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見法師:《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九 2 忍辱

佛說十善道經》講記九(2)
——改變人生命運的秘笈

二、忍辱

三種庄嚴,「忍辱庄嚴故,得佛圓音,具眾相好」。忍辱六度之一,六度的第三度。忍辱意義是什麼啊?是不是誰罵了我,我氣得夠嗆,我就是不說,我憋著。忍辱不是憋氣啊。忍辱是指自己和別人都能夠得到一種安穩修養忍辱就是安住,心很安地住在那裡。心不動搖、不惱亂,不躁動,這就忍辱。使自己和別人都能夠得到一種安穩的一種修養。一個人如果沒有忍辱修養就會使自己和別人都處在一種不安的狀態當中。你罵我了是吧,我再攻擊你。攻擊我了是吧,我再攻擊回你,兩個人就吵起來了。互相沒有忍辱修養,潑婦罵街,使自己和別人都處於一種不安的狀態當中。

一個人如果缺乏忍辱,他的嗔恨心就很重。當他嗔恨心起來的時候,就把自己燒得不行了。你說憋得很難受,為什麼憋得很難受啊?嗔恨心起來了,老難受了。嗔恨心是火啊,火燒頭上了,頭都要燒炸,把頭燒暈,燒得糊裡糊塗的,就快要干傻事了。這就是一念嗔心起啊,坐立不安。此時此刻,說出來的話或者做出來的事情,就很容易傷害到別人。所以你看有一個人氣得不行了,大家都離他遠遠的,怕這個時候火燒身。他這個時候見到誰,可能就把火發到誰身上

通常我們對忍辱認識不足,有些人認為忍辱是一種無能的表現。不是有這么一句話嗎:士可殺,不可辱;不蒸饅頭口氣啊。面子要緊,我們得討個說法。因為有了這樣的觀念,所以兩個人可能為了雞毛蒜皮的一點小事就在大街上吵起來。

這還不算什麼,有幾種人不能講道理。第一,不要和老人道理。年紀大了你要跟他道理你說,怎麼這樣嘮嘮叨叨,怎麼說他都不聽。跟老人不能講道理,因為他年紀大了有很多的不方便;他心裡有很多的躁動和不安,這時候要順他。第二,不要和病人道理。他都得癌症了,你跟他講應該講禮貌、講文明,講這道理,講那道理你想想看,可能嗎?你跟病人道理的結果一定會使事情變得更糟。病人需要的是關愛、安慰。如果他又是老人又是病人你能跟他道理嗎?那就不老人不懂道理,是我們不懂道理。第三,不要跟小孩子道理。他這么小,怎麼可能懂道理呢?你要孩子道理,那會把你氣死,叫你不要跑,老跑,跑有什麼好處嘛。這不是孩子傻,是我們傻。你咋不跟豬講道理呢?你怎麼不對牛講道理呢?所以我們一生當中,很多時候都在犯傻。第四,不要跟不講道理的人道理秀才遇到兵,他蠻不講理啊,你跟他講理有什麼用呢?你遇到流氓,你跟他講理有什麼用呢?他不是講道理的人,你跟他道理也沒有用啊。

當然還有一情況,這個話不一定很准確,不要跟女人道理女人往往是不理性的。所以大家一定要理性知道自己毛病。《大愛比丘尼經》講女人八十四態,女人本身有弱點,容易小心眼、容易記仇、容易嫉妒。當然有些人可能會心裡不服,這個是說大家應當要注意。當然這些是我的講法佛經里並沒有講。應當反思,我們錯在哪裡。所以有時候在家庭里頭男的氣得就不跟女的講了。當然,家庭里頭不可能是一方面的錯。但是有時候我們應當反思一下,我們自己有沒有什麼問題。好男不跟女斗,這句話並不是說所有的男的都是好的,或者心眼都大,也不是說所有的女的心眼都小。但是我們觀察自己,如果我們有這樣的毛病,應當避免。

兩個人為了爭個道理,在大街上吵起來了,一個人踩了一個人腳,一個人說你瞎了,你怎麼不看呢?這個人就說,你腳怎麼放的……互相退一步什麼事兒也沒有了,就因為這么一點小事最後可能動刀動槍。

講個故事,說的就是修養春秋戰國時的趙國有兩大功臣,一文一武。武將是廉頗,是戰神,戰無不勝;文將聰明智慧,叫藺相如。他們是國王的左膀右臂。廉頗的年紀比較大,藺相如年紀比較小;廉頗的資格比較老,藺相如資格比較淺一些;廉頗就像國防部長,藺相如是宰相就像總理一樣。廉頗就對藺相如一直不服,因為廉頗戰功顯赫啊,他很早就成名了,藺相如年輕得多。所以廉頗就在公開場合里講:「藺相如這個乳臭小兒啊,哪天見了我一定要羞辱他。」放出話來,因為他是大將軍啊,武人。藺相如聽了這個話,並沒有生氣。廉頗經常找茬,藺相如坐著車在道上走,要去皇宮,這時候廉頗就把那個道一擋。藺相如底下的僕人、部下心裡頭都很氣憤,藺相如繞道。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後來部下實在忍不住了,說:「大人,您膽子這么小啊,這個廉頗有什麼了不起的,您就怕成這個樣子,我們都看不過去了。」藺相如說:「我不是膽子小,你看幾次國王出行,面對秦王這么蠻橫的,都沒有給趙國丟面子。我連秦王都不怕何況是廉頗呢。」這時候部下就疑惑了:「那您為什麼要繞道而行呢?」

藺相如說:「我們趙國生活在這些強國虎視眈眈的環境之下,仍然能夠安全,什麼原因呢?就是因為我跟廉頗一文一武,別的國家才不敢欺負我們。如果我跟廉頗先鬧起矛盾來,互相打鬥起來,肯定會有損傷。這樣的話,其他國就會趁機入侵我們國家,我們國家就有滅國之禍。為了國家利益,我個人一丁點的名譽算得了什麼呢?」藺相如的回答傳到了廉頗的耳朵里頭,廉頗也非常了不起,馬上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他把上衣脫了,背上荊條,然後在藺相如宰相府門口,跪下去向藺相如請罪。這就大人小人的區別: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我們應該向這樣的大人看齊,不要一天到晚看著我們周圍這點東西要做大人,不要做小人忍辱是一種無能,真正具有忍辱修養的人就像藺相如這樣的人他有一種強大的力量使得廉頗都為之折服。真正具有忍辱修養的人身上會爆發出一種非常強大的人格力量。一個人如果沒有很高的修養,是很難做到忍辱的。我們是不是一丁點兒事情一句話就火冒三丈?

我給大家講一個我自己的故事。那時我剛上高中,十五六歲。因為是男孩嘛,好勇鬥狠。男孩就是比誰打架厲害,誰就是老大,就佩服誰。我上高一換了一個學校。原來初中的那些學弟以前被我欺負過,他們現在要準備要「造反」了,想收拾我。那個時候我已經開始學習傳統文化了。有一次他們預謀已久了,我都不知道。在一起打籃球,我們輸了,就做俯卧撐。其中有一個人,長得又高又大,他就上來罵我說:「做的什麼俯卧撐?像什麼話?」這就是在想羞辱我啊。我一聽啊,就很自然地反應,站起來問:「你說什麼?!」話還沒說完,那人早就一拳打過來,打在我右眼上,眼冒金星。挨了一拳之後第一反應是什麼?馬上火嗖就上去了,整個臉就紅了啊。因為以前也沒人敢打我的,我小時候打架也挺厲害的。一沖動就準備要沖上去跟他干仗。但是一瞬間又冷卻了。我想可能就是當時在看一些道家經典,《老子》《道德經》啊,包括氣功的一些方面的內容。一下子就冷靜下來了,沒有沖上去。我就跟他講:「你以為拳頭大就是老大啊?」這時候他就沖過來繼續要打,旁邊人把他拉住了,也就是準備要一起收拾我的人把他拉住了。因為我的反應出乎他們的意料。我沒有沖上去跟他們打。我若是沖上去跟他們打,那肯定慘了。然後我接著打球,就好這事兒沒發生過一樣。打完球之後我就開了,我到另外一個小夥伴那裡去,他一看:「你眼睛怎麼黑了?」你猜我說什麼,我沒有任何迴避,也沒有隱瞞,也沒有覺得這是丟人的事兒。我說:「剛才被那個誰給打了。」他一聽很生氣啊,問:「怎麼,你沒跟他打回去啊?」我說:「唉,打不過人家嘛。」他很氣不過,想跟我去報復一下。我說,哎,打了打了嘛,然後我們就一塊出來,又經過那個操場,他們還在那兒打球。然後我這個小夥伴,故意高聲問,你眼睛怎麼回事兒?然後我就大聲說:「被人打了。」從此以後,那個打我的人再見到我都躲著、繞著我走,不好意思。這就忍辱力量你不一定能明白,我的反應超乎他的想像是他絕對做不到的。他不僅僅是慚愧是一種敬畏,因為我能做他做不到的:我能靜下來,他冷靜不下來;我能很坦然地說「被人打了」,他絕對做不到。我的印象非常深刻:我超越了自己,就在那一瞬間!

忍辱力量讓人折服。有一些人爆發出的人格力量會讓很多人欣賞他。這種力量絕對不是說你的拳頭或者金錢所能擁有的力量。不亞於比爾·蓋茨把所有的錢施捨出來。好面子人人都會,能把面子放下來的,百中無一。所以真正具有忍辱修養的人,從他身上會爆發出一種非常強大的人格力量,我只是在那一次做到了,很多時候我也做不到啊。一個人如果沒有很高的修養他是做不到忍辱的。而一個真正想要在事業上能夠有大成的人,他應該具備忍辱的涵養。不管別人怎麼對你你不會回擊他。如果沒有忍辱的涵養,只是匹夫之勇,吵啊鬧啊,頂多是潑婦、莽夫,成不了大事啊。

古今中外都有很多例證,比如韓信忍「胯下之辱」。韓信還沒有得志的時候,家裡很窮,抱負很難實現。他一天到晚喜歡背著一把劍。有一次在街頭遇到一個無賴,這個無賴就指著韓信鼻子尖說:「你神氣什麼?有本事你把我砍了!沒有本事從我胯下鑽過去。」韓信拿著一把劍,無賴知道韓信這個人。韓信忍辱修養,他知道跟這種無賴道理沒用的,於是就很坦然地從這個無賴的胯下鑽過去,鑽過去之後,就很坦然地站起走了。他覺得這沒什麼。這就大人跟我們普通人不一樣的地方。後來他就成為劉邦手下一大將,為劉邦打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由此可見,一個人成就的大小往往跟忍辱有很大的關係,越是大人物越能夠包容,有涵養。

佛教里非常講究忍辱布袋和尚就很能忍辱有一首偈子: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吐老拙,讓它自幹了。他也力氣,我也沒煩惱。不用你把我打到,我自個先睡倒了,免得他又把我打倒在地上,還挺麻煩。他要往我臉上吐口水,讓它自己幹了,我擦都不用擦——多高的涵養!我們不要說吐一口口水,說句話都要跟他干、吵、叫,對吧?

還有寒山拾得兩位大士也有關於忍辱方面的對話。寒山拾得:「如果世間有人無端地誹謗我、欺負我、侮辱我、恥笑我、輕視我、鄙賤我、厭惡我、欺騙我,我要怎麼做才好呢?」拾得回答說:「你不妨忍著他、謙讓他、任由他、避開他、耐煩他、尊敬他、不要理會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這都忍辱代表

忍辱反映了一個人的修養層次而不是無能。這在觀念上要認清楚,不一樣。憋著不是忍辱韓信很坦然地從胯下鑽過去,沒有什麼啊,小不忍則亂大謀。小人很難忍,所以他就會亂了大謀。現在有些人覺得我們國家很軟弱,其實這就是韜光養晦,小不忍則亂大謀。不能壞了我們大的戰略。現在大的戰略就是和平發展。等到你發展強大到一定的程度,什麼都好辦。你現在弱小,跟別人爭,別人正好收拾你。蒙古人一句俗語,人分上、中、下三等。說上等人的心胸像草原一樣寬闊,無邊無際;中等人的心胸可以容得下一隻氂牛;下等人的心胸連一根針尖都放不下去,一天到晚耳朵豎得老高:「有沒有說我啊?你說我什麼?」所以我們一定要改,做大人

我們生活這個世界叫「娑婆世界」,為什麼叫娑婆世界啊?就是說這個世界很苦。又叫「堪忍世界」,就是佛經里講的,一個人要忍辱的涵養,才能在這世界生活得好。因為這個世界確實有很多的不如意。要是沒有忍辱修養,我們的生活就會很難過,因為在現實生活當中需要忍辱有很多如意地方,如果沒有忍辱修行就難以成就。這個忍辱絕不是憋氣啊,這個忍辱就是安住的意思,心裡平和、祥和、坦然,這叫忍辱。比如我們在念佛打坐的時候,瞌睡來了,腿酸了,這時候怎麼辦?睡覺吧,休息休息吧,今天辛苦了,明天再說吧,這樣就不會再堅持了啊。這也屬於不能忍辱這叫法忍啊。

我們在生活中對衣食住行也需要忍辱。比如說吃了不太可口的飲食,穿低檔的衣服,住在破舊的房子里,也需要忍辱。顏回就能忍辱,顏回是不是老憋氣:我是孔子這么了不起學生孔子那麼喜歡我,我這么有智慧,看我生活得這么差,這么窮,真是不公平啊,老天不長眼啊!顏回有沒有這樣啊?「人也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你看這就是顏回,大人物。這也是一種忍辱,叫「法忍」

如果沒有忍辱修養痛苦就會隨之而來。我們對大自然的氣候熱了、冷了,有些人很容易受不了。冷了不行,熱了不行,遠了不行,近了不行,高了不行,低了不行……這也需要忍辱這都屬於法忍啊。

對於佛法的接受也需要忍辱修養,因為佛法跟我們固有的觀念不一樣。我們固有的觀念是,一切以自我為中心。佛法觀念是以眾生為中心,也就是無我。以自我為中心很好過,我們不用想就以自我為中心。要以別人為中心,把我放下來,老難過了,老不好受的。這也需要修忍辱啊,這就是修忍辱。因為佛法修行與我們原有的習氣是相沖突的。我們喜歡貪著,佛法教我們要出離,不要貪著;我們喜歡吃好吃的東西、穿高檔的衣服,我們有種種的慾望,名色財食睡我們全部都想要。這些慾望、希望都想得到滿足。大家有沒有在佛前經常講:佛啊,我要這個;佛啊,我要那個;我給你燒一柱香,請你滿足我的願望吧!那你有沒有去還過願?孩子考上大學了,還願去!要是沒考上,不去了不靈事實都是凡夫心態啊。佛法告訴我們,哪些慾望是合理的,哪些慾望是不合理的。有些可以做,有些是不可以做的。這叫「無生法忍」。這也需要忍辱。我們能夠忍住不去做佛法規定不應該做的事情,我們去做我們平常不想做,但是佛菩薩教導我們應該去做事情,需不需要忍啊?佛教我們去包容,我們可不喜歡包容了,佛教我們要原諒,我們可不喜歡原諒了。都需要忍。

忍一般有三種:生忍、法忍、無生法忍。生忍是什麼?別人對我們的罵呀、打呀、欺負啊、誹謗呀,對這種的忍辱叫生忍。什麼叫法忍啊?冷了啊、熱了啊,環境的變化啊,這些都屬於法忍。什麼叫生法忍呢?就是佛講的「一切法無我」,這就屬於無生法忍。

我們要持戒持戒要以忍辱基礎。沒有忍辱,我們戒是持不好的。忍辱對於學佛人來講非常重要,我們只有在忍辱基礎修行,才能「得佛圓音,具眾相好」。因為一個人如果沒有忍辱修養帶著嗔恨心發出的聲音是恨恨的,說的話是硬硬的,就像丟出去的石頭一樣,砸到誰都起個包啊。有些人帶著歡喜慈愛聲音說的話,跟帶著嗔恨心所說的話不一樣啊。忍辱就是慈悲忍辱慈悲心態所發出的聲音就會非常悅耳,人們很容易接受。所以說「得佛圓音」,所謂「具眾相好」。亦是成佛時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都是要以忍辱作為基礎才能修成的。你想不想長得漂亮呢?想不想長得庄嚴呢?想不想讓別人見了都生歡喜啊?那要怎麼辦?修忍辱。為什麼別人見我老不喜歡呢?不能修忍辱。心量小,別人就離你遠遠的。這個講的是忍辱庄嚴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