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見法師:概述《解脫庄嚴寶——大乘菩提道次第論》的總體框架一

 概述《解脫庄嚴寶——大乘菩提道次第論》的總體框架(一)

(2010-12-11)   

寬見法師:今天把《解脫庄嚴寶——大乘菩提道次第論》的總體框架概述一下。因為我這部論已講完幾周了,將來還準備復講,在復講之前把這框架再概述一下。

我們先是講《成就聖道寶鬘集》,岡波巴大師的言教,里頭有許多項,有常念十種可悲之法、十項必須之法、十項必須依循之事等等。岡波巴大師用非常通俗的語言把我們在修學過程中所遇到的一些問題及注意事項,給我們講了出來,可以說非常微細,也非常容易被忽略,這是我們修學當中的竅訣,就像一個操作方法,值得我們去深思和重視。

我們在剛開始學的時候,也是要求大家從這大概幾百項里,挑出跟自己實際情況最吻合,或者自己最欠缺的五十項、二十項,乃至十項,一一地去對治。因為我們在修學過程當中需要有個入處,需要有可操作性,而這個可操作性的東西,不能是一個而不當的口號。我們很多修行人經常提出「師父我這還有妄念,我怎麼去掉這妄念?」或者是問:「師父我這放不下,怎麼才能放下?」或者是:「我現在還空不掉,怎麼才能空掉?」像這樣的問題往往都是而不當。真正修行過程當中,什麼叫可操作性呢?就是你隨時隨地現前當下就能用得上。這樣的修學才有實際可操作性,不能離開自己目前的生活和當下去用功。我們還要反過頭來總結,看看哪些是最針對我習氣的,最需要馬上去改的、去修正的,好好跟隨岡波巴大師的引導,自己反覆審視。

我們要求取無上菩提,從六道輪回生死痛苦迷亂中跳出來,應當如何去實施、如何去做呢?十三頁有個總體的安立、總的偈頌:成佛之因及所依,成佛助緣及方便,成佛果位及事業,如是六種菩提事,諸有智者應當知。這是本論的一個框架,大家應當明白安立。

首先,要弄明白無上菩提之因。我們能夠成就無上的菩提之因是如來藏,我們成就無上菩提的所依是暇滿的人身寶,我們成就無上菩提之所緣,即修行所需要的種種助緣,主要是指知識成就無上菩提的種種方便是什麼?是菩提道上所修行的種種方法也就是知識開示的法葯。修學無上菩提的果位是什麼?是具足三身的佛陀。無上菩提事業是什麼?是佛陀度化眾生的無邊事業。所以頌曰:成佛之因如來藏,成佛所依人身寶,成佛之緣知識,方便即其口教授果報三身佛陀位,事業度眾無分別。

本論的框架分七個方面。成佛之因如來很重要,因為凡夫眾生,大家來這裡學佛都想跳出六道輪回,我們修學的目標是什麼?為什麼要修行?(答:成佛。)當然,這個目標沒有錯,但是,實際觀察我們的目標,現在有想成佛嗎?大多數的時候,可能會想:我現在很煩,希望快樂一點。或者是身體不好,我希望修行讓我這個病趕緊好。讓我這色殼子、這個臭皮囊更光鮮一些。或者是什麼?我想通過學佛更加有面子。或者我想通過學佛來到另外一個圈子,能夠被這個圈子的人所接受認同。看一下我們現在真實發心到底是什麼?有想過要成佛嗎?想成就三身圓滿佛陀,想過嗎?可能稍微有一點點逆緣,這個大而不當的誓言就丟掉了

我們修學的目標是為了成佛,可你不能說我不好聽的,不能批評我,不能讓我沒有面子如果你讓我沒有面子,不要說成佛了,我下地獄都可以,我都不怕。實際上我們到這裡真實修學的目標,說是為了成佛,心虛不虛呀?我們說學佛目標是為了成佛,為什麼這麼說呀?(有人答:世界太苦。)嗯,還有沒有?(有人答:活得明白些。)我們為什麼說學佛是為了成佛是因為上講的,或者說師父講的。你沒有看到書之前學佛是為了什麼呢?以前我們一直燒香拜佛是為了什麼?想要得到我想要得到的東西,後來聽書上講學佛目標是為了成佛,於是我就知道了,下次別人再問我的時候,我學佛目標是為了成佛。如果說想要得到財富健康,可能師父就會說我自私自利,沒有發起菩提心,只是求有漏的果報,這麼說的話顯得我的回答不究竟,所以為了回答究竟,要找一個正確答案事實上我們為什麼這樣回答呢?大部情況是因為聽來的,實際上我們捫心自問一下你學佛到底是為了什麼?可能就不是這個樣子了。還有的剛開始發心很猛厲,過了一段時間,有點麻木了,我們學佛是一種慣性,到後來很多時候會忘記到底為什麼學佛。當然這種慣性不是一件壞事,但我們並不是任何時候都是清清楚楚、明明了了的,心裡真正想要成佛的時候往往這心是虛的,對於自己是否能夠成佛,真的有十足信心或很明確的定解嗎?恐怕不一定。我們通過經教的學習,知道三身圓滿佛陀果位是無比殊勝和廣大的。

說我學佛是為了成佛,仔細看看自己煩惱深重,經常無法控制內心要做達不到,面對自己非常無力,覺得無法掌控這一顆心。不要說成佛了,我們甚至連基本的煩惱很難擺脫掉,經常陷於同一種誤區當中不能出離,經常犯同樣一個錯誤。甚至當煩惱真的現前,會被折磨得死去活來,晚上不著覺,白天心不在焉,這個時候成佛概念還在不在呀?不要說成佛了,現在只要讓我稍微好過一點,幹什麼都行,已經完全失去了原先所謂的平常心吶,或者是那種很平靜的表面。那種彬彬有禮的儀錶完全失去了事實上我們對自己是否真正能夠成佛,心還是很虛的,這一章「成佛之因如來藏」,就是確定我們是否真的能夠成佛確信自己有這種高貴的種性。當面對選擇時,能認識到自己是佛種性,具備高貴的如來藏。

打個比方講,一個人走在人群中,認識到自己是一個人的身份會不會在大街上干一些畜生不如的事情呢?不會。為什麼?因為你知道自己的身份,不能丟了自己的身份。如果對自己的身份不能認同,就會自暴自棄,這個時候真會干出一些畜生不如的事情來。過去有一句話叫「人窮志不短」,儘管窮,他不會丟失自己的風骨,就因為他知道自己的種性。有的人,生在一個很高貴的家族,後來沒落了,但是他骨子裡的那種傲慢也不容易丟失。大家看過孔乙己吧,當然這說的是一個反面教材,他窮到那樣一個程度也要穿一件長衫,為什麼要穿一件長衫我是一個讀書人我是一個文人,我是一個知識分子,不是一個大字不識的文盲。甚至「偷書不算偷」,他要強詞奪理,什麼原因?還有一種高傲。我們講這個例子的意思是什麼?就是你骨子裡確信自己是什麼,如果確信自己有如來藏性,在很多選擇的時候,就會多一層力量。實際上我們都很忽略它,說學佛是為了成佛將來成佛,但心裡頭很虛弱。所以要從道理上反反複復地給你明確的指示,我們確實具備如來藏,將來確定能夠成佛。根據岡波巴大師的引導,一步步樹立起自己對如來藏的認識,這裡也就不多講了。

接著講斷滅種性、不定種性、聲聞種性、大乘種性,而實際上這些種性都具備如來藏。當然,我們要把自己轉成大乘的種性,大乘的種性有哪些徵兆,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引導。比如說大乘種性的徵兆,怎麼能看出自己是不是大乘種性?或者如何調整自己,使自己具備這種大乘的種性?徵兆是什麼?也就是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會慈悲心替眾生考慮。這是他思維習慣,做任何事情都先站在眾生的角度考慮問題,這是菩薩種性的一個特點。這跟我凡夫正好是相反的,凡夫首先考慮的是我想要什麼,其次你能給予我什麼,對不對?如果你不能給予我,我還要不要跟你打交道?就不要了。如果你不能提供我想要的東西我跟你還處不處得來呀?那就拜拜了。我們跟眾生打交道之前,首先有一很強烈、很明確的「我想要什麼」,面對別人,我們可能很直接或間接地問,想要知道,你能給予我想要的東西嗎?或者說你能給予我什麼?你能給予我的東西當中,有沒有我想要的,如果沒有,我們禮貌地說聲再見就不錯了。如果有,我們一起合作找到一個接入點。大部分的思維模式是不是這樣的?人跟人打交道,自己先知我想要什麼,然後我首先看你能給予我嗎?比如做業務的,很簡單,我的目的就是做成一筆業務,然後看你有多少跟我做這個業務的可能性。跟人打交道也是一樣。

真正一個菩薩種性,他先是站在眾生的角度去想,這是指什麼?比如我跟你在一起,我先看你需要什麼。其次看我能給予你嗎,或者我看看可能有什麼東西你是最需要的。這一點也許還難一點,至少能先做點什麼,你最怕什麼,或者最不需要什麼,那麼我小心一點不要傷害你,做到這一也不容易。因為往往我們給予眾生東西,恰恰都是眾生反感的,甚至是讓眾生受傷的,這是第一個特徵。不管做任何事情以前,首先都會慈悲心替眾生考慮,而不是以執著心。

再者,對大乘的法仰慕喜愛,非常仰慕喜愛大乘的種種法要,對大乘的法非常容易信受。然後,對難行能行的菩薩行,能夠不計得失地承當堪忍,這些難度都比較大。在《菩薩本生故事》當中有種種難行能行之事,割肉喂鷹、捨身飼虎……種種這些,這是大的難行能行;小的難行能行之事有很多都能夠不計得失地承當堪忍。

還有,與六波羅蜜多或十波羅蜜多相應之種種善法能夠隨時奉行,這是大乘種性的徵兆,是成佛之因如來藏。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