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運法師:柔和忍辱 慈悲一切(西方寺紀念釋迦世尊成道佛七法會)

柔和忍辱.慈悲一切(上)

──西方寺紀念釋迦世尊成道佛七法會

寬法法師開示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

  大家歡喜!今天(12月26日)中午過堂時已跟大家說了,我們一年一度的紀念釋迦世尊成佛法會已經開始了;而「佛七」的目的就是希望大家利用這七天的時間,好好地念佛念到一心不亂,這才是真正的意義所在。

  那為什麼要七天的時間?因為在《阿彌陀經》裡頭說了:「若有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但是如何念佛才能念到一心不亂呢?這實在是非常的難,因為我眾生做不到「心不顛倒」,我們的心多數都在顛倒妄想之中。

  今天既然大家都已經學佛了,如果不想心不顛倒,想要專心念佛,而且要念到一心不亂的話,那麼,首先從那裡開始呢?也就是從「信願」開始,我們蓮宗的十三祖印光大師說了,應該怎麼樣啊?他說我們學佛,要「以信願為先導,念佛為行證」;也就是說:信、願、行三者必須具足,缺一都不可;作為一個修行人,如果只有行而沒有信願,能不能往生啊?不能往生。相反地,如果只有信願而沒有行,亦是不能往生

  我們為什麼不能做到信、願、行都具足呢?主要就是因為我們不夠懇切對於了生脫死沒有逼切感,我們的求道之心不夠急切;要如何才能急切呢?要好像「如救頭燃」一樣──如果我們頭頂的頭發已經著火燃燒起來了,試問我們著不著急啊?當然是非常的著急了,我們若不趕快去救火,把這個燃燒的火撲滅,那麼我們就會被燒傷,甚至會被燒死。我們一般的人,就是沒有這種如救頭燃的感覺,所以我們的信心願心,還有行動,都不夠殷切,都打了折扣。

  因此,如果我們下了大決心要修行,求生凈土,那麼,我們就要以十足的信願,專心一意的老實念佛;而念佛亦必須有適當的方法,那要怎麼樣呢?就是不能操之過急,必須不急不緩,恰到好處。可是很多人怎麼樣啊?他們初學佛之時非常的精進,但長遠心難發;有些人修了一段時間,慢慢地就因信心願心不足,而變得懈怠退墮,所以沒有長遠心最終也是不能成就的。所以,我們念佛最重要的是把持自己的信心,要不急不緩,一字跟著一字一句跟著一句,怎麼樣呢?字字在心裡頭過,字字清晰,句句分明。我們的身、口、意三者必須高度的集中:我們的身要拜阿彌陀佛口裡也要阿彌陀佛,而且意念上,還要想阿彌陀佛,唯有這樣,所謂「出口入耳」,從內到外,從外到內,口中每念一句佛號,我們的耳朵都能清楚地聽到,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做到綿綿密密,如此這才會與佛菩薩有感通、有感應,否則的話,就很因難了。

  所以我們蓮宗的九祖澫益大師說了:「得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品位的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就是說將來我們能不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全看我們有沒有信願,如果信和願都有了,那麼就一定能夠成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而極樂世界之中可分為九品三輩,高低層次各有不同,所以他說「品位的高下,全由持名的深淺」,而這個持名啊,有多、有少,也就是有淺、有深;就要看每個人發心用心了,如果真心至誠的話,這個工夫自然就深,日子久了就能累積德本,就能一心不亂就會成就往生彼國。

  我們打佛七就是想「剋期取勝」,希望在七天裡頭能夠念到一心不亂如果你不能夠的話,還是怎麼樣啊?還是少福德因緣;如果少福德因緣,到底能不能去西方極樂世界呢?就是能去得到,品位也不會高;所以,如果我們立定決心要去的話,就必須爭取得到較高的品位。但是,我們今天的念佛人怎麼樣啊?就是「念佛者多,生西者少」;很多人都在念佛,但真正能夠往生的卻很少,為什麼呢?其實我們的祖師早就說了,他怎麼說呀?他說:現在的人,第一種,「口雖念佛心中不善」,口裡頭雖然念佛,但內心不夠良善。這樣的話,也就不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為極樂世界是怎麼樣的啊?那裡全都是男子,是善人聚會的地方,如果我們心裡頭不夠善,也就不能夠去了

  所以他奉勸世人,要「積德修福」,也就是累積德本;而修福的方式有很多種,比如我們築橋鋪路、幫助他人、救危扶貧,這些都是修德積福的善行;就是哪裡有需要我們的地方,我們都可以付出、奉獻,這種奉獻的精神也就菩薩道的實踐。當然,除此之外,我們還要「孝順父母、忠於君王」,所謂「上報四重恩」;四恩之中包括了佛恩、國土恩、父母恩、眾生恩,所以我們要愛國家、愛眾生,這是一個佛弟子應有的品德;而且在家庭裡面,還要「兄弟相愛」、「夫妻相敬」,這就好像我們中國古代社會所提倡的「三綱五常」;「綱常」是儒家倫理文化的基本架構;「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三種人倫從屬關係;而「五常」是指「仁、義、禮、智、信」。

  這個三網五常的關係,如果能夠貫徹得好的話,就能夠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主仁輔忠」,這是中國傳統家庭倫理道德理想境界,如果家庭中每一個人都能做到非常的和諧這就是幸福美滿家庭;由家庭和諧,延伸至社會和諧人類和諧,如此世界和諧才會真正出現。這也就孔子所謂的大同世界:「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這也是我們佛家所追求的和諧人生的種境界

  因此,在《維摩經》中說了:「心凈則國土凈。」由於我們感到娑婆世界是苦,因而求生西方凈土,而在世間修行中,我們首先要行菩薩道;行菩薩道的目的,就是令娑婆之中所有的人都能離苦得樂都能獲得真正的解脫。這與上面所說的大同的世界思想,實有不少相似之處,同樣是希望令到世間上的眾生都能得到益處、好處都能安樂自在和諧福地生活

  所以祖師繼續教誨我們,要「至誠信實」,做人要誠懇,還要「柔和忍耐、公平正直慈悲一切、不殺眾生」;我們不但只不殺眾生,而且還要悲憫眾生;悲憫心也就慈悲心,其實我們一切的善行,都是從慈悲心開始;因為一切眾生都是未來的佛,既然是未來的佛,我們就不應該加以殺害。還有,我們「不凌辱下人、不欺壓小民」,這樣好好的念佛;試問能不能往生啊?當然一定能夠往生了。所以,我們不但只口念佛,而且還要心中有善,也就是有慈悲心,有悲憫心,這是很重要的。(未完待續)

柔和忍辱慈悲一切(中)

 ──西方寺紀念釋迦世尊成道佛七法會

     寬法法師開示

  而第二種人,又是怎麼樣啊?他們「口雖念佛心中胡思亂想」;就是說口裡得很誠懇,但意念上卻控制不了;因為一般來說,本來不念佛時沒發現妄想雜念是這么的多,一旦當心定下來念佛後,由於身、口、意都清凈了,才看見自己的內心是如此的心猿意馬,無法安住,所以不能做到句句清晰,字字分明;但是要怎麼樣才能做得到呢?因為我們的心是這樣的散亂口裡頭雖然念著阿彌陀佛」,但心思卻不知跑到那裡去了這就是所謂的「口念彌陀散亂,喉嚨喊破也枉然」,如果我們的心無法定下來、無法專一,也就是身、口、意不能統一,這樣念佛的話,即使把喉嚨喊破了,也是沒有用的,也是徒勞的。所以這身、口、意的統一,實在非常非常的重要。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做呢?就是要「息心觀照」;把妄想紛飛的心靜止下來,好好地自我觀照;我們就是不能夠止,也不能夠觀照,所以不能安住;佛教里有謂「止惡行善」,我們要行善,就必須要先止惡;「止」就是規範我們的行為,止住我們身、口、意不要妄動,止住我們不應該做的事情去做又有所謂「止觀定慧」,「止」是止息我們妄想雜念,而「觀」就是觀想、觀照,能止則能定,能定才會生出智慧。而「觀想也有很多種,我們可以觀想阿彌陀佛,或做《觀無量壽經》中的十六種觀想,這些種種的觀想都能夠幫助我們進入到一種境界里去,令我們對西方極樂世界有更清凈的嚮往;我們對極樂世界的嚮往,要好像想見自己的親人一樣,如果我們一心想念著西方極樂世界裡的親人,心裡渴望能夠趕快見到他們,這個時候,我們的心自然就不散亂自然就會很專一。這樣的話,就很容易做到一心不亂

  而第三種人又是怎麼樣的呢?他們「口裡念佛心生疑惑」,為什麼會疑惑呢?就是因為信、願不夠懇切,所以心中存有疑惑;比如說,有些人覺得自己學佛日子很淺,單靠念幾句佛號,做一點點功德將來到底能不能去西方極樂世界呢?往生有沒有份呢?心中不覺生起了種種的疑惑;所以說,我們有了真切的信、願、行,才能不起疑惑,一有疑惑我們心裡頭就不能夠專一,所以我們經常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我們要善用自己的心,善護自己的心,而且要學會觀心;因此,我們要以上述三種人作為警剔;我們念佛,不但要口中念佛,而且要心中有善;不僅口中念佛,而且不要胡思亂想;還有更重要的是,口中念佛心中沒有絲毫疑惑;能夠做到這樣的話,我們的心才能專註,我們的身、口、意才能高度統一、集中,如此念佛自然就能達到一心不亂的地步,這是絕對肯定的。

  所以祖師才會教示我們要「真為生死,發菩提心」,我們今天修行的真正目的無非為了生脫死,不是在這裡頭做些表面功夫,消磨時間,浪費光陰。真正發菩提心,就是發願,不單自己要了生脫死,而且希望其他人都能夠了生脫死,所以我們同時又必須具足三心;「三心即是深心、至誠心、迴向願心──發願修行念佛功德迴向法界,令一切有情最終都能夠離苦得樂,同生極樂國;這樣的發心才是最好的發心、最大的發心

  祖師大德把我們的發心分為三種也就是三個層次,而有下、中、上道三種修行,我們可以對照一下,自己屬於那一個層次;最下等即最低層面發心什麼呢?是「脫離惡趣,生人天善趣門」,脫離惡趣就是脫離三惡道,離開地獄餓鬼畜生,希求將來能夠生到人天的善趣門中;追求生天,能生到天上,就覺得已經很好了,這個是最低最低的發心。而中等層次是怎麼樣呢?「解脫三有輪迴,斷煩惱涅槃」,能夠脫離三有不再在六道輪迴,這已經比脫離三惡道要高得多了,而且還要斷除煩惱、證涅槃;在佛教里,涅槃有很多種,有大乘涅槃,有小乘涅槃;由於小乘發心不大,只為自利只為自了,所以它的境界不高;而大乘涅槃則可分為有餘依涅槃、無余依涅槃自性清凈涅槃,以及無住處涅槃四種;所謂「無住處」就是說他可以隨意示現,可以住涅槃亦可以不住涅槃,因為佛性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的,是故稱為「如來如去」,這是大乘境界,而小乘境界涅槃寂靜,住於涅槃的常、樂、我、凈之中,就覺得很滿足了,因此境界不高。那麼最上等的發心又是怎麼樣呢?就是「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即是「真為生死,發菩提心」,這是上等的發心,也是最高層次發心;最後得「證大菩提果」。

  我們都知道修菩薩行的道路是非常漫長的,而菩薩階位有五十二個之多,次第修習,最後才能成佛菩薩最後所證的就是大菩提果,也就圓滿佛道,這才是我們修行人的終極追求。

  這上、中、下三種發心,其修行方式,具體地說,亦可分為三種;下者:「思惟人生無常思維三惡趣苦,皈依三寶,深信因果」;我們都知道,人生無常的,由於無常,我們才知道要努力修行思維、觀察「無常」與「苦」,可以說是修行佛道的根本;而且還要怎麼樣啊?要思維三惡趣苦:地獄餓鬼畜生,這三塗是非常非常之苦的,大家可能都讀過《地藏經》,裡面對地獄的描述,實在是十分之可怕;因此,如果我們不想墮落地獄的話,就要皈依三寶,深信因果世間萬物都是有因有果的,「因果」可以說是佛教的一個基礎理論;不相信因果就等於不相信佛教事實上,我們又怎能不相信呢?如果沒有因緣,今天大家又怎會來到西方寺?能夠在西方寺一起參加念佛、一起修行這是我們多生多世的緣份,所以一切都不開因果,而所謂「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就是這個道理

  其次,中者的發心又是怎麼樣呢?「思維苦諦、集諦、滅諦、道諦、十二因緣思維解脫生死之道」。思惟苦諦,既然已經知道苦了,就要思維集諦,從而找出苦之所以生起的根源,然後通過修行,來滅除這種苦,最後得以證道;這就是「苦、集、滅、道」的修道過程。接著就是思維十二因緣」,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因為一念的無明,我們就有了投胎的可能;投胎以後,一連串的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由此而發生,所以這十二因緣法,是我們修行人必須清楚了知的,由此而思惟生死解脫之道。其實十二因緣是一個生命三世流轉的過程,我們必須要徹底明白,才不會迷失了生命方向。修習苦、集、滅、道與十二因緣將來所得的就是聲聞、緣覺的果。(未完待續)

柔和忍辱慈悲一切(下)

 ──西方寺紀念釋迦世尊成道佛七法會

     寬法法師開示

  最後,上者是學做菩薩,就是上等的發心;上等的發心首先就是要「發菩提心,修菩薩行,總說六度、四攝」;「四攝」即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布施其實就是結緣,將我們自己所有的東西拿出來跟大眾分享,這就是結緣,就是自利利他;因為幫人家其實就是幫自己,如果我們不肯跟別人結緣,我們的人緣就不會好;所以我們學佛,首先就是要學布施。「愛語」,就是說些關心別人、安慰別人的話。「利行」就是做些有益於別人的行為,就好像今天大家來念佛原因是別人要來而且勸你一起同來,你說好啊念佛功德無量。這都是利行。當然還有「同事」,我們今天一起來學佛,可以說,大家都同志同志也就同事,我們一同做什麼事呢?做佛事,做成佛的事。以上所說的是「四攝法」。

  而「六度即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我們可以看見,六度、四攝都是以「布施」為首;布施就是慈悲利他的精神六度、四攝都是菩薩道的基礎

  因此,釋迦佛在《無量壽經》中對我眾生殷殷勸誡,他是怎麼勸的呀?他說「汝等如是廣植德本,布恩施惠,勿犯道禁;忍辱精進,一心智慧;轉相教化,為德立善;正心正意,齋戒清凈。」就是教誡我們要廣植德本,這個「廣植德本」也就是累積德本,即廣行六度、四攝。而且還要多行「布恩施惠」,我們很多時候,就是不肯布恩施惠,捨不得布施;「施惠」就是利益於他人,令他人獲得真實利益,如果我們不願施捨,如何能夠令到他人獲得真實利益好處呢?接著是「勿犯道禁」,就是不要犯法、不要犯戒、不要犯規條;我們不應該做的,就不要去做;還要「忍辱精進」,這個忍辱精進很難,因為我們一般人都是不能忍;不能忍的話,精進就不說了;所以修行要不斷精進,實在是非困難的,因為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當我們發心精進修行,很多障礙來了,真的非常的不容易,所以我們必須要做到「一心智慧」。

  「一心智慧」的「一心」,也可說是一心念佛,一心念阿彌陀佛;一個名號堅持到底,由此而生定、生慧。跟著就是「轉相教化,為德立善」;為德即是立德,而立德即是立善,古人有所謂「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其中的「立德」實在是非常的重要,因為我中國人特別重視德行,擁有德行是一個完美人格的人,如果沒有德行人格不完美,所以人必須立德;能立德就能立善,所以說「為德立善」。

然後是「正心正意」,佛教有「八正道」,其中行持的准則,就是正心、正意,就是不欺他、不自欺,我們很多人,很多時候,都是自己欺騙自己的;所以我們要以不欺、不騙的心來齋戒;這樣的話,才能夠「齋戒清凈」,如是「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國為善百歲」;因為我娑婆世界苦惱特多,最有助於修行,所以,我們在這里一天一夜修行,勝在無量壽國為善百歲,為什麼呢?因為極樂世界裡面,不但只沒有惡人,就連三惡道的名字都沒有,所有的人都是男子都是丈夫。那你說了,這樣的環境,眾善自然成就,多麼的清凈自在,但是相對而言,我們娑婆就苦多樂少,而且我們常被五欲六塵所蒙蔽,所以在這里一日一夜修行,比在無量壽國,就是極樂世界修行一百年的功德還要大,為什麼?因為實在太難了,由於難能所以可貴。

  佛陀在經中繼續說下去:「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為自然,皆積眾善,無毛髮之惡。」因為在彼佛國土之中,就連頭髮絲那麼一點點的惡都沒有,所以能「皆積眾善」,每個人都在都做善的事情都在那裡累積善行功德,而且怎麼樣啊?「無為自然」,因為西方極樂世界的種種殊勝莊嚴,其實都是阿彌陀佛的變化所作;所以說,阿彌陀佛他的三十二相妙法身正報莊嚴,而他的依報清凈國土同樣亦是無比的莊嚴;因此,「於此修善,十日十夜,勝於他方諸佛國中為善千歲」;就是我們在人間之中,為善十天的話,就勝過在他方諸佛國土修行一千年的時間。這個修行功德很多人可能都沒有考慮到,因為娑婆世界實在是非常難修行的,所以大家能在這里念一天佛、修行一天,真是很有福德智慧;我們學佛就是要學佛福德圓滿智慧圓滿

如果今天大家沒有福就不能來念佛,沒有智慧就不在這里聽經、念佛,這個因緣實在是非常不容易的,因此在《無量壽經》中,佛陀才會說,我們在人間修善十日十夜,勝過在他方諸佛國土修善一千年那麼長的時間。「所以者何」,為什麼呢他說「他方佛國,為善者多,為惡者少,福德自然,無造惡之地。」當然,我們前面都說了極樂世界沒有惡人,沒有惡的名字,沒有纖毫如髮絲之惡事,但是其他國土又是怎麼樣呢?就是「為善者多,為惡者少」,所以「福德自然,無造惡之地」,完全沒有造惡的地方,是清凈無染的國土。但是我們娑婆世界情況就差太遠了,「唯此間多惡,無有自然」,世間做惡事的人很多,所以沒有自然福德

  而且這世間的人「勤苦求欲,轉相欺殆」,每一個人都在勤苦求欲,希望讓自己的慾望得到滿足;貪看妙色讓自己的視覺得到滿足;愛聞悅耳的音樂,讓自己的聽覺得到滿足;喜聞好香,讓自己臭覺得到滿足;貪圖美食,讓自己的食慾、口腹得到滿足;身貪細滑,讓自己的觸覺得到滿足,就是不斷地追求五欲的快樂,每天都在苦苦的追求,是故「心勞形困」,每個人都因慾望的追逐,而令到自己的心疲憊不堪,苦惱困頓,形容憔悴;而更嚴重的是,這些人就好像「飲苦食毒」一樣,每天所喝的是苦,所吃的是毒,整個人生毫無快樂,而「如是惡務,未嘗寧息」,這樣苦苦的掙扎及追求,每一天都沒有停息過,還以苦為樂!其實這種追求五欲之樂的心,將來可能就會令我們墮落到三塗六道去了;而且我們又求出之心,所以佛陀慈悲指示我們解脫之道,但修菩薩行以至成佛,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實在是太遠、太漫長了,這實在是「難行道」,而且絕不容易成就,於是佛陀就教給我們一個簡單易行方法,只要一心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就可以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就是「易行道」,而且絕對有保證。那你說了,我們那有不修道理呢?所以,希望大家好好珍惜當下的因緣,一心念佛將來大家皆共成佛道。這才是今天我們佛七開示的真正目的好了,今天時間到了,阿彌陀佛。(全文完)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