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誠法師:感悟人生 第十講 阿底峽尊者的啟示 一、阿底峽尊者

第十講 阿底峽尊者的啟示
  12月8日,農曆十月十八,是阿底峽尊者圓寂紀念日,學誠大和尚在次日上午作了題為《阿底峽尊者的啟示》的開示。大和尚教誡:「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是菩薩行為。佛法三寶、佛菩薩、所有善知識身上來,佛法就是要用有情身上去。

一、阿底峽尊者
  1.種姓圓滿善根深厚
  根據有關記載,農曆十月十八,是 10世紀末至 11世紀中葉的一位大德也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阿底峽尊者圓寂的日子。無論在藏地還是漢地,阿底峽尊者都是大家非常景仰的人他對西藏佛教的復興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阿底峽尊者原是孟加拉國人,他的父親是一位國王。這個國王一共有三個兒子長子叫做蓮花藏,第二個兒子叫做月藏,最小的兒子叫做吉藏。後來,這位國王長子繼承了王位,次子月藏出家了法名吉祥燃燈智,也就是後來大家所尊稱的阿底峽尊者
  阿底峽尊者在幼年的時候就非常聰明好學,有大智慧。10歲以前,他就學會了醫方明、工巧明等,對歷史、文學等都非常通達。那個時候,他就知道皈依三寶,知道認真地持戒修行,非常有善根
  2.遍訪名師通達五明
  到了 11歲,阿底峽尊者就對皇宮裡的生活感到非常厭煩了。皇宮裡的生活可以說是應有盡有、豐富多彩,比世間一般平民老百姓生活不知要好多少倍,但是他居然能夠在那麼小的時候,就對世間的繁文縟節、不真實的五欲快樂生起厭離心、出離心,非常地厭患,所以他就到外面、到深山裡去參訪當時的修行人。
  修行人有出家法師也有當時的一些婆羅門教徒。在過去的印度種姓制度非常鮮明,婆羅門種姓至高無上婆羅門教徒總是認為自己要比其他的人高尚。阿底峽尊者本身是王子出身,所以見到這位婆羅門教徒在修行的時候,就示現出一種比較富貴、比較有地位、比較特殊的,也可以說比較高高在上的形象
  這個婆羅門看到阿底峽尊者的時候,就知道阿底峽尊者的來意了。他對阿底峽尊者說:「我修行功夫已經超出了一般人,所以在我心裡已經沒有國王、奴隸的概念了也就是說,不管你是王子國王,還是平民百姓,在我心都是一樣的。」反過來說,這個婆羅門本身,他自己已經沒有覺得比人家高一等。當阿底峽尊者聽了這些話以後,就覺得這個婆羅門還是挺了不起的。他就把自己所帶來的一些寶劍、用品都供養給這個婆羅門,祈求這個婆羅門攝受他。
  這個婆羅門認識了阿底峽尊者以後,就指示他到那爛陀寺去找菩提賢論師。阿底峽尊者就根據這個婆羅門的指引,到了那爛陀寺,見到了菩提賢論師。然後,菩提賢論師告訴他:「你應該去找明了杜娟菩薩。」阿底峽尊者拜見明了杜菩薩以後,明了杜娟菩薩又指示他到黑山的南部,去拜見阿縛都帝尊者
  阿底峽尊者聽過阿縛都帝尊者開示以後,回到自己的國家,請求父母允許他出家。他的父母自己的兒子執意要出家,沒有什麼辦法,只好忍痛割愛,暫時允許他出家。然後阿底峽尊者又到阿縛都帝尊者那裡去,非常有信心恭敬頂禮,請求這位尊者給他開示教授、教誡。阿縛都帝尊者傳給了阿底峽發心法之後,又指點他到黑山寺親近另外的一位瑜伽師。這個大瑜伽師的名字叫做羅侯羅笈多,在那個地方,阿底峽尊者受了歡喜金剛的灌頂。
  然後,他回到皇宮見父母,辭行,再到阿縛都帝尊者那裡去修行,學習了中觀,獲得了自續派的中觀正見。他非常用功,對佛法教理非常通達,在 21歲的時候,無論是佛法世間法,內明、外明、因明他都完全通達了,非常了不起。他常常同其他宗教的人進行辯論,都獲得勝利。由此可見他教理通達無礙,也由此可見,當時他在印度的影響力非同一般。
  3.精進不息教證無雙
  阿底峽尊者 29歲時,在金剛座摩底毗訶羅寺持律上座戒護論師那裡正式出家,然後又學習了兩年論藏,在 30歲的時候,對大眾部、上座部、正量部、一切有部這四大部派所有的三藏教典都通達了,貫通和掌握了各個宗派對一些戒律方面的微細差別,以及各個教派的不同行持。他曾經長期住在止迦摩羅屍羅寺依止那洛巴,又曾經依從飛行寺的法護尊者學習《毗婆沙論》12年,對當時外道的一些宗派,比如數論宗派、勝論宗派等的經典都能通達。這些外道的一些論點,《大藏經》里也有收錄。
  阿底峽尊者印度佛法修行非常深入,非常有功夫,但他並不以此為足。如同玄奘大師一樣,他對內外典也非常精通,很小的時候已經懂得很東西,但他有著一種永不滿足的精神,一種求法不懈的精神,一種想要通達一切聖教的
  精神,永不止息,所以他曾經三度入海求法
  當時金洲地區,就是現在印尼蘇門答臘那個地方有位大法師 ——法稱論師,也稱法護尊者也就是我們非常熟悉的金洲大師。阿底峽尊者對這位大師非常崇拜,就決定依止金洲大師。當時阿底峽尊者同 125位弟子坐船用了 13個月才到達金洲大師的居住地 ——蘇門答臘。金洲大師看到阿底峽尊者一行到來非常歡喜。此後 12年,金洲大師同阿底峽尊者居住在一起,毫無保留地把佛法傳授給阿底峽尊者。阿底峽尊者也非常認真地精進修學,尤其是《現觀庄嚴論》、《入菩薩行論》等殊勝教授。我們常常談到「自他相換」的菩提這一不共教授都是阿底峽尊者從金洲大師那裡學到的。
  阿底峽尊者學成以後回到印度,已經 44歲了。那時印度有四座大寺廟 ——那爛陀寺、飛行寺、金剛座寺、止迦摩羅屍羅寺,阿底峽尊者回到印度後,先住在金剛座寺。然後,因為護法王的迎請,又移到止迦摩羅屍羅寺去常住。由於阿底峽尊者名望非常高,並且有非常卓越的才能和佛法成就他就成了那座廟里舉足輕重的大德。當時那座寺廟前面右邊畫著龍樹菩薩的像,左邊畫著阿底峽尊者的像,由此可見當時在印度,人們是把阿底峽尊者同龍樹菩薩相提並論的。另外,在殿的左右牆壁上畫著通達五明的人,在左右兩邊都畫有阿底峽尊者的畫像,所以在寺廟的前頭或者說在寺廟的殿的兩邊,阿底峽尊者都是被畫在牆壁上的,其原因就是印度當時的大寺廟對他成就都非常景仰。這是阿底峽尊者印度學習、修行成就、弘法等方面的功德
  4.尊者入藏利益深遠
  那尊者又如何同西藏佛教有關聯呢?
  當時西藏地區經過朗達瑪滅佛以後,佛法很衰微。西藏阿里有個出家人叫做智光,也是王族的後裔。他看到當時西藏佛教內部意見分歧,各種佛教的理論頭緒非常多,莫衷一是,常常發生矛盾,智光尊者覺得需要到佛教非常興旺的地方求法,才能確定到底什麼是如理的、正信的佛法才能夠決定究竟誰是了義之說。所以,他就派了 7位非常有智慧法師,到迦濕密羅去參學,還給他們每人派遣了兩個僕人,一共 21人。這些人臨行的時侯,智光尊者吩咐他們,除了求法以外,還要迎請當時印度高僧大德西藏弘法。
  他們要迎請印度高僧大德西藏弘法,首先要了解到底哪些大法師可以到藏地來弘法。這些大法師首先在佛法教理方面要確實有成就,其次要有意願來藏地弘法,要有這種願心。當時從西藏去的這 21個人因為水土不服,陸陸續續死了 19個人,最後只剩下兩個人,一個叫做寶賢譯師,一個叫做善慧譯師。這兩個人回到西藏阿里以後,除了把學習佛法的一些結果向智光尊者報告,還告訴智光尊者說阿底峽尊者非常了不起,有成就,在印度影響非常大、非常好。於是智光尊者又派精進獅子印度去迎請阿底峽尊者。但是,這次精進獅子無論怎麼請,阿底峽尊者都不答應。精進獅子回到阿里後,向智光尊者報告了這個經過。智光尊者讓他去迎請阿底峽尊者下面的那些大德,既然阿底峽尊者不肯來,阿底峽尊者座下的人跟他同伴的人能夠來西藏弘法也好。
  那時,智光尊者為了迎請高僧大德籌集了很多供養,但是當他到了西藏南部,非常不幸地被一個異教徒抓住,這個異教徒是一個國王。智光的一個侄孫,叫做菩提光,帶了很多兵馬去救智光,跟那個國王條件。那個國王要把智光贖回去,就要用同智光身量相等的金子來交換,他才會把智光放了。菩提光在阿里地區大量籌措金子,結果還差了一個人頭的重量。但是,菩提光還是拿了這些金子去跟國王條件,要求贖出智光尊者,但那個國王就是不同意,不過這次菩提光在監獄裡見到了智光尊者。智光尊者告訴菩提光:「這個國王信仰外道,你跟他不清楚,你也不需要給他金子了,你要把這些金子作為迎請阿底峽尊者供養。」他說他自己可為法捨身,死在那個異教徒的地方菩提光回去以後再去找金子,但不久智光尊者就圓寂了。菩提光繼續去履行迎請阿底峽尊者這件神聖的大事,他非常精進,想盡各種辦法,最後終於把阿底峽尊者請到了藏地。
  這就是阿底峽尊者故事裡的一段,我相信大家也非常熟悉,尤其是我們學習道次第的同學。其中我們要學習的、要領會的、要把握的和我們有關係、需要借鑒的地方很多。
  首先這種精神 ——為法忘軀的一種精神,就是把佛法看得自己的生命還重要,把佛法當成比自己的頭顱還重要。談到21個人到印度去請高僧大德,19個人都死了,過去我們漢地也有很多法師印度求法,也是如此 ——「去者成百歸無十,後者焉知前者難」,也可以說是一種前仆後繼、奮不顧身的精神。由此也知道,我們要聽聞佛法是多麼地不容易。
  阿底峽尊者那麼小就如此地有善根。他學了那麼多,懂了那麼多,依然還是孜孜以求!不會像我們學了一點就夠了,就不學了學了一點就認為自己比別人要好,學了一點就認為不需要再去學別的東西了。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