多的生命,完成許多意義非凡的事,這之中,有權利,有義務

一個完美的人,不是「身」的健麗,「口」的甜蜜,而是「意」的高雅和潔凈;而意的完美,是來自每一顆健康善良的心!

註:「身」的健麗,令人產生嚮往和遐思;「口」的甜蜜,令人心迷亂;「意」的高雅和潔凈,則因為它源自於健康善良的心,所以,「意」之所及,表現出對自己和他人的尊重與體恤,它所引發的行為,是屬於利己利他的。

機會的詮釋:機是時空的認識和了解,會是修養和學行的投資;所謂契機與會,便完成了命運自我主宰

註:機會,不是伴隨運氣而有;而是隨時隨地,把握當下對時空環境的認識與了解,透徹其脈動取向,再加上自己專修素養條件,取得可靠的籌碼,於是主導了運氣,完成了命運自我主宰

佛之一字,於法典中有時是如來之名,有時是覺悟之義;研經究教的佛弟子,如果不能辨別二者的涵意,那將永遠不能接近佛陀思想

註:三藏十二部經典,其中的每一個字都引導後學行者接近佛陀思想,可是,一旦把握不住,便無法契入如來法義。如同一個「佛」字,在不同的地方,表達了完全不同的涵意,這之間,若非憑借著深厚的佛法修養或善知識的引導,結果必然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細雨綿綿,大雨淋漓,暴雨橫飛;有的令人煩惱,有的令人喜悅,有的令人焦急;可見天公也不免為難,如何使得皆大歡喜

註:縱使是具有千變萬化能力的天,也難以滿足每一個人的好惡。人以自我意識表現要求,其喜好沒有標准,所以眾人意見聚集時,難的是如水乳融合;少的是設身處地為他人想一想;虛懷若谷地廣納真言;以至不能把原有的煩惱突破化解,表現最是圓滿修養功德

開花結果的時刻,曾經是從耕耘,下種,施肥,灌溉;以及無數心思和血汗,在漫長的歲月中,一點一滴的累積而成

註:看到豐碩成果的呈現,同時需要認識它在完成前的逐一過程與行為付出。其中必然具有因與緣、因與果的關係。開花結果之前,下種是一切的開始,而後仍需完整的緣,也就是付出辛勤,突破困難,歷經歲月中的辛勞,才有機會看得到開花結果的豐收。

禪法之妙,在於五蘊中想蘊的延長,於諸法靜慮之磨鍊,以達本能反應於一剎那完美;然後表現的結果,內里沒有些許自我的成份。

註:靜慮的修養,在於人的色受想行識五蘊完成過程中的想蘊,加大其距離,靜靜思慮,精密思量,憑借修養而能於一剎那間的反應,突破自我,呈現圓滿,表現無有缺失,全然利樂的結果。

強調自我的人,往往也是最為自私的人;因為,他抹煞了別人的存在,否定了別人的權利和義務

註:強調自我的人,一切只看到自己,強調自己的意見,自己的感受,自己應有的權利…,希望別人事事符合自己的想法,更甚於將自己的快樂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上;或將自己的痛苦建築在別人的快樂上,完全不在乎別人也有自我也有感受,有同等的權利和義務

名利權勢就像是奎寧丸;有甜甜的糖衣,有奇應的特效;但是,那內里畢竟是苦的!

註:追名求利,爭權奪勢,縱然費心勞苦或往往遍體鱗傷,但仍有無以數計的人寧願沈浮其中,為的是叱吒風雲的快感,呼風喚雨的得意,雖明知為達目的而傷害別人,有違人所應有的原則;但是,人的業習難改,有誰靜靜地想過:為的是什麼?最後又得到了什麼?

事理之疑,思想才能突破,於所疑之境,發明才是要務;疑思之餘,禪行者方成靜慮之功,是謂有得悟之機也!

註:禪行者不分晝夜精進於靜靜思慮的修養,於事理之法,務期通暢無有滯礙。凡有疑慮之處,必然運用思想,經認識探究直至發現隱覆的秘密事理之間纔能明朗清楚,如行雲流水般順暢,亦如竹節之間,節節打通,其突破的時刻,也就是醒悟之時,表現出修養力量

如果,當別人數落你的過失,所引發的感受是委屈的時候;那麼,充份證明你是一個忽略修養的人,一直過著甘願迷失的日子

註:平常從不留意自己的言行,夜來不曾檢討自己的心念,這樣的人,他的日子是日復一日之後,對自己仍然陌生,於自己的好或不好,毫無所知;如果有一天面對別人指責他的缺失時,他必然感到委屈、詫異、以及莫名的難以接受。

認真修學的人,無論時地,都在觀察事理的變化和作用;從觀察的過程中發現什麼是與道相應的,與生死有關連的。

註:珍惜有限的生命精進修養的人,他把握隨時隨地不斷學習的機會,在任何所見所聞之中,以「讀」的方式認知事理因緣因果發現微妙道理,從中識取與道相應,與生死有關的,返照於自我,察覺細微意念變化。

太多理想的人,往往為理想失去了自己;甚至手忙腳亂之餘,結果一無是處!

註:人想做的事,必須是人的能力可以達得到的。否則,就算是雄心大志加上權謀才略,太多理想,一陣手忙腳亂之後,耗盡心力,也難以達到理想的結果,最後落得什麼都不是,連自己也走了樣,所得的是一連串的失望。

屈於辱,屈於妒,屈於毀,以至屈於理,屈於他人強烈的自我;但都得屈而後伸,莫成為犧牲下的恥與憐的承受者。

註:面對他人強烈的自我意識,強硬的行為,一時的忍受委曲之後,如果不能改變別人,那麼,不如好好地表現自己;否則,自始至終在別人的任意糟蹋下過日子,結果只是徒增他人的快意,而自己卻是個承受無盡屈辱的可憐蟲。

生命的旅程中,千萬不要現實輕易擊倒;必須了解北方的冬天,永遠是冰天雪地的酷寒!

註:順境時,總被人認為理所當然;逆境時,往往難以面對。面對現實的殘酷,唯有從現實中認識,了解,並且有所發現,才能具備坦然面對的本錢,而不畏於現實,不因殘酷的環境而喪志,否則北方的天寒地凍時刻,又該如何生存呢?

所謂佛法,就是發揮智慧,表現於事理的融洽,環境的適應,問題的處理;完成於徹底的覺悟,以臻究竟圓滿的結果。

註:佛,具有覺悟的意思;佛法,就是在任何時空之下,於一切事理都能從中凸顯覺悟,表現智慧,即使處於不同的環境中,也能適時適地處理問題,而達到圓滿的結果;所以學佛也就是學習智慧,突破一層層的缺失,最後達到究竟圓滿

當一個耽心別人與他具有同等智慧的人他是不會向別人推銷智慧的,尤其是為別人除去愚痴而製造智慧

註:一般人總是希望別人愚笨,耽心自己智慧不夠。但是身為人天師的出家人,秉持佛陀之教,希望與眾人分享智慧之法,終生努力於為別人去愚痴,增智慧;如同白雲老禪師,他以自己數十年的修養心得,不曾歇息地為他人化解問題,培養智慧,殷切地期待眾生都能圓具智慧

如果,你有時間精神為那些毀謗,侮辱邪惡的事而傷心,而憤怒;那麼,你為什麼沒有時間精神去注入知識,充實自己!

註:毀謗,侮辱,令人不平氣憤,但是想一想:既知是莫須有的毀謗,惡意的侮辱,那麼傷心憤怒徒增對自己的傷害,耗費時間精神,也改變不了什麼;既然惡意的傷害,不能改變它,那麼何不將時間精神投入為自己做些有幫助的事,好好充實自己?

白雲心語         白雲老禪師著作

今天也就昨天明天卻不是今天;把握了今天,擁有昨天,錯過了今天,失去明天;即使是現在,過去,未來,亦復如是。

註:現在的這一刻,蘊含了已成為過去的那一刻所完成的軌跡;尚未完成的此時此刻,則使得未來下一刻不可把握!所以,現在可以確定過去,未來如何則來自於現在的行為,因此世俗佛法中都強調:把握了現在,就把握了過去和未來;把握了今天,就把握了昨天明天

布施不是憐憫的施捨,亦不是同情的給予,而是仁愛之心的擴大;進展為人溺猶己溺,他苦若自苦,怨親平等的佛菩薩行為。

註:布施,是普遍地給與;對於這個世界上種種際遇不同,有需要卻又缺乏的人們,不以高姿態去可憐別人,而是出自內心深處的感同身受,給與自己能力所及的幫助,不分親疏地盡一份心,期願眾生皆能離苦得樂

談空說妙,只是逞口舌之能。故弄玄虛只是魔者的手法;倘有行者,於其中討生活的話,不異自陷旋流,落個灰頭土臉。

註:談空說妙,盡在口舌上表現道行高深,究竟,於空有多少突破?於妙真正擁有多少?故弄玄虛,總是運用伎倆編造不可說不可思議境界,然而,神奇的背後迷誤了多少人?畢竟,這兩者都不是腳踏實地的行徑,更不是成就覺道的方法

莫以為表面的動亂是不安,凡事最詭詐的往往是風平浪靜的時刻;就像是漫天的大雪紛飛,不如溶冰化雪時來得寒冷是一樣的。

註:風雨飄搖,引發不安的心;風雨前的寧靜,過得安逸自信。明朗確定的危機好化解,最險惡的卻是蟄伏蘊釀中的變數,令人防不勝防;偏偏人既不具備洞察先機的本事,又疏於防範未然,所以最後總以一句「我怎麼知道會這樣」來收拾殘局!

鼓雨鈸雷,灑下的是一堆交錯的音符:可惜,那含意頗邪的劃過,不是令人驚駭的閃電,而是一些令人防不勝防的陷阱

註:風雨大作,雷電交加,組成一幅駭人景象。但是,真正讓人心生恐懼的不是風雨雷電的本身,而是那些把握不住的未知數;是如同風雨雷電般令人措手不及的;是對自己的下一步不知將如何的茫然不知所以,那才真正令人膽顫心驚。

揚眉瞬目,是一些暗示動作。舉手投足,是一些意識行為;於其間,禪不藏身在眉目中,也不隱匿在手足里。

註:眉目中,手足里,不一定有禪的蹤跡。禪的蹤跡,顯現於靜靜思考的過程中,有所發現,有所突破的時刻。一揚眉一瞬目的暗示,引發千變萬化的思緒,當它相應於道,相關於生死的時刻,即使只是一剎那之間,禪就在那裡面。

長舌的人,要不是來自拔舌地獄死了必亦投向拔舌地獄

註:有些人平常習慣說些虛無不實或迷惑他人的話,並樂於四處打探消息,作為搬弄是非的本錢;這究竟是過去無始以來的業習所使,以致於積習難改?或是不在乎因果,所以盡情造作毫無畏懼?但是,不論如何,誰也不能否認自作須自受的道理,他的結果如何並不難以預料!

世間事,誰也無法下定論,一切的「對」與「否」,全都裁決於環境中的事實;絕對不是某一方面,或者是某一個人的直覺感受!

註:論及「對」與「否」,一般人都認為自己是「對」,別人是「否」;但是,評斷的過程中,究竟依據什麼而判斷?其標准為何?如果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一味地斷論是非對錯,卻忽略了事實所呈現的利與害,那隻不過是個人的自我意識自我的感受罷了。

寬恕、容忍、赤誠、真愛,是人與人之間,彼此都應該付出的;而且,那中間沒有任何條件

註:人與人之間的往來對待,是以赤誠、真愛為出發點,互相包容體解,彼此寬恕互諒,如同齒輪之間的互動,必須配合他人而進退,其中沒有任何條件,不須稱斤論兩地考慮,更無法比較高下這只為人應有的襟懷與本份,是那麼自然地存在人與人之間。

一個行於黑暗的人,必然時刻甚而至分秒,都是在小心翼翼中度過,所以,那過程中並不發生能夠避免的危險!

註:黑暗中,充滿危險和詭異,必須時時提高警覺,小心翼翼地跨出每一個步履,以確定即將面臨的一刻是否安全無慮,才能避免不必要發生的危險;否則,莽撞大意之下,造成不應發生的疏失,所謂大意失荊州,或者措手不及而喪身失命時,後悔已經來不及。

有光亮的地方用眼,陌生地方用耳,黑暗地方用心;但是,無論什麼地方,都應該運用你的思想,才能萬事如意,皆大歡喜

註:光亮的地方,運用眼睛,看清眼前的一切;陌生地方,運用耳朵,聽出端倪;黑暗地方,運用心思,探索黑暗中的安全之道;不論是用眼,用耳或用心,更需要運用思想,才能有所判斷;唯有運用思想才有機會展現智慧,置多險的人生無憂之地

大慈大悲,受苦受難;欲識菩薩,皈向苦難;欲成菩薩,承受苦難;自古至今,無有菩薩,不是於苦難成就者!

註:走過苦難,才真正體會苦難中的滋味與痛楚;自苦難中出,所以具備超脫苦難的本錢;大慈大悲菩薩成就苦難中,並衷心祈願受苦受難的有情眾生都能苦難,得安樂,所以他感同身受地付出自己,引領他人走出苦難,拔苦給樂;為他人分擔苦難而救苦救難。

一個喜歡搞人際關係的人,往往是最沒有人際關係的人;因為,在他的情感深處,並沒有人際關係份量

註:人與人之間貴在無條件地赤誠相待,彼此間自然流露真愛,互動真情,形成善的人關係;刻意營造人際關係的人,他周旋於人群間,特意地拉攏人們,他的用心構成一幅和諧景象,可惜他的情感深處少了一份由衷的真誠,在別人的心目中,他並不是真摯的朋友

當一個人在起心動之時,產生了毅然的決定之後;縱使是錯了也會不惜護短,而強調自己具有足夠的理由!

註:心念的起動,引發瞬間的權宜衡量,產生自我的決定;不論決定的內容是否合理,人總是堅持自我,即使事實顯示疏失,仍以無數個理由為自己辯護,不會在心念起動之初審慎考慮,搜集他人豐富的知識經驗以為參考;尤其是發現錯誤時,毅然改過而促使自己進步。

自我情感(五蘊)表現,原本就是各種不同的分別意識;人,一直在分別意識中不斷的錯,不斷的悔!

註:色受想行識五蘊的變化,經分別意識生起,思慮抉擇,而完成行為結果,表現出人們理性感性不同的自我情感;然而,各種分別意識生起時,舍了分別為什麼?內涵為何?人總在分別意識生起不清不楚,思慮抉擇時糊裡糊塗,因而在莫名的分別意識中不斷錯了又悔,悔了又錯!

無論是咖啡,葯什麼的,吃的時候苦在嘴裡;可是,當你咽下了之後,想想:你會得到些什麼?而且,會有些什麼樣的感覺呢?

註:眼耳鼻舌身,感官功能傳遞酸甜苦辣冷暖溫寒的各種感受,但是,自己與這些現實中的葯或咖啡有何關係?自己究竟因它們而得到什麼?或只是樂於好的感受,厭惡自己所不喜歡的?人離不開聲色,因而必須具備智慧而判斷而抉擇,更為了最終的饒益,去忍耐難受的過程

神化了的事理,不是事理的本身,而是那些為神化而造作的人就像月亮故事,熱門的人物、音樂、服飾等等。

註:神話,究竟是怎麼來的?創造神話的人,其動機是為了什麼?人生許多心的奧秘並不難在這中間被發覺,而一旁的我們是願意盲從,或是深入探討後再決定自己的心的方向?人的世界裡,攝人耳目的很多,但道理都是一樣的。

一粒微塵,一個世界一顆種子,一條生命一句言語,一件事理;一絲意念,一種趣向;整個的宇宙人生,便是這些「一」的組合

註:三千大千世界是由種種的「一」集聚組合而來。每一個「一」的緣起之初,我們的行為內涵左右它的結果,或許是善,也可能是不善;這許許多多的小環結又形成整個宇宙人生。所以每個現在值得善加思量與運作,生命現象其實就在我們的掌握之中。

傲慢如果做為智者的台基,最後必然地陷台裂;謙虛如果做為愚者的台基,最後必然建起高樓大廈。

註:不論智商高低,人生歷程上,少不了的是不停地學習與提升。心態傲慢的人,自認高超、難以接納他人的指正,最後難逃失敗的結果;另一種人時時謙虛地面對人事物,放低姿態,累積成功的本錢,踏實地積沙成塔,最後建起高樓大廈!

人為盜賊,掠奪錢財時間盜賊惡毒,它專門掠奪人的生命!因此,人生在世,必須把握時間

註:人總是這么想:「等一下再說吧!」將生命努力寄託於無常下一刻;而不想想:無數個此時此刻串連成有限的生命,當不經意地失去每個現在,生命已經浪費,即使有朝一日猛然驚覺,失去的已無法挽回。不是生命太匆匆,而是應該自問:把握了沒有?又做了些什麼?

愚痴人到處尋找智慧智慧人到處搜集智慧;到處尋找的往往當面錯過;到處搜集的,結果智慧如海。

註:佛法中說:智是一切的知識經驗,慧是將它發揮成為有利益力量知識經驗,除了是自己所經歷過的,更可搜集他人的,由此發揮它強大的力量。可惜不明究理的人卻嚮往智慧,處處尋找智慧,不知智慧是從平常事物中來,結果只是空耗了時間

一滴雨,一滴露,可以滋養生命;一縷煙,一壇酒,可以喪身失命;可是,有幾人重視那一滴雨露?捨棄那一份煙酒?

註:莫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小善或小惡,猶如滴水穿石,小小的水滴,恆遠的影響,亦如業習的滋長源自於小問題,道果的成就開始於小地方,只要是與自己相關的,就是生命的內涵,歷經日積月累,小善或小惡所發揮的影響是既深且危險的!

學佛如同吃飯,一頓不吃就會挨餓;因此,必須天天吃,月月吃,年年吃,吃到不能吃為止。

註:吃飯,延續了人的血肉身軀;學佛,則延續人的精神慧命。只要人活著,就不可能不吃飯;如果你一心學習覺悟道理方法,以佛陀成就作為標竿,那就必須日日月月搖動向前的槳,直到有一天,連這些幫助你走向覺悟道理方法也是多餘的為止。

如果說「道」像漫長的台階,那麼「修行」將是耐心地,一步一步往上爬的工作

註:道,是一條正確的道路、是漫長的台階,它指引我們走向圓滿覺悟的那一端。走在這條道路上,不論看到或聽到什麼,都需要深入的認識了解;遇到了障礙,需要突破化解,如此不斷地往前,一層層的向上,直到盡頭、頂端,這就是修行的落實。

求生,只是爭取生命的延續;奮鬥,纔是完美生命的道路;人,須要求生;卻也更須要奮鬥。

註:人有別於花草木石,因為人即使在極困難環境中,仍可發揮求生的本能,克服惡劣的環境,爭取生命的延續;更可運用思想,發揮智慧,奮鬥經營出豐富璀璨且利人利己的生命內容,所以老禪師說:「生活目的,在於發揮生命價值生命價值,在於饒益眾生生命」。

一個社會,一個團體,需要各形各色的組成分子;就像是一部機器,少不了每一部份或每一顆大小的螺絲釘一樣。

註:一個角色、一種功用、一份力量,如果每一個角色都能善盡其職,那麼團體中許多不同的角色也就發揮了多重功能,並結合成難以言喻的力量;所以小人物有大潛力、小事物具大影響、小地方卻大有內涵,這並非不可思議的事。

情緒穩定就像是多變的天氣,不但會影響自己的生活情趣;同時,更會失去他人喜歡接近你的機會

註:當偶來陽光燦爛,突然又雷雨交加,那真是令人愁憂的一天,因為誰也不願下一刻的突來變化而擔憂受怕;若不得已,就只好重重裝備以應付它。如果你像這樣多變的天氣,別人就只好武裝以迎接多變的你,這之間沒有歡喜,只有怨言。

禪,簡單的說是一種過程,於此過程中,所有的思想和表現,而完成智慧的結晶,圓滿徹然的覺悟

註:禪,是靜靜地思考,運用思想,結合已有的知識經驗,讓結果呈現圓融,減少缺失;在生活中一次又一次的知識經驗累積,不斷配合思想的運用,深入地發覺探究,在這過程中,隨著知識經驗的豐富,缺失愈來愈少,最後呈現圓滿覺悟智慧的結晶。

不是太陽遺棄地球而造成黑夜,而是地球躲著太陽編制黑夜。

註:黑夜是如何形成的?為什麼是黑夜?而不是黃昏、不是晨曦、更不是燦爛的艷陽天?許多的為什麼可曾好好的想過?還是怨天尤人,責怪太陽的不是呢?黑夜、白天之間有道理,行星、恆星之間有證明,只是我們的「我」是否願意去面對及認識!

計算一下每天所說,有幾許是利己利人的?最喜歡發表的人,往往也是犯錯最多的人;所以,有德者說:沉默是金哩!

註:說得出話不難,要會說話一門學問,想說利人利己的話,靠的是修養的本錢;但意念才動,言語即出,一剎那間,能否運用思考的空間,作利人利己的言語若不能,至少不傷害自己,也不傷害別人,這個時刻,保持緘默,想一想,反而於己於他都是好處呢!

人,需要有希望,但更需要將希望變成為事實;不然,那無異是躲在象牙塔里做夢的人,永遠只是個希望而已!

註:希望,可以為我們勾畫出整個生命的藍圖,猶如偉大的建築出自於完美傑出的構圖,可是它令人期待理想若沒有實際的工程施工,那不過是曾經做過的夢而已,畢竟它只是一張圖,不是實實在在的成果。

充實的生命,是具有支付不盡的愛心的人;多少不安於祥和而充滿怨尤的人,他的生命中原本就是一片空虛!

註:愛心滿懷的人心中有自己也有別人,身處困頓的環境仍為自己的生命奮鬥,也處處為他人著想;但有人活在平安幸福中卻仍處處不滿於現狀,怨尤不斷,事實上他並不曾體會到平安幸福的可貴,更不曾為自己和別人真正著想過。

人,可以為知識經驗而勞碌度日;卻不可以一生在什麼都是貧乏中而養尊處優!

註:活到老,學到老,以一輩子的生命力累積豐富的知識經驗,如同用心在一塊地上,心血體力的付出可以造就一塊好地,種出豐碩的成果,養活自己和別人;但終日養尊處優的人,最後就像經年荒蕪、貧瘠衰竭的地,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是。

道如逆水行舟,必須搖動精進的槳葉;不然舟倒退,道愈遠;可是,精進之訣,如細水常流,不能像山洪暴發。

註:走在學習覺悟的道路上,像船逆著水前進,需要不間斷的步步往前,稍許停頓就會後退,所以需要「精進」;但這漫漫長路上,精進必須像細水常流,而不是山洪暴發,山洪暴發的力道雖猛,卻是短暫的,尤其是它的後遺症,往往不可收拾。

摩天大廈,不是樓高的雄偉,而是樓基的結實;外行人往往表現於雄偉的贊嘆,內行人卻從事於結實的分析。

註:摩天大廈,創造它的人必須紮實地分析設立結構,才得以進行嚴謹空前的工程,最後完成令人仰首贊嘆的結果;而欣賞結果的旁人則僅能表現嘆為觀止的喝釆,因為從設計到完工的過程與內涵是他們難以了解的,人們的不凡成就正如同摩天大廈的創造者。

人,是一種具有慾望而且沒有止境,長期中為慾望煩惱動物

註:人,離不開財色名食睡,這就是五欲。人的慾望,永無止盡,也因為難以達到滿足,所以感到煩惱身心不安;既跳不出,又為之所苦,因此佛法告訴我們,訓練自己從多欲而少欲而清凈欲,漸漸遠離欲的藩籬,最後得以清凈自在

檢討自己而又誠心悔改的人,他的作為是智者的表現;原諒自己而又處處放縱的人,他的作為是愚者的表現。

註:自古賢聖的成就,無非是在檢討悔改之中醞釀,讓好的更好,表現出智者的內涵,賢者的風範;但是一向不識己過、我行我素的人,則僅僅滿足了放任人生快感;若想追求全方位的圓滿,檢討改過的工夫不只是一個基礎,也是本分

對一個經常擁有「自以為是」的人,如果有一天他失去了所有的聽眾;那末,他的自以為是也就跟著消失了!

註:有人活在自己編織的幻境里,陶醉於自己的好、自己的是自己的了不起,尤其當有人願意傾聽時,這時候他更如同愛麗絲夢遊仙境般神遊其中,彷彿一切都真實不虛的,更加肯定自以為是的一切;可是,當駐足的聽眾逐漸走遠時,夢醒了,歲月也已隨而遠去。

蠟燭有燃亮自己,方便別人的德性;可是,有誰談及製造蠟燭的人又有誰,想到那些為蠟燭而助使發光的人

註:為別人犧牲奉獻者,總是受人歌頌,甚至名留青史;至於背後造就他的人,還有那幫助他發揮力量利益別人的關鍵者,卻少被提及,更少有人學習。這三者,如果少了任何一個,蠟燭就沒有發光的機會,但是我們往往忘了其中的兩個

不是日子不好過,而是自心自造作;如果感到日子很難過,只為自己從來不願好好過!

註:在每一個日子裡,自己做了多少努力?尤其是在不順遂時,是否檢討自己?修正腳步?如果這一都不去做,好日子是與自己無緣的;對自己所擁有的時刻不願意好好把握,心目中期待日子即使再美好,也只是個夢!

蓮花,出污泥而不染,比喻潔凈;卻不要忘記蓮子的心偷偷告訴我們,欲超脫污染,原本是很苦很苦的!

註:愛蓮的人,欣賞它出污泥而不染的潔凈,流露出嚮往清凈心情人不可能離開這片染污現實世界,想要出污泥而不染,就得憑借修養,時時刻刻,歲歲月月,承受寸寸蛻變的苦,才能擁有超脫的自在

蓮藕,住污泥而不著比喻節操;卻不可忽視,蓮藕的心偷偷告訴我們,欲活得自在,必須是強調價值的。

註:蓮花,仍需「出」污泥而不染,但是蓮藕「住」於污泥之中而不著蓮藕在最難耐的環境中仍然自在十分,那是因為它擁有能清凈的涵養,即使處於最差的環境,也不為所染、不為所苦,處處因清凈自在,呈現出修為價值

月亮仰仗太陽的光芒而展露自己,畢竟月亮的本身是貧乏的。

註:如果內容貧乏、腹中無物,卻又想要表現自己,就只有藉助外來的力量,如同月亮必須仰賴太陽的光芒一般;可是,您是否想過:內容貧乏的事物終究會被遺棄;內涵貧乏的人,若想仰仗他人以展露自己,又能依靠多久?

愛,不是挖空心思去奉承,而是在言行中如何發現感受的內涵,體會其間滋長情意的點點滴滴!

註: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愛,「愛人」也成了人類教育的重點。有人用一味迎合的方式來表示愛,這樣的結果,往往只是帶給對方傷害,不如在相處中默默去發現彼此感受的內涵,相互尊重包容,感受那份愛的滋長蔓延。

心安珠,不是再來人,口中吐珠,不是真神龍;語意藏珠,才是大慈大悲菩薩

註:不論是再來人或是真神龍,如果他所表現的既不利人又不利己,就算他真的具有非常稀有殊勝的「樣子」,那又如何?反而,言語行為中,處處幫助別人離開苦楚、擁有快樂,令人感懷於心的平凡人才是位大慈大悲菩薩

一片黃葉,毫不經意地飄落地面;一陣風雨,毫不經意的灑落人間;可是,那黃葉與風雨之間將發生些甚麼?唯有禪思!

註:禪,是靜靜地思慮,是運用思想,發揮智慧;禪,從平凡中發現不平凡的道理;當大自然現象呈現眼前,或是不經意地一個動作,它意味著什麼?發現了什麼秘密?和自己有何關係?這時候,禪的思路,正綿綿密密地來回編織不離於道的成品!

思想不是機器,卻是任何機械的配件。

註:思想,找不出形態、量不出體積,但是人的正常運作卻少不了它。而且,因為思想人類發揮智慧,創造奇蹟;因為思想,我們看到個人的成就,也發現整個世界因而轉動不息;可以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思想的軌跡。

果樹林,不僅僅供人果實,更可以美化環境也能供人歇涼避雨;到最後,砍伐了曬干,還能熟食取暖!

註:佛法中談「功德叢林」,表示藉修養而成為力量,而且這份修養之深、力量發揮之廣,期望能像叢林一般;這份功德的聚合,正如同果樹林,它給與別人多方面的幫助,並提供最迫切的需要,發揮出完全的效益。

晨起,莫要先想到一天中如何去享樂,應該小心地安排一天中於事業與前途的工作計劃;這樣,你的事業與前途才能完美和光璨。

註:如果希望一天的開始或一件事的開始有個理想的結果,那就要憑靠你對它用心規劃;計劃,是行為的藍本,也是完美事業的起步,如果沒有計劃、漫無目標的運作,結果必然徒費心力也得不到付出的回響。

如果,意念中盡是計較他人的得失,而忘了自己吾日三省的檢討,那無異是在浪費精神,扼煞時間,行為著慢性的自殺

註:有一種人,每天只想著別人的得失,凡事為別人評價,卻永遠忘了評估自己,一旦涉及別人的不好,就表現一臉厭惡心情隨而起落不定;涉及到別人好時,自己又得到什麼?他從不在別人的得失中返照自己,也不反省自身,最後只是浪費了有限的生命

多少幫助,多少關懷,不是表現於立刻的辯白或解說;而是等待一個適宜而切合的時期

註:關懷的心、幫助的行為,在現實生活中並不一定會被了解與接受。如果在這情形下,急著想表達一份好意,可能適得其反;不如讓這份心,在時空距離的醞釀下,慢慢的烙印在對方的真實感受中。

如果,你想擁有更多的知識經驗,首要者是試著如何去接納別人;以誠懇謙虛的態度,從事心性上的歷煉修養

註:豐富的知識經驗,來自親身經歷,以及別人的經驗所得;至於若想發現更深層的部份,那麼認真、誠懇又謙虛的從事心性上的修養和磨鍊,就是獲攫的最佳手法,因為心性的磨鍊中,蘊藏有最深刻、也最不容易被挖掘的人性秘密

迷惑,是世俗人生的際遇中,隨著緣境運作,耽在強烈的自我意識里。

註:處在各種環境下,人往往不自主地迷惑了。當我們緊緊抓住計較、執著不放,盡情去計較執著時,就不可能發現還有其他尚未想到的,因此陷在迷思的框框里,怎麼也走不出來。其實,走出迷霧的關鍵就在認識、了解那一連串的計較和執著

面對現實中的點點滴滴,倘能以道心承受;鍛之煉之,忍之舍之,何愁生死纏縛不得解脫

註:學佛行者,期許了生脫死的究竟,心羨一份灑脫自在,所以必須不斷累積覺悟。當他面對眼前的一切,即使是困頓難受的時刻,也將它當作磨鍊,以覺悟道理方法而安忍、化解,歷經時空的洗鍊,而終究來去自如,擁有灑脫自在

情感,是製造問題的根源,也是維系人類關係力量,更是完成倫常道德要件;自古以來,誰也不能肯定情感的好壞。

註:情感不離感性理性在這兩者的交織下,形成錯綜復雜的世界;默默凝視的眼神中、人來人往的地方、忿恨傷害的剎那、相扶相持的時刻,處處是情感的流露,但是理性感性的表現,如何不傷害別人,也能不傷害自己?!

成功與失敗的關鍵,確定於勞逸的踐履;但是,人的缺失,卻耽於好逸惡勞,而又期望著成功。

註:成敗的道理好了解,人的缺失若想改變,往往費盡力氣。如果期待成功,首要關鍵便是「勤」,勤於學習、勤於修正…,如果勤的精神不足,那麼就更需要勤於培養,即使其速度慢如牛步,也不能因而放棄勤的養成。

昨天不是今天,為何回想追憶?明天為時尚早,切莫妄想雜念昨天已逝,明天未來,何如珍惜此刻!

註:任何一個現在,它很快就會成為過去,也即將創造未來。「現在」,若不加以把握,當它成了過去時,追憶無益;當它成為未來時,空洞不實,因此老禪師提醒我們:「何如珍惜此刻!」好好地把握現前所擁有的每一個當下。

太陽於人的感觸:早起,總是暖暖和和的;中午,往往惹人厭;到了黃昏,帶給人們的總離不了一聲「唉」!

註:大自然現象,總帶給人無限感觸和遐思,喜、樂、悲、愁…,油然而生。當這些感受生起的時刻,多想一想,你將從中認識更多;除了對現實的深入了解,還發現它和你的關係,以及自然現象中給與你寶貴的人生意見。

容忍的目的是幫助對方,勸勉的主旨是付出愛心;唯獨缺少感情的言與行,才是完全的只顧收獲的自私者。

註:人與人的相處關係,需要相互包容、彼此關懷,在包容的空間里、勸勉的期許中,令彼此都慢慢成長;如果只是一味的要求,言行不饒人,結果是深刻的傷害。

精進之道,既要具備跑馬拉松的耐力,亦須擁有短跑的衝勁;過程中難以避免的障礙就像是跑道上排列的高、中、低欄。

註:成就道業需要精進精神作為動力,而「精進」,就像源遠流長的流水,攀越高山、直下斷崖、流經緩緩平原…,既要源遠流長,就得擁有突破各式障礙的耐力與衝力。否則,人生道上沖擊的過程中障礙無數,如何行到終點處?

衷心的忍受,坦然的懺悔安祥的承擔;如此,纔是打破自我,培育菩提,圓成道業的方法;亦所謂即是真正的修行

註:所謂修行,是對自己的身、口、意行為有所調整;修正缺失,好的要更好。面對缺失,若能坦然檢討,而在行為中漸漸修正,即使是一些令人難耐的過程也衷心的忍受,而於祥和的心念歡喜承受,這種難忍能忍、難行能行的行動,正是圓成道業的最好方法

人,如果有一天能夠跳出「自我」的圈子,那末,所有的無明煩惱都將離你遠去;以後的日子便是真正的常樂我凈,道地的大自在人!

註:煩惱發生的時刻,也就是計較、執著的時刻,由自己的自我來定義任何的人事物,可是卻忽略別人的自我在這種難以放棄的堅持之下,不論走到那裡,日子都是那麼艱辛,這個世界總顯得格格不入;若想跳出自我的圈子、掙脫自我纏縛,唯有憑靠自我修養

嘴與心的完美,不是構成於它的形態,而是在任何的時刻,笑起來像煦陽;啟合之間,是嚴父、慈母老師等同樣的聲音語意

註:口的言語行為來自心的指示,由心所想,經口表達,啟合之間完全透露出說話人的心情。一般人的嘴與心,可以傷害人、或毫不相干、或給與指引幫助,而父母老師,不論處於任何時空,不論以何種方式表現,總是全然的愛和幫助。

一個具有高境界技藝的人,他的言行表現,就像是所擁有的技藝一般;必須要具備欣賞能力的人才可以感覺出那份不平常

註:不同於普通人的技藝,往往歷經平凡人未有的生命歷程,而發掘點點滴滴獨特的神奇密意,他所表現出的一言一行,因蘊含了不一樣的人生見識,若非慧眼獨具的人,難能有所察覺。

迷惑於風光的外相,承受著內在的無可奈何;就像是無際的穹蒼,有太陽、星星、月亮更有無情的狂風暴雨。

註:眾目焦聚的風光,背後也有人不知的辛酸勞苦;風光的前後,若能透徹其真相,而妥善調整自己,明了自己的方向,至少心中即有所預知,有所選擇;就怕不知自身處境而完全迷惑於耀眼的外相,痴迷而追求,卻又承受不起狂風暴雨的現實

不要耽在期求原諒和同情的日子裡,應該時刻檢討自己的過失;因為「自我」問題的解脫,唯有從懺悔中去認識,也正是學佛行修的指標。

註:懺悔,就是檢討、改過。如果能經常在身體語言意念的行為中自我檢討,保留好的並使它更好;而缺失,則付諸行動加以改善調整,這就是懺悔的真義。不斷在懺悔中認識、修養,是造就圓滿人生的資糧,也是期求別人原諒和同情的唯一絕緣體。

人,是一種抬頭挺胸,邁開大步動物;格,是一種方正有序,爽心悅目的形態;二者相加;所謂人格者也你說該如何?

註:人,行事中有原則,甚至強調原則原則之下人人各有不同的表現。既然為「人」,有人的外表,應該也要有人所應表現的行為,符合人之格,事事所為皆落在方正有序的范圍內,節超骨挺,磊落光明,莫令人鄙棄而走避。

花茂果碩,不是單靠樹莖的形成,尚賴充裕的陽光,適度的水份,等量的肥料,流暢的空間;以及不可或缺的人力的培育。

註:豐碩的成果,來自多種條件的具備,缺一不可;如同人們最後的成就是凡?是聖?抑或圓滿的覺者?不同的環境,互異的條件,造成相去甚遠的結果。由此可知,過程是決定結果的關鍵,而過程中必須具備的種種條件才是最究竟的主因。

心凈不是凈心,心原本清凈只為造作生業,漸聚污垢;因此,行者的修學,便是諸業隨緣了,切莫造新殃,去污除垢,即是凈心。

註:所有的有情眾生原本都如同明珠一般清凈明亮,但卻在無數的行為中染污了自己,若想要恢復原本面貌,則必須將染垢逐漸褪去,才能顯現原有的晶瑩;所以,業必須清凈,而清凈方法就在於每個現前,已經遭遇的唯有承受,己經發生的必須化解,凡事多思量,方能不再造新殃!

知識經驗的積和,智慧知識的表現;而且是「適時,適地,適人,適境」的特出言行!所以,經驗愈多知識愈廣,智慧也就愈高!

註:不要以為那些傑出者的優秀表現全然來自天賦異稟,你我應該看看他們是如何隨時隨地自我充實;雖然每個人都擁有相等有限的時間,可是他們把握時機,吸收新知,揉和經驗,所以才能因應各種現實環境而表現最適切的反應,面對各種不同的因素都得到最佳價值

當自己什麼都沒有做的時候,必須想到別人正在做什麼當自己正在做什麼千萬不要計較別人為什麼沒有做!

註:人的眼睛總是看著別人的缺失,卻很少自我返照。當自己忙於做些什麼的時候,肯定自己的辛勞,同時也埋怨別人為什麼沒有做;當自己耽於輕鬆時,卻不曾想到別人正辛勤地忙碌,因而一直活在計較執著的不快樂與不甘願之中。

怨天尤人,無異是承認失敗;耽心害怕不過是徒增煩惱;但是,做錯的人,知道深沈懺悔此人前途,仍然大有可為

註:人生歷程中一連串的不順利及其所帶來的煩惱,有人全心全意化困境為平順;也有人躊躇於波折與消沈,一時不知如何化解,忘了怨天尤人或耽心害怕都只是更加助長意志的消沈,並無助於化解問題。但是這兩者已能意識錯誤這就是轉機。

知見般若基礎修行般若的證實,覺悟般若的成果。

註:般若,由梵文音譯而來也就是「慧」。學佛,最寶貴之處就是學習「慧」的培養。般若,由平常生活中慢慢累積而逐漸圓熟,以知識經驗基礎,實際運用於生活上,突破缺失,確實發揮出正面的力量這就是般若,經由長期的自我修養後,最後成就覺悟之果。

否定別人就是強調自己,抹煞事實就是堅持謊言;人們可以否定舉頭三尺神明,卻無法排斥良心負擔,永遠浮沈於不安的生活里。

註:不辨是非、對錯的人活在迷惘無知之中,看不清人生方向;明知是非、對錯,卻刻意扭曲是非、隱暪事實的人則如同船航行於大海,明白偏離航線的危險,仍然明知故犯。這樣的人,他除了必須承受預知結果的不安之外,還得接受危險的到來。

突破不是否定,也不是排斥,而是不為現有而滿足;認真地,以智慧去開創新猷。

註:佛法中,「無」,不是沒有;而是有的突破。舉凡世間可見的現象都是「有」,而且從中可以發現缺失存在。突破這些不盡完善的缺失,而提升到更好,讓缺失更少,這樣的過程是從有的突破。究竟的圓滿是從一次次的突破中來,而「突破」則必須配合智慧修養

今天想到有明天,可曾想到消失了的昨天?還有那不經意地,從你手中蹓走了的今天?想想!應該要想想!

註:一般人總讓今天隨意過,有事明天再說!日復一日,將希望寄託於遙遠的未來;可是,任今天逝去,無數個空白的今天,組成空洞的生命,一旦無常到來,則僅剩留白的過去,短暫的現在以及無法作主的未來您是否只想到來日方長?或者想過:昨天擁有了什麼?今天又做了些什麼?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