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達觀/講述
人活著:就要活得好!就是生活要自在!若不能如此,心便會生起痛苦。身體有病當看醫生,心理有病還得用心葯來醫,此良葯是離苦得樂的方法,也是我今天要與大家分享的內容。
現在先從身體上來探討,分為「病」與「死」二項。只要是人,就一定會生病。生病時,便會受到生理上的折磨,真是苦不堪言!莫非每個人都必須承受這樣的痛苦?難道沒有解決之道嗎?我針對「病」的事實,從四個概念來解析:
※生理之病
一、自然現象-人皆有「生、老、病、死。」物皆有「成、住、壞、空。」念皆有「生、住、異、滅。」簡單的說:萬事萬物時時刻刻皆在變化。所以生病是一種自然現象,我們應該認清這個事實,而不要去逃避它,或是排斥它,應勇敢去面對它。雖然生病時,身體很不舒服,甚至很痛,但是你的心,可以選擇不受折磨,真心的接受「病」的無常。就像外面的天氣,不論日正當中,或者刮風下雨,人類只能坦然接受,因為這種現象是很自然的,所以要如實的去看清「病」的現象。
二、病的原因-任何事情,皆事出必有因,包括病亦如此。人之所以會生病,是我們系統性的傷害自己,你可能不信,但有句話說:「禍從口出,病從口入。」請問你平常都吃些什麼?當然吃喜歡的食物!因此所攝取的營養就不夠均衡。譬如你喜歡吃麻辣鍋,一年四季都喜歡吃,這樣對嗎?我們的身體就如季節,是有變化性的,春夏秋冬四季所吃的東西也應不同,若是一樣,無形中就已經傷害自己的身體。中國有一本醫書《黃帝內經》中記載著:「人只要按照自然界的規律生活,人可以活百歲,而且動作不衰退。」反觀現代人,三餐不正常,作息顛倒,吃飽想睡,該睡卻睡不著,身體狀況就產生很大的變化。各位應當了解一個很重要的概念:人是活動的,活著一定要運動,請問各位每天運動嗎?有句話說:「水不流會發臭,門不開會生蛀蟲,活著不動就容易生病。」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所以飲食不正常,作息不規律,又不去運動,這不是系統性的傷害自己嗎?而且我們更常犯一個毛病,生病時定會說:「若病好了我一定好好愛惜自己。」結果病好了,話也忘記了。我們號稱是知識份子,什麼都懂,這概念很簡單,卻做不到,就如同不清不楚的在傷害自己一樣。
三、治的方法-國策顧問陳立夫先生,活到九十多歲,他如何照顧身體呢?他說:「養身在動,養心在靜。」生病時要看醫生,但有人卻不是如此,而是找神明,我送各位一句話:「靠山山倒,靠人人倒,靠佛不保,靠己最好。」次談治的方法:生病時,有的人求神問卜,有人找算命先生,當然找醫生之人佔大部份。我們常說中國人的算命先生就像是心理醫生,始終有能力算出你什麼時候會遇到難題,但是,他始終沒辦法幫你解決。因此苦還是自己在苦,所以我們在平時就應注意,用心生活,更要謹言慎行,心態上要正確,例如:偏方好不好?其實不能問葯好不好,不是葯的關係,而是用葯之人的關係,重點是對症下藥,而非在葯上打轉。有病當看醫生,若是急病看西醫,慢性看中醫。對醫生應相信,不要懷疑,否則是沒有用的,故治療病的方法只有一個,就是去看醫生,聽起來似乎很簡單,其實不容易,主要在於各位的處理心態上,我現在病了,我應該用什麼心態來面對自己的身體?因為不舒服,而產生心理的煩躁、痛苦、不安,我應該如何處理?
四、處理心態-有病看醫生,看完之後,心安理得的回家靜養,更當如實的告訴自己:「把身體交給醫生、把心留給自己。」只憑這句話,就能把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了,因為這是心態問題,如果你夠清楚,夠了解這個心態,病了會完全接受它,而安心的養病,不再受折磨。此乃有病治病的第一個概念。第二個概念就是大家最不喜歡談,也最忌諱的死。病好不了,甚至於沒病也會死,但很多人卻不敢面對死亡,不過人生終歸一死,豈能逃避了?。大家是否探討過,為什麼害怕死亡?因為不了解何謂死?也不知道死了會怎樣,將去哪裡?所以害怕。現在我們就死亡的問題,分做三點概念來探討:
※瞭解死亡
一、不知去向-人死了之後到底要去哪裡?很多人都沒有辦法回答這個問題,其實我們又何嘗知道呢?這是值得我們要深思的問題。現在我告訴各位答案:「你想去哪裡,就去哪裡。」幾乎大部份的人,都有宗教信仰,那你可否在信仰中,找到這個答案?或是只停留在一種宗教寄託,寄託誰帶你去?各位啊!非誰能帶你去,而是你要不要去?你若不想,誰有能力帶你去呢?有了這個概念,我們可以突破盲點,也能很清楚的知道,我死了我將去哪裡?有一本好書「曠野的聲音」是真人真事,描述他們死了以後,知道將往何處,且清清楚楚,所以能心平氣和的面對死亡。重點是你要明白、清楚你要去哪裡?否則就像流浪漢無家可歸一般。
二、心願未了-我做過很多調查:許多的人都說自己不怕死,但一遇狀況,卻怕得魂飛魄散,若再追問:「為何不怕死?」他卻回答說:「我擔心的不是自己,而是心願未了,責任未完成。」說得多麼偉大堂皇啊!如聖人似的。什麼叫心願未了?責任未完?其實你走了之後,世界照常運作,日出於東,日落於西,絕對不會因為你的死亡,而天下大亂,或者為你而哭泣。古人說:「盡人事,聽天命!」我們生命是無常的,並非你能夠決定,既然如此,又何必掛礙心願未了,那實在無濟於事,所以應趁活著還健康的時候,多去關心家人,好好的付出,去幫社會上急需救助的人,不要等到自己出了問題時,才後悔有好多事未了,但是一般人都不會這樣想,也不會這樣做,為什麼呢?因為往往傷害我們最深的是我們最親的人。反而不是陌生人。人時常在傷害自己最愛也最親之人,卻都不自覺,實在不可思議,我們出外對陌生人好,回家也應善待家人,好好把握與每個人相處時間,每個當下都要好好運用。
三、失去一切-因為不管多麼辛苦打拚,終將面臨死亡,世上所有的一切將一無所有,這樣的概念使我們心有不甘。活著時不甘心,死時也不甘心,這就說明我們是多麼的執著,這個執著到死都不放棄,由於如此即產生第一個障礙:「不論我努不努力,到頭來都是一場空,我又何必努力?」第二個障礙:「我已經成功,又能怎樣?我現在失敗,又能如何?」不管成敗與否,到頭來什麼也得不到啊!這個問題我們要如何突破呢?我們害怕失去,這是很簡單的問題,我只要與各位分享,你也就不會覺得遺憾了,人類出生到這個世界來,並沒有帶來任何東西,而人走了之後,又想帶走什麼?人本來就該如此,不是嗎?
我們在社會上,應該是「情關難過要關關過,錢關難破關關破。」例如:男女朋友在交往,若失戀即是失去「他或她」的朋友,那請問「他或她」是你的嗎?根本就不是,只是你錯認愛人是你的,既然本來就不是你的,那怎有失去?我們本來就是獨立的個體,從頭至尾就只有一個人,誰也不是誰的,甚至於你自己都不是你的,如此,我們對死亡才不再恐懼。我們了解死亡,更清楚知道,「生是一個現象,死亦是一個現象」,但是生命的本質從來沒有變過,舉個例子:不管日升日落,太陽依然是太陽,不管潮起潮落,海水依舊是海水。海水漲潮就像人出生,退潮就如人死亡。表面上有生死、有生滅,其實生命的本質不曾改變過,佛法中「心經」里有一段話,形容生命的本質:「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凈」,這段話在告訴你、提醒你,你的生命本質不會因死亡而沒有,不要被騙,也無須害怕、恐懼,如果能如實看待,你就會勇敢接受、面對死亡。
※心理之病
接著談我們的心:「心病」,心的痛苦,很多人都不了解痛苦的含意,其實痛苦意味著二個意思,一、什麼是痛?二、什麼在苦?原則上,「身在痛、心在苦」名為痛苦。心的概念比身的概念更難談,這種苦的感覺,有時候不是事實,只是你內心的一種感受,它非真實。任何的現象其實並沒有苦與樂,是人自己對現象所產生的感受「苦、樂」。我們當看清楚真實的道理,痛苦原來只是內心一種感受。內在感受要如何處理呢?那是很難處理的,就如你今天聽完一場演講,你會得到一個答案,「見仁見智」,每個人想法、看法不同,代表感受、體會也就不一樣。例如:我們同時看到一個景象,內心所起的感覺也完全不一樣。情緒也是如此,我們常常在牛角尖打轉,愈轉愈厲害,所以啊!心病還是要心葯醫。
我們的心實在很苦,因為每一個人都生病了,而且心與身有百分之百的關係,心和身彼此互相影響,其實真正的病痛,原則上是由心引起的,只要你心有病,那身體就一定出問題,如果心一變,身體將跟著變。現代很多人很注重健康,吃喝都講究,有機的、生機飲食、能量水,因為怕吃到肥料,但是,這樣就能健康嗎?你把身體照顧的很好,而心呢?你根本就不理它,如果心生病,身也一定生病,不從心下手,你的身體還是枉然。
一、貪欲所起
原則上心的病有二個:一個是「貪」、一個是「瞋」。為什麼是由貪、瞋而延伸全部呢?因為此二個是人痛苦的核心。在佛經上有這樣記載:「人有八萬四千煩惱,這是概括。因太廣了,故濃縮為人有一百零八個煩惱,」所以佛珠有一百零八顆,唸一聲佛號,斷一個煩惱。一百零八又可歸納為六個根本煩惱:「貪、瞋、痴、慢、疑、不正見。」此六個根本煩惱是貪、瞋、痴所延伸,其實總歸只有個「貪」。什麼是貪?貪即是慾望、貪慾,心由此而病,慾望是痛苦的根源,它實在是太可怕了。很多人對這個問題似乎知道、了解,卻又告訴自己「人本來就有慾望,」由此可見,要把慾望斷了是相當的困難。
慾望是什麼?它到底如何?我只能這樣形容:每人都想當自己主人,但是所表現方式卻是「奴隸」,且認為理所當然,被慾望所控制而不知啊!其實我常做這樣建議,就如現在要告訴你們:「人一定要有正確的人生觀,話說回來,又有幾人知道正確人生觀?我們當省思啊!更應察覺。如果你深入探討這個問題,你的人生將會不一樣,由於察覺使你越來越快樂,最後完全自在。換個角度來談「慾望」,可以得到幾個答案,慾望如大海永無止盡,不管有多少的沙,多少石頭,永遠無法把它填滿,人生的慾望也是如此,若不了解慾望像大海的人,終有一天會葬身海底,溺死在大海中。慾望的概念是人類自己一直創造出來的,往往為了滿足慾望而去創造慾望,身心追逐,直到筋疲力盡。
古時有三位偉大聖人,曾經針對慾望本質做這樣的分析:第一位是孔子,孔子的得意門生顏回,有一次問孔子說:「何謂仁?」因孔子思想即是「仁」。孔子回答說:「所謂仁就是克己復禮。」克己-克除自己私慾,唯有克除私慾,才能恢復人本來的良知良能,這是孔子對慾望的解釋。第二位是老子,他對慾望的詮釋相當精譬。老子說:「天下的災害,莫過於不知足。」天下的過失因貪慾太多而造成,老子認為人的慾望有時候比戰爭還可怕,因為人類的慾望幾乎可以摧毀全人類。第三位是釋迦摩尼佛,世尊說:「人生苦的根本,原則上來自於慾望。」我們可以了解到,聖人對慾望的看法都有共同的認知。我們又該如何看待與探討它呢!簡單來說我們一般都多慾,然而透過學習之人,可以變成寡慾,直到有一天慾望自然不再生起,即是無慾。無慾不是沒有慾望,但是很多人誤會,就像無念,以為沒有念頭,那是錯的,無念是無雜念,念念清凈。無慾是有慾望卻不執著,何謂:「有而不執著」我們一一的來理解它。
很多人解釋經典或聖人的話,都很奇怪。殊不知世界上最積極的人就是懂道理之人,沒有人比了解真理之人更積極。易經上有句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描述懂道理的人,他是非常積極且效法天地,日月運轉自強不息。或許你很難理解,其實不難,例如:人,身要忙、心要閒,我們正好相反,我們大部份的人,身很閒、心卻忙得要命,整天胡思亂想,一刻也不得閒。真正讓我們覺得累是「心」而非「身」,積極之人工作時間都很長,卻不覺得累,而一般人只要是週休二日,沒有計畫去玩,或做任何目標,他今天睡覺起來就會覺得很累,為何會累?那是心累,乃因你的心沒有目標所致。
我們了解這些概念之後,就可以知道「什麼是無慾」、「什麼是有而不執著。」例如:內心不會跟別人計較的人最積極,因為他任何事都願意做、願意付出。「無」之意是有而不執著,無慾並非捨棄,是有而不執著,所以心甘情願幫助別人。我們常講「無慾則剛,」針對慾望可以作下列註解:人需要不多,想要太多。我作三種比喻:第一有水喝、第二有茶喝、第三喝好茶,這三句話那句最簡單?有水喝。同理可證有飯吃、吃飽飯、吃好飯,有飯吃最容易,人有水有飯就能活,那各位一個月要賺多少呢?一個月其實你花不了多少錢,如果按照我的理論,開銷應該不大,但是我們總是莫名其妙花費很多。
人要活著不困難,且相當簡單,問題是你為什麼活得痛苦?因為自己慾望太多。我有一位學生,月入十幾萬,到最後結果是負債。慾望的本質,口渴你就喝水,肚子餓即吃飯,如此生活一定簡單,我常說:「生活簡單便自在、那有煩惱掉下來。」現在的人類一直被自己慾望殘害著,永無止盡,這就是貪所產生的痛苦。
二、瞋恨所致
其次談瞋,就是討厭,我們內在有二個很強烈的概念,喜歡與討厭,每個人內在都是這樣。若人有喜歡和不喜歡,就一定不會快樂,是痛苦的,世界上所有的人、事、時、地、物不可能都讓你喜歡,不從這裡打破你的觀念,你的痛苦將一直存在。有句話說:「面對一切境界,皆不取不捨。」如此就能破喜歡與不喜歡的概念。貪和痴最主要在於貪,慾望不能滿足,心中會起瞋。你會生氣是因為不能夠滿足自己的慾望,我們內在有七情六慾:喜、怒、哀、樂、愛、惡、慾,而從慾望產生情緒,每個人都有情緒,誰控制情緒能力愈好,誰就愈有成就。自古以來,愈有成就之人,情緒愈穩定。對於瞋,佛家常這麼講:「火燒功德林。」代表一個人過去所作種種一切,瞋心一起所有一切皆毀了。我們情緒分為強與弱,剛開始對一個人不滿,產生討厭、生氣,進而憤怒,甚至於殺人,這是非常可怕的。
人可以表達情緒,但是不能發泄情緒。人在一起難免會有誤會、摩擦,原則上來自於看法的不同,道理很簡單、也單純,沒有誰對或誰錯,而有的人不是這樣,所以要適時表達情緒。情緒層面若要破除喜歡與討厭對待的概念,只有一個方法,面對一切境界不取不捨。什麼是「不取」?什麼是「不捨」?遇到你喜歡的你不要刻意去取,想擁有它,面對你討厭、不喜歡不要起個逃避它的念頭。所有失敗之人皆有逃避的習慣,而對任何事情不敢勇於負責、承擔。從小到大要成就、要快樂,就不應逃避,不應捨棄不喜歡的東西,對喜歡的不要刻意追求。現象本質,沒有好與壞,是我們錯誤的認知,以環境來講也無好、壞,是心所產生好壞,一切只是心的問題。真正的不取不捨,並非忍耐,它是一種現象本質而已,是人類對現象產生分別,造成喜歡即取,不喜歡即捨。
接著談造成「痛苦」原因的第二部分-社會:人活在社會當中,不能離群獨居,也就不得不面對這個社會。社會只是統稱,如果詳細分別來說:
在這裡別人指陌生人,講的是社會的價值觀。社會價值觀如何看待我們這個人呢?用名與利,社會上常常以名利的概念,來套住或分辨、肯定一個人,這樣的概念會產生很大的問題。名利是個什樣概念?很多人一輩子在名利中打滾,為什麼人都想要名利?很簡單,名為了滿足自己的成就感,利為了達成自己的安全感。名是成就感,利是安全感。我們時常講「沒錢」,其實就是沒有安全感,很多人做得很辛苦,只是為了成就感,為了讓別人肯定,人為什麼要在這裡打轉?把名利看的如此狹隘。世人都喜歡名利,卻被名利牽著走,「人求名當求萬世名,計利當計天下利。」
人常常以成敗論英雄。何謂成?何謂敗?有句話「成非成、敗非敗,成敗在你心中。」當朋友與我們衡量成敗時,其概念是很模糊的,所以不要輕易就讓別人影響自己的志向、抱負。雖然短時間自己的志向與抱負未顯現,但只要是對,且有利於社會,時間一到它自然會呈現。
家人都會擔心自己的工作有沒有前途?什麼是前途?其實不是行業有無前途,而是自己有沒有前途較重要,所以人不要迷失在這個概念上。
人辛苦一輩子是為了什麼?到最後自己可能也不清楚。我建議各位:「既然今天已無可選擇當人了,應該如何?很簡單,要活得好。」什麼是活得好?即是活得很自在,自在之意是處在任何環境都不受影響。所以你對自己有何看法?就像「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所謂寒天飲冰水,點滴在心頭。自己在幹嘛?自己很清楚,其他就不用談了。苦樂你都了解,自己就要活得好。
環境本質是現象,環境沒有好壞,是自心起好壞。我們的身體是生理現象,而心是心理現象,離開身心以外就叫做物理現象。簡單來講,不論心理現象、生理現象或是物理現象,它統稱為一切現象。人只要有能力看清一切現象,就能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