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觀法師:隨緣自在 第五章 般若要解

隨緣自在

第五章 般若要解

修行心法

修行修心     離心則差
心是法體     法是心用
依教奉行     契入本心
善男女子     當發菩提
勤修三學     息滅三毒
心地無非     自性持戒
心地無亂     自性禪定
心地無痴     自性智慧
應無所住     不執一法
而生其心     不捨眾生
身居紅塵     心無染著
不取於相     如如不動
自覺覺他     共成佛道

金剛經修行要解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如是觀才能知,因緣聚散的條件時間、變化之真理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修行就在日常生活,要時時觀照行、住、坐、臥、動、靜、語、默之中的每個當下。

長老菩提,在大眾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
要問得誠心,要問得恭敬,要常讚嘆別人,隨喜功德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修行在起心動念處修,要善護自己的心念,不起惡念妄念,不要攀緣,要記得佛所交代的話,依教奉行!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
還未發心修行,當下發心;已發心者,使它不退;常存道心,便能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鐘不敲不響,人不問不答,既然已問,當一心聽講。

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發心之時其心自降,應如此安住。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聞法要心甘情願,放下身心世界一切雜念,以此為重,生死事大。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有一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發心度人,自我執著私心就漸漸破除,所以妄心自然降伏。度一切眾生,直到都解脫為止;隨緣度化,亦不須刻意攀緣,實際上還是眾生自度。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要行菩薩道,首先要破除執著把我我所你我對待,及一切相對的概念破掉。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
布施就是幫助於人,不應存有要人回饋之心,或是感謝之心;只問自己做了什麼,不要去想別人回報什麼。

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雲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有限不及無限,有量不如無量;有執著之心所得亦小;心如虛空亦無虛空之想,其福德不可思量。

菩提!於意雲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事相和理體,可謂一表一里,是因緣起產生了現象,此事相本質就是空,故說色空不二。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行者要常觀諸相,便可發現生滅變化無常,故說是虛假,明其假,故不起妄想,若知道其真相便當下自見本性

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
對於沒有經歷過的人跟他談此事,他當然不信;唯有親自體驗,才知此滋味學佛修行,應多植福,常為人服務便是種福田有福障礙就少,加上不斷精進,就容易開啟智慧

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凈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雖造多福,煩惱不除,亦是枉然;一念生起清凈之心福德無量。無煩惱罣礙,才是福氣的人

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則著我眾生壽者。
不執身心境,不執有與空,亦不執此概念;不執則一切無礙,空不是沒有,而是不受影響,卻充滿生機

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想取就是執著佛法是葯,有病當服,無病則捨;問病是否除,切莫迷在是什麼葯。

菩提!於意雲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迷時有分別對待,悟了本是一體;迷時有佛可成,有法可說;悟了自性是佛,無一法可說

何以故?如來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有什麼,到無什麼,這是修行過程;從無什麼,到有什麼這是度眾的過程;無有盡離,是證悟的結果。

菩提!於意雲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
不離理,雖未悟理,能以財物布施,其福甚多。修行做得到的先做;如悟不了,讀誦經典做得到吧!雖入不了定,靜坐做得到吧!

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學佛若沒有智慧怎能覺悟;此經是般若經,依此而修,不但是自己覺悟,連一切諸佛也是如此。

菩提!於意雲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初果不執六塵,方證初果。

菩提!於意雲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二果不執往來,方證二果。

菩提!於意雲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三果不執不來,方證三果。

菩提!於意雲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眾生壽者。
四果不執此名,方證四果。

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行者不與人爭辯,知眾生意識心作祟;行者不貪染而迷六欲,故得清凈

佛告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昔在燃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燃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事上來說,有得是知一切無所得;理上來談,無所得本來無一物

菩提!於意雲何菩薩庄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嚴佛土者,則非庄嚴,是名庄嚴
凡夫庄嚴外在行者庄嚴內心內心不凈外在何益;故當庄嚴內外,而不庄嚴相,正所謂心凈則國土凈。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凈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知一切相是虛妄,才能無所執著;因不染一塵,故生清凈心。行者要用「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來起觀照,察覺有所住,就應即刻放下;察覺生不起慈悲心、精進心、歡喜心、清凈心,就應知障礙在哪裡。

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雲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雲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
地大不及天大,有相不如無相大;世人只在相上比較,而不其心不可限量,實為可惜。

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雖以更多財物布施,不及開啟智慧自覺覺他。

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
殊勝因緣為人解說《金剛經》全部,講者及聽者,都應讚嘆;若無此機會,就隨緣講說任何一段經文,使眾生離苦得樂。由於行者修為,別人自然恭敬供養,如禮佛塔一樣。
 
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先熟讀此經文,再默記於心,然後了解經義,依教奉行,則能完全受持,定當有所成就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雲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則非般若波羅蜜
全經的精神,在於經題,故應依此受持。「金剛」是如如不動本體,勿被境所轉;「般若」是智慧妙用,於生活中去展現;「波羅蜜」是事情的完成,故要精進去達成每件事。亦不去執著《金剛般若波羅蜜》之法,方能大用

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所說
當處說法,隨處滅盡,若有說法,便是執著。雖然說法,亦是本有,並非別人說般若,汝就有此,而是自性本有的。

菩提!於意雲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不執小亦不執大,大小不是問題,執著才是病,不論由小至大,不管從內到外,這些都是對待,事實若無微塵,怎成世界,故微塵世界,名異而實同。

菩提!於意雲何?可以三十二相如來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阿難尊者,見佛相好,故發心隨佛出家。相雖庄嚴,亦是虛妄凡夫與佛,也是如此。

菩提若有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以身布施,福勝七寶,然亦不解脫生死,故受持般若經,方為究竟。

爾時,須菩提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行深才能解深,行深由讀誦而來,讀誦從信而來,信由自身而來,若己不行,如何行深,又怎能深解呢?

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凈,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六祖惠能大師,一聞此經,即得開悟,定是菩薩乘願再來。我們聞此經,還不一定相信,甚至胡思亂想,或是想讀更多的經典,心怎能清凈這是不會見到實相的。實相亦是假名,名為實相。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
末法眾生,德薄垢重,由於誘因太多,資訊太氾濫,能聞此經,就可信解,可謂第一希有

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行者無我執、無法執,便離一切諸相,要破相就要如實觀,方能大徹大悟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
相信故不驚,清凈故不怖,行正故不畏,此人甚為希有

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五度如盲,般若如眼;若無般若智慧怎能解脫,故為第一波羅蜜布施去慳貪,持戒清凈忍辱除瞋心,精進懈怠禪定散亂般若智慧

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
忍辱波羅蜜若有忍耐之心,即非忍辱波羅蜜,而是著相修行,遇境不動才是忍辱

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今之忍辱,非一蹴可及。所有的成就也是如此,累積過去的歷練,遇境方能經得起考驗。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有相發心是有為法;離相發心,是無為法;有無盡離,真發菩提心

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
真為眾生,應破除一切私心,及自我意識,來行大慈悲心。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則非眾生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凡夫有差,諸佛無別。

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行者應言:真理、實相、如法、愛語、一致之語言。所謂:「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

菩提如來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法是無常,故無實;卻有作用,故無虛。知心無實,故「無所住」;知法無虛,故「生其心」。

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心有所住無明即生,不見真相,不明空理,如人入暗,則無所見;住心若除,菩提即生,則見實相,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菩提!當來之世,若有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前人走過的路,是最好的捷徑。五祖弘忍及惠能大師,皆要我持誦金剛經》,依此而修,即得見性

菩提若有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精進多劫以身布施,不及聞此經典信心不退福德;若依此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之次第而修,定可成就

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
大經大智能解,大故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今聞大乘,能信便是大根器,若去大向小,就是小根器

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受持讀誦是自覺,廣為人說是覺他;四句偈雖少,卻可漸入全經;初為人解說,以後廣為人說,其人成就不可思議,亦荷擔如來家業

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
樂於小乘法者,沒有大根器,是不能聽受大乘經典,更何談為人解說。因無大智,故好之;因無大悲,故樂之。

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遶,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行者若能照《金剛經修持,不論何時,不論何處,皆為眾生恭敬,且受供養,與佛無異。

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是因,如是果,為人輕賤,往昔造惡;今聞《金剛經》,當善自護念來自度,依佛所付囑去度人,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

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行者供養三寶父母師長及一切眾生,且親自承事其勞。然而供養承事諸佛,卻不及受持讀誦此經之功德。此世尊苦口婆心,一再叮嚀教誨,我們當覺醒!

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不可思議
聞此經典,能信是大智受持是大行,讀誦是大悲,荷擔是大願,因經義不可思議,故十方三世一切佛皆由此經出。果報不可思議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
修行應先發菩提心,但亦不可執此心,若執此心,便是著相

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度一切眾生的心是「慈悲」,無有一眾生可度是「智慧」。

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諸法本來空寂,實無菩提心可言!

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本自心誰能給予。

菩提若有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不明此義,不能覺悟;瞭然於心,授記為佛。

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道本自然,佛亦如此,明白本來,即是如來

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心本無實無虛,緣起說有,緣滅言無,無有定法可以言說。

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
大與小對,非是真大;無有對待,是名大也。

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即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無有法名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名,可名,非常名。心、佛、眾生皆是假名矣!

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庄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庄嚴佛土者,即非庄嚴,是名庄嚴
庄嚴於心,離心非庄嚴無心即是庄嚴道心。

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五蘊皆空,本是無我諸法生滅,當下空寂

菩提!於意雲何如來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肉眼
佛由人成,故如來肉眼

菩提!於意雲何如來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天眼
佛無障礙,故如來天眼

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
佛有智慧,故如來有慧眼。

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法眼
佛悟諸法,故如來法眼

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佛已證得,故如來有佛眼。

菩提!於意雲何恆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一恆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恆河,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
心之復雜,雖勝於恆河沙,但一切變化,不離自心也,故眾生種心,如來悉知。

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眾生妄心,如來真心;真妄二心,實是同心。

菩提!於意雲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
諸法本空,因果不空

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有則有範圍,無則無邊際,有執處處礙,無執觀自在

菩提!於意雲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報身非法身,亦不離法身

菩提!於意雲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諸相非體性,亦不離體性

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諸法本無,因人說有。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迷時眾生,悟時佛;佛與眾生,本無別。

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本無一物,何來所得;參透此理,即證無上。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因緣起,本是性空;聖凡無別,一切平等

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非善法,是名善法。
離一切相,修一切善,亦不執此善,是為大慈大悲也。

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財施,不及法施;有漏,不及無漏。

菩提!於意雲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有我眾生壽者。
執心度眾,是凡夫隨緣度化,即佛心

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
佛隨世間說,非真有個我;凡夫聽人言,誤以有個我。

菩提!於意雲何?可以三十二相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如來。佛言:若以三十二相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如來
相同心非同,莫以一窺全。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六塵非實,著相是邪,莫往外求,心正即是

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成佛須三身具備,無此圓滿即未證得

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說有是常見,說無是斷滅,故言:「此法無實無虛」之中道義

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
因證無我,故不執福德;能於一切境中,安住其心也。

菩提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即是貪,怎能捨;無執無貪,怎不捨。

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來去坐臥是生滅自性如來無生滅。

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雲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即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
世界緣滅成微塵,不論微塵多小,實是因緣所滅。

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塵緣生成世界,不論世界多大,實是因緣所生

何以故?若世界實有,即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即是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微塵世界皆是因緣生滅,實無一法可得,只是強名一合相,莫以為真也。

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雲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不也,世尊!是人不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眾生知見怎能悟佛知見;佛之知見即是不存一見。

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此經所言,便是諸佛知見行者當如是信解不疑,才不致辜負世尊之苦心。

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
一切修行若無發心,實不能成就,故佛弟子們當發菩提心,依教修行隨緣度眾。

雲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有慧則不取於相,有定則如如不動,此是定慧等持也。若要有功夫,應於一切境界,如實觀照「諸行無常」,方能領悟「諸法無我」,以證「涅槃寂靜」之果!

佛說是經已,長老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深信才會受持,奉行才可到達,切勿自欺欺人,而要老實修行。奉勸諸行者誠心臣服佛陀,禮敬無上法義,親近知識們,自悟、自行,共成佛道

心經修行要解

學佛之人,當修「般若智慧,方能離苦得樂解脫自在這是一部教導行者,離相破妄,悟得真心經典

如《金剛經》所言:「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的道理一樣。不要只看外在經文,而要觀照內在的心經,才能識得此經之真義。

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行者,應時時如實觀照身心世界,「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日久行深,必能如菩薩一樣,達到自在解脫

由於工夫下得深,而「照住」得定,以達到「照見」本性,明瞭五蘊心色二法,幻化不實,皆是空無自性假相,故《金剛經》所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明白這樣的真理就不再起妄想執著,故能度脫一切苦厄,而大自在

舍利子!
行者,莫以為照見五蘊皆空,就掉入斷滅空,《金剛經》言:「於法不說斷滅相。」此是真空生妙有,妙有不礙此真空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一切現象作用不離本體,因有性空的理體,故能產生緣起的妙有,故六祖言:「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然性空的理體,也藉緣起的妙有,方能顯現,故六祖言:「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即是空,空即是色。
緣起現象,當體即空,故六祖言:「一切即一。」空含一切山河大地,心包太虛,故六祖言:「一即一切。」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受想行識」亦因緣所生法,故我說即是空,只是假名五蘊」。若能明白「色」、「空」的真義,則不落空有二邊,即能契入中道實相。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法華經》言:「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故言:「諸法空相。」所以諸法實相之「體」,本無生滅,故六祖言:「何期自性,本不生滅。」其「相」,本無垢凈,故復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凈。」其「用」,本無增減,故又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六祖言:「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四大假合,五蘊本空。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而六根、六塵、六識,合起來為十八界,皆是五蘊的延伸,既然五蘊本空,故十八界體性亦空。

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二乘人,我執已破,法執尚存。故緣覺乘,不可執所悟之十二因緣,其法本空。

無苦、集、滅、道。
聲聞乘,也不可執所悟之四聖諦,其法亦空。故《金剛經》雲:「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二乘人不執,方能超凡入聖,故須菩提雲:「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無智亦無得。
菩薩乘,仍不可執所行之六度,不可取所證之佛果。故《金剛經》雲:「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菩薩已離諸相,方名菩薩,故復雲:「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此「智」,為六度;此「得」,為佛果菩薩乘,依六度而行,但不可執法相,故《金剛經》雲:「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亦不取所證之果,故復雲:「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既是如此,佛當初又何必說三乘法呢?《法華經》言:「諸佛出於五濁惡世……劫濁亂時,眾生垢重,慳貪嫉妒,成就諸不善根故。諸佛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是眾生深著五欲,邪見障重,故佛才以方便力,為求聲聞者,說四聖諦;求緣覺者,說十二因緣;求菩薩者,說六波羅蜜

但佛最終的用意為何?《法華經》言:「諸佛世尊,唯以一大因緣故,出現於世。」此事是什麼呢?又言:「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

何謂「佛之知見」?六祖解釋:「佛知見者,只汝自心,更無別佛。」更勸大眾「念念開佛知見,勿開眾生知見。」

又如何「開佛知見」?六祖再言:「若能於相離相,於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因「無所得」,才「有所悟」。《金剛經》雲:「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空有無住,方可入佛知見

悟「諸法空相」的大菩薩,是依般若智慧,而得自在。已無能礙的心,所礙的境,能所雙亡,心境皆泯,即究竟解脫之人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不但菩薩如此,就連三世諸佛都是依照般若妙法而修成佛果證得究竟圓滿智慧的覺者。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
 故知般若之法,妙用無窮,故六祖言:「我此法門,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般若神奇妙用可轉煩惱菩提般若開光明,可化無明覺悟般若無上至尊,可為諸佛之師;般若無法可比,無法可喻。

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若能依此行深,必可照見五蘊皆空,故能除一切苦厄。如是因,如是果,這是真實不虛之事

但非每人都有這樣的根性,故觀自在菩薩慈悲,為末法的眾生演說一種「般若波羅蜜多咒」,如能真信去受持,直到一心不亂,亦可得解脫

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去吧!快去吧!到達解脫彼岸,不要留戀此五濁惡世。快去彼岸清凈僧眾在一修行,到達彼岸就可不退轉,故很快都能成佛啊!

佛在《彌陀經》里三勸大眾念佛求生凈土,就與此咒的悲願一樣,可滿一切眾生之願。若大眾能夠體悟,才不辜負佛的一片苦心。

一勸:「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二勸:「若有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彌陀極樂國土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三勸:「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速成佛道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當雲何行能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文殊師利!如般若波羅蜜所說行,能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一三昧,若善男子女人,修是三昧者,亦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欲入一行三昧,當先聞般若波羅蜜,如說修學,然後能入一行三昧。…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閑,捨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     ──節錄文殊所說般若經》

文殊請問佛,如何速得無上正等正覺?佛言:依汝所說般若波羅蜜,離相修行。若非上根利智,可由「一行三昧」入手,亦可速得。何謂一行三昧?當先聞般若波羅蜜義理,方能建立正知正見,然後心繫一相,自然得定,而不受外界所影響。

若欲入一行三昧,應萬緣放下,心繫一佛名號,用恭敬之心,一心念佛;念念相續不斷,便可契入此三昧之境。念一佛,即念諸佛;念一佛之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別,故能見過去、未來、現在一諸佛

一行三昧念佛三昧,故「解在般若,行於念佛。」此為文殊所問,世尊所說妙法也。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