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見法師:《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九 1 持戒

 《佛說十善道經》講記九(1)
——改變人生命運的秘笈

九【原文】

龍王,舉要言之,行十善道,以戒庄嚴故,能生一切佛法義利,滿足大願。忍辱庄嚴故,得佛圓音,具眾相好精進庄嚴故,能破魔怨,入佛法藏。定庄嚴故,能生念慧慚愧輕安。慧庄嚴故,能斷一切分別妄見。」 

講 記

一、持戒

下面講戒庄嚴——持戒。「如是。龍王,舉要言之,行十善道,以戒庄嚴故,能生一切佛法義利,滿足大願」。六度的第二度是持戒持戒佛法里非常重要。整個佛法修行也不外乎戒定慧三學。三學又叫「三無漏學」,也就是三種解脫煩惱法門或者是學問。三學戒定慧,這也是互相有一個次第關係,由戒生定,由定發慧。當然,戒定慧也可以同時生起。但是,一般從次第上講,先要持戒戒律非常重要啊。佛法里講:佛滅度後,以戒為師。由戒生定,由戒才能生出禪定,由禪定才能發出智慧來。為什麼我們的定力不夠?因為我持戒能做好。

在三學裡面是以戒為首,戒是最根本的。當然,戒也有出家戒和在家戒,或者分為聲聞戒和菩薩戒聲聞戒就是七眾別解脫戒。僧俗二眾,就是出家、在家。還有四眾弟子,就是出家男眾、出家女眾、在家男眾、在家女眾。七眾就是把出家人細分:比丘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彌沙彌尼。出家人有五眾,在家是優婆塞、優婆夷二眾。就是出家五眾,在家二眾。

出家、在家這七眾所守的戒律就叫「別解脫戒」,也就是「別別解脫」。五戒屬於別解脫戒之一,屬於我們在家眾所受持的。也就是說你能遵守一條戒律就有一分的功德,能獲得一分的解脫。能夠遵守兩分的戒律就能得到兩分的解脫。所以持戒就是通向解脫的途徑,所以稱為「別解脫戒」。

 在家戒里頭,優婆塞、優婆夷要遵守五戒五戒十善內容大體相似啊。五戒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持每一條戒也都有懺悔和不可懺悔之分,也就是輕罪和重罪之分。

我們對五戒作一個簡單的說明。比如說殺戒,如果殺的是畜生,牛、馬、豬、羊乃至螞蟻蚊子等,這種犯戒屬於輕罪,是可以懺悔的。所謂犯重罪就是不可懺悔的罪行,一旦犯了就失去在家居士的資格,戒體就失去了這叫重罪。比如殺人就殺戒里的重戒。一旦犯了,後果不堪設想。在佛法里不通懺悔,在世間也不能赦免,殺人要償命的。

如果是盜戒,佛陀根據古印度摩揭陀國的王法而制重戒,非常嚴厲。摩揭陀國的法律規定,一個人如果偷了五錢就犯重罪,就是五個銅錢,很少的,就要判處死刑。所以千萬不能犯盜戒啊。佛陀規定,如果一個在家居士或者出家比丘偷了人家五錢,那就犯了重罪;如果偷了五錢以下,或者是想偷五錢而沒有偷成,這屬於輕罪,是可以懺悔的。懺悔方法主要是在菩薩像面前自我譴責,或者在別人面前發露懺悔這是盜戒。

什麼叫邪淫呢?它的標準就是除了法律所允許的夫妻關係社會道德所承認的夫妻關係以外,其他所有的性關係都屬於邪淫邪淫也有輕重之分。如果說想行邪淫但沒有成功,這就屬於輕罪。即使沒有成功,但也過失。想行邪淫,達到目的了,就是已經行動完成了這就犯了重罪,不通懺悔

妄語有大妄語和小妄語、方便妄語之分。一個人如果沒有得到神通,沒有證得阿羅漢果,卻跟別人講「我證得阿羅漢果了」,或者說沒有證得什麼神通卻說「我證得神通了」,自己沒有成為聖人,卻說自己成為聖人了,這就屬於大妄語。主要是為了得到別人對他恭敬,希望用種種欺騙的語言而得到別人的供養。這種妄語就是大妄語。現在很多的邪教都是這樣子,都自稱自己多麼多麼了不起,得到了神通,有這種功德,有那種功德;抬高自己,貶低他人。這都屬於大妄語。未證言證,屬於大妄語。這個危害非常大。本來不是佛,自稱為佛,那就更大妄語了。或者不是阿羅漢,而說自己是阿羅漢。真是阿羅漢也不會自己老一天到晚說自己是阿羅漢。大家讀《金剛經就會知道。不要說阿羅漢,沒有得神通而說自己得神通這都是屬於大妄語。一旦犯了妄語之後,這就是重罪,不可悔。

什麼叫妄語呢?在日常生活當中,看見了說沒看見,沒看見說看見,這是比較輕的妄語,對別人造成的危害比較小,屬於輕罪。

有一妄語叫做方便妄語。這種罪過就比較輕,因為它對別人沒有傷害。比如說:吃過飯沒有啊?吃過了說沒吃過,沒吃過說吃過啊,這是方便妄語

有一情況下可以開緣,不但無過,反而有功。比如說出發點是為了利益眾生,這時候可以說方便妄語。方便妄語可以並且應該去做。比如有一個人得了癌症,他的膽子很小,你要跟他講得癌症了,他可能嚇都嚇死了這個時候你就去安慰他,說:「噢,醫生說你沒什麼事,這個病不嚴重啊。你好好地養,好好配合醫生治療,沒有問題的。」這屬於方便妄語,可以開緣的。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故事有一個很小的小孩剛會爬,他往前爬,前面有一個很深的坑,再爬下去就摔到坑底下摔死了。這時候佛遠遠地看到了。這個時候你跟孩子說:「不要爬。」孩子聽不聽得進呢?聽不進。你越說他,他越要爬。釋迦牟尼佛怎麼辦呢?他豎起一個拳頭說:「孩子你過來,我這兒有糖吃。」其實他並沒有糖。孩子一聽就爬回來了就把孩子救了。這就叫方便妄語,可以開的,而且應該開。是為了救人利益眾生而說的,不屬於犯罪,反而有功。

飲酒不屬於性戒。殺盜淫妄,本質上就是罪過,在法律上也都認識到它是罪過法律都要制裁的。但飲酒在法律上是不制止的。這是佛法里頭一個特殊的規定,不飲酒。所以飲酒不屬於性戒,性就是本質,本質不是過失、不是錯誤。但是遮戒,就是佛特地規定不允許的。為什麼要規定不許飲酒呢?這條戒主要是為了保護我們不犯以上四條戒。我們一旦喝了酒,自我的控制能力就失去了尤其是喝醉酒。不該做的,你也控制不了自己,就去做了。不喝酒主要是為了保護其他戒律不被違反。在家居士主要守的就是這五條戒了。

有一種戒,也就是在家居士想要體驗出家人生活而受的戒律。這種戒律目前在南傳佛教國家非常盛行。這種戒叫「八關齋戒」。指的是七關戒法加一條齋法。第一不殺生。第二不偷盜。第三不淫慾。第四不妄語。第五不飲酒。第六不著香花庄嚴其身,不歌舞伎樂、不故往觀聽。第七不坐卧高廣大床。再加上一條齋法,就是不非時食。一共是八條,就是八戒齋。一般在一個月里,六天八關齋戒。這六天就是六齋日。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加月底兩天

在南傳佛教國家裡頭,也有很多的在家居士,他們不結婚,終身住在寺廟里頭。他們雖然沒有出家,但受八關齋戒,過著跟出家人一樣的生活,跟出家人一樣修行。我曾去過泰國泰國女眾叫八戒女。泰國其實沒有真正的比丘尼,過去已經失傳了,但現在慢慢從漢地傳回去。他們有八戒女,就是受持八戒的女眾,她們在寺里過著跟出家人一模一樣的生活。除了多做一些事情以外,就是親近三寶,或者跟著出家人一起學習、一起修行。這種情況下的修行生活叫近住,也就是出家人得很近,生活方式已經很接近了,僅僅是沒有出家而已。所以受持八關齋戒叫「近住」。受持八關齋戒,就是一天按出家人的要求來要求自己,不要放逸,回去就放逸啊,吃什麼啊,喝什麼啊,看什麼啊,玩什麼啊……

八戒和五戒的主要區別是第三條。在五戒里頭,正當夫妻生活是允許的;而八戒呢,正式夫妻生活都是不允許的。但是受戒時間比較短,只有一一夜,所以叫「一日戒」。從今天早上日出以前到明天早上日出以前,二十小時。受八戒的功德特別大。八關齋戒也屬於在家居士戒律

出家五眾的戒律沙彌沙彌尼有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出家五眾的戒比在家二眾的戒要複雜得多,所有的戒律都是出家眾生活的規范。圍繞著殺、盜、淫、妄這個核心,所以佛陀出家五眾的戒律規定得特別微細。雖然複雜,但又是五戒基礎,對五戒更加細化。而在家二眾的殺、盜、淫、妄戒相應就粗糙很多了。這都屬於聲聞的別解脫戒。

而別解脫之外還有菩薩戒菩薩戒漢傳佛教地區很盛行的一種戒律,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瑜伽菩薩戒,另一種是梵網菩薩戒。而漢傳佛教界千百年來弘揚的基本都是梵網菩薩戒。但是梵網經菩薩戒受持非常難行,是地上菩薩所行持的境界我們現在很多人在讀,但是很少有人考慮到自身能夠做到幾條,梵網經菩薩戒是非常難的啊。與梵網菩薩戒相比,瑜伽菩薩戒的開遮就比較善巧。我們認真學習以後就會發現,只要我們願意去做,每一條都可以做到。因為瑜伽菩薩戒所說的開、遮、持、犯,主要是針對我凡人——初發心菩薩們來規定的。所以我們行持起來就比較容易。近代的太虛大師比較提倡瑜伽菩薩戒。學習瑜伽菩薩戒才能使我們所受的戒律成為生活中的規范,而不僅僅是一種條文。現在我受持菩薩戒大多是以梵網經菩薩戒受持的,說句老實話,是相當難的啊,即使是對於出家人也是相當難的,對於在家人就更不用說了。在家人一般受持優婆塞戒經。梵網經菩薩戒十重四十八輕,優婆塞戒經六重二十八輕。

經文講了「以戒庄嚴」,以持戒來裝飾自己。所以修行人不鮮花,不用化妝品、首飾來裝飾自己,修行人用對戒律的持守來裝飾自己。當然,這指的是菩薩戒或者是在居士五戒、八戒。所有的戒其實都被菩薩戒所包括,屬於菩薩戒的範疇。

這些戒律基礎就是五戒十善。如果我們能在十善道的基礎之上來持戒,就「能生一切佛法義理」。所以五戒十善修得好,則其他的戒律就容易受持了。佛法的一切利益都是建立在持戒基礎之上,因為戒定慧三學,由戒生定,由定發慧。沒有戒就沒有定,沒有定就沒有慧。所以戒律多麼重要啊!如果一個人說我不持戒而想修行,修止觀、修禪定,這些修行是不可能成立的,想開智慧也是沒門的。只有持戒修行才能滿足大願,也就是滿足我們通過修學佛法而最終成佛的這種願望。所以我們平日的行持,在一起的這種規矩威儀都是很重要的。我們這方面學習得比較少,行住坐卧拜佛禮佛,怎麼站隊,見師父的禮節,互相問候的禮節……都是非常重要的。這一方面你不學習,別人一看就不像一個訓練有素的居士,我們需要具備這樣的素質。這「以戒庄嚴是非常重要的啊。

有人提過這樣的問題:念佛的時候,心一會兒想到這兒,一會兒想到那兒,停不下來,什麼原因呢?就是沒有戒律基礎。由戒生定,為什麼一會兒想這兒,一會兒想那兒呢?就是定力不足。定力不足什麼原因呢?其實還是落實到持戒上,在持戒這個方面基礎沒有打好啊。如果說持戒基礎好了定力就容易生起來了。我們一直按照戒律去做的,學習儀軌威儀,心自然靜下來了。我們需要有一環境。如果自己成天在沒有正法環境里頭,一天到晚心東想西想,跟著環境跑,可能有定力嗎?一天到晚都處於是是非非當中,沉浸在你對我錯、人我是非、雞毛蒜皮的家庭瑣事當中,你想定力不可能。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