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律法師:勸修念佛法門講義

慧律法師講圓瑛法師《勸修念佛法門講義》

勸修念佛法門

福建鼓山湧泉禪寺沙門圓瑛宏悟述

目錄 

 序

 圓瑛法師法匯序

 圓瑛法匯序

 第一念佛發起因緣

 第二念佛即是修行

 第三念佛最為穩當

 第四念佛有勝方便

 第五念佛能消業障

 第六念佛莫求福報

 第七念佛能斷煩惱

 第八念佛速了生死

 第九念佛具足三學

 第十念佛普攝群機

 十一念佛可度眾生

 十二念佛成佛道 

 集白雲法師撰望江南凈土詞十二首




凈土法門。普被三根。實如來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妙道。彌陀誓願。九界齊資。乃眾生速出苦海。頓預蓮池。心作心是之良謨。此之一法。為一代時教中。仗佛力之特別法門。不可與一切大小權實。仗自力之諸法門同論者。世多不察。稍聰明者。多矜己之智力。不肯修持。且藐視修持之人。鄙之為愚夫愚婦。若將浼焉。是讓此即生了生脫死。超凡入聖之大利益。於愚夫愚婦。而自己不願得之。可不哀哉。不知凈土法門。其大無外。為一切法門之發源歸宿法門。是故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此法界也。果已三惑凈盡。四德圓證。不修亦可。若尚未至此地位。且請隨華藏海眾。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菩薩之班。一致進行。以十大願王之不思功德。迴嚮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速圓佛果。能如是者。可謂大智慧大丈夫。世出世間之能事畢矣。尚須隨類現身。弘揚此法。作證佛果後之觀音普賢。以期眾生。咸成佛道而後已。光宿業深重。雖則五十餘年。虛預僧倫。一切諸法。皆無所知。雖常念佛。以業重故。其心與佛。未能相應。然信佛無虛願。當不棄我。故其志願。任誰莫轉。近圓瑛法師。講演群經之暇。著勸修念佛法門之論。將欲流通。函命作序。光老矣。目力精神不給。久已謝絕筆墨差事。今幸念佛一法。得人提倡。遂攝舉大意。以塞其責雲。

古吳靈岩山釋印光撰年七十八


圓瑛法師法匯序

圓瑛上人。吾閩產也。幼失怙恃。依季父教養。穎悟絕人。甫成年。即受牒度於石鼓山之湧泉寺。早參三昧。夙擅說經。素以宏化利生為本願。初主寧波接待寺。倡辦寧波佛教孤兒院。次至泉州重興開元寺。創辦開元慈兒院。孤露子弟。薰育者眾。旋歷內地。並南洋群島。周流說法。於大乘教義。多所闡明。生平著作。編成法匯。近被推為寧波天童七塔二大叢林中國佛教會首席。去年天童寺不戒於火。上人則奔走四方。募化重修。規模閎敞。為四明道場之冠。間亦稍治生產。為發展化育基金。是皆躬行實踐。以求達其利濟宏願。固不僅以舌粲蓮花見稱也。今秋上人蒞京說法。持示所講仁王護國般若波羅密經講義。其所發揮演繹。皆切於護國愛人。旨趣之宏。足維風化。爰樂而為之序。

閩侯林 森


圓瑛法匯序

閩中山川磅磚。靈氣所鍾。高僧輩出。黃檗心要。百丈清規。古德流風。至今猶有存者。圓瑛法師。籍隸古田。蚤歲脫俗。真參實學。孜孜弗懈。卒能成就其德業。光明俊偉。與先哲同揆。鄉人士皈依座下者。如水趨壑。比歲卓錫浙東。先後住持七塔天童二寺。法雨覃敷。三根普被。余今夏曾詣天童。參承道席。是時方演講楞嚴。緇素翕集。法師闡明義趣。機辯縱橫。聽者無不悅服。又以持戒學佛之要。每反覆誥誡而不已。信乎宗說兼通。行解相應。足為學者之模楷也。今海上佛學書局。以法師平生撰著。匯刻行世。征序於余。夫我佛設教。法門雖廣。無非使人解黏脫縛。明心見性而已。學道之士。真積力久。有悟於第一義諦。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雖不文字可也。其或明宗弘教。發為文辭。等身著作亦可也。何以故。此心既空。則文字與實相。不相違異。故法師願力宏毅。所至修廢舉墜。鉅細靡遺。至於挺身衛道。處事變艱危之會。不怵不撓。尤為難能可貴。惟其真理既徹。應物無方。雖熾然有為。而不著有為之相。故觀法師之文。即事即理。圓融無礙。而佛法之體用彰明。具可於言外得之。嗚呼。魔說害教。魚目混珠。大法之陵夷甚矣。有如法師言句。引經據論。涵義深廣。而歸於平實。是能燦真燈於既昏續慧命於將墜者。余安得不為之往複贊嘆也哉。

閩侯林翔敬撰

勸修念佛法門

福建鼓山湧泉禪寺圓瑛宏悟述

念佛發起因緣第一

蓮池大師雲:「越三祇於一念。齊諸聖於片言。至哉妙用可得而思議者。其唯佛說阿彌陀經歟。」此經為持名念佛法門。發起之因緣也。我佛釋迦牟尼。觀見眾生。本來是佛。個個具有佛之知見。奈為無明所覆。妄想所蔽。不自覺知。雖然不覺。而本具佛性。依然存在。如寶藏埋於宅中。明珠系乎衣里。不曾喪失。故我佛開示念佛法門。欲令眾生發心念佛。而悟入本具佛之知見也。

諸佛世尊。無非為一大因緣故。出現於世。《法華經》:佛告舍利弗雲:「舍利弗、雲何名為諸佛世尊。唯以一大因緣故。出現於世。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凈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佛之知見。即諸佛之四智菩提。亦即眾生之三德秘藏諸佛悟之。而成正覺眾生迷之。則枉受輪迴。當知迷悟雖殊。生佛本來平等。《金剛經》雲:「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即指眾生本具之佛知佛見。與諸如來。無二無別也。

知見二字。約根性說。根性、即是佛性。此性常在六根門頭。放光動地,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曰嗅。在舌曰嘗。在身曰覺。在意曰知。今但舉意根與眼根。故曰知見。實則六性唯是一性。如楞嚴經雲。原以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佛知真知無所不知。佛見真見。無所不見。今在眾生分上。被妄想執著所誤。則成為妄知妄見。誠如古德所雲:「一片白雲橫谷口。幾多歸鳥盡迷巢。」當知妄無自性。全體即真。是以佛為眾生。開之示之。欲令眾生。悟之入之。如指宅中寶藏。乃是本有家珍。衣里明珠。當下不求自得

釋迦世尊開示眾生念佛法門即是欲令眾生。都攝六根。凈念相繼。稱念彌陀名號念到境寂心空。佛性自當顯現。即能悟入佛之知見。遂得親見自性彌陀。而完此一段出世大因緣也。

念佛法門。又稱凈土法門又名蓮宗。又曰凈宗。乃是釋迦如來。至極悲心。觀機施教。觀察眾生之機。唯此持名念佛一法。最易得度。故無問自說。說出一卷《佛說阿彌陀經》,不假他人發起。即自告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自唱極樂依報。彌陀正報。二種名字。此萬世持名念佛。從出之大原。乃金口所親宣之妙法也。三根普被。六趣咸超。其利益不可思議者焉。

彌陀經》中:佛自解釋極樂名字雲:「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於是廣陳西方依正二報。種種庄嚴。發起眾生信仰。次則、普勸眾生。志求往生、人人應當發願。經雲:「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後則、極勸執持名號。一心不亂。而立念佛之凈行。經雲:「舍利弗、若有男子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如上所引。彌陀經之正宗。乃佛所說勸信勸願勸行、之文。我佛以信願行三者。以為往生凈土三種資糧。果能具足三資。必定誕登九品。要知往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乃在行持之深淺。信願行三者。如鼎三足。闕一不可。我常勸人修持凈土法門。於此三資之上。各加一字。謂信、必定要深信。願、必定要切願。行、必定要實行。果能如是。則往生凈土。可操左券而得矣。

一、深信者:略分四種。一信釋迦如來。三覺圓滿。四智洞明。觀機施教。說此念佛法門。決定是對機之教。不會說錯的。二信西方極樂世界。由彌陀如來。因地悲心。所發宏願。願後勤修萬行。功德庄嚴。之所成就。決定有此極樂凈土。不是想像的。三信六方諸佛。各出廣長舌相。贊嘆凈土法門。是不可思議功德歷代賢聖。宏揚凈土法門。為修行徑中捷徑。至若千經萬論處處指陳。古聖先賢、人人提倡。決定是真實之語。不是騙人的。四信娑婆濁惡。為眾生惡業之所招感。極樂清凈。為眾生凈業之所成就念佛、可以清凈身口意三業。凈業既成。凈土往生。決定是因果相孚。不是虛誑的。果然具此四種信心。縱使有人說更有法門。超過念佛。勸我信仰。我終不為所轉。仍是相信念佛法門。最為第一。如是乃名深信。

二、切願者:略分四種。一願不負己靈。己靈、即自己本具靈覺之性。此性為天然之佛性。一切眾生。人人皆具。奈為煩惱所誤。結業所纏。輪迴生死苦海之中。今生何幸。得生人道。得聞彌陀名號。本願功德。深生信仰。自應發願。盡此報身。受持念佛法門。求脫生死。求生凈土。求成佛道。不致辜負己靈也。二願離苦得樂我等隨業受報。生在娑婆五濁惡世。備嬰眾苦。三苦、八苦、無量諸苦。說不能盡。今以娑婆極樂。兩土對比。忻厭自生娑婆有三苦。一苦苦。五趣眾生。既受生死之身。已經是苦。更加眾苦逼迫。故曰苦苦。二壞苦。六欲天至三禪天。雖然受樂。樂不久長。終有敗壞。故曰壞苦。三行苦。四禪天以上。雖然苦樂雙亡。難免行陰遷流。未離生死。天報盡時。還要下墮。故曰行苦。而極樂眾生。但受身心安泰之樂而無苦苦。但受依正庄嚴之樂而無壞苦。但受三昧寂定之樂而無行苦。

娑婆有八苦。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愛別離苦。六冤憎會苦。七求不得苦。八五陰熾盛苦。而極樂眾生。有蓮華化生之樂而無胎獄生苦。有相好光明之樂而無衰變老苦。有自在安寧之樂而無痛癢病苦。有壽命無量之樂而無四大分離。數數死苦。有海會相聚之樂而無愛別離苦。有上善俱會之樂而無冤僧會苦。有所欲如意之樂而無求不得苦。有五蘊皆空之樂而無五陰熾盛苦。兩土穢凈。苦樂懸殊。故切願往生。離苦得樂也。

三願速登不退。此土修行。難進而易退。都為環境惡劣。障道緣多。助道緣少。或始勤而終怠。或改途而易轍。或功行未成。世緣已盡。捨生易報。頓忘前修。不能繼續。來生作業。必當退墮。此土修行之難。如十信位菩薩。雖發大心。旋進旋退。如空中毛。隨風而轉。修行信心。須經一萬劫。信心滿足。善根成熟。方登初住。得位不退。而念佛法門。但得往生。便可圓證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彌陀經》雲:「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譯雲不退地、)故決定求生凈土。願登不退也。

四願親見彌陀。因諸佛出世。難得值遇。譬如優曇華。時時乃一現耳。古人雲:「佛在世時我沉淪。我得人身佛滅度。翻悔此身多業障。不見如來金色身。」汝我生當末世。釋迦已過。彌勒未生。欲見佛身。親聞佛法。甚為難事。譬如孤兒。無怙無恃。殊可憐憫。既失乳養。又乏提攜。危殆孰甚。今極樂世界彌陀慈尊。現在說法。憐念眾生。如母憶子。故決定念佛。求生凈土。願見彌陀。縱然劫石可磨。而我此願不易。即使臨命終時。或帝釋天主。接我上生忉利天。或大梵天王。接我上生初禪天。我亦決定不去。何況余趣。又不僅願生西方。還要願生上品上生。誓取金台。早得見佛。速證無生法忍。如懷玉大師。精修凈業。一日見彌陀現身。天樂鳴空。手執銀台來迎。玉心念我一精進。志在金台。今只銀台。則不肯往。佛亦不強遂轉身西去。玉由是益加精進。自知必得往生二十日後。再見佛菩薩。遍滿虛空彌陀手執金台重來接引。玉曰、吾願足矣。遂合掌念佛西逝。是時空中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太守頌曰:「我師一念登初地。佛國笙歌兩度來。惟有門前古槐樹。枝低只為掛金台。」正如二祖光明善導大師所雲:「如汝所念。遂汝所願。」是也。

願之為力也。大不可思議。西方極樂世界。種種庄嚴。全由彌陀願力所成。倘念佛有信無願。則信為虛信。故次當發願。《普賢行願品》: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又普賢菩薩發願偈雲:「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凡修持凈土者。其願不可不切也。

三、實行者:行即執持名號。專修凈土之行。其行貴在真實。若雖有信願。而無實行。則極樂凈土。仍不得生。如世間果種。雖信此種。種之必能結果。亦願得果。倘不種植。不灌溉培養。其果終不可得念佛、信願行三者。闕一不可。亦復如是。然念佛之行有二。

(一)事行。以能念之心。念所念之佛。能所分明。心佛相應。心不離佛。佛不離心。念茲在茲。無有間斷。行住坐卧不離一句佛號。不起一切妄想。心似寒潭止水。佛如秋月映現。湛然不動。是為事行念佛三昧功成。

(二)理行。即明中道之理。而修念佛之行。聞說念佛法門。諦信不疑。願生極樂。專修凈業。不住有念。不落無念。一心體究。能念心外。無有佛為我所念。所念佛外。無有心能念於佛。能所不立。心佛一如。心即是佛。佛即是心。無有二相。亦不可以有無求。若言其有。則能之心。體本空寂。所念之佛。相不可得。若言其無。則能之心。靈靈不昧。所念之佛。歷歷分明。有無相泯。而歸實相。古德偈雲:「忽然起念念彌陀。平地無風自作波。念念消歸無念處。豈知無念亦為多。」此皆不專修事相。而純修理觀。觀力成就。了知心佛雖有二名。心佛本來一體。親見自性彌陀。一心湛寂。是為理行念佛三昧功成。

信願行三者。為往生凈土資糧。資糧既備。往生何難。既生凈土。便超三界。便離生死。故釋迦如來。無問自說。以為念佛發起之因緣也。


第二念佛即是修行

凡人修行。與不修行。就在身、口、意、三業分別。若身行惡事。口說惡言。意起惡念即是不修行。而念佛法門。能令眾生。三業清凈即是修行之法。今試驗之。有一眾生。聞此念佛怯門。深信不疑。願生凈土。實行念佛。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字字從心生起。字字從口念出。字字從耳聽入。念得分分明明。一句如是。句句如是。口念心念。心口如一。念念相續。無有間斷。心中唯有佛。佛外更無心。以此念佛一念。而除一切妄念妄念既止。則意業清凈。此即是意業修行。口念佛號。不說閑言。古人雲:「少說一句話。多念幾聲佛。」聲聲不離佛號。則口業清凈。此即是口業修行眾生身業。都為意業所驅使。意業不起念。身業無所行。念佛之人。一心念佛。六根都攝。則身業清凈。此即是身業修行。如何說、念佛不是修行之法。如上所舉念佛。能令三業清凈可為修行之明證矣。

或謂一生念佛。可以往生極樂世界。乃是欺騙愚夫愚婦之言。如果要離苦惱世界。得到安樂處所。必定要有很難得。很奇妙之法。修之才是。今但念佛名。何得謂為真實修行。此等說話。實在最足誤人。奉勸大家。當加審察。不可聽信。要知念佛法門。非是他所說。乃是釋迦如來。至極悲心。觀機施教。無問自說。佛為萬德至尊。言無虛妄。豈有欺騙眾生耶。

佛觀眾生妄念紛紛。無由止息。故教人專念阿彌陀佛名號。是為以念止念之法。猶如醫師。以毒攻毒。又眾生之心如水。本來清凈。而起種種妄念如以塵土灰沙。投於水中。清水竟然變成濁水。今欲澄濁就清。必假清水珠之功。方能有效。一句佛號如清水珠。眾生心如濁水。雲棲大師雲:「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納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念佛正是教人成佛之法。豈是騙人乎。

眾生每日二六時中。意識、念念攀緣六塵境界。隨塵取著。妄生貪求。造種種業。依業受報。輪轉生死。長劫不休。意識有二部分。一分名獨頭意識。內緣獨影境。此境即是前五塵。色、聲、香、味、觸、之落卸影子。落在意地之中。為他所緣一分名同時意識。同前眼、耳、鼻、舌、身、五識。俱時而起。緣外五塵境界。如眼根見色塵時。眼識即起。意識與他同時而起。同緣色塵。吸取色塵境界。交與獨頭意識。計度分別。喻如攝影鏡相似。眼根如是。乃至身根對觸塵。身識起時。意識與他同時而起。同緣觸塵。亦復如是。

意識念念分別。六塵境界。起惑做業。即是生死根源。我佛教修持念佛法門。念念專註彌陀聖號。自然不念六塵境界不生分別之心。此即是拔本塞源唯一妙法。如眼見色時。但念阿彌陀佛不念色塵好醜。諸根對境。悉皆如是。即大勢菩薩所說。「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入三摩提。斯為第一。」如何不是修行之法。

或以念佛名無功。殊不知佛名具足萬德。持之可以攝心。修行之法。無過於斯。蓮池大師雲:「舉其名兮。兼眾德而俱備。專乎持也。統百行以無遺。」豈可謂之無功哉。昔日周利槃特迦發心出家。學習一偈。於一百日。得前遺後。得後遺前。不能成誦。偈曰:「守口攝意身莫犯。莫惱一切諸有情。無益之苦當遠離。如是行者得度世。」此偈是佛敕令弟子。每日早中晚三時。三摩頭。三誦偈。不忘我出家。定要依偈修行。槃特久學不會。其兄周利。乃令還俗。槃特記力雖闕。道心頗堅。不肯還俗。佛愍其愚。教修數息觀。乃數鼻中出入氣息。從一數至十。至十為止。從一再數。數入不數出。數出不數入。不能出入雙數。槃特依教。安居修習。微細窮盡息相。生住異滅。四相遷流。諸行剎那其心豁然。得大無礙。盡諸有漏。得阿羅漢果。鼻息當然不及佛名。數息尚能證果。何況念佛。能使三業清凈。能脫六道輪迴。豈可謂不是修行耶。


第三念佛最為穩當


釋迦如來說法四十九年。因機施教。廣立行門。綜計有八萬四千法門。門門皆可入道。譬如千徑九逵。皆達王城。楞嚴所謂。「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也。然於諸門之中。求其最易修。最穩當者。莫若念佛一法。但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無論何人。一教便會。只要口念心念。念念相續。便可得念佛三昧。其易修可知矣。若但易修而無功效。固亦不足貴。而此念佛法門。但能發起深信之心。切願求生。實行念去。即不參究。不觀想。亦得往生。若依其他法門修習。但憑自己之力。倘自力不足。或錯入歧路。或中途成魔。或功行未成。世緣已畢。來生不能繼續修持。則前功盡廢。此皆危殆之事

惟有念佛法門。而有自他二力可恃。自力、即自己一心念佛之心力。他力、即阿彌陀佛。因地所發。四十八願之願力。自力之外。更加他力。但肯老實念佛。無不往生凈土。只要抱定一句佛號。一生持念到底。常為諸佛之所護念。常為佛光之所照觸。一心求生凈土。自不至錯入歧路亦不會中途成魔。以及隔生遺忘之危殆。

念佛眾生。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因中發願。現身接引。此即會二力於一時。收成功於一念。決定親見佛身。往生極樂。於彈指頃。業卸娑婆。神遊凈土。橫超三界苦海。托質九品蓮台。位居不退地。果證無生忍。故古德雲:「修行念佛穩當。」誠哉是言也。

現在世人。群推禪宗。為最上乘。乃是頓教法門。可以頓出生死。頓超佛地。斯言亦復不謬。然須有上根利智之機。方可一生事辦。倘屬下根。自是完全絕分。即使中根。亦未必一生能了。隔世多昧前修。到底總不穩當

宋朝草堂。為禪門宗匠。一生精進晚年宰相、告老還鄉。十分榮耀。忽動一念羨慕之心。身後竟生曾氏為子。年少登科。官至宰相。以前生之禪業。換一世之功名。豈不惜乎。宰相身後。升沉莫卜。羅狀元雲:「一家飽暖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冤。」而念佛之人。但得信、願、行、三資糧具足臨終自然蒙佛接引。往生極樂凈土。永卸輪迴。而得解脫極樂國中蓮華化生。是為最後之生。壽命無量。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任運進修。自可一生成佛。直趣無上菩提修行法門穩當。孰有過於此者乎。


第四念佛有勝方便
 

我佛所說。無量行門。皆是隨機方便。利益一切眾生。而求其於方便之中。殊勝方便者。則莫如持名念佛一法也。今略舉其殊勝之點如下。

念佛第一殊勝方便。即是可以普攝群機。若智若愚皆有分。是僧是俗總堪修。人不男女貴賤。處不論寺廟俗家。時不拘閑忙動靜。但肯一心念佛。無論何人。皆得往生。疾超生死。永息輪迴。其殊勝為何如也。

或謂念佛。乃愚夫愚婦所修。而智識階級。何必修此法門。試問、今之智人。能超過文殊普賢、二大士否。彼皆發願。求生凈土普賢偈雲:「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文殊偈全同。「願我命終時。滅除諸障礙。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剎。」又能超過永明、蓮池、二大師否。彼二師智海弘深。才華煥發。為古今所共仰。皆是專心念佛。力宏凈土法門。著述豐富。並行於世。我何人斯。而說何必念佛。即如諺雲。聰明多被聰明誤。即此輩也。

或謂念佛。是出家人之事。在家人不念佛此言不但辜負佛懷。而且貽誤眾生諸佛說法。無非普度眾生。說此念佛法門。三根普利。九有咸超。正是普度眾生之法。豈有隻度出家人。不度在家人之理。既是普度。何分僧俗。故無論男女老壯。皆應發心念佛。方能得度。試觀凈土往生集。有多少家人。一生念佛臨終現瑞。往生西方極樂國土

或謂念佛。要到寺廟里去念。要在佛堂裡面念。俗家別處。則不可念。此種之人。亦是不懂念佛道理。當知念佛。則行住坐卧。二六時中。除大小便外。無一時一處。不可念佛。正要念念相續。方能把念佛工夫。念得純熟。打成一片。最好在睡夢中都要記得念佛。果能如是。則臨命終時。方有把握。不至顛倒。古詩雲「行時正好念彌陀。一步還隨一佛過。足下時時游凈土。心頭念念離娑婆。傍華隨柳須回顧。臨山登水莫放他。等得阿儂生極樂。十方來去任如何。」「住時念佛好觀身。四大之中那一真。我與彌陀兩個。影兼明月恰三人。空房漸朽應難住。凈土雖遙尚易生。何日如蟬新脫殼。蓮華胎里產金身。」「坐時觀佛足跏趺。身在蓮台華正敷。毫相分明隨念見。金容映現與心符。事如夢幻元空寂。理到圓融有無。何日池頭捧雙足。親蒙頂上灌醒醐。」「卧時念佛莫聞聲。鼻息之中好系名。一枕清風秋萬里。半床明月夜三更。無如塵累心難斷。惟有蓮華夢易成。睡眼朦朧諸佛現。覺來追記尚分明。」如睡夢中不能念佛都是工夫未純。醒時當向佛前。叩頭流血。生大慚愧。更加精進念到二三十年。自然於大昏睡中。念佛亦不間斷矣。須知人生如醒。人死如夢夢中常常能夠念佛。死時自能念佛往生。又念佛工夫。須要自己勘驗。果能於歡喜煩惱。順逆境中。依舊念念不斷。不為愛憎之境所動。則生死關頭。自得一心不亂矣。

或謂念佛是老年人之事年輕者、不必念佛。此亦是誤人之言。當知人命無常。壽夭不定。發心念佛。愈早愈好。果然長壽。則念佛多年。功行深、而品位必高。古人雲:「莫待老年方學道。孤墳多是少年人。」請味斯言。自當猛省。如能及早念佛。即使定業難逃。短命而死。則凈業已修。凈緣已結。雖功行尚淺。而信願深切。亦可蒙佛接引。往生極樂。余有勸修詩句雲:「奉勸諸賢及早修。光陰似箭去難留。寒來暑往催人老。不覺青年白了頭。」

有說念佛閑人的事。有公務工作之人。不能念佛。豈不聞白樂天居士雲:「行也阿彌陀。坐也阿彌陀。縱饒忙似箭。不廢阿彌陀。」昔日葛濟之之妻。家貧織布度日。有僧教以念佛法門終日持念不輟。在布機上。擲一梭念一聲佛號。習以為常。雖終日織布。不知辛苦。其夫素習道家。鉛汞之術。勸妻舍念佛。而煉丹葯。其妻不從。仍織布念佛如故。一日正在織布念佛之時彌陀現身於虛空中。光明照耀。氏在機杼見之。急起下拜。即邀濟之瞻禮。濟之亦見佛半身。遂生信仰念佛見佛。果有其事。則臨命終時。蒙佛接引。當亦不謬。乃焚仙經。同修凈土。後夫婦臨終。俱得瑞相。同生極樂。此念佛不礙作事之明證也。何必一定閑人。方可念佛

念佛第二殊勝方便。即是可以帶業往生。一切眾生。依惑造業。隨業受報。此乃必然之事地藏經雲:「業力甚大。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聖道。是故眾生。莫輕小惡。以為無罪死後有報。纖毫受之。父子至親。歧路各別。縱然相遇。無肯代受。」若業不空生死必定不了。如安世高法師。累世修持有一世為安息國太子。舍離五欲。出家修道。得宿命通。知前世人命債。其債主中國。於是航海而來。到達洛陽。行至曠野無人之境。忽覿面來一少年。身佩鋼刀。遠見法師。則怒氣沖沖。近前未發一言。乃拔刀殺之法師死後靈魂即至安息國投胎。又為太子。迨至年長。又發心出家。依然有宿命通。知前世洛陽。酬還命債。今尚有命債未清。債主亦在洛陽。於是重來。至前生殺彼之人家中借宿。其人即允。何以前則殺彼身命。今乃允其借宿。因命債已還故也。乃款待晚餐。僧問曰、汝認識我否。答曰不識。又告曰、我即為汝於某年某月某日。在某曠野中所殺之僧是也。其人乃大驚。以為此事。無有第三者能知。此僧必是鬼來索命也。遂欲逃遁。僧對曰勿懼。我非鬼也。即告以被殺之後。其魂復至安息投胎。此次重來洛陽。仍欲償還命債我明日當被人打死。以償夙生命債。故特來相求。請汝明日為我作證傳我遺囑說是我應還他命債。請官廳不必治誤殺者之罪。托畢各自安睡。次日同至街坊。僧前行。其人隨後。見僧之前。有一鄉人挑柴。前頭之柴。忽落墜地。後頭之柴。亦即墜下。其扁挑向後敲過。適中僧之腦袋。立即斃命。鄉人為街坊人。擒送官廳。訊明定罪。其人見其事。與昨晚之言相符。遂將該僧遺囑。向官廳代求。勿治鄉人之罪。免累命債不清。官聞言信因果不昧。命債難逃。遂赦鄉人誤殺之罪。其僧靈魂復至安息國。第三世又投胎為太子。再出家修行。即世高法師是也。以此驗知。業系難逃。如世高法師。前兩世均為高僧。能知宿命尚不能轉其宿業。而念佛法門。可以帶業往生。其殊勝又何如耶。

念佛法門。帶業往生一事。為不可思議功能力用。自古及今。人多懷疑。昔有國王。問沙門(出家人通稱)那先(沙門名)雲。念佛之人。可以帶業往生。此事人難取信。答曰大王。大石置水沉否。王曰必沉。又謂欲令不沉。其可得乎。王曰不可。又謂若以大石。置大船上。運載他方。其可得乎。王領悟曰可。當知眾生有業。必致墜落。如大石置水必沉。念佛之人。仗承彌陀願力。接引往生。乘佛大願船。故得帶業往生。亦如大石置船不沉。可運他方。觀此則自可斷疑生信矣。

更舉一事。以證帶業往生。昔張善和。一生殺牛為業。一日病篤。將欲命終。見群牛都來索命。或以角挑其眼。或以角刺其胸。或以頭撞其背。或以腳踢其身。驚怖無量。喚妻請僧救度。其妻為請一僧。入室告善和曰。不必驚怖。汝今生殺業過重。無有他法可救。但當一心。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可以與汝解冤。可以令汝脫苦。隨我稱念。僧即高聲念南無阿彌陀佛。善和一手執香。隨僧稱念。甫念數聲。善和曰牛去矣。僧勸再念。求生西方。善和益加懇切。又同聲稱念。少頃高聲曰、佛來接我。遂插香合掌。念佛而逝。此即帶業往生之明證也。

奉勸諸人、看了善和念佛。帶業往生因緣。須審察明白。不可錯會。若謂念佛。可以帶業往生生前則恣意作業。依賴於佛。欲待臨命終時。再來念佛。帶業往生。千萬不可如是思想。當知臨終念佛。不是容易之事。若無夙世善根臨終絕對不能念佛。張善和一生殺牛雖惡。前世確有善根。如無善根。即不能要妻請僧救度。亦不能得遇有道高僧。教令念佛。惟望戒惡在先。莫待求佛於後。正好閑時多燒香。莫等臨時抱佛腳。古語雲、臨崖勒馬收韁晚。船到江心補漏遲。

念佛第三殊勝方便。即是可以徑登不退。蓮宗二祖。光明善導大師雲:「余門修行。迂僻難成。唯此法門。速超生死。」娑婆眾生。根鈍障深。發心行者少。即有發心。而堅固不退者更少。或因身見太重。保惜幻軀。稍涉辛勞。恐生妨礙。始勤終惰。工夫不能前進。或因環境惡劣。助道乏緣。正要發心修行。竟生諸般阻礙。無力排遣。遂退初心或因病魔纏繞。四大不得自由或因外魔作祟。現形種種破壞。或因內魔撓亂。忽生異見邪解。古雲:「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此皆退墮因緣。不勝枚舉。

有一精進用功到底。世緣已盡。功業未成。一經轉世。乃有隔胎之迷。竟昧前修。不能繼續。一墮紅塵貪欲便生。仍舊沉淪苦海。不能超拔。余少時。聞前輩僧。說一故事。頗有道理。但未見書籍。今特錄載。以證隔生成退。即蘇東坡學士。相傳為五祖戒禪師後身。才華雋秀。身入宦途。曾娶一妻數妾。沉迷五欲。竟不自覺。因與佛印禪師。為方外交。禪師欲度東坡。一日至其家過宿。東坡遣一妾。入室侍奉。夜間禪師令其妾取七個爐子。用炭火燃著。再取一茶鐺。盛滿鐺水。囑置爐上煎之。水既沸已。亦不泡茶。令置第二第三。以及各爐。次第輪煎。其妾不解何意。禪師則宴坐安然。茶鐺煎久。其水既干。爆的一聲破壞了。禪師含笑。謂其妾曰。夜深可回安寢。次晨東坡問妾。昨晚禪師有何說話。妾即以其事相告。東坡覺悟若不斷欲。必致喪生。如爐上之鐺。水干必裂。但欲習非禪定之力。無由制止。是以東坡晚年習禪。

此土修行。欲求不退誠難。教中十信位菩薩。修習信心。或進或退。名為毛道眾生。如空中毛。隨風而轉。須經一萬劫。修行信心滿足。始得善根成熟。入正定聚。方登初住。得位不退。至十行、得行不退。登初地、證念不退。自此任運進修。念念流入薩婆若(譯一切智)海。而念佛法門。古稱徑中捷徑。如果能生深信。發願求生凈土。力行念佛不輟。命終決定往生。圓證三不退彌陀經雲:「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譯不退轉地。不退有三。一位不退。預入聖流。不墜凡夫地。二行不退。恆常度生。不墜二乘地。三念不退。任運增進。證入如來地。非獨彼國久修上士。得證三不退。即初生彼國。下品眾生。莫不皆然。乃至臨終十念功成。帶業往生者。亦皆得證三不退也。如是殊勝方便。若非彌陀大願。持名奇勛。誰克臻此。


 第五念佛能消業障 
 

一切眾生。自從無始一念妄動。而有無明。從迷積迷。以歷塵劫。起心動念。多造惡業。能為障礙。即障蔽自己佛性業障不除。佛性不得現前。故我釋迦如來。唱此念佛法門。教人消除業障。經雲:「念佛一聲。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何以念一聲佛號。能滅多劫重罪。以發心念佛即是智慧現前。譬如一燈光明。能破千年暗室念佛滅罪。亦復如是。

縱使業重障深。雖然念佛。依舊業識翻騰。妄想雜亂。此皆發心不切。念力不充。所以難敵業障。正未可因此。反不念佛。經雲、多障眾生念佛觀。果能一心稱念。是人當為諸佛之所護念。彌陀之所光照。自得冥熏加被。業障可以漸消。善根日益增長。晉朝奉旨汰僧。帝慕廬山遠公之德。敕令廬山。不在淘汰之列。時有二僧。一系瞎眼。一則跛腳。此皆業障深重之報。恐受淘汰逃入廬山。哀求遠公收錄。依教修持。以終暮年。遠公令發宏願。修持念佛法門。以消業障。瞎眼僧發願來生為大知識。宏揚凈宗。跛足僧發願來生身為國王。興隆三寶。此二僧惟仗念佛功德之力。消除業障。轉生各滿所願。瞎眼僧轉身為永明延壽大師。乃一代高僧。以萬善庄嚴凈土。跛足僧轉身為高麗國王。一生深信佛法。護持三寶。後至中國永明大師之法。於凈土法門盛極一時也。

又昔有屠夫殺豬為業。其妻修持念佛法門。常勸其夫殺生業重定招惡報。當念彌陀名號。消除業障。夫初不信。後經屢勸始從。因其根機淺薄。旋念旋忘。其妻聰利善巧。設一方便。於各門上裝一鈴子。勸夫一聞鈴聲。則念佛一聲。每日如是。聞鈴即記念佛。迨數年後。其夫病故。魂至閻羅王所。依業判罪。罰為畜生。償還命債。飭鬼卒驅入豬胎。鬼卒持叉驅逐。叉上銅圈震響。猶如鈴聲。屠夫一聞。遂即念佛一聲。是時有化蓮華。托住其叉。不觸其身。仗承念佛功德力故。即時往生凈土。此即念佛能消業障也。

業障、乃三障之一。依惑障而造業障。由業障而受報障。你我各各輪迴六道具足三障。若得宿業消除。新業不作。則果報自可不受。我佛教念佛即是改往修來之法。於一句彌陀名號專心繫念不輟。念念心光照著佛號。時時佛光照觸行人。心光與佛光交映。心力與佛力難思。即此可消業障。如日光能破長夜重昏。風力能掃彌天宿霧。

世有發心修行之人不信凈土法門。不肯念佛。縱得五種神通。尚難消除業障。昔有兄弟四人同修異道。各得五通。一天眼通、能見一切境界。二天耳通、能聞世界諸聲。三他心通、能知他人心念。四宿命通、能知三世諸事。五神足通、能於他方往還。自在無礙。一日大兄已知。明日午時。無常到了。兄弟四人。同時而死。乃謂諸弟曰。你們知明日有何事否。諸弟俱答日。明日午時。我四人無常到了。無常者、無能常住。死之別名。兄曰、當用何法以避之。諸弟曰、宜用神通之力。設法躲避。則彼無常鬼卒。(為索命陰差別名)自然莫奈我何。四人商議既定。大兄曰、我乘神力升於虛空。二曰、我以神力潛於大海。三曰、我用神力入於山谷。四曰、我以神力藏於市中。次日各運神力以避死厄。誰知業障未消。屆時四人神力俱失。升空者、則墜地而死。潛海者、為大魚吞食。入山者、被餓虎所啖。藏市者、則因眾人擁擠跌地。被踏身死。四人無一倖免。如憨山大師所雲:「世事由來多缺陷。幻軀焉得免無常。」奉勸諸人。不必貪求神通。只要老實念佛。願生凈土。自可消除業障臨終化佛來迎。永免無常之苦。而證真常之樂。豈不善哉。

業之為力甚大。世間眾生皆是隨業所轉。惟有念佛。可消業障。即八哥之鳥。念佛亦得帶業往生。昔人養一八哥。能學人言。一日僧至其家。念佛一聲。八哥即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聲。僧再念。八哥亦念。迨僧去後。八哥每日常時念佛。其主人以其既喜念佛。即送僧寺。僧實奇之。遂與開導有念念佛。及與無念念佛二種工夫。八哥似有領會。一日僧見其將死。遂與助念。迨氣盡立亡籠內。後僧為埋葬地中。數日地上生一蓮花。僧即挖土。以究蓮自何生。乃見此蓮。生自八哥之舌。後人頌曰。「有一靈禽八八兒。解隨僧語念阿彌。死埋平地蓮華髮。我輩為人豈不知。」當知八哥乃飛禽之屬。因學僧語。念佛尚能往生。舌出蓮華。足為明證。而我等人倫。是為萬物之靈。若不發心念佛。未免上辜佛化。下負己靈。故羅狀元雲:「世上萬般渾是夢。無如亟早念彌陀。」


第六念佛莫求福報

世間有人。發心念佛。不明念佛旨趣。

或問之曰:汝精進念佛所求何事?

則答之曰:為修來世

如是之人。就是願頭打錯了。我佛所以立此念佛法門。乃是為著娑婆世界眾生。備受眾苦。逼迫心身。無法解除。故教人念佛。求生西方。可以離娑婆之苦。得極樂之樂。今念佛不願往生西方。乃願再生人世。享受人間福樂。實為可惜。殊不知人間。萬般皆是苦、空、無常。何有真樂。縱得富貴榮華。得受世間財、色、名、食、睡。五欲之樂。此等快樂。都非真樂。古德雲:「只這色身。誰信身為苦本。盡貪世樂。不知樂是苦因。」

又經雲:「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五欲不除。塵不可出。」若求來世福報。轉生富貴之家。享受福樂。那知人間富貴花間露。世上功名水上漚。只恐福中不肯修福。報終必墮苦趣。其受樂之日短。而受苦之日長也。獅子峰雲、個個戀色貪財。盡是失人身捷徑。日日飲酒食肉。無非種地獄深根。眼前圖快活一時。死後受苦辛萬劫。

念佛、本來可以離苦得樂若不求出娑婆。求生極樂。則身在娑婆苦海。苦終不離娑婆是極苦世界。其苦無量。說不能盡。今按人中略說八苦。舉世之人。皆不能免。

一、生苦。世人都是隨業受報。依前生之業緣。與父緣母緣。三緣和合。中陰身方得投胎。初見父母交媾。忽動慾念。由是流愛為種。納想成胎。處在母身。生臟之下。熟臟之上。中為胞胎。母吃熱時。熱深難忍。幾如鑊湯地獄。母吃冷時。冷觸壓迫。無異寒冰地獄。幽囚十月。臭穢雜處。是名胎獄。又當出胎之時。胎衣脫下。便受風刀割身之苦。故孩兒出世時。便就哇哇叫苦。凡為人者。莫不皆然。

二、老苦。歲月遷流。形容變易。眼花耳聾。發白面皺。身枯齒落。力弱氣銷。凡事不得自由。一切仰賴於人。楞嚴會上。佛問波斯匿王。「大王汝之形容。應不頓朽。王言、變化密移。我誠不覺。寒暑遷流。漸至如此。我念孩孺之時。膚腠潤澤。年至長成。血氣充滿。而今頹齡。迫於衰耄。發白面皺。逮將不久。」如此可見雖是國王。貴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老苦亦所不免。古人雲:「黃金不是千年業。紅日能消兩鬢霜。」

三、病苦人身四大不調。百種病生。世間有一生無病之人。古德雲:「病到方知身是苦。健時都為別人忙。」姑勿論沉痀酷疾。即使齒痛頭暈。則不自在。行坐不安。寢食頓減。以此例知。一切諸病。無非是苦。

三國張飛。性情剛勇。對諸葛武侯曰:我誰人都不怕?

於是武侯掌中書一病字。與他一看。

問曰:這個汝怕不怕?

張飛大聲疾呼曰:噯呀可怕。

足見病苦臨身。即英雄力士。亦復無可奈何。吾人能於病中。一心念佛不為病苦所惱。如是則臨欲命終。百苦交煎之時自然亦有把握。

四、死苦。經雲:「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人身有生。則必有死。生時假借四大以為身。死時則四大分離。喻如生牛剝皮。痛苦萬狀。皮肉筋骨。為地大。津液精血。為水大。周身暖觸。為火大。鼻息出入。手足運轉。為風大。死時風大先離。故鼻息斷絕。手足不動。次火大離時。身發冷觸。三水大離時。屍水流溢。只剩皮包骨頭之地大。諺雲:「白骨山頭化土泥」是也。死之一事。為世人所必經之事。無一人可以倖免。吾人未至死時。當善觀察。世間最大為生死。白玉黃金盡枉然。縱使妻兒相惜。無計留君。假饒骨肉滿前。有誰替汝。我看他人死。我心熱如火。不是熱他人。也要輪到我。古人雲:「紅紅白白莫相瞞。無位真人赤肉團。死去不如豬狗相。即今便作死屍看。」豬狗死時。其肉尚有人要買。人若死時。誰人肯要。

五、愛別離苦。愛即恩愛世間恩愛。莫過於父母兄弟妻子眷屬。最難舍離。總望常相聚會。舉家歡樂。倘若別離。則心如刀割。即所謂千種情懷千種恨。一分恩愛一分憂。殊不知人生聚散。本屬無常。有合則必有離。何須痛苦。古雲:「父母恩深終有別。夫妻義重也分離。人生似鳥同林宿。大限來時各自飛。」

六、冤憎會苦。冤即冤家。憎乃憎嫌。此皆宿業所感。重者結冤構仇。輕者厭憎嫉視。冤憎之人。若能遠離。其苦自無。那知業力使然。欲離偏合。或為父子。或為兄弟。或為夫婦。或為朋友。冤則索命討債。憎則刺激精神因緣聚會。無法脫離。亦如啞子吃黃連(蓮)。有苦說不出。羅狀元詩雲:是是非非何日了,煩煩惱惱幾時休。

七、求不得苦。世間那有十足之人若有不足。則必有求。所求順遂。自必稱心。喜形於色、若求不得。竟生懊惱。日坐愁城。此等都是痴迷不覺。當知得失有定。貧富在天。豈不聞:「世事忙忙似水流。休將名利掛心頭。粗茶淡飯隨緣過。富貴榮華莫強求。」

八、五陰熾盛苦。五陰、乃色、受、想、行、識。五種煩惱之火。焚燒眾生之心煩惱若重。如火熾盛之貌。或依內根外塵。所起煩惱。屬色陰。或依五識。領納五塵。所起煩惱。屬受陰。或依意識。想念法塵。所起煩惱。屬想陰。或依七識。恆審思量。所起煩惱。屬行陰。或依八識微細流注。所起煩惱。屬識陰。前七種苦是別。別指一種而言。此一種苦是總。總括諸苦而說。真是世事萬般皆是苦。何如及早念彌陀

以上八苦。但就人道略說。無論智愚賢不肖。皆不能免。所謂千人千般苦。苦苦不相同。若發願來世再來做人。還是吃苦。豈不是打錯了願頭。我平日教人念佛。一定要求生凈土。方能離苦得樂彌陀凈土。是無有眾苦。但受諸樂。超過諸佛國土念佛之人。不但不可願來生再來人間享福。並不可願身後。生天受樂。以天福亦有終盡。「八萬劫總是空亡。三千界悉從淪沒。」永嘉禪師雲:「布施持戒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不如意。」當知求生凈土。經稱少善不生。多福乃致。省庵大師雲:「言多福。則莫若執持名號。言多善。則莫若發廣大心。是以暫持聖號。勝於布施百年。一發大心。超過修行歷劫。蓋念佛本期作佛。大心不發。則雖念奚為。發心原為修行凈土不生。則雖發易退。是則下菩提種。附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長。乘大願船。入於凈土之海。西方決定往生。」故勸念佛之人。莫求天上人福報。如以明珠。而貿一食一衣之飽暖。豈不可惜。應當願生凈土。如彌陀經。佛勸發願雲:「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


第七念佛能斷煩惱  

煩惱之為害甚大。自有根本煩惱發生枝末煩惱本末重重。頭數無量。世人多將煩惱二字錯解了。以遇逆境。心不愉快。叫做煩惱。不知煩惱二字。乃粗細迷惑心之總名。如貪心、嗔心、痴心、疑心、慢心、邪見心。是六種根本煩惱。能生一切枝葉煩惱。如懈怠心、放逸心、昏沉心、散亂心、無慚心、無愧心、諂曲心、嫉妒心等。皆是枝末煩惱。共有八萬四千之多。以是昏煩之法。而能惱亂眾生真性故名煩惱

煩惱是苦因。生死苦果。苦因不斷。苦果決不能離。一切眾生。皆依煩惱惑。而造種種業。由此惑業為因。定招生死果報。所以發心修行。就是要斷煩惱。而了生死煩惱眾生內心之病。或外身有病。可請中西醫士。用各種藥品療治。而得痊癒。惟此煩惱心病。中西醫士。皆束手無策。一切藥品。皆不生效力。只有我佛醫王。所說念佛法葯。能治煩惱心病也。

煩惱雖多。總分不出二種。一為我煩惱。二為法執煩惱三界之內。六道眾生。二執煩惱全具。何謂我執煩惱。即一切眾生。都執此身。以為實我。不知諸法本來無我。這個身心。乃是五陰積聚所成。安有實我可得耶。

先就外身研究無我。外身屬色陰。是地水火風。四大色法和合而有。皮肉筋骨。歸地大。痰淚精血。歸水大。周身暖熱。歸火大。鼻息出入。一切動轉。歸風大。四大歷歷可指。外身除知四大。何者是我。

次就內心研究無我內心屬受想行識四陰。四陰、不出八個識。前五識。領受五塵外境。是受陰。第六識。想像法塵內境。是想陰。第七識。念念遷流。是行陰。第八識。執持壽命。是識陰。八識界限分明內心舍此八識何者是我。

此中四陰之解。乃指八識。而與諸家不同。諸家以受想行三陰。指遍行五心所中。受想思三心所。識陰總指八個識。余意心法。共有八識心王。五十一心所。何以獨取三心所。而配三陰。故不循舊解。今乃以受陰指前五識。因其受力偏強故。想陰指第六識。因其想力最勝故。行陰指第七識。因其恆審思量故。識陰獨指第八識。因其執持壽命故。四陰分指八個識。可包心王心所。一切心法在內。受想思三心所。亦復不遺。

今於現在身心之中。仔細推求。皆無有我。又復推求過去。而當父母未生以前。若是有我。我在何處。又復推求未來。眼光落地。命終之後。若是有我。我作何相。過現未來。三際求我。無我可得眾生不了無我之理。迷執身心。以為實我。是為我煩惱。能障我空真理。此屬內心第一種大病

何謂法執煩惱。即一切眾生。都執世間所有。諸法以為實法。不知諸法本來不實。如空中華如夢中境。無體可得。須知空本無華。病眼妄見。夢中之境。睡者妄現。何嘗是真實世間所有諸法。亦復如是。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眾生迷執諸相。以為實法。是為法執煩惱。能障法空真理。此屬內心二種大病眾生所執我法。二種煩惱。都由虛妄想念。分別而生。若無方便對治之法。則二執畢竟無由斷除。故我釋迦如來。觀機施教。說此念佛法門。教人稱念彌陀名號。以一念、而除眾念。妄念既除。煩惱自斷。一句佛號。如金剛王寶劍煩惱妄念。喻如劫賊。賊若來時寶劍即舉。賊當自退。念佛之法。亦復如是。貪心煩惱起時。即一心念佛。而貪心自息。嗔心痴心等起時。悉皆如是。專念彌陀。一心不亂。則一切煩惱。自可斷除盡凈矣。

世人多有不信念佛法門。都說稱念一句佛名。有何用處。不知一句彌陀名號。具有不可思議神力。能治一切煩惱心病。如阿伽陀葯。能醫眾病。世間之葯。尚有殊勝功用。以一葯能愈眾病。何況萬德佛名。念之豈不成益。余每當逆境之來。心生煩惱。遂即經行念佛。四步一聲佛號。四步一聲佛號。循環往複。念之數匝。漸覺心地清涼。熱惱自息。又有時事多心擾。更深不能成寐。亦專稱佛號。歷時少頃。即心神安定。便能睡著。無諸夢想。又當寫經之時。一筆一句佛號。一筆一句佛號精神不散。妄念不起。寫久亦不覺辛苦。故每教弟子寫經念佛。依教而行者。頗不乏人。因此而念佛進步。能得真實受用。少起煩惱。由是均信念佛是有莫大之功效。人人果能信此念佛一法。專心稱念。無有間斷。念到心空境寂。煩惱自然無自而生

或曰:念佛求生西方。貪求極樂世界之樂。此是貪心用事。貪是根本煩惱中。第一種煩惱貪心不除。何得謂為念佛。能斷煩惱耶。答曰、貪之名雖同。而貪之實不同。世人貪著世間塵勞之樂。樂必招苦。此貪即是生死本。今念佛貪求凈土極樂之樂。樂能離苦。此貪乃為解脫法。我佛教念佛。正是透機之教。觀見眾生。貪戀世間。色、聲、香、味、觸、五塵之境。念念不舍。以苦為樂。故教人、念念念佛求出娑婆。求生凈土。而得享受極樂之樂。乃為真樂。

佛以念佛求生凈土。離苦得樂。投合眾生厭苦貪樂之心理。乃是以貪止貪之方法。以貪求極樂之一貪。而除貪求塵勞之諸貪。若無此貪。則諸貪無由頓除。譬如止靜之聲。若無此聲。不能遏止諸聲。例如眾人之中。喧嘩混雜。一人高聲喊雲。大家不要說話。其聲一出。眾聲自止。今貪求極樂之貪。亦復如是。不獨無損。而且大益。余平日、或見清凈園林樓閣心生愛慕。即轉念西方。行樹羅網。七寶樓閣。勝妙多矣。不必貪此。趕快一心念佛。求生彼國。或聞可愛之聲。即念西方。寶樹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或顯諸香。即念西方。寶蓮行樹。香風時來。六時無間。或見美食好衣。即念西方。思衣得衣。思食得食。自然美妙。故對色、聲、香、味、觸、五塵諸境。因羨慕西方極樂勝境。而貪心漸息。

今細將娑婆世界。研究一番。具足眾苦。實屬可厭。無一可貪。即以修行論之。娑婆難修。極樂易進。以兩土苦樂對比。乃略舉十種。一者、此土有不常值佛苦。彼土則花開見佛。常得親近之樂。二者、此土有難聞佛法苦。彼土有水鳥樹林。皆宣妙法之樂。三者、此土有惡友牽纏苦。彼土有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之樂。四者、此土有群魔惱亂苦。彼土有諸佛護念。遠離魔事之樂。五者、此土有輪迴不息苦。彼土有橫截生死。永脫輪迴之樂。六者、此土有難免三途苦。彼土有永離惡道。名且不聞之樂。七者、此土有世緣障道苦。彼土有受用自然。不俟經營之樂。八者、此土有壽命短促苦。彼土有壽與佛同。更無限量之樂。九者、此土有修行退失苦。彼土有入正定聚。永無退轉之樂。十者、此土有佛道難成苦。彼土有一生補處。速證菩提之樂。以此而觀。貪求念佛往生。此貪為大貪。即此一貪。可斷貪嗔痴等。一切煩惱之心病。但望人人。都能貪求往生極樂。則對娑婆五塵欲境。自然不貪。雖同是貪心。實未可以一概論也。余曾有勸修凈土一偈雲:「百歲光陰能幾何。勸君及早念彌陀。莫貪五濁娑婆界。極樂蓮邦勝得多。」


 第八念佛速了生死  

世間大苦。莫甚於生死。有生則有身。有身則眾苦所集。老子曰:「吾有大患。為吾有身。吾若無身。夫復何患。」佛雲:「身為眾苦之本。」以此身即是生死苦果無量劫來。捨身受身。不知經了多少生死輪迴六道。易報改形。頭出頭沒。無由了脫。今得人身。須當猛省。切莫因循錯過。辜負此生。古德雲:「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欲度此身。須假修行六道之中。余道難修。一天道、天中著樂。色、聲、香、味、觸。五塵欲境殊勝。被境所迷。不思修行。如世間富貴之人修行二字。竟不喜聞。二阿修羅道。修羅嗔心方熾。多好鬥諍。不肯修行。三地獄道、地獄依業受罪。神識昏迷。不能修行。四餓鬼道、餓鬼飢火交然。呼號求食。不得修行。五畜生道畜生愚痴成性。但知食睡。不識修行。裴相國雲:「整心慮。趣菩提。惟人道為能耳。」我等既得人身。若不修行。未免辜負所生生死何時得了。

生死二種。一分段生死。約外身說。指身形有長短大小。分劑段落。而受生死。二變易生死。約內心說。指心念有生住異滅。遷變移易。亦屬生死三界之內。六道眾生具足二種生死。界外三乘聖人。無有分段生死。但受變易生死。若二種生死不受者。唯佛一人。當知生死是由煩惱所造成的。佛則轉煩惱菩提。了生死涅槃。故不受生死

三界內之眾生。欲求了脫生死。豎出三界則難。橫超三界則易。何謂豎出三界則難。世人若修九次第定。由一定而入一定。次第而升。先修色界。初禪離生喜樂定。二禪定喜樂定。三禪離喜妙樂定。四禪舍念清凈定。再修無色界。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此八是世間有漏禪定若不得第九滅受想定。則不能了脫三界生死。後一是無漏禪定、此九定順序而入。不得超越。故名九次第定。中間經歷無量時劫。九定完成。方能豎出三界。得阿羅漢果。若但得前八種定。未進第九定。終不能了脫生死。如郁頭藍弗仙人。修到非想非非想定。天報享盡。還墮飛狸之身。故謂豎出三界則難也。

何謂橫超生死則易。即是念佛法門往生極樂極樂世界。與娑婆世界。同在一個剎種。此剎種共有二十層。娑婆極樂同居第十三層。彌陀經雲:「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是平橫而過。娑婆眾生念佛功成。往生極樂即是橫超三界。疾出生死。便得圓證三不退壽命同佛。無量無邊。阿僧祇劫。譯無數劫。。蓮花化生即是最後之身。不必再受生死輪迴。除乘願再來。入世利生。則各隨本願。非隨業而受生也。而念佛之人。乃是一念功成。一生事辦。故謂橫超生死則易也。

豎出三界。如蟻子上於高山。橫超三界。如風帆行於順水。又譬如毛笚內生一蟲。笚長成竹。蟲在竹中。欲求出離。若向上咬竹節。咬穿一節。復有一節。努力咬去。未到竹梢。命已先死。此喻眾生。豎修九次第定。求出生死也。若從竹邊咬一洞。洞穿即能得出。此喻眾生。精修念佛法門。橫超生死也。其難其易。不啻天淵。

念佛法門。雖可橫超三界。速了生死。而於臨命終時。是一最大關頭。果然平日信願深切。凈行成就。或得理一心不亂。或得事一心不亂。自可預知時至正念昭彰。一切境緣。不能為礙。則其往生也。如入禪定。一彈指頃。托質寶蓮。業卸塵勞。神棲安養。圓證三不退也。

倘若信願行三資糧。雖然具足。未得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則臨終時。還須道友助念。幫同念佛。助成正念。方得往生。最怕臨終之時。以種種事緣。擾亂其心。打失正念。有礙往生。凡為道友徒眷家屬。當明此理。助念為要。

如在家居士。一生念佛。志願往生。最好將家務以及身後各項。預早安排。交付清楚。或立遺囑。以免臨命終時。有所掛礙。並須嚴囑家庭眷屬臨終之時。一齊助念。不得提起家務。種種情緣。牽絆之事。切忌啼哭。擾亂其心。臨命終時。一念若差。則不能往生關係重大。請勿忽視。深望為眷屬者。當以助道為孝。勿以情愛。而誤往生大事也。凡我等念佛求生凈土之人。當知一生辛勤。收功就在末後一著。當臨欲命終。正是聖凡立判之時節。此時應當萬緣放下。寸絲不掛。一心專念彌陀聖號。求見我佛接引。求生上品蓮台正念昭彰。往生可必。一剎那間離五濁。屈伸臂頃到蓮池。故曰念佛速了生死


第九念佛具足三學 

念佛四種。一實相念佛。依實相理。念法身佛。法身清凈。猶若虛空。遍一切處。實無有相可得。本無能念之心相。亦無所念之佛相。能所雙亡。心佛不二。即心是佛。即佛是心。若念實相佛。則無念而念。念即無念。一心不亂。湛然常住。是為理念

雲棲雲:「念空真念。生入無生念佛即是念心。生彼不離生此。心佛眾生一體。中流兩岸不居。」古德雲:「一句彌陀五十年。分明掘地討青天。而今好個真消息。夜半鍾聲到客船。」此皆明理念工夫者也

觀想念佛。即觀無量壽佛經所說。因韋提希夫人。生忤逆子。名阿闍世。隨順提婆達多惡友之教。奪父王位。囚閉其父。頻婆娑羅王。於七重暗室之內。制止群臣。不得往見。欲令餓斃。夫人送酥蜜麩及葡萄漿。與王飲食。遂得不死。至三七日。阿闍世王問守者。老王猶存否。答曰尚在。即問何人送食。而得不死。守者白言。惟有夫人入宮。及沙門目連富樓那二人。常飛空而來。為王說法。故無法禁止。阿闍世王。聞言大怒。於是提劍欲殺其母大臣月光及耆婆。諫之不聽。遂拂袖而去。於是世王驚懼不敢殺母。乃將母閉於幽暗宮中。不令得出。韋提希悲泣雨淚。遙向耆闍崛山。頂禮釋迦世尊。佛即現身。令其得見。夫人懇切悲哀。禮佛發願來生不願生此濁惡世界。願生清凈佛國。我佛即以神力。普現十方清凈佛國。令其揀擇。願生何國。夫人乃揀西方極樂世界清凈庄嚴。願生彼國。佛即為說十六妙觀。依法界心。觀法界境。以為求生之要。然觀法幽微。修頗不易。先觀落日者。所以標想西方。而令向彼佛也。次觀水。三觀地。四觀樹。五觀池。六總觀。七華座。八像觀。九佛身。十觀音。十一勢至。十二普觀。十三雜觀。十四十五十六。觀上中下三輩。九品往生令其舍劣而取勝也。觀行成就。即得往生彼國。

三觀念佛。即靜坐觀佛形像。先觀彌陀眉間白毫相光。毫相觀成。漸次觀佛面部。以及全身。觀像功成。即能隨身所向。皆得見佛。相好庄嚴

四持名念佛。即佛說阿彌陀經。所示執持名號之法。不假參究。不必觀想。不勞觀像。但一心稱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或加南無(譯皈依)二字。更可表示皈敬之意。念佛之法。貴在一心。口念心念。心口如一。若口念心不念。難成功效。心念不念。此則無妨。還要念念相續。勿令間斷。果然精進不懈。則極樂世界七寶池中。蓮蕊日益增大。蓮花日見光榮。這個蓮蕊雖是無情之物。而有感應冥符之妙。此方眾生發心念佛之時。西方蓮蕊當即標名。勤惰才分。榮枯立見。還有勝劣分明之妙。功行淺深。品分高下。無量往生。不相錯謬。命終往生。即生此華。此華乃脫凡殼之靈宮。安慧命之神宅。古雲:「他年凈土蓮開日。憶得娑婆念佛時。」

念佛之法。易則甚易。幾歲孩童。一教便會。並沒有甚麼奧妙。難則誠難。八十老僧。尚念不好。未得一心不亂工夫總未成功。世人每有以其易修之故。殊多不信。以為修行。必須有秘奧玄妙之法。修之方能獲益。是以近來多有向修凈土僧俗。舍念佛而修密宗者。殊不知凈密同功。凈土清凈三業。密宗則三密相應。實乃異途同歸。何必舍此取彼。餘生平本無門戶之見。初學禪宗。後則兼修凈土。深知禪凈同功。先學天台後學賢首。乃知台賢一致。始學性宗。繼學相宗。了知性相不二。今對密教。亦極信仰。固知顯教是佛所說。密教亦佛所說。我佛觀眾生之機。應得顯益者。為說顯教。應得密益者。為說密教。顯密雖殊。同為對機應病之法葯。故對顯密。同一信仰

余前至南京。及湖南湖北講經時。聞有密宗傳法法師。每每勸人修習密宗。不必茹素。以持戒小乘之行大乘離相。有何持犯。況佛在世。亦許比丘食五凈肉。又雲食眾生之肉。即是度彼眾生。但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