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慧法師:修習生活禪的基本次第

修習生活禪的基本次第

凈慧老和尚

請大家先安靜下來,把腿盤好,靜坐五分鐘,體驗一下靜坐下來是什麼狀態。看我們的身心,能不能進入覺察、覺照的狀態,一種安住當下的狀態
 
當我們身心進入了安住在當下之後,我們又該怎麼做呢?本寺的祖師爺告訴我們方法,從釋迦牟尼佛那裡一直傳承下來的方法那就是守一不移。大家不妨根據這四個字的要求,看自己能否做到身心合一,守一不移?如果我們基本上能夠做到守一不移,哪怕只有半分鐘的時間,也我們在觀察自心上面一個很大的進步。
 
做到守一不移以後,進一步就要求一念不生要在修行上真正達到一念不生境界,從我們現在的人來說,即使是專修,大概至少也要三年的時間
 
真正達到一念不生了,我們心地光明就能顯現。那就百丈禪師告訴我們靈光獨耀,那就心地開明了。
 
安住當下,守一不移,一念不生靈光獨耀。這四四一十六字,就是修習生活禪的基本方法,基本次第。下面,我來講一講這四四一十六字,究竟怎麼樣在我們的修行中來落實。
 
為什麼要講這十六個字呢?我想,我們來參加一次禪文化夏令營不容易,每個人都抱了一定的希望,希望在這七天當中,學到一點東西,得到一點受用。往往要想馬上得受用,不是很容易。如果能夠掌握一個方法,回家以後能夠長時間地根據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去操作,去訓練,那我們就能夠在訓練當中不斷獲得真實的受用。我們今天的講課,就是希望能夠提供給大家這樣一個生活禪的練習次第。這個次第,前三句是講方法,最後得到的效果就是靈光獨耀,心地朗然,智慧開發。
 
四句話,不妨結合《心經》的第一段「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按照這一段話來修。或者說,按照這四四一十六字來修「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的法門
 
那我們怎麼修呢?首先,我們不要把自己看輕了,自己當下就要融入到菩薩的行列。融入到菩薩的行列是什麼意思呢?觀自在菩薩就是我自己。每個人自己就是觀自在菩薩。能觀照就能自在,能自在就是菩薩。如果每一個人都能把自己融入到菩薩境界菩薩的要求,修行就容易進步。如果我們時時刻刻都想到自己是一個很差勁的人,自己在修行上一點辦法都沒有,妄想很多,雜念很多,自己對自己在修養這一塊既沒有要求,也沒有希望,那就很難。如果我們把自己當作是觀自在菩薩,自己在修行上有希望,也有要求,那就很容易進入角色,進入境界。我們拿三分鐘的時間來試試看,看我們能不能夠暫時有一分鐘,或者半分鐘,進入到觀自在菩薩狀態
 
自在,身自在,心自在,法自在,內外自在。怎麼樣才自在得了呢?大家一定記得平常講的六字口頭禪:「看破,放下自在。」這六個字口頭禪,幾乎每個人都能講。但是一百個人講,可能就有一百一十個人落實不了。為什麼說一百個人講會有一百一十個人落實不了呢?因為有的人講得太多,他一個人就要頂兩個。這六個字講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看破」,要有大智慧;「放下」,要有大智慧,要得到大「自在」,更要有大智慧。觀自在菩薩,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以後所得到的結果;或者說,要想成為觀自在菩薩你就必須時時刻刻「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可以從果說到因,也可以從因說到果。因果不二,因果同時。
 
一、安住當下
 
安住當下的要領,就是要做到身在何處,心也在何處。
 
我們每一個人很客觀地觀察一下:我們現在坐在雙峰山下,四祖禪寺的藏經樓上,身體在此,心在哪裡?很客觀地反省自己,看我們的身和心是不是同在一地方這是修行關鍵的一點,也可說是做一切事情關鍵的一點。這個可以叫做身心一致,也可以叫做身心合一,也可以叫做身心統一。
 
不管怎麼講,安住當下是一個高難度的要求,一個高難度的法門。但是,又必須做到這一點,我們才可以說真正找到了安心法門,找到了使我身心健康身心凈化的法門
 
這個法門男女老少都可以用信佛的、不信佛的都可以用。這個法門,不是因為你具備什麼信仰就可以用,不具備什麼信仰就不可以用。這是一個心地法門心地法門,它拋開了一切的外在形式

大家一定聽過《六祖壇經》,知道六祖的故事。六祖在老家廣東聽人誦《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下子就覺得這句話了不起這句話就是解決人生問題的關鍵所在。他一定要了這句話是從哪裡來,這句話是誰說的,還有誰在傳授這個法門。他當時聽到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在那當下一念,他就心開意解了。你說他當時他的信仰什麼呢?他又沒有歸依三寶,他又沒有受持五戒心地法門不受外在一切形式的影響,時節因緣成熟了,當下就可以契入。佛教的所謂四聖,其中有一聖叫做獨覺,又叫緣覺,他出在無佛之世,沒有聽到佛說法,就是偶爾聽到一句經文,他就能悟道,他沒有別人的指引。
 
真正要修行,要解決人生的根本問題,解決人生的迷惑與煩惱,解決人生的種種不安定,一定要從安住當下著手。
 
安住當下有什麼要求?就是要放下,放鬆。《心經上講的「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畢竟是菩薩修的法門,難度很大,要求很高,我們這些平時完全沒有受過心理訓練的人,一下子就想掌握大智慧到彼岸法門,那確實很難。所以在今天這個講座當中,根據我們修生活禪的要求,是由道觀,來進入生活禪。那麼我現在所講的安住當下,是要你把當下的這一念心,安住在呼吸上。
 
別的東西都離得我們很遙遠,好像都在十萬八千里之外。只有呼吸,我們最容易感受,最容易把握,最現實。我們就把身心全部安住在這一呼一吸上。大家試試看,意念呼吸保持一致,使自己清清楚楚地知道呼吸的整個過程。在修止觀的專業書上,這個方法是叫做「隨息」。我們平常是說呼吸」兩個字止觀是說「息」這一個字。吸是入息,呼是出息。所謂隨息,就是隨著息的入和出,讓心就安住在息的出入上。在吸的時候,我們的意念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知道,我現在在吸氣;當出息的時候,也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知道息在呼氣。所謂隨,就是意念隨著呼吸的出入,安住在呼吸上。止觀書上的專業術語是:「知息出入,知息長短。」這是屬於六妙門中的一個法門:隨息。
 
二、守一不移
 
安住當下,安住在呼吸上。在安住在當下之時,為了使我們的意念真正和呼吸保持一致,使意念呼吸合一,四祖大師提出來,讓我們運用守一不移這個方法。守一,在佛經上叫做心一境性,或者叫做制心一處。翻譯佛經大德們,用中國固有的名詞,把制心一處內容表述出來,就是「守一」。這種方法的運用,這種文字的表述,都是由來已久。
 
守一是一個古老的法門。這個法門佛教還要早,因為人類要修練,就一定要有一個調整身心的根本方法。經過古代的修行者,包括佛陀出世以前的修行者,反覆試驗以後,覺得沒有別的方法,只有讓這個心能夠專一了,一切妄想雜念才能慢慢停止下來,內心智慧才能逐步開發出來。
 
不管講什麼么法門,不管講得多麼天花亂墜,都離不開這一點,都離不開怎麼樣使心能夠專一。念佛要念多少,持咒要持多少,守戒要如何守,都是因為心猿意馬難以調伏。社會有種種問題,人生有種種迷茫原因是什麼?心不專一,東想西想。給你們開個玩笑吧。年輕小夥子談戀愛,心不專一,今天想著這個,明天想著那個,就會走很多彎路,造成很多誤區,產生很多苦惱。所以專一,是調整我們這個身心的一件大事。世出世法,要對治的就是我們這個方寸之地。所以有的禪師就說,要讓「心田不長無明草,意地常開智慧花」。能夠這樣,我們的心就一了,我們的這塊心地就干乾淨凈。
 
要安住當下,就要用守一不移的方法讓我們當下這一念有所依託。依託在什麼地方呢?可以依託在呼吸上。大家來試一試,清楚地知道:現在是在吸,在呼,在吸,在呼……。一行禪師的訓練:「吸進去,呼出來;吸進去,呼出來……」他是把修止觀「知息出入」的方法,用現代的語言表述出來。我們來試一試。「吸進去,呼出來;吸進去,呼出來……」逐步使我們急促的呼吸平緩下來,使我短促呼吸延長,使粗淺的呼吸能夠深入到丹田。息能到丹田,守一不移的功夫就見成效了。息能深入到丹田身體的各個部位就會起明顯的反應。經絡會更加地暢通,血液的流通會更加正常,臉上的顏色和表情會一天天地變得更安詳。希望我們真正按照守一不移的方法來觀察呼吸,使這一浮躁不安的心逐步專一,把一切妄想雜念放下
 
守一不移這個方法,可以分為四個階段,或者說有四個要求。
 
首先是要放下一切妄想雜念我是妄想雜念分為兩件事。妄想是沒有目的的亂想,雜念是做事不專一,想問題不專一。嚴格來講都是妄想有一些是無目的去想有一是有目的去想。有目的去想,使心不專一,那就雜念;無目的的,妄想紛飛,不知道在想什麼,心跑掉了那就妄想
 
放下妄想雜念,就要訓練這個心,使它放在我們觀察某個對象上。佛教把觀察和觀象對象二者,叫做「能緣」和「所緣」。這個「緣」是動詞。比如說我要來認識這個杯子,這時的心念就是能緣,杯子就是所緣。我們現在就是要把能緣集中專一地固定在所緣上,讓能緣的心放在同一對象上。在這里,我們所緣的對象就是呼吸這就叫制心一處,四祖大師叫它守一不移,中國道家功夫叫它守一或者抱一。這一古今中外是一致的。人類追求的目標都是一致的。這是放下

第二個要求是專註專註一境,在同一個對象上,不要三心二意,看準一個目標,能緣所緣統一起來,這就專註
 
專註時間久了,腦子可能會走神,會麻木,甚至會不清醒,會睡覺。所以第三個要求是清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點也不糊塗這叫清明
 
第四個要求是綿密。使放下專註清明狀態能夠連續地保持,中間不能有間斷,不能夠隨便轉移目標這叫綿密就像一股山泉之水,叮叮咚咚,綿綿密密,常流不斷,心越用越細,越用越專,綿綿密密。能夠做到這一點了,守一不移的要求就逐步達到了。這是功夫,是真功夫,這不是靠說就能得到的,一定是要靠行才能得到。
 
三、一念不生
 
是不是我們要永遠停留在守一不移的方法上呢?這種方法也只是一個過程。真正達到能緣和所緣、能守和所守一致了,能所不分了,妄念不起了,那就到了第三個階段:一念不生。能夠做到能所雙亡了,就可以達到一念不生。我們大家是不是達到了先不管,我們大家先來試試,看一念不生是個什麼狀態
 
各位一定要明白,一念不生是一個很長的過程,而是一個很短的過程。如果真正能夠做到守一不移了,能守所守雙亡,一念不生是一個接近超越、接近突破的過渡階段。所以這個階段不會很長,而是很短暫,甚至一瞬間就突破了
 
四、靈光獨耀
 
破了之後,接下來就是第四個階段靈光獨耀,開悟了。心地朗然,靈光獨耀,那就開悟了。
 
我今天特別把這四四一十六字提出來,貢獻給大家。安住當下,守一不移,一念不生靈光獨耀。這就是修習生活禪的基本次第。
 
 
 
下面我想按照古人在書上的介紹,講一講具體怎麼樣調呼吸的問題。
 
坐禪是一個古老的法門,現在的人根據古人經驗,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辦法我想,古人所總結那些經驗,固然是根據古人生活環境時代背景總結出來的,但是它具有超越時空意義這是第一點。第二點,古人寫這篇文章,一個是他本人有真正的體驗,另一方面他也繼承了過去的書本上的經驗,和修道者之間相互切磋所積累的經驗
 
修行這個問題上,我們還是要以古老的傳統作為標准。我們學佛,首先就是要學這些古老的傳統。從釋迦牟尼佛到今天,已經過了二千五百多年,我們是在學習二千五百多年前出現的一位聖者、一位覺者他所創造的法門。這個法門儘管在不斷地發展,一直發展到今天,即使是我所提出的生活禪,它所依據的,仍然是佛陀提出來的法門,只不過是把它用一種新的語言方式表述出來而已,法還是那個老法,還是那個古老的法門。包括釋迦牟尼佛在內,他所覺悟成佛這一條道路,佛說這是「古仙人之路」。因為過去還有佛,過去還有真正成了神仙的人,他們所走過的這條路,佛現在再走一次,所以叫古仙人之路。我們今天來到四祖寺,也是在重走古仙人之路。四祖寺這一條路,四祖大師走過,四祖大師的許多弟子走過,一千三百多年來在這里修行成道的人都走過,都在這里得到過受用,都在這里破了人生的種種障礙。所以我們要相信,這是一條古仙人之路,不是某某人創造出來的,它是客觀存在。只要我們肯根據這個方法去做,就一定會有結果。
 
關於調呼吸天台智者大師寫過幾本止觀書。他把佛教所有有關禪定修行方法,進行了全面的總結。提出有世間禪,有出世間禪,有出世間上上禪。所有這些禪法,最基本的功夫,都是在呼吸用功智者大師還把修習禪定歸納成為從三個方面入手,所謂色、息、心。色法,息法和心法。其中色法主要是指不凈觀,息法指修數息觀。修不凈觀、修數息觀,都離不開心念這兩個都要從調心入手。修不凈觀和數息觀,最後所要達到的目的都是要調整調伏當下的這一散亂心,這一妄想心,這一念被種種塵勞污染了的心。
 
佛陀時代,是把數息觀和不凈觀看作是進入禪門,進入修行的「二甘露門」。我們眾生處在熱惱之中,要用甘露法雨來消除身心熱惱,獲得清涼自在。要獲得清涼自在,就一定要修這兩個法門當中的某個法門。作為生活在現代社會當中的我們,也還是以修數息觀為最穩妥。

智者大師在他的書上說,我們修行的人,要進入三昧,在正式修習禪定之前,首先就要調整我們的身體,行住進止,動靜營為,都要密切注意自己的身心活動,使它符合修定的要求。這也就是說,我們作為一個要調伏亂心,要調呼吸的人平常的一切活動,要盡量地安祥安靜,大說大笑大鬧,心很容易散亂,所以在平時,就要動止安祥,寡言少語,說話低聲。在這七天當中,我們只交流的學習心得,和學習心得無關的話,無關的事,不要去管,不要去說,也不去想。這樣,我們這七天才能真正過得很安靜、很清凈很有收獲。在這專修的過程中,一切言行不要粗獷,要安靜。智者師說:「若所作粗獷,則氣息隨粗。」行為粗獷,氣息就粗獷;行為很安靜,氣息也會調柔。
 
調  身
 
正式打坐的時候,關於調身有九個步驟:
 
1、對座位的要求
 
我們走到座位上來,首先就要把位置整理好,墊子鋪好,前前後後,左左右右,不要妨礙他人。使自己能夠坐在這里安穩身體安穩身體安穩了,我們的精神才會使之安穩下來。所以「初至繩床,即前安坐處,每令安隱,久久無妨。」開始坐的時候,讓座位高低合適,墊子不軟不硬,坐下來身體很平穩,這樣我們安坐一段時間之後,就不會覺得疲勞。如果座位不適當,坐久了身體會很辛苦。這是第一點。
 
這一點,在共修的過程中往往顯得很重要。當然,回到家裡去以後,如果還想繼續地來坐禪,也要注意。在家裡,不妨選擇空氣流通、很安靜、沒有噪音地方,或者選擇噪音比較小的時間段來打坐打坐座位也可以像我們的現在一樣,把毯子鋪在地板上,就在地板上打坐。下面的墊子必須有一定的厚度,坐在那裡才不會辛苦。然後後面也要有一個座墊,使臀部能夠高出大腿一寸半到兩寸左右,這樣坐下去,腰板才能自然挺直,否則前後一樣高,坐下去腰板挺不直,會坐得很辛苦。
 
2、跏趺坐
 
第二步的要求,是講兩隻腳怎麼安放。這兩隻腳,可以半跏趺坐,可以全跏趺坐。所謂半跏趺,就是右腿在下,左腿在上;或者左腿在下,右腿在上。這叫半跏趺。在座女營員、女居士,不妨按照半跏趺坐來要求自己,不要練全跏趺;男營員可以練全跏趺,先是右腿在下,左腿在上,然後再把右腿搬上來。
 
雙跏趺一步到位很困難,要逐步地來。畢竟我們沒有練過,韌帶很緊,一坐下去之後,兩隻腿這樣交叉,血液流通受到阻礙,會感覺到疼痛麻木。如果出現疼痛麻木的現象千萬不要緊張,不要覺得會出現什麼對身體不利的影響。如果方法對頭,對身體是不會有什麼不良影響的。
 
坐多長時間呢?開始練的時候,我建議至少每一座不要少於十五分鐘。如果少於十五分鐘,就沒有什麼效果。在十五分鐘的基礎上,經過一個月左右的訓練,就能達到每一座能夠坐上四十五分鐘,乃至一個小時。即使是坐得很純熟了,腿子也不疼,意念也能守一不移,一座也不要超過兩小時。超過了小時可能會有一些副作用。我們一般的要求,是每一座以一個小時為准。坐了一個小時以後,再慢慢地把腿放下來,如果疼痛就把腿揉一揉,搓一搓,然後行走。
 
或者單跏趺,或者雙跏趺。萬一單跏趺也不行,散盤也可以,又叫交腳坐。我們大部分是年輕人,都有希望練成單跏趺和雙跏趺,不要滿足於散盤。因為這不僅僅是信仰問題,這是身心修養最好的方法,是我們鍛煉身體最好的方法
 
3、解寬衣帶

如果穿著很緊的衣服,褲腰帶很緊,衣服很緊,那就打坐不利。必須解寬衣帶,要使身體要有勒得慌的感覺,要使整個身心有什麼舒服感覺,讓氣血流通,不要有人為的障礙
 
4、安置兩手
 
左手在下,右手在上,結成定印。小指頭外側貼近腹部,大拇指輕輕相拄,兩肩放鬆,胳膊彎曲呈半圓形,結印的手不要架起來,輕輕擱放在腿上。這樣身心就能安詳自在。初學打坐,是一件很苦惱的事情,如果這些要求不到位,姿勢舒服,就沒有任何效果。一定要讓一切的要求都做到位,有一個規範的姿勢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叫禪定印;右手在下,左手在上,叫彌陀印。我建議大家在坐禪的時候結禪定印,與修定更容易相應。
 
5、身體姿勢
 
身體姿勢剛才也講到了一些。坐好以後,兩肩放鬆放齊、兩隻手結成印輕放在腿上,腰板自然挺直,不要故意地挺,也不要含腰。自然挺直以後,血液流通才會正常,呼吸才會順暢。特別是不要勾著腰。勾著腰,呼吸很難調好。
 
身體方面還有一些其它的要求。坐下來以後,為了使氣血調和,可以做一些簡單的活動。比如我們這樣向前傾斜,轉動身軀,先從左邊到右邊,三次;再從右邊到左邊,三次。做這個動作的時候,頭不要動,只是胯骨動。
 
活動完了以後,我們安靜地坐下來。讓整個坐姿構成一個等邊三角形。後邊一定要墊高一些,身體稍微向前傾斜一點,然後肉團心正好在中間,一條垂直線這么下來。所謂等邊三角形的意思是什麼呢?就是兩腿盤好後的寬度,和肩膀到大腿膝蓋的寬度,基本上是一致的。這也就是說,並不要求你把腿盤得很攏很窄,大體上有從肩膀到膝蓋這樣的寬度就可以了,這樣就基本上成為一個等邊三角形。這樣地,重心就剛好在中間,坐下來以後就會安定
 
大家不妨試一試。這些方法很有用。這些方法,幾乎是所有的宗教都在使用的方法,也是所有練功的人都在使用的方法。這套方法沒有宗教性,沒有信仰的要求。如果有個別參加夏令營朋友是沒有宗教信仰的人我想也不必以排斥的心理來拒絕這個方法,可以以一種融入的態度,來接受這種身心訓練的傳統方法
 
6、頭頸平正
 
我們出家有一句行話,叫「頭靠衣領」。我們現在穿的文化衫沒有領子,沒辦法靠到衣領,那麼將頭擺正就可以了。然後兩耳與肩垂直,鼻子和肚臍相對,也就是頭不能偏斜,兩肩要齊平。「鼻與臍相對,不偏不斜,不低不昂,平而正住。」
 
7、吐出濁氣
 
這些姿勢都到位以後,就開口吐出腹內的濁氣。讓腹內的濁氣從丹田慢慢呵出來。三次就可以了。吐的時候不要頭向左右,以免影響他人。把腹部的濁氣吐出來,有利於呼吸的調整,有利於氣血的通暢。
 
8、舌頂上齶
 
合上嘴,不要張開。呼吸的時候,用鼻孔呼吸,嘴自然合上,讓舌尖輕輕頂住上齶,不要使勁。舌尖頂住上齶,口腔自然就有津液產生。津液產生以後,自然會流向喉部,打坐的時候就不會覺得口渴。如果產生了津液,千萬不要吐出來,可以把它咽下,那都是營養。經常吐唾沫的人身體不會好。當然痰要吐出來,津液不要吐。有些人喜歡吐口水,那樣不好,那樣就會變得面黃肌瘦。

9、微閉雙眼
 
最後一個要求是自然合上兩眼,以剛好遮斷外邊的光線為度,也不要把眼睛閉得死死的。當然也要靈活掌握。當我們精力旺盛的時候,不妨眼睛合上讓它斷光,這樣更容易使心念專一。如果昏沉來了就把眼睛稍微睜開一點。
 
以上就是打坐調整身體的一些步驟。這個方法,各派的要求大體上一致。剛才講的,是隋朝智者大師總結出來的,一共分為九個步驟。如果把走近繩床的那一節不要,然後把閉口與對於身體的要求合成一條,那就剛好和現在所說的毗盧七支坐法的要求一致。這篇文章從寫作到今天一千四百年,我們今天拿出來用還在非常符合現代人的要求。
 
調  息
 
上面講調整身體方法,下面講呼吸的要領。
 
呼吸一共有四種狀態,所謂息有四相:風、喘、氣、息。我們一般人的呼吸大部分停留在風的狀態,再好一些就是喘,再好一些就是氣。只有把風、喘、氣調整到息的狀態,那才是達到了調息的要求。
 
上講:「守風則散」,意念守在風的狀態,心就容易散亂;「守喘則結」,守喘,氣息就不順暢;「守氣則勞」,意念放在氣的狀態,心就會感到很疲勞;「守息則定」,只有把意念放在息上,才能夠進入禪定
 
這些方法,聽起來好像很繁瑣,讓人覺得無所適從。不過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要點:
 
第一、讓呼吸從急促而變得緩慢;
 
第二、讓短促呼吸逐漸深沉下來。
 
一般地,我們的呼吸到胸口就為止了,再深不下去,很短。短了就會快,深了它就會慢。短、促、快、淺、粗,把這幾項避免了,調整過來了呼吸就會逐漸變得長、緩、慢、深、細。如果呼吸成為一種綿綿密密、若存若亡、若有若無的狀態那就是達到了息的狀態
 
這里所謂的守一不移,就是要守息。守住息的相狀、守住息的狀態。守息則定,守息才能真正進入到一念不生狀態
 
安住當下,守一不移,一念不生靈光獨耀。這四句話的中心點,是要放在守一不移這個具體的方法上。而這個具體的方法,又要求把全部的注意力放在調呼吸上。呼吸調好了自然身心安定身體健康工作會提高效率,學習會提高記憶力,我們做一切事情,會更加專心致志地去做,最後真正達到智慧開朗、身心解脫這個最終目標。我們每一個人都要信心,每一個人都要把自己當作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得大自在
 
 
提  問

問:如何在白天工作生活中觀呼吸
 
答:行住坐卧都可以觀呼吸。因為呼吸有一分鐘、一秒鐘離開過我們。我們之所以還有生命是因為呼吸。沒有呼吸了就沒有生命了。呼吸是最容易把握的,當然也是最難把握的。你坐在這里怎麼調呼吸,走路的時候也可以這樣調,睡覺也可以調,工作的時候還是可以調。所謂安住當下,總的要求主就是身在何處,心就在何處,所以呼吸也就在何處。生命存在的表現形式,就只是這口氣!這口氣沒了生命也就沒了
 
問:六妙法門「數、隨、止、觀、還、凈」中的「觀」和「觀自在菩薩的」的「觀」是一樣的嗎?或者一個是方法,一個是所要達到的目的
 
答:「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這個深般若,是「照見五蘊皆空」所顯示的大智慧,和六妙門的「觀」,有很大的區別。 「數、隨、止、觀、還、凈」是一個過程,「凈」以後才是「觀自在」,還不是一個結果。結果應該是「度一切苦厄」。
 
問:佛教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那麼如何在現實生活中做到「即於一切,不落三界」?
 
答:不離有漏修無漏。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