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一法師:略談佛法悟證心要 一七第二天

   一七第二天

   頂禮和尚三拜,

   問訊,坐下,請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妙湛總持不動尊 首楞嚴王世希有

   銷我億劫顛倒想 不歷僧祇獲法身

   願今得果成寶王 還度如是恆沙眾

   將此深心奉塵剎 是則名為報佛恩

   伏請世尊為證明 五濁惡世誓先入

   如一眾生成佛 終不於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 希更審除微細

   令我早登無上覺 爍迦羅心無動轉

   南無常住十方佛 南無常住十方法

   南無常住十方僧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歷代祖師菩薩摩訶摩訶般若波羅蜜

   請放掌。

   諸位尊敬的同仁、同學、善知識

   今天是2009年11月10號,星期二,農曆九月二十四日,是第一個七的第二天大眾能夠精進地禪修,心情平靜了很多,今天有人打開本來了。大家修法過程當中的進步較為顯著,昨天禪堂里出現諸多不如法狀況已改正,今天整個氣場較為平穩了。這里有看得見的、看不見的大菩薩、大善知識、龍天護法在護持大家,故各位進步較大,有位同修因悲喜交集而失聲痛哭,這是悲智的顯露,屬正常情況有些人尤其是孩子,若是每天哭,那就不行。每天哭會產生哭魔,《楞嚴經上講有個哭魔,會影響修行的。

   這次打七法會護法菩薩能夠積極地負責管理、監督,使得整個壇場比較有秩序。在時間安排上,根據不同的情況會有些改變。大家都要服從板聲的指揮,按照板聲作息。昨晚、今晚提前了半個小時講經,有些人不知道,所以就遲遲不來,以後聽到板聲要趕緊集合。值得一提的是,整個護法內護的工作比較有序,能夠心生歡喜,任勞任怨地為大家服務,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齋堂、伙房的護法居士們,為了讓大家吃到可口的飯菜,他們不辭辛勞。常住考慮到大家打坐需要體能支撐,又考慮到各位下午四點多鐘吃晚飯,到第二天早上四點鍾後才吃早飯,中間相隔十多個小時,每晚給大家准備了各類糕點與湯羹,今晚給大家准備得是蓮子羹,聽完師父講法後,大家可到齋堂去喝。師父護法居士們付出地辛勤勞動非常贊嘆!師父在此代表各位打七的同修護法居士們表示深深地感謝!我們要有感恩的心,感恩諸佛菩薩加持感恩常住地護持!感恩諸位護法居士地護持!正是因為諸佛菩薩加持下,有了常住地護持,有了諸位護法居士們地辛勤付出,才使得整個打七的行程能夠有條不紊、安然有序地進行。

   下面師父講四件事情希望大家一一做到。

   第一,過堂要有過堂的秩序,跑香要有跑香的秩序,聽法要有聽法的秩序,出入禪堂也要按時有序。

   第二,禪堂打坐時,有人發生打嗝現象那是此人腸胃有問題,通過打坐把病氣翻出來,雖說打嗝很難控制,也請打嗝者盡量控制,不至於影響旁邊的人,旁邊的人若受到影響而出定,切勿心生嗔恨,要心生歡喜這是因緣。打嗝無法控制,嚴重影響到了周圍人的,請到寮房打坐

   第三,打坐姿勢要端正。此問題昨天師父指出後,已基本改正,師父今天又發現了個問題,有幾人打坐時皺眉苦臉,看上去好似很痛苦樣子,此習慣要改正。打坐時皺著眉、撅著嘴,身心緊張,心口是相連的,這樣心口就打不開,進不了四禪,入不了定,打坐時要身心放鬆,面帶微笑,要象彌勒佛那樣。有人會說,皺眉是因為手、腳很痛,痛也要面帶微笑,心念耳聞,將注意力集中在咒上,漸漸就不痛了,這樣人的心慢慢地松開,就容易打開,進入四禪而入定。

   第四,要嚴持止語戒。對某些人來講,此戒好似很難持,這張嘴很難管得住啊!才持昨天一天,今天就控制不住了,找人喋喋不休地悄悄講話。雖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一切眾生都具如來智慧德相,一切眾生都是佛,然而眾生習氣尚在,習氣不除,觀照不住啊。所以說一定要修行啊!希望大家自己的優點用顯微鏡看,缺點用放大鏡看,時時觀照住自己的心,勤除習氣,發精進勇猛心,在修行菩提路上,大踏步前進!

   接下來要講的是釋迦牟尼佛在《楞嚴經》上的開示也就這本楞嚴八十分義》的第三十四分釋迦牟尼佛宣說勝義中的真勝義性這一段。

   在講之前,師父先把昨天講的內容復習一下,然後就此提問來考察你們是否聽明白了,若聽明白了,就完全徹底地明心見性了,就能回答師父的提問。

   我們凡夫有自體分、證自體分、見分和相分。昨天每個人都有九個識。第九識有自體分、證自體分。第九識的證自體分緣自體分,中間產生這個相分是空相,亦稱壽者相,這個相分很多法師都沒講。第八識有自體分、證自體分、見分和相分,第八識的見分緣證自體分,中間產生第八識的相分,叫人相。第七識也有自體分、證自體分、見分和相分,第七識的見分緣第八識的見分,中間產生第七識的相分,叫我相。第六識也有自體分、證自體分、見分和相分,第六識的見分緣第九識的相分、第八識的相分和第七識的相分而產生第六識的相分,叫眾生相。前五也有自體分、證自體分、見分和相分,前五識的見分緣第六識的相分和第九識、第八識、第七識的相分而產生前五識的相分,叫世界相。

   《金剛經上講這些相都是假的,凡是有都是虛妄。所以說:無壽者相、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世界相;佛說壽者相即非壽者相,是名壽者相;佛說人相即非人相,是名人相;佛說我相即非我相,是名我相;佛說眾生相即非眾生相,是名眾生相;佛說世界相即非世界相,是名世界相。

   根據以上所講的,我今天就兩個問題對大家進行提問。

   第一點,凡夫的自體分起一念明覺,為一念無明,就是證自體分。證自體分就是起的一念無明頭上安頭啊。我們的自體分本來是性覺妙明、本覺明妙。但是眾生認為性覺不明妙、不妙明,所以要觀照它,要明覺它,本覺才能夠妙明,這就頭上安頭。所起這一念觀照之心叫做證自體分,亦稱無始無明、根本無明、一念無明。再起第二念為第八識的見分,以至第七識的見分、第六識的見分,以及前五識的見分,這些見分都是枝末無明

   凡夫是這樣。那麼成佛了,還起念嗎?若起念,起的念叫什麼?若不起念,是怎麼一種狀態

   法明師答:證到佛果以後,他在做事的時候,如同沒有做事。這個心不會起念,以了了分明的靈知去做事。若是起念也與凡夫的念不同。

   弟子甲回答:不起念是佛,起念是眾生

   師問:佛不起念,不起念怎麼做事情

   弟子甲答:起念就是證體啟用。

   師問:那到底起不起念?

   弟子甲答:起念頭的時候就是用,是妙用。起念起念,起用起用,於第一義而不動

   師喝:這是書上的話,你坐下。

   弟子乙回答:佛會起念,就像金出於礦,他已經是黃金了,已不是那種帶雜質的礦了,而眾生則如同還有雜質的那種礦石。故說佛起的念不是無明他是為度化眾生才起的那種妙用;當他不起念的時候,他是安住於空性當中的。

   師問:難道佛起念不安住於空性嗎?

   弟子乙答:起念亦安住空性中。

   師曰:哦,請坐下。

   弟子丙回答:起念是妙用,不起念是體性體性是湛然空寂

   師問:體和用有什麼區別呢?起用湛然空寂嗎?

   弟子丙答:也是。

   師曰:好,你坐下。請女眾弟子也大膽回答。

   女眾弟子甲回答:佛起念是妙用,是體、相、用一如。佛要起念的,做事情要起念的,要不怎麼做事情

   師問:佛起的念與眾生起的念有什麼不同?

   另一位弟子回答:佛是妙觀察智、大圓鏡智,眾生是起一念無明了。

   師曰:剛才大家回答得不盡一致。

   第二點,凡夫的自體分因一念無明故而產生相分,即壽者相、人相、我相、眾生相、世界相。那麼成佛的人,這個自體分還會不會產生壽者相、人相、我相、眾生相、世界相?如果產生這五相,是什麼樣子的?如果不產生五相,又是什麼樣子的?

   弟子答:佛不會產生這五相。

   師曰:請坐下。

   另一弟子答:佛也會產生五相,差別是佛產生的是無我相。

   師問:眾生會產生山河大地草木叢林男女老少,佛會不會產生山河大地草木叢林男女老少?

   弟子答:佛也會產生。佛也會產生山河大地草木叢林男女老少啊。只是他已經沒有分別和無我了,所以不一樣。

   師問:佛既然產生了相,為什麼《金剛經上講,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他自己都生相呢,怎麼還說無相呢?

   弟子無言以答。

   師曰:那你坐下。

   這是個很重要的問題,我跟你們講,這個問題不清楚,怎麼悟,怎麼開悟?開者,打開本來面目;悟者,悟明心地啊。打開來,不悟也沒有用。就此問題有誰已悟清楚、明了的,請舉手!沒人舉手。

   我給你們再講一講:眾生和佛的區別到底在什麼地方?什麼地方是相同的?什麼地方是不同的?這個問題實際牽扯到真心和妄心的問題。什麼是真心?什麼是妄心?凡夫是妄心,佛是真心、妙明真心。大家都有心,區別在於真心、妄心也!

   自體分,佛與眾生都一樣。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一切眾生都有自體分。自體分是不動不搖、不來不去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自體分就是自性法身,心、佛、眾生有情無情同一個法身。你如果證見自體分,就知道自體分是盡虛空法界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這個自體分不需要你再去觀照才光明無量,本身就是光明無量,性覺妙明,本覺明妙。妙就是變化的意思,明就是光明空間無量。所以,大眾努力啊!光明無量的聖景在前途等著你們呢!

   證自體分,佛與眾生不一樣。佛沒有無明,所以沒有證自體分。佛無無明亦無無明盡故,所以轉第九識為法界體性智,轉第八識大圓鏡智,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佛對一切事情看法都是透過現象見到本質,性、相、用一如。佛每個念頭起來都是事物真理實相,所以叫妙明真心

   凡夫因為不明白實相道理故,認為這個本覺不是空明的,要觀照它才空明,頭上安頭無明本。這就是一念無明,亦稱證自體分。眾生對本覺不了解,對法身不了解,對自體分不了解。「啪」一起念就是一念無明這一無明接下去就是一個一個的枝末無明產生。因為有一無明之故,下面產生無量的枝末無明

   見分,佛與眾生都有見分,但知見作用不相同。佛是正知正見起念用。凡夫眾生無明故,非正知正見起念用。

   什麼是見分?自體起念用叫見分,自體不起念用就沒有見分。佛也起念用,起念用就有見分。而佛起念用,因無無明亦無無明盡故,每個心念起用都是妙明真心的正知正見凡夫眾生有無明故,每個心念起來都是妄念妄心的不正知見

   什麼是心?起念就是心。當你起念的時候就形成了心念,不起念的時候,一念不生的時候,就是自體。自體是不動不搖,不來不去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而動念的時候就產生心念,所以我們眾生動第一念就產生一念無明,叫做證自體分。

   什麼是無明妄念?因為有無之故妄念。如果沒有無明,就不妄念。沒有無明則沒有迷惑,就是真心自然顯露,叫妙明真心

   佛也起念。佛的自體如果不起念,那就不動不搖,沒法說話,沒法做事情。佛如果不起念怎麼講法三藏十二部經典怎麼能講出來呢?佛起的第一念叫妙明真心,佛起的每個心念都是妙明真心,所以叫作本覺妙明、覺性明妙、妙明真心

   為什麼佛的心就不無明了呢?同樣是起心,為何凡夫起心「啪一念起來」就是一念無明,而佛的每個心念起來都是妙明真心呢?那是因為佛已破除無明之故

   什麼是無明?對自體不明了,對這個世界不明了,對人、我、眾生不明了,對整個宇宙人生真理不明了,對心性道理不明了,這叫無明凡夫眾生無明故,每個心念起來都是妄念妄心。

   證悟心性道理者,了解、掌握、運用宇宙人生真理,每個心念起來都是妙明真心。佛起的是真念,佛知道心念起來,是本體自然起念,每個心念起來都是本體的起用,是故體用一如。

   相分,佛與眾生都有相分,但顯相有真實虛妄之不同。佛自體顯現真實相,凡夫眾生無明故執取虛妄相。

   佛起念妙用就會發生微妙變化念用,就會產生山河大地草木叢林男女老少等妙相。佛有三十二光明庄嚴相、八十種隨形好,是無量光明威德庄嚴所組成。佛的壽者相和自性實相相一致,叫做無量壽。無量光無量壽就是阿彌陀佛。佛的人相、我相、眾生相、世界相都和自體真實相相一致。所以,佛的自體、實相、妙用是一如的。體、相、用三即是一,一即是三,三一不二。

   凡夫眾生同樣具足與佛相同的無量光、無量壽的自體真實相。但是凡夫眾生無明妄念故不能認知自體真實相,反而執取虛幻色相為壽者相、人相、我相、眾生相、世界相。所以,凡夫執取的虛幻假相真實就不能與自體真實相用一如不二。

   凡夫眾生無明妄念執取的壽者相就不是無量壽了,就有色身壽命就有一定的時間限制。凡夫眾生無明妄念所執取的人相、我相、眾生相、世界相等諸法相皆是虛幻真實假相。是故佛言:見相非相,是真實相。

   如果還不能理解的話,師父再用剛才念的偈語來給你們解釋:妙湛總持不動尊。是指妙明湛然的本覺性體,能總一切諸法,持無量妙義,圓明不動,真常獨露,唯我獨尊。本覺性體就是法界身自體分,盡虛空法界真常絕待,故稱妙湛總持不動尊。

   自體分盡虛空法界,妙湛總持不動尊。妙者,不動而動,動而不動。為什麼?因為怎麼動都在法界身自體分里。從東間房到西間房,是在自體分里;從北方到南方,是在自體分里;從東方琉璃世界到西方極樂世界,還是在自體分里。不管到哪裡,都在法界身自體分裡面,雖然動還是在自體分裡面,就等於沒動一樣,所以就不存在動與不動

   我們說的動,從此處到彼處叫動,是吧?從西方到東方叫動,凡夫是把東方和西方分隔開了

   佛是東方、西方都在法界身自體分裡面,不存在動與不動,動就是不動不動這裡面照樣動,所以叫做妙湛總持不動尊。

   若還不明白,師父以水再作比喻說明:

   以濕性比喻體性〔自體分〕,濕性看不見、摸不著,盡虛空法界都是濕性;以水比喻念心〔見分〕,心是自體分所起的妙用;以水中月影比喻實相〔相分〕,水中月影卻非真實有月;以酸性色素比喻無明〔證自體分〕,酸性色素會使清澈透明的水變成混濁色水,正如無明讓你清凈心變成混濁煩惱心一樣。

   自體分就是妙明覺性。現在以濕性比喻覺性,濕性會變現成水,正如自體所起心念妙用。盡虛空法界都是你的法身都是你的自體。但是沒有動念的時候,沒有形成妙明心念的時候,性體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一起心念你的心就看到了。猶如你看不到濕性,但是盡虛空法界都是濕性,空氣中有濕性呀!水從哪裡來,從濕性來。沒有濕性,哪有水啊?!水蒸發了,又變成濕性。所以我們起心動念的這個心,息心回歸自性。這個比喻能聽懂哦。

   相分就是你起心動念所變現的諸法相,佛的妙明真心妙用也能變現諸法相用。這一切的諸法相猶如水中的影子,水中的月亮影、水中的山影,是虛幻真實的。你看湖中倒影,你往東邊走、月亮也跟著往東邊走,你往西邊走、月亮也跟著往西邊走。你坐在船上往東邊行,水中的那個山影也往東邊行,是吧?所以有句話叫「東山水上行,南極日不落」。「東山水上行」,那麼水裡真有山嗎?水裡真有月亮嗎?水中無月亦無山。而看著似有月亦有山,這一切的相都是自心、妙明真心裡面的影子。壽者相、人相、我相、眾生相、世界相等一切諸法相,全是妙明真心影子,與水中的影子一樣。

   見分就是自體分所起的念心妙用。見分如果沒有無明濁障的話,這個見分就是起念用的妙明真心,猶如一潭清澈湛然的水。凡夫眾生和佛有什麼區別呢?區別就在那個無明〔證自證分〕上。

   證自證分就是濁障妙明清凈心的無明。證自證分以酸性色素作比喻。學過化學的人應該知道,一潭清澈湛然的水,你如果在清水裡面放一點酸性色素,整潭清水就會變得混濁不清的濁色水了,是吧?你再看水中的影子就看不清楚了,因為加有酸性色素的濁色水不清澈湛然故。正如凡夫無明濁障故,使原本清凈妙明的心,變成煩惱混濁的心,看不清一切事情真實相。如戴變色眼鏡世界,全部失真。混淆是非,認假作真,認賊作父。所謂顛倒眾生,可憐憫者!

   那麼,如何才能讓凡夫眾生消除煩惱混濁的妄心,回歸清凈妙明的真心呢?這就需要修學佛學,修禪定、開智慧了。猶如要讓一潭混濁的酸性色水變回清水,只要放一點鹼性色素進去,當即整潭混水又恢復清澈湛然了。

   從前有位千歲寶掌和尚,住在浙江浦江寶掌寺。寺院周圍是鹼性石灰岩山脈,從石灰岩裡面流出來的水是鹼性山泉水。寶掌和尚安住此地食用鹼性山泉水,身體健康無疾,活到一仟零七十多歲。現在有的癌症患者,到寶掌寺住了一段時間癌症好了。他們還說這里的佛菩薩真靈佑,其實是喝那個鹼性水喝好的。

   我們眾生的心啊,也是因為「酸性」的太厲害了,所以要恢復它的本來面目,大家要喝一點「鹼性」的水。我們的心妄念太多,貪、嗔、痴太多了,所以要修禪定、開智慧。「啪」一下,把無明打破消除,恢複本來覺性,就和佛一樣了。

   你如果沒有無明〔證自體分〕的話,性、相、用是一體的。性就是自體分,相就是相分,用就是見分。性、相、用一體不二。

   真心啟用和水起波浪一樣,凡是水都會起波浪,有時波浪起小一點,看不出波浪來,還認為沒有起波浪呢。人家說,心如止水,止水也起波浪,無風也起浪。只要你有心,肯定會起念。或是第九識起的空念,或是第八識起的微細念,或是第七識起的細念,或是第六識的意念。我們修行人,要消除妄念,首先要行深禪定、開大智慧,照見微細妄念,方能轉妄歸真。如果不能照見妄念就不可能消除妄念,回歸自性

   塵沙惑,就是對無量法門微細惑念,叫塵沙惑。如果消除了微細塵沙惑,即成就無量無邊的恆沙妙用

   起心動念,就像水起波浪。那個波浪是不是水啊?波浪還是水。那個波浪是不是有濕性呀?波浪也是有濕性的。那個水是不是有濕性呀?水也是有濕性啊!還有水中影子也不離水和濕性,水中影子比喻實相。所以濕性、水、浪、水中影子四者不可分,性、相、用是一體的。

   無論是想把水中的影子拿出來分開,還是想把水中的波浪拿掉,或者是想把這個水拿掉剩下波浪,或者是想把這水全部拿掉剩個濕性,或者是想把這濕性全部拿掉剩個水,這些都沒辦法做到。你明白這個道理了,就不在那裡分別執著了。哦,這是相;哦,這是用;這才是體呢!我要證體,要保體。你保什麼體?!用就是體,相就是體。水中的影子就是水,那影子就是濕性。山河大地草木叢林男女老少等一切諸相,就是法身佛啊!能明白嗎?

   佛、心、眾生三無差別,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人人都是如如佛。佛不是修出來的,沒辦法成佛,一切眾生本來就是佛。所謂的修,就是明白之後,把你無量劫以來著相慣了的習氣去掉。成佛了和凡夫一樣呀,吃飯、穿衣、睡覺,還要生活,色身也會衰老也會生病也會壞死,有什麼不一樣?!

   佛、心、眾生三無差別。有區別的就是你沒覺悟,沒有看破無明,把無明當寶貝了,猶如戴隱形變色鏡看人事、看世界,分別執著,無休止地起無明煩惱,就這么點區別。如果把隱形變色鏡拿掉,當下就是如如佛。

   下面講《楞嚴八十分義》第三十四分--宣說勝義中真勝義性。阿難尊者是聽佛講《楞嚴經開悟的,所以《楞嚴經》是一部開悟的經,是一部證道的經,是一部成佛的經。我一直提倡大家要看楞嚴經》,因為看懂這部經能得大受用故。虛雲老和尚講,佛講經說法都不離開四清凈明誨,四清凈明誨就在楞嚴經》上。阿難是聽佛講七處征心、十顯見性,再講到如來藏:五蘊空、六根空、六塵空、六識空、地水火風空根識七大空時,阿難尊者開悟。遂作開悟偈曰:

   妙湛總持不動尊 首楞嚴王世希有

   銷我億劫顛倒想 不歷僧祇獲法身

   願今得果成寶王 還度如是恆沙眾

   將此深心奉塵剎 是則名為報佛恩

   伏請世尊為證明 五濁惡世誓先入

   如一眾生成佛 終不於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 希更審除微細

   令我早登無上覺 於十方界坐道場

   舜若多性可銷亡 爍迦羅心無動轉

   是故,應富樓那尊者請法,世尊宣說勝義中真勝義性,審除微細惑。

   【世尊!若復世間一切根塵陰處界等皆如來清凈本然,雲何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次第遷流,終而復始?又如來說,地水火風,本性圓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世尊!若地性遍,雲何容水?水性周遍,火則不生。復雲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虛空,不相陵滅?世尊!地性障礙,空性虛通,雲何二俱周遍法界?而我不知是義攸往,惟願如來,宣流大慈,開我迷雲,及諸大眾。作是語已,五體投地,欽渴如來,無上慈誨。】

   這是富樓那尊者請法,惟願如來審除微細惑。

   【爾時世尊告富樓那及諸會中漏盡無學諸阿羅漢如來今日普為此會宣勝義中真勝義性。令汝會中定性聲聞,及諸一切未得二空,迴向上乘阿羅漢等,皆獲一乘寂滅場地,真阿練若,正修行處。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富樓那等,欽佛法音,默然承聽。】

   阿羅漢微細還沒除。富樓那是大阿羅漢,他的微細還沒除盡。如來今日普為此會宣勝義中真勝義性。如來常依二諦說法:一世俗諦,即小乘人天因果;二勝義諦,即前文之陰入處界皆如來藏妙真如性。今之勝義中真勝義性者,即一真法界中道實相義。令會中定性聲聞及一切未得二空,且發心迴向上乘阿羅漢等,皆獲一乘寂滅場地,真阿蘭若就是佛的清凈心地

   【佛言:富樓那!如汝所言,清凈本然,雲何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聞如來宣說,性覺妙明,本覺明妙。富樓那言:唯然世尊!我常聞佛宣說斯義。】

   「性覺妙明,本覺明妙」。性覺、本覺,同指如來藏心之體。而今性本異稱,各有詮表。性表一真理體,未涉事用。本表天然本具,不論修為。妙則寂,明則照,妙明,即寂而照;明妙,則照而寂。性覺本覺互影顯融,明字雖似用,亦本體照用,非涉事用。如來舉此句於無明萬法之先,正當空劫以前一段真理。惟有寂照互融,豈有事功?此句所示:一顯無明萬法離此性體無依。二顯寂照本具,不假妄明。

   【佛言:汝稱覺明,為復性明,稱名為覺?為覺不明,稱為明覺?富樓那言:若此不明,名為覺者,則無所明。】

   此佛詰審富樓那,攝上性覺句而來,故此首句覺字,即性覺之覺,明字即妙明之明,然不取妙字而獨用明字者,以明有真妄二明,正以雙舉審問,欲令滿慈自決取捨。審問意:為是性覺本明,單稱為覺?還是覺本不明,須加明於覺上,而雙稱明覺?此單稱為覺,不假妄明,是為真覺。雙稱明覺,覺上加明,頭上按頭,而務假妄明,是為妄覺。

   富樓那答言:若覺上不加明,名為覺者,則此覺無所明。一切眾生無始以來,未能悟知性覺本具妙明之理,反而認為性覺本自不明,須加明於覺上,性覺方明。這正是眾生無始根本無明。滿慈也被此無始根本無明所迷。

   【佛言:若無所明,則無明覺。有所非覺,無所非明。無明又非覺湛明性。】

   佛牒責滿慈答意:若此覺無所明,則無覺上加明。因為有所緣即非本覺,無所緣即非有明。有無所緣,覺明二義全失,則全體無明無明昏昧又不是本覺湛明之性。本覺性體,離緣絕待,無能所故。

   【性覺必明,妄為明覺。】

   本性之覺,必本具妙明,你無故妄加明於覺上,由是遂成根本無明。一切妄法皆依此根本無明發生故知明覺二字,便是妄生世界眾生、業果之根源。

   【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無同異中,熾然成異】性覺本具妙明,斷絕是非能所心念。今起覺非所明之念,而相對所起之念,即覺是所明。是非所明,皆屬無明。以覺為所,妄明為能,起最初一念妄動,是則名為一念無明。故曰覺非所明,因明立所。即此以覺為所之覺性,是為自體分;即此妄明為能之妄明,是為證自體分。因此一念無明,迷覆絕對真性,成對待之所相(虛空相)。遂成白凈識。

   復以虛空為所,妄能為能,遂成阿賴耶相分。即此妄能是阿賴耶見分。故曰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無同異中,熾然成異。由是將本然寂照妙明之智光成為能見之妄見。一真法界常住真心,本無同異之相。以一念妄動故,則真如隨緣而有生滅諸相。因不覺故,遂成阿賴耶識。全真起妄,世界眾生種種差別,炳然現於藏識之中。

   三細惑相者:一念無明之證自體分,是為業相;生汝妄能為能之阿賴耶見分,是為轉相;熾然成異之阿賴耶相分,是為現相。

   【異彼所異,因異立同。同異發明,因此復立無同無異。】此段總出妄相,謂無明妄見為能異,世界差別為所異,因異立同為虛空。所謂迷妄有虛空,因空立世界。因世界種種差別之異,而立虛空為同,以虛空恆一不變故。又以虛空靜而世界動,由動靜發明,因此復立一法,即無同無異乃眾生。因眾生色相不同虛空,有知覺不同世界故。此則從微細惑現相,而有虛空世界眾生之異相。所謂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國土,知覺乃眾生皆是一念圓具故。

   【如是擾亂,相待生勞。勞久發塵,自相渾濁。由是引起塵勞煩惱。起為世界,靜成虛空虛空為同,世界為異。彼無同異,真有為法。】

   此則以緣現相之境而生長六粗惑相。六粗者:一智相,謂於現識所現之境界,不知是自識所現之幻影,妄生智慧而分別諸法,是具生起之法執;二相續相,謂依前智相之分別,而於愛境生樂受,於不愛境生苦受等種種迷妄續起不斷,是分別起之法執;三執取相,謂於前之苦樂等境,不了為虛妄不實,深生取著之念,是具生起煩惱;四計名字相,謂依前之轉倒計量分別假名言之相而生種種煩惱,是分別起之煩惱;五起業相,謂妄分別假名,依妄惑而起善惡諸業;六業系苦相,謂系於善惡之業,而感生死苦果。此六粗惑,前四相為惑因,第五相為緣,第六相苦果

   經言:如是擾亂,相待生勞,是為智相。勞久發塵,是為相續相。自相渾濁,是為執取相及計名字相。由是引起塵勞煩惱,是為起業相及業系苦相

   最後總結六粗妄相,皆因一念無明妄動故,於本然清凈心性虛妄生起山河大地諸有為遷流之相。所謂起為世界,靜成虛空虛空為同,世界為異。彼無同異,真有為法,乃眾生知見耶。因動異而有世界,三世遷流為世,十方隔別為界。虛空常一不動為靜為同。眾生以有心性,非如世界之異;以有色相,非如虛空之同。當知所謂一念無明以及六粗惑境相,皆因妄動分別能所緣心而生萬有。修行人若於真妄分明之後,一念頓絕能所緣心,即可把定萬有,坐還清凈本然。所謂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