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律法師: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二十七

圓瑛法匯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2007.9.15——2008.3.9 文殊講堂

二十七張dvd

經文,[複次,阿難,此見又復緣明有見?緣暗有見?緣空有見?緣塞有見?阿難,若緣空有,應不見塞;若緣塞有,應不見空;如是乃至緣明、緣暗,同於空、塞。]

注釋:[此見又復緣明有見]:[緣],在此也是當及物動詞,義為:以……為緣(而有)。此言:這個見性是以明相為緣而有能見之性嗎?上面的[因],是主要的條件,此處的[緣],是次要的條件,為助緣。然而因與緣必須都具足、和合,才能令法生起這一經文,跟前面那一段經文就差很多,你要對照一下,諸位先翻開492頁,先對照經文,說:[佛言:汝言[因緣],吾復問汝:汝今因見,見性現前,有了見性,所以見性現前。此見為復因明有見?因暗有見?在這里注意那個[因]字,這一都是一個[因]。因空有見?因塞有見?阿難,若因明有,應不見暗;如因暗有,應不見明;如是乃至因空、因塞,同於明暗。]那麼,翻過來這一段,就是用[緣]字:[複次,阿難,此見又復緣明有見?用這個[緣]字:緣暗有見?緣空有見?緣塞有見?阿難,若緣空有,應不見塞;若緣塞有,應不見空;如是乃至緣明、緣暗,同於空、塞。]

義貫:佛言:[複次,阿難,此]能[見]之性[又復]為[緣]於[明]相,意思就是(以明相為其生起之緣)。這樣看,看不太來,這生起[見性]之緣那就是說:喔!原來用明相為生起見性之緣。就是假設說:見性借著明相之緣才存在的話,這一句就是這個意思。而[有]能[見]之功能呢?還是[緣]於[暗]相(以暗相為其生起之緣)而[有]能[見]之功能?還是[緣]於[空]相(以空相為其生起之緣)而[有]能[見]之功能?還是[緣]於[塞]相(以塞相為其生起之緣)而[有]能[見]之功能

[阿難,若]見性是[緣]於[空]相(以空相為其生起之緣)而[有]能見之功的話,則當空相之生緣滅去時,見性應跟著緣滅而滅;生起之緣沒有了,滅掉的時候,所以,這個生緣就是生起之緣。當這個空相的生起之緣滅去的時候,那麼見性應跟著緣滅而滅去,因為它是借重明相才存在的;或者是借重空相才存在的。若見性隨緣滅而滅,這個滅就是不復存在了。就是見性如果隨著緣滅而失去了見性,就是這個意思。則當塞相現前時,因為見性已經沒有,不存在了,滅就是已不復存在了。以見性已滅,[應不]再能[見塞]相,然而事實不然,今於空相滅去,塞相生起之時,仍然見塞;說:空來見空,塞來見塞,見性無關於空、塞。由此知能見之性並未隨空相之緣滅去而滅去——因而可知、空相實非見性生起之緣。這里的空相是虛空的意思。故見性非緣空而有。[若]見性是[緣]於[塞] 相而[有],這個塞是對空,空是通達,塞是阻塞。若見性是緣於塞相而有,(以塞相為生起見性之緣而存在),就是在塞相才能見性的話,則塞相之生緣滅去時候,見性應隨之而滅;見性既隨塞緣而滅,則空相現前時,[應不]再能[見空]相(其理同前);[如是乃至]說見性是[緣]於[明]相、或[緣]於[暗]相(以暗相為生緣),凡此,皆[同於]以[空]相、[塞]相為生緣一樣,是不能成立的。

因此可知,見性非是以所見之空或者是塞相、明暗等相為主因。主因就是:為主要生起見性之因,意思就是說見性無關於明、暗、空、塞,這些空、塞、明、暗,不是生起見性的主因,或助緣而生。為什麼?它是獨立存在的,見性獨立存在,無關於虛空,無關於塞相,無關於明相,無關於暗相,叫做迥脫根塵,靈光獨耀,就是這個意思。亦不隨之而滅——能見之性是離一切生滅之緣而仍有自體性的,這一句就是:離塵有自體性佛陀發現了什麼?就是發現了這個:離塵有自體性。那我們隨著塵有意識心,而這個意識心卻是妄。如果是我們的如來藏性,無關於塵現前或者是塵滅去,都不相關。其性非是依外相之因、緣而有,或隨外相之因、緣而無。諸位!這一句話最大的含義是什麼?幸福快樂,要開發來自於心靈的深處,這樣得到的般若智慧知足感,那一種幸福美滿就會變成永恆。

我們今天借重著外在的一些假相,來得到所謂的快樂或者是知足或者是幸福,那麼,這種東西很容易失去的。世間人拼了老命要追求幸福快樂,而且他是永遠找不到佛法發現,真正的幸福快樂,來自一顆般若的心、來自一顆安詳的心、來自一顆明因識果的心,了解說:種善因才能得樂果、種惡因一定得苦果他會守住這個因果法則,在追求快樂的當中,更能守住快樂原則,這個是站在漸次第的角度說。所以,法亦頓亦漸,頓就是你必須悟到萬法不可得,緣生就是無生,一切法本自無生,這樣頓悟、契入。你要進入佛的領域,必須放下所有的次第跟善巧方便,一悟就入如來地。可是,不壞事相的漸次因果,漸次因果就是要慢慢來,就像播種、插秧、施肥、陽光,慢慢我們才有收成,一點都快不了,證悟了無生,可是,不壞事相,他就必須對任何事情、任何的次第不能間斷,他必須負起責任。因此了解佛法的人,他無論在理、無論在事,都非常的圓融,也非常的圓滿,理不壞事,事也不壞理。 

詮論:阿難在說[因緣]時,是把[因]、[緣]合起來說,而實際上[因]與[緣]是有差別的:親者為[因],疏者為[緣];主要條件為[因],次要條件為[緣]。現在也是這樣,你有一顆想要成佛的因、想要修行的因,師父就在旁邊做你的緣、同參道友在旁邊做你的緣。所以,二個條件很重要,但是,最重要的,還是你要有一成佛的心、堅定的心,才有辦法,要不然,親朋好友、善知識也沒辦法的!故佛在破斥時,則將因與緣分開來破,因而顯示見性之性為本具足。本自具足就是,幸福,我們可以從自性當中去開采,不需要假借外緣起。非從外得,亦不外緣而生、而住、而異、而滅。因此一切外境,皆非見性之因或緣。為什麼要學佛?就是生命要自己作主,快樂心性中發。為什麼要學佛?就是幸福不需要別人施捨、快樂不需要別人給予,我們的本性就充滿了幸福快樂安詳不需要任何人給予,他就能過解脫自在日子。因為因緣生滅法,而見性本具,不用再生,故不待因而生,不依緣而有——見性若再依緣有生,則成頭上安頭。所以說:靈光獨耀,迥脫根塵,就是我們的見性

經文:[當知如是精覺妙明,非因非緣,亦非自然,非不自然,無非、不非,無是、非是;離一切相,即一切法。]

我先解釋一遍:當知我們的精覺妙明之本性,絕對不依外在的因,也不外在的緣;更不是外道所說自然;非不自然,但是,因為它本自具足也不能說它不是自然存在的。如來藏性清凈本性,徹底的絕對空性,當他擁有大般若智慧開悟成佛的時候,裡面沒有所謂的非,也無所謂的不非;裡面也不能立一個是,更不能立一個非是。為什麼?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離即同時,注意看這二個字:離一切相,同時,[即]就是當下,當下就是一切智慧般若之法。所以,它這個重點,就是在離的當下就是即;即的當下就是離,這就是佛法的奧妙。

注釋:[非因非緣]:本性非依外因而有,亦非依外緣而生;若依外[因、緣]而生則是依他起性,也就是借重條件存在的,叫做依他起性。然而本性非依他起性,是故非因緣生法。所以,因緣生法就是一定會生滅。又,以依他起性即是生滅性,也就是萬法都是敗壞之相佛法,一念之間必須總觀,才能得到究竟解脫,然本性實不生滅,故本性非屬於任何外因外緣之所能造作。[亦非自然]:本性亦非自然性之[自生自滅];又本性雖一切眾生共有,然眾生而不覺悟;而欲證悟此本有之性,亦須要有知識指示及自修行因緣而非無因無緣[自然]能證得,故說[亦非自然]。也就你要開采這個本自的覺性,要假借種種的因緣。[非不自然]:而本性本具,非屬造作,故非不自然

[無非、不非,無是、非是]:無非、無不非,無是、無非是。這個[無]字要貫用下來。此即言,本性乃[離四句、絕百非]。初學佛法看到這個,實在是無法理解的,離四句、絕百非,簡單講就是離一切相,離語言相、離文字相、離一切心緣相,就是這個意思。絕百非就是講什麼統統不對,禪宗講的:說似一物即不中,講見性是個什麼東西它就不對,它既不是長短方圓,也不是青黃赤白,它統統不是!說似一物即不中。非言語思議、世間戲論可得。[離一切相,即一切法]:佛法不即不離道理能參得透,萬法就盡通。

底下這一句看註解,可是非常重要的:若離一切依於妄情計度之妄相,問題就出在這個地方,妄情計度之妄相,即是一切法之本相。這世間法,誰會教你這個啊?每一個人都教你執著啊!誰會教你說:一切都是妄情、都是計度?簡單講就是說:這個世間發生什麼事情,不用太在乎,因為它一定會敗壞,學佛就是神經不要太敏感,這樣就會解脫了!你什麼都會過敏的話;過敏性體質還有辦法吃葯,你那個過敏性的心靈你要吃什麼葯呢?什麼都很過敏,那你怎麼修行呢?那痛苦沒有辦法停止的。

義貫:佛言:[當知如是]見[精]本[覺]本[妙]圓[明]之性,本如來藏妙真如性,[非]依外[因,非]依外[緣]而有,意思就是說:它獨立存在的,無關於這一些的。因此你一個人活得解脫活得自在,是誰都沒辦法剝奪的,這個就是世尊給我人類了不起遺產有一句話好好的冷靜一下,假設說:上蒼能夠賜給我們禮物,那麼,你認為什麼禮物最好?你有沒有想過?上蒼賜給我最好的禮物就是不再讓我們娑婆世界轉世投胎,這個就是最好的禮物!什麼禮物都不要,你沒有來轉世、沒有來投胎,苦就停止了!你要最好的禮物,它也是會敗壞的。

佛法跟沒有佛法是差很多的,我以前在看美國片的時候,美國在這個公路的旁邊,在等不到車子的時候,她又一個人在走路的時候,等不到車,你看那個影片,她就會那隻腿伸出來,因為影片常常這樣演啊!這是沒有學佛的時候,會覺得:喔!那一隻大腿很漂亮!所以,她伸出來,車子就會停了,還要配樂!如果你把那隻腿鋸下來的時候,放起來放七天,鋸下來,放七天、再放十四天那隻腿要送給你你就死了你不敢要的!當有般若智慧的時候,他就能夠照破這個假相上的迷惑,雖然我們沒有辦法一下子斷掉所有的執著,但是至少不會迷惑到不可自拔。學佛,他痛苦就會慢慢一直減少,那個執著,他就會慢慢的遠離。也不會像世間人,說迷到不可自拔,有的人突不破,就去自殺學佛以後,他那個抗壓性就會愈來愈強,很能接受世間種種的變化。

來到這個娑婆世界你要有個心理准備,這個無常世間,它驟然會突然種種的變化,一下子回去,你爸爸死了,這個你就心理要有準備啊!人好好的,咦?出國沒有回來!身體本來很健康,突然醫生宣布說:癌症末期!來到這個娑婆世界,你一定要有那個很勇敢,去面對驟然、突然來的那種迅雷不及掩耳的噩耗,你才有辦法活得心安安詳解脫,沒有隨時隨地准備這種驟然來的無常,還不能算是一個智慧佛弟子。[亦非自然]無因無緣而自生自滅;[非不自然],以其性本具,非屬造作;其性與相[無非]、亦無[不非、無是]、亦無[非是],究竟離四句,絕百非。若[離一切]妄情計度之[相,即]是[一切法]之本相。

詮論:此為如來總破一切情執:若離一切情執,真如本性即自顯發:一、[非因緣、非自然],此為破凡夫外道之情執;以凡夫執[因緣],就我們平常講的:因緣因緣滅,凡夫還沒有證空,總是認為這個是因緣法。外道計[自然],若離此凡夫外道二計執,即離凡夫外道所行境界。二、[非不因緣、非不自然],此為破二乘之法執,以二乘已證人空,法執猶在;若離法執,即超二乘所行境界,入菩薩境界。非不因緣、非不自然,是什麼意思?也就是說:不能說:它不是因緣法;也就是說它就因緣法。非不自然也不能說:它不是自然,因為本具足自然存在,所以,它本來就是自然。可是,佛講的這個自然,是透過因緣修行發現這本自其然的妙性,不是外道那種卡了一層無明自然,完全不同的境界。三、[無非不非、無是非是],此為破權教菩薩微細法執,而入於究竟實相的境界。因此,佛意為:不但因緣自然(正邪二因)要離;非因緣、非自然也要離;非不因緣、非不自然也要離;無非不非、無是非是亦離。至於離無所離,即諸情盪盡,法法皆真。

諸位!他講來講去就是講離;這一句也是多的。所以,講了愈多,那個離,有時候愈來愈搞混了,放下就是!所以,禪宗它是整個佛教靈魂,當相即道,見處即真,你看講得多麼的簡短有力,不必像說這個教下的,搞來搞去,一直講要離,還是不能離啊!禪宗心法如果不懂佛法的精要就沒有辦法掌握。什麼是禪?佛的心就是禪,佛的心都不能理解,是沒辦法修行的!又,[離一切相]為顯[空如來藏],以離一切相即得諸法空相。六祖講:萬法無有真,離假一切真,離一切相就是離一切假相。[即一切法],為顯[不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就是大用現前。以諸法相雖空,但並非沒有真如之體,依體就可以起用。萬德具足。於此之中,[離]時便是[即],[即]時便是[離],離即不二,即是顯[空不空如來藏]。

又,[離一切相],即是妙奢摩他之空觀;[即一切法],即是妙三摩之假觀;離即不二,即是妙禪那之中觀。諸位!把它列為空觀、假觀、中觀,那個是祖師慈悲,為了讓你漸次第的理解。真正的觀是一觀也沒有,有能觀,它就變成有所觀。所以,這個都是為了破除眾生的迷執,方便說:有空觀、有假觀、有中觀;六祖那一句不是很清楚嗎?本來無一物這本來無一物,那有能止所止、能觀所觀?哪來的空、假、中?無一物,哪裡是空?哪裡是假?哪裡是中?無一物就是絕對的空。絕對的空,不立空、假、中,三觀若成,便成就楞嚴大定是為了解說次第方便,只好這樣講。一切事究竟堅固,斷三煩惱,就是見思煩惱(見思惑)、塵沙煩惱(塵沙惑)、根本煩惱(根本無明);證三菩提,就是真性菩提、實智菩提、方便菩提;是即本經之宗旨

經文:[汝今雲何於中措心,以諸世間戲論名相而得分別?如以手掌撮摩虛空,只益自勞,虛空雲何隨汝執捉?]

注釋:[措心]:[措],置也,舉也,用也。[以諸世間戲論名相而得分別]:世間的戲論名相,為什麼把[名相]上面加一個[戲論]呢?佛有一個定義:凡事無益於生死的,統統名為戲論;不能斷煩惱、了生死的,統統叫做戲論,世間學問,差不多都是這樣比較多,當然世間知識性的東西,也幫助我們很多,包括物理、科學、化學,這個是不可以否定的;醫學對人類貢獻,我們要生存,就必需靠這些了。所以,世間的戲論名相是指[是因緣、非因緣、亦是因緣亦非因緣、非是因緣非非因緣]及[是自然、非自然、亦是自然亦非自然、非是自然非非自然]等四句之說,這些言說,以佛觀之,皆是戲論,類如近世所謂[大腦游戲]。成觀法師這句話得很好,都無實義。大腦游戲師父現在加強一個更深一層的定義,叫做觀念游戲也就觀念,全部都是觀念,無益於解脫大腦游戲就是觀念游戲而已。用這些戲論的名相,怎能如實了知妙明的真性呢?充其量不過增加一些妄想分別而已。

又,宗門所言[四句]者,以現代符號邏輯之橫式表示之,即是:(1)正a是對的;(2)負a是對的;(3)正a及負a兩者皆對(雙亦);(4)正a及負a兩者皆非(雙非)。[如以手掌撮摩虛空]:[撮摩],捉摸。 

義貫:佛言:阿難,此精覺妙明真性清凈寂滅,[汝今雲何於]其[中措心]舉念,[以諸世間]之[戲論]之[名相,而]欲[得分別]妙明之真性?換句話說:用觀念假相、名相,是永遠沒有辦法證入真實境。換另外一個角度說:修行真實的內證功夫沒有任何的言說、語言音聲文字,沒有!要親證到佛性,妙明的真性才能顯得出來。[如]人[以手掌]欲[撮摩]捉取[虛空],然虛空之相,實不可捉持,是故[只]增[益]妄[自勞]累,而無所獲——[虛空雲何]可[隨汝]之[執捉] ?同理可知,以世間的戲論名相,如何能捕捉、觸及妙明的真性呢?

只研讀經典的人、看經典的人,如果碰到事情,一樣跟眾生迷執、擱不下、放不下,那跟沒有看經典是一樣的。諸位!語言文字真實境的,你今天為什麼來聽經聞法?就是為了究竟解脫,你才來聽經聞法的。所以,這個聽經聞法,要更向上一層的提升,才能對得起自己的靈性,千萬不能像世間人迷惑顛倒,死執不放放不下,貪嗔痴無法熄滅,等於跟不看經典沒什麼兩樣!佛法不是叫你來做學問的;佛法叫你來親證如來寂滅的境界,弄清楚這一點啊!不能把佛法當作是學術來研討,那是學者啊;把佛法親證、悟入、契入,這個才是祖師祖師的偉大就是在這個地方學者可以把佛法講得頭頭是道;但是,碰到爭執的時候,學者就比人家執著得更嚴重了,甚至更會批判對方了!為什麼?可以口誅、可以筆伐,他講的這個語言文字美得不得了,但是,是通達內在裡面的煩惱,不是解脫的人心境。反而那個書讀得少的,確實真的做得到內證的功夫,他也沒有流利的口才,也沒有犀利的文筆;但是,他有真實解脫心境,難能可貴啊!佛法的可貴處就在這個地方,無關於學歷,無關於身分,無關於權位,只要你放下幸福就到來,快樂就在你的心中生根、發芽。學佛弟子,某些東西是要堅持的,要堅持深信因果;要堅持放下,那萬法就是莫可奈你何,想要煩惱很難

第10.顯示見性離見

離見就是離一切的知見,就是禪宗講的:動念即乖,你只要有所見就會頭上安頭,清凈自性本自有所見,此見無能見、無所見,千萬不要自心自心。那麼,離見,為什麼見呢?它就頭上安頭,如果見性安一個見,就是頭上安頭;見性離見,清凈自性裡面就是本來面目不需要安任何的意識型態、觀念。所以,我們要了解,見性就是絕對,在這里所謂絕對是佛的境界它是離見第一義諦。第一義諦有二種:一個是離緣第一義諦;一個是離見第一義諦,現在講到:顯示見性離見,是最究竟,要讓你成佛的!所以,這一輩子

要能夠把《楞嚴經》弄通,種下這個究竟菩提種子,這個無量劫來的法身慧命,終將受益,功不唐捐。

經文:[阿難白佛言:世尊,必妙覺性非因非緣,世尊雲何常與比丘宣說:見性四種緣,所謂因空、因明、因心、因眼?是義雲何?]

注釋:[見性四種緣]:依小乘說,則四緣成見:有心、眼、空(有距離)、明(光線)。然佛只是說,若具備這四種緣,便能成就[見](有所見)這件事,而並未說這四緣能生出能見之性;但阿難仍以為能見之性為從這四緣中生出來的。而佛之意為:能見之性本有,若根境相接,根就是內,內根外境。如果根境這樣看得不是很熟,就加二個字:根就是內根;境就是外境,叫做根境,內根外境相接,就接觸了。內外四緣和合之時,便能有所見(看見東西——所謂[成見]),這與阿難所錯解的[見性為四緣所生],差得太遠了。阿難所謂的見,是指看得東西;而佛現在講的見性,是超越一切外緣的。[因空、因明、因心、因眼]:[空],空間,亦即距離;作為能生識的[空間]之緣,不能太近或太遠;太近太遠都看不到。[明],即光明,光源,要有足夠的光才能見。[心],即識,這里指本識,阿賴耶。[眼],即眼根。

義貫:[阿難白佛言:世尊,必]此[妙]明能[覺]之見[性],如世尊方才所說,[非因非緣]所生,[世尊雲何]以前[常與]諸[比丘宣說]:能[見]之[性]須[具]足[四種緣,所謂因空]間、[因]光[明、因心]識、[因眼]根;[是義]理[雲何]與如今所說的不一樣?因為如來方才說見性非從因緣而有。 

詮論:依小乘說為四緣成見生於眼識,而大乘唯識則為九緣成見:根(眼根)、境(外境)、空(距離)、明(光線)、作意(動念,遍行心所之一,五遍行心所裡面的作意)、分別依(依據第六意識)、染凈依(依據第七意識)、種子依(表示我們有無量的潛能)、根本依(第八意識)。

每一個人的潛能都不一樣,有的人上輩子已經書讀很多了,這一輩子來投胎轉世以後,他從幼稚園、讀小學統統第一名讀到大學,念台大還是第一名他就是有那個讀書的種子有的人他就沒有辦法爸爸醫生媽媽大學教授生了一個兒子,不管花多少錢請多好的家庭教師,錢拿了跑去撞球,snooker,每次成績都是最後一名!所以,以前人家在講笑話:有一個人也是念小學,鄉下,從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都第一名,畢業十幾種獎品,因為全校只有他一個,因為鄉村,沒有人要念!你知道嗎?他畢業的時候,領十幾種獎,校長也給獎、老師也給獎、家長會會長也給獎品,反正他一個人統統得啦!這個不是很會念書的。後來這個學校也解散了。如果我們今天講《楞嚴經》,也剩下一個,阿彌陀佛!稱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以後就:下課!馬上就結束了,只剩下一個!

經文:[佛言:阿難我說世間因緣相,非第一義。]

你看!就是世尊因緣相,注意喔!世尊生滅的角度來發揮,只是迫不得已的,眾生根器不夠,所以,非究竟第一義諦,你看!到那個時候,佛就告訴:要成佛,必須進入究竟第一義諦。

義貫:[佛言:阿難,我]往昔為小乘人[說]一切[世間]諸法乃[諸因緣]所生之[相],是為權法,為遮斥外道斷滅善根之無因無緣之自然之說,故是權教,並[非第一義]諦之理。因此不可以把權教誤為實教,第一義諦,講第一義諦就是實教,開權顯實嘛,不再用任何的方便。

詮論:如《大智度論》所言,佛說二諦:一為真諦,二為俗諦。而真諦中又分為了義(第一義諦)以及不了義(權教)。俗諦之說,是為了方便攝引世俗眾生,令得漸漸長養善根,故隨順世俗而說,例如佛亦教在家人五戒十善、修福等生天、人之法,生天,或繼續轉世成人,令離三惡道。真諦是為了真正發心修行的人而說的。但發心修行之人,根智有大小,為中小根智之人,佛即為開示權教,指示化城,此等諸法雖不了義,然而根智不足,亦不堪能攝受如來真實大fa。若為大根眾生如來為之開示第一義諦了義之法,令達究竟。四依止裡面講: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義不依語,這個就是告訴你:修學佛道要依大乘最究竟了義之教,才能成佛。所以,如來在此即說出了如來真正的本意,這種開示是很稀有的,除了在第一義諦了義經中,此外極少看得到。

經文:[阿難,吾復問汝:諸世間人說:『我能見』,雲何名見?雲何不見?阿難言:世人因於日、月、燈光,見種種相,名之為見;若復無此三種光明,則不能見。阿難,若無明時名不見者,應不見暗!若必見暗,此但無明雲何無見?阿難,若在暗時,不見明故,名為不見;今在明時,不見暗相,還名不見?如是二相俱名不見。若復二相自相陵奪,非汝見性於中暫無;如是則知二俱名見。雲何不見?]

我先解釋一下,這一很多人看不太懂:阿難我現在問你:一切世間人說我能看得東西雲何名見?為什麼?怎麼樣才算是看得見呢?雲何不見?在哪一種情形又叫做看不到呢?阿難言:世間人因為有日光月光、燈光,見種種相,我們就稱它能見,就是看得東西。若復沒有這日、月、燈光三種光明,我們就說:看不到東西阿難,若無明時名為不見,這個[無明]就是沒有光線,不是那個無明。如果沒有光線時,我們就稱為看不到,那麼,反過來,也應當看不到暗啊!因為它沒有光線的時候,你就稱它看不到,那現在是連暗你也看不到才對啊;可是,事實不然,當我們失去光線的時候,我們也可以見到暗。

若必見暗,如果你眼睛確實也可以看到暗,只是沒有光,此但無明,這個只是沒有光線而已啊,雲何無見?怎麼可以說他看不到呢?因為見明也是見,見暗還是見啊,見明、見暗統統叫做見,統統叫做看得到啊!阿難,如果在暗的時候不能見明,我們就說這樣叫做不見;現在有光線的時候,我們也是不見到暗啊,還是不見啊,也是看不到暗啊!還名不見,這樣子二種情形,統統叫做不見,看不到,在明的時候不見暗;在暗的時候不見什麼?不見明,二個角度統統叫做不見啊!

若復二相自相陵奪,如果這二種只是暫時的,明來暗現,暗來明去,這個只是二種相互相傾奪而已,非汝見性於中暫無,不關你的見性說在那一剎那暫時沒有,明、暗無關於見性。所以,非汝見性於中暫無,並不是指你的見性在那一剎那暫時沒有,如是則知二俱名見。因此我們要了解,見明也是見,見暗還是見,雲何不見?為什麼你講不見呢?

所以說:這個如果不消文釋義的話,也看不懂

注釋:[雲何名見?雲何不見?]:怎麼叫作[見]?怎麼叫作[不見],沒有見到?[若無明時名不見者,應不見暗]:如果沒有日、月、燈三種光明時,你就把它稱為「不能見」的話,那麼就應該連暗相也看不到,事實不然,我們把所有的燈光關掉,可以看到暗啊!連暗也看不到,才能稱為真正[不能見]。現在暗看得到啊,明來見明,暗來見暗,無關於見性,統統能見啊![若必見暗,此但無明雲何無見]:如果沒有日月光明時,一定還是可以見到暗相,因此那隻說是沒有光明怎能說是[沒有見]呢?因為只是沒有光線而已啊!不壞見性啊!

[如是二相俱名不見]:這么說來,不見明及不見暗兩種相,應該都稱為[不見]才對,而不應只有[不見明]才稱為[不見]。[若復二相自相陵奪,非汝見性於中暫無]:[陵],侵陵。[奪],遞奪,取代。如果是明與暗兩種塵相在互相嬗(嬗〈動〉①本義:緩。)遞取代,而現出有[明來暗去]、[暗來明往]之相,如此則是外塵在來跟去,而你的見性卻是一直都在的,並沒有於明暗之嬗代之中,暫時變為沒有了,而成為[不見]。[如是則知二俱名見]:如是觀察,則知唯明暗有來去見性並無來去見性於[明]來之時[見明],[暗]來之時[見暗],所以不論是明相現前,或暗相現前,兩種情況之下,都能所見,都稱為[見]。

這問題出在哪裡?問題是出在全世界的人都是這樣認為:把光線燈光關掉,他就說不見,見明才叫做見,見暗不算見。要把見到物他稱為叫做見到、能見;要見到暗呢?他就不算,因為看不到東西啊;那隻是看不到東西,沒有光線而已啊,見性繼續在作用,為什麼?見暗啊!這句話重點在哪裡?意思就是說當你眼睛睜開的時候,你也不要受外在差別相所蠱惑;當你眼睛閉上的時候,你內心裡面也沒恐懼感,因為眼睛睜開的明,跟閉上眼睛的暗,或者是沒有光線的暗處,你清凈自性一樣可以作得了主的,無需恐懼的。睜開眼睛不必分別;沒有光線的時候,也不需要恐懼,因為無關於明、暗。簡單講就是:但無心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就是這個含義,它的後面隱含的意思就是這個。[雲何不見]:這么看來,見暗之時怎麼可以說是[不見]呢?

義貫:佛言:[阿難,吾復問汝]:當[諸世間人說我能見]時,[雲何]得[名]為[見]?又[雲何]稱為[不見]呢?[阿難言:世人因於日、月、燈]稱為三種[光]之緣,而能[見種種相,名之為見;若復無此三種光明]之緣,前境全黑,不能分辨種種物象,[則]名為[不能見]。這個是普天下,大家所共同接受的觀念。佛言:[阿難,若無]光[明時]即[名]為[不見者],則亦[應不]能[見暗]境![若]無光明時而仍[必]能[見]到[暗]境者,[此]情況[但]是[無]光[明,雲何]可說是[無見]呢?若真無見,則應連暗境也不能見,才稱為無見。[阿難,若在]黑[暗]中[時],以[不]能[見]到[明]相[故],你就[名]之[為不見]的話;反之,[今]若[在]光[明]之[時],則定[不]能再[見]到[暗相]了,這時是否[還名]為[不見]?按照你的說法,則[如是]不見暗與不見明[二相]應[俱名]為[不見]才對;如此,則世間人便沒有能說[我能見]的時候了!因為明來的時候,你見不到暗;暗來的時候,你也不見明,二個統統不能見,所以,世間人說我能見。就永遠不可能了![若復]了知明與暗[二]種塵[相]只是在[自相]侵[陵]遞[奪],而現有明來暗去、暗來明去等相,並[非汝]之[見性於]其[中]間[暫]時變[無],而成不見;[如是]觀察[則知]明時見明,暗來見暗,於此[二]境現前之時,[俱名]為[見,雲何]復說見暗之時即名為[不見]?

詮論:在這里所牽涉到的,是最基本的概念,也是一切凡夫最基本共有的計執:認為明時見物才叫作[見],暗時見暗就不叫[見],就稱為[不見]或[不能見]。這不只是凡夫為然,連二乘及大乘權教菩薩也是這么認為。現在佛講的首楞嚴大定就不是這樣,超越一切凡夫外道、二乘、權教菩薩,究竟要讓眾生成佛的!二乘法中,四緣成見:心、眼、空、明,一定要有[明],就是一定要有光線,才能成見大乘唯識九緣亦有[明](光線)之一緣。這些都是權教之法,非了義教。若依了義,則無[明]與[暗]之分別,了義就是究竟,了義就是用本性修行,開采不生不滅,初發心即成等正覺修行法,就是依了義教,就無所謂的明跟暗的分別。

俱名為見:明來見明,暗來見暗,所以,無關於見性見性恆常,無來無去,我們的見性一直存在,不會用的時候,它就失去。不依外緣而稱有無,不但不依明緣,且四緣俱不依,煢煢獨立——此是第一義諦。若得如是現前知見,方知見性離根塵識、不依他有,諸位!這個根、塵、識,在禪宗裡面講,統統叫做塵,塵自生滅自性不動,這個就是十八界統統空,無一法不空大悟,悟到什麼?悟到無所得,念念消歸自性,歸無所得,它就是在告訴你:沒有六根、沒有六塵、沒有六識,《心經》裡面講: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耳鼻舌身意,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這個不是講得很清楚嗎?三六一十八統統空,只存如來藏性。因此要了解,所有的宗派,統統要叫你成佛;不要講到成佛那麼遙遠,你這一輩子能夠聽到大乘佛法一句一字或者是一語,都會終身受用的!所以,這個見性是離根塵識,不依他有

是故本自圓成,注意這四個字:本自圓成,那你為什麼要讓它變成缺陷呢?就是一直動執著念頭;息滅貪嗔痴,名為沙門什麼叫出家?息滅貪嗔痴。那麼,換句話說:換另外一個角度說:不息滅這個貪嗔痴,這個有違佛的教化。因此出家人他的重點就是降伏自我,沒有貪嗔痴;在家居士呢?有能力的可以達到這個,但是,聽經聞法,任何一句他也很受用,因為這個貪嗔痴,不論出家、在家,他都有。因此,學佛目標定了以後,就了解:喔!我們本自圓成的清凈自性,體用恆常。在這里,體即不生滅,用即不可思議,叫做體用恆常,非暫有無。不是暫時的有或者是無,暫時有,那不是真的有;暫時無,也不是真的無。我們現在體用不出來,而這個用是思議、是生滅法、是語言、是文字、是爭執、是鬥爭,所以,我們那個不思議的業用、不思議的妙用,用不出來,不證悟到如如不動本體,則沒有妙用,體用是一如的,體用是不二的,依體起用,攝用歸體,體用不二,體用一如,這個是非常重要的思想

那個打破無明煩惱、打破所知障礙,是很重要的!我們因為有煩惱障,不能證得涅槃;我們因為有所知障,所以,不能證得菩提煩惱是什麼?就是妄執這個四大為我,所以,每天就是為了這個色身,衣食住行,他就一直煩惱,玩了全世界,還是煩惱所知障就是後天所學習的,叫做所知所知道的反而變成一種障礙,因為菩提無知無所不知;而你有知就是知見立知。所以,我們從出生,他就是一直學習。悟了以後,所有的學習變成很好的工具,他心境一如,可是,他書讀得多,可是妙用現前,妙語如珠。如果我跟師媽二個人都是大徹大悟,假設說啦,你請誰講經呢?當然請我啰!因為我書讀得多啰,善於表達。悟了也能講,他懂得心體;可是,後天所學習的知識,他少。所以,你作一個法師,如果你也懂得物理、懂得科學、懂得美妙的語言,善於形容,有自信心,有知識性,就很容易折服聽經聞法的眾生如果你一上台就說:念佛不念佛就是業障!那底下問說:我為什麼要念佛你說:你念佛好了,問那麼多做什麼?你也不能服人家,要你講出一個,又講不出所以然,因為書讀得又少!講起來的時候,人家信徒還沒生氣,我們做法師的就先氣得臉紅脖子粗!因為他太多了!這里就可以看到,語言文字知識很重要佛法有一樣不是重要。

經文:[是故阿難,汝今當知:見明之時,見非是明;見暗之時,見非是暗;見空之時,見非是空;見塞之時,見非是塞;四義成就。汝復應知: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雲何復說因緣自然,及和合相?]

師父先解釋一遍:說:是故阿難,汝今應當知道,在見明相的時候,見性絕對不是明相;當見到暗的時候,這個見性絕對不是暗相;當見虛空之時見性也絕對無關於虛空,也絕對不是虛空;見塞相之時見性也無關於塞,這非明、非暗、非空、非塞,獨立存在的見性,四義:這四義就是:非明、非暗、非空、非塞,這四種義理很清楚了,成就了離緣第一義諦,離開了這些外緣,無關於明、暗、空、塞這些外緣。更進一步的是離見第一義諦,就是我們十番顯見的最後一番:顯示見性離見。汝復應知你現在更應當知道;底下有二種解釋,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當真見見到了妄見之時,真見絕對不是妄見。見猶離見,就是真見是離開一切妄見的,是一切妄見所不能及的,這個就是一種解釋。

另外一種解釋:見見之時就是:當修行人以觀行力而照見了見性這個時候就是我們親見到見性之時;所以,第一個[見]是親見;第二個[見]就是見性當我們親見到見性之時,見非是見,就是:此所見到的,猶非是真正的見性。所以,第一個就是:我們所見到的,見非是見就是:我們所見到的,仍然不是真正的見性。見猶離見,見不能及,意思就是:真正的見性猶且離於能見,叫做見猶離見,真正的見性離於能見,及一切見所不能及的。所以,見性是離見,離於能見、所見,無有能所,只要能夠離能所,就叫做真見,所以,見猶離見,見不能及。汝復應知,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雲何復說因緣自然,及和合相?哪裡更可以說是時方便,對二乘人、凡夫講的因緣法?或者是更談到什麼外道自然?還講什麼和合相、不和合相?這個和合相,底下一定會有一不和合相,這經文就少掉這幾個字:以及和合相與非和合相?

注釋:[見明之時,見非是明]:當你見到明相之境的時候,此能見之性並非是所見的明相。莫把[所見之塵]當作是[能見之性],否則即是[以六塵緣影為自心相]。這句話什麼意思?用照相機,以前的底片就是這樣子,就是一照的時候:啪!這個照一棵樹,一棵樹影像留在哪裡?留在底片,這底片表示我們的意識心,我們看到照相機一照,一座山照在攝影機裡面,攝影機底片,這個就是六塵緣影為自心相。把外在緣起假相,當作是:這個就是真實相,這問題就是出在這個地方。所以,我們心靈所緣的,其實是不實在的,所以,每一分、每一秒他都在錯覺;我們每一分、每一秒,都在生命當中有一種期待,引頸期盼,希望嫁一個好先生;希望更有錢;希望有房地產,而不知道這些都是夢幻泡影的。可是,我們又是人,活在這個世間又不不去面對,這個就有許多的無奈!底下說[以六塵緣影為自心相],所以,我們把緣起東西看來,就變成自己心所顯相的東西,我們看到的就是底片的假相,而認為那個是真的,不知道那個是心,以心緣心的假相

[四義成就]:[四義]即見精離於四緣(明、暗、空、塞)的道理,亦即:見性離緣,因而成就了離緣之第一義諦。[見見之時,見非是見]:當修行人以觀行力而得照見[見性]之時,此所見者猶非是真正的見性。[見猶離見,見不能及]:真正的見性猶且離於能見,乃一切見所不能及:見性離見,離於能見、所見,無有能所——若離能所,而朗朗鑒照,斯則真見。諸位!沒有親證到這種功夫,究竟解脫的,不管講到死去活來,他都不知道這個是什麼,他仍然會把它化作一種觀念意識想像,把如來的親證的真實境,化作一種語言文字觀念來言說、來描繪;也沒辦法,講只能這樣講,要契入就得功夫了!不能停留在語言文字相;可是,要講經,它就是這樣啊,只好假借這個語言文字的橋梁,契入真如實相的如來藏性,否則沒有辦法,沒有一個善巧方便,也沒辦法入啊!

[雲何復說因緣自然,及和合相]:若了妙明之見性是離於能見、所見,那你還說什麼見性是由因緣而有(二乘、大乘權教菩薩境界、乃至初學佛法的,都認為這個是因緣)、或自然而有、無因無緣(外道境界),或和合一相(凡夫境界)呢?此「和合一相」即《金剛經所說之一合相。諸位!這個一合相、和合一相,有事跟理來講;而《金剛經》裡面真正一合相是不可說,是講得很清楚了,真正的一合相,那就是絕對心性無所不合。這一合相就是:把這個元素湊起來,譬如說我這個色身,這個事相的一合相;把這個講堂,鋼筋、混凝土湊合起來,這個一合相,一棟建築物,這一合相,這是事相來講的一合相,那麼,理上來講的話呢?理上來講,一合相不可說,究竟心性是真正一合相,而凡夫貪著其事,他貪著有一合相這個東西就把一合相如來藏性,化作一念觀念來理解、來體悟。所以,凡夫語言文字裡面,他一直講,永遠就沒有辦法進入,也只有用這種善巧方便,要不然沒得悟;連這個善巧方便的橋梁都沒有,那就更慘了!所以,也只有這樣子,能夠接引眾生

義貫:佛言:[是故阿難,汝今當知]:當你[見]到[明]相[之時],此能[見]之性[非是] 你所見之[明]相,是故,莫把所見之塵當作是能見之性,因為塵有來去、明暗,見性沒有。所以,莫以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而一切眾生都是攀緣塵,當作那個即是自己的心,心裡所影現的,無非都是六塵的影像當你[見]到[暗]境[之時],能[見]之性亦[非是]你所見到之[暗]塵;復當你[見]到[空]境[之時],能[見]之性亦[非是]你所見之[空]塵;當你[見]到[塞]境[之時],能[見]之性亦[非是]你所見之[塞]塵。見性為究竟離於[四]緣(明、暗、空、塞)之[義]理決定[成就,意思是,簡單講:見性無關於明、暗、空、塞之義理,完全無關;也可在這明、暗、空、塞裡面顯現見性。因而顯示第一義諦離緣之理。

此外,[汝復應]更進一步了[知]究竟無上甚深的極理:當修行人以觀行力而得親[見]能[見]之性[之時],此所[見]到之見性,猶[非是]真[見],以此見仍有能見及所見之對待故;真正的能[見]之性,[猶]且[離]於一切[見],離一切見,換句話說:頭上絕對不安頭。諸位!猶且離於一切見,就是離一切微細的動念,在這個,完全大菩薩才有辦法,只要立一切微細的見,禪宗講:動念即乖,就是這個意思,連動到念都不行!動什麼念?動到微細的能所、微細執著,乃至於你沒有表現出來,沒有表現出在這個形體外的,你只要內心動念,那一念就是,那一念就是沒有離見,連動念統統算喔!你可知道,佛的功夫可不是一般!非能見、所見,離於九法界一切能所,為什麼你會有能、有所?因為你動念,你如如不動它就沒有能所。這個如如不動還不是用說的呢!這個如如不動是親證到諸法畢竟空相的解脫心靈狀態,還不是刻意說:我要如如不動……這個又是知見立知,你想要如如不動的這個念,它就知見,還不是真功夫呢!煢qing獨立而不改,遍照一切,乃有限的[見]所[不能及],唯有頓離能所,方能契悟,惟證方知。若了見性究竟離一切緣,乃至離能見所見;[雲何復]能[說]見性是[因緣]而有、或[自然]而有,[及和合]一[相]而有等,凡、外、權、小境界

詮論:此段經文顯示見性離緣、離見,離緣第一義諦,離見第一義諦,離緣就是先放下外面的根跟塵;離見是包括內在的動念,最微細的動念,要如此的理解。離緣就比較初步的功夫,無關於根、塵;離見就是很深的三昧,就是首楞嚴三昧了。離緣之見性是絕於一切對待的,沒有根與塵。更無能所之對待,故是一真之見;若有對待,則成二法,二法則是生滅之法,佛法圓滿法。是故真見非是見聞覺知之見精,諸位!在這所說的第二月,就是見精,那麼,一開始只好先指出見精,離緣第一義諦;最後純真的見性,就是離見第一義諦,這是沒有辦法的,你還不著見精,你哪來的純真的見性呢?你要見到真月,就必需要從見精慢慢的去討論。見精在這里的定義:帶有少妄的真心你要如是體悟,那就接近第二月。帶有少妄,少許的妄的真心,就是已經接近真月了,要這樣來理解,這是見精。

見聞覺知即有對待,所以,眾生是能所不斷的。且見精亦有能所故。見性更非明暗空塞等之妄見。[真見]是本覺真心,猶如真月,為圓成實性。圓成實就是圓滿成就,[實]就是不假,它是真實性的東西圓滿成就真實之性,叫做圓成實性,無一法不實。所以,做人太假,沒有辦法修行的,做人要真實。[見精]是依他起性,如第二月;[妄見]是遍計所執性,如水中月。[水中月]旁邊寫:完全都是影像眾生統統在撈這個水中月啊!在座諸位!如果我們在享受五欲六塵當中,仍然一直到死沒有辦法覺悟就叫做水中撈月。換句話說:我們用有限的生命要去追求這個無窮盡的色聲香味觸法的外在慾望,是不可能的!我們的生命太短了,無窮的宇宙,色聲香味觸法的塵境太多太多了,你沒有辦法攀緣得完。

有一個人,她說:她一輩子要去坐什麼?要去坐那個豪華游輪,結果她是真的去坐豪華游輪了。這是外國人,我看這個報導的,她的先生就是很疼她,就帶她去坐豪華游輪。結果不坐還好,坐那個豪華游輪以後,哇!不得了!她得了一種怪病,她航行了七天七夜,回到家以後,開始怎麼樣呢?不管她所站的地方,她都認為在搖動,她先生帶她去看醫生看了幾年都不會好,每次要上廁所的時候,跟她先生說:門不要關,我好怕!她先生說:你怕什麼呢她說你看!連廁所都在搖啊!她就豪華游輪那一種海浪搖晃的感覺,回來以後,叫做豪華游輪癥候群,就得了這種病,就開始走路也說:老公老公!這個路在搖!每次她先生去上班以後,鈴聲當~~~她就嚇一跳,趕快衝出來外面;因為外國都有小小的那個草皮,衝出來以後,她自己說:還好!地震!而治了幾年都治不好!本來我也想去坐一下什麼叫做豪華游輪,看到這樣報導,喔!怎麼講堂在晃?不敢去,好好在床上睡覺就行了,為什麼要跑去那裡呢?你看喔,她才玩一次,七天七夜,治療了多少時間都不會好;當然這個是很少人會樣子啦!還是特別貴呢!

現在的旅遊大家都說很慘!要去北歐二十萬!現在旅遊業慘不忍睹,物價一直狂飆,像今天來講,說很多的建築業統統停,鋼筋漲價、水泥漲價,統統漲,漲到所有的東西,連那個衛生紙都被搶光了,因為衛生紙漲得很嚴重,全世界都在漲啊,美國也是、歐洲也是受不了!說那個公園,只要放衛生紙,那個工人就說:放了十分鐘,整捆喔,那個滾筒式的整捆衛生紙,都不見了!是這么慘,是真的!說那個公園沒有人敢放衛生紙,到這種程度你看看,漲到這種程度!叫我們怎麼活下來啊?那怎麼辦呢?不知道呢!那些老師也哀哀叫了,那個老師以前都開車,台灣愈來愈環保,後來油價上漲,開摩托車;後來油價又受不了,因為老師沒錢,一大早,五、六點就騎腳踏車,真的!或者坐捷運的,沒辦法了,物價飆到這種程度,全世界的影響很大的,因此我們要知足了。

經文:[汝等聲聞,狹劣無識,不能通達清凈實相。吾今誨汝,當善思惟,無得疲怠妙菩提路。] 

注釋:[狹劣無識]:[狹劣],指心量狹小低劣,以聲聞人不發四弘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等等,趣求無上菩提故。[無識],指無智慧聲聞人沒有平等大慧。[清凈實相]:此指如來藏妙真如性。[吾今誨汝]:這是指如來開示修行應先依於聞慧。諸位!這個聞慧,思慧、修慧,聞法要列為第一。師父是怎麼樣勉勵大家的?無論你發生什麼事情這一輩子,你要把聽經聞法列為生命當中的第一要務,就是這個道理。這個聽經聞法,在短暫的時間內,他便能吸收最多,師父把三十多年來的心得,濃縮在這二個鍾頭裡面告訴你。所以,我們那個大學教授說:你們有機會一定要去聽演講,因為那是人家心路歷程殺出來的一條血路,是多麼可貴的經驗啊!我們念大學的時候,只要有因緣,我們就去請那個專家來演講,為什麼?這樣快啊,你不要以為,關在家裡自己k會更快,我們教授講的:你錯了!在家自己k,反而更慢,因為k不爛,搞不來!(笑)反而好像從很遠地方來聽經,看起來好像慢,其實快,在這二個鍾頭速戰速決!很多觀念馬上就釐清,你靠自己悟,你悟到幾年幾月?何年何月何日啊?來聽經聞法速度快!師父依舊這樣鼓勵你。

[當善思惟]:這是指應依於聞慧而起思慧。[無得疲怠]:此指應進而發起精進修行而入修慧,所以,聞、思、修。[無得],不得,不可以不可以顯示疲怠。廣化律師講過一句話,他說世間人為了賺大錢,都會拼了老命,還沒有目的呢,那一堆錢,在臨命終什麼都用不上呢!我們想要修行菩提的人,能不吃苦、能不精進嗎?所以,你看那個廣化律師,他再怎麼生病,每天都誦《彌陀經》七次,每天念佛念幾萬聲,這個非常讓人贊嘆的,這種精進實在是不得了!他無論生得多重的病,乃至手發抖,因為他腦部開過刀,這口水有時候沒辦法控制。生病、重病、開過刀,廣化律師都這樣,點卧香,合掌,每天念《彌陀經》七次,到他往生前沒有間斷;除了開刀那個時候沒辦法,在醫院。廣化律師常常講:有佛菩薩的、有觀世音菩薩的!因為佛菩薩不思議的業用,佛菩薩證得了首楞嚴三昧,盡虛空界、法界都是佛,成就了無上的法身,所以,哪裡虔誠,哪裡念,哪裡就會感應不分時空你就是要虔誠,因為諸佛菩薩觀世音菩薩他有身、口、意不思議的三業妙用,哪裡虔誠,哪裡就感應;哪裡至誠懇切諸佛菩薩就會現身,一點都不虛假!廣化律師往生的時候,他就坐著,有聞到青蓮華的香味,他是坐著這樣,我趕過去的時候,他就坐著往生,那一種重病的人,那種堅持、那種意志,到死亡都不認輸,不讓業力轉走,他到面對死亡,一樣這樣自在!所以,講到這個無得疲怠,就是勉勵大家要精進好好的念佛,用本妙、本明、本凈、本真的心,來好好念佛

[妙菩提路]:此指乃至究竟六十位勝妙菩提之階位。

義貫:佛言:[汝等聲聞]之人,不發無上悲願,心量[狹劣],且[無]殊勝通達之器[識],以無平等大慧故;又執依他、遍計故[不能通達]如來藏[清凈]真[實]圓成之[相。吾今]以第一義諦示[誨]於[汝,當善思惟]之,更依解起修,[無得疲]厭[怠]惰,依此修行,及至圓滿五十五位勝[妙]無上[菩提]修證之[路]。

詮論:佛意為:聲聞人,乃至一切修行人,欲悟入清凈實相之理,首先須具備第一義諦之聞思修三慧,方能究竟妙庄嚴路。

好!我們很不容易講到這個地方:十番顯見,現在翻開目次,第<5>頁,十番顯示見性,跟著師父念(三遍):顯見是心,顯見不動,顯見不滅,顯見不失,顯見無還,顯見不雜,顯見無礙,顯見不分,顯見超情,顯見離見。

那麼,還有一個,第十一番是什麼呢?翻過來,喔!第十一番沒了,第十一番叫做顯見再見,(眾笑)!諸位!我們很不容易,把這個《楞嚴經》講到今天的十番顯見,諸位要會善用於我們摩尼寶珠如來見性如來藏性,這是尊貴的!唵嘛呢叭咪吽是什麼意思?唵嘛呢叭咪吽就是:蓮花上的摩尼寶珠,就是比喻我們每一個人的本性語言音聲都是表法的,契入如來藏性是最重要的!

師父也很辛苦的,怕中間間斷,有時候身體舒服,還要硬推上來。每天都有人打電話說:那第五套什麼時候出來?就是十番顯見這個,然後人家打電話,看電視說:咦?這個《楞嚴經》為什麼講到第四套[七處征心],後面就沒有接呢?師父是說全部都講完了嗎?沒有啊!他誤認為我們已經整部《楞嚴經》都講完了,打電話來一直催,像催魂一樣,一直要叫你:趕快播啊!我們怎麼都沒有看到?所以,因為電視關係中國大陸的關係、還有澳大利亞,美國也是,一直要《楞嚴經》。說實在話,要把這個《楞嚴經》說出來的法師,說實在已經不多,不是很多;要把它詮釋得淋漓盡致的,善於表達,就更難!因此就是稀世之寶!這個楞嚴大法有的人聽到以後,諸位!一定要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我們到現在為止,《楞嚴經》仍然負一千萬,minus,也就是收入不夠支出,包括印《楞嚴經》,包括dvd、vcd,我們都是如此的,全力以赴、盡心盡力的。佛菩薩沒有叫我這樣做,沒有的,這是身為一個比丘、弘法的一個法師,負有歷史的深責重任,佛教不可以在我這一代,如果我們有這個能力、有這個實力又有這個悲心,那為什麼不做呢?

所以,為什麼說:助印《楞嚴經》的人,可以讓你以前所犯重罪完全消滅,而且極樂世界蓮花池上,會產生朵朵的蓮花,因為這個《楞嚴經》的功德非常的大!

諸位!大乘佛教的佛國土裡面,包括台灣、大陸、日本韓國,這個屬於大乘國土的,能夠把這個《楞嚴經》的思想——首楞嚴三昧思想把它傳開來,就不會壞大乘知見。只要有人有因緣聽到《楞嚴經》,這一輩子修行就不會走錯路,而且一定不會走錯路!哪一個是正法;哪一個講的是邪法、惡知見;哪一個是善知識,你心中就會像一面鏡子一樣,你能分辨何者是正、何者是邪,也不會被誤導。很難能可貴的,大家坐在這里來聽經聞法,最可貴的是每一堂課都沒有缺席的人;偶爾缺席一、二次的也很可貴,還可以看到熟悉的臉,你那個熟悉的臉龐,常常讓我看到,印象很深!所以,大乘國土裡面,把《楞嚴經》的思想這樣推廣出去,助印、助錄,或者是自己有能力,自己發揮,諸位!無論出家、在家,盡心盡力,佛法就不會滅,你就是真正的佛弟子!哪一個國土楞嚴大法弘開來,那個國土佛教就決定大大的興盛!不管是台灣中國大陸、日本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美國,只要能弘傳開楞嚴大法,這個國家佛教就決定會大興盛;那就看我們出家、在家願不願意合作了?除了師父講以外,還要靠所有的法師、所有的護法居士鼎力來相助,才有辦法成就無上的功德成就正法的重現。

為什麼我們講到十番顯見,還停下來講幾句鼓勵的話呢?後面如果沒有講,整部《楞嚴經》的思想,到現在為止,重點全部都講出來,七處征心就告訴你:妄識非心、無處、非真。叫你舍識;十番顯見叫你用根,舍識用根——捨生滅意識心,用不生不滅的根性修行,就是整部《楞嚴經》的最重要的重點。所以,就算後面沒有講;當然我會講啦,你不緊張我還是會繼續講下來。就算後面沒有講,大乘佛教一樣會大興盛的,就看大家,在家、出家有沒有這個願力,要不要讓這個國土佛教強大、興盛?就要看大家的發心了!你要任它[散散的],這樣我也沒辦法,[散散的]就是傘兵部隊的隊長,沒辦法,反正佛教就是慧律法師的,那這樣就沒辦法了!如果你說佛教是咱們佛弟子的,每一個出家都有責任!每一個在家居士都有責任那就沒話講了,速度就很快了!中國大陸會興盛很快,因為它有二千年的佛教文化馬來他也邀請師父年底去演講,他們就是有一個感觸,好像就是說外道的也很強盛,好像佛教也有在弘傳;可是,力道好像不是很強!說有的人新加坡馬來西亞演講;這是他們反應的啦,講那個看起來像出家人講,可是,講起來又不正法,有時候他們也很感傷。所以,這個知見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要明眼人來理解,才有辦法。因此只要是世界各地的華人,中文聽得懂的,其實每一個人都會有一個期盼,期盼能夠聽到楞嚴大法,那我們就是很盡心盡力的把它講完佛教是咱們自己的,我們男子丈夫頂天立地,總是要做一番有意義工作啊!所以,我們不厭其煩,很辛苦的,連生病都要上台!現在很難得告一個段落,

我是真的很高興!講到這個十番顯見還真是賣命喔,還真是的!你不知道我的辛苦,不知道!你們在聽,好像沒什麼,諸位!你要不要試試看?本來我是想說:你們底下用抽簽號碼的,12345678.。。每一個人發一個號碼,我在這里摸,摸那個號碼起來:79!那個就要上台。79,手中拿79的!拿到的那個人說:沒有啊!79?79號不見了!沒有人敢承認他是79號。你要不要試試看?你認為演講很簡單嗎?你要不要試試看?我保證你一上台就直發抖,連茶杯都拿不穩,我不騙你的!你認為這個台上這么簡單喔?台下十年功,台上十分鐘有一法師,我們同參道友,他准備了很久,要去演講三天,結果一講,第一天全部講完了,他跟我講說:喂!慧律法師我所准備的,第一天全講完了,該怎麼辦呢?第一天就全部講完。因為他緊張,很少上台,結果准備了很久,第一天就全部講完了,底下的人說師父你是用念的嗎?他就拿演講稿這樣子他不曉得我從大二,老師沒來,就是我上台上課的;我在大學的時候,懺公那邊教授沒有來,就是我上去的;我念南普陀佛學院的時候,才剛剛去,廣化律師就說:慧律法師啊!你乾脆起來當法師好了,反正也沒有人教得過你,你每一科都是一百!他說:我辦過佛學院這么久,沒看過一個程度這么好的,每科都一百分!只有《金剛經》扣一分,那達理法師就說:我說師父!您為什麼要扣一分?他說:這個是面子!哪一個佛學院的學生這么厲害,每一科都一百?扣一分!師父:那我錯在哪裡?他說你沒有錯!就錯在因為我師父!反正就是要扣我一分就對了,就一定要扣一分,每一科都一百!他們就說:喔!這個慧律法師這種根性實在是太利,我們法師教不過你!後來我剛進去就自己上台,我講課的時候,底下佛學院的同學還很認真聽呢!所以,我們這個是宿世有責任的,這一輩子就是註定要來講經的,我們善於表達。

我們在建中,就是辯論會的主辯人;什麼叫做辯論會的主辯人?就是可以把白馬講成黑馬的那種辯論會;不過,現在學佛了,走正路了,不是強辯了。所以,這個就是有宿世的因緣善根也有這種根器,也把它當作:這就是我的責任世尊也沒有叫我這樣做;佛菩薩也沒有叫我這樣做,是我自己願意這樣做的,因為我擁有很好出家弟子來支持,也有好的護法居士因緣全部具足,都來護持師父推廣這個正法,我不做,愧對諸佛菩薩!所以,我必須這樣做,我應該這樣做,我義不容辭就是要這樣做,如此而已,沒有其他的。那麼,《楞嚴經》就上到一個非常重要的段落,這一輩子能夠聽到這里的人,已經很不錯了

回 向

願意此功德消災在座諸位法師護法居士大德迴向消災講堂點燈者,以及亡靈拔度者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若有見聞

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

願生西方凈土中,上品蓮花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伴侶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