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運法師:修行何處不道場?──若得心靜 處處皆靜

修行何處不道場?   

──若得心靜 處處皆靜

  11月17日中午我們西方寺「八關齋戒精進念佛法會」過堂開示結束之後,其中一位來自國內的戒子跑來向我請教;她說自己初學佛不久,很高興今次能有機會來到香港參加八關齋戒,由於這是第一次,所以對寺院法會中的一切特別感興趣,可是每到念佛靜坐之時,總覺得內心靜不下來,東想西想,妄想紛飛,覺得十分慚愧,所以特別向我請求,希望我能教導她一些安心、靜心之法;於是我為她解說了以下的內容

  禪宗第四代宗師道信禪師法器傳授給五祖弘忍之後,一個人雲遊四海,訪道結友,度化與佛教有緣之人有一天道信離開了黃梅的雙峰山,獨自撐小舟順江而下,來到白下(即今南京所轄區域),他棄舟上岸,信步走上牛頭山幽棲寺;這里風光秀麗,五色祥雲籠罩山頭,古木蔥蘢,花草芬芳,清靜幽雅。他步入山門,見寺內一僧人,問道:「廟里可有修道之人?」僧人心中頓感不悅,暗想:出家人都是道人!何有此問!於是用輕蔑的目光斜視著問話的老和尚聲音帶著責備的口吻說:「這里全是修道之人!」 

  道信禪師只是淡淡的一笑,「請問,哪位修道人修得最好呢?」被問的僧人並未馬上回答,倒是另一位年長的老僧聽到了,稍加思索,恍然大悟地拍一下大腿說:「有!您從這里再往深山更深處走十里有個叫法融的和尚獨居於那裡。」老僧又詳細說明了此人修行情況:「他整天坐禪,不理睬別人,也不起身迎送,為此大家都叫他『懶融』。有人看見他打坐時,有白猿獻果、百鳥獻花的神異現象您是不是找他呀?」

  「正是。」道信禪師按照老僧指引的方向尋徑而往,果然見到『懶融』;道信到來,他並不理睬,如同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照舊端坐不動,穩若泰山

  道信禪師問:「你坐著什麼呢?」

  「我在觀心。」法融回答道。

  「觀是何人?心為何物?」道信禪師再問。

  法融無以應對。之後互相通了法號。法融得知面前這位就是大名鼎鼎的高僧道信禪師,於是不敢怠慢,連忙站立起來施禮,表示尊重、敬仰。

  此時,山中本是極其幽靜,而道信禪師卻故意問道:「還有什麼地方比這里更安靜呢?」法融並未理解道信禪師這句話的玄機,只是表達他平日獨居於茅草庵中所領悟到的安靜,以為這里就是最安靜的地方

  道信禪師淺笑著搖搖頭,什麼也沒有說。

  其實道信禪師言外之意是:人在任何地方都可清靜只要你內心清靜的,身在何處都一樣,何須躲進深山無人之處去尋找清靜呢!

  正如《維摩詰經.菩薩品.第四》中所說人生修行,何處不是道場
  經文說到佛陀對光嚴童子說:「你到維摩詰那裡去探病吧!」光嚴回稟佛陀:「我恐陷不能去他那裡探病哩!」「為什麼呢?」「回憶往昔的時候,一次我正走出毗耶離大城,而維摩詰恰好進城。」我便向他行禮問詢:「居土您從何而來?」他回答說:「我從道場來。」我問他:「道場是指哪裡呢?」

  他回答說:「直心便是道場,因為內心質直,於外部也就不流露虛假這是一切萬行的根本呀;發心修行便是道場,因為這樣才能成就善事呀;有深厚信心就是道場,因為如此才能增長善德的緣故菩提心就是道場,因為真正之心沒有謬誤的緣故布施道場,因為布施不指望得到報答的緣故持戒道場,因為依此志願才能得成就緣故忍辱道場,因為悲憫眾生愚痴所縛,心中無掛礙的緣故精進道場,不懈努力永無倒退的緣故禪定道場,調伏自心使其柔順的緣故智慧道場,一切諸法盡現跟前,了無差別緣故慈心道場平等愛護一切眾生緣故;悲心是道場,救拔眾生苦難不辭勞苦,永無怨恨緣故歡喜心是道場,與一切行善眾生同喜法樂的緣故;舍離心是道場,斷除憎恨與愛欲緣故神通道場,能得六種神異本領救濟眾生緣故解脫道場,能獲八種背舍,惡業不生緣故;方便是道場,能隨緣教化一切眾生緣故;四攝是道場,以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爭取一切眾生向道的緣故多聞道場,聽說且能修行緣故;伏心是道場,依理正觀,行事自求符理的緣故;三十七道品是道場,循此可以斯受生,除有為法的緣故四諦道理道場,苦、集、滅、道確實顯示世間真相和出路的緣故緣起道場無明至老死永無盡頭,不斷循環的緣故;諸煩惱道場,知道煩惱不離如如實性的緣故;一切眾生道場,由眾生才知五蘊和合其實無我緣故;—切諸法道場,知道其本性空寂,無別無異的緣故;降伏眾魔是道場本心不動搖的緣故三界道場成道並非離三界而別有趣向的緣故獅子吼是道場,傳佛法無所畏難的緣故;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之法是道場,所有如上功德有助道之功,而無過失緣故;得證三明是道場,致此煩惱已斷,障礙盡除的緣故;一念頓悟知道一切法即是道場,因為一切智在此一念間得以成就緣故

  若能如此,善男子啊!菩薩若依據六種波羅蜜施行教化,度一切眾生,則其一切所作所為,舉手投足無不是道場,這樣的話,菩薩就安能住於佛法中了

  維摩詰這樣演說佛法時,即有五百天人發心求無上正等正覺

  以上這一經文,可以說實在把「道場」的意義說得太好、太透徹了!其實「道場無所不在,亦無處不在,也就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而心不離事,事不離心;由事顯理,由理悟心,於是凡論事說理藉以修悟之處,乃至世出世間法等等聚會修行之所,皆可名為道場

  所謂「心清凈,則見清凈」;「菩薩欲得凈土,當凈其心;隨其心凈,則佛土凈。」(〈佛國品.第一〉)只要我們的心是清凈的,那麼無論去到哪裡都是清凈的;又何須擔憂這個「妄心」不能調伏?

  所以,我回答這位戒子說,剛開始學佛修行,不要擔心內心無法安靜下來用功於道;若想堅定自己的信心,唯發無上菩提之心,同時更要「以戒為師」,時刻於身、口、意三方面下功夫,所謂「身三」: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四」:不妄言、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意三」:不貪、不瞋、不痴,如此下定決心,改往修來,恆以「學而時習之」的態度來自勵、自勉,日子久了,自然功夫純熟,更上層樓。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