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源法師:《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一

佛說彌陀經要解》講義(一)

本源法師主講
敬請大德斧正

彌陀佛!

各位同修

今天我們開始學習《彌陀要解》。修學凈土法門同修都知道,凈土法門依據三經一論,即《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以及《往生論》。後來凈土宗三代祖師印光大師又將《大勢菩薩念佛圓通章》、《普賢行願品》加入其中,合稱為凈土五經。在這五經當中,以《阿彌陀經》最為大家所熟悉,而且基本上能夠背誦,熟背如流。但是對它義理,我相信很多人都不甚了解。歷代大德對於這部經的註解有很多,最著名的有——明末幽溪大師所著的《彌陀圓中鈔》,蓮池大師所著的《疏鈔》,以及今天我們學習的藕益大師所著的《彌陀要解》。《彌陀要解》是印光大師極力推薦的一本關於《彌陀經》的註解大師稱贊此註解是「自佛說此經以來第一註解,妙極確極,縱令古佛再出於世,重注此經,亦不能高於其上矣」。大家都知道:印光大師大勢菩薩再來大勢菩薩如此讚歎此註解,可見藕益大師不是普通人,至少比大勢菩薩的位置要高,不是阿彌陀再來,也是觀音菩薩再來

    《要解》雖然精當簡捷,但是其中涉及很多比較專業的天台名相以及天台思想,而且是以文言方式寫成,這對我們現在修學的同修來講,確實有點困難。近代的寶靜法師以及圓瑛法師又先後對《彌陀要解》進行了注釋,寫成了《親聞記》以及《講義》。雖然兩位大師所處年代離我們較近,但他們所註解的這些講義,在一些初學佛的人看來仍然比較吃力。所以我們今天盡量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大家介紹這部要解。希望大家能夠恭敬心地去聽。佛法是從恭敬心中得。

    本書的標題《彌陀要解》,「彌陀」就是指佛說彌陀經》,「要解」就是對於這本經的註解這部要解是誰來註解的呢?請繼續看,「清西有沙門藕益智旭解」。藕益大師明末清初時代的人,因為大師在寫這部註解的時候已是清朝,所以這裡的「清」就是清朝的意思,表示時代。「西有」是他別號,意思是西方實有極樂世界。「沙門」,印度語,翻譯成中文就是勤息。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嗔。沙門四種:聖道沙門、示道沙門、命道沙門、污道沙門什麼叫聖道沙門?已經覺悟世間一切真相的就是聖道沙門,佛、辟支佛即是。什麼是示道沙門呢?宣傳佛的正法者,譬如舍利尊者。什麼是活道沙門?按照佛陀的教誨依法修持的就是活道沙門。什麼是污道沙門呢?不按照佛所說的,在佛門中造種種的惡業,犯戒,等等惡行,就是污道沙門。現在一般的出家人都比較謙虛,自稱沙門某某,例如我們在外面常看到寺院牌匾上的題字,署名沙門某某題。我們繼續看「藕益」,藕,大家都知道,是蓮花所依賴生存的莖,由藕能夠生出荷花,這是用藕比喻信願念佛往生西方即是蓮花化生。益,就是利益,由信願念佛感召往生西方的利益。「智旭」是法師的字型大小。拿我本人來說,大家知道我的法名本源,另外我還有一個字型大小,大家不熟悉,叫演進,是師父給起得名字。「西有」「智旭」「藕益」這三個名字是指同一個人,就是藕益大師。「解」就是解說的意思。古時解釋經文文章叫做疏鈔。但是在藕益大師註解這部要解之前,已經有了《圓中鈔》與《疏鈔》,所以藕益大師為了加以區別,名之為要解。

    藕益大師明末清初時代僧人蘇州木瀆人。早年誹謗佛教,曾經撰寫誹謗佛法的書籍幾十篇。大師十七歲時,讀蓮池大師的《自知錄》與《竹窗隨筆》,知道了以前對佛法誤解,即將此前所著誹謗佛法的書籍悉皆焚毀。二十歲誦《地藏經》發出世心。二十三歲聽聞楞嚴經》生起出家之心。遂於二十四歲依憨山弟子雪嶺出家法名智旭。隨後深究禪宗二十六歲受菩薩戒,隨後遍閱律藏。後來大師生得一場大病,決定專修凈土法門,求生極樂。但業報未盡,從鬼門關走了一回,對生死無常深有體會之後,大師就專門修學凈土法門。我們看藕益大師是示現給我們大家看的,以前修學各種法門,但是當死亡真正來臨時,卻束手無策。這個時候只能依照凈土法門求生極樂世界

    大師有一位朋友,也是專修凈土法門的,就請大師把《彌陀經》注釋一遍,要求寫得言簡意賅,義理周全。大師隨即動筆書寫,僅用九天的時間就完成了這部要解。藕益大師花九天時間寫成,我們花九年卻不一定能把它的義理全部領會。但是,只要你至誠恭敬,面對要解也不會有多難,俗話說,功夫不負有心人啊。

下面我們看正文

【原夫諸佛憫念群迷,隨機施化。】

    諸佛菩薩已經證得了究竟解脫,為什麼還要到這個苦難世間來救度眾生呢?因為佛菩薩有大慈悲心不忍眾生苦難世間受苦,牽掛著我們這些苦難眾生,示現到娑婆世界,來度化我們這些有緣的眾生。但是我們卻無法理解佛菩薩的大慈悲心,不能破迷開悟,雖然接觸到這樣甚深解脫大法,卻不能依教奉行,還是迷惑顛倒。我們要相信佛的話,老老實修行解脫,相信佛菩薩力量,能夠幫助我們出離六道輪迴苦海

眾生有不同的根機,佛只能隨順眾生的根機而講種種的法門。有些比較散亂,有些嗔心很大,有些比較愚痴等等不同的根性。於是佛講了種種的法門,多散眾生修數息觀,多嗔眾生慈悲觀,多痴眾生因緣觀等等諸多對應的法門

【雖歸元無二,而方便多門。】

雖然眾生的根機不同,講了諸多法門。但是修行最終的目的都是一樣的,就是學佛成佛。不管你修學禪宗也好,密宗也好,凈土也好,最終的目的都是成佛。所以叫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但是到了法華會上,佛陀開權顯實,把所有的方便法門全部打開,讓大家看到佛陀講一切方便法的真實意,顯示了佛陀的本懷,最終都是希望所有眾生入於大般涅槃

【然於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圓頓者,則莫若念佛求生凈土。】

法華會之前所有的法都是方便法,一切方便法又是真實法,都是諄諄誘導大眾趨向解脫大道。在這一切法中,求其至直捷。直,就是不屈,不走彎路。捷,就是快捷的意思。修學其他通途法門,至少要斷見思惑,才能了脫生死。如果修通途法門,完全仗自力。可能這輩子都還沒有斷盡見思惑,死神已經來了,那你之前所修,就白修了,因為下一世不知道到什麼地方去,即便到人道也不一定能修學正法前世所修的也不能繼續保持下去,因為有隔胎之迷。而修學凈土法門是非常直接,而且能夠非常快捷成佛。只要能夠往生西方,就能夠圓證三不退成佛就快了。

    至圓頓者,圓就是圓修一切法,圓成佛道。從因地講是要圓修一切法,到果地也要圓滿佛果

    修學凈土法門只要一往生西方就得不退,什麼是三不退呢?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如果我們修學通途法門你要得到三不退第一個不退,就要斷盡三界八十八使見惑。這是什麼位置呢?小乘就是初果須陀含,大乘別教初住,圓教初信。行不退,就是要斷盡見思惑、塵沙惑,這是大乘別教的十向,圓教的十信位。如果能夠斷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是念不退了。那就大乘別教初地,圓教初住以上的位置。這是不退,但是不圓滿。圓證三不退,就是等覺菩薩的位置。你看我們一個業障凡夫,只要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雖然見思惑沒斷,但是我們所享受的是等覺菩薩的待遇。

    至頓,有些法門是慢慢引導你進入佛果,趨向菩提的,也有些當下就讓你趨向菩提凈土法門,不假方便,當下圓收,圓收圓成,這個就是至頓。

    不但蕅益大師這么讚歎凈土法門印光大師也多次強調凈土法門是至圓頓,至快捷的法門

【又於一切念佛法門之中,求其至簡易、至穩當者,則莫若信願專持名號。】

    念佛方法四種:一、持名念佛;二、觀像念佛;三、觀想念佛;四、實相念佛。這四種,攝盡無量的念佛法門,依此修持,確保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其中前三種是事持,後一種是理持。

一、持名念佛

    就是我平時的持名念佛。信願具足,都攝六根執持阿彌陀名號

二、觀像念佛

    觀像念佛源於《大寶積經》。經中說釋迦牟尼佛因地修行,名大精進菩薩,未出家時,看見一比丘在畫佛像,非常庄嚴,從而生起恭敬心,隨即發心出家出家後,向那位比丘禮請其所畫的佛像比丘滿足了他深切的心願。於是,他誠心誠意地恭請佛像到深山裡供奉,專修觀像念佛,即眼觀佛像,心裡念佛這就是觀像念佛的起源。

    我們平時修學觀像念佛,可以請一尊阿彌陀佛的佛像,每天在佛像面前至誠恭敬觀想彌陀相好庄嚴

但末法眾生障深慧淺,心念粗劣,觀像的時候,佛像能夠顯現;不修觀的時候,心中就無佛像。這樣,則成間斷,不能前後相續,難以達到一心不亂

三、觀想念佛

    觀想念佛就是觀想彌陀佛本願功德不可思議,以及觀想南無彌陀佛六字宏名功德不可思議

四、實相念佛

    實相念佛,屬於理持法門,非常高深,不是語言文字所能表達的。就是念我們自性與阿彌陀佛無差別

    在這四種佛法門當中,最簡單,最穩當的就是具足信願持名念佛。蕅益大師講到:得生與否,全憑信願,品位高下在於持名功夫的深淺。持名念佛的前提千萬不能忘記。我們現在大部分人啊,只知道念佛,卻沒有信願,講得簡單點,還是不想離開這個娑婆世界!沒有往生的心。如此雖然嘴巴上念佛,但是喊破嗓子也枉然。所以一定要具足信願去念佛

    那什麼是信願呢?信,就是要信極樂世界實有,信我們只要具足信願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願,就是要願離娑婆,願生極樂

    至於信願,我們往後還要詳細地和大家講解。具足了信願,我們去做一切事情都是服務於往生西方,真正地做到了以出世的心(生極樂的心),做入世的事(娑婆世界)。

【是故凈土三經並行於世,而古人獨以《阿彌陀經》列為日課。】

    最早在中國流通的是《觀無量壽經》,接著流通的是無量壽經》再後來是《阿彌陀經》,這三本經典中國得到了廣泛的流傳,並行於世。到了宋朝的時候,祖師大德就把彌陀經》列入早晚功課

    為什麼會把《彌陀經》列為日常功課呢?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豈非有見於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攝事理以無遺,統宗教而無外,尤為不可思議也哉!】

    有見於信願持名念佛法門很簡單,能夠讓三種根性的人都能修學(上根、中根、下根)。

    信願持名念佛法門,是通過有為之念契入無為之法。很簡單,就是念一句彌陀佛號這是事修。事修之久必得三昧,契入理體。

    宗教就是宗門教下。宗,就是禪宗,注重從修入手,禪宗不立文字,直觀其心明心見性這是宗門的修法。教下,就是教理,就是依照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而達到實相般若。注重對教理的研究,依照教理去修學,而大開圓解。比如天台宗,就屬於教下。

    我們都攝六根,凈念相繼,能夠開悟這就是屬於宗門,念佛法門是無上甚深微妙禪。念一句佛號,讓你能夠體會這句佛號所蘊含的不可以思議真理,就是教下。

    最後這一句,是蕅益大師讚歎這句佛號不可思議哉。

【古來註疏,代不乏人,世遠就湮,所存無幾。】

    歷代有很多大德高僧為《彌陀經》註解,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都無法保存下來,能夠保留下來的也不多了。

【雲棲和尚著為《疏鈔》,廣大精微。幽溪師伯述《圓中鈔》,高深洪博。】

    雲棲和尚就是蓮池大師,蕅益大師是在他塔前剃度的,所以稱蓮池大師和尚(和尚就是親教師),藕益大師自稱是他弟子。蕅益大師讚歎蓮池大師所寫的《疏鈔》廣博浩大,精妙入微。

    幽溪師伯就是傳燈大師,是蕅益大師師父的師兄弟,所以稱幽溪大師是師伯。幽溪大師天台大德,台宗把佛教分為藏,通,別,圓四種教。圓教就是圓滿的教,最高的位置。天台宗講真諦,俗諦以及中道第一義諦。中,是中道實相,非是空、假、中三觀的「但中」。幽溪大師把《彌陀經》放在至圓、至頓的位置,圓教中道實相法門,所以稱他的註解為《圓中鈔》。幽溪大師天台宗的大德,是以圓教的思想來解《彌陀經》,以中道實相來彰顯其深義。所以註解得非常高深。

【蓋如日月中天,有目皆睹,特以文富義繁,邊涯莫測,或致初機淺識,信願難階。】

    以上兩位大師對《彌陀經》所注的解釋,就如天上太陽月亮,有眼睛的人都可以看到。這兩部註解內容非常豐富,但義理非常繁鎖,而且很深。一般人是無法揣摩它的邊際的。初機的人看到它,簡直是天書,看不懂。當然就無法生起信心,沒有信心就不導願,沒有願就不能啟行。

【故復弗揣庸愚,再述《要解》。】

    這是大師謙虛的講法。所以我就不思量自己才智的平庸與愚痴。就再來依照佛的經典,述寫一本《阿彌陀經》的解釋。大師在這個地方用「述」,不是著,可以看出大師給我們放了個好樣子,講經說法不能離開佛教眾生的本懷,而是要按照經典的意思去述說。

【不敢與二翁競異,亦不必與二翁強同。】

    二翁就是幽溪大師與蓮池大師。競異,就是故意不一樣,顯異惑眾。也不可能與兩位大師註解完全一樣,這是大師比較自信,他寫的註解也有可能與前面兩位大師有寫得不一樣的地方

【譬如側看成峰,橫看成嶺,縱皆不盡廬山真境,要不失為各各親見廬山而已。】

    這個地方,藕益大師用了一首蘇東坡的詩《題西林壁》來譬喻他為什麼要寫這篇要解。

    這首詩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側看成峰,橫看成嶺,這是告訴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山峰,會看到不一樣的景象。這裡用廬山比喻《阿彌陀經》,每個人這部經典的理解不盡相同,各有各的心得體會。

    大家雖然不能看到廬山真實面目,但是都親自看到了廬山。就是每個人對《彌陀經》的理解不一樣,各執己見,雖然沒有佛的境界圓滿,但都是大家親自證得境界。都符合佛意。

【將釋經文,五重玄義。】

    講經之前一般都用天台宗的五重玄義,或者賢首宗的十門開啟,首先對一部經典的主要內容有個大致的了解。

    蕅益大師天台宗的傳人,這部彌陀要解》也是按照天台的五重玄義講的,什麼是五重玄義呢?五重,就是五個層次玄義,就是玄深的道理。分別是釋名、辯體、明宗、論用、判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