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課(2009年2月28日)
上節
阿彌陀佛!
今天下午來參加這次《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各位同修,大家下午好。濟群法師在進修班的課程里,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列為第三學期的內容。這門課程大概七到八次,在七到八周的時間裡完成。在學習之前,還是按照以前講經的規範,先參一參本師釋迦牟尼佛,再念開經偈。大家跟我一起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金剛經》的學習就要展開了。在前面的學習中,大家已經完成了佛教禮儀、《百法明門》、《佛法概論》、《道次第》這些課程。我們學習了在生活中如何用如理如法的言行,做一個合格的佛教徒;對《百法》、《佛法概論》的學習,使我們對佛教的基本概念和身心的規律,有了基本的了解;通過對《道次第》的學習,了解了佛法修習的體系。
從今天開始,我們要進入新的學習領域了,那就是在見地上進一步完善。
一、課程的設置目的
為什麼要開設這門課程?在人生中,見地非常重要。佛法中有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見列在第一條。
見地,對於一個人的修學來說至關重要。也有人把正見叫做正法眼,猶如得到了眼睛。
不同的見地,所見到的世間是不同的,感受到的苦樂、得到的結果也不相同。用一個比較通俗的比喻,比如你戴上一副藍色的變色鏡,那你看整個世界,都籠罩著淡淡的藍色;換一副紅色的鏡子,世界是紅彤彤的一片。見地也是如此。用什麼樣的見地,對我們生活的質量至關重要。
有的人,在生活裡邊煩煩惱惱,感覺到人生苦不堪言。但有的人,感覺生活還是蠻自在的。有的人,總是在追求,總是在忙碌,覺得其樂無窮,可是當他忙碌了一輩子,臨終的時候,突然發現自己好像空空的一無所有,不知道如何面對自己的未來。對於更多的人,一生庸庸碌碌地過去,懵懵懂懂,什麼也不知道,不知道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也不知道未來等待自己的是什麼,每天都胡思亂想,用外在的東西麻醉自己。但也有的人,生活得非常充實,非常明白,了知自己每天在做什麼,了知自己有沒有進步,臨終的時候了知自己的一生沒有白過,了知自己的未來會更為增上。
為什麼同樣生活在這個世界,每個人的境界、苦樂的感受都有那麼大的差別?這就來自於見地。也就是說,用什麼樣的眼光,用什麼樣的人生觀、世界觀來看待生活、世界、人生。《金剛經》這門課程,就是要給我們解決這個問題。
整部《金剛經》,讀誦過的同修都知道,是怎麼展開的?那是因為須菩提提了兩次問題。兩次問題其實是一樣的,是同一個問題:「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怎樣來安住我們的一顆心?怎樣來降伏自己的一顆心?
《金剛經》就是在告訴我們,用怎樣的一顆心來生活。在生活的過程中間,當你迷茫的時候,當你煩惱的時候,如何來降伏它?怎樣調伏你的心?如何安住你的心?
這部經非常重要。我希望大家抱著一種珍惜、恭敬、重視的態度,投入到學習中來。我相信,只要你真正按照我們的教學來進行,真正把心打開,與佛陀對話,體驗佛陀開示我們的人生智慧,一定會得到啟發,有所收獲。
這一課程設置的目的,就是給我們一雙生活的眼睛,告訴我們如何看待人生,如何降伏內心的煩惱。
二、學習的方法與要求
這門課教學的時間還算充分。《金剛經》有四千多個字,我們有大約七次課的時間來學習。而研究所開這門課,要用30多個小時來講,時間更多一些。
我們主要採用課堂講座的方法。下課之後,大家要自己閱讀一些相關的註解。課下,我也會根據情況給大家布置一些思考題,做一些練習。課堂還有討論和提問。
學習是大家的學習,不是我替你們學,這一點大家一定要注意。大家學習的時候要主動,不能被動地坐在這裡聽,聽了以後還評論這個老師講得好不好聽,還打分,好像你們是裁判,上面坐著的是考生,那不行。如果你用這種態度,是學不好的。
是你自己來學。老師只是你們學佛的增上緣,幫助大家、陪伴大家一起來學。我們創造這樣的氛圍、條件、學習環境。如果你有這樣的發心,這樣的態度,你就會變得很主動。
法義要我們自己來理解。尤其是學《金剛經》,很多內容是要你體悟的。你不用心,不把你的心打開,只是坐在那裡聽,不行。它不是一個知識性的東西。所以我希望大家除了聽課之外,一定要多多用心。
下課以後,要求大家多讀誦,熟悉經文。我們一般誦經,會很快地誦過去,這對我們現在的學習來說是不夠的。我們讀這部經,要慢慢地看,一段一段地看。看的時候,前面放個筆記本,記下來:這一段佛陀講的是哪幾個問題,講的是什麼意思……一段一段地解決。記下來之後,再合上本子,想一想,佛陀講的對我們有什麼啟發。
講課的過程中,只是帶大家過一下,解決一些法相上的困難。只是在課堂上聽,遠遠不夠。大家要把學習任務擔起來。開悟,要自己悟著開。
三、《般若經》簡介
我們學的這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般若經》里的一部。
1、《般若經》的篇幅和重要性
般若系的經典非常多。
在佛教的經典里,有人把《華嚴經》稱為經中之王。《華嚴經》總共有多少篇呢?《八十華嚴》再加上後面的《行願品》,總共81卷。而《般若經》有多少卷?《般若經》里,最有代表性的是《大般若波羅蜜經》,它總共有600卷。從分量上來說,遠遠超過了《華嚴經》的分量。
在藏經裡邊,傳統的藏經都是把《般若經》放在一切經藏的最前面。佛教里說,般若是諸佛之母。所以藏傳佛教里,有「佛母般若」的說法。為什麼說它是諸佛之母呢?因為一切諸佛,都是因般若而成佛的。般若能夠出生一切的諸佛如來。它是一切法的核心。
2、《大般若經》的內容與結構
《般若經》的量非常大。把整個《般若經》整理起來,以玄奘法師翻譯的《大般若經》作代表,它可以含攝《般若經》的主要思想。掌握了《大般若經》,就對般若的經典有了完整的了解。
《大般若經》600卷,一共有16會,由16個部分組成。
前5會,叫根本般若。根本般若,是《般若經》的主體。根本般若又分為三種:上品、中品和小品。這三品的內容基本上是一樣的。其差別主要是篇幅的大小。上品的篇幅非常大,小品就比較簡潔。
中間的5會,又分為天王般若、金剛般若、文殊般若,等等不同的專題。我們所學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在《大般若經》中,屬於中間5會的內容,在第9會。
後面的6會,就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3、根本般若的內容
根本般若的內容,總共有5個部分。
第一部分叫做舍利弗般若,是舍利弗跟佛陀的對答,談的是菩薩的智慧,二諦。
第二部分叫做須菩提般若,是佛陀與須菩提談菩薩的三解脫門,摩訶衍摩訶薩。
第三部分叫信解般若,是佛陀跟帝釋天談到般若的福德,還跟彌勒菩薩說到一些甚深的般若法義。
第四部分叫實相般若,主要是講到了魔幻、魔事和阿鞞跋致,針對一些有修持的人,讓他們功深不退。他們修行的過程中,遇到種種境界,種種干擾,如何達到阿鞞跋致——不退轉相。
第五部分叫方便般若,證到這樣的智慧之後,還要進入方便,廣泛地行持六度萬行,度化一切眾生,最後圓滿福德和智慧。
這五個部分裡邊,體系比較完整,篇幅又適中的,鳩摩羅什所譯的《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是最適合研讀的,有30卷。前面上品的般若篇幅太大了,有400卷,看起來特別吃力;《大般若經》的第4會、第5會,小品的內容,還不夠完整,太簡略了。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在漢傳的《般若經》里,叫做大品般若。其實它不是大品,它是中品。為什麼叫大品呢?因為鳩摩羅什譯的還有一個小品般若,那個是真正的小品。《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比小品要大一些,就把它叫做大品。
《般若經》譯本眾多。
《般若經》傳譯到中國,最初是在後漢,是小品系的《道行般若》,這說明中國人在接觸佛教的最初,就已經對般若法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道行般若》出現在中國的時候,正逢道家的玄學盛行。道家的思想里包含虛無,玄學特別喜歡談這些。在當時這樣的中國文化背景下,士大夫門發現《般若經》的法門也談空、談無,於是很感興趣,覺得怎麼印度也有這樣的思想呀?而高僧大德為了接引士大夫們學習佛教,也努力地學般若,學了之後,去跟士大夫們交談。
但是,早期佛經的翻譯並不是太理想。所以,早期中國人並沒有完全掌握《般若經》的「空」到底是在說什麼。在魏晉時,有「六家七宗」,也就是不同的人對般若有不同的解釋,關於什麼是空性有各自的說法,但是都不太准確。
一直到鳩摩羅什翻譯了《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特別是他翻譯了《大智度論》、《中論》、《百論》、《十二門論》,把相關的論典都翻譯出來了。鳩摩羅什翻譯這些論典之後,中國人對般若思想才有了真正的、准確的理解。
羅什翻譯的時候,也對弟子講解般若法門的甚深思想。他有很多優秀弟子,被稱為「八俊」、「十哲」等等。其中最優秀的弟子僧肇,對般若思想領會得很深刻,他寫了四部論:《物不遷論》、《不真空論》、《般若無知論》、《涅槃無名論》,合稱《肇論》。僧肇對《般若經》的領悟得到了羅什的讚許,羅什稱僧肇是「秦人解空第一」——中國人里對空性理解得最高的。僧肇法師才華橫溢,可惜壽短,活了三十歲就去了。《肇論》對中國佛教影響深刻,禪宗把《肇論》列為必須研讀的內容。
以後,在中國陸續出現了三論宗、天台宗、華嚴宗、禪宗、密宗,無不受到般若思想的深刻影響。整個中國佛教是大乘佛教,大乘佛教離不開般若思想。
天台宗的湛然法師,說到天台宗的教法,「一家教門,以法華為宗旨,以智論為指南,以大經為扶疏,以大品為觀法。」智論,即《大智度論》。大經,即《大涅槃經》。大品,即羅什譯的《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天台宗是以《般若經》的思想作為止觀的方法。
三論宗,也是以《般若經》為所依經,以《中論》、《百論》、《十二門論》作為所依之論。
禪宗,從四祖道信開始提倡般若思想。道信法師經常要求門人念誦「摩訶般若波羅蜜」。我們每次上早殿,《楞嚴經》前面的偈頌唱完之後,一般有三聲「摩訶般若波羅蜜」,這是從禪宗四祖就延續下來的傳統,說明對般若的重視。五祖弘忍也經常勸他的門人要多念《金剛經》。到了六祖慧能,就更不用說了,他聽人讀誦《金剛經》,讀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豁然大悟,留下了千古佳話。
般若思想與中國佛教的各個宗派都有甚深的因緣。華嚴宗、密宗也吸取了般若思想,作為教義里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想真正了解大乘佛教,了解中國佛教,了解禪宗、天台、華嚴、密法,不學般若,是沒有辦法入門的。
四、研讀《般若經》的主要參考資料
對600卷的《大般若經》的研讀,參考資料主要有:
宗代大隱的《大般若經關法》6卷。
清代《大般若經綱要》10卷。
民國時代歐陽竟無的《大般若波羅蜜經敘》4卷。
蕅益大師在他的《閱藏知津》中,第16卷到第23卷,也對《大般若經》做了提要。
大品般若也就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的參考資料:
最權威的註解是《大智度論》100卷。
藏傳佛教的《現觀庄嚴論》,彌勒菩薩造,法尊法師翻譯成漢文。
吉藏法師《大品經義疏》、《大品經游意》。
真諦法師《大品般若經玄文》。
《金剛經》的註解:
印度無著菩薩和世親菩薩都作了《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
功德施菩薩造《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破取著不壞假名論》,也翻譯成漢文了。
僧肇法師《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注》。在西園寺的網站上有。它的文字優美簡練,篇幅不大,讀起來特別舒服,會讓人法喜充滿。
吉藏法師《金剛般若疏》。難度比較大。
天台宗的智者大師作《金剛般若經疏》。建議大家看。在西園寺網站上也有。
慧能大師《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口訣。講得比較通俗。
華嚴宗的祖師宗密、唯識宗祖師窺基大師,都有關於《金剛經》的註解。
憨山大師、蕅益大師、真可大師都有關於《金剛經》的註疏。
中國各宗派的祖師們都註解過《金剛經》。
蕅益大師的註解叫《金剛經破空論》,建議大家讀一讀。文字優美,義理也非常好,用天台的思想解《金剛經》。
外道也有《金剛經》的註解,但那就是亂解了,所以選擇註解的時候要小心。
現代的大德們也有《金剛經》的註解,比較有名的有印順法師的《般若經講記》,所依《大智度論》和吉藏的註解,有其特色。
不看註解,想弄懂《金剛經》,那是很困難的。但是註解之間差別非常大。但是差異並不妨礙對《金剛經》的理解,祖師大德各有獨特之處,從各個角度來談他們的領悟。
濟群法師也有《金剛經》的講記,在我們的網站上有。我覺得他講得是比較到位的,而且通俗活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