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誠法師:漫談佛教的發展與學佛修行

漫談佛教的發展與學佛修行

一誠法師

西漢末年佛陀口述的佛經就已傳入中國,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當時只是口傳,文字的書籍並沒有傳過來。佛教傳入中國後,藉助於漢文化漢字、紙張以及印刷術等的成就,在中國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並且逐步與中國文化相融合,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一份寶貴的遺產

佛教僧團是佛教文化的傳播者。在佛教弘揚的過程中,每個時期都湧現了一些大德高僧,像玄奘法師,他把印度佛教文明帶回了中國;像鑒真和尚,他六次東渡,把中國佛教傳到了日本,對日本佛教文化生了重大的影響。在世界文明的交流中,這些高德大僧的貢獻是功不可沒的。他們是那個時代了不起宗教領袖和思想領袖,同時也積極促進了佛教成為世界宗教

佛教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性的宗教我想應該是它自身教理教義的究竟以及它修行的完滿;它慈悲濟世,友愛仁善,和平平等,每一個生命都應該得到尊重等主張的緣故。另外以佛、法、僧三寶核心佛教團體,是佛教能夠成為世界宗教的根本。

佛,指釋迦牟尼佛,相傳他是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凈飯王的太子,姓喬答摩,名悉達多。在他19歲時,因有感於人世生、老、病、死等各種苦惱,故而放棄了繼承皇位,舍棄了皇太子生活出家修道;30歲時,他在伽耶蓽波羅樹(後被稱作菩提樹菩提覺悟,為梵語的音譯)下經過靜思冥想,終於悟出了人生真諦,達到了覺悟。故被人們尊稱為釋迦牟尼,釋迦為種族名,牟尼是尊稱,相當於「聖人」,也就是釋迦族的聖人。之後他便在恆河流域講經佈道,倡導平等智慧慈悲,收徒傳教,並組成了傳教的僧團,奠定了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義他是佛教的創始人。

佛陀(佛的別稱)在人間度化眾生49年,在當時整個印度,從皇室到百姓佛陀都有著很高的威望,在印度周邊、恆河兩岸的許多國家國王以及不同膚色的百姓,也都對佛陀弟子禮,他們一致擁戴佛陀為他們的精神導師聖人

其次是佛法,也即教法,包括各種教義教義所表達的佛教真理。它把宇宙人生的本原,講得非常明晰、透徹,它在教法是非圓滿的。

佛教的僧團基於佛教教義戒律,始終給時代社會帶來了穩定與祥和,它對於社會道德的提升,人們心靈的凈化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比如,曾有這樣一個故事:很久以前,有位比丘(男僧)經常在一條街上挨門乞食。有一他來到了一位穿珠師的家,這個穿珠師正在給國王穿引寶珠,他沒抬頭就知道是乞食的比丘來了,因為比丘所穿袈裟的顏色已經透過寶珠映了出來,呈現出一種非常美麗的赤紅色,他便起身進屋取食。這時院子里的一隻鵝瞥見了赤紅色的寶珠,還以為是個大肉團呢,便迫不及待地一口把它吞下了肚。等穿珠師回來把食物交給了比丘重又坐下來工作時,發現寶珠見了,頓覺五雷轟頂,他一把抓住比丘,逼他交出寶珠比丘想如果把事情說出來,那鵝必被破腹取珠,而殺生乃是佛法大戒,於是就決定舍己為鵝,保全鵝命。決心下定,任憑穿珠師怎樣棍棒相加,他始終都是守口如瓶:「我沒拿你的寶珠。」穿珠師氣急敗壞地咆哮道:「真是個捨命不舍財的傢伙」,比丘平靜地回答說:「我不為守財,只為守戒,只為世人贊美佛法。」幾番「嚴刑拷打」後,比丘還是「不招」,穿珠師氣急敗壞地說:「你一個出家人,怎麼會有這么大貪心啊。」然後他越打越生氣,直打得那比丘遍體鱗傷,血流滿地,那隻鵝一見地上有血,便搖著尾巴過來吸血喝,惱羞成怒的穿珠師揮手就是一棒,那鵝頓時七竅生煙,一命嗚呼了。氣息奄奄的比丘看見鵝被打死了,頓時淚流滿面:「我本想佛法慈悲之心,捨命救鵝,可竟事與願違……」於是他向穿珠師道出了實情……正是僧團的護法、弘法精神,才使佛法得以在世間發揚光大。

中國出家人都以「釋」為姓。因為在古印度種姓制度是非常嚴格的,不同的種姓代表了古印度不同的社會階層,這種種性觀念根深蒂固。一個人出生於哪個種姓他就永遠屬於哪個階層,不得更改,而不屬於任何種姓人就被視為賤民生活社會的最底層,並且不同種姓之間不允許通婚,因此,貴族就永遠是貴族,而賤民則世世代代是賤民。這是非常不平等的。佛經中說:「四河入海,無復河名。四姓沙門,皆稱釋種。」釋,是釋迦牟尼佛的種姓它是高貴的種姓。《釋迦方誌辨》中說:「釋種者,即剎利帝王種,釋姓最貴。」由於佛倡導眾生平等,因此所有的出家人,不管你是奴隸還是賤民佛陀都允許它姓「釋」,統一「釋」姓是非了不起的創舉,它體現了佛法慈悲平等和偉大。

佛教宗旨是要普度眾生。慈,是指予人於樂,給人帶來歡喜;悲,是指要解除人心中的煩惱,解人之苦佛教始終是在這兩個層面上講慈悲。如果只是予人愛,還不夠,還不徹底,它同時還關注人的痛苦慈悲涵蓋了一切讓人感動的愛,這是佛教所特有的人文情懷。

佛教徒修行為什麼一定要出家呢?

是為了剪斷塵緣,減少煩惱。只剩下孑然一身,煩惱自然就會少了出家人能獲得清凈,以清靜快樂時,就會不再想念家人,即使想到也不會成為煩惱。所謂修行,修,就是改善戒,行,就是實踐。佛教信眾分為在家和出家兩種,從釋迦牟尼佛創立佛教到現在,出家眾始終只佔了很小的一部分,主要還是在家的信眾(居士)居多。居士也是佛弟子,他們可以過在家人生活在這個基礎上如果他是清靜為樂,他就可以發願出家出家信徒在自己信仰基礎上,因為對佛教認同、接受和受用,他的內心會升起一種清靜喜悅心情,有了清靜歡喜心,他才到寺院裡面發心去尋求出生活

出家表面上看它是一種生活方式,實際上它是在屏息外緣是在他自己內心營造一種清靜環境在這環境中,他能更好地去覺悟。在剛一開始的時候,合適的環境還是很必要的。

一、出家人為什麼要剃度?

最初是因為在古印度修道的風氣很盛行,當時有各種的修道方式,剪除鬚髮就是當時社會流行的一種修道風氣,這是印度文化的特色。當初佛陀在世時,佛教徒就沿襲了剪除鬚髮這種風俗。後來出家人剃髮則是為了表明一種形式,一種佛教威儀佛教講:「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只有律(戒律)沒有儀(威儀)是不行的。佛徒出家的目的是為了盡快剪斷外緣,這也包括對自身修飾的關注,諸如發型、衣飾等,因此出家佛徒都要剃度,目的就是要屏蔽這些心思,包括出家人穿的衣服,顏色都只能是本色,比如灰色、土色等,不能穿紅、白、藍、綠、黑等正色,也是為了避免對顏色的執著日子長了以後,他的這種清靜就會一直保持下來。另一方面剃除鬚髮是為了區別出家人和在家人;同時,在佛教鬚髮代表煩惱,剃除鬚髮代表了下定決心要斷除煩惱

二、出家人為什麼都要在頭上燒戒疤?

首先,並不是每個出家人都一定要燒戒疤,也可以不燒;再者就是戒疤也並不一定都是燒在頭上也可以燒在身上,背上,胳膊上,手上。燒戒疤,是虔誠心的一個體現。當他對佛教有敬仰,身心一致,感受到佛法的偉大,他就發願供養菩薩,而用身心供養是最大的供養。於是他就會發心燃香供佛,可以請別人燒,也可以自己燒,用身心供養佛和菩薩,這是一種供養功夫。有些影視作品給人們留下了只要受戒(出家入寺)就要燒戒疤的印象,其實它和是否受戒並沒有直接的關係,只是各人自己的心願。

三、出家人穿的衣服有什麼說法

佛教僧人們穿的衣服袈裟樣子象田一樣一塊一塊地相連而成釋迦牟尼佛也披這樣的衣服,因此也被稱作佛衣。袈裟梵語的音譯。它是由雜碎布拼接而成的,有橫有豎,並沒有影視作品中那麼漂亮那是藝術化了的袈裟

四、佛教徒為什麼不吃葷?

教主素食,不吃葷莘,是因為慈悲精神。佛教主張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都可以成佛,因此禁止殺生,並且不吃一切有生命的肉,是為了更好地培養慈悲心

五、人們說拜佛燒香,隨著裊裊的香煙,佛就會聽到你的祈願,真是這樣嗎?

香也是代表了一種供養,表達了一種對佛法智慧供養。有人認為通過燒香可以把自己的心願隨裊裊的香煙帶給佛祖,這種認識是錯誤的,這不是佛教的說法。另外,香是表信的,代表自己的信心誠心和敬仰心。並不是佛菩薩聽到你的祈願,而是在菩薩面前堅定你的信心,並發願完成心願。

六、佛像有許多是多頭多手,它代表了什麼意思?

它表示說佛千手千眼,佛法無邊,遍及一切,可以普度眾生,同時它也代表觀世音菩薩的威德智慧遍及一切。千手千眼可以有求必應,更多地幫助眾生,為眾生脫苦。你看他們有的雙手合十,慈眉善目,可以降服眾生煩惱心;有的手拿刀杵,橫眉冷對,對眾生中有惡行的人施以威嚴。

七、佛教是無神的宗教,它主張即心即佛,人人皆可成佛那人們為何還要到寺廟拜佛,祈求佛的保佑?

是一種恭敬父母不是神,君王不是神,為什麼人們要拜父母君王?佛是一個大智慧的人他能給人們指出解決問題方法,人們可以按照佛所說方法去做,但最終還是要靠自己去行動。另外,拜佛是為了加強心的力量,獲得精神支持,以便更好地面對煩惱人生和復雜的事務。

八、佛教講「四大皆空」,既然宇宙虛幻的、暫時的、空性的,那麼按佛的意思,人的一生 應該怎麼做

佛教認為世界萬物以及人都是由物質世界的「地、水、火、風」這四大基本物質元素和合而成的,世間一切事物的產生、形成都是有它的原因條件的,所謂因和緣。因和緣相結合而產生了萬事萬物(諸法),即因緣和合而諸法生成,因緣離散而諸法滅失。因此世間一切都是處在不斷的變化中,生生滅滅,變幻無常,其實相是空的。佛教講「四大皆空」,很多人就以為是說一切皆無,既然一切都是無,都是不存在的,那奮發努力有什麼意義呢!這看上去好像是一種消極思想,實際上很多人都並沒有真正理解它的含義佛教是說如果人們能夠認識到物質世界的空性,那麼他就會用一種出世的心態來看待人生無常了,即使遭遇到人生打擊、生活艱難,他也不會唉聲嘆氣、躊躇不前了。所以真正「空」的本質是積極的。為什麼呢?正因為因和緣的無常,也正因為人身的難得而易失,所以更應該珍惜這一生,好好生活,好好工作,好好努力,要不然時光過去就一去不回,就浪費了這寶貴的一生了

九、佛教認為人生是苦, 苦從何來?

佛陀菩提樹下冥思靜想,為的是要悟出人生真諦,最後佛陀終於覺悟並總結出人生的四個真諦——四聖諦:苦諦:人生是苦,是佛教人生的基本認識;集諦:貪欲是人痛苦的根源,是佛教人生痛苦根源的分析;滅諦:人要擺脫痛苦,必須放下貪欲,佛告訴人們如何才能擺脫痛苦;道諦:告訴人們如何擺脫痛苦以及獲得解脫方法和途徑。佛教認為人生充滿著痛苦,有生、老、病、死、苦;有貪、瞋、痴苦;有愛別離、怨憎恨、求不得苦等等,人因貪而生苦,卻不知人生苦的根源恰恰就起於對事物本性的根本無知佛教認為宇宙虛幻的,暫時的,空性的,沒有任何東西永恆不變的,一塊價值連城的玉,一旦失手掉在地上,頃刻之間就分文不值了,你若執著於它原來的價值,不能認識到它本來的空性,你就會傷心、痛苦。人們應該在使用它時愛惜它,珍惜它,而一旦失去了也不執著煩惱

佛教不是宿命論,它告訴人們人生是苦,是困難,是要人們積極地去面對它。苦並不能代表佛教,苦、集、滅、道四諦才是佛教佛教告訴眾生人生之苦目的,是要人擺脫生、老、病、死之苦讓人超越生命,坦然面對生死

十、人們常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真的會 有報嗎?怎麼報?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句話實際上來源佛教所講的因緣果報生死輪迴說。因緣果報生死輪迴佛教根本教義之一,佛教講如是因,如是果,講因緣果報,你種了什麼樣的因,就必然得什麼樣的果。你種下善的因,就會有善的果報;你種下惡的因,就會有惡的果報。比如說貪污,在金錢面前能把握自己,不能約束自己,拿了不屬於自己的東西,那麼貪污是因,它的果報就是貧窮佛教講的貧窮是指身心貧窮。按佛教講,從他拿到這筆錢的那一刻開始,當下他就有果報,他從此開始坐立不安,心懷忐忑,惶惶不可終日,同時他的內心也產生了極強的負罪感,貧窮感,因為他內心裡並不能夠很坦然地認為自己真的富有了、富足了,實際上他的貧窮感更加劇了,他總覺得是欠了別人很多,而且他也並不能大張旗鼓地去花、去用這些錢,這種提心吊膽本身就是一種果報。有了貪污的因,再通過各種緣,就有可能導致東窗事發,然後就會受到法律的制裁,這又是一個果報。秦始皇時期搞焚書坑儒,把那些不利於他統治的思想、書籍全部毀滅了,這個因所造成的文化匱乏以及社會倒退的果報,這在他做的當時是感覺不到的。包括現在對於自然資源亂砍濫伐,破壞生態環境,導致頻繁發生自然災害,這都是一種果報這就說明當時看不到,並不意味著以後沒有果報,正所謂「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十一、人們說佛教是出世的宗教,因為「它教人如何逃避痛苦,是消極的人生態 度」。長老怎麼看?

佛教講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佛教雖是出世的宗教,但它所關注的卻是入世的事情,比如它講衣食住行都是實踐;講人要面對世間的各種因緣等等。佛教人生,首先是很客觀的,不能說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正反面它都說了,比較全面。比如四聖諦,它很真實地告訴人們「人生是苦」,人有各種苦,要客觀地面對衰老和死亡,面對漂泊沉浮之苦;它真實地告訴人們人生是不圓滿的,不可能事事如意,天天快樂,總會有煩惱。然後它分析苦的原因,反思這個原因,最後它指出了找到和解決這些苦的具體方法

人之所以苦的原因是因為人的無明,因為無明所以不覺悟,才生貪、瞋、痴,如果你無明有一覺悟就不會如此。佛的目的就是要人放下執著,體會般若(覺悟)的境界。大家對執著的含義理解有不同。佛教所說執著是說你陷入了煩惱而不能自拔的執著有的人遇到了困難,他就想佛教說不要執著,那我就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了,於是就放棄不做了,他認為這是符合佛教的不執著,其實這是錯誤的,完全的南轅北轍。佛教所說的是你不要對所產生的煩惱執著而不是要你放棄做事的執著它是要你放下負面情緒放下內心壓力和失落,這些壓力和失落恰恰來自你內心的不堅定、不明朗。同樣的一件事情,讓一個信念堅定內心從容的人去做他就沒有那麼多煩惱和失落,反而樂此不疲,你說對不對。佛教告訴你該止即止,該行則積極地去行,告訴你要放下內心的失望和悲傷,積極地去做要做的事,而不是什麼都不作,它始終教導人們用一種積極的、明朗的、從容心態去對待事物

所謂出世的說法是對佛教沒有深入的了解,佛教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這是佛教的根本。佛法心法不作惡,行善,始終要人們放下的是內心消極執著,以完成人生的升華。

十二、如何能達到涅槃境界?除了佛以外有人擺脫生死輪迴嗎?

佛教生死輪迴是說死不是一個生命的終結,它只是這一段(今生)生命過程的結束,下一個(來生)過程隨之即起。今生如何,取決於前生所做的業,而今生的業又決定了來生;如此今生的業,報在來生來生的業又報在再一個來生……循環往複,生死輪迴。如果你在今生得很圓滿做得如法法,當你面對死的時候,就好像如影隨形,有什麼樣的今生就會影射出什麼樣的來世今生做了好事下一就可以進入三善道(天、人、阿修羅);如果罪孽深重就會淪入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牲)。這輩子能為人,相對來說上輩子對自己的行為還是比較檢點的。經書中說,如果為人處世行為不檢點,下一生,好一點的就做畜牲,當牛做馬;再差的,就成為孤魂野鬼,四處飄蕩;最差的就是下地獄了。按經書所說,只有人道才是主宰和改變自己命運的最佳階段。淪為三惡道是不容易再輪生為人,況且有的還不知道努力,就更困難了。佛經人道是最應該努力的了,眾生人道里才能完成覺悟

十三、這樣說來人的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可是仍有很多人願意去廟里算命,我想長老也一定遇到過很多請長老給算命的人吧?

哈哈……以前有人請我給算命,我對他們說,我不會算命,我只會改命。我告訴他們只有多積善緣,多做善事才會好命好報。過去有個故事說,有一婦人從來不丟東西,她的兒子不服,有一他就母親的一個金環偷偷地扔到了附近的河裡。母親丟了金環也沒太用心地去找,她對兒子說:「丟不了的,早晚會找到的。」過了幾天,她竟在買回的魚中發現了那枚金環,她得意地對兒子說:「怎麼樣,我說能找到吧!」兒子驚異地目瞪口呆。為什麼呢?原來在很久以前,住在大山北面的居民每年都會遷移到山南去過冬,只有一老婦人因年老體弱,不能翻山越嶺,因此自願留下來幫大家照看家財,她盡心盡責,村中財物從無一絲丟失。這位老婦人後來就轉生為那位母親,因為她前世為大家看護財物,並無半點貪心,因此修得了永不丟失財物福氣。所以命由自作。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