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律法師: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十

圓瑛法匯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2007.9.15——2008.3.9 文殊講堂

第十張dvd

楞嚴經講義》

[辰二 辨定客塵 分二 巳初]

[如來詢究原悟 二 陳那詳答佛印]

[今初 如來詢究原悟]

[爾時世尊,舒兜羅綿網相光手,開五輪指,誨敕阿難,及諸大眾:我初成道,於鹿園中,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眾言:一切眾生不成菩提,及阿羅漢,皆由客塵煩惱所誤。汝等當時,因何開悟,今成聖果?]

這一段,[此佛詢究原悟。欲借昔之客、塵,顯今身境]。這個客是對主講的,這個塵是對空講的。這個客就是所謂的客人,來作客的,客人來作客,作客完了以後就走了也就是來來去去。譬如說:我們到飯店去住一個晚上第二天我們就要離開;那麼飯店主人一樣在那個地方。我們的講堂常住眾是主;來這邊掛單的法師,作個客,一天、兩天的掛單就走了,這個叫做客。這個意思就是說清凈自性是我們的主人,常恆亘古不變的存在的般若智慧一直存在。關於意識心所引起的煩惱,是無所住的,是生滅的、是無常的、是無自性的,就像來我們的清凈自性作個客一樣。我們現在不清楚,以客為主人,把意識心當作是我們能作主的,結果我們活得很辛苦!那麼,這個塵是對虛空講的,譬如說:早上起來打掃的時候,我們打開窗戶,讓陽光射進來,我們一邊掃地的時候,會發現很多的灰塵。所以,虛空永遠不變。這些灰塵雖然遍滿了整個虛空,可是,不影響虛空。所以,這個空也是如如不動;塵,它也是變成生滅的。這個都在比喻什麼?客人主人關係,就是清凈自性意識型態的關係,哪一個是主人?哪一個是客人你要分清楚;哪一個是如如不動心性,如虛空?哪一個是煩惱意識心如塵?這兩個字還有更深一層的意思:客是粗境的煩惱,塵是微細煩惱;客是指見惑,塵是指思惑,所以,有更進一層的含義。欲借昔之客、塵煩惱,這個是顯示生滅無常東西,顯示無自性煩惱意識心。顯見身、境。

[昔之主空,顯今見性],昔之主,剛剛所講的,[主]就是主人它是對客人來說的,客人來作客,當然很快化就會離開。我們的意識心就是停頓一下,譬如說:我們起個貪瞋痴,或起一個善念,做做善事執著一下,又消失了;起個貪念、動個瞋恨心,動一下,又消失了。所以,客是不能久住的,不是像如如不動清凈自性。那麼,空是對塵講的;這個主針對的是屬於身,比較容易看得到主跟客的關係,你像色身來比喻讓你容易了解。空跟塵是對心的比喻,這個就更深一層的。注意這個[空]字,這個[空]字是指虛空,不是指空性的意思,在這裡要特別地注意。顯今之見性,以前的客、塵,來顯示現在的身體的處境;過去的主跟空,來顯示現在如如不動見性

[爾時世尊,即望慈音宣示之時。佛舒兜羅綿,網相光手,開五輪指:舒者伸也,佛前以手],佛在前面用手[擎拳]開[示阿難,現則伸手開拳,要引阿難大眾見性現前。兜羅綿柔軟,佛手似之]。命相學有的人講,當然這是命相啦!:說手比較柔軟的人,命就比較好一點,大家是這樣講,這當然是參考啦!命相學也說:大拇指舉起來的時候,這一塊肉的飽合狀態這一塊飽飽的,飽合狀態的、有柔軟性的,這個人是福報很大,福報大了!當然,撞到腫起來那不算。有的人就是很薄,當然,這是命相學啦,這隻是隨手談一談而已,大家不必太執著這種東西。佛無量劫來,為什麼手柔軟呢?因為佛無量劫來,這個手修了無量的善事,心有無量的慈悲,所以,師父還是一再地強調說:我們要以佛為模範,要柔軟心、慈悲心,我們的兩手是用來造善的,不是要做惡的。

[佛五輪指端,皆有縵網之相,且有金光,故曰:網相光手。誨敕阿難及諸大眾者:乃誨以見性不動,如主],就象主人如如不動,不變,不是像客人來來去去。[如空],不動不像這個灰塵滾滾飛揚。[敕令勿更錯認,客塵動搖之身境]。諸位!這個客跟塵主要的在強調什麼?後面那二個字要畫線,[動搖]的意思。意思就是說:凡是這個緣起生滅的動搖之相都不足取,都不值得你執著。換句話說:如果你體會到這一點,就用無為法修行,無為法就是見一切相總是幻,身心如不動

[我初成道,於鹿園中者:佛在雪山,苦行六年之後,詣菩提場,臘月八夕],十二月初八的早上,[睹星出現,忽然大悟,得成無上佛道。即以自所證之道,轉無上根本*輪,說《華嚴圓滿修多羅教],修多羅,翻譯成中文叫做經,有貫、攝、常、法的四種含義。我們說彌陀修多羅,就是《彌陀經》;華嚴修多羅,就是指華嚴經》;法華修多羅,那就是說法華經》。[小機在座,有眼不見舍那身,有耳不聞圓頓教],小機是指根器比較差的,小根器的,雖然也參加華嚴會上,就是眼睛這樣看,看不到圓滿的報身盧舍那;有耳不聞圓頓教,雖然有耳朵,但是,不懂圓頓大教。所以,不得已前面加一個佛字就更清楚,佛[不得已依本起末],依這個根本的大教,就是依究竟一實相寂滅的華嚴思想。沒辦法,只起起末,就講一些眾生比較懂的,[末]就是簡單的,大家比較容易體悟的。因此,[不動寂場,而游鹿苑],不動寂場是指如來心性世尊證得了一乘大寂滅的涅槃道場,所以,走到哪裡,他都是如如不動,而以如如不動心性,游鹿野苑,就是鹿苑。

[為五比丘說法。鹿園即鹿苑,在波羅柰國境,為古帝王苑囿],[囿]就是養禽獸的地方。[又為帝王養鹿之園。其因緣:昔有國王游獵,無數兵士,各持利器,作一獵圍,圍內眾生,必難倖免。時有二群鹿,各五百隻,其鹿王:一釋迦過去示生畜類,行菩薩道;一為提婆達多。時釋迦鹿王,與達多鹿王言:今國王圍獵,我等以及一切禽獸,身命難保。我與汝當向王請願,救彼身命,汝我二群輪流,每日進貢一鹿,請王解圍。達多鹿王其意,遂至王所,士兵見欲殺之],看了準備殺它。[鹿王能作人語雲],在經典講,人壽有四萬歲、六萬歲的時候,畜生可以講話,不是像現在人壽百歲畜生辦法跟人溝通,也很難!就算現在科學很發達,說這些畜生有時候,也有表達種種的語言,但是,人類要好好去體會,叫做動物行為學。

鹿王能作人語言:[勿殺我。我與王請願。鹿能人語,人皆奇之!又雲請願更奇。乃報告於王,有鹿能作人語,與王請願。王聞亦奇之],這國王聽到也是很稀奇,就允許它進來,[即許入。行禮訖,跪奏雲:大王今日游獵,小鹿大膽啟奏,求王下令解圍,我等當每日進貢一鹿,王可日食鮮味,終身食之不盡;若盡行圍獵,眾鹿必死,王食不及],就是沒有辦法繼續吃到新鮮的肉,所以,這個叫做不及。[以後無鹿可食。』王因奇其事,遂允解圍。一日輪達多鹿群進貢,派一母鹿,身懷有孕,再二日即產。乃求王先派他鹿,待子生後,再往進貢。王怒不許,曰:『汝欲後死,誰願先死耶?』該母鹿即到釋迦鹿王處,哀求為派一鹿,代其今日進貢,俟子生後],[俟]就是等待,等待生了孩子以後,[即往進貢,可以保全其子。釋迦鹿王心中一想:若派其他,殊難開口,若不設法,又負所求,乃令母鹿,在此群中,自往代之]。

所以,到國王那個地方,[至國王所,王問:子來何為?][子]就是你,你來做什麼呢?回答說,[曰:進貢與王充膳。]這個[膳]就是飲食東西,左邊也可把它改成飲食的食這個部首,一個食一個善也可以。[王曰:難道汝二群之鹿,皆食盡耶,要輪汝自己進貢?對曰:二群之鹿,只有增加,王日食一鹿,統計所生,一日不只一鹿]。一隻不止生一鹿,何況王每天只吃一隻。[曰:何為子來耶?][子]就是你,那你為什麼來呢?[乃告以母鹿請願之事,不得不以身代之。王為感悟,畜生是有菩薩。乃說偈曰:汝是鹿頭人],表示你是畜生的人的心。[我是人頭鹿],我雖然是一個人,但是,心像畜生一樣。我們講的:人面獸心。[我從今日後不食眾生肉。遂將群鹿養於苑囿,禁人加害,故稱鹿苑。此處乃鍾靈之地,多有仙人在此修行得道,又名仙苑]。

[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眾言者:五比丘,佛初出家時,凈飯王遣五位大臣,往勸太子回宮]。父親這一方面有三個人跟著去,[父族三人:一、阿鞞],中國話叫做馬勝,[此雲馬勝;二、跋提,此雲小賢;三、拘利],中國話沒有翻譯,[華言未詳;有雲即摩訶男]。這個摩訶經典是有記載的,也是證果的阿羅漢。這個摩訶男還有一故事,說當敵人殺進來的時候,這個摩訶男就請求那個軍隊領導,說希望跟他約好。說:如果我潛入水中,等我浮起來的時候,你再殺我的族人,我們希望能夠有這樣的請求。教官就說:好了,既然這樣講,就讓你潛下這個水池裡面,等你起來的時候,我再開始殺。最多幾秒鐘、幾分鐘你一定要起來!所以,這個摩訶男就潛入水中,因為他頭發很長,他就把個頭發,綁在這個石頭上,讓他不會浮起來。這個族群釋迦族群統統跑光了,奇怪!這個屍體怎麼沒有浮起來呢?後來叫人潛水下去看,這個摩訶男死在水中,把頭發綁在石頭上。這個記載,多少有一文字上的出入,這個是指摩訶男,他是證果的羅漢,為了救族群,可以犧牲自己,有這樣的一個故事

[母族二人:一、阿若多,此雲解本際,又雲最初解;二、十力迦葉,此雲飲光。尋到太子,勸請回宮,太子乃曰:不成佛道,不回本國。]諸位!如果在這裡要準備出家的人,就要發這種願:不見性、不成就道業,不離講堂。他這樣才有辦法住下來。說:滾動的石頭不長青苔。我們常常要參這個善知識道場跑來跑去,那個是很難成就的!所以,如果有了好的善知識、好的道場發心準備出家的,何況三位都是大學畢業的,要把心定下來。

[不成佛道,不回本國。五人太子不回,不得回朝復命,乃隨從太子遊方五載,而至雪山,同修苦行六年。三人不苦行者,乃往鹿園,別修異道;後二人太子受牧女乳糜之供],這個[糜]就是粥。[亦復捨去,而至鹿園。佛演《大華嚴》,雖稱本懷,不契時機],所以,不對機就是多餘的。[尋念過去佛,所行方便事,亦欲開方便門,說小乘法,乃思:誰應先度?悲二仙之已逝];這二個仙人他是在王舍城附近的二位著名的宗教導師,教導人們修習禪定方法,他們一個叫做阿羅邏,一個叫做郁陀迦。這二個仙人已經不在了。[喜五人之猶在,乃至鹿園,為五比丘等,三轉四諦十二行*輪]。為什麼講十二行呢?因為四諦講三次,諸位翻開《表解》二八頁,三轉四諦*輪,三轉四諦,三乘以四就是十二。三轉四諦十二行*輪,四諦簡單解釋一下,我們在《大專佛學十四講表》已經講得非常清楚,簡單提示一下。四諦就是四種真理,此是苦諦,苦,這個世間實實在在是苦的,你不要一直不覺悟,這個世間無樂可言,因為是剎那、是生滅、是無常、是緣起。所以,這個世間真是苦,不但是身苦,還有心靈煩惱的苦。所以叫做苦諦。二、此是集,就是集諦,集諦的意思就是集合一切煩惱就會感應種種的痛苦,業感就會緣起。所以,此是苦,就是世間的果;此是集,這是世間的因,[集]就是集一切的煩惱簡單講:集一切見思二惑等等煩惱,貪瞋痴慢疑等等。再來,此是滅,這是滅諦,我們身心皆苦;有一快樂涅槃,所以,這個[滅]是滅苦的意思,意思是說:一個人證悟了涅槃的妙心,則能離一切苦。所以,[滅]就是滅苦,也就涅槃義。此是道,是指正道,還有三十七道品,[道]就是路,就是可以通,可以通往涅槃之道,所以,此是道。意思是說:你修八正道、修三十七道品,可以通往涅槃,可以度脫生死,此是道。此是滅,是出世的果;此是道,是出世的因。好了,有了苦諦、集諦、滅諦、道諦,就變成世間果,此是苦;世間的因,此是集;出世的果,能得涅槃,此是滅;出世的因,此是道,修八正道,三十七道品,就可以生死、離苦得樂

底下:示相轉,對上根人講的;勸修轉,對中根人講的;作證轉,對下根器的人講的。示相轉是啥意思呢?上根的人一聽到此是苦,就知道苦有逼迫性,所以,不會象世間人這樣子。此是集——有招感性,你只要對這個財色名食睡死執不放,你就有召感痛苦的。而世間人不一樣,世間人不知這一道理有一老闆,他討了個老婆,可是,這個老婆又肥又胖又丑,但是,他是靠他老婆起家的,我們講的被招贅,入贅的。什麼事都作不了主,可是,他又喜歡拈花惹草,他在公司裡面,又喜歡了一個秘書。這個老闆娘雖然又肥又胖又丑,但是,人家家裡很有錢,就派她的妹妹去監督,他就很氣憤了,這是一部電影老闆就很氣憤了!然後,他要交的這個秘書,每次他這老婆都會出現,他就討厭這個老婆,可是又沒辦法離開這個老婆。後來有一次,他老婆生日的時候,他因為交不到這個秘書,又怕被人家搶走,又討厭這個老婆,又肥又丑,然後又沒辦法離開她,他沒錢,他靠他老婆的。生日的時候,蛋糕上面插了幾根蠟燭,就端出來了在這個花園裡面舉辦生日派對,他就出來唱生日快樂歌,他怎麼唱呢?豬~~~你生日快樂!然後這蛋糕拿到他老婆前面,他老婆一巴掌刮下去說:你這個音不會唱正一點嗎?第一個字罵他老婆,那個[祝]把它念成[豬]。眾生他不知道,這個有召感性、有逼迫性,所以,樂此不疲。

道——可修性,意思就是說:上根器的人跟他開示了這個苦、集、滅、道,他就能夠知道要修行。對上根器人來講,這是示相,只要稍微點一下,就醒過來。就像一隻好馬,看到主人拿起這個皮鞭,這一匹馬就跑得很快;根器的人也是一樣,一聽到了正法,他一輩子決定不放三寶,決定不放棄善知識,一定要好好修行。示相轉。再來有一種人叫做中根器的,中根器的叫做勸修轉,佛陀對這個中根器的,就跟人家講說:哎呀!世間是苦的,汝應知世間這個苦從哪裡來?集合貪瞋痴來的,汝應斷;有涅槃是可以證的,可以證悟的,所以,汝應證;有八正道、三十七道品,你應該好好修行,說:汝應修,這是對中根器的。底下是對下根器的,根器很差的,說:此是苦,我已知,作證轉就是佛陀的意思,佛陀自己,這個[我]是指佛陀佛陀告訴他:你要相信我釋迦牟尼,世間身心皆是苦,因為是剎那生滅無常法,所以,你不可能擁有任何東西你也不走任何東西,這個的的確確是苦的,說: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所有的貪心、瞋恨心、嫉妒、憤怒佛陀全部都斷,包括微細無明,我已斷。此是滅,我已證,釋迦牟尼佛做榜樣給我們看,他已經證得佛果,的確是可以證得佛果的。此是道,我已修,你看我就是這樣修學佛道的,是不是?這個叫做三轉四諦十二行*輪。

此是滅——可證性,就濁涅槃是可以證入的、證悟的。此是

翻回《講義》,[一、示相轉;二、勸修轉;三、作證轉。示集諦之相,即見、思煩惱],[集]顧名思義就是集合;苦從哪裡來?就是集合煩惱來的啊,不停的執著來的啊,見思煩惱。[見惑粗如客],如客是什麼意思?容易覺察的意思。[思惑細如塵],這個很難覺察,就像灰塵,有時候眼睛不睜大一點,看不到。[此在鹿園,所說客、塵之義。及汝四眾一句,當指《阿含》會上四眾。佛對之言:一切眾生,不成菩提:即不能成就,無上正覺菩提之道。及阿羅漢者(解見在前),其故何也?皆由客、塵煩惱所誤。客、塵喻粗、細煩惱我執分別,行相不停如客];來作客的一定要走,換句話說:對境界上的執著,其實也帶不走也沒有一東西你可以帶著走。[我執俱生,行相微細如塵]。俱生就是先天帶來的,俱生就是無量劫來存在的,諸位!難就是難在這個地方困難就是難在降伏那個微細習氣你可以寬恕人家,這個你做得到的;但是,要叫你改變你的個性,這個很難!碰到什麼事情金錢的糾紛,你會當作說:唉!就算我前世欠他的,你絕對看得開,稍微有一功夫佛弟子,都沒問題。但是,要碰到跟自己意見、看法不同的,這個時候習氣就會上來。因此這個先天性我執,任運而生,二六時中,修行困難困難在那一剎那有個具體的辦法如果你煩惱時間愈來愈短,那麼你的修行就是正確你把這個情緒的變化縮短到當下。譬如說:以前煩惱個月再來是一天,再來是一個小時再來,一動念,馬上放、舍,著這個沒意義,好!就回歸當下了。在你們內心裡面,你會發現,原諒有寬恕的一面;原諒人家,有光明心性存在,放下生命品質會更好,你會開始享受你生命的泉源,就是般若智慧你不再像世間一樣,同流合污,起貪瞋痴,以為執著叫做快樂。慢慢的領悟到世尊真理、所講的正法。沒有一分、沒有一秒,包括我們晚上作夢的時候,也會夢到菩薩也會夢到我們沒有瞋恨心、也會夢到我們與人和平的相處。所以,念佛的人夢境來檢視自己,如果我們在夢境裡面,仍然嚴重的起貪瞋痴,那麼我們往生便會困難。因為我們臨命終的時候,加上痛苦,是作不了主的。簡單講:我們現在情緒作不了主,臨命終就會很危險!要作得了主,也不是很困難不思善、不思惡,你只要放下我生死沒有關係的,這些不必要的客塵煩惱,每天只管自己,掃自己的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你儘管掃自己門前的雪,儘管注意自己的心動念,掌握了這個方向以後,其他的跟自己生死沒有關係的,就是統統放下。然後,守住一個大原則,物我是一如的,[物]就是指外境,[我]是指心性,外境跟心性,其實本來是同一個起源的,一個如來藏的,這樣慢慢來,一步一步來。

常常講說:為什麼修行不得力?因為方法錯誤。這個方法對跟方法錯,有差多少?那是非常嚴重的!修行方法錯誤我現在舉一個例子,告訴你說方法錯跟方法對,會有什麼差別?在北愛爾蘭有一農夫他是牧羊,靠這個羊群來過活,羊毛、賣羊肉,還有這個羊乳。少許的耕作加上這個羊,靠這個羊的經濟作物來過日子。可是,他有一個困擾,就是這個山區裡面很多的野狼,找不到食物就來偷襲他的羊群,他有時候第二天看,這個羊,這裡死一隻,那裡死一隻。肉沒有全部吃完,咬死以後沒有吃,有的吃一半、有的吃剩一隻腳的。這個農夫、牧羊人沒辦法了,這麼大一座山怎麼辦呢?他就去貸款,把他整座山都圍鐵絲網,圍鐵絲網以後,狼還是沒有東西吃,在山上找不到鐵絲網已經很低了,狼很聰明,挖這個地洞,就鑽進去,狼群一隻一隻一直進去,就咬死了一堆,吃完了從那個洞,回到原位。農夫辦法,就帶著獵槍二十四小時守著,他很累,狼也很累。結果看到這個狼群來,他就開槍,就打,一個晚上有時候打死四、五隻。他就用很憤怒的眼光,把狼當作是仇敵,因為它咬死很多的羊。這個狼群有時候敢靠近,有時候不敢靠近,狼要吃一隻羊很累;主人為了防止這個狼群,很累!十幾年來他損失的羊、他投注的經費,身心俱疲,還是沒有辦法防止這個狼群的攻擊。

後來他去請求一個義大利的,專門叫做生物動物行為學家,專門研究動物的行為的,那個人是專門跟狼群生活的。把野外小隻的狼抓回來,慢慢的養,他要觀察狼的行為,這狼的行為裡面,它有階級的,這個狼群裡面的首領要先吃的。再來,經過打鬥以後,變成狼群的群王,這個動物行為學家跟它們生活在一起。再來就研究狼的嘷叫聲代表什麼,他就開始一直研究,十六年,專門研究狼群的攻擊行為,它的行動。後來這個愛爾蘭去請這個義大利的專家,去請示他,這個義大利的專家還是沒有辦法,後來兩個人一起去請示一個美國黃石公園野狼專家,請示以後,專家告訴他:狼群它是有習性的、有地盤性的。你只要在這一群狼來,你放另外一群狼群的嘷叫聲,叫做宣示地盤,用這種方式,它就不敢入侵。動物的行為它有地盤性、有區域性,它的地盤性很堅強,同時它也不敢隨便的去入侵其它狼群的地盤。農夫就錄了好幾群狼叫的聲音,拿這個錄音帶回去以後,就這個擴音器不定時的播放,把它擴到整個山區。經過幾年,他這樣一放以後,方法對了,中獎!從此以後,沒有一隻狼來咬他的羊群。方法錯的時候,羊被咬死,狼群被打死,花費了多少鐵絲網的錢他就是搞不定它!方法對的時候,一毛錢都不要花,就是買個擴音器播放,從此以後,狼知道那個區域是屬於另外一個狼群的,統統不敢來。我現在回歸到說:修行也是這樣子的,你掌握了對的方向方法對的、正確,了悟諸法畢竟空,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知道萬法空相,就慢慢練習放下……這個就是方法對!如果你一直拜山、一直念佛而不懂得放下,一念提起阿彌陀佛,那就會變成一邊念佛,一邊執著娑婆世界是非;一邊念佛,一邊著相,著這個緣起緣滅的假相。那麼,就是說:雖然你很用功,可是,被牽制住,這個叫做方法錯誤見性就是:生擒活捉不費吹灰之力就像這個生物動物學家一樣,他叫他回去只放一下錄音帶就好你也不必帶槍,也不必圍籬笆,他就方法對啊!諸位!放下萬緣,你的方法就對了!

師父常常講放下有一居士來問:師父,您常常講放下放下我心裡也常常告訴自己:放下放下啊,可是,它就放不下呢!我說:那個放下是打從徹悟的心,了悟能緣的意識心空、所緣的境界空,是這樣子無所在、無所不在的那種放下的心,不是告訴自己:我要放下,這個還是加一個[我要放下],這個不是真正的功夫。真正的功夫是了悟一切法無生,如如不動,見一切法如幻,心悟無生,如如不動,是這樣子放下。我已經舉例子給你聽了,也用了這麼長的時間告訴你,修行方法一定要對,弄錯了你會百千萬劫。

[我執天台宗,所謂見、思二惑。客、塵為三乘人通惑,大、小共斷],大乘小乘共斷,[不斷羅漢尚不能成],不斷就是不斷見、思二惑,羅漢尚不能成,[況無上菩提乎]?連二乘人都構不上。[故曰:皆由所誤。當時所說客、塵,乃喻集諦煩惱,反顯主、空,乃喻滅諦耳]。滅諦就是涅槃,苦、集、滅、道。什麼叫滅諦呢?就是滅苦而成道,叫做涅槃,叫做滅諦。這個滅是滅什麼?滅三界之苦。[今但取能比之喻,不取所喻之法,以客、塵二皆屬動,而喻身境,及緣身境之心;以主、空二皆不動]。主人住在屋子裡面當然不必動,客人來,住了就走了,他要動的;虛空不動的,灰塵是動的。所以,以主人虛空比喻二皆不動。[俱喻見性耳],還是要見性都是比喻見性。[佛問汝等當時,聞說客、塵二字,因何開悟?今成聖果?故問因何開悟,欲今詳敘客、塵、主、空],什麼是客?什麼是塵?什麼是主?什麼是空,要分清楚。諸位!這裡總歸一句話,注意聽!客、塵就是生滅;主、空就是不生不滅,就是這麼簡單放下生滅就是不生不滅。諸位,法不必找,放下就是。[可以例顯身境,及緣心與見性,動不動之義。初如來詢究原悟竟]。

[巳二 陳那詳答佛印]

[時憍陳那,起立白佛:我今長老,於大眾中,獨得解名,因悟客、塵二字成果]。

說:那個時候,憍陳那起立白佛,對佛這麼說:我今是法性長老。為什麼稱為法性長老呢?因為他悟到法性不動,叫做法長老。這個法性,諸位要認識一下,法性長老,證阿羅漢果,叫做法長老,同時叫做福慧上座。所以,在這裡要很清楚的,也就是說:如果是證阿羅漢果的,是排前面的。譬如說:先出家的在前座,後出家在後座,但是,如果他證阿羅漢果,世尊會請他到前面來,到前面坐,不必排在人家後面,證阿羅漢果,可以不必依照戒臘來的,是這樣子叫做福慧上座的,可是,他有功夫了。諸位!跟著佛出家以後,如果他只有沙彌,證阿羅漢果,可以不必受比丘戒,就是比丘。這個證阿羅漢果是不容易的,到目前為止,難啊!連證三果阿羅漢很難了。泰國那個是專修毗婆舍那的,叫做內觀法的,無常觀、數息觀、不凈觀。聽他們泰國來講的,泰國目前有二、三個證三果阿羅漢的,當然這是他們傳過來的訊息了。泰國有多少比丘,幾萬,三果還不是阿羅漢果,三果而已,找不到二、三個。所以,這個時代念佛怎麼行?不好修凈土法門哪行呢?是不是?還是要認真修行

我今長老,於大眾中,獨得解名,因悟客、塵二字成果。悟到了生滅放下,同時就是不生滅。[此憍陳那自陳得悟。他經有雲憍陳如,即阿若多之姓也。此雲火器,以先世],[先世]就是祖先,[事]就是事奉,[火]就是拜火教。[命族故]。命族就是這樣命名的。整句的意思就是:他們的祖先因為是事奉拜火教,而命名叫做火器,所以叫做阿若多。[我今長老者],因為碰到佛了,要不然,也沒有辦法成就了。[因佛在鹿園說法,阿若多最初稱解,成阿羅漢,為法性長老。獨得解名者:阿若多,此雲解本際,名也。因悟客、塵二字之理,得成聖果,此從集諦入也]。憍陳那在佛弟子當中,叫做見解第一;舍利弗叫做智慧第一;目犍連叫做神通第一,他叫做見解第一。

[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畢,俶裝前途,不遑安住;若實主人,自無攸往]。

比喻的非常好!說:世尊譬如說:行客,行客就是動態的,來來去去的這些行客。投寄在旅亭,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旅社。有的或宿、或者是吃、或者是過一宿,吃完了,食事畢,怎麼樣?[俶裝]就是整裝,繼續前途,繼續前進了。不遑安住,[遑]就是來不及,就是無暇的意思,因為他是來作客的,一下子又走了。若實主人,自無攸往,[攸]就是所往。若實主人是指我們的心性;不遑安住是指生滅意識心,自無攸往,實是主人是指如如不動心性。意思是說:如果是生滅意識執著心,應當放;如果是主人,你應當知道,那個是如如不動見性,是作得了主,是主,你就要往這邊走;是客,就放下,舍妄求真,就是這個道理

[此述所解,先解客字,次解塵字。佛以客、塵喻集諦煩惱,即見、思二惑;見惑緣境分別,背覺合塵,粗動不定,譬如行客,投寄旅亭,久緣如宿,暫緣如食,而或之雲者,久暫不定也。此境分別已定,復緣他境,舍此趣彼,如客之宿][宿]就是過一夜、[食既畢;俶者整也,遑者暇也;即整頓行裝,轉向前途而去,不暇安心居住也。若實在主人,喻小乘偏真法性;自無所往,喻法性常住不動]。

[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為客義]。

注意聽!如是思惟就是如是正觀,這個很重要的!如是這樣正確的觀照,很正確知見,如是正觀,不住名客,不住就是剎那生滅東西,如同來我們心性作客的,千萬不要去執著這種東西,不要去妄動,因為它是無住的。住就是永遠存在了!我們這個般若智慧一直存在,明心見性,明本心、見本性,那個如來藏性是我們的主人,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為客,不住,因為它住不下來,剎那生滅意識執著和分別心,就是客。如果你動念,動到了執著念,這就變成客為主了,把這個意識心變成你的主人如果你動分別的念,也就變成易客為主了,就把這個不重要的,變成你生命當中最重要的了。為什麼要念念消歸自性,歸無所得?為什麼要這樣一直重復的講?念念消歸自性,歸無所得,為什麼一直講自性?因為那個才是主啊,成佛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才能成佛

[如是指上文,譬如行客,投寄旅亭等。如是思維,以見惑分別不住名客,以法性常住名主,是我當開悟,以不住者名為客義]。

[又如新霽,清暘升天,光入隙中,發明空中,諸有塵相。塵質搖動。虛空寂然]。

[此解塵字。以思惑任運],任運的意思就是:二六時中都跟在旁邊,任運的意思就是那個習氣——貪、瞋、痴、慢、疑,那個習氣隨時隨地什麼時候要爆發不知道,很難控制的![搖動如塵。塵須有日光,照之可見,故曰,又如新霽,清陽升天]。什麼是新霽呢?就是[久雨初晴],雨下了很久了,這個天突然出太陽,這個就是[曰新霽,清陽者,早晨之日也。日從雲中而出,喻已斷見惑,得見道之智日,升於性天,其智微劣,於法性理,亦惟少分相應]。法性理是什麼意思?就是諸法畢竟空的無生理,意思就是說:法性本空這個道理簡單講就是所謂的無為法,因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所以,法性畢竟空的無生之理,有少分相應,[故以光入隙中喻之]。光射進這個門隙當中一個縫,[隙者,門壁縫障],就是物體裂開來了,[若無日光,不了塵相,譬喻若無見道之智,不見思惑,若斷見惑,有了智光,能覺思惑,於偏空法性理中,微細起滅如塵]。為什麼講偏空呢?偏空的意思就是悟了不究竟,二乘人只斷我空,這個叫做偏空,還有微細如塵。[而法性不動如空,故喻如日光,發明空中塵相。塵之體質是搖動,虛空乃寂然不動,相形而顯也]。這個很清楚的在告訴你:如如不動心性就像虛空一樣的,從來不生、從來不減;從來不來、從來不去來去生滅增減都不可得。所以,這一段你只要好好的體悟,就能了解,搖動的東西,意思就是:只要是生滅東西都不值得取。不管你現在有多少的房地產;不管你擁有多少金錢都是過目雲煙,暫時為我們所用的。

[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搖動名塵,以搖動者,名為塵義]。

所以,只要是生來相就是如此,它就是會搖動的;只要是意識心,它就是搖動的。因此修學佛道,剛開始稍微克制一下那個情緒,慢慢進入三昧正定正念,然後,二六時中更精進。[如是思惟,乃以見道之智,觀察思惟:澄然寂靜,名之為空;飛揚搖動,名之為塵。是我當開悟,以搖動者,名為塵義]。

底下,舉一個公案,[趙州]禪師有一天在掃地[一日掃地次],有一出家人,[有僧問雲:和尚是大善知識,為甚麼掃地?]意思就是說:你是一個開悟聖人,是大善知識,為什麼也在掃地呢?[州曰:塵從外來。]那麼這個出家人,因為他開悟,就問了,[僧曰:既是清凈伽藍,為甚麼有塵?州曰:又一點也。]意思就是:大悟人的心境他是連一點點的動念都不行。連討論都不行,語言文字觀念統統不行!叫做動念即乖。所以,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如果我們不能體悟,這個當下當體即空、寂滅相,任你百千劫追求佛道,猶是外道,誤認為心外有佛故。諸位!心外無佛的,佛在心性當中的。[趙州眼光,爍破四天下,辨客、塵義,析入秋毫]。爍破叫做消融的意思,或者是火光閃動叫做爍,我們說:閃爍、閃爍,這個爍破也可說是照破。四天下,以前人講的東、南、西、北。辨客、塵義,析入秋毫,你看,這個趙州和尚大悟的人,連一點點都不行!

[佛言:如是]。這個就佛印證了。所以,很多人有沒有開悟,為什麼要找見性的人印證呢?因為這樣才不會偏離修行的主題。我們修行的主題是心性,如如不動心性,如果不能體悟到,拿出這個重要的明心見性功夫,心外一直求法,那麼,跟佛道一點都不相應。所以,求印證是很重要的!佛言:如是。答對了![此佛印可其說。佛意只要陳那說出客、塵,主、空,誰動、誰靜,令阿難聞已生信,識得眼中見性不動,身境與能緣識心,搖動而已]。諸位!這一段就是修行關鍵!識得眼中見性不動,身境與能緣識心,搖動而已。這個色身,就是四大——地、水、火、風所構成的;這個意識心,接近神經系統的,一直在感受,一直在領受,一直在分別,一直在執著,到死沒辦法割捨。師父已經講過,說:只要一個人一輩子沒有聽到正法,這個人沒有任何機會解脫,一個都沒有。

[陳那分析,正合佛意,故印可之曰:如是。更有二義當知:一、此客塵之喻,有通、有別。別者,如陳那]憍陳那[所析,以見惑分別不住],[不住]就是不停。[取喻如客,去之猶易,以思惑任運搖動,取喻如塵,拂之實難]。思惑就難了!任意搖動,就是我們卡在那種個性習氣,是很困難的!因此我們要了解,修行的容易處跟困難處在哪裡?修行的容易處,就是你只要見性它就很容易,見一切相總是如;你只要不見性就很困難,因為用什麼心統統不對,有心也是妄,無心也不對;那大悟,有心也對,無心也對。迷了的眾生,有心不對,無心也不對,為什麼?迷惑的眾生,有心,他認為這個意識心就是有心,無心就是什麼都不要想,這個就是外道啊!悟道不一樣,講有心也對,無心也對,講無心就是如如的本體;講有心,有心就是般若智慧心,這是大悟的人。他用清凈心能夠展現出來的。你講無心對,他還是如如不動心性;講有心也對,他是涅槃的妙心,涅槃妙心能起作用,怎麼不能動呢?動者就是不動。所以,這個問題出在哪裡呢?出在悟跟不悟,悟跟迷之間。所以悟者剎那間,迷者塵點劫,問題就出在這個地方。我們一心念佛,總不能不了解佛的心性是什麼,修學佛道變成外道,那你要學佛道變成佛道,應當什麼?應當要明心見性佛道是內觀的,佛性不離心,念佛也不能離開心。念佛以後,煩惱越來越少,你念對了佛;念佛以後,煩惱愈來愈多、愈看眾生缺點是非愈來愈多,對不對?耳根子軟,自己心定不下來,本來《楞嚴經》聽得好好,好好,常常來,常常來,一下子是非、恩怨一來、煩惱一來,不來了,誰吃虧啊?所以,那個願力是很重要的。如果一碰到善知識,碰到正法,或者碰到正知正見,我們要強化自己的信心,不是只有師父而已。要強化信心告訴自己,百千劫難遭遇,泰山壓頂,我都來聽,下冰雹,我打昏了也要來,沒話講,這樣的願力,你已經成功一半了!這二個鍾頭演講,不要說全部都聽得懂,來這裡聽一個比喻一句名言、一個觀念,一改變以後:哇!原來如此!因為你不知道哪一堂課會大徹悟啊!摸索、摸索……突然這個比喻,啪!哇!原來如此啊,我就是佛!就打開你的心扉了。喔!萬法不離自性,萬法唯心現量。以前念: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怎麼念怎麼不懂,現在可知道了;以前念佛沒啥味道;現在一念佛,那個味道甘露,那味道念得出來,因為這一南無彌陀佛,就是你的心性了。

[通者,實則煩惱所知二障,分別、俱生二惑],分別就是後天性,俱生就是先天性,二惑。[隨境生滅,非真常性,皆為客義;以此二障二惑,而能染污妙明,擾亂性空,皆為塵義]。尤其是在這一代的人,要修行就更難!為什麼更難呢?因為五欲六塵太多,現在小孩子網路可以玩整天,可以玩到中風,真的!電腦可以玩整天的,所以,現在的人說要講修行,玩那個電腦可以玩整天,玩那個網路可以玩整天;泡網咖可以泡三天三夜;逛那個名牌,從早上逛到人家店面關門;電視一看,整天整夜,不是象師父大藏經這樣整天整夜,電視一打開就一直看。尤其現在的外境,電視報導的,才小六的小朋友網路,他媽媽說:噢,我這二個弟弟用功,他看什麼?看那個色情的!他打開那個網路,什麼相片統統有,你看,現在這個孩子怎麼修行啊,他媽媽為他用功白天看、晚上看。我們生長在這個時代,要聽聞正法已經很難,要再真正的深入那個三昧正定,就更難,因為三昧正定是能往涅槃的橋梁,諸位!沒有定,是沒有辦法進入涅槃的,用現在一句話來講就是:除非你完全放棄情緒化的東西,否則你不可能進入涅槃佛陀的妙心,是絕對不可能的!佛沒有情緒作用,哪管你有錢、沒有錢,男的、女的,他都一律平等的,他心堅固,如如不動,這樣才有辦法成就佛道。你以為佛道是一種遊戲嗎?語言文字嗎?

有一居士來,我問他說居士,你修哪一宗?他說:我修禪!我說:大居士,禪是什麼意思?他說:禪?禪是無所在,無所不在。我說:就拿你最後一句無所不在,你指出來給我看看,指出來啊!我跟那個居士講:了生死跟耍嘴皮是不一樣的,見性是真槍實彈的東西啊!回去好好念佛他說師父,那無所不在是什麼意思?我說無所不在就是性一切心,一切般若智慧,皆來自於真如自性。他恍然大悟:喔!頂禮師父,感謝恩師開示!是嘛!修行人嘛要老老實實的,不是嘴巴說一套,做一套,說說,也不知道佛的意思是什麼。禪無所在,無所不在,小學一年級也會念啊;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誰不會念?因此,修行真實性的東西,不是搞一搞名相,耍耍嘴皮,讓人家恭維你,說:哎呀!你很功夫!有道無道,自己知道。真的!所以,不能有那種榮譽心作崇:我要讓人家錯認為我開悟我要讓人家誤認為我是真的有功夫這一就不行!悟道的人,你管他別人認不認識;你管別人知不知道,你就活在佛的心性當中,與佛一鼻子孔出氣,你需要人家來認同嗎?需要人家來知道你嗎?要大肆宣揚嗎?這個都是矯揉造作,錯誤,榮譽心在作崇。懷著這個心就不懂佛的心,直心是道場啊!因此我們要誠懇的面對自己,沒有悟,他就是沒有悟;就悟了,你也要默然,知道就好,不要到處宣揚,也不必到處誇大自己,我們就是這樣平實、平凡、平淡自己,生死是自己事,臨命終,這些榮耀用不著的,要記得師父的話!

[二、本科顯見不動,以客、塵皆喻動義,主、空皆顯不動義。佛問客、塵,即密答阿難,寂常心性之求。以客乃不住,喻身境識心;而主人無所去,喻心性常住之義。以塵乃搖動,亦喻身境識心;而虛空寂不動,喻心性澄寂之義。二辨定客塵竟]。

[辰三 正顯不動 分二]

[巳初 對外境顯不動]

[二 對內身顯不動 今初]

[即時如來,於大眾中,屈五輪指,屈已復開,開已又屈,謂阿難言:汝今何見?阿難言:我見如來,百寶輪掌,眾中開合]。

就是這樣子,即時如來,於大眾中,屈五輪指,(法師舉手張開握拳)就是這樣子。屈已復開,開已又屈(握拳後再張開手,張開手後再握拳)。底下,[此佛以手為阿難之外境,以顯見性不動。因上文陳那分析客、塵,主、空,則動、靜分明,要阿難生滅之客、塵,薦取不動主、空之見性耳]。這個[薦]就是直接、直取的意思,薦取就是一點都不彎曲,單刀直入,見性!薦取不動主、空之見性,[故於眾中,屈曲五輪指(又成拳相)],把這五個指頭變成一個拳相。[屈已復開],又開,[開已又屈,以表外境不住]。佛善於說法,用手來比喻生滅。[引起阿難見性現前,令注意也。故問阿難:汝今何見?在佛之意,還是要阿難,向能見處親見天然不動之本體,而阿難乃據事直答:我見如來,百寶輪掌,眾中開合。佛手掌中有千輻輪相,故稱輪掌]。

[佛告阿難:汝見我手,眾中開合,為是我手,有開有合?為復汝見,有開有合?阿難言:世尊寶手眾中開合,我見如來,手自開合,非我見性,有開有合]。

來!把筆放下來,看這裡。你眼睛看到師父的手,對不對?注意聽!見性關鍵在這個地方我先握緊拳頭,諸位你的心有沒有握緊拳頭?(法師握緊拳頭,舉給眾看)。有沒有?沒有,你心一樣如如不動在那邊嘛,很清楚的看到手指頭這樣。好!師父的手再伸開來,你有沒有拉開你的心,再繼續看到這個掌?(法師將握拳手伸開)不需要啊,因為它本來就沒有啊!好!再壓下來,你的心有沒有被師父伸開的手掌變成拳頭而變小呢?(法師變張開的手掌為拳)沒有;我伸開來有沒有變大(拳張開)?也沒有,縮、伸,縮、伸……其實塵自生滅自性不動。知道吧?兩眼無神,不知道該怎麼辦。我這一段再講一遍:佛告阿難你看到我的手眾中開合,是我的手有開有合?這是比喻外塵,有開有合;為復汝的見性是有開有合呢?其實見性根本就沒有開,從來沒有開,哪裡有合?從來沒有合,也不必開。阿難言:世尊寶手,眾中開合,就是說世尊的手自己開自己合,我見如來的手自開合。你看!開、合,而你的見性你的心呢?根本就沒有開跟合,你只是妄動,如果產生了執著,就變成妄動;如果不執著,這個心性就是智慧心,讓它開,自然開;讓它合,自然合,心性怎麼樣?不動,叫做無所住你就抓到修行的重點。開、合,就表示一切天地萬法統統是生滅,有開、有合,只要有生、有滅,不有一東西是永恆的,只有這一件如如不動心性是永恆的。所以,我們要堅持什麼?堅持如如不動三昧一直現前。所以,這個三昧它是需要培養的,譬如說:你以前執著一百件事情,每事必煩惱,現在少了五十件,你進步了!再來,五十件煩惱事情,再濃縮變成五件,你又進步了,五件事情讓你掛礙。到最後剩下一件,到最後說,這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一百,都是數目都是觀念,它根本就不存在的,你悟了!塵自生滅自性不動

在《維摩詰經》裡面,講了很重要的一句話:已過量,超數量,也就是說我們的如來藏性是沒有數量,不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可以推論得出來的,叫做已過量,超數量,超越一切任何的數量,因為你假相會有數量,你對假相說:這是一、是二、這三、這四。這如果是性空的話,空性的東西這一這是為你緣起產生錯覺,說這個是一。如果這個(法師舉起撫尺)磨成粉末狀,那可以變成多少灰啊?千千萬萬的灰塵啊,對不對?一吹,哇!都是木屑的灰。這個一二三四是從觀念來的,叫做已過量,超數量。諸位!要進入佛的領域裡面,不能執著世間任何的——你身上有多少的財產有多少的榮耀,因為沒有這個東西。所以,大悟有什麼好處?你一百億、一千億,大悟的人無妨,他可以救眾生啊,像師父這樣,我可以救眾生啊!沒有錢就安分守已,好好的修行;有錢就大用現有,利益眾生,一百億跟一百塊,對大悟的人心境,完全都是一樣,一百億是空,當然一百塊也是空,那是觀念啊!說:哎呀!師父,沒有錢日子怎麼過?你答對了!就是要觀對這個現實。說:師父我為了這個三餐,也不不去賺錢!對!你答對了,這就是業。你要生存,當然要賺錢!你坐在那邊,錢就天上自己掉下來喔?no!還是得去賺錢啊!但是,要記住,不要被錢賺走了倒是真的。你可以賺錢,但是不要被錢賺走,你能體會師父這一句話意思嗎?你可以賺錢,你可以作主導,錢賺不走你,就是表示你見性。錢賺不走什麼意思?有錢、沒錢,你的心都是樣子,不要讓錢把你的青春走了、你的清凈心賺走了、喜舍心賺走了,為了這個一點點錢,跟人家百般計較,親朋好友反目成仇,怒目相視,何苦呢?何必這樣子呢?所以,大悟有什麼好處大悟好處後面二個字:多多,大徹大悟好處多多。什麼都看得開,天塌下來都是ok!

人家說:啊,師父有一個人在讚歎您!我說:喔,又有一個人懂得做功德了。說:師父那個人批評你,喔!又多一個人替我消災了。讚歎對我、毀謗對我有什麼關係那是你的問題,不是我的。日子如果你能夠像師父這樣的體悟,ok!什麼境界來,都是空的東西,塵自生滅自性不動大悟有什麼好處幸福不必向人乞討,這一句話可是關鍵喔!幸福智慧生,從自性清凈般若智慧生,不必向人乞討:你給我幸福不需要!為什麼?你有智慧。所以,沒有智慧乞丐更可憐,乞丐只是沒有錢,那一些有錢人貪婪不止,那個比乞丐更可憐。他每天都要向人乞討金錢,很辛苦!所以,明心見性,什麼都作得了主。

[佛告阿難者,因其不悟,故呼而告之曰。阿難:汝見我手,眾中開合,為是我手,有開合耶?為是汝見,有開合耶?此佛更向親切處提醒,要阿難於外境與見性,主、客之義,定要分清]。什麼是生滅?什麼是不生滅?諸位!外境是生滅見性不生不滅的,你要用真心修行。所以,師父一直告訴大家:開悟很重要很重要的,因為你見到不生不滅的時候,萬事ok了!活著,所有的意義統統顯現出來,做什麼,什麼都成就。[阿難言:世尊寶掌,在大眾中,有開有合。我見如來,手自開合,非我見性],手自開合就是塵自生滅啊,非我見性,跟本性沒有關係。諸位!如果你也能體悟,手自開合,注意!這一句話就是:萬法本自生滅,不關清凈自性如果你能體悟這一句話,單刀直入放下三藏十二部經典統統通![有開有合。此因如來提醒之後,始覺佛手,開合如客,見性不動如主]。開合如客,見性不動如主,這個要畫雙紅線,這幾個好好的體會。

[佛言:誰動?誰靜?阿難言:佛手不住,而我見性,尚無有靜,誰為無住]?

現在阿難真的開悟了,真的見性了,有一點點訊息了。佛言:是誰在動?是誰在靜呢?阿難現在對心性有所體悟了,阿難說:佛手不住,不住就是生滅就在動態中。佛的手一直在動,一開一合……叫做佛手不住,就是佛的手在動態中,不住就是不停。佛的手一直在生滅的意思,佛的手一直動不停。而我的見性,連靜態都沒有,誰為無住?無住就是不停,就是動。阿難說:佛手不住,而我見性,尚無有靜,我這見性本來就存在,連靜相都沒有,哪來的動?因為動是對靜講的,靜是對動講的,諸位!動、靜本來就是生滅東西。無住就是動,就是不停的動。這個無住不是無所住那個無住,完全不是的,這個無住是動的意思。

[此佛見阿難所答,依稀似是,但未便儱侗放過],[儱侗]就是模糊不清,混同無分別。[還須切實勘驗始得。故即問雲:誰動?誰靜?要知動、靜,較前開、合,更深一層。以開、合易辨,動、靜難明,故問令答,且看當機,腳跟是否點地。阿難見佛手開、合之時,佛手在阿難見性之中,不住如客,而阿難見性,無有開合如主,此動、靜分明阿難已經領悟,故承問誰動誰靜,應聲答雲:佛手開合不住,動也,而我見性,本來不動。但用況顯之詞,初學稍覺難解]。我告訴你最簡單辦法只要你受到假相的影響,動到執著、分別的念頭,就是沒有見性簡單講,單刀直入就是這樣。只要你動到一點點的心,受到外境的干擾、影響,你的心煩惱執著、分別,就是沒有見性,就是不懂清凈自性是什麼。[尚無有靜者:非言見性不靜也,蓋靜必因動而顯,先曾動過,後乃不動],先動後靜,[方可說靜;見性從本以來],那個[從本以來]四個字很重要的,從本以來就是無始劫以來。[不曾動過,未動不須說靜,故曰尚無有靜相可得,誰為無住,猶言何處有動耶?無住二字即動也,正顯即性,非惟離動,而且動、靜雙離,誠天然自性之本定,非由制伏攝念而成]。諸位,不是刻意加一層力道,說:我要剋制、我要忍耐,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是體悟到一切緣起性空,緣生就是無生不需要制伏,心性本來就是不動,非由制伏攝念而成。諸位!制伏攝念而成有什麼壞處?因為就是能所不斷故,制伏攝念而成功夫,叫做能所不斷故,能所不斷就不本性。[凡欲求十方如來,得成菩提之定],菩提之定就是妙性天然之定。[決當以此見性,為因地心。佛但先顯,不與明言,且待請修時,再與指出,必以根性為因心也]。

[佛言:如是]。嗯!答的好!正確

[阿難此時見解,陡然與前不同],[陡然]就是突然,突然與前面不同。[已親領見性不動之義,所分外境為動,見性不動,其理不謬,故佛印可之曰:如是。當知此中,以一佛手,為一切外境之例,既佛手開、合,與見性無干,則凡一切萬事萬境,任其起滅紛飛,皆與見性無干矣]。禪宗有一句話,但無心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但無心萬物只要你萬物執著,何妨萬物常圍繞呢?六塵不惡,還同正覺,就是這樣子了,色聲香味觸法,其實就是你如來藏性所顯現的境界,只是你多一層妄執而已,見不到我們的主人,老是受影響,不肯犧牲,不肯無我,什麼都強佔出頭、佔便宜,煩惱心一起來,就攻擊、傷害,其實跟我見性是無關的。所以,我們給人金錢的時候,更應當給人尊嚴譬如說我是老闆,我把所有一工作人員當作是來幫助,而且他們都是了不起菩薩,來幫助這個常住的,我不會說把他們當作:你就是我們這裡員工![員工]只是個名詞,他們可以自己作得了主,某些事情師父打個招呼。所以,在我這裡做事,真的是很好,我非常的尊重每一個工作人員。來到這裡聽經聞法的,這一佛弟子們,師父把他當作是佛子一樣看待。為什麼?是師父心性當中,所影現出來的一切眾生,跟師父是一體的,任何一個眾生,我都不忍心去傷害他的。我們做法師的,修養要到頂點,明明知道這個徒弟在說謊,都要裝作不知道。說:師父!那您不是姑息養奸嗎?不!他有他的時間跟空間的難處,我能理解跟體會他的苦衷,我不會去戳破他,打妄語他有他的立場。是的,佛弟子應當要自我清醒了。[若人於動中,睹此不動之性,常恆不昧],一般的人,若人於動中,能夠睹此不動之性,能夠了悟如如不動心性。常恆不昧,這個不昧就是功夫,就是培養,不要讓它睡著了。你記得,二六時中,時時刻刻如如不動,分分秒秒如如不動,從這個如如不動當中會產生什麼?產生慈悲喜舍,喜悅的心就出來了,因為他的心不會傷人了。

有一居士來,不管他用什麼心,也是好事我也隨喜。他看到師父就說:哇!師父你好久沒看到,你的面相愈來愈光澤了、愈來愈看了。嗯,那是為你的心像佛,所以看到我好看,我也隨喜了,我就半開玩笑跟他講了:我的心就像佛了,我的心二六時中都是慈悲喜舍了。所以,我的心像佛,面相慢慢就會像佛了;你也可以啊,不止是我,面隨心轉。所以,釋迦牟尼佛他就是什麼?他就是化妝師,他化妝你的心,把你那些貪瞋痴丟掉,存在一慈悲喜舍的心,什麼統統懂得喜悅;什麼統統懂得感恩,不要一股腦子裡面,把所有全世界的人,都當作敵人,什麼人都跟他過意不去,完全都卡死在這個觀念裡面,不可以的!喜悅生命的本質,我們的生命喜悅的,不是苦惱的。[自不至為境所奪矣]!

[此文雙兼直、曲二指],[直指]就是單刀直入,直指人心,明心見性的意思。[曲]就是通過語言文字方便,讓你悟入自性。所以,直、曲。[如果如來但屈指開、合,不形審問,阿難禮拜默領,不分動、靜,何異教外別傳之旨]?這個直、曲,也可以當作是指頭伸直,或者是指頭彎曲成拳;當然這個是相,我們講的是性。所以,[直]是單刀直入叫你見性,[曲]是透過語言文字教化你。如果如來但屈指開、合,不形審問,阿難禮拜默領,不分動、靜,何異教外別傳之旨?那麼這裡,直、曲也可以說:當作是指頭方便來解釋。[因有問有答,故曰雙兼直、曲二指]。[曲]就是方便,用方便讓你悟入自性;[直]就是讓你單刀直入見性;[曲]就是方便說。[而宗門豎指]豎一隻大拇指、[伸拳,發明於人者],啟發心性於人,叫做發明於心,[發]就是啟發;[明]就是心性啟發心性於人,[多本如來舒拳屈指之意],[本]就是依、依靠,多,統統是依靠如來舒拳屈指之意。[令人自見自悟也]。

[昔俱胝和尚]俱胝禪師,[初住庵時,有一尼名實際]比丘尼,[到庵直入],就一直沖進去,腳步沒停。[更不下笠]斗笠,連戴在身上的那個斗笠都沒拿下來。[持錫繞禪床三匝雲:道得即下笠。]說得相應,道得就是:你只要說出來,道出你心中境界。道得即下笠就是:能講到相應,我就把這個斗笠拿下來。[如是三問],道得即下笠。[俱胝無對],因為他開悟。[尼便去。俱胝曰:天勢稍晚,且留一宿xiu。尼雲:道得即宿su]。道得即宿就是住下來,你說得上,我就住一宿。[胝又無對,尼便行],就走了。[胝嘆曰]感嘆的說:[我雖具丈夫之形,而無丈夫之氣!遂發憤要明此事,擬棄庵往諸方參學],要去往諸方參學。以前有一居士來,也是要學樣子他就要學這個,他看了這一公案。他碰到師父,他要學這個,我說:中午吃飯啊!他說:道得即吃!我說:過來,過來!啪!裝什麼裝神弄鬼,搞什麼東東,吃飯去!他嚇一跳,跑開了

有的人不明禪意有一比丘我就很讚歎了,幾年有一比丘來我的客廳,他說師父什麼叫緣起如幻?什麼是佛法我說我不懂。他說:慧律法師佛法你會嗎?我說我不會。他說:哎呀,我問了很多人,他都回答得不好我想來這裡了解一下。他走出那個客廳大門的時候,我說法師!鼓一下,(師父舉手拍掌)。就這樣,這個掌鼓了很大,他:喔!拜一拜,他也拜一拜。知道吧,緣起如幻就是如此,聲音自性,萬法皆如是,緣起即現,緣滅即散,空無自性,就是緣起如幻。

[其夜山神告曰:不須離此,明日有肉身菩薩至,為和尚說法。次日天龍禪師到庵,胝乃迎禮,具陳前事,龍要胝作尼問]。這個天龍禪師就說:你裝作那個比丘尼,來問我這個問題。[胝曰:道得即下笠!天龍豎一指,俱胝忽然大悟。後來道風大振,凡有所問,只豎一指,至臨終謂眾曰:吾得天龍一指禪,直至於今用不盡。要會么?]要會么?就是要不要體會一下呢?[豎起指頭便脫去],生死自在,豎起指頭便脫去,[倘向指頭上會],如果你在頭上會,不知道這個指頭是指塵、外境,生滅,動性的,心性不動;往指頭裡面找,徜向,假如一個人不懂得禪,向指頭裡面去體會,[則千錯萬錯!若能了知豎指屬動,見性不動,則可親見主人翁矣!初對外境顯不動竟]。其實這個一指還有其它的含義,重點是什麼?重點就是絕對,心境一如。知道吧!心是絕對,境其實是絕對,一粒沙是空,是絕對,萬法、無量恆河沙的世界,還是一樣,還是空,一粒沙是絕對,一棵樹是絕對,一座山是絕對,絕對的空。一顆星球是絕對的空,無量塵沙世界都是佛陀所講的畢竟空,若見諸相非相,就是空,無相不空,指頭、大拇指就是絕對,心性絕對,大拇指就是絕對。沒有任何語言沒有任何文字它就是存在,不需要言語,這個指頭就是這樣子,道得即下笠,忽然大悟!以後每一個居士來這裡摺紙的時候、工作的時候清廁所,我看到居士就(法師伸拇指)……他就:喔,師父!您中午吃一碗喔?他就會這樣講。

[巳二 對內身顯不動]

[如來於是,從輪掌中,飛一寶光,在阿難右,即時阿難回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難左,阿難又則回首左盼。佛告阿難:汝頭今日何因搖動?阿難言:我見如來出妙寶光,來我左右,故左右觀,頭自搖動]。

[上科對外境,而分動、靜尚疏;此科就內身],來檢視一下。[而分動、靜則親],你親身體驗。[以內身親為自體,其興見性,動、靜難分。佛要令阿難,更於自身中,親見不動之體,故從輪掌中,飛一寶光,在阿難右,令其回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難左,令其回首左盼。故問阿難:汝頭今日因何搖動?要阿難說出,觀光動頭],看到佛現之光,動了這個頭。[方可辨於見性之動、靜耳]。

[阿難,汝盼佛光,左右動頭,為汝頭動?為復見動?世尊!我頭自動,而我見性,尚無有止,誰為搖動]?

[止]就是靜,我連靜相都沒有,誰在動?因為我們的清凈自性,是遠離動相、動跟靜的,遠離一切相的,是寂滅的。[上科阿難於外境見性,所分動、靜,已蒙印可;此科佛欲就內身勘驗頭、見,誰動、誰靜,看阿難能否於搖動身中,親見不動真體。正脈雲:世人認見是眼],世間人總是把看到的東西認為是眼睛作用。[故頭搖眼轉,宛似見性亦動],好象見性在動。[今阿難因佛上文說破,見不屬眼],它是獨立存在的。[已覺此見,離眼獨立,湛然滿前,自試頭之搖,何干於見?是以直答:我頭自動,而我見性,尚無有止靜也],無有止就是靜了,[誰為搖動。即所謂而我見性,尚且無有靜相可得,如何更有搖動]?

[頭之與見,同在阿難當人分上,今於自身上,能分動、靜,自然較勝從前認眼為見多矣!阿難此時,能於搖動身境之中,分出不動見性,由聞上科,彼無眼者,非見全無,又既能矚暗,見何虧損]?見何所虧?[已領見性脫根脫塵,離緣獨立。又聞陳那解說,客、塵,主、空之義,復明常住不動之義,故一經如來勘驗,能於動搖身境之中,說出不動見性。細究阿難,此時解悟,雖經如來印可,實屬從外入者,不是從內發出,佛但以所答不謬而許之。何以見得,阿難是從內發出?觀下科意請如來,顯出身、心二者之中,發明何為虛妄生滅無常性,何為真實生滅常住性,便知]。所以,阿難在這個地方,稍稍有點悟,還不是大徹大悟

[宗家多向根身,接引學人。昔無業禪師,初見馬祖問曰:三乘文學,粗窮其旨],粗窮其旨就是:大概了解它的宗旨。[嘗聞禪門,即心是佛,實未能了!]這句意思是說:三乘,小乘、中乘、大乘,不是最上乘喔,最上乘就是即心即佛了。三乘文學,就是三乘,小乘、中乘、大乘,所記載的文字,粗窮其旨。窮就是:我大概了解它的宗旨。嘗聞禪門,即心是佛,實未能了。[祖曰:只未了的心即是],就是你所未的心當下空,就是[更無別物。]這個無業禪師說[業曰:如何是祖師西來,密傳心印?祖曰:大德正鬧在,且去別時來。]上面幾個問題其實都是多餘的,自性本來就空。大德!你繼續問就繼續鬧。所以,大德正鬧在,你繼續問就繼續鬧,即心就是佛,沒有東西可以問,沒有東西可以答,你繼續問就是繼續鬧。且去元時來,先離開一下,下次再來。[業才出,祖召雲:大德!業回首,祖曰:是甚麼?業便領悟],喔,原來如此。見性可說、無可答,所有的問都是多餘的,所有的答也都是多餘的。[乃禮拜。祖曰:『這鈍漢,禮拜作么?][這鈍漢]意思就是說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