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年 10 月 24 日 19:00,講師團在見行堂明心閣召開成立大會,學誠大和尚在成立大會上開示。
悟光法師:通過每一個人的介紹,可以聽出共同的心聲,都對善知識非常希求,都願意發大心。
我們都知道佛佛相通,師師也是相通的,不相通反而是有問題了。每一位佛陀、每一位善知識都是為了利益眾生,走到一定的程度,菩薩發願都是為了利益眾生。大家普遍提到師父的悲願,的的確確是這樣,天下所有的大善知識都是這個悲願,都是希望佛法能夠在這個時代適應這個時代的根性,說這個時代的法雨甘露。這個才是最主要的。師父幾十年來在佛教界修行,去各地弘法,看到很多,也知道很多事情,他知道眾生的情況、眾生的根基,包括佛教內部僧團的、居士的、社會大眾的以及各種團體目前的情況,應該如何把這樣好的法納入大家心中,師父非常清楚。
剛才我們有講師談到,師父講要有一百名佛教傳教士,我們能夠有幸在這裡面,可以說因緣是非常不可思議的。我們現在看不到,不知道過去生我們曾經努力過多久,不清楚。但是從佛法的角度來看,從業果、果相的角度來看,我們已經坐在這里,有善知識、師父帶著我們,已經開始走了第一步,也是一個起點,這是非常難得的。稍微用佛法的理論、理路去思維、去思考,就能夠有體會了。接下來,我們請師父來做總結開示。
我們大家在一起交流一下,認識一下,也結下這種緣。明心閣啟用後,這是第二次使用。第一次是我們中國與美國的宗教界對談,這是第二次,我覺得這也是因緣。美國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以信仰基督教為主;我們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以信仰佛教為主。今天又是我們一百個傳教士,這都不是很偶然的事情。這個月乃至今年,來龍泉寺的很多都是大學教授,許嘉璐——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潘宗光——香港理工大學榮休校長,還有法鼓大學教授,還有日本的、美國的校長,這些都不是偶然的現象,因為我們不是很有意要去這么做,是順其自然,是自然形成,這些都是有感應的。其他的廟,我過去在廣化寺、法門寺,都很難遇到在這么短的時間內有這么好的因緣。昨天、前天全國各省的宗教團體全部都到這里來,今天我們區裡面的天主教來了二三十位。這都是很不可思議的因緣。他們看了以後,信息就帶到全國各地去,管理全國的宗教事務。所有這些東西都是我們弘揚佛法的增上緣,非常重要的增上緣。
這些因緣具足了,那我們能不能夠認識到什麼叫做因緣呢?佛說緣起,佛通達緣起。通達緣起就是什麼時候收成,你要去收;什麼時候要下種子,你就要去下種子;什麼時候該除草,你就得要除草;什麼時候該施肥,就要去施肥;什麼時候需要維護,你要去維護。這個就是緣起。一部電腦也是如此,你煮菜也是如此,蓋一幢樓也是如此。什麼時間做什麼事情、由誰去做、做到什麼程度,都是有次第的。一年有春夏秋冬,我們人有青年、中年、老年,生老病死,所有這些都是規律,都是有序的。一個團體、一個人的一生都是如此,看起來好像也很平常,但他們內在是有規律可循的,不是無緣無故的。
我說一百個班,一百名傳教士,這是肯定能達到的。我這個「能夠達到的」是有數據依據的。我們這幾年辦法會,來皈依的人有好多,還不包括過去在廣化寺、法門寺和平時皈依的。一個班十個人,也就一千個人;那一百名講師,我們現在山上住的人就有一百多人,再包括山下,一百個人也不成什麼問題。客觀方麵條件是成熟的,在主觀方面要有人來做這個事,否則即使這個客觀條件成熟,就如說這個水稻、麥子成熟,沒人去割,也就浪費掉了;我們的栗子成熟,沒人去摘,最後就都被小偷摘走了。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大家在亂跑,一會兒跑這里,一會兒跑那裡,最後就是這么一回事。
我們大家都是在這邊皈依,與龍泉寺的常住是有一定因緣的,有很深的因緣。我們要互動互助互利,否則有這么多人,今天你來一下,明天他來一下,這樣很難提高。現在就給你固定小范圍,十個八個人,你們互動互助互利。實際上還是在我們這個圈子裡面,還是在我們居士這個層面里頭。所以,我們不是一個正式組織,也不是一個經濟組織,更不是一個非法組織。這本身就是我們信徒為了更好地來學佛法,所以我們就十個八個在一起學習。同時,要有人來料理這些教務工作,要有學修處、研修處來統理這些工作。這樣去學習,大家才能夠有正見,才能夠有正解,才能夠有正教,才能夠更好地理解佛法、傳播佛法,更好地來利國、利民、利教、利己、利他。我們要做的就是這樣一回事,而不是說我們有什麼其他的目的,或者說我們有什麼其他的用意。
一個人選擇出家,他就有出家人的使命和責任;一個人選擇皈依,那也是很大的事情。皈依完了不能糊裡糊塗,就是把自己的生命不當回事,那就是很大的浪費、很大的損失。我們皈依,就要明白皈依究竟是什麼意思,佛法究竟對我們的生命有什麼利益,我們要怎麼樣來得到這些利益,這些都是很重要的。
過去我們在客觀方面,場地缺乏,甚至沒有場地,現在基本上因緣成熟。我做事是看因緣來做事情的,有這個因緣、有這個人才,我們負責研修、負責學修的法師對《廣論》、對佛法的正見能夠把握得住。我們一般很多人都很散亂,講講就跑題了,講講就把自己的煩惱講給別人聽了。這個怎麼行呢!這個就會出問題。我們帶課、帶班,是要培養別人對佛法的信心,培養別人對佛法的行持力,培養別人能夠有這種長遠心、圓滿信心。只要我們這點做到了,這些道理自然而然就理解了。佛法兩千多年來,從釋迦牟尼佛出世到現在,就是這些基本道理:三寶、三學、四諦、十二因緣、六度、慈悲喜舍。你說這些誰不知道?但你怎麼去實踐就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了,能夠把它實踐出來就不容易。道理他都會說、口才好,他聽一次課或者自己看一篇文章,他自己就能夠演講。但是,他講出來,不能夠止息人的煩惱。
講法、講課、演講,都是不一樣的。演講要傳播自己的觀點,講課是陳述事實,講法要調伏人的煩惱。調伏人的煩惱就是對症下藥。此時此刻他得了什麼病?應該給他下什麼葯?他能不能吃?吃下去能不能管用?他吃下去馬上管用才是法,如果不管用就不是法,都不演算法。唯識裡面我們還沒有學到「心所」,第一個心所就是「觸心所」,接觸的「觸」。「觸」是「根」跟「境」和合,根境識和合就是目標,目標就是你內心的目標。你時時刻刻內心都是沒有目標的,這個就是散亂。所以任何的心要起心動念,他六根處處都是跟著一起來。因為你沒有目標,你就任遇所緣。任遇所緣,就是每天沒有宗旨,沒有目標。過去講不忘宗旨、不忘目標、不忘發心,那不是隨便亂說的,裡面有非常深刻的意義。
我們自己心所緣的目標必須非常明確,那麼你的根也好、境也好、心也好,接觸的境才是正法。如果不是,你稍微離開一個,無論你的根也好,無論你的心也好,無論你的識也好,你離開一個,你的接觸就會有問題。所以在這種道場里頭,在這種三寶的清凈地,我們人的散亂能夠被拉回來。我們早晚功課、過堂、研討、出坡勞動、晨鍾暮鼓,種種的氛圍,叢林里種種有規律性的作息、生活、工作、學修,這些狀態就讓你內心當中的觸、作意、受、想、思規范。所以在這里本身就是修行。社會上有些人,有興趣了,他有事干,通宵達旦;沒有興趣了,沒有事干,他整天睡覺,全是顛倒。他白天睡覺,晚上工作,都是亂。亂就是我們內心不清明。
我們是通過幫助別人來提升自己,我們居士彼此之間如果抱著一種互動互助互利的心,就很好辦。如果你認為我比別人要高一等,別人不聽你的就起煩惱;你認為別人比我高,你也會起煩惱,你自己內心產生對立,自己心就不平。諸法平等,無有高下。你內心不平就麻煩,不平則鳴,你內心就會動盪。你內心動盪,就需要首先調伏你的動盪才能夠學法。否則我們心不平,就有曲直高下,就會有麻煩。所以這種互動互助互利的心要安立好,幫助別人就是提升自己。
我們在世俗社會常常聽到有人說,我這個人是不是會被別人利用。在廟裡面我們會不會被別人利用,這也是一種煩惱,也是一種荒謬的事情。利用,一個「利」、一個「用」,你既要去「利」別人,也要去「用」別人。去利益別人就是你去做一件事情,別人覺得我做這件事情有利,他才會跟你干,你才能用他,這就是利用。如果他自己認為我做這件事情有利,他就會去發揮作用。如果說你認為「我這是被別人利用」,你知道被別人利用,你又不願意被別人利用,你現在又被別人利用,你自己搞得就很苦惱。很多人都是顛倒。其實,這是很簡單的。我覺得只要能夠對大家有利、對大家有用,我們人的生命就有價值。那你說今天你也找我、他也找我、她也找我,弄得你很苦。我說找你的人越多越好,如果大家都不找你,你就完了。世界上的人都不找你,你這個人就沒有價值了。這個人找你、那個人找你,說明你這個人對別人有用,大家才來找你。你能夠做事,能夠關心別人,能夠為別人服務,大家就找你。這都是人知見的安立,很重要。安立不對,就很麻煩,事一多你就受不了。事一多、人一多,你內心就不勝其煩。這些都是我們常常會遇到的問題。
像我們在龍泉寺出家的法師也好,居士也好,大部分都是知識分子、高級知識分子。知識分子學法有很多好的條件:知識結構比較好,人的思維、思辨的能力也都比較好。我們要揚長避短,充分來發揮我們自己的長處。同時我們也會有一些問題,那問題在什麼地方呢?就是非常容易理論化,非常容易理性化。佛法和理性是兩個概念:佛法是讓我們自己覺悟,理性是讓我們理解道理。但理解了不一定有覺悟,是不是?社會上講課的人、做報告的人,他能夠講出一大通的道理,但他不一定有覺悟。有覺悟,他在擔柴運水,在很小的事情上都能夠覺悟。佛陀是覺悟的人,覺悟圓滿。覺悟不完全靠經本,剛開始需要靠經本。覺悟是靠人的心,你如果不用心,不能善用其心,天天讀經也是白讀,不一定能夠悟得出來。你能夠悟得出來以後,那麼你對經論的理解就不一樣,跟沒有悟的人理解就不一樣。
所以培養人一種覺悟的能力,培養人內心當中一種清明的狀態,然後我們人的念知力、人的抉擇能力都要很強。不能說一講課後就忘記掉了。抉擇能力,今天要做什麼,明天要做什麼,今年要做什麼,明年要做什麼,我們這一生要做什麼,都是需要抉擇的。就跟我們剛剛開始開博客一樣,很多人不認為以後會有什麼效果,他講不出來。慢慢的,博客就顯示出它的作用,它對佛教、對我們的一種作用。我們做的基金會也好、網站也好,它們的作用都是很大的。我們在廟里頭不知道,在廟外頭,它影響了很多人對佛教的看法,改變了人們對佛教的觀念。這都會有很大的功德。
我們這種講師、這些輔導員,這樣累積起來,以後才能夠引導、帶動中國佛教走上振興之路。我們做事不是為一個廟做,也不是為一個人做,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為我們整個中國佛教在做,讓整體佛教的素質提高。我們佛教徒當然希望有更多人來學佛、來信佛,我們有義不容辭的責任。一種責任所在,就應該去做,不去做就對不起三寶,對不起國家,也浪費自己的生命。所以在今後的學習、帶動的過程當中,大家要有這樣的發心和信心。我們要去幫助別人,要去利益別人,要去跟別人互動,而不是說我們要去教別人。你如果安立說「我要去教別人」,最後你就會有苦惱。這個很重要。
我們僧團,慢慢也會加大這方面的力度。我們這個部有三位法師,並且我也會主抓。我不同時期,抓的工作不一樣。一個工程基本能做,我就不怎麼管了;他們能夠做好,我就不用管了。以前文化是我一直在抓,現在文化也弄好了,網站也弄好了。現在主抓教育這一塊,會一直往下抓,希望今年以內就開五十個班,明年上半年再開五十個班(掌聲),這是我們的目標。我們做事情是有目標的,不是空談。空談從來不談,我要談的事情就是要做的,不做的不談。所以我們在座的每一個人應該要務實,都要求真務實。你不務實不行,務虛不行;要務實,真抓實干。然後,具體的場地、學員、教材、方法,那都是其次的問題,那都是枝末的問題。下面,我們大家可以慢慢再研討。今天就談這么多。
悟光法師:剛才師父語重心長的一番話,可以說是從天而降的法雨甘露。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都有相應的點點滴滴,都能打動自己的心。師父確實把我們今天來這里的緣起、目的、如何做,方式方法、在這個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如何解決以及未來的希望、下的目標,給我們說得非常透徹。另外特別交代了我們在這個過程當中,雖然名言安立為講師,可是要教學相長,不要把自己當成講師,就是平等的,就是學生。我們今天在這個會場交談、見面,其實就有這個緣起。諸法都是因緣生的,就告訴我們到時候如果我們站在這個位子上,就不要想著自己是老師。師父就告訴我們說,什麼時候你想著自己是老師,你就會苦惱。就好像我們有一位講師談道:「我覺得我是居士,不能給別人講啊!」是的,我們是不能給別人講,的的確確,我們要靠三寶、要靠師父、要靠很多大善知識的加持,才能夠帶給我們心的力量,讓我們做一個傳話筒來傳給千千萬萬的眾生。在今後的日子裡,希望我們同心同願同行,大家一起跟著師父的悲願去做自利利他的弘法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