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宗法師:唯說念佛 正講 第六條「彌陀本願」之文

【正講】

第六條彌陀本願」之文 

這六、七、八就是說明前面「《無量壽經》四十八願,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是要來解釋這一句的。這第五是總的,後面就分著來解釋了,第六、七、八是《無量壽經》的意義。我們來看:

第六文:彌陀如來唯以名號往生本願之文

        阿彌陀佛唯獨以他的六字名號作為十方眾生往生之本願。下面是引文

    《往生禮贊》雲:

        《往生禮贊》是善導大師著作,裡面引用《無量壽經》加以解釋說:

   《無量壽經》雲:
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這一段文非常重要,是整個凈土法門的脊樑骨、核心源頭在這地方這一段是十二句、四十八個字,可以說字字放金光,每句每句貴重無比。大家應當會背誦,會理解,更要按照上面去落實。

        首先我們來解釋標題。「彌陀如來」,就是南無彌陀佛,「唯以名號」,「唯」是唯獨,唯獨選取他的名號作為往生之本願,不是以別的誦經、持咒等種種其它的修行作為往生之本願,所以加一個「唯」,「唯」是唯一,因為阿彌陀佛唯以名號作為往生本願,所以善導和尚釋迦牟尼佛的解釋,才說專修念佛。「唯」是一,「專」也是一,道理是一樣的。

本願釋

        下面說「往生本願」,關於「本願」二字要作解釋。「本願」有二種解釋,一個叫做「因本之願」,一個叫做「根本之願」。

        什麼叫「因本之願」呢?任何菩薩從初發心成佛,一定要發大誓願,等他成佛之後相對於成佛之前,在因地菩薩的時候,那個時候本來所發的誓願就叫做本願。如果不發這個願,他不可能修行成佛,所以,果上的正覺對於因地的誓願,因地的所有誓願就叫做本願。

        如果以阿彌陀佛來說,站在因本的角度,那麼,四十八願都叫做本願──沒有四十八願他不成佛啊!四十八願是來源,從那裡來的,本來就從那裡發願來的,叫本願。可是,四十八願本願有四十八個,比如第一願叫做「無三惡道願」,那麼,到極樂世界有沒有三惡道?沒有三惡道,那是為他因中就發了沒有三惡道的本願的緣故,是以稱作無三惡道之本願,此願成就而成極樂凈土,所以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第二願說「不更三惡道」:若往生我國之人,還再去三惡道,我則不取正覺。那麼我們到極樂世界以後,還會不會再去三惡道輪轉?不會。為什麼不會?是因為法藏比丘發了「不更三惡趣」的本願,現在已經成就,所以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決定不會再去三惡道輪轉。然後說「無有好醜願」,我們到極樂世界會不會好醜?決定沒有,這是因為法藏比丘發了「無有好醜之本願,此願成就,所以,往生極樂世界之人無有好醜

        依次數下來,第十八願就叫做「念佛往生本願」,因為十八願說:「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四十八願當中,說到「若眾生往生,則我不成佛」的,只有第十八願,所以,只有這一條願才稱為「往生本願」。如同第一願叫做「無有三惡道」之本願,第二願叫「不更三惡道」之本願,第十八願叫做「念佛往生之本願。那麼,第一願成就了,第二願成就了,第十八願有沒有成就?如果第十八願沒有成就他是不能成佛的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我則不取正覺。」現在已經成佛了,可知第十八願已經成就了。那第十八成就了──比如說第一願,我們相信:往生極樂世界,決定不可能有三惡道,因為這個願成就了。那麼,第十八願成就了,我們念佛會不往生嗎?第十八願成就了,那你念佛怎麼會不往生呢?如果你念佛往生,那第十八願沒有成就就好像第一願一樣,到極樂世界一看,還有三惡道,那說明第一願沒有成就。第一願既然成就了,極樂世界決定不可能有三惡道。那麼,第十八既然成就了,眾生念佛決定不可能不往生,決定要往生,不然此願不能成就,此佛不能成佛。所以,各位,如果你說念佛不能往生,就等於說阿彌陀還沒成佛。他既然成佛了,念佛怎麼能不往生他會假話騙我們嗎?──這是不可能的,佛的誓願殷重真實,不要說成佛了,當初發願的時候就怎麼樣?天雨妙花,大地六種震動,空中有聲贊言:「決定必成無上正覺。」還是在菩薩呢!一發這個大悲誓願,馬上大地震動,天雨妙花,連無情虛空都發出聲音來給他證明,說:決定成佛,此願決定不虛!所以,稱為「超世之本願」,超越一切諸佛誓願,一切諸佛雖多,然,還沒有一尊佛為我等罪惡煩惱眾生發願說:「僅僅念我的名號,可以往生不可思議凈土。」只有這一尊佛為我發了這樣的誓願,所以,我們專念這尊佛。而這尊佛他度我們眾生方法是非常的簡單:以他不可思議的六字名號來度脫我們,說:「眾生稱念我的名號,我則度脫你,我則攝取你,我則迎接你往生我的凈土。」所以,專念此佛的名號,決定往生。善導和尚判稱名為正定之業,說「順彼佛願故」,就順這第十八念佛往生之本願。所以,說到往生,就是第十八願,「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大家回去把第十八願願文再反覆多讀幾遍,有哪一條願講到「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只有這一條願,所以稱為「往生本願」。

        我們在這世間,最關心的是能不能往生、是怎樣往生,所以,關於這一條願,也就被引用的特別多,也就被說的特別廣泛,然後,也就他說成是「本願」。並不是說其它的願不是本願,其它的願也是本願,但是內容不一樣,剛才說過了,第一願是「無三惡道」之本願,這第十八願叫做「念佛往生」本願,那你要往生,你當然抓住這一條願就對了。

        第二,本願的「本」是根本的意思。四十八願都叫做本願,但是,四十八願有一核心有一個根本,有一個主幹,這就是第十八「念佛往生本願」。為什麼這條願作為整個四十八願的核心呢?那我們想一想,第一條願「無有三惡道願」,這是去了極樂世界之後,沒有三惡道──如果你不往生,這第一條願有意義嗎?沒有意義。第二條願「不更三惡道願」,如果你沒有去往生,第二條願有意義嗎?也沒意義。乃至所有四十七條願,如果我們不能去往生,通通沒有意義。那如果我們能往生呢?第一條願,你不知道,你不會背,你不清楚,你就只會念佛,只知道第十八願念佛往生往生極樂世界一看,有三惡道嗎?不可能有三惡道。所以,你得到第十八願,整個四十八願就全部得到!你失去第十八願,整個四十八願全部失去!你能往生自然沒有三惡道、不更三惡道、無有好醜、身皆金色六種神通、證悟不退、無量智慧光明等等,你通通得到,阿彌陀佛一一兌現。他沒有說:「某某,你在娑婆世界沒讀《無量壽經》,不知道我的四十八願,你現在極樂世界來了,我暫時不給你兌現。」不會的,到那裡去,自然都有了,因為這四十八願都濃縮在第十八願當中,又濃縮在六字名號當中,等我們到了極樂世界,完全兌現。

        六字名號就好像阿彌陀開了一個大銀行,一個法界大銀行,銀行當中的所有財產功德,統統濃縮在六字名號裡邊,交給你娑婆世界罪惡凡夫眾生。你拿著這個支票就決定往生極樂世界。到了極樂凈土,阿彌陀佛銀行馬上兌現,所有神通都出來了,所有功德在這六字名號裡面,毫無欠缺──這叫功德行,不叫銀行。經中講:往生極樂凈土,須臾之頃,如諸菩薩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具足成就,無有差別,無有好醜都是虛無之身,無極之體。

        所以,以總願來講,四十八都稱作「本願」。如果以別願來講,則單指第十八願為「本願」,也叫「本願王」、「王本願」。在《無量壽經》裡邊有這么四句話,叫做《本願成就之偈》,是釋迦牟尼佛親自命名第十八願為本願。是這樣說的:

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

        這說得很清楚了:「其佛本願力」明確提出了本願,這是說哪一條願?說「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當然是稱念名號生了,當然是第十八願了。所以,善導大師又解釋說:「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也是把「一向專稱彌陀佛名」的第十八願稱為本願,說「望佛本願」,這個叫做「佛本願」。

        我再說一個比喻,來幫助大家了解。現在我國家有個工程叫三峽工程,三峽工程要移民。移民之前,要給他們找一塊地方,建一個新村。那麼,規劃局就開始規劃了,要建到哪裡哪裡。第一條,要有道路,對不對?沒有道路人家怎麼來啊?好!第一條──就等於第一願:「我建立的新村,要道路縱橫,交通發達。」第二願,要有自來水吧,沒有自來水,人家喝什麼?「我建立的新村,自來水清甜甘美。」第三願,要有幼兒園啦,醫院啦,沒有這些,人家來了怎麼辦?第三願:「我建立學校、幼兒園,教育質量全國第一。公園裡邊,風景優美空氣清新。醫院衛生設施、醫療水平都是第一流的。」然後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一直講很多。但是,講這么多,根本目的在哪裡?是為了吸引人家,「你移民到這里來,你放心,這里很好,比你原來住的地方還要好。你安心吧!」如果不是為了移民,你會這樣一個新村嗎?你會在那裡修路嗎?你會建樓房、蓋商店嗎?如果不是為了移民,你不可能修路,也不可能蓋房子

        同樣的道理,如果阿彌陀佛不是為了讓我念佛往生極樂世界去,他不可能發第一無三惡道願,第二不更三惡道願,所有這些願他不會發。他是讓我往生極樂凈土,要往生這么好的極樂世界要把眾生接引到極樂凈土成佛,所以才發第一、第二,乃至第四十八願。這就是目的這就是核心。如果沒有了這一條願,四十八願就枯萎了,萎縮了。就好像我們剛才講的,沒有移民,這一切都沒有意義你做好之後是一個死城,沒人來,有什麼用啊?極樂世界如果建好了,第十八願獨獨漏掉了,沒有人去往生,那極樂世界彌陀在那裡寂寞了。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大家要懂得:這第十八願叫核心,叫根本。

        我們在世間辦事也是一樣的,像你們各位都是五、六十歲了,有的嫁過閨女,有的娶過媳婦,你看你們辦這個事的時候,都有個宗旨,比如說娶媳婦吧,你首先要發願,我首先要給兒子蓋棟新房,這是第一願。第二願,我要置辦嫁妝。第三願,我要選擇日期。第四願……你最後的目的是什麼?你做了這么多,就是忘了把媳婦接回來,說明你這腦筋有點不正常了:通通作好了,結果接人這件事忘了,儀仗隊也准備好了家人來了,幹啥?

        阿彌陀佛第十九願就是儀仗隊,他說:「臨命終時,我不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他來幹什麼?接你到極樂世界。所以第十九願還是要歸到第十八願,如果不讓你往生極樂世界,來看你一下就走了,那也不行啊。所以,你做了這么多准備工作,你的目的就是要把人接回來。阿彌陀發了這么多的誓願,這么艱苦地修行准備,目的有一個:讓我們罪障凡夫容易往生極樂凈土。所以,第十八願「念佛往生願」稱為本願。

        而現在有人誤解善導大師的本願思想,說本願叫人不行善,本願叫人不念佛就叫一句,說信了就行了……這個人就錯誤地理解了。

        他錯誤理解了,我們應該正確理解,他錯誤地宣傳,我們應該正確地弘揚。不能因為他錯誤的理解,你就來了解,那你就吃虧了。

        像李洪志,他破壞佛教他也講佛,你就不講佛啦?他把佛的道理錯了,我們更要把佛法正確教義弘揚開來。要以正克邪。你不講,人家都以為他講的正確,都跟他學*輪功去了,那怎麼樣?眾生就受苦了。

        所以,阿彌陀佛的本願是凈土法門核心、根本和來源,每一個佛弟子都應該正確地了解、正確地落實、正確地弘揚。如果遇見有邪說、邪解之人,我們應該自己了解,來糾正他。你也不了解,而讓他去說,那損失就大了。所以,大家應該有個正確認識。

        還有必要再說明一點,就是說:阿彌陀佛為什麼單獨選擇名號來作為往生本願呢?這一點也是需要探究的。有人會說:「我最喜歡打坐你把打坐為本願不是剛好嗎?我就不用改了,多好啊!」「我最喜歡讀經,你把讀經作為本願不是剛好嗎?」這是站在我們每個人自己的立場。

        下面依據祖師的解釋,從兩點來說明,彌陀如來唯以名號作為往生本願。第一點,叫做勝;第二點,叫做易。「勝」就是殊勝,「易」就是容易。

        什麼叫「勝」呢?法藏比丘發四十八願,經過歷劫修行而成正覺南無彌陀佛,把他修行的一切內證功德、外用功德,所謂一切智慧慈悲神通光明等等,所有功德,都收攝在六字當中,所謂六字名號,就是總功德,含攝一切,無有不足,最為殊勝

        打一個比喻說,六字名號功德就像一座房子你說房子,就包括屋頂、牆壁、門窗、傢具,通通包含在內。而其它修行善法之功德,如同此房子當中的一部分。比如,說牆,就漏掉屋頂,說窗,又漏掉門,等等。比如說布施,有布施功德,但是持戒就不含在內,其它也不含在內,這些所有功德都是菩薩因地所修的功德。而六字名號功德,乃是阿彌陀成佛之後的功德,所以,一切一切的功德,都含在六字名號當中。那麼,你修行其它的法門,是其中的一個部份;而六字名號,是法藏比丘經過兆載永劫的修行是他功德結晶,是總體的功德,所以殊勝。而我們知道,這六字名號裡面如果沒有布施功德的話,他就不可能成佛。法藏比丘兆載永劫布施頭目腦髓,所謂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三輪體空,直至圓滿成就佛果,所有布施功德,含在六字當中。那我們現在行小小的布施,能比得上法藏比丘當年的布施嗎?比不上啊!

        同樣的,這六字名號當中,也包含持戒忍辱精進等等的六度萬行的功德。如果這六字名號裡面沒有持戒功德,法藏比丘怎麼成佛啊?一切小乘戒、大乘戒、菩薩戒通通包括在內,無不清凈,沒有一染污。而庄嚴成就不可思議功德名號。所以,三學,六度,一切經典,一切神咒,莫不包含在內。

        在《佛說彌陀根本秘密神咒經》當中,有這么四句偈說:

阿字十方三世佛,彌字一切諸菩薩
陀字八萬諸聖教,三字之中是具足

        說阿彌陀佛這個「阿」字,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功德都包含在內了,「彌」這個字,一切菩薩功德都包含在內了。「陀」這個字,一切聖教,一切經典:《華嚴經》、《法華經》、《金剛經》,所有經典功德,以及所有密咒,一切陀羅尼總持法門,通通包含在內。所以說「三字之中是具足」,這三個字當中,一切佛法功德,完全包括,一切出世、世間功德完全包括。無有不足,最為殊勝。所以《大經》中說:「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一念具足無上功德,此是六字名號不可思議

        法藏比丘所發四十八願當中,說到名號有關的,大概有三分之一,「聞我名者」如何如何,「聞我名者」如何如何,可見得名號所佔的份量尤其是法藏比丘專門發了一條願叫做「諸佛稱名願」:

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
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

        這是第十七條願的內容,「我若成佛的時候,十方無量無邊的諸佛世界,一切諸佛世尊都要來稱揚贊嘆我的名號若不如此,我則不取正覺。」連十方諸佛都要稱揚贊嘆阿彌陀佛的名號,可見得這句名號功德是如何的不可思議

        阿彌陀佛沒有單獨發願說:「你還要稱我光明,十方諸佛贊嘆我的光明,贊嘆我的壽命,贊嘆我的慈悲智慧……」都沒有說。為什麼?因為這一切都包含在六字名號當中。贊嘆名號光明也贊嘆了,智慧慈悲都有了。所以,在《無量壽經》裡面,諸佛也贊嘆說:「阿彌陀佛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諸佛所不能及。」沒有列這條贊嘆光明願,這是因為名號本身包含了這樣的功能,所以名號功德最為殊勝

        第二點叫做易,「易」就是容易,名號最容易受持,所以選為本願,不論男女老少、出家在家、有智無智,乃至鸚鵡畜生之類,都可以念阿彌陀佛。能念阿彌陀佛,都可以往生極樂世界這叫容易。

        別的法門就沒有這么容易了。比如說誦經,在公共汽車上你就誦不了;在汽車上面,你照樣可以念佛。誦經來說,你不識字就誦不了;你不識字,照樣可以念佛你看大街上有些人,你教他念經,他不可能會念,但是教他念佛,他就會念,三歲小孩也會念佛,所以最容易。

        在《觀經》中,釋迦佛咐囑念佛而不咐囑觀佛。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贊》里說:「極樂世界境細心粗,凡夫識神飛揚,觀難成就。」極樂世界微細、很微妙,我們的心很粗,粗的心就不能看細的境,就好像我們的肉眼很粗,就看不到細菌,必須拿放大鏡才看得到。極樂世界那麼微妙,用我們的心觀不了。我們的心東跑西跑,像猿猴一樣,像野馬一樣,「心猿意馬」,怎麼能觀得成就呢?觀不成極樂世界。而念佛,只要相續稱名,決定往生,你只要「南無彌陀佛,南無彌陀佛,南無彌陀佛……」隨忙隨閑,有空就念佛,不懷疑,仰仗這尊佛的誓願,無不往生凈土

        「正由稱名易故」,正因為稱名容易的緣故,所以選擇作為本願。大家現在身體健康的時候,或許還會雜行雜修,誦這個經那個經啊,有的人是這樣的。但即使是這樣的人,問他:「某某老居士你要臨命終的時候,我們念什麼送你啊?」他肯定會說:「你念阿彌陀佛。」他不會說「我就喜歡念《金剛經》,那個時候,你們給我念《金剛經》吧」。一部《金剛經》沒念完,沒有氣兒了。你念的時候,他也不懂。所以,在最關鍵的時候,他就知道什麼東西最重要了。人往往是這樣的,時間長了,不知道哪個最重要,在最短的時間,你一定選擇最重要事情來辦,俗話說「急中生智」,馬上要死了平時念再多的經,這個時候一句也不記得了,慌亂,恐怖一句也用不上你會一句南無彌陀佛」。

        那何必平時不專念名號呢?所以,稱名容易。

        讓我做一個推論:法藏比丘當時在世自在王佛的座下考察了二百一十億諸佛凈土,舍粗取精,舍惡取善,選擇一切諸佛凈土當中的精華,而成極樂凈土。那麼,往生方法最重要的。這二百一十億諸佛凈土裡邊,每一凈土都有往生方法,而法藏比丘誓願唯選擇名號,作為十方眾生往生極樂凈土方法。可是如果以布施作為往生的本願,那麼貧窮的人沒有布施,吝嗇的人不願布施,像這些人,他們就不往生凈土了。能布施的少,不能布施的多,乞丐就更不能往生了;如果以讀經作為往生本願,那隻有識字的人才有資格往生不識的人就不能往生了那大教授有份了,我們就完了;如果以打坐作為往生本願,你不會盤腿,不會打坐,不會入靜,那就不能往生了;如果以持戒作為往生本願,那能持戒的人很少,不能持戒的人很多啊!那不能持戒、破戒和沒有受戒的人就不能往生了。這樣能度幾個人呢?往生者非常少,不往生者非常多。可是,如果以稱念名號作為往生本願,則誰不能念佛持戒念佛很好,無戒、破戒之人更要念佛,連死囚犯在牢房裡面也能念佛,沒有說「唉,你犯了死罪,誰允許你念佛?」不可能存在這種事。所以,這句佛號,任何人都可以念,是阿彌陀平等布施給一切眾生的。不管有智、無智,有修、無修,男人女人老人、年少,都可以念佛,非常容易。

        法藏菩薩經過五劫思惟,說:「眾生你們所有的修行不能成就,即使少部分人能成就大部人做不到,如果將其作為選擇眾生往生之本願,那麼絕大數眾生會被遺漏。現在,以我所修行不可思議功德名號布施給一切眾生,任何人都可以稱念,任何時候都可以稱念,臨命終時,我決定不違本願,現前接引,慈悲加佑,令心不亂往生我國!」這才成就不可思議功德名號。以此誓願,稱為「超世之本願」。

        四十八願叫超世願,哪一條願最有資格稱為超世願?就是這第十八「念佛往生願」,超越諸佛誓願。因為,比如第一條「國無三惡道願」,這條願其它諸佛凈土都有,不算稀奇,很多佛的凈土都是沒有三惡道的。但是,特別有資格稱為超越諸佛誓願的,就是第十八「念佛往生願」。別的佛凈土,雖然都很清凈庄嚴,可是往生很難,我們去不了。有那麼多凈土,為什麼我們不念別的佛到別的凈土去?我們打心眼裡就沒有想過說「我到那個凈土去……」好像一講到凈土法門大家都知道,要往生極樂世界,為什麼?這不是我們自己的智慧,這是因為這尊佛發了誓願使我念佛往生到他的凈土。所以,無形當中,我們念佛,就是佛在極樂凈土對我眾生的呼喚,我們的回應。

殊勝又容易

        念佛殊勝、容易,對於這兩點,一般人只承認一點。有人說:「念佛很容易我也知道,但是不殊勝,不如誦經、拜懺、參禪、打坐殊勝。」所以,他就禪宗密宗去了這是一種,雖然承認容易,但不承認殊勝。還有一種人承認殊勝,但不承認容易,「念佛是很殊勝,絕對好,不過,也不是那麼容易,如果達不到一心不亂念佛三昧功夫成片也不容易往生。」這二種人都落在一邊。

        真正說來,念佛法門殊勝又容易。因為容易,才顯殊勝。如果不容易,再殊勝對我們也沒用。為什麼又容易又殊勝?它的根本就在於阿彌陀佛所發的誓願就是這樣:眾生稱我的名號,乃至十聲,若不往生,我則不成佛。所以,說一千道一萬,歸到這個地方,不是我們在這里講大話,「我念佛往生……」往生往生事情,不是我們說了算,是阿彌陀佛說了算。所以,祖師有這樣一句話:「念佛者,我所作也;往生者,佛所作也。往生乃由佛力所賜,卻於心中種種籌量,是自力也。」這念佛是我們的事,我們只管念「南無彌陀佛」。往生則是彌陀之事,因為阿彌陀佛講:「你念佛往生,我則不成佛,那當然是我的事了!所以,眾生念佛,我若不能令眾生往生,我則不成佛,你往生是我的任務,是我要完成的事情我有資格、有能力讓你往生,我才成佛的。你只管念佛往生的事,交給我來處理,我來承擔,我來完成!」所以,「念佛者,我所作也;往生者,佛所作也。」

        可是,我們不是這樣,我們凡夫的心啊,在心中種種籌量,「怎麼往生啊?這樣往生,那樣往生……」佛的事情你在想,你一定想得是焦頭爛額,你一定找不出頭緒啊。所以,在心中種種籌量,這個叫做自力

         往生本來是佛力所賜。打個比喻:乘船過海。乘船者,是乘客之事,過海者,乃是船長之事。卻於心中種種籌量如何過海,是自力也。應當一向乘船,直過大海,到達彼岸念佛也一樣,應當一向念佛,待佛來迎。你就念佛,等著佛來接你──就這么簡單,絲毫不用擔心。大家想一想是不是?坐船是你的事,那過海你就不用操心了,船長會駕駛方向,很穩當的,直接就過海了。結果你上了船,「哎呀,我怎麼過海啊?」船長說:「你怎麼過海?你過得好好的,好好坐船,過海是我的事。」我們念佛,心中說:「阿彌陀佛,我怎麼往生?」阿彌陀佛說:「念佛往生,你念佛就好了。」所以,念佛者,是我等所作往生者,乃是佛所作。不要在心中自尋煩惱。本來是佛發的誓願,說「眾生稱念我名號,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佛講的,我要是不往生他不成佛,那當然我念佛往生道理是如此。

第十八願釋

        善導大師二十四個字解釋第十八願,抓住核心,點中要害,一聽就明白,很簡短,但是意義無窮無盡

若我成佛,十方眾生
稱我名號,下至十聲,
不生者,不取正覺

        原文是這樣的,我們對比一下:

我得佛,十方眾生
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
不生者,不取正覺

        善導大師解釋特別的地方是「至心信樂,欲生我國」,善導和尚沒有解釋說這樣的信、那樣的信,就直接解釋為「稱我名號」,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你能夠念「南無彌陀佛」,這就叫「至心信樂」了,你再這樣的信、那樣的信,你不念佛,那都是空的。所以,落實在行動當中,你說你信,怎麼叫信啊?你稱我名號,專念彌陀這叫「至心信樂」。「我很相信凈土法門……」但是,你雜行雜修,那就不叫信了。善導和尚思想是「就行立信」,就看你的行動,不看你講那麼好聽的話,不用聽那些,你拿出行動來,你至心信樂,信哪件事情呢?也就是信:念佛一定往生。「至心」是真實心,「信樂」是信心真實相信念佛一定往生。所以,善導和尚在這里直接就寫「稱我名號」。

        「下至十聲」是解釋「乃至十念」,把「十念」解釋為「十聲」,把「乃至」解釋為「下至」,這都是有特別的含義凈土法門,最開始講「持名念佛」的,是道綽大師、善導和尚,因為當時有人解釋「乃至十念」解釋得很復雜,這樣的念、那樣的念,意念觀念、想念……而善導大師一錘定音,解釋說:所謂「念」就是口稱名號,發出聲音來,這就叫念佛。當然說「我不方便,在心中默念」,心中默念也有聲相,也能自己聽得到,一聲一聲的。所以叫「稱我名號,下至十聲」。這個解釋是根據《觀經》下下品具足十念,令聲不絕,稱南無彌陀佛」而來的,即根據下下品這樣的造罪凡夫念佛方法來解釋阿彌陀佛的本願「乃至十念」的。

        本來《觀經》也好,《阿彌陀經》也好,裡邊講的念佛,肯定是從彌陀本願來的。你念阿彌陀佛,卻不順彌陀佛本願,你是念哪一尊佛呢?這三部經的宗旨是一樣的,以《觀經》下下品更加顯示念佛是容易的,口稱名號──這里有沒有說到要如何的清凈心呢?有沒有說到要如何斷煩惱呢?通通沒有說到。因為凈土法門是易行道,是不堪修持聖道戒定慧的人,阿彌陀佛發超世的悲願,「你念我的名號往生」,你只要有口,有心,會念佛,願念佛,願往生就能往生,所以解釋為「下至十聲」。有人問:「打坐念啊?還是走路念啊?」昨天說到「不問行住坐卧」,口稱名號就好了。怎麼叫「下至」呢?「下至」是對著「上至」,這就包括了多到一輩子的念佛、少到臨終十聲一聲念佛。那我們都不是「下至十聲」這樣的根機,我們是平生一輩子念佛的人,所以大家不能誤解說「我就念十句,就念一句」,不是的,即然有下,那就有上,上和下相對,那我們一天念十句,一百句,一千句,一萬句;今天念,明天念,直到命終,這叫一向專念,不改變題目。「十聲」也有人解釋說「少一聲都不行」,也不是如此,因為《無量壽經》說「乃至十念」,又說「乃至一念」,善導和尚解釋為「下至十聲」,也說到「下至一聲」,並不是說臨終之時一定要念十聲才能往生,如果不能念十聲,念三聲、一聲往生,所以說「上盡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來迎,直為彌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法藏比丘為我們保證說:「你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往生,我則不成佛。」

稱念必往生

        下面是第十八願成就以後的狀況,善導大師說:

彼佛今現,在世成佛
當知本誓,重願不虛,
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善導大師說「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現在已經在極樂世界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我們應知道,阿彌陀作法比丘的時候,本來所發的誓願,叫「本誓」;「重願不虛」,「重」是殷重,很懇切,不虛假,佛不會欺騙我們,「念我的名號你不往生,我則不成佛」,那自然推導出一個結論:「眾生稱念,必得往生」,我們念佛一定往生,是不是這樣?那麼,是什麼樣的「眾生」呢?前面講「十方眾生」,沒有說「出家眾生」,也沒有說「在家眾生」,是所有十方眾生念佛往生,所以,自古以來,有鸚鵡念佛往生的,它有什麼修行?還有老鼠念佛往生的,它有什麼修行這都是佛的願力不可思議鸚鵡念佛是照葫蘆畫瓢,「你念,我也念」,主人念阿彌陀佛,它也念阿彌陀佛,那麼,「主人往生我也往生。」這樣就能往生啊,這叫不可思議啊。長期念佛就行了,這是名號自然功能

        任何一個東西都有它的效果,比如這個念佛機,它的效果就是念南無彌陀佛,這樣才有資格稱為念佛機,是不是?不然就不念佛機了。如果這個念佛機壞了,那就要丟棄了。一個手錶,它有它的功能它就是看時間的,如果手錶沒有這個功能,也扔掉了。每一個事物都叫一個法,每一個法都有它本身的作用功能,這個作用功能是客觀的,本來就如此。

        那好了,我們講「南無彌陀佛」六字名號,這個法是阿彌陀成就不可思議功德之法,是十方諸佛皆悉贊嘆之法,這個法有什麼作用有什麼功能呢?六字名號功能,就是「念我的人,必然往生」。這就是六字名號作用,那不然就不叫六字萬德洪名了。像手錶,它就能時間,不然怎麼叫手錶呢?手錶就是表示時間的。「南無彌陀佛」就是「念我的名號,必然往生」。我們每天念「南無彌陀佛」,心裡面還說:「能不能往生?會往生不會往生?」就好像一邊吃飯一邊問能不能飽。所以,有這么一個比喻說:「如焰升空、水下流,此是自然之事。」皆是法爾自然道理,像火,燒著之後,自然火焰往上升;那麼,水,自然往下流淌。這個是自然而然就這樣一回事情。阿彌陀之本願者,是以名號引導罪惡凡夫往生極樂凈土誓願,所以,稱念彌陀名號之人往生極樂世界自然法爾之事,不可懷疑。這名號就是引導你來往生極樂世界的,你念名號,就來往生這是自然而然的道理就像吃飯就能飽,紙拿火一點就燃燒,我們念名號往生這就是名號作用

        所以,善導大師解釋六字名號說:「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南無彌陀佛」六個字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歸命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成了你的修行,所以,你必然往生,就這么簡單

        如果有人給我們一個蘋果吃了會不會有營養?如果這個蘋果沒有營養,它能叫蘋果嗎?那就不叫蘋果了。六字名號我們念了會不會往生?如果不能往生,那六字名號有什麼功德那就不能叫六字名號了。所以,稱念必往生

        「眾生稱念,必得往生」,有沒有說怎樣稱念才能往生?只說到「下至十聲」,這樣念佛就必然往生。比如說,吃蘋果就有營養,並沒要求怎樣吃,嘴張多大、要用多大的力量、要如何認真地吃、一心不亂地吃才有營養,不然就沒有營養……很自然的,你就這樣吃蘋果蘋果本身就有營養。如果蘋果本身沒有營養,你再怎麼一心不亂地吃,還是沒有營養。六字名號本身就有功德念佛就有功德,不是這樣念、那樣念才有功德

        我們說「眾生稱念,必得往生」,它的前提就是「重願不虛」,佛不會講假話騙我們。各位啊,信佛信佛什麼呢?信哪一尊佛呢?信阿彌陀佛(當然也信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凈土三部經);信阿彌陀佛信什麼呢?信阿彌陀為我們這樣的眾生發了這樣的誓願,而他的誓願已經成就了,所以,我們念佛必然往生。如果這一點你不相信,你就不能叫做信佛弟子了。佛親自為我們保證了,說念佛一定往生,「不往生,我則不成佛」,然後我們在這里說:「念佛一定往生,不過那是人家,我念佛可能不一定往生念佛要達到什麼樣的功夫做什麼樣的修行才能夠往生……」這個都是我們腦子裡想出來的,不是阿彌陀佛本願里所有的。

        所以,肯切地勸導大家:一定要以阿彌陀誓願作為軌范,作為標準,作為一面明鏡來核對。你在自己心中想,怎麼想都對,但是一拿佛的經典來對照,就不對了,比如說「念佛達到某種程度才能往生」,這是佛的誓願裡面有的嗎?沒有啊!沒有的話,你怎麼這樣想呢?可是我們這樣想:「我認為,要念到這樣才能往生,不然的話,那麼容易能往生嗎?」是我們心中不敢相信這樣容易就能往生,所以呢,自己想了一個標準,要必須那樣才能往生。這個叫曲解佛義,把佛的意思做彎曲的理解,以吻合自己的心。這是不應該的,學佛法是把我們的心敞開,以佛的知見規范我們的心,不是以我們的心打個彎來理解。

        阿彌陀佛的誓願叫做不可思議,阿彌陀佛叫不可思議如來,他的光明不可思議的。你「這樣能往生,那樣不能往生……」都是凡夫自己在思議。而阿彌陀佛的誓願:任何眾生念佛必然往生!超過你的思議。所謂出家、在家,有修、無修,昨天講的那個五逆謗法的罪人,一直到臨命終時才念了十聲「南無彌陀佛」,而他當時的心是惶亂不堪、恐怖無比,絲毫不能心神安定,這么多的罪過,這么短的時間,這么少的念佛,這樣亂的心,他都能往生極樂世界,這難道可以思議嗎?我們各位,罪過再深,跟他比,差太遠了;念佛再少,他跟我們比,差太遠了;心再亂,我們和他比,差太遠了;時間再短,他跟我們比,又差太遠了。他都能往生,我們在座各位念佛無有不能往生。所以,希望大家有事無事,經常翻翻《觀經》下下品看一看。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