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師法要》
--參、勸信願專稱
一、修學宗旨
以信願行 三法為宗
信者:當篤信佛力。彌陀如來在因地中,發四十八願,願願度生,中有「念我名號,不生我國,誓不成佛」。今者因圓果滿,故「我今念佛,必得往生」。
次信佛力慈悲,攝受眾生,如母憶子。子若憶母,如母憶時,定蒙接引。
次信凈土法門,如永明禪師四料簡所言,較諸餘法,其間大小、難易、得失,迥然不同。雖有餘師稱讚余法,不為所動,乃至諸佛現前勸慰,令修余法,亦不退轉,此乃真所謂信也。
願者:願以此生誓往西方。不取多生修習,於穢土中頭出頭沒,從迷入迷。復願既生西方,回至娑婆,度脫一切眾生。
行者:真實依教起行。大勢至《念佛圓通章》雲:「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則知念佛之法,當都攝六根。都攝六根之前,尤當先攝二三根。二三根者,何也?即耳、口、心是也。將「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一句一句,一字一字,口中念得明明白白,心中念得明明白白,耳里聽得明明白白。稍有不分明處,即是不真切而有妄想。只念不聽,易生妄想。(三編下.凈土法門說要)
信:則信我此世界是苦,信極樂世界是樂;信我是業力凡夫,決定不能仗自力,斷惑證真,了生脫死;信阿彌陀佛,有大誓願。若有眾生,念佛名號,求生佛國,其人臨命終時,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
行:則至誠懇切,常念「南無阿彌陀佛」,時時刻刻,無令暫忘。朝暮於佛前禮拜持誦,隨自身閑忙,立一課程。此外,則行住坐卧,及做不用心的事,均好念。(續編上.一函遍覆 民國 二十一年)
【注】
此節正明凈土修學宗旨:信願持名。學修凈土,首須明此,方不迷失方向,錯認歸路。
凈土經論甚多,所宗不一,最易惑人。集凈土大成之善導大師,將凈土宗分判為二:要門、弘願門,二門宗旨不同,要門為諸行迴向,弘願即念佛往生。如此細判,致使分際顯明。所謂信願稱名,即如善導大師所判之「弘願門」也。其《觀經疏》雲:
言弘願者,如《大經》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
通觀三經,修諸行業,一一迴向,皆得往生。然「佛光普照,唯攝念佛」,故凈土宗旨,不在諸行迴向,唯在信願稱名。凈土正依之《觀經》雖開十三定觀、三福散善,原為善應群機,攝歸念佛而設。其宗旨大顯於流通之文,故善導《觀經疏》結釋流通分「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之文言:
上來雖說定散二門之益;
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此為善導大師要弘廢立之文,明《觀經》宗旨,亦顯凈宗法要,與《大經》、《小經》合為一轍,三經共明念佛往生之理以此至顯。
信願為前導 念佛為正修
念佛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信願為前導,念佛為正修。有以專求一心,不講信願,及注重開悟,不求往生者,皆不知念佛之宗旨者。棄佛力以仗自力,忽佛智而矜己智,其自誤誤人也大矣!(三編下.凈土法會課儀跋)
念佛求生西方,以真信切願為前導,以至誠持念為正修。切不可求開悟,明心見性,看念佛的是誰,此是參禪人的工夫。即真明心見性,若見思惑未斷,尚無了生死之分,況未到明心見性地位乎?此系仗自力了生死者,念佛乃仗佛力了生死法門。若看念佛的是誰的人,決定無有真信切願。未斷惑,則不能仗自力了生死。無真切信願,則不能仗佛力了生死。求升反墜,弄巧成拙,許多痴人,均以此為高超玄妙,可哀孰甚!(三編上.覆孫藝民居士書 民國廿八年八月初七)
【注】
如前所述,凈土法門,宗旨在信願持名。信願是前導,持名是正修。信願如目,持名如足。或有重信願而忽念佛者,則其信願不真;或有重念佛而無信願者(以橫超法作豎出用),則念佛不得其本。此二者皆失念佛法門宗旨。
當念佛時 三資全具
真念佛人,當念佛時,信願行三,全體具足。如子憶母,其間斷無狐疑不信,與不願見母之念頭可得。(增廣上.擬答某居士書附某居士原書)
【注】
凈土法門,常雲信願行,看似為三,觀此即知:真念佛人,一念圓具。觀善導和尚六字義釋,即知六字之中,三資全具,故眾生稱念,必得往生。言三資者,乃分而言之,易於明了故,實則一即三,三即一。如《要解》所雲:「依一心說信願行,非先後,非定三。」善導和尚就法體言,名號具足三資;蕅益大師就機相論,一心具足三資。二者相參,則知:法體具足三資糧,眾生領受於心,內心自然具足三資糧,所謂機法一體也。
三資實源於彌陀本願:「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信願行通在其中。彌陀招喚,如母憶子;眾生信順,如子憶母。如是母子相憶,則機法一體,感應道交矣!故大師言:「真念佛人,當念佛時,信願行三,全體具足。」若念佛人,心中雜疑,不願往生,則非真念佛人也。
(二)諸行迴向
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此四種屬「世善」。
三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此四種屬「慧善」。前二大小隨人,此則唯屬大乘。
此十一事,若全若半,乃至一事,以深信願,迴向凈土,皆得往生。(增廣下.陳聖性貞女貞孝凈業記)
【注】
凈土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除此而外,亦有諸行迴向求生一途,如《觀經》所說定散二善。信願持名者為專修,諸行迴向者為雜修。專修者,順佛本願,必得往生。雜行者,必須真實迴向(以深信願),方可得生。
雜修之行甚多,古德通名為「諸行往生」。《觀經》束之為二:三福九品,十三定觀。三福為散善,十三定觀為定善。所謂一一迴向者,即將定善散善種種功德迴向求往生也。善導大師判如是諸行迴向求往謂之「要門」,其《觀經疏》雲:
其要門者:即此《觀經》定散二門是也。
定即息慮以凝心,散即廢惡以修善;
回斯二行,求願往生。
要門乃釋迦因請而開,方便引導諸行之機,以此而導歸弘願一門。如善導大師「要弘廢立」之文所言:
上來雖說定散二門之益;
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念佛迴向,不可偏廢,迴向即信願之發於口者。然迴向只宜於夜課畢,及日中念佛誦經畢後行之。念佛當從朝至暮不間斷。其心中但具願生之念,即是常時迴向。(增廣上.覆永嘉某居士書四)
【注】
觀此文及前「一一迴向,皆得往生」之意,即知所謂迴向,是藉事而回心也。故真正之迴向,即回心求往。所謂「但具願生之念,即是常時迴向。」此即「南無」之義,善導和尚雲:「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之義。」此修凈土法門之心要,宜善加著眼。雜行迴向者,實藉行以回其心。因雜行本非往生之因,藉此以回心,則可巧入凈土之門——要門。若能不執於個人之行,而完全歸命於佛,方為究竟之迴向。所謂「通身靠倒,徹底放下」也。
(三)專雜之判
專雜之判 千古鐵案
善導和尚,系彌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其宏闡凈土,不尚玄妙,唯在真切平實處,教人修持。至於所示專雜二修,其利無窮。「專修」謂身業專禮,口業專稱,意業專念。如是則往生西方,萬不漏一。「雜修」謂兼修種種法門,迴嚮往生。以心不純一,故難得益,則百中稀得一二,千中稀得三四往生者。此金口誠言,千古不易之鐵案也。(增廣上.覆永嘉某居士昆季書)
【注】
善導大師承曇鸞、道綽法脈,集凈土大成,於凈土一宗,判為要弘二門、正雜二行。正行者即專修念佛,雜行者即兼修種種法門,迴向求往。正行者十即十生,雜行則難得一二。此正雜之判,印光大師贊為金口誠言,千古不易之鐵案。學修凈土者,不可不知,不可不遵。所謂正雜之行詳如《觀經疏》雲:
「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種:一者「正行」,二者「雜行」。
言「 正行」者,專依往生經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
一心專讀誦此《觀經》、《彌陀經》、《無量壽經》等。
一心專註思想、觀察、憶念彼國二報庄嚴。
若禮,即一心專禮彼佛。
若口稱,即一心專稱彼佛。
若贊嘆供養,即一心專贊嘆供養。
是名為正。又就此正中,復有二種:
一者「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卧,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若依禮誦等,即名為「 助業」。
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余諸善,悉名「 雜行」。
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親近,憶念不斷,名為無間也。
若行後雜行,即心常間斷,雖可迴向得生,眾名疏雜之行也。
此「正雜二行」判,為凈業行人指南。大義有二:一明「往生行相」,二判「二行得失」。
往生行相有二:正行、雜行。正行細分有五:讀誦、觀察、禮拜、稱名、贊嘆供養,大分為二:正業、助業。唯念佛為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餘四則為助業(助成正定之業)。
二行得失以正雜對、親疏對、有間無間對。此義於善導大師《往生禮贊》言之更詳,其言:
若能如上,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得相應故;不違教故;隨順佛語故。
若欲舍專修雜業者,百時稀得一二,千時稀得三五。何以故?乃由雜緣亂動,失正念故;與佛本願不相應故;與教相違故;不順佛語故;繫念不相續故;憶想間斷故;回願不殷重真實故;貪瞋諸見煩惱來間斷故;無有慚愧懺悔心故;又不相續念報彼佛恩故;心生輕慢,雖作業行,常與名利相應故;人我自覆,不親近同行善知識故;樂近雜緣,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
何以故?余比日自見聞:諸方道俗,解行不同,專雜有異。但使專意作者,十即十生;修雜不至心者,千中無一。
此二行得失,如前已辨。仰願一切往生人等,善自思量。已能今身,願生彼國者,行住坐卧,必須勵心克己,晝夜莫廢,畢命為期。上在一形,似如少苦;前念命終,後念即生彼國。長時永劫,常受無為法樂,乃至成佛,不經生死,豈非快哉!
正行五得者:必定往生也,所謂「專意作者,十即十生」。其得雖有四因,核其實,則唯一,即「與佛本願得相應故」。能與佛本願相應,自然無外雜緣得正念、不違教、順佛語。
雜行五失者:往生不定也,所謂「修雜不至心者,千中無一」。其失雖有十三由,根本在「與佛本願不相應故」。有此一失,則餘十二皆失矣。
善導和尚詳辨二行得失,意在眾生「善自思量」,當舍「千中無一」之雜行,歸於「十即十生」之正行。所謂:
萬行具回皆得往,念佛一行最為尊,
回生雜善恐力弱,無過一日七日念。
此即善導和尚勸歸正定業的最要開示,即勸舍雜行,歸於正行;藉由助業,入正定之業。所謂「一切善業回生利,不如專念彌陀號。」
善導專雜之判,由其教典之佚失,千餘年來,少有人承傳、闡揚,印光大師幸得見其《觀經疏》而大力提倡,千古之鐵案,終得以再彰於世。
雖佛勸舍 亦不改轍
善導和尚《四帖疏》,唯欲普利三根,故多約事相發揮。至於上品上生章後,發揮專雜二修優劣,及令生堅固真信,雖釋迦諸佛現身,令其舍此凈土,修余法門,亦不稍移其志,可謂凈業行者之指南針也。(增廣上.與徐福賢女士書)
善導,彌陀化身也。其所示專修,恐行人心志不定,為余法門之師所奪,歷敘初、二、三、四果聖人,及住、行、向、地、等覺菩薩,末至十方諸佛,盡虛空,遍法界,現身放光,勸舍凈土,為說殊勝妙法,亦不肯受。以最初發願專修凈土,不敢違其所願。善導和尚,早知後人這山看見那山高,渺無定見,故作此說,以死盡輾轉企慕之狂妄偷心。(增廣上.覆永嘉某居士書五)
【注】
善導大師專雜之判,為凈宗行門準繩,往生目足。凡求生凈土者,舍雜修專,不受他惑,方得決定往生之益。然大師深知凡夫易受他惑,為堅定行人信心,歷敘大小聖人乃至報佛化佛之勸舍凈土時,亦當不違初願,志求往生。詳如《觀經疏》雲:
問曰:凡夫智淺,惑障處深,若逢解行不同人,多引經論,來相妨難,證雲:「一切罪障凡夫,不得往生」者;雲何對治彼難,成就信心,決定直進,不生怯退也?
答曰:若有人多引經論,證雲不生者,行者即報雲:仁者!雖將經論來證道不生,如我意者,決定不受汝破。何以故?然我亦不是不信彼諸經論,盡皆仰信。然佛說彼經時,處別、時別、對機別、利益別。又說彼經時,即非說《觀經》、《彌陀經》等時。然佛說教備機,時亦不同。彼即通說人、天、菩薩之解行;今說《觀經》定散二善,唯為韋提及佛滅後五濁五苦等一切凡夫,證言得生。為此因緣,我今一心依此佛教,決定奉行。縱使汝等百千萬億道不生者,唯增長成就我往生信心也。
又行者更向說言:仁者,善聽!我今為汝更說決定信相:
縱使地前菩薩、羅漢、辟支等,若一若多,乃至遍滿十方,皆引經論,證言不生者,我亦未起一念疑心,唯增長成就我清凈信心。何以故?由佛語決定成就了義,不為一切所破壞故。
又行者善聽,縱使初地以上,十地以來,若一若多,乃至遍滿十方,異口同音,皆雲:「釋迦佛指贊彌陀,毀呰三界六道,勸勵眾生,專心念佛,及修余善,畢此一身後,必定生彼國者;此必虛妄,不可依信也。」我雖聞此等所說,亦不生一念疑心,唯增長成就我決定上上信心。何以故?乃由佛語真實決了義故,佛是實知、實解、實見、實證,非是疑惑心中語故。又不為一切菩薩異見、異解之所破壞。若實是菩薩者,眾不違佛教也。
又置此事。行者當知:縱使化佛、報佛,若一若多,乃至遍滿十方,各各輝光吐舌,遍覆十方,一一說言:「釋迦所說相贊,勸發一切凡夫,專心念佛,及修余善回願,得生彼凈土者,此是虛妄,定無此事也。」我雖聞此等諸佛所說,畢竟不起一念疑退之心,畏不得生彼佛國也。何以故?一佛一切佛,所有知見、解行、證悟、果位、大悲,等同無少差別。是故一佛所制,即一切佛同制。
善導大師純以佛言而為準繩,不以菩薩、人、天等定其是非。以唯佛所說為了義教,菩薩等說盡名不了義教。若菩薩等說有違佛言,皆不可依行。菩薩等說,若違佛言,尚不可依,何況魔王外道、虛妄邪說乎?為令凡夫深生信仰,善導大師又勸吾等:
是故今時,仰勸一切有緣往生人等,唯可深信佛語,專註奉行;不可信用菩薩等不相應教,以為疑礙,抱惑自迷,廢失往生之大益也。決定建立自心,順教修行,永除疑錯;不為一切別解、別行、異學、異見、異執之所退失傾動也。
凈業行人,當善思此,唯信佛語,專註奉行,不可相信菩薩等不相應教法。
二、信願前導
(一)往生正因
往生與否 全憑信願
欲生西方,最初須有真信切願,若無真信切願,縱有修行,不能與佛感應道交,只得人天福報,及作未來得度之因而已。若信願具足,則萬不一漏。永明所謂「萬修萬人去」者,指「信願具足」者言也。(增廣上.與陳錫周居士書)
能信得及,許汝西方有分。(增廣上.復高邵麟居士書三)
無論業之輕重、惑之厚薄,但能信願念佛,無一不獲往生。(增廣下.觀無量壽佛經石印流通序)
【注】
「若信願具足,則萬不一漏。」此明往生正因也,即如《要解》所雲:「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是故,修學凈土者,但能信得及,則西方有分,往生無疑矣。不論功夫深淺,不論功德大小,不論根機善惡。如善導大師所雲:不問時節久近,不問時處諸緣,不問罪福多少。又如法照禪師所雲:不簡貧窮將富貴,不簡下智與高才,不簡多聞持凈戒,不簡破戒罪根深。
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
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
具三心者,必生彼國。
此是經文最直截了當言往生正因者,善導大師依此而辨定三心以為往生正因,具三心者,必得往生。後來演變為以信願為正因之說,言辭有異,大義則同。
凈土法門,有教無類。凡聖智愚,等蒙攝受。
一切法門,皆仗自力。唯此一法,全仗佛力。
佛力自力,天淵懸隔。信願憶念,定生佛國。
盡人信念,盡人往生。佛有誓願,現有儀型。
智宜女士,念佛心切。念未數年,竟蒙佛接。
願見聞者,各事修持。預蓮池會,何樂如之。
只要能深信,只要能發願,只要能念佛,無論何人,都可以往生去的,故曰「萬修萬人去」。若有不懂道理的人,念佛只想求富貴,求生天,此等之人,不能算有凈土。其不得生西方,只怪自己不發願,不能怪彌陀慈父不來接引。若能發願求生,總是能去的。(三編下.世界佛教居士林開示法語)
不關學識 只在信願
往生不在識字不識字,只在有信願與無信願。有信願,決定往生;無信願,決不得往生。(續編上.覆智樂居士書)
罪業雖重 亦得往生
凈土一門,專重佛力。以佛力故,雖罪業深重,若具信願,皆得往生。(三編上.覆陳士牧居士書一甲子年正月二十一日)
青樓女子,所作下賤,果能信仰於佛,常生慚愧,常念佛號,求生西方,尚可蒙佛接引,直登九品,與諸上善人,聚會一處。佛種種方便引誘眾生種出世因,故於五戒,任彼受一、二、三、四及全。何以令不全受?以彼或有勢不能守故。如屠戶不能持殺戒,尚可持餘四戒。娼女不能持邪淫戒,酒保不能持酒戒等。佛之深恩厚德,如天普覆,如地普載,不以一眚棄其本具之佛性。世之自高自大者,見人一短,即有千長亦不以為然,佛則不如是。《龍舒凈土文》有「普勸門」一卷,詳說所以然。凡列名有三十多,內有屠戶、漁人、做酒者,即在風塵青樓女子者。皆言:如能改業,固為最善。如不能改,當生慚愧,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果能信願真切,亦可高登九品,何止不墮地獄等乎?(三編上.覆恆慚法師書二)
【注】
凈土一法,本為凡夫故,大悲於苦者故,無論罪業輕重,念佛無不往生。下至五逆十惡,亦蒙佛光攝取。經有明文,事有見證,真實不虛。凡夫業力雖重,不如彌陀願力宏深。所謂石頭雖重,乘船可渡也。垢障凡夫,當於此法,深信勿疑。
盲聾喑啞 稱念亦生
凡有心者,皆堪作佛,何得謂盲聾喑啞不得往生?佛說八難中有盲聾喑啞,謂其難以入道而已。果能專精念佛,雖聾子不能聽經及善知識開示,瞎子不能看經,究有何礙?喑者無聲,啞者不會說話,但能心中默念,亦可現生親得念佛三昧,臨終直登九品。何可雲此等人不得往生?此等人不認真念佛,則不得往生,非此等人雖念佛亦不得往生也。至於殘廢缺手缺腳者,與此盲聾喑啞者同。此之說話,蓋是誤會《往生論》偈之所致也。偈雲:「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乃是說西方極樂世界,是大乘善根人所生之世界,絕無有可以譏毀、可以厭嫌之名字耳。下即列出譏嫌之名數種,即女人、六根不具足之人及聲聞、緣覺之二乘人。故曰:「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乃謂西方無有女人,與六根不完足人及小乘人,(西方雖有小乘人名字,然皆屬發大乘心者,絕無不發大心之聲聞緣覺人耳)。非指此世界之修行者說。無智慧人,認做此等人不得生西方,其錯大矣。(三編上.覆宗靈法師書)
洋煙一事,其害甚深。《文鈔》後附有戒煙神方,靈極,許多人皆戒好。有戒不好者,皆彼身體另有痼疾。汝且依之,作雙倍日期緩戒,則可斷此禍根矣。至於往生,固不在戒與不戒也。即有此毛病,能生真信,發切願,一心念佛,無一不往生者。(三編下.覆李吉人居士書)
一心念佛 不悟亦生
欲生凈土,須先認清宗旨。普通修持,無不以開悟為希冀,而開悟一事,亦非易易。
若知凈土宗旨,決不預期開悟。
若不注重信願,開悟亦難了脫。
若能一心念佛,不悟亦可往生。(三編下.覆方家范居士書)
未得一心 亦可往生
念佛之法,重在信願。信願真切,雖未能心中清凈,亦得往生。何以故?以心中有佛為能感,故致彌陀即能應耳。(增廣上.覆黃涵之居士書三)
凈土之法門,以信願為導。有真信切願,雖未得一心,亦可往生。無真信切願,縱已得一心,亦難往生。(宗門人念佛,多不講信願,則仍屬自力,難蒙佛力。以其彼既不感,佛難垂應。此一著要緊之極,故為道破。)(三編上.覆王誠中居士書)
念佛一法,要緊在有真信切願。有真信切願,縱未到一心不亂,亦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若無信願,縱能心無妄念,亦只是人天福報,以與佛不相應故,固當注重於信願求生西方也。(續編上.覆又真師 覺三居士書 民國二十年)
自立科條 不依佛說
凈土法門,猶如大海。長江大河亦入,杯水滴水亦入。證齊諸佛者,尚求往生;五逆十惡者,亦預末品。何得以得一心及三昧,而拒其未得者?但取法乎上,僅得其中。自己決志求生,唯當企及於此。若謂非此決不得生,是又自立科條,不依佛說矣。(增廣上.覆永嘉某居士書三)
平生絕無信願者,臨終決定難仗佛力。既雲善惡俱時頓現,且無論阿彌陀佛四字不現者,不得往生。即現,亦不得往生。何以故?以不願生故;以不求佛,因不得蒙佛接引故。《華嚴經》雲:「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古德雲:「如人負債,強者先牽;心緒多端,重處偏墜。」今善惡皆現,由無信願,便不能奈惡業何矣。須知仗自力,則惡業有一絲毫,便不能出離生死,況多乎哉?又無信願,念至一心,無量無邊之中,或可有一二往生。決不可以此為訓,以斷天下後世一切人往生凈土之善根。何以故?以能仗自力,念至業盡情空,證無生忍者,舉世少有一二。倘人各依此行持,置信願而不從事,則芸芸眾生,永居苦海,無由出離,皆此一言為之作俑也。而其人猶洋洋得意,以為吾言甚高。而不知其為斷佛慧命,疑誤眾生之狂言也。哀哉!(世間善業,不出輪迴,若對信願具足之往生凈業,則彼善業,仍屬惡業。)凈土一法,須另具隻眼,不得以常途教義相例。使如來不開此法,則末世眾生之了生死者,不可得而見之矣。(增廣上.覆濮大凡居士書)
常存此想 便不相應
修凈業人,以真信切願為本。能念到一心不亂,則甚好。切不可存「未得一心不亂,便不能生」之心。若常存此想,得則可;不得,則由常存不得生之心,便與佛不相應矣。(三編上.覆何希凈居士書 民國廿六年七月廿三)
益加信願 以致一心
念佛法門,注重信願。有信願,未得一心,亦可往生。得一心,若無信願,亦不得往生。世人多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願,已是失其扼要。而復又生一既未得一心,恐不得往生之疑,則完全與真信切願相反矣。此種想念,似乎是好想念,實則由此而益加信願,以致一心,則是好想念。若由因不得一心,常存一不能往生之心,則成壞想念矣。(續編上.復朱德大居士書 民國二十一年)
信願門中 尤宜致力
所言作事亦不忘念佛,此繫念心純熟之相,何可名昏沉,歸於無記?然亦非無念而念,但系無念而念之氣分。若即認此為無念而念,則有類於鑽木見煙,而謂得火,即便息鑽,火便無由可得矣。汝之功夫頗好,到此境界,亦不容易。然須專精用功,且莫學今之好高務勝、見異思遷者,則將來之益,自可有不思議處。然此是「行」門中事,「信願」門中,尤宜致力,庶可決定深得念佛之實益。若效他宗,專以工夫為事,棄信願而不講,則便成仗自力之法門,其失大矣。(三編下.覆李覲丹居士書六)
凈土一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如鼎三足,缺一不可。或專崇行持,而不尚信願,則執事廢理,仍屬自力法門。與專以自性唯心,而不仗佛力之執理廢事,同一過失。(三編下.上海法藏寺念佛開示)
觀汝來書,系猶以宗門之知見為主,於凈土法門尚未全信,故只求相應,致起魔境。念佛法門,以信願為先鋒,若無真信切願,勿道不相應不能往生,即相應亦不能決定往生。一心不亂,念佛三昧,亦不易得。若有真信切願,未得相應,亦可往生,況已相應乎?汝只知求相應,稍有相應氣分,便生歡喜贊嘆之心,此亦是不相應之現象,由是故有怪相現。修行人,所最忌者,得少為足。得少為足,便生退惰,此必定之理也。祈但一心念,勿以不相應不得往生為疑懼。所有境界,皆不理會,也不問他好死壞死。除念佛之外,不使起第二念。如此,方可得決定往生之益。若怕死時種種不相宜之障礙,因打餓七,此事險極。吃飽飯,尚不能相應,到餓的要死的時候,還能相應么?如必要打餓七,請下山到別處去打,靈岩決不許開此一法。汝完全是在妄想窠中求相應,若肯一切妄想通放下,當必病癒身安。即世壽已盡,亦當正念昭彰,隨佛往生。念佛的人,不得有來生後世的念頭。汝往生的心尚不專一,則決定不能不又在此世界受六道之生矣。(續編上.覆慧空大師書 民國二十五年)
念佛三昧,說之似易,得之實難,但當攝心切念,久當自得。即不能得,以真信切願攝心凈念之功德,當必穩得蒙佛接引,帶業往生。事一心,若約蕅益大師所判,尚非現世修行人之身分,況理一心乎?以斷見思惑,方名事一;破無明證法性,則名理一。若是內秘菩薩行,外現作凡夫,則此之二一,固皆無難。若實系具縛凡夫,則事一尚不多得,況理一乎?(增廣上.覆袁福球居士書)
急求一心 著魔之本
汝妄想紛飛,尚欲急得一心不亂,此心即是著魔之本。故光謂凈土法門,重在信願。信願若真切,雖未得一心,亦可往生。若無信願,縱得一心,亦不能仗自力以了生脫死。故不令汝汲汲於求一心也。以汝之妄想紛飛,一求一心,定規著魔。汝不察光意,遂謂一任隨便。眼前隨便者,決非信願真切之人。使信願真切,決不至泛泛然隨便,而均不得往生也。理本無障,因汝以無理為理,而自生障礙,又復尤誰?……汝真可謂第一狂人,世榮心,如海波洶涌。而又欲立刻風平浪靜,澄湛不動。其急欲求不動之心,正是群動之本。又如釜沸,極力加火,以求不沸,其可得乎?光與汝所說者,乃息風抽薪之事。汝不詳察,尚謂是揚波益沸,豈不大可哀哉!汝且詳閱《文鈔》、《嘉言錄》,當不至有負於汝。(三編下.覆溫光熹居士書八)
不論斷證 唯恃信願
往生凈土,固貴久修。然其所重,在乎決定不易之志願耳。彼終身念佛,心常冀人天福報者,縱令精進,因其心願尚戀此娑婆,何得有生極樂之望乎?固知信願,實為吾人生西方大根據也。(三編上.覆智圓居士書)
修余法門,欲於現生斷惑證真,了生脫死,誠為甚難稀有之事。唯凈土一法,專仗佛力。以故不論斷證,唯恃信願。信願若具,雖罪大惡極,將墮阿鼻地獄之流,尚可以仗十念之力,徑蒙佛慈,接引往生。噫!如來大慈普度,一物不遺。唯此一法,最為周摯。由是西天東土,菩薩祖師,高僧巨儒,莫不以此自利利他。(增廣下.凈土釋疑序)
十念尚度 何況久修
念佛人平時有真信切願,無一不得往生者,況福峻臨終正念昭彰,作問訊頂禮等相,而死後身體柔軟潔凈,顏貌如生,又何必以彼工夫淺為疑乎?夫彌陀願王,十念尚度,況彼精進修持已二三年,又有何疑?世有種人,志意下劣,雖常念佛,不求往生,唯欲求人天福報。此種人縱畢世修行,只得來生之痴福而已!有正信者,自己以信願感佛,佛以慈悲攝受,感應道交,必能仗佛慈力,帶業往生,又何須問彼見佛與否,方可斷判也。(增廣上.覆郁智朗居士書)
一念回光 即蒙攝受
不但精粹純篤之人,決定往生,即五逆十惡之流,臨終能生大慚愧,生大怖畏,志心念佛數聲,隨即命終者,亦得決定往生。以佛慈廣大,專以度生為事。一念回光,即蒙攝受。所謂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也。(增廣上.覆岳仙嶠居士書)
信願二法 缺一不可
念佛有信願,決定會臨終往生西方。無信願,則只得人天福報而已。有信無願不名真信,有願無信不名真願。信願二法,如車之二輪,鳥之兩翼,缺一不可。(三編上.覆琳圃居士書)
往生者少 在無信願
何以世間念佛人多,真能了生死者少?只以念佛之人,無深信切願,但求福報,希圖來世富貴。(三編下.凈土法門說要)
汝所說往生者少,實由信願不真切之所致。信願若真切,即臨終始念,亦有得生之理。若悠悠泛泛,心中尚在做來生福報之夢,何能得生?此病根也,不可不知。(三編下.覆李少垣居士書一 民國十八年十月廿三)
全仗佛力 非自家本事
須知佛法,法門無量,通通皆須做到業盡情空,方可了生脫死,其難也難如登天。現在全世界,恐亦難有幾個做得到的人。若志誠懇切念佛,求生西方,無論什麼人,都好往生西方,了生脫死。唯有不生信、不發願者,不能生。若有真信切願,無一不生者。此之一法,乃完全是仗佛慈力加被接引耳。譬如坐火輪船過海,是仗船力,不是自家的本事。(續編上.致戚友卿先生書 民國二十年)
若以真信切願,念佛求生西方,則無論功夫淺深、功德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此如坐火輪船過海,但肯上船,即可到於彼岸,乃屬船力,非自己本事。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亦然,完全是佛力,不是自己道力。然一生西方,則生死已了,煩惱不生,已與在此地久用功夫,斷煩惱凈盡了生死者相同。故念佛決定要求生西方,切不可求來生人天福報。彼離信願以教人念佛求開悟之開示,切不可依。(續編上.與張靜江居士書 民國二十四年)
通身靠倒 親證實益
若論念佛法門,唯以信願行三法為其宗要。三法具足,決定往生。若無真信切願,縱有真行,亦不能生,況悠悠泛泛者哉?蕅益所謂「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乃三世不易之常談,三根普被之妙道也。宜通身靠倒,庶親證實益耳。(增廣上.覆高邵麟居士書四)
修凈業人,著不得一點巧,倘或好奇厭常,必致弄巧成拙。此所以通宗通教之人,每每不如愚夫愚婦老實念佛者,為有實益。若肯守此平淡樸實家風,則極樂之生,定可預斷。否則,不生極樂,亦可預斷矣。(三編下.覆江易園居士書一)
果能老實念佛,乘彌陀之願船,歸極樂凈土家鄉,是可預卜。(續編上.覆於歸凈居士書 民國 二十二年)
若朝聞道 夕死可矣
求生西方者,不可怕死。若今日即死,今日即生西方。所謂「朝聞道,夕死可矣」。豈可今日要死,且不願死。既貪戀塵境,不能放下。便因貪成障,凈土之境不現,而隨業受生於善惡道中之境便現。境現,則隨業受生於善惡道中矣。往生西方,便成畫餅。故修西方人,今日死也好,再活一百二十歲死也好。一切任彼前業,不去妄生計較。倘信願真切,報終命盡,便即神超凈域,業謝塵勞。蓮開九品之花,佛授一生之記矣。(增廣上.覆高邵麟居士書一)
我等但老實念佛,只求臨終往生即已。至於現生之如何若何,一任其水到渠成,春來花放。倘先設一想念,則反成障礙。如斷其水源而欲渠成,正在嚴冬而欲花放,若能得者,便屬怪事。(三編下.覆惟佛居士書)
(二)信願要義
凈土法門 唯信為本
凈土法門,唯信為本。
信得極,五逆十惡,皆能往生。
信不及,通宗通教未曾斷惑者,皆無其分。
(增廣上.復周智茂居士書)
樂邦有路 起信即生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樂邦有路,起信即生。(續編下.楹聯/彌陀)
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則雖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極樂,即是極樂之嘉賓。(增廣上.覆鄧伯誠居士書二)
凈土法門,但恐信不及,若信得及,一切人皆得往生。(三編下.覆馬宗道居士書一)
信之一法 急急講求
其餘法門,小法則大根不須修,大法則小根不能修。唯茲凈土一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上之則觀音勢至、文殊普賢,不能超出其外;下之則五逆十惡、阿鼻種性,亦可預入其中。使如來不開此法,則末世眾生,欲即生了生脫死,便絕無企望矣。然此法門如是廣大,而其修法又極簡易。由此之故,非宿有凈土善根者,便難諦信無疑。不但凡夫不信,二乘猶多疑之。不但二乘不信,權位菩薩,猶或疑之。唯大乘深位菩薩,方能徹底了當,諦信無疑。能於此法深生信心,雖是具縛凡夫,其種性已超二乘之上。喻如太子墮地,貴壓群臣。雖其才德未立,而仗王力故,感如此報。修凈土人,亦復如是。由以信願持佛名號,即能以凡夫心,投佛覺海。故得潛通佛智、暗合道妙也。欲說凈土修法,若不略陳諸法仗自力了脫之難,此法仗佛力往生之易,則不是疑法,便是疑自。若有絲毫疑心,則因疑成障。莫道不修,修亦不得究竟實益也。由是言之,「信」之一法,可不急急講求,以期深造其極乎哉!(增廣上.與陳錫周居士書)
仰信佛言 不起疑念
凈土法門,若信得及,何善如之。若己智有不了,即當仰信諸佛諸祖誠言,斷不可有一念疑心。疑則與佛相背,臨終定難感通矣。古人謂:「凈土法門,唯佛與佛,乃能究盡。登地菩薩,不能知其少分。」夫登地大士,尚不全知,豈可以博地凡夫,妄生臆斷乎?(增廣上.復鄧伯誠居士書一)
凡凈土經論,當急急研窮,依教奉行。不可以己見不到,稍生一念疑心。仰信佛祖誠言,生信發願,持佛名號,自能蒙佛慈力,接引往生。一得往生,則便超凡入聖,了生脫死,長侍彌陀,參隨海眾。當即徹證無生,速登補處矣。(增廣上.覆酈隱叟書)
所言大禍臨頭,功行淺薄,無有把握,或恐懼失心,打失正念者。但須在深信佛力、法力、自性功德力、至誠持誦力,均不可思議。勿道無禍,即有大禍,斷不至即失心耳,以有此諸力加被也。(續編上.覆俞慧郁居士書 民國二十年)
火宅難安 立願往生
娑婆惡濁,極樂清凈。
急求出離,是為要務。(增廣下.今彩大師往生記)
既生信已,必鬚髮願。願離娑婆,如獄囚之冀出牢獄。願生極樂,如窮子之思歸故鄉。若其未生凈土以前,縱令授以人天王位,亦當視作墮落因緣,了無一念冀慕之想。即來生轉女為男,童真出家,一聞千悟,得大總持,亦當視作紆曲修途,了無一念希望之心。唯欲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既得往生,則了生脫死,超凡入聖,位居不退,忍證無生。回視人天王等,及出家為僧,不知凈土,修余法門,歷劫辛勤,莫由解脫者,如螢火之與杲日,蟻垤之與泰山矣。可勝悲哉,可勝悼哉!以故修凈土人,斷斷不可求來生人天福樂,及來生出家為僧等。若有絲毫求來生心,便非真信切願,便與彌陀誓願間隔,不能感應道交,蒙佛接引矣。(增廣上.與徐福賢女士書)
樂天知命 厭此欣彼
逆來順受,始為樂天知命之人。
厭此欣彼,方是修凈念佛之士。(增廣上.與海鹽某夫人書代悟開師作)
若知此界之苦,則厭離娑婆之心,自油然而生。
若知彼界之樂,則欣求極樂之念,必勃然而起。(增廣下.初機凈業指南序)
若肯上船 即登彼岸
一條盪盪西方路,直下歸家莫問程。
自是不歸歸便得,故鄉風月有誰爭。(增廣下.定海張總戎薦親對靈小參代撰)
應當發願願往生,客路溪山任彼戀。
自是不歸歸便得,故鄉風月有誰爭。
在凡夫地,未斷惑業,生死不了,難免墮落。所以如來極勸眾生,發真信心及切願心,持佛名號,求生凈土。當以供養三寶,守戒一生,一切所作,種種功德,不求來生人天福報,不求現世長壽康寧,唯求臨終往生凈土。則與佛誓願,相契相合,感應道交,定滿所願。如人墮海,有船來救,若肯上船,即登彼岸。(增廣上.與某居士書代了余師作)
凈土法門,以深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不可發來生及生生世世之願,有此願,便不能決定往生矣。一切法門,亦有現生即了生死者,然不過千萬之一二耳,故鬚髮生生世世之願。汝謂「盡未來際,帶業往生」,此話殊失凈土宗旨。現生即求佛慈接引,帶業往生,何可雲盡未來際乎?行菩薩道,當以盡未來際為限。現修凈土,何可以盡未來際往生乎?(三編上.覆東海居士書)
某居士去年去世,彼先妄發大心,要在此世間度人。九年至山被光呵斥,似乎轉念。故後,其子訃來,言睡三日,不食不語遂逝。看此光景,殆非往生之相。是以欲求往生,當放下此世間,並放下過分之狂妄心。(如同菩薩在生死中度脫眾生,此須自己是菩薩始得。若自己尚是凡夫,便欲擔任此事,不但不能度人,且不能自度。世間多少善知識皆受此病,尚謂之為有大菩提心。須知此心先求往生則有益,以此不求往生,須是菩薩則可,否則為害不淺。)過分之狂妄心,為真修行者之一大障礙,不可不知。(三編上.覆潘對鳧居士書二)
然欲利他,先須自利。若非自己先出生死,何能度彼生死眾生?譬如溺於海者,不能救海中沉溺之人。如來所說了生死法無量無邊,唯凈土一法,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若欲即生了辦,舍此末由。
所謂凈土者,即生信發願,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也。果能信願真切,一心念佛。至臨命終時,決定蒙佛接引,往生彼國。既得往生,則俯謝凡質,高預聖流。見佛聞法,證無生忍。神通智慧,不可思議。然後乘本願輪,回入娑婆,種種方便,度脫眾生。如觀世音菩薩,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普令一切眾生,同出生死,同成佛道。方可圓證自己本具之妙真如心,方可究竟契合乎菩薩四宏誓願,與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及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也已。(增廣上.與心願居士書代友人作)
念佛,能按時念亦好。否則,鎮日隨便,不分行住坐卧,總以念佛為事。然鬚生信發願,求生西方,萬不可求來生福報。若求來生福報,即是破戒違法。以念佛法門乃是教人求生西方的法門,汝既念佛不求生西方,又要求來生,是不遵佛教。此是佛教人必定要依之法,汝不肯依,故名破戒違法。(續編上.覆傳德師書 民國二十年)
信願持名,決定求生,方為真正修凈土人。若有一念求來生人天福報之心,即修持精純,亦名違背佛教。雖種善根,而了生脫死,當在驢年。可不哀哉!(增廣上.杭州彌陀寺啟建蓮社緣起疏)
凈土法門,注重在信願。有不知者,或求人天福報,或求來生為僧,宏揚佛法,度脫眾生。此種心念,要丟得干乾淨凈,若有一絲毫,便不能往生矣。往生,則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不往生,縱一生二生不迷,決難永遠不迷。迷,則由有修持之福,而所造之業,為可懼耳。惡業既造,惡報自臨,求出三途,恐無其日。(續編上.覆吳慧詒羅慧澍居士書 民國二十年)
汝既皈依佛法念佛,當依佛教而行。佛教你求生西方,你偏不肯求生西方,偏要求來生。你今活了幾十年,不知經過多少回刀兵、水旱、飢饉、疾疫等災。若未遇佛法,不知出離之方。則莫有法子,只好任其死後輪迴。今既遇佛法,且復皈依為佛弟子。偏偏不信佛的話,任自己的愚見,胡思亂想,想來生還做人。你要曉得:來生做人,比臨終往生還難。何以故?人一生中所造罪業,不知多少。別的罪有無且勿論,從小吃肉、殺生之罪,實在多的了不得。要發大慈悲心,求生西方。待見佛得道後,度脫此等眾生。則仗佛慈力,即可不償此債。若求來生,則無大道心。縱修行的工夫好,其功德有限。以系凡夫人我心做出來,故莫有大功德。況汝從無量劫來,不知造到多少罪業。宿業若現,三途惡道,定規難逃。想再做人,千難萬難。是故說求生西方,比求來生做人尚容易。以仗佛力加被故,宿世惡業容易消。縱未能消盡,以佛力故,不致償報。
佛言世間有二罪人:一是破戒,二是破見。破戒之罪尚輕,破見之罪甚重。何謂破見?即如汝所說,求來生不求往生。乃是邪執謬見,乃是破壞佛法之邪見及引一切人起邪執謬見。其罪極大極重,以其心與佛相反,復能誤一切人故也。我說這些話,汝且莫當造謠言騙汝。我要是騙汝,當有所為。我不為名利勢力,平白騙汝一素不相識,只見一面之老太婆,豈不成了痴子獃子了么!因為汝相信我,以我為師。汝子對你說,你不信。教我對你說,要你現生就要了生脫死。永離世間一切苦,常享極樂一切樂。汝要知好歹,我如此與你說,你要不聽,還照自己愚痴心相,即為忘恩負義。不要說辜負了佛的度眾生恩,並辜負了我這一番不惜精神與汝說這許多話的苦心了。你要發起決定求生西方心,又要教兒女、媳婦、孫子及親戚、朋友,同皆發決定現生即生西方心。則教人之功德,輔助自己修心之功德,臨命終時,即蒙阿彌陀佛親垂接引你登九品蓮台之最上品矣。我若騙你,便是佛騙人。何以故?我乃依佛之意與汝說故。佛豈有騙人之理乎?(三編下.覆智正居士之母書)
皈依佛法,不可又皈依邪魔外道。當各盡各人職分,要孝順父母公婆;要助夫成德;要教訓兒女,令其為賢人善人;要吃素;要念佛求生西方,不可求生天生富貴家。不可念血盆經、破血湖、還受生、寄庫,此是偽造的。不可學外道煉丹運氣。若仍照無知之人如是行,則西方便不能生。以一心要做富鬼,或要成仙生天,何能得往生西方之大利益乎?(三編下.覆袁德常居士書四)
欲生凈土 莫存此念
至汝先說「但求不墮惡道即已」,此言千萬不可萌於心,形於口與筆。若有此念,便不得往生。往生全仗決定信願,存此念,即無決定求生之心,有決定不生之心,其害非小。凈土宗旨已失,何能得凈土真實利益?至於化三「一心念佛,誓生極樂,能生不生,皆不作念。至不生亦善,即是遠離疑慮之心」,乃學宗教家之說大話。汝若是法身大士,則此語方為實義。然法身大士欲利益凡夫,亦不可說此話。若是博地凡夫,又求生西方,說此話,則是胡說巴道,自誤誤人,害豈有極!千萬不可依從,依之則往生無分。凡夫往生,全仗至心切念。彼一切付之無念,則何能感應道交?其感應道交者,全由至誠懇切之決定念。證無念者,則可說此話。未證無念說此話,皆成東坡臨終之誤。可不哀哉!可不痛哉!(三編上.覆周智茂居士書七)
狂妄者:謂我本是佛,何須念佛?心凈則土凈,何須求生凈土?此系執理而廢事,其弊至撥無因果,壞亂佛法,疑誤眾生,此人必墮阿鼻地獄,永無出期。以善因而招惡果,誠可憐憫!
愚痴者:謂我系凡夫,何敢妄想了生脫死,超凡入聖?不知自己一念心性,與佛無二無別。但以煩惱惑業障蔽,故令即心本具之佛性功德,不能顯現。譬如大寶銅鏡,經劫蒙塵。智者知是寶鏡,愚人認做廢物。佛憫眾生迷昧自心,教令念佛求生西方者,以最愛惜眾生之本有佛性,恐其永遠迷失,故令生信發願,念佛求生西方,庶可親證此本具佛性。倘不求生西方,但求消災及不失人身。猶如以無價之摩尼寶珠,換取一根糖吃,其人之愚痴可憐,不識好歹為最第一矣。(三編下.覆智正居士書三)
世人執空執有,妄生己見,故迷而不覺。世尊設教,即欲令眾生破此二見,特設一念佛法門,俾其從有而至空,得空而不廢有。則空有二法,互相資助,得益甚大。況仗彌陀願力,故其力用,超過一切法門,而為一切法門之所歸宿也。
世有一種下劣知見人,教以念佛求生西方,則曰:我等業力凡夫,何敢望生西方?但求不失人身即足矣。此種知見,由不知眾生心性,與諸佛之心性,一如無二。但以諸佛修德至極,性德圓彰;眾生唯具性德,絕無修德,縱有所修,多屬悖性而修,反增迷悖耳。
又有一種狂妄知見人,教以念佛,則曰:我就是佛,何須念佛?汝等不知自己是佛,不妨常念,我既自知是佛,何得頭上安頭?此種知見,由於只知即心本具佛性之佛,不知斷盡煩惑、圓滿福慧之佛。此種人若知性修理事,不可偏執,力修凈行,則遠勝生下劣知見者。否則自誤誤人,永墮阿鼻地獄,了無出期矣。
故執空執有之謬知,下劣狂妄之謬見,唯念佛最為易治。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若不作佛,則不是佛矣。此二句經文,為破「下劣、狂妄」二見之無上妙法也。(三編下.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
(一)專修之法
念佛余行 力用迥別
積德修善,只得人天之福,福盡還須墮落。
念佛往生,便入菩薩之位,決定直成佛道。
念佛一法,約有四種,所謂持名、觀像、觀想、實相。就四法中,唯持名一法,攝機最普,下手最易,不致或起魔事。(增廣上.覆吳希真居士書一)
四種念佛,唯實相念佛,諦理最深,然頗不易修。以唯仗自己戒定慧及參究照察之力,別無他力補助。若非宿根成熟,則悟尚不易,何況實證?唯持名念佛,下手最易,成功最速。……即持名而深達實相,不作觀而親見西方。攝機最普,得益最深,最利末法鈍根之士,大暢如來出世之懷。以故從上知識,多皆注重於持名一門,此念「他佛」之大致也。(續編下.彌陀聖典序民二十年)
持名一法,乃即事即理、即淺即深、即修即性、即凡心而佛心之一大法門也。於持名識其當體實相,則其益宏深。外持名而專修實相,萬中亦難得一二實證者。(增廣上.覆吳希真居士書二)
【注】
四種念佛,人多注重實相念佛,因其念自性佛,全仗自力,最難得益。余之三種,雖同謂之念他佛,而觀想觀像亦仗自力,不易得力。唯有持名一法,則是全仗佛力,最易下手,最易得益。
四種念佛之難易勝劣,《文鈔》多有細辨,其餘古德亦有詳說。如蓮池大師言:「念佛復有多門,如實相念佛四種,乃至萬行迴向等。實相之佛雖雲本具,而眾生障重,解悟者稀;下此數門:觀像,則像去還無,因成間斷;觀想,則心粗境細,妙觀難成;萬行,則所作繁多,重處偏墮。唯此持名一法,簡要直捷,但能繼念,便得往生。古人謂既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則不期實相而實相契焉。故念佛為修行徑路,而持名又念佛中之徑路也。」
究其實,念佛雖有四種,一舉佛名,則統攝無遺,名召萬德故。如蓮池大師雲:
極樂依正,言佛便周。
佛功德海,言名便周。
一名才舉,萬德齊圓。
念佛一法 最易得益
凡做功德,仍以念普佛為事,不必改念《地藏經》。念佛一法,最易得益,以文少而易念。即有人持刀欲殺,亦能念,念即得益。蘇州楊鑒庭因於城門向東洋兵鞠躬,心念觀音聖號,其人不喜鞠躬,即以刀砍下,此蓋前生怨家,今以破頭皮了之。及至頭,則成平的。頭皮已破,血流許多,而頂骨一毫莫傷。若非刀轉為平,則頭已成兩塊矣。是知最危險之時世,當以念佛為主。彼矜奇競異者,皆不注重在救苦難,注重在顯己之智識高超耳。華嚴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其數有無量無邊,皆受普賢菩薩教,以十大願王功德,迴嚮往生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此其人為何如人,此其事為何如事?況我輩值千古未有之刀兵大劫,何可改向之念佛為念經乎?地藏菩薩救苦心切,然比阿彌陀佛臨終接引,令得往生,則又相去懸遠。(三編上.覆陳慧恭居士書)
觀不能作 稱即獲益
第十六觀,又令惡業重者,直稱名號。由稱名故,即得往生。是知:相有大小,佛本是一。觀不能作,稱即獲益。於此諦思,知持名一法,最為第一。(增廣下.觀無量壽佛經善導疏重刻序)
下手易故 多主持名
持名一法,最為末法透機之法。善導雖疏《觀經》,實最重持名一行。不觀「末法眾生,神識飛颺,心粗境細,觀難成就。大聖悲憐,特勸專持名號,以稱名易故,相續即生」之言乎?(增廣上.覆崇明黃玉如書)
古德多多皆主持名,以下手易而成功高故也。(三編下.覆馬宗道居士書二)
專修一法 何求不得
一句阿彌陀佛,持之及極,成佛尚有餘。將謂念《彌陀經》、念佛者,便不能滅定業乎?佛法如錢,在人善用。汝有錢,則何事不可為?汝能專修一法,何求不得?(增廣上.覆周智茂居士書)
舉一全收 無欠無餘
阿彌陀佛,是法界藏身。所有十方法界諸佛功德,阿彌陀佛一佛,全體具足。如帝網珠,千珠攝於一珠,一珠遍於千珠。舉一全收,無欠無餘。(增廣上.覆高邵麟居士書二)
持名一法,括囊萬行;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因該果海,果徹因源。誠可謂歸元之捷徑,入道之要門。古德謂:「余門學道,如蟻子上於高山;念佛往生,似風帆揚於順水。」良有以也。(增廣下.重刻佛說阿彌陀經序代撰)
【注】
阿彌陀佛一佛,具足一切諸佛功德,舉一全收,無欠無餘,則念一佛即同念一切佛,因一行而總攝萬行矣,何須舍此,另修他法。如蓮池大師言:
彌陀萬德之名:無一願不包羅,無一行不體備,無一佛不貫徹。
舉其名兮,兼眾德而具備;專乎持也,統百行以無餘。
專修凈業 方可了脫
解脫之門,唯有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一法。此系仗佛力了生死法門,即生可以做到。若不專修此法,修其他種種法門者,非博地凡夫一生兩生所做得到。吾人從無始來,至今尚在生死輪迴中者,皆因其中未遇凈土法門,或遇而不修所致也。今幸遇之,切勿錯過。(三編上.覆琳圃居士書)
凈土法門,為佛法中至極簡便至極深遠廣大之法。若依余法修持,誰能現生即了生死超凡入聖?若依凈土法門,但具真信切願,無一不往生者,此固宜專主於凈土法門之大義也。(三編下.覆崔益榮居士書一)
念佛法門,雖遍攝禪、教、律、密諸法,而在凡夫地修持,固當以純一不雜為本也。(續編下.念佛懇辭序)
凡修持宜專不宜雜。念佛一法,超過一切,或薦亡,或祈親壽,並一切所求,皆可如願。但以求生西方為主,萬不可求來生福報,若求來生,便無往生之利益矣。(三編下.開示五則)
修持功課,隨機而立,愈簡愈妙。若都是久修者,不妨依禪門日誦而念。若初心者多,則無論朝暮,均可以念《彌陀經》、往生咒,即念佛矣。朝暮如是,日間如是亦可。不念經咒,即以「贊佛偈」起亦可。須知所有功課,均以念佛為主,經咒為賓。知此義,再按林員之身分而定,庶可適宜。光何能特訂一章程,令人依從乎?天下叢林,均照禪門日誦。慈溪文溪西方寺,朝暮皆念《彌陀經》,固不宜執著而論。所不可稍有更張者,信願行三之宗旨也。若用禪家參念佛的是誰,則是參禪求悟,殊失凈土宗旨,此極大極要之關係。人每欲冒禪凈雙修之名,而力主參究,則所得之利益有限念到極處也會開悟,所失之利益無窮矣。以不注重信願求生,不能與佛感應道交。縱令親見念佛的是誰,亦難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以無信願求生之心故也。又未斷煩惑,不能仗自力了生脫死。好說大話者,均由不知此義。凈土法門,超勝一切法門者,在仗佛力。其餘諸法門,皆仗自力。自力何可與佛力並論乎?此修凈土法門之最要一關也。(續編上.覆陳慧新居士書 民國 二十二年)
但念彌陀 莫加他法
念佛一門,須信願行具足。信之既深,則發願必切。發願既切,則行持必力。但念彌陀,莫加他法。當以真信切願,執持名號。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心念耳聽,字字句句,念得分明,聽得分明,便是往生正因。(三編下.南京素食同緣社開示法語丙寅七月)
念佛儀,雖文殊、普賢、地藏、彌勒尚不加入,況其他乎?然此等菩薩,同攝清凈大海眾菩薩中。(三編下.覆黃德煒居士書)
佛法廣大,雖登地菩薩,不能盡知。然欲得實益,只此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便可出生死,證涅槃,圓成佛道。(三編上.覆陳蓮英女居士書)
真念佛人,專一念佛,成佛尚有餘裕。(三編上.覆卓智立居士書三)
能念佛者 有幾人哉
念佛不分聖凡。「聖」指三乘,即聲聞、緣覺、菩薩。「凡」指六道,即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但天以樂故,不能念者多。三途以苦故,不能念者更多。修羅以瞋故,亦不能念。唯人最易念。而富貴之人,便被富貴所迷;聰明人,以聰明迷;愚痴人,以愚痴迷。芸芸眾生,能念佛者,有幾人哉?既知此義,當勇猛修持,勿致慾念而不能念,則不負此生此遇矣。(三編上.覆卓智立居士書三)
古語雲:「聰明不能敵業,富貴豈免輪迴。」生死到來,一無所靠,唯阿彌陀佛,能為恃怙。惜世人知者甚少,知而真信實念者更少也。通州王鐵珊,前清曾作廣西藩台。其地土匪甚多,彼設計剿滅,所殺無算。前年得病,合眼即見在黑屋中。其鬼甚眾,皆來逼惱,隨即驚醒。如是三晝夜,一合眼即見此象。人已困極,奄奄一息。其夫人勸令念佛,隨念數十聲即睡著,因睡一大覺。而精神漸健,病遂痊癒,即長齋念佛。使此時無人以念佛告之,恐萬不能至今日也。故知教人念佛,功德無量。知念佛利益者,皆多生多劫善根所使也。(增廣上.覆包右武居士書二)
彼此相助 其行易成
或謂念佛求生西方即已,何必結社。是不知世間萬事,須待眾緣相助,方得有成,況學了生脫死之無上妙法乎?……人之常情,若無依倚,則多涉因循怠忽之弊。大眾同居,功課有定,雖欲懈怠,亦不可得。功課之外,其奮發精進者,即可攝彼懈怠者,勉力而行。人皆前進,誰甘後退?彼此相輔,其行易成。或有所疑,及有所見,有可決擇。每日暇時,請諸耆宿,略示凈宗綱要。則邪正去取,了了分明。有此諸益,故古人咸以結社為宣導。(增廣上.廬山青蓮寺結社念佛宣言書)
夫勸一人生凈土,即成就一眾生作佛。凡成佛必度無量眾生,而其功由我始,其功德利益,何可思議也哉?又自既修凈土,尚須以此法門普告一切,況妻妾子女,豈可不勸令發心,而失此巨益乎?倘天性相近,則何善如之。如稍相遠,亦須漸磨漸染,俾即遠而成近耳。此所謂深愛,所謂宏慈,舍此而為慈愛,皆名有而實無耳。(增廣上.覆永嘉某居士昆季書)
(二)下手之處
專修凈業 宜稱六字
念佛宜六字,四字亦可。如初念則六字,念至半,或將止,則念四字。若始終不念「南無」,便為慢易。經中凡有稱佛名處,無不皆有「南無」,何得自立章程?(三編上.覆卓智立居士書四)
念佛宜念六字,或先念六字,至將畢則念四字。始終念四字,頗不宜,以「南無」二字,即「皈依、恭敬、頂禮、度我」等義。人每圖快圖多,故多有念四字者。常聞有人主張專修之益,只令人念四字,發願禮佛,皆雲不必,則完全一門外漢。只知自己作功夫,不知求佛慈悲力。凈土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彼只在行上講究,而行又去卻禮拜,其行便難十分懇切,久則涉於悠忽浮泛。祈依《文鈔》,勿依彼說。彼系自任己見,不依凈土宗旨者。(三編上.覆陳飛青居士書四)
【注】
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