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祥法師:《阿彌陀經》講記八:信願是往生正因

阿彌陀經》講記八:信願是往生正因

主講:純祥法師

一、念佛真實行景象

參照《佛說無量壽經》,「六方諸佛證誠護念」是阿彌陀佛第十七願(真實行)和第十八願(真實信)兩願成就的合說。念佛是佛行,不是自己的修行,全部依靠阿彌陀佛的本願力。但是,怎麼樣來依靠?是什麼相呢?從「六方諸佛證誠護念」這段經文就可以直觀地體會,以信心來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就與十方佛出廣長舌相,稱揚讚歎阿彌陀佛的不可思功德諸佛念佛的景象相通。

你可以這樣體會,當你念「南無阿彌陀佛」時,跟你同時的還有十方諸佛,並不是你一個人孤零零的念。念佛,從情感流向上看,我們去念什麼人,當然希望他也能來念我們(相互呼應)。通過這段經文你就非常直觀地體會到,你念南無阿彌陀佛時,十方佛也跟你在一起,也就是我念佛時佛念我。這一景象是阿彌陀佛願力的成就他在因地發願說:「我成佛以後,十方諸佛都來稱揚我國土名號功德」,願力成就顯現這種景象。十方諸佛與你一起念佛,這個景象才是真實行,諸佛用威神力像母親保護孩子一樣護念著念佛人。你念佛的時候,應該知道是這樣的不可思議在這樣的景象中,才能體會到念佛真實義。

念佛不同於念父母親、子女或者愛人,雖然那些也會有回應,但是未必你念什麼人,他就能念你。而念佛完全不同,念佛,佛一定會念你,甚至反過來,是佛先念我們。釋迦牟尼佛發起我們的念佛把我們攝入在佛念我們的願力之中,我們只是回應者。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是十方佛先念我們,我們現在作了回應。你在這種回應之中成就信心金剛不動,這種力量不是無常的,它能夠保證你的往生往生你自己不能保證,這段經文就是證誠你在諸佛的護念之中,證明念佛一定可以得到往生,不會再流入六道輪迴

契入這段經文你就是真正的念佛如果你沒有這樣去念佛,自己辛辛苦苦在「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為了往生我要念佛我要修行,好象在完成任務。心裡懷疑「我能不能往生」,好象一直在辛苦的環境里,顯得比較凄涼。一旦你進入到真正的念佛之中,你就不是這種感覺了,你就發現念佛是跟諸佛在一起,應好好體會。

如果佛是空洞、局限的,我們為什麼要念佛呢?經文到這里才是真實行,把我們攝入到佛願中。這是十七願大「行」和十八願大「信」兩條願的成就,行信一體,把眾生攝入佛力中。落在佛邊就是稱揚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落在我們這邊就是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這是兩邊,我們就是信,佛就是行,有佛的行,才有你的信,沒有佛的行,你的信就是不圓滿的。這種景象並不需要我們去想像,它是已經完成的願力,你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有這個景象。

二、信願是往生正因

接著「六方諸佛證誠護念」的佛「行」,下面這兩段就講眾生信心成就

舍利弗。於汝意雲何?何故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舍利弗。若有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這兩段經文是說眾生成就

舍利弗。於汝意雲何?何故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舍利弗。若有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地方突出的是第十八願的成就.下面一段「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是把十八、十九、二十願的成就合起來。無量壽經十八願因願對應十八願成就,十九願、二十成就則是合說,對應關係非常明晰。《小經》帶有方便性,但是如果參照《佛說無量壽經》來學,兩經是完全一致的。

1、對應《大經》中第十八願的成就

上面一段,經文「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這也是經的名字,《佛說阿彌陀經》也叫做「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在六方諸佛(十方佛)證誠護念之後,釋迦牟尼佛又對舍利佛說:「為什麼這個經叫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呢?」

佛自問自答說:「若有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一段用的詞是「聞」,「聞」包括經名和佛名,一是「聞」經受持,二是「聞」諸佛名字。參照大經,這一段屬於十八願的成就也就是信心成就,前面「六方諸佛證誠護念」是把眾生攝入在佛的真實「行」中,以「行」來攝「信」,到這里就講到眾生信心成就信心成就往生也就決定了。

以往解說對這兩段經文重視不夠

以往解說《阿彌陀經》,多重視在「不可以善根福德因緣那段經文對於六方佛的證誠護念,以及對這兩段經文不夠重視。這是由於以往解說者對阿彌陀佛本願及成就不了解,對《佛說無量壽經》比較陌生,用力多在方便「信行」上面。這兩段經文非常精練,含攝的內容非常多,如果依《佛說無量壽經》,講到往生你是如何神通廣大,智慧超越,諸上善人聚會一處,怎樣修行成佛,說的很廣,而在本經中它就用「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句話全部攝盡。

往生跟死亡關係過於密切

多數人知道念佛往生,但只知道阿彌陀佛臨終接引有密切關係,多是在臨終接引這條願上用心,因此容易把往生當成是身體的死亡,跟死劃了等號。這樣就把凈土法門跟死的關係得很緊,對往生的理解有偏。生、死本是一體,當下念念就在生死之中,如果說死很重要,對死的剎那性理解也是很重要的,不能只把「死」看成是一個階段身體的死亡。

對「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義不了解

我們對「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術語,需要理解,不然你念了卻不知道這裡麵包含著信心(信不退)的內容,更不懂去追求。「不退轉」是往生的結果,「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究竟的佛果。佛有等級,阿羅漢就不是「無上正等正覺」,有些菩薩雖然顯現佛像及佛的功用也不是「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就是以阿彌陀佛標準阿彌陀佛是覺行圓滿,他沒有一迷茫,已經斷除了所有的煩惱,行持都圓滿對於我們來說,那就生命真實成就了,太虛大師講:「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也就是真正的人格圓滿不退轉更直白的表達方式,就是不會從真實安樂退轉下來,你現在所追求的幸福快樂無常,會退失,而你一旦往生快樂就是永恆究竟,不會再失去了

具足得聞即是信心,所聞有法(經)、有人(佛名)

故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呢?這本經為什麼叫一切諸佛所護念經?「若有男子、善女人,聞經受持,及聞諸佛名者」,①聞經受持是說「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還是歸到這個名號上來。經和佛名是佛、法及廣略的關係,佛名是人是略,展開就是《佛說無量壽經》、《佛說阿彌陀經》,是法是廣。「聞是經受持」,「聞」指你聞到佛願升起、本末沒有懷疑,按照《大經》的解釋,聞即是「信」,聞信一體同時。「聞」經沒有信心,「聞」即不具足。「②聞諸佛名,地方有一難解。「聞」諸佛名字,這是指人,經是指法。結合三皈依來說,「聞」到指你皈依就得到了信心,「聞」就是信心成就。「聞」是一個法門,在密教中叫「聞解脫」,聞到你就得「不退轉」了。「聞」諸佛名,佛都有因果本末,這些佛的因果本末都可歸結到阿彌陀佛上來,一佛一切佛,具足聞任何佛名即等於聞南無阿彌陀佛

前面經文「汝等眾生,當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每一尊佛都顯現著阿彌陀佛的本願力,也就是阿彌陀佛名字。所以真實諸佛名,即聞南無阿彌陀佛名,得到一切諸佛的護念。反過來也可以說,你沒成就信心,就沒有真實皈依念佛信心就是三皈依的真正成就

「信不退是指什麼?

「聞」是指聞佛願升起、本末,無有疑心,這里要說兩點:信心不退轉。對於念佛人來現階段的「不退轉」是信(心)不退這是重點。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得諸佛的護念,阿彌陀佛本願力光明的攝取不舍,你在這個階段上是信心不退

由於被佛力所攝受你不會從往生的信心上退轉下來,這就是信心不退信心不退不同於「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信不退不是位不退你不是已經證得了聖果,更不是什麼大乘菩薩的行不退,當然更不是念不退了。念念南無阿彌陀佛,念念勇猛精進,這個你是做不到的,我們在這里獲得的是「信不退」。「信不退」就是在佛的光明力,諸佛的護念中,十方佛在用力護念著你的信心。佛要你干什麼?要你去極樂世界,不要你再去輪迴了,如果你沒有得到「信不退」,那你就失去了所有佛的關照。

念佛諸佛所護念

只要你念佛,十方諸佛就護念你往生,所以念佛是最尊貴的,也是力量最大的。念佛獲得的信心就是金剛不動搖的,什麼力量也沒有信心力量大,你獲得了信心,那麼十方諸佛都一起用威神力來護念你,保證你的往生,證明你的往生這是你念哪個菩薩,哪個法門也不能相比的,沒有一個有這樣的威德力。

2、大經小經成就文對照

舍利弗。若有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對應第十八願成就文: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對應總功德成就文: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

這兩段是同樣的利益,為什麼要分開說?

我們要注意,這兩段經文都是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什麼要分開來說?

舍利弗。若有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這一段是信心成就,是究竟利益這是往生報土的,是究竟的不退轉。信心不退轉,這是佛保護你信心不退你自己也知道,你已經跟十方佛在一起了,信心人就跟十方佛在一起,相當於大經的十八願成就文。

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這一段是發願的人發願人就會得到阿彌陀佛臨終接引,你也一定可以得到往生,所以你也不退轉。但是你的不退你自己不知道,也不能確定。當然你發願了,佛是知道的,發願的人阿彌陀佛的願力中,由於信心沒有成就往生的是化土。這一段有「發願、今發願、當發願」,包含了第十八、第十九、第二十攝生三願所有能往生的人,所以它相當於大經的總功德文。

信心成就發願是不同的成就,在《佛說無量壽經》中,兩種成就也是分開來說。信心是十八願成就:「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這是單說信心成就信心一念。另外「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這是總「成就文」。

在本經中,也是分開來說,前段單說信心成就,後段是總成就。《阿彌陀經》到這里也很重要信心成就是高峰,但是總成就(往生)的人更多。由於以往解說者對「信心成就」、「平生業成」不太了解,所以對這段經文信心成就發願往生差別,即報土與化土往生差別很少說到

發願念佛不要放

如果我們參照玄奘法師譯本,他後面有一句話值得注意,「舍利子,若善男子或善女人,於無量壽極樂世界清凈佛土,功德庄嚴。若已發願、若當發願、若今發願,必為如是住十方面、十殑伽沙諸佛世尊之所攝受。如說行者,一切定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一切定生無量壽佛極樂世界清凈佛土。是故舍利子,若有凈信諸善男子或善女人,一切皆應於無量壽極樂世界清凈佛土,深心信解,發願往生,勿行放逸。他在發願後面加了一句發願的人勿行放逸」的內容。為什麼發願人不能得到信心?就是因為他比較放逸,雖然他願意往生,但是沒有想立刻就得到,這樣他就不能夠更前進一步獲得信心,雖然有願,但屬於放逸的人。有人說我願意往生,雖然佛保證臨終來接你,但從沒有「信心」的角度來說,你是比較放逸的。

我到底有沒有發「願」呢?

更主要的問題是我們到底有沒有「願」呢?你不知道,你的往生就不太確定。你惶惶然又不努力追求,說明願心不是很真切。你有沒有往生的願,是否獲得往生,這些都不確定。在佛那邊,佛是知道哪個人能往生的,你念佛發願,佛具足神通力,他是遍知,他早就知道了,但是你不知道。

信心」平生業成生報土,發願不要放逸

發願沒有成就信心,這個不僅現世有差別往生凈土之後也有化土和報土的差別。所以為什麼「不退轉」在本經中用兩段話來說,一個是聞,聞即信,是究竟成就;另一個是發願發願不究竟。

「信、願」是往生正因,都能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中信心是真正成就凈土法門不說願心不退,因為方便願心雜有自力自力即會退轉。不過經文前面講到,如果一日七日,或者一日一夜十日十夜念佛,你發願了,只要你沒有反過來,沒有說不願意往生,沒有徹底顛倒,你就會得到阿彌陀佛臨終接引。從佛邊來講,這個也可以稱之為「願不退」。但是「願」還要加一個「臨終接引」保你的環節,你的願真不真實,別人是不知道的,連你自己都不知道,所以千萬「不要放逸」,玄奘法師譯本內容是對沒有獲得信心成就者的最好提醒。

依據2011年6月4日在佑民寺《佛說阿彌陀經》開示整理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