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運法師:施主一粒米 大如須彌山──西方寺八關齋戒過堂開示

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

     ──西方寺八關齋戒過堂開示

  公歷2013年11月17日至18日,香港西方寺舉行兩天三夜的「八關齋戒精進佛法會」,來自中、港兩地的居士及善信,十分踴躍,參加人數約近二百之多。

  佛陀制定「八關齋戒」的由來,是因為佛教出家和在家弟子,都以出世解脫目的;所謂「出世解脫」,就是要「了生脫死」;而要了生脫死,就必須以「斷漏為上,出家為要」,但是,很多人因種種的因緣不能出家,所以慈悲佛陀為了讓這些弟子能學習出家思想生活,於是制定了八種防止我們做身、口、意三惡業戒條,讓在家的弟子暫住在出家之僧團里,過出家人遠離惡業生活,這八種戒條即稱為「八關齋戒」。

  八關齋戒法會的活動內容:包括授戒、唱贊、禮佛、拜願、念佛、繞佛、靜坐佛學開示等。由於法師領導有方,戒子們皆依教奉行,如法如儀,法會庄嚴殊勝,法喜吉祥。現將17日方丈寬運大和尚過堂開示全文刊出,以饗讀者。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

  大家,慢慢的吃,而且一定要吃飽。因為八關齋戒,是過午不食過了中午就不吃了,所以一定要吃飽。如果大家覺得飯菜不夠,可把碗放到枱前,讓行堂的義工們添加。但原則上第一次給你的,你可以吃剩,但第二次你自己要求添加的,為了惜福原故就不要吃剩。這個「不吃剩」的原則,就是希望大家惜福。我們經常說,「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因為每一粒米,都是施主供養的;每一滴水都是行者擔來的。雖然,現在不用行者去擔水,但是寺里自來水,是要付費的。所以十方道場,所靠的是十方供養,普結十方的緣,因此大家要懂得惜福

  我們佛教非常重視因果,所謂「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由於菩薩深明因果道理,所以他不種因;沒有因,那自然就沒有果。而我們眾生呢,就是不知因果,所以不畏因,造了惡業受報的時候才知道害怕。好像我們的人生,有生就有死;沒生也就沒有死了也就是說不生自然不滅道理就是這樣的。所以,佛教教我們不種因,不造業,那就能超越生死──「不生不滅」,這看起來,好像高深莫測,其實就是我修行的終極追求。

佛陀之所以制定八關齋戒目的就是方便在家的居士,來嘗試體驗出家人生活。根據《薩婆多論》的說法八關齋戒是以下八種戒律。確實地說,應該稱為「七戒一齋」,七戒是: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慾、不妄語、不飲酒、不著華鬘香油塗身,不歌舞觀聽、不坐卧高廣大床;一齋是:不非時食。

  這「七戒一齋」,其實是以五戒基礎。不過五戒是「不邪淫」,而八關齋戒期間是要求「不淫」;因為出家人生活是不淫慾的,非但身體上做到不淫,就是意念亦要一念不生,因為起心動念,都是罪過。一般來說,在家人是有染污的心,而出家人則修凈行,所以就沒有染污意念想法。當然了,除了前五戒外,還有不著華鬘香油塗身、不歌舞觀聽及不坐卧高廣大床,而最後的「一齋」即是過午不食,因為依照佛教說法,早上是天人吃飯的時間,中午是諸佛吃飯的時間,而晚上則是三塗吃飯的時間。今天大家既然來學佛,那麼,佛就是我們的榜樣。我們要以佛的言行作為仿效的對象

  所以我們守齋就要「過午不食」,過了中午就不吃,或只吃流質的食物這就是「持午」,也就是「齋」。我們一般學佛人,過了午還吃,那就只是「茹素」;茹素就是不吃「葷」,即不吃「五辛」。五辛,指的是蔥、洋蔥、韮菜、蒜,還有興渠。這個「興渠」是我們中國沒有的,它原產在哪裡呀?在印度是一種咖哩裡面的調料。這個中國沒有,因為這個五辛,生食增淫,熟食增瞶;對我們的身體有刺激性的作用,而且食後令身體發出異味。如果我們吃了蔥,吃了蒜,龍天護法就會歡喜,而且就會遠離我們。既然五辛有那麼多的不好處,所以我們就不應該吃。

  與此同時,大家在受持八關齋戒的時候,更要勤修六念;六念即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佛是因為佛是慈悲導師;念法,是因為法是三世佛母;念僧,因為僧是人間福田;念天,因為天是長壽安樂;念戒,因為戒能令我們身心清凈;念施,因為施捨能普濟貧窮

  另外,期間還要實行「禁語」,不過,這個「禁語」,不是戒,而是甚麼呢?是條例。好像我們香港有入境條例,這個條例就是規范、就是規舉,大家必須遵守、奉行。這些都是一個弟子應該具備的德行這是起碼的條件。以此為基礎,再往前推進就是菩薩戒沙彌戒、比丘戒、比丘尼戒。現在是由五戒再往上,發展成八戒。不過,很多人心裡頭,可能會覺得八關齋戒中有八條之多,會不會很難守?因此便生起了退心。

  說到這里呢,我想起了佛在世時的一個公案

  佛陀在世時,在「祇樹給孤獨園」帶領弟子修行,日日精進不懈。當時舍衛國的百姓佛陀非常敬仰,對僧伽也很尊重,每天僧眾出去托缽,隊伍都很整齊,當地的人都很恭敬供養
  有些年輕人看了,心裡很羨慕。其中有一位長者子心想:佛陀貴為王子,卻能舍棄富貴出家修行證果,得到天下人的仰慕尊重。於他也希望能遠離名利學佛出家。因此就向父母提出要求,父母當然是捨不得,但是他父母也是佛教徒,最後還是把兒子送到佛陀面前,請求佛陀完成兒子的心願。

佛陀於是收下這名弟子,然後請長老比丘代為教導;長老比丘就將他們生活中的規律一一為他解析,教他要守戒──五戒十戒,甚至要守二百五十戒
  這位年輕比丘一聽,竟然有那麼多戒,心裡覺得很惶恐。他想:「出家必須守這么多戒,一不小心就會犯了其中一條,我一定守不好;既然守不好,不如還俗好了,還俗可以做一個家居士,不但可以經營事業、娶妻生子,又可以護持佛法。」
  他心裡打定主意後,於是向長老比丘提出請求。
  長老比丘聽了得很不安,因為這位年輕人是佛陀親自交給他們教導的,現在起了還俗之念,是不是自己教得不對呢?長老比丘著實為難,即向年輕比丘說:「你想還俗不是不可以,但是要向佛陀表明心意。」

  於是幾位長老比丘就陪他到來到佛陀面前長老比丘一五一十地向佛陀說明情況佛陀就問年輕人道:「你為何剛出家又想要還俗呢?」
  年輕比丘也很坦白地說:「佛陀的教團里,大家都要守持凈戒,但是這些戒律太多了,我怕守不好犯了戒,那就污染了僧團,這不是很罪過嗎?所以我想還俗,將來也可以護持佛法呀!」


  佛陀說:「你聽了這些出家人戒律就退道心,那道心未免太淺薄了?」
  佛陀長老比丘說:「你們為何一下子就跟他說那麼多戒律讓他害怕呢?要依人依時漸進才好,一下子把那麼多戒加在他身上,太快了吧!把他給我好了。」
  年輕比丘聽了寬心許多,佛陀接著向他說:「年輕人修行不像你想的那麼復雜,守規矩也不你想的那麼可怕!你先不用管那麼多戒條,我只要你守三項戒規就夠了。」年輕比丘聽到只有三項,高興地說道:「三項?那應該容易多了,我願意守持。」

  佛陀說:「我只要你守好身、口、意。這三業能夠清凈,則一切的戒都可以漸漸達成。」
  年輕比丘聽了非常歡喜,他向佛陀叩頭禮拜,願意終身信受奉行。
  佛陀長老比丘們說:「我把願意終身信受奉行的年輕人再交給你們調教,你們要好好培養他。」
  這位年輕比丘,每天就這樣守持進修,因三業清凈,所以他天天都過得很愉快,不久之後便證得了阿羅漢果。
  很多比丘都很贊嘆佛陀的威德,因為佛陀簡單的幾句法語就能讓一個人開解歡喜、堅持守戒,可以把很復雜的規則濃縮,讓他一生守持清凈這就是佛陀最大的慈悲

  所以,同樣道理,今天大家不要給八關齋戒的八條戒嚇到,就要從身、口、意三方面下功夫,身、口、意三業能夠保持清凈這就是真正的戒。前面已經說了,而且我們還要勤修「六念」,精進念佛;因為一句佛號能滅八十億劫的生死重罪,而且正如經上所說:「憶念念佛,現前當來必定成佛。」只要我們心不旁騖,一心一意,不夾雜、不間斷,時間久了,功夫自然就會純熟,就會成片。一念的「阿彌陀佛」,功德實在不可思議。因為阿彌陀佛是所有諸佛中最慈悲的佛,被稱為「第一佛」。他發了四十八願,誓要度脫一切眾生往生彼國。阿彌陀佛他因地成就,果地圓滿,所以這四十八願實在非常的不簡單,每一個願,都是接引眾生,令他們都能離苦得樂,而且我們只要念佛就可以帶業往生

  這其中包含了「自力」和「他力」;自力就是我自己的信、願、行,而他力就是阿彌陀佛的接引力。有了這兩種力,我們就可以一起去到西方凈土。去那裡做甚麼?去繼而學習、繼續修行。所以大家經過這兩天一夜以後,回到家裡不要忘記「勤修六念,緊護八支」;這個「八支」就是我八關齋戒中所受的八條戒;而六念,剛才已經為大家解釋過了,相信大家都能明白。這兩天一夜法會,難得大家放下俗務來到寺廟體驗、感受出家人清靜生活;所以希望大家能做到身清凈、口清凈、意清凈,再進一步做到身業行慈、口業行慈、意業行慈。這樣的話,大家來受戒,就真正的沒有白來了!如此,我們這兩天一夜,才能功德無量、無量功德好了!我們結齋。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