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要有方法 有好多菩薩都已經成佛了,以菩薩果位在等升佛果位,但祂不急,只要再修一點點,就可以成佛了!祂願意停留在「菩薩位」來方便度眾生,因為眾生好可憐。所以,現在有很多人是菩薩乘願再來的示現,只是我們不知道。 窺基大師入定了,百年、萬年、億年,等他出定以後,要找釋迦牟尼佛跟他一起講經說法,佛釋迦牟尼佛,他也想要涅槃。結果他太慢出定,釋迦牟尼佛已經涅槃,後來拜見剛取經回來的玄奘大師,作他的弟子,出家修行。 窺基大師成為唯識宗的開山祖師,像他那祖師級的修行人,早已斷煩惱了。所以,我們要常有多聞智慧覺的心,有聞、思、修的精進心,多聽善知識的修行竅門、技巧。 就好像我們學插花,看到人家插得很漂亮,可是有基礎的,看了就知道技巧在那裡?沒基礎的,只知道這樣很漂亮,但不知道是怎麼插的,只是會欣賞,觀察不出自己插的方法,技巧在那裡!為什麼?沒有基礎。 修行也是一樣啊!要有方法呢!要有正確方法: 首先,要有正確觀念:要修八正道,正確觀念有了,才能修清凈行。眾生本來就有佛性,所以,就慢慢去學,今生學到一點,來生再學到一點,一生一世地學,以後來了好幾百次、好幾千次的生死輪迴,而從來沒下過三惡道的,生生世世都是很會修行的,那又來到這個世間,只有看、聞了就會做,這叫「智慧」。 智慧跟學歷是無關系的,學歷是世間學,世間知識,是為了肉體生活的工具,也是必要條件,因為沒有這些的條件,生活就會很辛苦,為養活這個肉體會很辛苦。所以,必須要有學歷。換句話說,修了「世間法」、「出世間法」,縱使不講究學歷,也要有基本的福報,沒有的話,修行也會有障礙。又如同沒讀書,又很貧窮,佛經看不來,因為沒知識,步步要聽他人講,人家研究好了才告訴我們,都是這樣的話,自己就進步不快。(比沒有好) 自己要入門的竅門不知道,知道了,先培養正知正見,就得靠自己深入經藏,這就要識字,不然就看不來啊!人家做不對,我們就跟著不對,人家說不對,我們就跟著不對,這就叫「盲修瞎練」。對或不對分不清楚,因為智慧不夠,知識不夠,不能判斷這個人講的話、做的事是否對或錯,到底是如法否?還是不如法?或者是否正法,分不清楚。 我們要靠什麼印證呢?除非很好運,周邊的善知識很多,馬上提醒或制止、指導,說那是不對的。我跟你講……!你會感覺到他講的比剛才那個人講的道理好,這個師父說的比那個師父說的較如法,我要聽好道理是正確的。除非自己有判斷能力,否則,跟著較差的、不如法的,一定跟著錯下去。這叫做智慧如海,自己要有正知正見的好處與功能就在此。要自己多研究,多攝取,更要先能識字,若是不識字,這表示基本的福報不夠,連識字都有困難,以後會多輪迴幾次。識字有個好處,就是對、錯能分清楚,加上平常有在實修,實修就是用功。 常研習經典,又用功、又誦經、又拜佛、又禮佛、又念佛,除了這些工作外,又行善,這些都包含在內,還有又度化眾生,常常廣結善緣,這些都是,有了這些功德善利,才有辦法提升生死課題。要了生死,我們才能脫俗、不白痴,佛家講不愚痴,就是不獃痴,意思就是講世間的智商不夠達到一般標准,智能有高低,越低者越愚痴。有些只知道「甲」的事,不知「乙」的事,一定要有人解釋才能懂,只知道今生的事,不知道前生的事;或只知道今生的事,不知道來生的事;基本的認知不夠,稱為「愚」』。換句話說,也不知道現在做的是對或錯,也不知道因果。因果就是因緣及業報,什麼叫業報?業報就是業障病、三災八難…,這個人為什麼生病?為什麼久病不會好?有些人也不會反應是業障病,有些人不知怎麼辦?求佛菩薩,也沒有用;若是知道是業障病,就知道要如何處理,要知道怎麼做,就聽別人講,他們的意見比我們更高竿,就知道對方是我們的善知識,如果知道的話,這叫「世間知」、「澈底知」,再加上深入經藏,就變成「智慧」,成為「有智慧」的眾生。 「有智慧」的眾生才能培養善根,「有善根」的眾生才會想了脫生死,有「想了脫生死」的眾生,才會淡化世間一切的「貪、嗔、痴」,「想淡化世間一切的貪、嗔、痴」這種人,稱為「修行人」。所以,我們要想修這一輩子,不想多再來,就要常常對自己的行、住、坐、卧,要自行負責,就如同我們要發願盡此一報身利益眾生,所作一切都不要浪費我們的生命,身體使用多久不去想,就盡力去作,擇善固執地去行,舍惡從善,永遠始終如一,需有這個觀念。只要盡力而為,不怕他人講閑話,我們已經很認真教別人,有人說我教不好,感受無奈但已盡力了。我的能力就只有這樣,又不能以我的生命來作賭注。 我盡我所有辦得到的能力,已經在教育、在培養、在成就他人,使佛教多一點人才,想為度眾生,今天才會付出那麼多。既然付出那麼多,若還不滿足,盡全力力還無法符合他人所盼,這稱之「隨緣」而度,也沒有可惜不可惜。 達摩祖師來到中國,要把佛法傳到中國,發揚光大,若沒有他的傳播,佛教即無法存續至現在。相反的,最近幾十年來,印度的佛教才開始復興起來。因為這些年來的經濟比較好轉,有人把「佛法」帶過去,才開始有一點點的興起,印度「佛教」(以前滅亡至今興起)。意思是說,我們想修行者希望所有的眾生都離苦得樂,拔苦得樂。 所以,我們培養佛弟子,除了出家眾外還有在家眾,據我所知,很多優秀的在家眾,是由出家眾培養出來的,也有好多的出家眾,僧青年是由其長輩出家眾培養出來的,大家盡力「*輪常轉」。所謂隨緣而度,就不需要有什麼執著的對或不對的是非了。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