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性法師:遍老佛學思想管窺

遍老佛學思想管窺

宗性

一、緣起

樂山佛教協會相邀,由樂山佛教協會、峨眉山佛教協會、樂山烏尤寺聯合舉辦的紀念遍能大師圓寂五周年及樂山佛教文化研討會將於2002年9月1日在烏尤寺舉行,本應整束與會受教,然他方會務,無從抽身不能與會。昔日同窗,烏尤寺滿霖法師又電話相邀,稱雖不能與會,文章照寫。想來樂山佛教文化內涵應十分豐富,如普賢菩薩道場——峨眉山的沿革、樂山麻浩崖墓造像樂山大佛等。本人對以上遺產只是膚淺的了解,沒有深入研究,故不敢造次。而會議的另一主題是紀念遍能法師示寂五周年,作為遍老的學生,總應該寫點東西。於是,想起在四川佛學院求學時,曾見遍老詩作一首,至今記憶難忘。茲遵滿霖法師所囑,略敘因緣思想分析。一者可以緬懷先德,二者可以充實烏尤寺新的佛教文化內涵。

記得在四川佛學院學習期間,曾擔任學生領導職務,有一時間負責組織牆報編排工作。大概是九三年春,省府「兩會」剛結束,在佛學院執教的馮修齊老師「1」交給我一首詩,說是遍老參觀「西遊歷險樂園」「2」後的題詩,希望我能將之編排在牆報上,讓同學能有機會領受。然種種因緣,此詩未能見於牆報,諸同學並未見到,至今引以為憾!時值遍老示寂五周年,以此因緣將詩錄出,與當年佛學院諸位學友共同分享,並告慰遍老於常寂光中。

諸持八戒,僧須悟空

沙彌悟凈,龍馬行蹤。

如幻如化,鬼斧神工。

作如此觀,世界大同。

此詩是遍老參觀「西遊歷險樂園」時即興之作,語言精鍊,內容深廣。遍老巧妙地將《西遊記》中的人名字加上自己的理解,與佛學思想完美地結合在一起「3」,用詩的形式表現出來,可謂天衣無縫,爐火純青。筆者擬從詩中包含的佛學思想對此詩略作賞析,從中可以窺見遍老在佛學造詣上實屬「上乘」。

二、遍老的佛教徒修養

——「諸持八戒

僧須悟空

沙彌悟凈」

1、「諸持八戒」

「八戒」,也稱「八關齋戒」「4」,是在家的佛教信徒在特定的日子裡必須遵守的八條規定和行為規範。佛教制定戒律的特點之一就是「諸惡莫作」,修行者應當用戒律來約束自己的行為,磨礪自己的身心這是斷除煩惱,達到覺悟解脫的基本要求。「八關齋戒」就是屬於這一范疇的在家信徒戒律。從八戒的內容上來看:(1)不殺生,不能故意殺害有生命眾生;(2)不偷盜,未經允許不能佔用(挪用)和拿取別人的東西;(3)不邪淫,即除了正常的夫妻關係外,不允許存在男女間非正常的關係(婚外戀、三者插足);(4)不妄語,即不能說欺詐性、挑撥性、中傷性、下流性的語言;(5)不飲酒,不能吸食一切有麻醉性的食品(以酒為例);(6)不著香花蔓、不得香油塗身、不故往觀聽,此系根據印度風俗習慣發展而來,如從我國現行的情況來看,就是不裝飾打扮和觀聽歌舞目的是為了信徒免受世俗影響,干擾正常修行活動;(7)不坐卧高廣大床,此戒是為了信徒減少物質的享受,生活淡泊,磨鍊人的意志,追求精神解脫;(8)不非時食,即要求信徒過了正午後不能再進食,目的是信徒身心輕快,減少妄想雜念。以上八條規定,是在家的佛教信徒,在每個月的六齋日,即農歷每月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共六天在這期間,應該嚴格遵守以上八條規定。

遍老在詩中指出,「諸持八戒」,表明了遍老對所有在家佛教信徒寄予的厚望。遍老希望所有的在家信徒在六齋日期間,都能持戒法,淡泊生活不受世俗法的干擾,踏上了脫生死的門徑,體現出一代高僧慈悲利生的博大胸懷

2、「僧須悟空

「僧」是「僧伽」的簡稱。「僧伽」是佛教僧、尼團體通稱。源於梵語samgha的音譯,意譯為「眾」,也就是僧團組織,一般要三人以上才能成立一個僧團組織。僧團內部的人必須是志同道合「5」,懷著對佛教虔誠信仰,願意遵守佛教戒律,並自願出家寺院過集體生活。因此,所謂「僧」應是指所有取得了正式出家資格「6」的僧(比丘)、尼(比丘尼)。

「空」是佛教核心理念,但佛教所說的「空」,並不是什麼都沒有才是「空」。佛教所說「空」,是佛陀人生宇宙一切生命、一切事物真實狀況的描述。佛教所說的「空」,是指人生宇宙一切現象都沒有常一不變性(永恆性),沒有獨立存性。因為在佛教看來,人生宇宙一切現象是由因緣所生(條件組合),因緣所生事物時刻都處於變化中。如果認為人宇宙一切現象內有常一不變、外有獨立存在的因素,或者超自然力量在支配人生宇宙,這些錯誤的認識是沒有的,是不存在的,這應是佛教「空」的理念的基本內涵之一。

遍老在詩中指出,「僧須悟空」,表明了遍老對於所有出家僧尼的要求,希望所有的出家僧尼都能用功修學,覺悟人生宇宙緣起性空」的真理,樹立起正確人生觀、宇宙觀、價值觀,從而達到覺悟解脫。這也是僧、尼「遁入空門」的實際意義

3、「沙彌悟凈」

沙彌」「7」,是梵語sramanera的音譯,意譯為「息慈」、「勤策」及「求寂」等,意思是息惡行慈,求取寂滅解脫道果。在佛教界,「沙彌」通常是指剃髮緇衣後,但還沒有取得正式出家身份的資格,還處於考察期間的預備出家群體,包括沙彌(男性)、沙彌尼(女性)。在考察期間,他(她)們必須養成內心清凈、安於樂道的品格,能適應出家僧團的集體生活

遍老在詩中所說沙彌」,也應是包括預備出家沙彌(男)及沙彌尼(女)。「沙彌悟凈」,表達了遍老對處於考察期間的預備出家群體的關注。遍老希望處於這一階段沙彌沙彌尼,能徹底完成世俗的不良習慣及不適應出家生活的行為的根本轉化,讓身心清凈(悟凈),養成內心無染、安於樂道的品格,能適應出家僧團的集體性樸素生活

從遍老以上三句詩的內容來看,可以說明遍老對所有佛教徒如何完成自我修養願望。「諸持八戒」,表明了遍老對所有在家信徒修養要求;「僧須悟空」,表明了遍老對已經取得出家身份資格的比丘比丘尼修養原則;「沙彌悟凈」,表明了遍老對處於考察期的預備出家的「沙彌」「沙彌尼」的修養希望。總之,這三句詩,表明了遍老的佛教徒修養觀。

三、遍老的佛教人生

——「龍馬行蹤」

古德雲:人生如白駒過隙。意即是說人生變化無常速度就象一匹奔馬從門縫飛馳而過那樣快,稍縱及逝。儒家文化的奠基人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對人生也有如此的深刻慨嘆「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孔子站在河邊上嘆惜說:時間一切事物的變化,就象河中的流水一樣,瞬息萬變。而佛教《梵網戒本誦戒儀式》中也說道:「壯色不停,猶如奔馬,人命無常,過於山水,今日雖存,明亦難保,眾等各各一心勤修精進,慎勿懈怠……」「8」。這段文字含義也是表達人生十分的短暫,佛弟子應當珍惜努力修學,不應虛度光陰。筆者以為,遍老詩中說道的「龍馬」,即《西遊記》中,伴隨唐僧去西天取經的交通工具,由龍王太子小白龍變成的白馬。「龍馬行蹤」,正表明了遍老對人生看法人生就象快馬飛奔,轉瞬即逝,非常短暫。然而,人生雖然短暫,佛教徒更應積極地珍惜人生覺悟人生,奉獻人生,絕不踐踏人生。遍老的一句「龍馬行蹤」,正好表現了佛教積極的人生觀。

四遍老的世界觀

——「如幻如化,鬼斧神工。

作如是觀世界大同。」

以上四句詩,是遍老參觀「西遊歷險樂園」時即景即興之作。「西遊歷險樂園」是根據《西遊記》的內容,採取現代的人物造型技術及燈光,展現唐僧取經途中的艱難險阻。遍老參觀後,並沒有被形態逼真的人物及情景造型所迷惑,不無感嘆地指出,盡管人物及情景造型逼真,但都是「如幻如化」,都是真實的幻化之景。遍老樸實的即景詩句,展現出作為一代高僧所具有的敏捷和睿智風範。同時,遍老又對眼前的場景工藝給予了贊嘆。一句「鬼斧神工「9」」,高度讚揚了建築、雕刻等技藝精巧,其高超和神妙達到了好像是神鬼之力而非人工之力能製造的境界。這句詩充分展示了遍老作為一代「儒僧」的人文風範。在詩的最後,遍老總結性地指出,「作如是觀世界大同」。所謂「如是觀」,就是說每個人如果都能保持對眼前美好事物有「如幻如化」的認識,以此類推,便「世界大同」,世間中的每一件事物,又何嘗不是「幻化」之景呢?

因此,遍老以上四句詩,表明了遍老對世間事物深刻認識的世界觀,也符合佛教「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10」的根本意趣

五、結語

遍老,是我非常尊敬大德。但由於與法師之間相處不多,對法師的事跡知道也有限。在奉讀《遍能法師傳》時,方知法師一生多富色彩。數讀其傳,感慨萬千,淚濕衣襟,內心對遍老的崇敬又徒然上升。從《遍能法師傳》中可以知道,遍老先後經歷了戰亂、動亂等特殊歷史時期這一時期正是遍老思想成熟階段。但由於以上原因,遍老在佛學上的造詣並未得到充分的展現,以至在遍老示寂後,所留著作甚少,讓後世無從了解法師思想這是時代留給後世的遺憾!

綜觀遍老一生,幾乎將他的身心全都奉獻給了佛教事業。「在近80年的奉佛生涯中,博覽經史、精研佛學、精通詩文、擅長書法;他終生熱心佛教教育事業至誠授業,誨人不倦;他虔誠向佛,甘守清貧,待人謙和,嚴於律己,受到佛教界的廣泛擁戴和社會各界人士的普遍崇敬,無愧於當代高僧的盛譽」「11」這是遍老示寂後,教內、教外對他老人家評價。然而,對於遍老一生的行跡及佛學造詣,到目前為止,研究和整理的成果尚未見到。筆者希望有更多的有識之士,能給予廣泛的關注,讓遍老的功德恩澤後世!是所祈禱!

注釋:

「1」馮修齊老師,新都文物管理所副所長。系四川佛學院歷史兼職教師,於遍老執弟子禮。

「2」「西遊歷險樂園」,是由商人投資,根據《西遊記》故事,採取現代手法塑造的供人蔘觀的旅遊景點。現已拆除。遍老參觀是在省兩會結束時,有省佛學院院長海山法師佛學院導師宏根法師、馮修齊先生作陪。

「3」「諸持八戒」系由「豬八戒」而作,「僧須悟空」由「僧悟空」而作,「沙彌悟凈」由「沙僧」而作,「龍馬行蹤」由白龍馬而作。

「4」「八關齋戒」,即在家信徒必須遵守的八條行為規範。其中「不非時食」,名曰「持齋」(持齋並非吃素),故名八關齋戒」。

「5」僧團本著理合和事合的精神生活,故曰「志同道合」。理合,即都是證悟同一空理,修學同一佛道;事合,即「六合」:身和同住、口和無爭、意和同悅、見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

「6」取得正式出家資格,必須受「具足戒」,守持二百五十條戒律

「7」「沙彌」是取得正式出家資格的考察階段,須守持沙彌十戒

「8」《梵網經菩薩戒本》,(台灣)佛教出版社,1980年初版,第五頁。

「9」「鬼斧神工」原出於《莊子.達生》:「梓慶削木為鐻成,見者驚猶鬼神。」後世遂取此意,凡見精美建築,贊曰:「鬼斧神工」。

「10」語出《金剛經》,此偈深受佛教徒喜好。遍老生前書法,每有人索書,便書此偈為贈。筆者曾在多處見到遍老手書此偈墨跡。

「11」見《在遍能法師追悼大會上的悼詞》。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