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真法師:走近能海上師

走近能海上師

覺真

大約七年前,時任上海佛學書局編審的沈去疾居士,親來靜安寺,贈我一本他的專著《印光大師年譜》,我十分驚喜,且又充滿感謝之情,視此為填補空白之作。早前沈去疾居士即有《應慈法師年譜》出版,其後,我又陸續讀到他編著的《興慈法師年譜》、《來果禪師年譜》,以及由他參與編寫的《妙善大師年譜》,《圓瑛大師年譜》等,新作迭出,自成系列,今又讀到《能海上師年譜》,益令我驚奇不已,頓生敬慕。

一代密宗大德能海上師,俗姓龔名學光,字緝熙,1886年生於四川綿竹。童年苦辛,矢志於學,1905年考入陸軍學校,投戎報國。畢業後,累升至營長。1909年,調赴雲南講武堂任教官。講武堂結束後,返川,升任團長兼川北清鄉司令。1915年前後,東渡日本,考察日本社會。當年回到北京,聞四川廣漢張克誠先生在北京大學講授佛教哲學,試往聽之,大為嘆服,由是與張先生常相過從,認識益深,驚悉宇宙人生真理,竟全在佛法之中。遂萌出家向道之念。1924年,諸緣已成,乃辭家離親,禮重慶天寶寺住持佛源老和尚為師,剃染為僧,法名能海,字闊初。翌年,赴新都寶光寺從貫一老法師具足戒。嗣後,不畏關山險阻,跋涉千里,前往康定、昌都、拉薩等地依止降巴格格、扎哇格西、康薩仁波切諸師修習藏密五年精進,深得顯密法要,獲得宗噶巴大師嫡傳第二十八代之殊勝承傳。人生道路,從無一馬平川,永遠不會順暢,沒有毅力,不能到達光輝頂點。入藏五年這是上師一生的轉折點。1932年,繞道印度回國,先後於上海、重慶、山西台山等地弘法、靜修。師說法四十九年,影響遍於國內外。平生不趨利譽,不事權貴,所得檀施,悉奉三寶。1950年,親往北京,曾同喜饒嘉措大師,共商和平解放西藏事宜,迭電西藏地方當局,促成和平一大業。1952年,赴維也納出席世界人民和平會議,1955年,赴新德里參加亞洲和平會議,為國際交往,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貢獻。1966年「文革」開始,浩劫難逃,上師亦被斗,移居五台山廣濟茅蓬,雖遭橫逆不失常度。是年12月31日,中夜如廁,遇比丘成宗,囑明日代為請假。次晨,原寶光寺方丈妙輪法師呼師早餐,不應,見師西向右脅而卧,已圓寂矣。世壽八十一,僧臘四十三。1978年3月,五台山佛協於顯通寺為上師召開追悼大會。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居士親題塔銘。銘曰:

文殊教,振錫清涼。顯密雙弘,遙遵法王

律履冰潔,智刃金剛。作和平使,為釋宗光。

五巍巍,三峨蒼蒼。塔崇岳,德音無疆。

先賢往矣,追思無盡。還記得上個世紀四十年代後期,我在上海靜安寺路上的靜安佛學院讀書,恰同學年少,也常去常德路上的覺園,亦即海公上人曾經駐錫的班禪大師紀念堂(後成為上海金剛道場)散步,雖知海公上人在此設席講經,早聞盛名,但畢竟兩代相隔,慚非門牆,無從親近,徒切望洋之嘆。後又雪鴻泥爪,孑然東西。「文革」甫興,天人永隔,追蹤先賢,由茲難期。今幸沈去疾居士專著《能海上師年譜》出版,上師一生行誼與功績不致泯滅,讓我們機會走進海公上師的歷史畫廊,重溫海公上師懿行碩德,言傳身教,真修實證,法流永續。這也就是給予了我們仍能走近上師的補償。細讀本書,我忽發奇想,沈去疾居士寫能海上師,寫得這麼深透感人,不只是他能力,不只是他善用史料,更重要的是著者與譜主兩顆心靈的碰撞。而我,作為一個讀者,也參與了這一心靈的碰撞。我是怎麼參加進來的呢?我正是借沈去疾居士筆下的引領,才走進了海公上師世界、海公上師生活、海公上師的道境,從而才深深品味海公上師對我的感染。素未謀面,無緣相逢,往無可追,而這本書,則彌補了我的這一終身缺憾,我好感謝沈去疾居士!

沈去疾居士是一位「只事耕耘,不問收獲」的佛學研究家,文字功力深厚,治史態度十分嚴謹,求實求真。這種實事求是的精神對於治學尤為寶貴。他不僅勤於搜集大量歷史文獻,有關專著,而且不辭辛勞,奔走南北,尋訪故舊,考察遺跡,採集往事,實地研究,足跡遍及川晉滬杭,可謂手到,腿到,眼到,耳到,心到,筆到,全身心投入了寫作。所用材料之豐富,引證史實之確鑿,保持了作者一貫善於考文徵獻,使主人公的歷史面貌立體呈現的修譜特點。從中我們不僅見到海公上師的生平,知其業跡,而且也深刻反映了一個歷史時代,更反映了海公上人的高風亮節,偉大僧格和崇高的愛國愛教精神。就本書的用力和學術價值來說,絕不在前幾種「年譜」的成就之下,甚或是有過之的。本書的出版,不僅在海公上師的研究上,確屬一流造詣,而且在近現代佛教人物研究領域也具有不同尋常的意義使我們這些後人,在緬懷先賢,接續宗風時,有史可查,有案可稽,有章可循,學有所依。沈去疾居士創造性勞動,為保存史料,弘揚佛教文化,s發揚光大先賢的人品道品,做出了巨大貢獻。我衷心為之讚歎。願以此功德祈願讀者修學精進,著者再種福田好人一生平安善人增長福慧,海公上師乘願再來,廣度娑婆眾生

阿彌陀佛!

二○○三年十一月一日

註:此文作者為《能海上師年譜》(沈去疾著)一書所寫的序,標題為編者所加。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