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一法師:略談佛法悟證心要 一七第七天

   一七第七天  

   諸位同仁、同學、善知識

   今天是2009年11月15日、星期天,農曆9月29日,是第一個七的圓滿日。通過七天地精進禪修,大家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各自得到了禪修的利益有的人開了本來並能勇於承當、善自保任。師父呢,已將所學所悟毫無保留地告訴了你們,給大家開示了剋期悟證的心訣--如來藏心。一切萬法畢竟空、畢竟有的真理也就是說如來藏包含一切,一真法界就叫如來藏心。如來藏心俱即,那就是說都有如來藏心俱離,就是皆空;那麼都是如來藏心,俱即俱離,就是即空即有。我們的如來藏心即空即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如來藏心不即不離,就是非空非有、非有非空。非有非空,不是說:沒有有的也沒有空的,不是這個意思,是叫你不要著有也不要著空;也叫不即不離,就是說:既不要離開,也不要粘著上去,這些虛妄東西既不要粘著也不離開;是畢竟空的意思,畢竟空就是不即不離,畢竟空的意思就是畢竟有,畢竟有和畢竟空兩個是同一個意思。現在問你畢竟空是什麼意思?畢竟空就是畢竟有,一切萬法都是畢竟空,都是畢竟有,對一切萬法都要不即不離空有是不二的,離開了空就沒有有,離開了也就沒有了空。

   所以空有是一體的、不可分的,這叫不即不離。一切萬法都畢竟空,包括佛、心、眾生三無差別,人人本具如如佛。給大家都講了,好多人也聽明白了,也能夠承當。但是,因為有見惑、思惑、塵沙惑和無明惑,這些虛妄習氣在,無始以來習慣了,讓你馬上做到那樣還做不到,所以需要勤修戒定慧,方能夠斷除這些習氣這就要選擇一個法門一門深入,以觀世音菩薩聞思修法門修行,以楞嚴咒修斷宿習,以持清凈戒為無上菩提之根本,勤修戒定慧三無漏學,謹尊如來清凈明誨。

   對師父所講的法基本上聽明白的請舉手!師父了解一下,以便後面的講法可作相應地調整。還有疑問者盡可提出,大家共同探討,將之一一解決,你心無掛礙了,後面兩個就能安然入定了。

  

   生問:師父說的聞、思、修,這個聞是聽聞,思是思維,這與我們觀照這個念頭有什麼區別,今後我們怎麼修,聞思修具體怎麼做

   師答:觀世音菩薩是從聞思修,入三摩地。聞就是反聞聞自性,念咒也好、聽聲音也罷,時時能夠聞念咒的聲音,反聞聞自性,那個能念能聞的就是你的自性這叫聞聞自性。我們就是一心地念咒、一心地聽咒,故剛開始修行人要念很多的咒、念很多的佛號,就是叫你心念耳聞,把你的妄念慢慢地攝住,不跟著妄念想下去,然後一心一意地聽著自性,聞自性聲音這是第一點。第二點是當你打開本來,能聞之心、所聞之咒能脫開之時,當下就能見到自性本體當你見了體性之後,需要參悟,那就需要思維。需要參悟什麼,參悟本體體性是一塵不染、一法不立的,不生不滅不動不搖,不來不去、不垢不凈也沒有過去、現在、未來、十方三世,一切畢竟空,這是本體。那麼相上的性呢,一切山河大地草木叢林男女老少,這一切的壽者相、人相、我相、眾生相世間相,以及我們業力相續相、業果的相續相,這一切相性是什麼呢?所以在相上也要悟道;然後每個念頭起來,這個性又是什麼樣的呢,也就是你用的性又是什麼樣的。你見到體之後,體、相、用的這個本性都要悟明白。當你悟明白了,就時時見性、處處見性也就是說看到一切山河大地草木叢林,當體就能夠見到自性而不是非要看本體才能見性。見相即見性才是見性,進而見一切因緣就能見性,見你的每一個念頭起來就能見性。所以,你要明白在體相用上這個性是什麼樣的,也就真心是什麼樣的,這個是要悟明白,這叫思維

   還有一個角度就是聞法,聽法師講法、眼處看經都是聞。六根實質是相同,外面看了六根,實質裡面就是一個。所以說你聞了之後,看經之後,要思維要把道理悟明!弄清楚之後,第三步就是以佛性真理來觀照你的言行舉止,讓你的一言一行皆能符合佛性真理,這就叫修。修什麼,修你的言行舉止、起心動念,將不符合佛性真理把它改掉。不符合佛性真理的,就是習氣,就是無量劫以來把假的當成真的,起貪嗔痴習慣了的那個習氣。你的起心動念如果符合真理的,肯定沒有習氣真理是沒有貪嗔痴的。所以,你就時時地觀照自己的言行舉止,把自己的習氣修改掉,最後讓自己的所有的起心動念、言行舉止都能夠與佛性相一致,那就是體相用一如。一開始是悟到體相用一如,最後還要證到體相用一如,這個就是修。

   悟到體相用一如是如如佛,再開始修,把習氣去掉,真正的證到體相用一如,那就是真正的果地佛。

   整個修行過程講起來非常簡單,就是這樣修,非常真實、非常理性,踏踏實實地這么去用功你不要聽別人糊弄。這樣糊弄你,哦這個是什麼神通,這個是什麼玉帝,這個是什麼鬼差,什麼什麼跟著你,不要去管那些東西修行是非真實、非常實際的,就是打開本來、悟明心地,再以明心見性道理來觀照你的言行舉止、起心動念,把你不符合真理言行舉止、起心動念修改掉。這些都是虛妄習氣,這些習氣修改了,最後讓你言行舉止都和這個真理相一致,起心動念都和真理相一致,這樣就達到如如佛,證到如如佛了。這才是修行,不要去追求那些鬼通啊,那些神奇的事情修行是非常實在的事情這個問題問得很好,大家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你如果真正明白了,修行不會出差錯,不會出問題的,總是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往前走,三十歲和二十歲肯定不一樣,四十歲比你三十五歲肯定有進步,你到了五十歲和你四十歲絕對不同,一直往前,決不後退。要學習當年玄奘法師西去求法精神,寧願向西一步死,決不後退一步生。你只要如理如法、持之以恆地用功,功到自然成,決定成就

   生問:請教師父,我讀《楞嚴經》裡面有這么幾個步驟:動靜根覺空滅,六解一亡,也就是說有六個結要度過,就是六解一亡是嗎?

   師答:動靜根覺空滅六個結。但實際上我們打開本來是解開根結,後面還有覺空滅,這六個結後要度過五陰魔障這是修行功夫的步驟。也就是說當你今天這樣如理如法打坐,然後道理悟明白,在你用功習氣過程當中,分為這么六個階段。那麼在這修行過程當中,你如果有正知正見也就是真正明心見性了,在你的修行過程當中是沒有魔障的。為什麼這么說呢,所有的魔障都畢竟空,所有的魔也好,或者是身心上的障礙,這些障都是畢竟空。

   真正以明心見性真理放大光明,「啪」這么一照,明心見性的這個真理就像陽光一樣,一照之下,所有的陰影全沒有了,什麼牛鬼蛇神、什麼大魔頭全部隱去,不復再見。只要大家真正先把心地悟明白,在你修行過程當中不會出現魔障,只有境界。《楞嚴經》說有五陰魔,五陰魔是對那些未明心見性者及外道而言的,在修禪定過程當中,他會出現這五陰,色受想行識每一陰就是十種境界,你著上去就變成魔。這是為你心地不明,追求外境,是故出現魔障。若能明心見性,時時以這個道理觀照你的自性,觀照你的言行舉止,讓你言行舉止都符合自性道理。那不管何種境界來現,見亦不見,聽亦不聽,不理不睬,一心持咒心念耳聞,無有任何障礙障礙你!

   是故要想修成愣嚴大定,一則要有明心見性智慧,二則要嚴持戒律。嚴持戒律就是如理如法,明心見性智慧是有正知正見學人只有依止此二點,方可修成愣嚴大定楞嚴大定就是佛的定,不會出現障礙,不會出現魔障。故說修心中心法的人沒有魔障,因心中心法以明心見性為第一步,明心見性之後無有任何魔障!明心見性就是大智慧、金剛般若波羅蜜般若力量最大。般若力量「啪」一照什麼東西都沒有了,粉身碎骨了。你在禪定過程當中,照見五蘊(色受想行識)皆空。看到一些色相,好似看起來神通變化大的不得了。其實這是五蘊的一些假相,不理睬則悠然而過,理睬它則被此假相牢牢粘住,脫身不得。明心見性者,已然明白此等假相都是畢竟空的、不可得的,不加理睬,不管高山平地一越而過。故說修心中心法者無有魔障,因此修法以明心見性為前提,修心中心法,第一步要求學人先全力以赴地打坐,300座、500座、1000座,打開本來後再悟明心地修行修什麼?消除習氣

   第一步打開來、悟明心地,消除見惑;

   第二步修禪定,時時在事上磨練觀照,修掉思惑;

   第三步思惑除盡,再發心大眾事情,在做事情當中磨練自己、消除塵沙惑;

   第四步學無量的法門,消除無明惑,一品一品地消。

   明心見性者是不會出現魔障的,並且自己知道怎麼修,知道自己功夫做到哪一步了,清清楚楚、了了分明

   下面說一說閉關。真正閉關也有條件,住山要破初關,就是已打開本來、悟明心地這是第一關。打開本來面目者,見惑已經消除了,所有的知見都是正知正見,這樣的人可以獨自住在山上用功,他已經知道怎麼修,但是還不能閉死關。因為此時還有比較重的思惑,煩惱還是比較粗重此人若獨自閉在關房內煩惱起來會控制不住,可以先閉方便關。

   第二關重關,閉死關一定要破重關,破重關就是了思惑,也就是最起碼斷欲界的九品思惑、證到三果,你才達到閉死關的地步,才能閉得住。

   第三關生死牢關。生死牢關就是說最起碼了分段生死,分段生死一了就出三界。閉死關先要除欲界的九品思惑,之後還有色界、無色界的七十二品思惑,在閉關過程中一品一品地消除,這些消除盡了生死牢關就被衝破。所以閉關就為了闖生死牢關,生死牢關一出,你就三界了。

   第四關:出三界之後,還有末後關。末後關就是消除塵沙惑和無明惑,了變易生死,這需要在事情上磨練,在弘法利生度眾生過程當中利他而達到自利

   所以,我們修行修行的步驟和修行用功的次第,要很清楚地知道,這樣的話你用起功來就很明白。

   生問:這幾天有時持咒當自己心比較靜的時候,咒語就提不起來了這個時候我就開始觀它,不再念了。請問師父,這樣對不對?

   師答:好,你坐下,這個問題已經講過好幾次了。持咒要綿綿密密,打坐的時候綿綿密密地持咒,下座的時候也要綿綿密密地持咒。念得清清楚楚,聽得了了分明,念得心裡很清凈了,還能念時繼續念。存有很清凈的那一念還是妄念,切勿認為很清凈就可以念了;還有認為我念的太累了,嘴都念幹了,就不念了,這都不算數。要念得自然脫開,能念之心和所念之咒自然脫開,自然不出來,你就不要再提它,那就已經入定了。自然不出來,可以不念不念干什麼,觀著它,看著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空空靜靜,最後能觀之心和所觀之空境全沒了那就完全能所脫開,沒有能所。沒有能所,自性就了了顯現。此念咒的方法要掌握。

   生問:師父提到能所,我想問一下這個能所怎麼劃分?

   師答:能和所,我們念咒的時候是有能念之心和所念之咒,觀心的時候有能觀之心和所觀之境。其實這個能所是自己心分出來的不同的心。就唯識來講,我相是這么產生的,第七識的心緣第八識的心產生出第七識的我相,這就是有能所產生相的;如果沒有能所,就不會有我相。沒有能所就是畢竟空,畢竟空也是畢竟有,它是一體不可分。能所脫開是自然境界,不能有求,有求就不能稱能所脫開,要無求,沒有祈求之心。你起的心就是能,所求的那個要脫開的境界就是所,這就是能所。要如理如法用功,綿綿密密地持咒,綿綿密密地觀照,功到就自然成。

   生問:師父,深入禪定是從四禪八定開始的嗎?

   師答:不一定,因為禪定有深淺不同。每個人達到什麼禪定,因人而異,根基不同所進入的禪定也不盡相同,有超越,有漸次的。一般人修禪定,分為四禪八定,再加後面一個滅盡定,就是九次第定。四禪: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再連同四空,一共加起來八定,最後還有一個滅盡定,就是九定。

   在四禪之前還有四個定:粗定、細定、欲界定、未到定。禪修之初心粗粗地定下來,這是粗定;接著心比較細地定下來,這是細定;再接下來感覺自己身體很輕、人身長大,人飄起來、睡在雲彩上,踩在蓮花上;或是一隻腳踩在這個山頭,另外一隻腳到另外一個山頭,這叫欲界定。欲界最後一個定叫未到定,就是未到初禪的定,出現八功德水,整個身心發生變化,出現暖、熱、澀、滑、痛、癢、冷、麻一共八種境界的變化,這個就是未到定,就是未到初禪。所出現的這些變化一去不復返,進入初禪後,這八種境界不復重現。

   進入初禪就比較舒服了,在座各位,好多人仍是處於未到定的狀態。坐不住啊,到底是心坐不住,還是身體坐不住,大腿坐不住,不知道,反正就是坐不住。做功夫要循序漸進、持之以恆。若是平時用功,來此打七你就痛苦了,坐了一個星期還坐不住,別人已經坐得非常安祥了、非常快樂了,進入禪天了,你卻還在欲界、還在痛著。所以,平時就要用功,有時間要多打坐禪定在自修過程中要經過欲界四定、色界四定、空界四定。這是自修出三界,證阿羅漢,三果阿羅漢已出欲界,色界還未出,住在四禪天的五不還天里修四果,修完四果回小向大,行菩薩道。在自修的過程當中,算起來就是九加四一共十三次第定。

   再修就是楞嚴大定楞嚴大定是用正知正見觀照你的言行,在做事情當中慢慢地磨練。前面自修才十三位,修楞嚴大定消除塵沙惑和無明惑,一直到等覺、等覺金剛後心、妙覺共六十聖位,這都是屬於禪定境界,與禪定不開的。後面的首楞嚴定是活里活潑的,前面的定需要真正地用功禪定每個人情況不同,有些人在修禪定過程當中,「啪」一開悟,前面已經證到四果,後面就進入行菩薩道,消除塵沙惑和無明惑。有的人偶爾打開之後,道理雖已悟明,因缺少禪定功夫境界現前,依然煩惱不已,好多人怕多打坐,這樣功夫不去啊!要下決定心、精進心、勇猛心,勤打坐、修禪定用功定慧等持!

   生問:阿彌陀佛,看老人開示裡面講,極微細的妄念要在金剛密定里才能消除,請師父開示一下什麼叫金剛密定,老人開示中講什麼是妄念,所有的妄念都要息,是嗎?

   師答:金剛薩垛定,也叫金剛密定,就是說像金剛一樣不壞的定,一般要到八地以後才達到。八地就是不動地,只有內心清靜者,才能將微細的細惑真正看清。第八識那些微細的細惑真正看得清楚了,你才談得上將之糾正,將之消除;連看都看不清楚,就談不上將之糾正與消除。真正的金剛定要八地以後,要到等覺金剛後心全部消完。有人講這是初地,這個分法有不同,具體不需要去計較它的位置,反正有這么回事。大家需要深入禪定,深入金剛薩垛定,才能看到這些很微細的細惑,然後把它消除了。比如風平浪靜的江面上,看似江水不在流動,若是潛入江水深處,就會看到水在流動、魚在遊動、珊瑚在動、細沙在動,都在流動。修行也要深入很深的禪定,才能看到極微細的妄念功夫做到這一自然會知道。

   生問:師父好!我在打坐的時候,經常是打兩個小時就流兩個小時眼淚,打四個小時吧就流四個小時眼淚,那種悲切心情無法停止,這應該如何避免?還要請教師父如何避免悟後迷?

   師答:流眼淚有好多種情況:一種情況眼睛有問題,這類情況較為普遍。如果打坐老流眼淚眼睛神經有問題,深入禪定過程中,會將病氣翻出來,就會眼淚,這是從身體上講。從心上講無量劫以來你的內心有一種悲心,打坐之時內心清靜,這種悲心就會顯現,會哭、也會眼淚

   再講悟後迷的問題。第一種人沒有大徹大悟,沒有真正地證見本來面目,只是理上悟到了一些,這個沒有力量,談不上真正開悟很容易迷掉。別人一說你就懷疑,懷疑自己言行是否如法,懷疑自己的修行;懷疑師父所作所為,懷疑師父講的法;懷疑周圍的人事方向不明,迷失掉了

   第二種人雖證見本來面目,但沒有明白心地。自認為,「我見性了就明心了嘛。」有些師父也這么認證他,這類人也很容易迷惑。打開了,見到的是本體體性,你還沒有悟到相上的性和用上的性,體相用一如的道理你都沒有悟明白,你的心從九識、八識、七識以及六識、前五是個什麼狀態都沒有悟明白,世界上的一切萬法到底與你的自性是什麼關係沒有悟明白,宇宙人生道理也沒有悟明白,只是見一次性而已,這樣不叫明心見性。是見性,如果這樣你就認為是明心見性,會害死人的!還貢高我慢又不得受用,碰到問題,心想自己是明心見性了,怎麼圓融不過來,就會發生矛盾,有矛盾就有煩惱,有煩惱就有斗爭,最後自己也懷疑這是不是明心見性這是悟後迷的另一種情況

   第三種情況是比較少的,就是說見性開了,也悟明心地,但是因為不繼續用功,疲疲沓沓,認為自己這樣就已經成就了。要知道打開本來、悟明心地這是修行的開始,你哪能不用功呢?!你認為家了,聽人家說明心見性已經到家了嘛、成佛了嘛,就不用功了嘛。這樣的話,你就開始迷了。明心見性修行的開始。所謂修行就是修自己的言行,把不符合真理的那些言行修掉,然後再習氣修掉。你現在習氣一點也沒斷掉,還是跟著習氣走了嘛,天天跟著習氣流浪,你也不深入禪定也不繼續用功、不繼續觀照,到最後還是悟後迷。

   這三種情況是悟後迷。我們要時時提醒自己,到底我打開了沒有,我悟明心地了沒有。真正悟明心地之後,在你的內心世界沒有矛盾、沒有煩惱、全部是統一的,是一合相,是畢竟空有,是不即不離

   生問:師父,我打坐的時候,有的時候那個咒念著念著實在念不動了,就好像快沒有氣了一樣,那個舌頭就好像短了一截似的,實在是提也提不起來,那個時候是否還要提起來?

   師答:要提起來,要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勇氣與信心。提不起來還要提起來,抖擻精神切勿鬆懈!在定的時候,妄念正念猶如兩軍對壘,正念勢力強,好似妄念勢力更強。這時不作妄念斗爭之想,只管一心持咒、一心聽咒。你不提起來妄念勝過你,把你蓋住了;「啪」提起來,妄念自然就沒有了,要有堅強的毅力與超強的勇氣!

   就你們剛才的問題,師父已經一一為你們作了解答。通過一七得刻苦用功很多人得到了較大利益,可喜!可賀!有些難關還未攻克,不要心急。只要你有雄心萬丈,困難自會一一克服。信心是成功之母,要多多鼓勵自己。師父希望你們繼續努力,爭取更大進步!

   第一七師父已將佛法的精髓告訴了你們,認真聽法者,並已經悟明的人,之前修法中所遇到的問題一一得到了解決。第二個七要借祖師力量了,師父力量是不夠了,借王驤陸上師《證體起用百則》的開示加持大家。王驤陸(仁知)上師對心密做出很大的貢獻,最早的修法以及書籍是仁知上師著寫的,對我後學的幫助很大。心中心密法是非殊勝法門釋迦牟尼佛深入金剛薩垛定,觀看末法時期眾生修行者多、得道者少,正法力量弱、魔法的力量強,如何救度末法時代眾生?如何使末法時代眾生也能修行成就呢?世尊慈悲就此因緣而講了這部經。是故,福德因緣具足此法者,此人若是深信此法,誓死不退精進勇猛,如理如法、持之以恆地修此無上大法,決定成就心中心密法是入如來地的頓悟法門

   什麼叫頓悟?深入禪定,打開本來、見到本性,並悟明心地這就是頓悟,這就是頓悟法門。八萬四千法門眾生不同根基而設,有的法門是讓學人,慢慢修,然後機緣成熟再明心見性;或是引導學人此生先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往生後聽阿彌陀佛講法,在阿彌陀佛身邊慢慢修,慢慢悟,再明心見性。唯獨此法禪宗相同,是頓悟的法門。雖同是頓悟法門,而心中心法修法上與其他的宗門(禪宗凈土法相天台西藏密宗)不同,心中心法以六印一咒、三密加持,以無相方法逼著學人進入三昧、證見本性。深入三昧明心見性之後,與其他一切法相同。故說修心中心法以打開本來、見到本性、悟明心地宗旨,與一切法門沒有矛盾、完全相通。修此大法,若還說,「我修的法怎麼怎麼好,你們修的法沒有我修的法好!」,千萬勿有此說,叫人笑掉大牙哦,這樣的人心地未明,還有法門不同的理念。悟明心地者,與其他法門已然相同,法法平等,無有高下心中心法是以打開本來、明心見性來相印的,故以印心宗為名。

   頓悟法門,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禪宗頓悟需要上上根,還不是上根,要上根利智才能夠當下承當。上上根者,以前的人業障比較輕,貪嗔痴比較少,所以他的智慧就比較深,學佛之前已讀了很多的書智慧很深,聽聞佛法即能打開本來。這是上上利根者,此等人可以對他直指人心這類人當下承當、見性成佛。非此類人若想依靠禪宗那就很難有指望了。像法時期禪宗祖師直指本性,盡管有很多人當下承當、明白頓悟,也不是容易的,許多禪和子一參就是幾十年,更何況現在是末法時期話頭,想要開悟那就更難了。因為直指見性要有高深的智慧,現在人智慧不夠、貪嗔痴比較重,點不進去啊,所以就目前來說禪宗與末法時期的諸多眾生很難相應,只與極少的上上根者相應。

   從修法要求來說,也是如此。禪宗一修二三十年,用二三十年的時間去苦參求開悟開悟之後保任還要三四十年。二三十年修苦行就是打坐用功住山,打開之後又要二三十年、四十年的保任。當年趙州老和尚不用心他是完全靠自力的保任、觀照,這樣的人以前尚且不多,更何況末法時期,現在社會快速發展,人們的工作生活各方面都不允許你用二三十年住在山裡打坐,再用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死死地保任,環境不允許你這去做。現在怎麼辦?就要縮短時間才行。沒有那個時間,我們就縮短時間在三五年之內專門用功,那麼你就縮短了十倍了。是故心中心法彌補禪宗的不足之處,能夠把修禪宗不上的那些人接上,同時又彌補凈宗的不足之處禪宗用功自己的力量很難!而心中心法是三分之二靠佛力的加持、三分之一靠自力,相對來說較易。

   雖說心中心法靠三密加持,聽起來好像是密,其實是以禪為宗、以般若為用(開悟後以般若為用,開悟之前以三密加持為用),深入禪定、打開本來,見到佛性之後再悟明心地、開般若智慧禪宗以高深智慧入門,而心中心是以比較深的禪定入門,先見性再悟明心地。有人問,「心中心法到底是先見性還是先明心?」因人而異,不同的人不一樣。心中心法因以禪定入門,故上中下三根人皆能普被,修此法者若是如理如法用功,皆能深入禪定、證見本來面目

   如理如法心中心法百座者,能消除三惡道之業,保住人身不失而能繼續修行。地藏經雲:墜入惡道,又無後人超度,無有出期。是故不要怕痛,身心俱痛是在消三惡道之業,藉助佛菩薩加持力,重業輕報。如理如法用功三年(千座),必登東山之堂、安居於少林之室,東山就是黃梅東山雙峰山,禪宗五祖和四祖講經說法地方少林之室是說當年達摩祖師西來東土,入住少林寺,將禪宗弘傳出來的地方心中心法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由大愚祖師弘揚開來,歷經幾代祖師大力弘揚,四眾弟子因修心中心法成就者,已越來越多。修此法成就,靠佛力地加持三寶加持,靠十方諸佛菩薩加持。所以我們開始就念:南無咕嚕唄,皈依金剛上師加持南無布達雅,南無達爾瑪雅,南無僧格雅,皈依佛法三寶加持;再念一切佛心中心咒,就借十方諸佛菩薩加持。因依仗佛力,靠三寶加持證入本來面目,所以就比其他一些宗法容易一些,唯獨悟後用功不如宗下嚴謹。

   原因之一:修禪宗者悟明之後,時時保任、不雜用心,用禪宗的話來講,就是「一時失照,如同死人」。禪宗還用公案時時磨練學人心智心中心法這方面較為欠缺。若是明心見性之後,時時借鑒禪宗公案磨練自己,你的心自會越來越靈活,猶如水上葫蘆讓人無法撳住。所以你要使自己這顆心不即不離、畢竟空,不著有、不著空,時時這樣保任,那人家就撳不住你。

   原因之二:目前修心中心法居士居多,居士因為地位、環境工作等諸多因素,無法做到像宗下那樣坐在那裡打坐、觀照、保任,證入本來、悟明心地之後客觀上條件不允許,主觀上自身不努力

   原因之三:雖然證到實相,但是沒有起妙用。好多老修行打坐打得很好,也很用功,一坐就坐十來個小時,五六個小時一動不動,若是請他以般若妙用,什麼是般若妙用不知道啊,無法起妙用。所以,悟後一定要以般若來觀照,引用禪宗的一些公案禪機啟發自己,使之悟後能夠練心。

   是故禪宗密宗乃一個法門,證入本來、悟明心地之後,如何練心是一致的。時時觀照自心,念起即覺、覺便化空,覺所覺空、空而常照、照而常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即滅、寂滅現前,頓然超出、世出世間這就禪宗用功方法。同樣適用於修心中心法者。所以,心中心法其實就是禪宗心中心法大圓滿九乘次第的最高乘,是大手印的最高層次,這些都是直指心地用功方法

   般若的啟用在修行中至關重要,你要證得實相,上座一定要深入禪定,下座要時時起用般若觀照。有些人既不能起用般若,又做不到得力觀照,雖修法多年,仍是煩惱不止,而後心生懷疑,遂起退轉之心。07年大靈岩寺打七,好多人說,「幸好聽到乘一師父講法,若非聽到師父開示,就要退轉不修了。」這不是法的問題,是修法者的問題,既沒能起用,又信不具足。倘若依靠有一師父在身旁時時指點,但師資力量不夠啊!母音上師考慮到此等因緣,故叫多位師父代為傳法。一類人是因為起不了般若之用,得不到佛法真實利益而後退。另一類人是被情見所覆蓋,就是世俗的情見很重,雖然也悟明白了,但是他就脫不開家庭,脫不開配偶、子女,吊在那裡,吊得面黃肌瘦的,那麼累還心甘情願。正是佛講的「可憐憫者」。所以,真正完全得大成就者不是很多,就是後面的起用、觀照不夠,就像很有的人將錢放在口袋裡,不知道拿出來用,還要去要飯,終日窮苦,非常可惜。

   明天師父講證體啟用方面的問題,怎麼證體、怎麼啟用,怎麼上座用功、怎麼下座啟用,證到本來面目後怎麼樣練心,以啟發你的般若妙用,然後掃盪習氣,把虛慣用般若智慧照空,讓你心靈回歸本位上。本來是要求打過六印一百座才能聽的,未打者沒有那個境界,既然要聽,就做個參考吧!今天就講到這兒,各位辛苦了!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