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慧法師:石家莊虛雲禪林首屆禪七開示 第二講 佛化家庭 菩提眷屬 頓悟成佛

第二講

佛化家庭 菩提眷屬 頓悟成佛

(2009年12月2日晚)

各位善知識

我們在此打禪七,就修禪本身來說,它是不拘形式、不拘環境的,處處是道場。但是在入門的時候,還是需要一定環境的,特別是在專修的時候,環境非常重要。我們這一期一會,有很多位老居士都有十年以上參加禪七的經歷,如果說環境不重要的話,他們為什麼每年都還要參加呢,就是因為寺院里參加禪七的時候,時間集中,又有人指導,而且環境能夠相對安定。所以,只要有禪七活動,那幾位老菩薩,就一定會參加,這其中肯定是有一道理的。我們有一些初來乍到的,還不明白其中的道理,經常有放逸的現象大聲講話,聊家常,這些不僅是妨礙自己的修行,也妨礙集體的修行。在坐禪的基本要求裡面,就有一條叫「息諸緣物」,一切攀緣事情,不是萬不得已,都要停止,都要放下在這七天的時間裡,只有把萬緣放下才能夠有一點收獲。如果在這七天當中,進了禪堂,止靜就打妄想,開靜就閑談雜話,那七天下來,可能一點收獲都沒有。我記得2007年每季度在真際禪林舉辦禪七活動,有一條要求就是大家都「止語」,我覺得止語的效果非常好。我建議,從今天晚上開始,大家就都止語,不但是在禪堂內外不要說話,回到自己的房間也不說話,還要接著用功讓你的每一個心念,保持高度的覺醒、覺察、覺知,使功夫不要中斷,這樣慢慢就能夠打成一片。

打成一片,就是所謂的一心不亂。一心不亂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夠得到的,是要高度地專注,所以說專注一心不亂,沒有專注,要達到一心不亂,那簡直是做夢。專注什麼呢?就是要把你的六根都集中到一件事上,把你的全部精神都集中在一件事上,而且要在一天24小時都如此地堅持下去。堅持專注一境,這是禪定的基本內容,基本要求,不能專注一境,要想進入禪定,那也是南轅北轍。

各位初用功,要思維善法,思維修行法門,找到一個門徑進入到修行殿堂自己的身心性命才有所安頓,自己的煩惱才能夠慢慢地減少、淡化。煩惱無盡誓願斷,天天有這個要求,天天有這個覺悟,天天都知道有煩惱要斷,要轉化,不要被煩惱所控制。修行並不難,如果修行開悟是無論如何都不能達到目標的話,那古往今來,就不會有人這樣強調修行開悟對於一個學佛的人對於一個想解決生命問題的人的重要性。古往今來,不知道有多少人,從修行中得到了利益,得到了受用,得到了解脫。即使在今天,也還是有很多修行上取得成果、得到解脫的人。要相信,佛菩薩的話是真實不虛的,要相信人生還有另外一番精神境界、另外一番風采。人生不應該老是這麼苦苦惱惱,老是這麼庸人自擾,人生應該還有更精彩、更灑脫自在的一面。那就要在修行過程中,逐步地從煩惱的鎖鏈當中掙脫出來。實際上,煩惱是無形無相的,把它比作鎖鏈,把修行比作要從鎖鏈中掙脫出來,這不過是一個比喻而已。事實上,煩惱性空,當你一旦不去自找煩惱的時候,你就已經從煩惱中解放出來了

我們在座的諸位,基本上都是有豐富生活經歷的人在我這一生中,想想看,經歷了多少事,有過多少煩惱有過多少挫折。這些煩惱從哪裡來?這些煩惱又是怎樣一個一個地消失掉?可能有一個共同的規律,很多時候,都是我們自尋煩惱,到最後,所有的煩惱也都消失了。怎麼消失的?時間久了,你不理它,煩惱也就無影無蹤了,所謂不理自退。這應該是我們上年紀人的一種共同的經歷,我們就把這種經歷總結一下、回憶一下,不要再去自尋煩惱,即便是偶爾有了煩惱,不要理它,不要被它牽著鼻子走,我們就自由自在了。

煩惱菩提,因為離開了煩惱又到哪裡去找菩提呢?如此看來,煩惱也是好東西,它可以轉化,是成就菩提的土壤,沒有這塊煩惱的土壤,菩提智慧花朵無處產生。雖然說煩惱是個東西,但是它需要轉化,如果不轉化,這個煩惱是會害死人的。所以說,好與壞,也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以一種覺悟心態去看煩惱煩惱具有兩重性。能夠幫助你覺悟那就好事如果你煩惱的心去看煩惱煩惱就永遠都是煩惱它也轉化不了。煩惱無盡誓願斷,這是四弘誓願中的一願,它就告訴我們要天天斷煩惱,天天證菩提、求覺悟。我們要在寺院里住七天,來此參加禪七,就是為了這件事。在家庭生活當中,我們會覺得力量不夠,覺得家庭事多一點,煩惱也就多一點,住在寺院清閑自在,各種關係都是一個嶄新的面貌,同在家裡不一樣。在家的時候,總覺得家裡人就像幾十年的冤家一樣,天天聚首,見了面都不開心,這也是我們生活當中天天存在的一件事。實際上,我們也要正確地對待自己的家庭生活正確對待跟自己相處了幾十年的家庭成員。

家庭成員中,年輕的時候,有父母兄弟妻子,年老的時候,有兒女,有孫子,有老伴,苦在其中,樂也在其中。那麼我們為什麼就不知道使有樂趣的地方更加快樂一點,把那些煩惱地方也轉化為快樂呢?之所以轉化不了,就是因為我們自心力量、我們智慧力量還不夠,如果智慧力量夠了,就能夠轉化,就能使家庭更加和諧,使冤家對頭轉化為菩提眷屬那就真正把家庭建設成為道場了,那也就是所謂的佛化家庭

作為在家佛弟子,應該有一責任要把自己的家庭變為佛化家庭,要使自己所有的眷屬都成為菩提眷屬,這樣就真正把家庭建設成為一座道場了。要想家庭成員都成為菩提眷屬,那也不是一件能夠勉強做到的事,一是要看家庭成員每個人善根怎麼樣、覺悟怎麼樣;然後,就要看作為一個家庭中,首先信佛的那一位心態如何?我們在信佛的路上先走一步的人不要太著急,不要希望家庭里的所有人都馬上信佛皈依三寶,吃齋念佛,這些都要慢慢地來。首先自己要有一以身作則、吃苦在先的精神要想家庭的其他成員都照你學,你起碼要做榜樣來,要有值得學的地方。如果我們在學佛路上先走的人,比那些沒有學佛家庭成員更加自私,更加懶惰,更加斤斤計較,榜樣作用起不到,想要家庭其他成員心服地跟你走,那是無論如何都辦不到的。

在我印象中,很多和諧家庭、全家信佛家庭大部都是那些在信佛的路上先走了一步的人出了好的榜樣,所以才能影響全家的人都認同學佛是一件好事學佛不但有利於個人的身心健康更有利於家庭和諧社會安定,所以大家都皈依佛教

家庭道場,如果這個理念能夠在家庭生活中得到落實,我們每一個信佛家庭都能按照這個要求去做佛教社會上的形象就一定會截然不同,人人都會對佛教有好感,人人都會在佛法甘露法雨中得到利益。所以說,我們學佛的人,每時每刻,每一件事怎樣表現,怎樣發揮作用對於佛法的弘揚和推廣,影響非常之大。

我們走到佛堂走到寺院來,就要趁這個機會好好地凈化自己,轉化自己的煩惱,不要辜負這七天的大好光陰。在座的,比我年紀大的好像還有幾位,對於老年人來說,一回相聚一回老,還能相見幾次呢?誰都不知道。所以,大家彼此都要珍惜。我非常珍惜這一期一會,因為我身體並不是很健康,但是我覺得因緣跟大家在一起分享禪修的喜悅,分享佛法清涼也要勉力而為

禪是講究頓悟的,所謂頓悟成佛什麼叫頓悟呢?用我們現在通俗的話來講,就是一切的一切,一步到位,那就是頓悟;什麼是漸悟呢?那就是一步一步地來。頓悟好比坐飛機,漸悟好比騎自行車,其速度一比就知道了。我們以乘飛機作為頓悟的象徵,但我們不能老坐在飛機上,還要下飛機,我們頓悟了以後還要深入實際,一點一點地來清理自己心地上的塵垢,所以頓悟還要漸修。

大家不要以為頓悟成佛是不可能的,既然佛祖開創了頓悟法門那就說明頓悟這件事情是有可能的。從古到今,也有許多的大修行人,都是由頓悟一超直入,達到了佛的境界、佛的知見要想頓悟,首先就不要有我與佛有距離想法。頓悟的意思,即是一步到位,到什麼位呢,從凡夫、從眾生一步就達到佛的境界,那就叫一步到位。說一步到位,實際上已經慢了。六祖講:一念迷,佛是眾生;一念悟,眾生是佛。頓悟是一念之間的事情,不是一步,一步比一念還要慢多了。這一成佛,可不是一件小事,從我們自身主觀來講,首先就要把自己與佛的那種距離感,從根本上消除掉,只有消除了這種距離感,一步到位才有可能。

一步到位,就是一種見地上的超越,並不等於我們的無明煩惱就當下清凈了。有了見地上的超越,然後再來以佛的知見、佛的要求,來斷除煩惱、轉化煩惱。以佛的知見來轉化煩惱速度比起我們平常那種自卑自棄的心態自然不同。我們一旦獲得了佛的知見,一旦覺得自身進入了佛的境界,一切不圓滿習性,一切與佛的要求有距離的自卑感、下劣感就自自然然地消除了。對於所有的功德、福慧、善事就會更加積極主動地去完成,不會有懶惰心理那就是保任的功夫

所謂保任,就是保護自己所獲得的修行上的那種輕安明凈智慧朗照。所謂任,就是一切純任自然正確面對,毫不勉強。在自然大化中,隨緣舊業,更莫造新殃。所以說,第一步的功夫,做到了一步到位,但也不狂妄自大,雖然意識到自己就是佛了,但是在平常還是要虛心要看清楚自己身上有很多很多的煩惱習氣,只是知見上與佛平等了,在修為上與佛還有天壤之別。我們能夠有此知見,在學佛的路上會走得快一些。時時具足佛的要求,就不會用普通人的要求來對待自己的言行。處處知道隨順因緣,處處知道成就善法,處處知道以菩提心面對一切人、一切事,以大悲心面對一切的苦難

自身等同佛身,自心等同佛心。佛有神通,我們還沒有神通怎麼辦呢?實際上,這種想法是多餘的,正是因為有這種想法,才障礙了你神通妙用的發揮。人人都神通人人都可以顯神通。如果沒有神通的話,那些妄想從哪裡來呢?在打妄想的時候,一個念頭就十萬八千里,一個念頭就五湖四海,一個念頭金銀財寶來了。這些念頭,停止下來想一想,其實都是妄想。就是這些妄想使我們本有的神通妙用發揮不出來,一旦把妄想變成智慧了,那就能顯示真正的神通。真正的神通又是什麼呢?其實也是如夢幻泡影,因為神通畢竟不是一種普通的行為,只能偶爾地示現一下。諸佛菩薩也是生活大地上,不會整天騰雲駕霧,滿世界地飛,菩薩也要腳踏實地做事情釋迦牟尼在這個世界生活了八十年,也是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地走過來。所以,學佛要想神通學佛最重要的是開悟、求頓悟。悟了,這一念心即同佛心,壓在心頭的重擔,當下就冰消瓦解,那是多麼自在、多麼輕松的事情。所以,學佛參禪,就要以開悟作為一個根本目標

我們在此參加禪七法會,根本的目標也是要求每一個人都能頓悟成佛,一步到位,不要總是覺得自己與佛有距離。佛與眾生不隔一分毫,只是有迷悟的分別,只要我們一念覺悟,當下就是佛。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