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見法師:洗去鉛華 重歸平實——市場經濟浪潮沖擊下僧人角色之思考

洗去鉛華 重歸平實
——市場經濟浪潮沖擊下僧人角色之思考

釋寬見

(2008-12-31安徽宣城市佛教寺院住持培訓班上的發言)

一、 前言

我們正處在一個偉大的時代。這是一個世界急劇變化、大國相繼崛起的時代,一個中華民族正在走向偉大復興的時代,一個鼓勵智慧源泉充分涌流、創造活力競相迸發的時代。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鮮明地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發揮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欣逢盛世,佛教界應該有怎樣的作為?作為一個普通的僧人,我經常在思考:「怎樣才算一個合格的僧人僧人(或僧團)應該做些什麼?不應該做些什麼?」在此後學不揣淺陋,向各位長老法師大德領導簡單匯報,請予慈悲指正。

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帶來了社會生活的急劇變化,在復雜的社會轉型時期佛教界應該義不容辭地擔負起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責任和歷史使命,為人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和人自身的心靈的多重和諧,作出具有無可替代的巨大價值貢獻。俗話說,「打鐵還需自身硬」,為了切實有能力承擔起這樣的重任,作為僧人,必須加強自身的建設,抵禦市場經濟浪潮帶來的世俗化傾向的挑戰。

趙朴老若干年前就曾經大聲疾呼:「如何在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的形勢下,保持佛教清凈庄嚴佛教徒的正信正行,從而發揮佛教的優勢,庄嚴國土,利樂有情這是當今佛教界必須解決的重大課題。」朴老的話一針見血,振聾發聵。我們提倡人間佛教,但佛教人間化(佛教的教導凈化功能人間的落實)絕不等同於世俗化(佛教被歪曲,隨波逐流,追逐名利,被世俗所染)。僧人群體中存在的信仰缺失、道風不振、追名逐利等弊端,違背了佛陀教義的本懷,敗壞了佛教神聖和純潔性,衍生出形形色色急功近利、只重表面光鮮熱鬧卻無視佛法實質內涵的浮華現象若不予以及時糾正,不但有損於佛教自身的建設,也勢必對社會、對眾生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

後學倡導「洗去鉛華」,即是要避免熱衷做表面文章的淺薄心態,勿沉迷於對名聞利養的戀慕追逐,拋棄對世俗價值判斷的附庸屈就;同時倡導「重歸平實」,即是要致力於「以戒為師」的本分,做到深信因果、謙虛謹慎,做到實實在在修持長養自己的德行,做到對國家、對社會、對眾生的實際的幫助,用自己的真實行動去實踐佛法利益世間的真正價值

僧人慾端嚴僧格,須以戒為師,學習祖師大德「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的教誡,做到十八個字——不作怪、不攀緣、不折騰、畏因果、懷謙遜、修德行,從而洗去鉛華,重歸平實,捨去好高騖遠,重視僧人自身素質的建設,如此方能實現佛教在市場經濟沖擊下的長期可持續性發展。

二、 洗去鉛華

2006年12月21日,葉小文先生在中國佛教協會七屆四次常務理事會上發表講話,以國家宗教局局長的身份,提出「重新舉起『以戒為師』的旗幟」,令人拍手讚歎!他提出僧人注重自身建設,尤其是依戒自重,塑造高尚的僧格,在這時代尤其重要。後學以為,「和諧世界,從心開始」,從出家僧人做回自己本色開始,「國家興,佛法興,僧像僧,眾中尊」。洗去鉛華,做到:不作怪、不攀緣、不折騰。

1、不作

僧人出家剃度而修行宗旨在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如果能秉持這個目標精進辦道,貫注精神,一心一意修戒定慧,安住如來正法當中,為證悟菩提而邁進,為度化無量眾生而發宏誓願,不達目的絕不終止。能如是者是名真佛子。然而時至今日,末法邪熾,學佛若偏離正道,很可能就會陷入「傻子瘋子油子騙子」的誤區,以下就談談偏離正信佛教的「騙子之過

時代發展了,物質豐富了,思想自由了,文化開放了,於是好的壞的東西也都出現了,人們在享受國家發展成果的同時,對新問題(如貪污腐敗、假冒偽劣、貧富不均、人情淡漠等)存在不滿和失望,於是往往就把理想和希望轉向了宗教。以佛教為例,普通百姓和大多信眾不明佛理,缺乏正確佛法知見,因此到寺院門口見到出家人時,往往喜歡追求神通特異——越神秘的東西越容易勾起人的慾望和好奇心,於是乎神奇特異(甚至怪異)就有了市場。從九十年代氣功熱到民間的巫術熱及宗教迷信(而非正信)熱就說明了這種情況

*輪功就是一個例子,只不過現在一個*輪功倒下了,而不吸取教訓的後繼者又絡繹不絕地湧現。令人痛心的是,這種現象也波及到了佛教界,於是有「和尚不作怪,居士不來拜」之說。

某些急功近利、不肖的出家發現,只要故作神秘,加上「神聖」的包裝、暗示己有「神通」、給予「功利」的承諾、甚至進行「災難」的恐嚇,利用眾生的貪婪和對五欲的執著及人們對出家人的信任,很快就會吸引大批信眾,騙取大量的「供養」。

於是造「神」運動開始了,一些自詡自封的「法王」、「活佛」、「大師」、「神僧」、「佛菩薩化身」等就這樣堂而皇之湧現出來了。他們有神奇的「傳記」、與名人權貴的合影,甚至種種華麗的頭銜,為了達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如斂財),他們熱衷於鑽營風水、看相、算命、占卜、看「因果」等令人眼花繚亂的邪命行為。不是說現在沒有真正的大師,其實越是真正的大師越謙遜、越慈悲、越淡泊名利、越不炫能標異。怕就怕本是凡夫,偽裝聖人,沒有說有、未證言證,犯大妄語,如此後果極為可怕。出家人「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不要為了「讓居士拜」,於是「就作怪」,而要學孟子「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精神出家人大丈夫也,有所當為,有所不為。雖然「和尚不作怪,居士不來拜」,但是我們能否做到「不管你來拜不來拜,我就不作怪」?出家人切勿因為眼前暫時的短淺利益,而喪失永久的尊貴僧格,此雖能得逞於一時,然而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即使現在糊塗將來總有清醒的一天),一旦謊言暴露果報現前,到時悔之莫及也!

2、不攀緣

同時,出家人也無須攀緣,古有廬山慧遠大師沙門不敬王者論」,近代宣化上人亦有三宗旨:「凍死不攀緣,餓死不化緣,窮死不求緣。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心懷利益眾生菩提心,不論親疏貴賤貧富,一律如法平等視之,人到無求品自高,則僧格自然高潔為人所重。當深信因果,知「各有福因緣」,因此「莫羨他人」,「只管耕耘,勿問收獲」,「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廣結善緣一心奉獻、多做善事不求回報,積功累德三輪體空,一旦因緣具足自然水到渠成龍天推出,何用攀緣哉?所謂「吃人嘴軟,拿人手短」,連曾經的政治明星於幼軍、陳良宇等尚且因貪腐而被「雙規」,況我以修道為務之出家人豈堪為之乎?

3、不折騰

胡錦濤主席近日(2008-12-18日)強調:只要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就一定能夠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藍圖和偉大目標。胡主席親切地借用了百姓的通俗語言:「別瞎折騰」,勿反反覆覆、勞民傷財,不要內耗,干點正事、多做實事,別沒事找事,不要華而不實搞表面文章。我們佛教界也是如此,有些寺院動輒幾十萬、上百萬舉辦活動,動機可能是好的,但是成千上萬人參加,會餐一通、旅遊一通、熱鬧一通就散去了,人氣自然是有了,可究竟為眾生帶來了什麼實質性的利益?同時,佛教界急需用錢的地方有很多,許多偏遠困難修行人、災區的百姓、孤寡貧殘等弱勢群體,都亟須我們去慈悲濟度,我們是不是可以少舉辦一些不太迫切、單純應付差使的活動,減少一些過度的土木建設,把節省下的費用去多做一些對眾生更有切實幫助的事呢?

三、 重歸平實

欲離以上浮華之過,不妨提倡「畏因果、懷謙遜、修德行」,把精力放在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做好我出家本分事,那就是——重歸平實。

1、畏因果

若論當前佛教界之怪現象,有「和尚居士居士因果因果和尚」的個別現象因果佛教基礎,若假借「權巧方便」、「空不執著」、「心中有佛」等借口,而忽視因果,甚至不怕因果,則已叛離佛教矣!如是佛教豈不成了人修己不修因果人信己不信,則自已成騙子佛教徒之敗類矣!古大德雲:縱持見地虛空高,護持因果如粉塵細。修行人證悟越高、見地越深,其行為就自然會越符合因果法則纖毫不犯(從心所欲不逾矩)。所以在當前市場經濟浪潮沖擊下,出家人什麼都可以不怕,絕不可不怕因果,當以戒為師,深信因果,仔細辨明是非善惡,「已生惡令斷滅、未生惡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長、未生善令生起。」,有所不為(不因惡小而為之),有所必為(不因善小而不為),持五戒十善,以此為基礎,進而具足解脫戒、菩薩戒,發大菩提心,為究竟利益一切眾生解脫成佛而修善止惡、行四攝、六度、四弘誓願自利利他,成就一切善法。

2、懷謙遜

「謙受益,滿招損」,「三人行,必有吾師焉」,出家人當具謙遜之美德,不必文過飾非,《二規教言論》雲:「智者不懂不問為恥,愚者以不懂而問為恥」,當效常不輕菩薩,不輕慢一切眾生,「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每人都有優點,看每一個人的好樣子而學習之,如此方能智慧增長、道業日隆。切不可志存輕慢,詐現威儀。我的研究生導師——八十多歲的王新老師,常與我提起過去高僧大德謙遜高潔之風,多次語重心長地告誡我「勿得自稱法師」等語,至今言猶在耳。觀今日教界,動輒排場驚人,當然若為庄嚴道場則無咎,若為傲慢請慎勿為之,因為於自他無益。唐代悟達國師,因皇帝贈予沉香寶座而起一絲慢心,即遭人面瘡的果報,因而懺悔造《慈悲三昧水懺》。古德先賢尚且如此,吾等後輩豈能不慎?

3、修德行

太虛大師雲:「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學佛首先要學做人,佛教五戒十善儒家仁義禮智信,這都是做一個好人的基本要素。另,若按《二規教言論》中所說,在世間做一個好人,具備完善的人格非常重要,如果我們在連一個世間好人都做不到的話,想要修行解脫生死是根本不可能的事。這裡說的好人主要就是指德行的人,按《二規教言論》中說好人十種特徵——智慧、穩重、有慚愧心、不放逸、正直守信用、知恩報恩、有利他心、誠信心布施心(由於篇幅關係,此處從略)。作為出家僧,尤其是一寺住持,不妨把精力多放在如何修持增長自己的德行上,而不一定要太急著把主要精力用於做宣傳、做網站、做光碟、做包裝。不患人不知己,而患己無德行出家人可以沒有很高的學歷、流利的口才或美妙的梵腔,但一定不能沒有德行。如果一個出家人具備很好德行,即使不具備其他優點,也必定沒有人瞧不起他,反之,如果一個出家人其他優點再突出,但是德行有虧欠的話,也必定遭世人譏嫌。當然若已具足了相當的佛法造詣、在福德智慧因緣成熟的時候,自然會有護法出現廣而告之,因勢利導廣度眾生,此所謂稱贊如來(善知識)、請轉*輪是也,如是則功德無量而無過咎。真誠善良德行是人一生最好的名片,有之則在世間受人敬重,進而出世可期解脫果位;無之則現世為人譏垢,死後淪落三途。有「修學八次第」講得好,「以無常錢,買出離土,築戒律牆,下菩提種,澆大悲水,施定力肥,開智慧花,結佛陀果」,修行不可不明次第,而以上屬學佛之最初次第,不可忽視,不可躐等,不要好高騖遠,妄想一步登天,那是不切實際的。

四、 結語

後學之所以要在當前市場經濟浪潮下提出洗去鉛華、重歸平實,把僧人僧格的培養著手點落在十八字:不作怪、不攀緣、不折騰、畏因果、懷謙遜、修德行,既是著眼於佛教的自身建設及為社會現實責任,也是基於歷史的經驗教訓。佛教歷經輝煌,也曾數遭「法難」、幾度衰敗,叢林毀於一旦,佛子顛沛流離,經像橫遭毀掠,四眾無所歸依。鑒往知來,社會為何從興佛而滅佛,寺廟為何從興盛而荒廢?固然有政治經濟的外部因素,但所謂「物必自腐而後蟲生」,其內部根源正出於佛教自身的腐化與紛爭,道風不整,戒律廢弛,捨本逐末。前車之覆,不可不鑒;歷史遺訓,不可不察!當前僧人應當把精力多一點放在自覺覺他、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皆離苦的出家之本分事上來。

後學無德無能,雖有所思而必不周,且觀己所為所欠尤多。雖作此文,實翼求教諸方大德慈悲指正。以上文字系個人觀點,所有過咎皆歸於我,或有功德,全屬眾生,祝諸位長老法師大德領導新年吉祥如意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