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誠法師:感悟人生 第九講 尋找生命中的貴人 四、依師踐行莫空過

四、依師踐行莫空過
  1.如理依師改習氣
  我們在社會上、在家裡,自己不喜歡做的事肯定不會去做,這種習性是很重的。在廟里就不一樣了,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要不要去做呢?這時是面對自己習氣的一個好時候。如果我們依然還是順著自己的習氣做人、做事,這種習氣就會不斷得到增長;如果我們違逆這種習氣做事,就是對治這種習氣,雖然很痛苦,也很不容易,但這也是增長我們另外一方面能力的時候。如果我們能夠這樣去認識,就是一個不同的發心。但是,我們常常會認為,別人不了解我們,別人安排的事情不合理,別人讓我們做的事情不是很如理、很如法的。我們來到廟里都要用心地去體會所有這一切。所謂「如理」,不是說自己對佛法所理解的那種道理,符合不符合自己的行為叫做如理,而是符合不符合佛說道理,因為我們自己對佛法道理的體會還是很膚淺的。
  法師為我們講的道理為我們作的決定,也有可能是非圓滿的,但是會比我們自己的更准確、更深刻,這是很重要的。如果我們相信,從總體上講、從根本上講法師的理解比我們要准確,那我們照著去做就不會錯。如果不是這樣,我們學了佛法以後,弄不好麻煩可能更大。為什麼這么說呢?因為我很容易佛法的名詞和一些道理把自己包裝起來,遇到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可以講出一大通道理,但我們此時此刻內心狀態境界與我們講的道理是兩回事
  好說道理的人,常常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他不能在內心境界上去突破這種困局,在內心的這種境界上去作功夫,而是遇到外緣、外境的時候,可能講出另外一套道理為自己作說明、解釋。這樣就不是一種正確學佛態度這一是非常非常微細的。所以我們學習佛法要有良師益友,原因在這裡。平時,大家沒事的時候可以拿著經論來讀誦、研討、談體會等,這些當然也是很好的,但是畢竟是坐而論道,因為你真正去實踐又是另一回事。所以,要把這些佛法真正實踐、體現出來,長時間沒有間斷地去實踐 ——「任運無間饒益有情」,這就要有真正的功夫。沒有真正的功夫,肯定做不到。
  2.過好當下每一天
  不要說「任運無間饒益有情」,我們做一件事情,做完了自己都累得不得了,下次要不要再做還要考慮考慮。我們參加了一個法會兩個法會聽了一次課、兩次課,還會會有那麼大的動力?意樂還有沒有那麼強?這都是不一定的。剛剛開始佛法的時候,可能覺得一切都很新鮮,佛法很新鮮,寺廟環境也很新鮮,這些法師同行善友,大家彼此之間很陌生都是一些新的朋友,很客氣。但是時間長了,彼此之間認識了、熟悉了,心裡面就是另外一種狀態,「無所謂」的這種心理就出來了,我們未學佛以前、未皈依以前的那種狀態又出來了,我們會覺得這些人也沒有什麼了不起,在廟里事情和在家裡事情也差不多,甚至廟里還不如家裡,等等,諸如此類的邪執都會出來。這些都是沒有真正認識到今生今世哪些人對我們來講是最重要的,哪些事對我們來講是最重要的,我們當下要去做什麼事情
  如果當下我們都不知道應該做什麼事情,當下都沒有實際去造作,那你當下在空過。每一個當下都在空過,就是你每天都在空過,這是肯定的。所以我們每一個學習佛法的人,就是要非常清楚我們要做什麼事,我們要跟誰一起去做什麼事,我們怎麼去做這些事,內心裡面非常地篤定。什麼叫正見什麼叫做正思維?我們把事情認識清楚了,就照著這些認識清楚的事情去思考、去做把它做出來,把它做好,這是非常關鍵的。
  不是說我們學佛學了多少年,就知道自己做什麼事。這是不一定的。我們學了少年,只是代表一個時間不等於說我們的成績有多麼好,那是回事也就是說,在世間一個人可能活了 70歲、80歲,不等於說他很有智慧。當然他也有很多的經驗自己的經驗自己的經驗跟別人的經驗來比,跟一個有大成就、大智的人經驗來比,跟佛菩薩、跟祖師大德們的經驗來比,那是不能比的,不是一個檔次,不具有可比性。我們學習,就要老老實實、本本分分地去學習,才能夠成長。如果我們去比的話,本身就是不對的,地上的泥土怎麼可以跟黃金去比呀!材料本身就是不一樣的,絕對不一樣的。我們凡夫,要認識到自己真正的問題在哪裡,自己要怎麼去學習,怎麼去發心,怎麼去培養動力。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非常非常地重要。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