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講】
第三條「正雜二行」之文
下面第三文是凈土宗的「行判」,就是入凈土門之後,二種不同的修行方法,應該選擇哪一種呢?在第三文給予答覆。標題:
問到大家:凈土宗正行、雜行是何人所立?大家也說了很多法師的名字,沒有說準確,這後面的法師都是做徒弟的,開山祖師就是善導和尚。
正行、雜行是善導和尚在《觀經疏》里所判。《觀經疏》的全稱叫做《觀經四帖疏》,是善導和尚解釋《觀無量壽經》的一部著作,有四卷,所以稱為《觀經四帖疏》,其中第四卷「三心釋」中解釋「深心」時,有這么一段文:
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種:
一者正行,二者雜行。
言正行者,專依往生經行行者,是名正行。
何者是也?
一心專讀誦此《觀經》、《彌陀經》、《無量壽經》等。
一心專註思想、觀察、憶念彼國二報庄嚴。
若禮即一心專禮彼佛,
若口稱即一心專稱彼佛,
若贊嘆供養即一心專贊嘆供養。是名為正。
這是第一段,先標舉有正雜二行,然後舉出五種正行。下面進一步分析:
又就此正中,復有二種:
一者一心專念彌陀名號,
行住坐卧,不問時節久近,
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若依禮誦等,即名為助業。
五種正行當中,又分成正定業與助業。下面說雜行:
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余諸善,悉名雜行。
下面來分析正雜二行的得失:
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親近,憶念不斷,名為無間也。
若行後雜行,即心常間斷,雖可迴向得生,眾名疏雜之行也。
就人立信與就行立信
我們來依文解釋。「就行立信者」,什麼是就行立信?因為這是在解釋《觀經》「深心」,善導和尚解釋說:「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也。」信什麼呢?依據什麼來建立信心呢?(凡是講到信,就要有信的對象,沒有信的對象就談不上信)是由我們信仰的對象而建立信心。在這一部《觀經疏》裡邊,善導大師闡述建立信心的二種途徑,一個叫做「就人立信」,一個叫做「就行立信」。
什麼叫「就人立信」呢?「人」不是別人,比如說我們凡夫互相之間也有交往,這之間也有就人立信,某某人向來誠實,樂於助人,品行端直,這樣的人我們能相信他,對不對?某某人平生詭計多端,總是講假話騙人,這樣的人我們不容易相信他。如果是那個質量端正、一向誠實的人講的話,我們一聽,「沒問題,他告訴我,那一定是這樣」。
關於凈土的教法,應該依誰講的話為標準呢?因為凈土法門太廣大幽深了,有的這樣說,有的那樣說,在唐朝,有的人引用其它的論據,來說「往生凈土不是那麼容易」,或者依其它菩薩、其它大法師所講。善導和尚告誡說:應該依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十方諸佛。「就人立信」是就佛所講的話建立信心,其它人還沒有成佛,即使是菩薩,還在因地,他們所講的話,如果佛不印可,就不符合佛所講的了義之教,一定要佛來印可說:「汝等所說如是。」這樣才可奉行。佛已經是滿足大悲之人,已經悲智雙圓,已經了悟一切真理,佛所說的即是了義,不可能說佛所講的教法還要菩薩來證明,所以,要以佛所講的為我們立信的根據。如果有人來告訴你說:「某某,你光念『南無阿彌陀佛』就能往生極樂世界嗎?我看不那麼容易,你看哪一個哪一個,出家多少年,修行怎樣怎樣,好像往生也不容易!」我們應該怎樣來對待呢?我們就依據「就人立信」,「佛告訴我念佛一定往生,謝謝你們的好意,你們是關心我;我還是信佛語。」這就不動搖了,「就人立信」。
底下說「就行立信」,因為釋迦牟尼佛也講到很多經典,我們都要信仰,不過,佛所說的法門各個不一樣,有的是聖道修行,有的是凈土修行,關於聖道修行的,就暫時擱置不談了,因為法門宗旨不同,所以依止凈土修行;凈土修行裡邊,眾生根機也各個不等,釋迦佛也講了種種方法,善導大師在這里也講了「行有二種」,往生凈土之行有二種,一個叫正行,一個叫雜行。
打個比方說,我們從煙台港到大連港,也有二種方法,一種方法是你自己駕一艘小船過去,第二種方法是乘坐萬噸巨輪。這二種方法,你覺得那一種更有信心呢?那肯定是坐萬噸巨輪有信心,如果駕小船,我又不會駕駛,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上,還可能被風浪打翻,還可能辨不清方向,那就不能建立信心了。
同樣的,往生極樂世界,一個正行,一個雜行,目的是就正行建立信心,不是就雜行,講到雜行,就沒有信心了。
正行、雜行的名稱有其特別的含義,所謂「正」,就是指純正,純粹不夾雜;所謂「雜」,很顯然,有所間雜,不純粹。
專依往生經
首先解釋正行。「言正行者,專依往生經行行者,是名正行。」是專門依據往生凈土的經典來修行的,這叫正行。剛才提到了就人立信,釋迦牟尼佛講了很多經典,但是其它經典是講在此土得證聖果的經典,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是要以往生的經典為標準,所以,這里說「專依往生經」,依這些經典來修行,就稱為往生凈土的正行。正行、雜行是就往生極樂世界這件事情而言的。
凈土正依三經的選定
釋迦牟尼佛所講種種經典,大分兩個類別,一個是此土成佛的經典,一個就是彼土往生的經典,那麼,此土成佛的經典就不是我們正依的經典,應當依據彼土往生的經典;講彼土往生的經典也大分為二,一個是講他方凈土往生的,比如說到東方葯師琉璃光如來凈土等等,第二個是極樂凈土往生的經典,我們今天選擇極樂凈土往生的經典,作為我們修行的依據;極樂凈土往生的經典又分兩類,一個是專門、純粹、全部講解往生極樂凈土的經典,還有一類是附帶的,不是專門的,是夾雜的,不是全部的,也講到往生極樂的方法,但不是專門來講的,二者比較起來,我們應該依據什麼經典呢?應當依據專門講解、純粹宣說往生極樂世界的經典。
這樣的經典只有三部:《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這三部經典稱為我們凈土宗的正依經典。
底下說「一心專讀誦此《觀經》、《彌陀經》、《無量壽經》等」,就把這三部經的名字說出來了。從這一條文可以看出,善導大師選定這三部經作為我們凈土宗的正依經典── 正行專依之經。
在凈土三經之外,我們也有聽說「凈土四經」、「凈土五經」的。比如說大家知道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還有《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若講凈土三經,這兩部就沒有分了,講到凈土四經、五經,這兩部就入選了。
比較起來,《念佛圓通章》、《普賢行願品》不是純粹講解極樂世界的經典。像《念佛圓通章》,是《楞嚴經》二十五圓通當中的一章,另外還有觀音菩薩《耳根圓通章》等等,是講《楞嚴經》的時候,也講到往生極樂世界。為什麼呢?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懷,單在告訴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所以,雖然是順應聖道門根機的眾生講說聖道法門,也一定在很多地方把往生極樂凈土的法門安插進去,講《楞嚴經》也不忘了極樂世界,也講到,總共有二百多部經典,都把極樂世界插進去講,很顯然,釋迦牟尼佛是怎樣用心良苦,勸導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念佛圓通章》既然是講《楞嚴經》的時候附帶講的,就必然帶一點方便,因為是對聖道根機眾生所講,必須應他們求證圓通的時候說「念佛圓通最方便」,是這樣的;可是我們站在凈土宗的立場上讀起來,又特別有一番味道,印光大師說為教導念佛之最佳開示。同樣,《普賢行願品》,是八十品《華嚴》當中的一品,是釋迦牟尼佛講《華嚴經》的時候,也要把眾生引導到極樂凈土,所以講這一品。不像《阿彌陀經》,《阿彌陀經》從頭到尾有沒有說到別的教法?沒有,專門講極樂世界種種庄嚴,眾生念佛往生,是專門的,純粹的,全部的;《觀經》也一樣,十三定觀極樂世界種種庄嚴,然後講眾生怎樣三福九品去往生、怎樣念佛往生,專講極樂庄嚴和眾生往生;《無量壽經》更不用說,也沒有講到別的方法,專門講到法藏比丘四十八願,因地修行,果上成佛,然後講極樂凈土依正庄嚴,然後說眾生如何去往生。這三部經典是純粹不雜、專一不二講說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眾生往生的經典,所以才有資格稱為我們凈土宗正依三部經典。像《念佛圓通章》、《普賢行願品》,對比正依凈土三經,位置就要靠後一些,可為旁依;和這三部經比較,凡夫在理解上如果有所差別的話,我們也不需要去會通,我們就依據凈土三部經就好。
依凈土三部經的宗旨來修行,就稱為正行,有五種:「一心專讀誦此《觀經》、《彌陀經》、《無量壽經》等,一心專註思想、觀察、憶念彼國二報庄嚴,若禮即一心專禮彼佛,若口稱即一心專稱彼佛,若贊嘆供養即一心專贊嘆供養。」即讀誦正行、觀察正行、禮拜正行、稱名正行、贊嘆供養正行。
你看,五種正行當中,每一種都說「一心專」,善導大師特彆強調要「一心專」。
「二報」即依報、正報,依報就是極樂世界的環境,黃金為地,蓮花布滿,天樂鳴空,七寶池、八功德水等等,這都屬於依報庄嚴;正報是指住在極樂凈土的佛菩薩虛無之身、無極之體,智慧洞達,分身無數,遍十方剎,這叫正報庄嚴。
除這五種之外,其它都稱為雜。為什麼這五種行稱為正行?因為這五種行是純粹的、專門的、完全引導到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那裡的行,沒有任何的夾雜。這五種行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有直接的關係,所以稱為「正」。
那你讀《地藏經》呢,跟地藏王菩薩有直接的關係,如果修地藏法門,讀《地藏經》就是正。如果學凈土法門,讀《地藏經》那就不是正了,是從地藏菩薩那裡再繞一個彎到極樂世界;那讀《金剛經》呢,《金剛經》裡面一句都沒提到極樂世界;讀其它的也一樣。
五種正行有一定的次第關係。比如說讀誦正行為什麼放在第一呢?如果你不讀誦凈土三部經,不了解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你能知道念佛法門嗎?你能願生極樂世界嗎?不可能。往生極樂世界的方法、極樂世界的種種庄嚴,都在這三部經當中有明確的說明,正因為凈土三部經是法門的來源,所以讀誦放在第一。
通過讀誦凈土三部經,就來到第二觀察正行,為什麼?比如說讀誦《阿彌陀經》,然後依文思惟,就好像到極樂世界旅遊了一趟,七寶池、八功德水、眾鳥說法、天樂鳴空、諸上善人聚會一處,越讀越歡喜,這叫思惟觀察正行,「極樂世界這么好,我要去往生!」這就達到凈土門的意願了,所以,通過讀誦而有觀察,如果不讀誦、不聽聞,你不可能有觀察正行。
這么庄嚴的極樂世界、我等將來前往蓮花化生的地方是誰所成就呢?是法藏比丘為我等罪苦眾生所成就。別的佛也建立了種種凈土,但是不是為我等凡夫所建,那是菩薩才能去往生的地方,現在,有這樣一尊佛,為我等凡夫建立如此殊勝庄嚴的凈土,這樣的佛難道不值得我們深深敬仰和禮拜嗎?所以就一心歸命,頂禮投誠,這就是第三禮拜正行。
禮拜阿彌陀佛、願生極樂凈土,當然要知道這尊佛是怎樣接引眾生去往生的,他用什麼樣的方法度脫我們?是用稱念他的名號往生極樂世界,所以到這個時候,「啊,光禮拜不足以表達,一定要口稱『南無阿彌陀佛』!」就進入第四稱名正行。
既然稱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就順了彼佛的誓願,決定往生;既然決定往生,內心無有懷疑,那麼我們口稱「南無阿彌陀佛」,內心得到這樣的法喜,自然誠於內而發於外,不由自主地要贊嘆阿彌陀佛大慈大悲大願大力,盡一切可能供養這一尊大慈大悲的阿彌陀佛,所以進入第五贊嘆供養正行。
正定業與助業
這五種正行,包括了我們在此土願求往生極樂世界的所有行法。這五種正行互相之間的關係如何呢?是不是五種平等呢?五種都要做呢?如果是那樣,有人心中仍然有所不安,比如說讀誦正行,年紀大,眼睛花,不識字,那就沒有讀誦正行了,還能往生嗎?又如觀察正行,「哎呀,我經典都不會讀誦,極樂世界種種庄嚴也想像不到、思惟不來,那還能往生嗎?」又如禮拜正行,腿腳不便,重病卧床,不能拜佛,這樣還能往生嗎?又如贊嘆供養正行,「我這個人也不會唱贊,不知道怎麼贊嘆,這樣還能往生嗎?」如果說五種都要做才能往生,那很多人心中一定還會不安。
善導大師在這里又把五種正行重新做了一番解釋,歸納為兩類,即「正定業」與「助業」。
我們看文,「又就此正中,復有二種:一者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卧,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若依禮誦等,即名為助業。」一者是正定之業,其它是助業。五種正行中,別選第四稱名作為正定之業,其餘四種稱為助業。
正定之業是什麼意思呢?正定之業就是決定往生的行業,行此決定往生,沒有絲毫不定。「正定」有二種含義,一個叫「正選定」,一個叫「正決定」。「正選定」是法藏比丘發四十八願的時候,選擇確定「稱念我成佛時之名號,往生我的凈土」,是法藏菩薩選好了的;「正決定」是我們今天來念佛,隨順彼佛誓願,決定往生。
「助業」是什麼含義呢?或許有人要問,「稱念彌陀名號既然稱為正定業,那幹嗎還需要助業?『助』是幫助的意思,好像正定業還不足,還要其它來幫助……」這樣理解就錯了,按照這樣的理解,正定業就不叫正定業了。正定業就是說:你專門行念佛就夠往生了,決定了。那為什麼還要助業呢?助業是幫助你進入正定業。如果沒有其餘四種,像我們這樣的人,很難進入正定業,所以,為了進入正定業而有四種助業。
讀誦之義
為什麼這樣說呢?比如說第一讀誦,通過讀誦《阿彌陀經》、《觀經》、《無量壽經》,我們知道凈土三部經的宗旨是要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名號,往生極樂世界,這樣就通過讀誦助業進入念佛正定之業。如果不讀誦凈土三部經,你就不了解要專修念佛(或者自己雖然不識字,聽到法師來講解,也算是有讀誦正行)。畢竟經典的實義是要我們依教修行,並不是要我們每天把它讀多少遍。你讀百遍千遍,不了解經典的意義,不能依教奉行,那雖然有讀誦的功德,但是不能得到這部經的利益。只有了解這部經的宗旨、方法,依教奉行,才能得到這部經的利益。《無量壽經》讀很多遍,但是問你《無量壽經》講什麼呢?你不清楚,那損失就大了。
打一個比喻說,兒子在外地讀書,離開父母很遠,父母很掛念他,給他寫了一封家書,「千里寄家書」。兒子讀到家書當然很感動,上面是父母殷勤的囑咐,「孩子,你應該注意身體,天冷了要注意保暖,天晴了要把被子曬一曬……」兒子很孝順,每天把信反覆讀,八遍到十遍,但是,他不知道父母是什麼意思,也不知道按父母的要求去做,這個兒子會不會讀誦呢?不會呀。知道父母要他注意身體,天晴了就把被子拿出去曬曬,這才叫做看懂了。
釋迦牟尼佛講這部《無量壽經》,你每天讀三遍五遍,然後不知道幹什麼,這樣就不了解經義了。這部經是告訴你「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你懂得這個經義,經文就可以放下來,來專念彌陀名號了。這就是通過讀誦助業進入「一向專稱」正定之業,通過這個台階一搭,你就能夠專修念佛了,不然,你還是糊胡塗塗。
所以古人講:經典就好像葯方,六字名號就好像是葯丸,葯方是告訴你葯的成分、功能和服用方法,可是,如果你只拿到這個葯方,研究得滾瓜爛熟,你不吃葯丸,病能不能好呢?(「不能。」)對呀,大家去醫院,從來沒有人拿來醫生的葯方研究一番而不取葯的,那樣能治好病嗎?不能。一定是依方取葯,把葯拿來,吃葯。如果我們不懂葯方子,人家把葯揀好了(是對症下的葯),我們吃下去,能不能治病?也一定能治。所以,大家即使不了解三部經,不能識得一個大字,如果你能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句名號是凈土三部經開給我們的阿伽陀葯),你能老實念,一定往生極樂世界。
不要說「哎呀,你只會念佛,不會誦經,那樣不能往生;我念佛,還會誦經,這樣才能往生」,那是你不懂得念佛的尊貴,也不懂得念佛是正定業、誦經是助業。
觀察之義
那麼,怎樣通過觀察助業進入正定業呢?「啊,極樂世界這樣好、那樣好,我願意去往生……怎麼去往生?」這樣就來到念佛往生,通過觀察助業進入正定業。
《般舟三昧經》記載:有一位跋陀訶菩薩,他先觀想阿彌陀佛極樂世界,觀想成就了,定中見到阿彌陀佛,就問:「要往生極樂世界,用什麼方法最好?」阿彌陀佛跟他講:「欲生我國,當稱我名,莫有休息。」「想來到我的凈土,你就稱念我的名號,不要改變題目。」你看,他就從觀察助行進入正定業。他觀想見到阿彌陀佛了,阿彌陀佛親口告訴他,他怎麼樣?肯定就念「南無阿彌陀佛」。我們不會觀想,也不必觀想,我們知道來專念彌陀名號,也是進入正定之業。
我們禮拜阿彌陀佛,也能夠進入正定之業。天天在那裡禮拜,什麼叫禮拜?禮拜就是歸命,歸命就是依靠。你天天拜佛,不依靠佛,那就不叫拜佛了。深深地拜下去,「我某某是罪惡凡夫,我靠我自己不能解脫生死,我一定要靠您這一尊大慈大悲阿彌陀佛,您老人家一定要救度我往生極樂世界……」那麼,阿彌陀佛怎樣救度我們呢?他說「念我名號就好」,那我們就念「南無阿彌陀佛」。我們在這里拜佛拜得再多,還不如趕緊稱名念佛到極樂世界拜個夠,不然的話,這輩子沒有去往生,下輩子就沒得拜了,所以,由禮拜助行進入稱名正定業。
贊嘆供養也一樣,這樣贊嘆、那樣贊嘆,你如果覺得絕對能往生,才是如實贊嘆,不然就不叫做真實贊嘆,知道:但稱佛的名號,佛不嫌棄,煩惱再重,罪業再深,無有障礙,「像我這樣的人也可以往生那樣高妙的凈土,這樣卑賤的凡夫,也可以和那樣高貴的菩薩在一起,太好了!這尊佛太慈悲了!」這叫贊嘆,用語言已經無法表達了,只是一句接一句地念「南無阿彌陀佛」,進入正定之業。
稱名無有不足
當然,如果你不知道「念佛必生」的道理,必須要了解,那要讀誦凈土三部經,聽在這方面修學依經教、有傳承、有心得的法師的講解。
誓願所選取
關於稱念彌陀名號是正定之業,乍聽起來,任何人都有些懷疑,因為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非常簡單,任誰都會口稱,這樣簡單的修行,怎麼能夠成為決定往生之業呢?所以,必須加以解釋,若不解釋,人們難以理解,難以理解就不能實行,下面的部分就是解釋: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卧,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後面五個字就是解釋為什麼稱名稱為正定之業,是因為「順彼佛願故」,是隨順了彼阿彌陀佛因地誓願的緣故。
阿彌陀佛因地為法藏比丘之時,超發四十八大願,其中第十八大願乃是「念佛往生願」,願文是:「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阿彌陀佛因地誓願選擇稱名一行作為十方眾生往生的因行。我們現在來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就順了他的誓願,當然決定往生。相反,不順彼佛誓願,當然不能往生,道理在這里。這么簡單容易,是因為阿彌陀佛誓願所選取的緣故。
因地誓願與果上度生
菩薩在因地發誓願,然後到果上成正覺、度眾生,因願和果地的正覺、度眾生是什麼樣的一層關係呢?當知,成佛之後度眾生的方法、效果完全取決於成佛之前所發的誓願,和誓願完全吻合,沒有差別。法藏菩薩因地發願說「稱我名號來往生」,那果地就光明攝受稱念名號之人往生凈土。
《往生論注》所引用的一段經文很能說明因地誓願和果上度生的關係的:菩薩度眾生,就好像農民灌溉田地,而田地有高有低,首先他要察看地形,選一個高的地方、有水的地方,做一條水庫大壩,把水儲存在水庫里,然後根據地形挖很多溝渠,讓每一塊田地當中的禾苗都能得到滋潤。水裝滿之後,到了灌溉季節,這位農民就很省心了,就不用一擔水一擔水地挑了,他把閘門一拉,水就順著渠道自然地流到每一塊田地當中,是很自然的,不需要費心費勁的。
菩薩度眾生也一樣,在因地的時候,他觀察眾生的根機,為了讓根機高低不等的十方眾生普嘗功德法水,法藏菩薩就修行成就了六字名號,儲存起來,然後通過十方諸佛宣揚他的名號,讓一切眾生聽聞,就好像水庫的水通過溝渠通到每一塊田地一樣,用十方諸佛的溝渠,通到每一位眾生的心田當中。果上成佛之後,功德已經圓滿,只要拉開閘門,水自然就會流布任何地方。除非我們眾生的心田不向彌陀開放,自己也設一個小閘門。如果你把小閘門打開,水是不是自然就淌進來了?所以,佛度眾生是很容易的,我們只要心向彌陀開放,任憑彌陀救度,稱念彌陀名號,自然往生極樂世界。
我們想一想,水會不會離開溝渠淌到外面來?不可能的,它一定會沿著溝渠的方向運動。阿彌陀佛成佛救度眾生,四十八願就是溝渠,不可能離開四十八願去度眾生的,他一定要實踐當初的誓願。所以,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是很容易獲得救度的,這是很自然的道理。
不要著急說:「我這么大的罪業,怎麼救度我?」早就看好你的根機了,你在什麼位置、水怎麼放,已經看好了,所以,很簡單容易地救度你,這就是因地的誓願成為果上的正覺而來度眾生,所以,經中講「自然之所牽」,是自自然然的,不加勉強造作的。佛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議,千萬人念佛,千萬人往生,臨終念佛的,臨終往生,平生念佛的,平生就決定往生,善人念佛亦往生,造罪之人念佛也往生,無有遺漏。
怎樣念佛
那麼,專稱佛名是怎樣的念佛呢?我們來看:
「一心專念」,「一心」就是無有二心,就是沒有懷疑的心(你心中懷疑,就有二心了,這個我們對自己應該是很了解的,如果起了疑心了,就是有二心了)。同時,「一心」還表示沒有兩個對象,只有一個對象,只信靠阿彌陀佛一佛,仰靠這尊佛的誓願和名號,這叫一心,如果覺得單稱阿彌陀佛一佛不足以讓我們往生,還必須靠其它的佛菩薩或經咒,這樣就叫做二心、三心、四五六七八心了,太多了。所以說「一心專念」,「專」是不雜,「念」就是念「彌陀名號」。怎樣念呢?
「行住坐卧,不問時節久近」,不管是走路,是乘車,是居家,是旅行,是坐著,是躺著,都可以念佛,四大威儀毫無限礙,這是說明念佛非常容易,在任何場合、任何地點、任何因緣、任何心情下都可以念。
如果念佛一定要心如何的清凈,那可能就要選擇打坐的姿勢了,可是並不講究啊,走路也可以念──走路就是散心;有人說「晚上睡覺不能念」,睡覺也能念!也應該念,睡覺前不出聲念比較好,出聲念傷氣。睡覺時衣服穿得比較少,顯得不太恭敬,這是做人的人情,並不是阿彌陀佛怪罪你。比如說,我們躺下休息,如果來了一位朋友,那一定會坐起來,把衣服穿得整整齊齊,對不對?這是做人應有的禮貌。我們念佛也是這樣,並不是說如果衣服穿得不整齊,佛就會責怪我們,何況人命無常不定,也不可能等到衣服穿得好好的、板板正正的然後再死掉,如果人已經病了,身上沒什麼衣服穿,躺在床上不能起來,又不能打坐,又不能拜佛,那不許念的話,只有掉地獄了,所以,這個時候也可以念。在我們身體健康的時候,知道恭敬就好了。
明天出車禍
「行住坐卧,不問時節久近」,不管時間長還是時間短。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只要念佛,一定往生。時節久,比如說我們今天聽到凈土法門,二十年才往生,那就比較長了;今天聽到這個法門,今天開始念佛,明天就出車禍了,你們會覺得「太倒霉了!」── 太恭喜你了!遇到這個法門,一天就往生了,你福報太大了!我們各位沒那麼大福報,所以還要挨五年、八年、十八年,「不問時節久近」,念一天也往生,念十句也往生,十句念不到,「上盡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來迎」,多好啊,多快樂,多自在呀!這叫「不問時節久近」。
其依據在哪裡呢?依據的經典就是《阿彌陀經》所講的「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後面是省略號,你看,就是不問時節久近,若七日一心不亂也往生,若一日一心不亂也往生。
一心不亂
「一心不亂」就是一心專念,不雜亂,不動亂,不懷疑,一心一意,不改變題目,就相信「念佛一定往生,阿彌陀佛講話不會騙我,發的願不會虛假」,這叫「一心不亂」。
念念不舍
「念念不舍」,前面說「行住坐卧,不問時節久近」、「一心專念」,歸到哪個地方?歸在「念念不舍」。「念念不舍」的含義就是:有念就念「南無阿彌陀佛」,前一念、後一念,上一念、下一念,一念接一念,不舍棄阿彌陀佛而念別的佛菩薩名號或經咒作為幫助,是單靠這句名號去往生,這叫「念念不舍」,不改變題目,不改換法門。
就好像我們坐船一樣,我們從煙台港到大連港,我們一腳跨上去,第二腳不要跨下來,每一念每一念都要在船上,不要舍開這條船,你半路上舍了這條船,就危險了。
我們一心靠倒阿彌陀佛之後,從我們心中,每一念每一念都信靠這尊佛,仰賴這尊佛,表現在外錶行為當中,當然就是念這尊佛的名號。
有人講了,「我晚上睡著了,念不出來呀」,睡覺睡著了固然念不出來,你的心不改變就可以了,如果你一睡的時候說「哎,我不念佛了,我去念別的」,那就是心改變了。你心未改變,作為凡夫,沒有辦法,還要睡覺,當然醒來念佛就可以了;若做事忙,分心,不能念佛,那你做事不忙、不分心的時候來念佛就可以了,這也叫做「念念不舍」。
總之,口稱名號,有空就念,想到就念,養成念佛的習慣為原則,決定往生。
乃至十念
這是解釋《無量壽經》所講的「乃至十念」。「乃至十念」不可以隨便解釋。有人解釋說「就念十句」,可是經文講「乃至十念」啊,不光講「十念」,還有「乃至」,「乃至」是什麼意思呢?乃至多,乃至少,所以講「不問時節久近」,乃至工夫淺,乃至工夫深。你念佛念的時間長,可能工夫深一點;念佛時間短,當然工夫淺一點,這叫「乃至」,乃至行路,乃至打坐,乃至旅遊,乃至居家,乃至一切場所,大街上、佛堂里都可以念,這叫「乃至十念」,這個和《阿彌陀經》講的「若一日」、「若七日」是一樣的意思,所以善導大師做這樣的解釋。
「一心專念」就是《無量壽經》里講的「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至心信樂」就是不懷疑,也就是這里講的「一心專念」。
雜行
「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余諸善,悉名雜行。」除了這五種正行──正定業和助業之外,其餘的一切修行都叫做雜行。
各位,我們大家明白了嗎?仔細想一想,你每天是正行多少,雜行多少?
學法要有規矩,學凈土宗就要按照凈土宗的規矩,不能用自己的腦子想一套,東抓西抓,七抓八抓,覺得抓得越多越好 ── 不是那回事,它是有規矩的,因為那些行不是純粹通往極樂世界的,「雜」就是雜亂、復雜,因中就雜,這個也修,那個也修,結果也雜,或者通聲聞乘、人天乘,或者通別的他方凈土,不是直接引導我們往生極樂世界的,故而稱為「雜」。
這個「雜」,是以往生極樂世界為目標,修那些就為雜。剛才也講了,如果你專門修學地藏法門,讀《地藏經》就不雜了;可是你學凈土法門,為往生極樂世界而讀《地藏經》,那就稱為雜了。你如果修禪宗、求開悟,讀《金剛經》、《楞嚴經》就不雜了,那是你的正依經典,如果為往生極樂世界,就稱為雜了。我們現在學凈土宗,就依凈土宗的經典為正。
雜行太多了,善導大師就不一一舉出來了,一句話概括:除了這五種之外,通通叫做雜行,我們平常喜歡講的密行、念咒、參禪打坐、朝山、拜懺等等,這些都是善法,「自余諸善」,不過,稱為雜行。
五雜行
第一種叫讀誦雜行,什麼叫讀誦雜行呢?為了往生極樂世界,不是專門讀誦講說極樂世界的凈土三部經,而是讀誦凈土三部經以外的經典,不管是什麼樣的大乘經典,都稱為讀誦雜行。比如說,我們從煙台到大連,坐船去,上船之前,我們首先要了解乘坐哪趟船、開船時間、什麼票價、上船地點等等,你一定會找煙台到大連的航線來看,對不對?會不會找煙台到上海的來看呢?那樣就雜了,方向就不對了。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凈土三部經──《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和《觀經》就是專門告訴我們從娑婆世界到極樂世界的航線的,是介紹乘坐六字名號大願船往生極樂凈土的,你肯定要找這一頁來了解。你讀《金剛經》,是開悟那個方向,到開悟的碼頭了。你讀別的經典,到別的碼頭了,不到極樂凈土,那你的方向、地點就搞錯了,所以稱為雜。這絲毫沒有貶低其它經典的意思,而是就往生極樂世界這件事來說,方向不對,目的效果不一樣。你懂得這個道理,自然會願意讀凈土三部經。
什麼叫觀察雜行呢?除了觀察極樂世界依正二報庄嚴之外,其它的一切觀察、思惟(你觀想心清凈,觀想其它菩薩、凈土庄嚴),那都叫做雜行。比如說我們要到上海旅遊,就要察看上海的地圖,翻看上海的畫冊,了解旅遊景點,上海動物園怎麼樣,東方明珠怎麼樣……你會不會找一張北京地圖來看?那裡面又不是上海的狀況,你看它幹啥呢?所以,要以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為觀察對象,稱為觀察正行。你修種種的觀心法門,觀空、無相、無我,觀心地清凈,又觀其它凈土,都稱為雜行,雖然殊勝,但依凈土門宗旨來講,相隔太遠了。
如果為往生極樂世界而禮拜阿彌陀佛以外的佛菩薩,就稱為禮拜雜行。道理也很顯然,比如說,我要到喬居士家裡來,那我就專找喬居士就對了,我找他隔壁鄰居,找他大舅大姨,肯定是拐了彎了,雖然他們也可能告訴我,那何必呢?直接找他不更好嗎?我們求生極樂世界,直接拜阿彌陀佛!你有空拜別的佛菩薩固然都很好,但是,還不如現在專拜阿彌陀佛,等到了極樂世界,其它的佛菩薩通通在那裡等待,不然的話,你雜行雜修不能往生,其它的佛菩薩在那裡等得一場空了。所以,能見彌陀佛,即見十方佛,你拜阿彌陀佛,觀音、勢至、地藏王菩薩決定不會有意見,決定很歡喜。
為往生極樂世界而稱念彌陀佛以外的佛菩薩名號或經咒,稱為稱名雜行,因為不順彼佛之本願。要往生彼佛凈土,當然要順那尊佛的誓願,這是毫無疑問的。我們在世間辦事也一樣,比如說我是老闆,要招工,你到我這兒來求職,你是不是要順我的心啊?不順我的心,你有再大本事,我不要你。我要個打字員,你說你會鋤地,「我力氣很大,一天能鋤五畝地」,但我要打字員啊,你和我的本意相違背呀。阿彌陀佛讓我們眾生往生極樂世界,是以念佛往生作為本願,剛才也講到了,他不會離開這條渠道,他是有一定的規矩,水一定會順著當初挖的渠道來流淌,佛度眾生,一定會按照當初所設定的誓願來度眾生。你不能自作聰明,凡夫哪能超過法藏菩薩的智慧啊?已經規定好了,大家都來念佛往生,所以稱名稱為正定業。只有這尊佛發了誓願,「稱念我的名號,往生我的凈土」,別的佛菩薩還沒有這樣的誓願。別的佛菩薩當然也很慈悲,就像《阿彌陀經》裡邊,六方諸佛都出來講:「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你應當念「南無阿彌陀佛」啊!所有的佛菩薩都異口同聲地告訴我們要念「南無阿彌陀佛」,我們還不聽話,就太辜負了諸佛菩薩大慈大悲,所以大家一定要聽話,聽了阿彌陀佛的話,就是聽了十方諸佛的話,不要依我們凡夫的心,「哎呀,我光念阿彌陀佛,別的佛菩薩會不會有意見?師父啊,我以前也不知道,請了別的佛菩薩,現在要一心專禮阿彌陀佛,會不會得罪呀?」這都是凡夫的心態,沒有關係,你現在專稱專念專禮拜,如果你家裡有佛堂,有別的佛菩薩,可以恭恭敬敬地索擦洗得很乾凈,給初機的人結緣,讓他生歡喜心,在這些佛菩薩的帶領下也慢慢進入專修念佛,或者把它整整齊齊地放旁邊。你已經專修念佛了,家裡還有那麼多的佛菩薩,要捨得送出去,不要不捨得。捨不得送給人,這些佛菩薩在你家中等於是閑置了、下崗了,這個有罪過;送給人家結佛緣,度他入佛門,就發揮了作用,有功德,佛菩薩歡喜,不會責怪你。我們自己的佛堂,裡邊要整齊、簡潔,心就容易歸一。何況佛堂就是你內心的表現。我們到居士家,一看佛堂就知道這個人學凈土是專還是不專,很清楚的。
贊嘆供養也一樣的,為了往生極樂世界,贊嘆供養阿彌陀佛以外的佛菩薩,稱為贊嘆供養雜行。
正雜得失
下面來比較正行與雜行的得與失,「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親近,憶念不斷,名為無間也」,那我們的心就經常和阿彌陀佛親、近,一打開經本,就是講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當然親近了。如果打開《金剛經》,《金剛經》說「無人相,無我相」,你心裡就會打一個疙瘩,「那還有沒有佛?」隔遠了。所以,一打開凈土三經,就是講極樂世界的,就是講阿彌陀佛的,就親,就近,出口稱念就是「南無阿彌陀佛」,躬身禮拜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動念思惟就是極樂世界,這當然就「心常親近,憶念不斷」了,這就叫做「無間」,「無間」就是相續、不間斷。
除此五種正行之外,皆為雜行,雜行怎麼樣呢?「即心常間斷」,是不是?肯定心常間斷,一會兒跑到阿彌陀佛那裡,一會兒又跑到別處去了,就間斷了。「雖可迴向得生」,也可以往生,但是一定要迴向,不迴向就不能往生,「眾名疏雜之行」,「疏」是疏遠,「雜」是不純粹,「疏雜之行」。
第一「親疏對」,行五種正行,與阿彌陀佛關係很親密,若行雜行,與阿彌陀佛很疏遠。是親密好,還是疏遠好啊?我們要往生極樂,當然親密的好。
第二「近遠對」,如果修五種正行,阿彌陀佛常在其前,放大光明保護其人,與阿彌陀佛很近。那如果修雜行,與阿彌陀佛隔得就遠,佛光不照耀,佛心不知道,佛光也不攝取。念佛,佛光攝取,就近。是近好,是遠好呢?是應該修正行,還是修雜行呢?我們都要依教奉行。
第三「有間無間對」,什麼叫「有間」呢?若行雜行,與阿彌陀佛有間隔,有間斷。若修正行,與阿彌陀佛之間沒有間隔,沒有間斷。當然無間好,那應當行正行。
第四「迴向不迴向對」,什麼叫「迴向不迴向」呢?若行雜行之人,必須迴向,不迴向不可能往生,為什麼?比如說,為往生極樂而讀誦《地藏經》,本來《地藏經》和往生極樂扯不上邊,那你不迴向,怎麼能往生啊?修五戒十善,本來和往生凈土也扯不上邊,五戒得人的果報,十善得天的果報;讀《金剛經》和往生凈土也扯不上邊,為了讓這些跟極樂世界建立關係,就怎麼樣?「我修五戒十善不求人天果報,我讀《金剛經》也不求開悟,我不求那些了,迴轉過來向著西方極樂世界」,這叫「迴向求生」,一定要迴向,不迴向不能往生。迴嚮往生還是靠佛的願力。「我願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你看看,我修這點功德夠不夠?」說句不好聽的話,是拿我們自己凡夫所修的雜行雜善賄賂阿彌陀佛,「夠了嗎?不夠再加一點……」跟佛心一定是很疏遠的,不清凈的。阿彌陀佛是我們的大慈悲父,你賄賂人也找錯了,找你爸爸來賄賂?是不是?那就不了解是我們的慈悲父了。這樣的話說起來雖然不好聽,我想便於大家理解,沒有絲毫貶低大家的意思。當然,行善積德都是必須的,只是我們的心態要注意,不是用我們的行善積德跟阿彌陀佛討價還價,「你看,我這樣做了,你應該讓我往生了!」阿彌陀佛是大慈大悲,無有條件,他不跟你討價還價,「我都白白地給你,你要就好了。」
我們說正行、雜行,並不是說不能行善積德,而是如果認為「光念南無阿彌陀佛不夠往生,還要加別的修行才能往生」,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這是不了解佛的誓願,不了解六字名號的功德殊勝不可思議,心中有疑惑,有恐懼,所以是不應該的。
我們知道專念彌陀名號一定往生而專修念佛,在日常生活當中盡量行善積德,供養三寶,扶助貧困,這是應當做的本分事,沒有什麼值得驕傲的,拿出來自我表揚,「你看,阿彌陀佛,我這么大的功德……」
雜行之人一定要迴向,那麼正行要不要迴向呢?正行不必迴向,自然成為往生之業。什麼道理呢?前面說了,「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就像一桶水倒入長江,自然會淌入大海,不用你祈求「水呀,水呀,你要往大海淌啊,你的方向要把握好啊,要迴向啊……」不需要你講,它順著長江就到大海了。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好像把我們的心投在阿彌陀佛願力的長江當中,自然會流到極樂凈土的大海,不用迴向,自然成為往生之業,因為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當然,如果你本來不願往生,那還講迴向,迴向是求往生的,你說「我念南無阿彌陀佛,我不願往生,我只願求人天福報」,這種想法就不對了,一定要迴轉,不求人天福報,不求來世發財,不求來世開悟,是求生凈土,那樣就要迴轉趨向了)。我們本來就為了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六字名號本來是為了我們要去往生,我們願意去往生,他願意接我們去往生,一拍即合,就不用再談迴向了,自然成為往生之業。
有這樣一個比喻:念佛就好像坐直達車,不用轉車的,「南無阿彌陀佛」可以講是從娑婆世界到極樂世界的直達車,是不是?你坐上直達車了,哪裡還需要再轉車、換一個方向?不需要的,如果沒坐直達車,那就要下車改換方向,先坐摩托車,又坐大篷車,又坐小客車,再坐計程車,再轉火車,然後再走路,繞很多彎,因為一步不能到啊。像五戒十善,它是先到天,到天就中止了嗎?那不行啊,一定要迴向。所以,修其它種種行,一定要迴向才能往生,因為它不是直接通到極樂世界。而這五種正行是直接通往極樂凈土的,不必另加迴向。
當然,如果我們做早晚功課,念一遍迴向偈也可以,這個迴向不是單單為自己了,是說「我念佛一定往生,希望其它的人也能夠念佛往生」,這是心中向著其它眾生。
第五「純雜對」,五種正行是純粹通往極樂之行,五種正行之外的雜行不是純粹通往極樂世界之行。剛才已經說明了,或通人天果報,或引導往生他方凈土,未必是專門指向極樂凈土的,所以稱為雜,而必須迴轉。
善導大師做這樣正行、雜行的分判,可以說是再清楚明朗不過了。學凈土之人,應當舍雜行、歸正行,所謂「就行立信」,是就正行而建立必得往生的信心,不是就雜行。正行當中五種,是別就第四「稱名正定之業」建立往生信心,也不是就餘四種,餘四種是引導我們進入正定之業。而正定之業之所以稱為正定之業,是因為「順彼佛願故」。
要依阿彌陀佛的本願
我們再來總結、回憶一下,第一條文,立聖道凈土二門,目的是要我們進入凈土門,而凈土門的核心、基礎就是《大經》所講阿彌陀佛「念佛往生」之願,重點在這里;第二條文,以聖道修行為方便,以念佛往生為釋迦出世本懷,其中講到「種種法門皆解脫,無過念佛往西方;直為彌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是因為阿彌陀佛本願的緣故,我們念佛必然往生;第三條文,立正行和雜行,而勸導我們進入正行,正行之所以稱為正行,念佛之所以稱為正定業,是順了阿彌陀佛誓願的緣故,所以,應當知道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誓願是我們整個凈土法門的源頭,凈土法門從此而流,若能了解這個源頭,你就會穩穩地把握住了。所以,無論如何,往生極樂世界要依阿彌陀佛的本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