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溪法師:月溪禪師問答錄

月溪禪師問答錄  

弟子姜智圓 敬編  南京法一和尚(1)問:坐時心裡清清凈凈,不住有,不住無;不住非有,不住非無。照而常寂,寂而常照。惺惺寂寂,寂寂惺惺。是妙有真空真空妙有。起念動念歷歷孤明,不被外緣所轉,是佛性否?答:佛性是如如不動的,以上所說的與佛性了不相干,是無始無明見聞覺知凈緣的作用,非佛性本體。不住有是凈緣,不住無是無明;不住非有亦凈緣,不住非無亦無明。照而常寂是凈緣,寂而常照是無明惺惺寂寂是凈緣,寂寂惺惺無明。妙有真空是凈緣,真空妙有是無明。歷歷孤明亦凈緣,故非佛性佛性乃絕對,所問皆相對。 (2)問:我今萬念斷了,清凈不動,是佛性本體否?答:佛性是本來不會起念的。起念、斷念是相對的。佛性是絕對的,本來不起念,亦不用斷念,故起念、斷念是知覺作用,與佛性了不相干。 (3)問:十法界之中,但起一念佛界,時時覺悟,其餘九界不起。全妄即真,全真即妄。終日不變隨緣隨緣不變,是佛性否?答:非佛性。起念十法界中,但起一佛念,此念乃知覺之念。佛性乃大覺,本來不起念,亦不覺悟的。 (4)問:坐中舌抵上顎,湛然不動,是佛性否?答:不是。此清清凈凈的境界,乃無始無明古人說:「湛湛黑暗深坑,實可怖畏」,此語為臨濟禪師所說。又古人雲:「修道之人不識真,只因從來認識神,無始劫來生死本,痴人認作本來人。」 (5)問:我今將一切思想止住不起,如海水不起波,這個還是佛性否?答:非佛性都是見聞覺知腦筋作用思想起,固非佛性思想不起,亦非佛性思想起伏是生滅法。佛性是不生滅的,故了不相干。 (6)問:我起一惡思想,改作為好思想。不怕妄起,只怕覺遲。以妄除妄,舍妄取真。前念已滅,後念未起,其中是。背塵合覺,背覺合塵,是佛性否?答:否。《華嚴經》雲:「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為魔業。」改惡遷善是為人處世所應該的,不能為見佛性。惡思想固非真心,好思想亦非真心好惡是相對的,真心是絕對的,兩不相干;惡思想固是妄,好思想亦非真,相對不實故;取捨是妄識的作用,不是自性本體。能舍是妄,所取非真,見聞覺知所支配故;前念已滅,後念未起,其中是空無所有的。自性能生萬法,與無所有了不相干;背覺合塵固非佛法,背塵合覺亦非菩提,相對待故。譬如一面明鏡,灰塵一來,明鏡變為黑板;背塵合覺,灰塵拭去黑板變為明鏡。忽來忽拂,明鏡變黑板,黑板復明鏡,不是很麻煩的嗎? (7)問:將一切思想盡了不起,如明鏡現前,是佛性否?答:非佛性。當知真性非從滅盡思想而有,非從起思想而無思想一起,真心變為妄念思想一滅,妄念復為真心是有輪回相對的,佛性是絕對的,無輪回。 (8)問:思想任他起也好,滅也好。不執著一切相,不住一切相。對境無心,一切無礙,是佛性否?答:非佛性思想任他起也好,滅也好,就以為不執著一切相,殊不知自己執著了不執著一切相的相了。就是有心有礙,自己不知罷了。 (9)問:所問的都非佛性,究竟是個什麼境界?答:照和尚所問的種種境界,與外道儒家道家佛法小乘、中乘相同。佛法是明心見性的,非從裝作得來。止妄念小乘的斷六根。滅一念是二乘的斷一念無明、修十二因緣婆羅門的斷愛念;先天道門斷妄念清凈無極老子清凈無為。婆羅門心來明鏡妄念來比灰塵,但是灰塵拭了又來,思想滅了又起。譬如飽不思食,飢則思飯,有飽必有飢,餓時思食亦是妄念。如要斷絕妄念,除非死了方可以。老子以少思寡慾、不搖精神為養生之道。但是他清凈痕跡,就是根本不清凈了。譬如黑白二色,說白是凈、黑是染,但是黑白皆是色,本無染凈之別。如王陽明主張「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為良知為善去惡為格物」。無善無惡是空無所有,同一念不起;知善知惡是思想起。善惡起時,究竟從內而起,抑從外而來?若說內起,善惡二者何是汝心?若說外來,何干汝意?孟子性善。荀子言性惡。楊雄謂人之善惡混。韓愈說人性有善、有惡及可以善、可以惡三種。三者所說之性,皆見聞覺知之性,非佛性。書經雲:「道心惟微,人心惟危,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中者,亦認空為有。中庸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未發之中亦空無所有。宋儒朱子等主張「去人慾之私,存天理之正」,此儒家各派論心之大要,無非是改惡遷善及空洞無極之旨而已。前念已滅,後念未起,全以外道中道莊子之放達為注腳。中道見解,便是不著二邊,不落有無,在正中間之謂。昔有一外道名曰大慧,當日與佛辯論時,大慧主張非有非無、亦有亦無、空、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佛即告謂:此等皆系騎牆而不落二邊的話。蓋佛性本是如如不動的,是絕對的,而大慧所說乃相對的。 (10)問:照一般所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只因一念不覺而為眾生妄念斷了,反歸佛性,與法師所講,大相沖突。答:「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因一念不覺而為眾生」,此話非佛經所說,乃是後人偽造。佛經乃言:「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未說本來是佛。要明此理,可將唐時一位祖師辯論的話相告。真妄辯論,照外道所見思想斷滅便為真心思想一起即是妄心。起了又斷,斷了又起。妄心變為真性真性變為妄心。反反覆覆,何有了止?我今說一譬喻,有婦人,夫死守節,是為貞操。設若再醮,便失貞操。後悔再嫁之非,復歸故夫之室。是寡婦者有貞操乎?無貞操乎?若雲貞操未失,豈通人情?斯喻何解?寡婦譬如腦筋;守節譬如思想不起;貞操譬如真性;再醮譬如思想又起;復返夫家譬如再斷思想思想再斷真性恢復之見,是何異寡婦再嫁之喻哉?夫根本既錯,修末無益也。真妄偈雲:「真法性本凈,妄念何由起;從真有妄生,此妄何所止;無初即無末,有終應有始,無始而無終,常懷懵茲理。」就是說佛性本自清凈,那裡會起妄念?起妄念的是腦筋,不是佛性。假使妄念是從佛性起,那麼根本就有念了,止他何益?是止不勝止的。因為無初就無末,有終必有始的。若果無始無終,相對是假,絕對是真,這個道理都不明白,那就不能夠解悟佛法的。學佛用功夫,猶如以沙煮飯,飯終不成。「眾生本來是佛,一念妄動而為眾生」,此理是指背覺合塵,「將一念妄念斷了,反歸佛性」,是指背塵合覺。此論,與孔老及外道無二。老子無極是不迷昧的,由一變二,由二變三,三變無量無數,由無量無數反歸三二一,還歸無極,一念不動。亦與孔門之「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相同。起一佛念,時時覺照不迷昧。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全真即妄,全妄即真。此說近於王陽明的良知良能。仍是一念思想作用。 (11)問:法師眾生本來不是佛,究竟佛性先有?無明先有?答:不能說佛性先有,亦不能說無明先有。佛性、無始無明見聞覺知、一念妄想,無始以來本有。眾生本來是眾生眾生皆有佛性。我今說一譬喻,譬喻金礦內的金子金子不顯露出來,便是為泥沙等雜質所遮藏故。此等雜質就好比無始無明一樣。無始無明是從什麼地方來的?要得金子就須把金礦來鍛煉;要見佛性就須把無始無明打破。金礦銷成金子之後,永久不會復變為礦;眾生成了佛之後,永遠不會變凡夫。我們的佛性是無始無終的。譬如金子在礦還未曾鎔銷的時候,就已然有了。鎔煉了以後,永久不會變為礦了。 (12)問:一念未起以前不是佛性,是什麼呢?答:一念未起以前是無始無明。空空洞洞,一無所有,非是佛性。 (13)問:父母生前佛性否?答:父母生前是中陰身,非佛性。乃假業緣投胎。 (14)問:「無始無明」與「一念無明」分別如何?答:無始無明與一念無明,自無始以來就有的。不能見佛性即為無始無明所遮障。「無始無明」是空空洞洞、一無所有、無知無覺、不起念。禪宗所說的黑漆桶底、無明窠臼。把這個無明一打破,即見佛性,是無始而有終的;「一念無明」乃妄念之起,此妄念乃永久不能斷的,是無始無終的。將來我們見佛性後,妄念皆變為佛性古人雲:「無明實性即佛性。」 (15)問:無始無明可破,與一念無明不可斷的道理?答:無始無明譬如盜魁,一念無明譬如股匪,六根譬如賊匪所用的武器。欲為民除患,必須剿賊。但擒賊要擒王。所謂:「殲厥渠魁,脅從罔治」。盜首巳除,股匪無主,則其受撫也必矣。若不擒魁首而擒附從,不特擒不勝擒。即一時股匪剿盡,而他時賊王仍再招新匪,賊患仍不可平。六根煩惱一念無明,皆從根本無明(即無始無明)而來。根本無明者,根本就不明亮,而迷昧本來妙明自性也。再設譬喻,譬如有學生外國回來,他的學問很好,本可在上級社會謀生,但接引無人,發展無路,因而賦閑。惟上有父母,下有妻子,仰事撫蓄,全無依靠。於是為環境所迫,挺而走險,斯文作賊。無奈為人所執,送諸有司。審問之下,得悉來由。苟有司善為之謀,則告誡一番,後當代覓一枝棲,以解決其生活問題,則他不但不再為盜,或從此上進,造福社會。蓋推其為盜之由,存於衣食無著。今得其所,已除為盜之因,則何來犯罪之果?若有司不揣其本,而齊其未。惟其犯罪之果是治,而不究其犯罪之因,將其監禁。殆至期滿,釋放出獄,豈知他從此膽氣加壯,由小賊而變為大盜矣!此有司之不善處理也。是喻何解?留學生腦筋,境遇困窘喻根本無明,為盜被囚喻造業受苦,善處置之有司代尋職業大乘人斷根本無明(即無始無明)。 (16)問:「佛性」與「見聞覺知」如何分別?答:「佛性」是如如不動的、無生無滅的、是無漏的,人人的是一樣。本來不可以名字代表,因教化眾生,乃不得不強名之曰:本來面目、一真法界自性彌陀常住真心、無餘涅槃不受熏染,本不動念,不被萬物所支配,遍滿虛空,充塞宇宙的。「見聞覺知」之性,乃一念無明之所由起。分兩方面,一面是凈緣,一面是染緣。凈緣乃見聞覺知心中起一清清凈思想,無煩惱、無是非覺悟思想;染緣乃見聞覺知心中善惡是非種種思想佛性之覺乃大覺,見聞覺知乃識覺。大覺者,本來之佛性也,識覺者,無始以來迷昧,今日乃知有佛性,方始覺也。 (17)問:照法師所講,通已明白。與法師會面時少,請法師莫嫌麻煩,將小乘、中乘、大乘、最上乘,慈悲慢慢的說說。答:照佛法說只有一乘。小乘、中乘乃是方便引導的。經雲:「十方佛土中,惟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說佛智慧故,諸佛出於世。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小乘、中乘是化城,大乘是寶所。佛說方便法門,以化城引入寶所。小乘修法,苦集滅道叫做四諦,是小乘佛教所修的法,修行的人聲聞。苦是受報的苦,集是招果的因,滅是寂滅的樂,道是修持的法。就是知苦、斷集、慕滅、修道的意思。諦是審實不錯的意思。修的方法,將六根斷倒,澄心靜慮,清清靜靜的,靜到只有一點凈念,這就是小乘所達的境界。就是老子清凈無為的道理,就是方才所問的如明鏡現前無一點灰塵、以妄除妄、舍妄取真、歷歷孤明、非空非有、亦空亦有、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境界。中乘的修法,十二因緣就是中乘所修的修法修行的人叫緣覺。修的方法,將一念無明斷倒,連剛才所講的那一點清凈思想都不要,打掃得干乾淨凈,至到一點無所有、空空洞洞的地方這就是前念已滅,後念未起、空無所有、真空妙有、妙有真空、先天道無極之說、惺惺寂寂、寂寂惺惺境界。所謂十二因緣,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今一念不起,則十二緣當下已斷也。小乘、中乘皆是暫時權乘。方才所言,一念無明本不可斷。言斷,不過一時權巧方便之乘也。大乘修法,乃菩薩菩提心為體而自度,以大悲心為用而度他。至於小乘大乘用功的分別,小乘斷六根,中乘斷一念無明大乘斷無始無明,但六根及一念無明本為不可斷的,故古人雲:「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屬假名,亦是中道義。」中道者,乃將一念斷了。蓋中因邊有,因緣所生,故二乘之法乃為方便設,此乘為暫修之法。假如將一念妄念斷了,更有何可修的?一念分為二種用功修行正念,不用功修行是不正念正念正念皆一念也。大乘用功,用六根的隨便的那一根,但我們南贍部洲的人(即是這個地球),以眼耳意三根為敏利。如用眼根,眼就不向外看,而向內看,看到清清凈凈的,向見聞覺知裡面來看。看來看去,看到山窮水盡時間,達到黑黑暗暗、一無所有的無明窠臼境界,這時不可停止,再向前看,看得多,叻的一聲無明窠臼就會打破。無明一破,豁然貫通,柳暗花明又一村,徹天徹地的看見本來面目佛性了。古人雲:「佛性從內求」,千萬無從外求;或者我們沒有時間來內照,眼由他看,耳由他聽,意由他想,但是於其中要執持一個念頭下疑情,我們的佛性究竟在什麼地方?被無始無明遮障,向無始無明還本來佛性。不論何時何地,片刻不忘。好似失去寶珠,必定要將他獲著一樣。如是觀照,機緣一到,叻的一聲也可以見佛性。如能照此修行,豁然貫通,見本來佛性後,遇明眼人就將所證拿來印證。假如不遇明眼人,將《指月錄》、《五燈會元》、《傳燈錄》隨一部,皆可看看祖師公案亦可印證。┌─────────────────────────┐│  ┌─────────────────┐┐┐┐┐|↓  ↓                 ↑↑↑↑↑↑可以打破          不可破    ││││││ 用染            ││││││ 功本來面目   無始無明   見聞覺知   一念無明   眼耳鼻舌身意凈無始無終   無知無覺   無始無終   無始無終   無始無終無始有終 禪宗宗旨佛性如如不動,遍滿虛空,充塞宇宙,叫做常寂光凈土。將來世界壞,佛性常寂光凈土不壞。最要緊的,佛性是離四句、絕百非。四句者,即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假如佛性佛性是如如不動,「有」是腦筋見聞覺知染緣,或者認無始無明、空空洞洞是有,與佛性了不相干,頭上不用再安頭。「無」是凈緣,或者認無始、無明空空洞洞是無,與佛性了不相干。無又叫做空,佛性是如如不動,不是空的。「亦有亦無」是見聞覺知腦筋染緣、凈緣的作用,忽有忽無。佛性是常常如如不動,與忽有忽無了不相干。「非有非無」是無始無明無所有的境界佛性是永久無成壞,不受熏染,與非有非無了不相干。佛性要離開以上四句才是佛性本來面目。這四句小乘、二乘、外道境界假如未見佛性的人,就是認此四句是從是從見聞覺知腦筋的「有」是佛性,或認見聞覺知腦筋的「無」是佛性,或認見聞覺知腦筋的「亦有亦無」是佛性,或認見聞覺知腦筋的「非有非無」是佛性。經雲:「佛性見聞覺知」。若認見聞覺知是佛性,是大錯的。是見聞覺知的腦筋,不是佛性佛性見聞覺知。(將離四句、絕百非的表列於下。) (18)問:常言離四句絕百非,且四句者何?答:但舉一對,或舉一字,便成四句。且如「有」「無」一對。作四句者,「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便是四句也。 (19)問:如何是百非?答:凡作四句,有:本、末、三世、已起、未起,積成百句,皆非得真,故雲百非也。請示法之答其真實理,若雲「有」,是增益謗;若雲「無」,是損減謗;若雲「亦有亦無」,是相違謗,若雲「非有非無」,是戲論謗,此是本四句也。復此四句,每句有四:且「有」中四句者,有有、有無、有亦有亦無、有非有非無;「無」中四句者,無有、無無、無亦有亦無、無非有非無;「亦有亦無」中四句者,亦有亦無有、亦有亦無無、亦有亦無亦有亦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非有非無」中四句者,非有非無有、非有非無無、非有非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非有非無。以上四句,每一句四句,則成四四十六句也,三世皆有此十六句,成四十八,此四十八句,皆有已起、未起成九十六句。搭上本四句,則成百句也。余法四句,皆仿此。   (20)問:悟後的光景如何?答:悟後無量的生死種子和盤托出,此時根塵識俱變為佛性見性後在本體上看,是一律平等的,無所謂佛,無所眾生無所眾生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菩提煩惱同是空花。未見性前,一假皆假,妄識所支配故。既見性後,一真皆真,真心所流露故。所謂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那時鬱郁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翠竹總是真如大地山河皆為佛性石頭瓦塊概屬菩提,嬉笑言談真心妙用,揚眉瞬目佛法宣流。蓋即體起用,即用歸體,即體即用,即用即體,體用不二故。所以左右逢源,無不自得,前時怎樣也不得,現在怎樣也得佛性是定,起念是慧。 (21)問:法師所講大乘用功,與參話頭有何差別?答:本無差別,如參「念佛是誰?」就先明白,念佛的念是從見聞覺知起來的,假如不起念,亦是見聞覺知,非是佛性,識取自己本來面目本來不起念,如如不動念佛不念佛與此人了不相干。二六時中,向身內識取本來佛性,識來識去,因緣時至,叻的一聲,無始無明一破,豁然貫通。如參「本來面目在那裡?」宜先明白,起念是見聞覺知,不起念亦是見聞覺知,空無所有是無始無明本來面目如如不動。向無始無明識取,識來識去,因緣時至,叻的一聲,無始無明一破,豁然貫通。如參「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宜先明白,所謂萬念從見聞覺知起,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心指見聞覺知,識指認識,本來面目如如不動亦不起念。見聞覺知,將萬念歸一念,向無始無明識取本來面目,識來識去,時機一到,叻的一聲,豁然貫通。如參「父母生前,如何是本來面目?」宜先明白,父母未生以前是中陰身,一念不覺入母胎,父母未生以前非佛性。明白中陰身受生死,因未見佛性故。如何能見佛性父母未生以前是中陰身,父母既生以後是見聞覺知的腦筋,明白本來面目識取後,永久不入輪回胎胞。此人應被無始無明窠臼遮障,我們就從無始無明識取,因緣時至,叻的一聲,無始無明一破,豁然貫通,本來面目即出現。最上乘禪者,佛法在本來自性上說,本是無言無說、無佛可成、無眾生可度、無生死可了、無涅槃可證,但有言說,都無實義,故釋迦佛說法四十九年中,未曾說著一字,最上乘法是唯證與證乃能知之,是過來人的話。既證到後,宇宙山河世間萬物都在佛性光明之下。說一譬喻,未見性前,上明下暗,本來佛性譬如太陽,無始無明譬如烏雲,太陽本有光明不能發現,因被烏雲遮障,我們用功打破無明窠臼,譬如大風吹散烏雲,烏雲一散,太陽光明遍滿宇宙,充塞十方。太陽喻如佛性宇宙萬物佛性中。故古人雲:什麼是佛?石頭瓦塊、露柱燈籠、翠竹黃花青山綠水,無一不是佛性。故釋迦牟尼佛於靈山會上拈花示眾,迦葉微笑,佛雲:「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最上乘法,如兩個同鄉人見面時所說鄉土風光,唯他二人如甜如蜜,旁人聽之如聾如啞。最上乘法,唯過來人與過來人所講乃知。 南京魏家驊問:我是讀書人學佛佛法道理大概都了解。(22)問:法師,如何是「如來禪」?如何是「祖師禪」?答:「如來禪」是我們證道後,見著我們的佛性,是為如來禪;祖師是從世尊拈花,以至祖師喝棒責罵、揚眉瞬目、舉首低頭、嬉笑言談、接引後人,皆「祖師禪」。古人有一事證明,香嚴和尚證道後,說一偈送溈山雲:「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諸方達道者,咸言上上機。」溈山聞得,謂仰山曰:「此子徹也。」後仰山勘過,更令說偈,偈曰:「去年貧未是貪,今年貧始是貧,去年貧猶有卓錐之地,今年貧錐也無。」仰曰:「如來禪許師弟會,祖師禪未夢見在。」師後有頌曰:「我有一機,瞬目視伊,若人不會,別喚沙彌。」仰乃報溈山曰:「且喜閑師弟祖師禪也。」故如來禪是體,祖師禪是用,無祖師就不能接引眾生。 (23)問:念阿彌陀佛一聲念佛之念是正念、是妄念?如我解釋是妄念,一念一動皆是妄念,但妄念分為兩種,即正念與不正念正念也妄,不正念也妄,念佛之念是妄念正念,參禪亦妄念正念。若將一念無明斷了,等於死人一樣,根本就不念佛就不能參禪。因一念妄念一起,就分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如念佛舌根,參禪是意根,是否?答:不錯。 南京法一和尚(24)問:用一念無明破無始無明,出於何種經典?那些祖師開示?答:大乘了義經《涅槃經》說:「婆伽婆,婆伽名破,婆名無明。」要破無始無明必定要用一念無明,若將一念無明斷了,用誰去破?一念無明一起,就分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是不能斷的,斷了又起,起了又斷。經雲:「眾生生死輪轉,由六根中來。」若免生死,還是要用六根。若用六根中無論那一根來破無明。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無始無明一破,見了佛性,我們一念無明、六根通通要變為佛性。如經雲:「五陰(色受想行識),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十二處(加色聲香味觸法),十八界(加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本如來藏妙真如性。」經又說:「當知四大遍滿法界(四大即見聞覺知),六根遍滿法界,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光遍滿,無壞無雜,光體無二。」由此看來,方知一念無明、六根不能斷的,要他打破無始無明,即經中所說幽閑法塵、無分別性,是空空洞洞無知無覺,我們的佛性被它遮藏,若不打破,始終不能見佛性祖師雲:如若一念不起,湛然不動,清清凈凈的境界,乃無始無明,是湛湛黑暗深坑,實可怖畏,是百尺竿頭,是無明窠臼,黑漆桶底。六祖說是記憶空,這個境界無知無覺,我們的佛性被他遮藏在裡面,必定要把他打破,佛性才能發現出來的。要打破必定要用一念無明的六根隨便那一根打破。無始無明一破,見了佛性見聞覺知、一念無明、六根、六塵,即變為佛性,能轉萬物不被萬物所轉。修大乘法門必定要用一念無明打破無始無明,如參話頭,參念佛是誰?本來面目在那裡?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參話頭之念,就是一念無明六根的一根。叻的一聲,豁然貫通,親見主人翁,就是無始無明一破,看見佛性大乘六度修禪那,禪那即靜慮。起一清凈思想,向清清凈凈的那點,靜慮我們的佛性因緣時至,叻的一聲,豁然貫通,看見佛性。靜慮即一念無明六根中的一根,清清凈即是無始無明,叻的一聲即是無始無明破也,就是用一念無明破無始無明道理。 (25)問:出家人應參禪,參禪有心得隨過什麼生活都可以,假如不參禪,被環境所轉,恐持戒都難保,是否?答:是。 (26)問:頓教與漸教,漸教是由小乘斷六根,修中乘斷一念無明。但六根與一念是不能永斷的。修大乘用一念六根隨一根,破無始無明。由小中大是為漸教;頓教指小乘、中乘皆非,直修大乘,是名頓教,是否?答:是。 南京法一和尚問(27)問:有一人問我念佛凈土法門,是修頓教?是修慚教?是修大乘?是修中乘?是修小乘?我答雲:念佛凈土法門,不是修頓教,不是修漸教,不是修大乘,不是修中乘,不是修小乘念佛凈土法門是教我們修到凈土的一股路。到了凈土,如念阿彌陀佛到了西方凈土,見佛後,聞說修的法門然後再修明心見性法門。如頓教、漸教、大乘、中乘、小乘,隨修一法,或由小到大,或由漸入頓。如念藥師佛到了東方凈土,見佛後,聞法修行,如同西方凈土。在東西凈土明心見性後,即證法身常寂光凈土,遍滿十方,無所不在,是否?答:如是。 福建圓瑛法師問(28)問:佛之與法,是佛在先?抑法在先?若法在先,法是何佛所說?若佛在先,佛承何教而成道?答:從前慧海和尚說:「佛亦在法先,亦在法後。」 (29)問:因何佛法先後?答:據寂滅法,是法先佛後;若據文字法,是佛先法後。何以故?一切諸佛皆因寂滅法而得成佛即是法先佛後。經雲:「諸佛所師,所謂法也,得成道已,然始廣說十二部經,引化眾生眾生佛法教,修行成佛。」即是法先佛後也。但在我的本意,則以為佛與法是並行的,又佛法本是無始的、絕對的,故無先後之次第。經雲:「於法毫無所得。」況有先後? 南京法一和尚(30)問:佛法只一乘,緣何要說三乘?答:其實只有一乘,中小二乘是假設的,惟有大乘才是真實。因為眾生根基薄劣,樂著小法,不能擔當大法,若果只說大乘,他們畏難,就會不肯修的。猶如從上海坐船到廣州,路程是很遠的,他們聽了就會生退縮的心,因此不肯髮腳,所以要引導,首先就用到汕頭的路程,等到抵(土+步),才對他說,這不是廣州這一譬喻如小乘人斷六根,六根是暫時可斷,而不能永久斷的,暫時斷亦很容易,但是斷了又起,是無始無終的,所以佛說此乘不是,因汝怕難喜易,所以用此乘來權導,但既斷了又起,且六根斷後還餘一念,何不再將此一念斷破?故知斷六根非究竟。若欲到廣州,還須再搭船,又用到香港的路程引他到了香港,到香港後,再對他說此不是廣州,仍要再進。譬如二乘斷一念無明,一念斷了,乃是空空洞洞的無始無明,非佛性,一念斷了又起,起了又斷,即非究竟,故一念仍是無始無終的。此時再將到廣州的真路告他,使他得到廣州便是。譬如令人宜修大乘法,佛告言:小乘斷六根及二乘斷一念,皆非究竟,因六根一念皆不能斷的,要修大乘法門,應破無始無明,無始無明乃無始而有終的。若欲破無始無明,定要用一念無明與六根中之隨一根,來向無始無明打破,方能見佛性。見佛性後,一念無明及六根乃皆變為佛性,喻如行人一時到了廣州。故小乘二乘乃是佛用權便的法門,來誘掖根機劣鈍的人使他們慢慢的回小向大,到大乘法則宗旨汕頭喻如小乘香港喻如中乘,廣州喻如大乘,我們坐船本可以由上海直達廣州,我們學佛可以發心直學大乘眾生無知小兒,佛如老練的慈父六道如不安的火宅,火燒起來,小兒還在宅內耍樂,慈父想免兒子災難要用方法來誘他們出去,就對他們說:門外有小羊車和小鹿車,很好玩的。他們聽了就爭先恐後的快快跑出去,殊不知外面羊車、鹿車都沒有,剛剛只有一駕大牛車,是預備來載他們離開火患的。若果只對他們說要坐牛車來避火難,他們就不肯出去的。羊車好比小乘,鹿車好比中乘,牛車好比大乘。所以要修大乘,才能究竟成佛的。 (31)問:大乘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那、智慧,中之禪那禪,是否指破無始無明智慧禪是否指教外別傳、拈花棒喝一派?答:上問二則是的。 上海屈映光問(32)問:真如究竟受熏染有變易?抑不受熏染無變易?答:真如在未見性時,不受熏染、無變易。未見性時,乃見聞覺知作主,而受熏染、有變易;見性後是佛性作主,佛性之本真如不受熏染、無變易,為支配見聞覺知者,不被物所轉而能轉物,即是轉識成智也。故如指此轉法,亦可謂之受熏染、有變易,但本體不受染變也。茲將從前三藏法師問慧海和尚之話相告:三藏法師問:「真如有變易否?」師曰:「有變易。」三藏曰:「禪師錯也。」師卻問三藏:「有真如否?」曰:「有。」師曰:「如無變易,決定是凡僧也。豈不聞知識者,能回三毒為三聚凈戒,回六識為六神通,回煩惱菩提,回無明大智真如若無變易,三藏真是自然外道也。」三藏曰:「若爾者,真如即有變易。」師曰:「若執真如有變易,亦是外道。」曰:「禪師適來說真如有變易,如今又道不變易,如何即是的當?」師曰:「若了了見性者,如摩尼珠現色,說變亦得,說不變亦得。若不見性人,聞說真如變,便作變解;聞說不變,便作不變解。」三藏曰:「故知南宗實不可測。」 北平翟文選問(33)問:我用功靜坐,覺心中有點動,是什麼道理?請法師指示修的法門。答:佛性是如如不動的,動與不動兩頭話,與佛性了不相干。我今將《圓覺經》所修的法門說一個教你靜坐一室中,恆作是念:我今此身是四大和合,所謂毛髲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於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暖氣歸火;動轉歸風。四大各離(四大指身中之地水火風)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為相,實同幻化,四緣假合(四緣指見聞覺知),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四大指心中見聞覺知),妄有緣氣,於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為心。我們據經說,可見身心都是假的,身心都不要,往內觀去,只有空空洞洞、黑黑暗暗的,便是無始無明。我們的思想不必斷,便用這個思想,從這個無始無明那裡打破,無明一破,我們真的佛性發現來了真心佛性發現來時,四緣六塵皆變為佛性,四大肉體皆為法身,故古人雲:「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到這個境界人間天上,十方世界,起心動念,宇宙萬物皆是自性之物,因自性遍滿虛空。如太陽之光,充塞宇宙。到這個時候,遇明眼人,可以印可。如不遇明眼人,則可用《傳燈錄》、《指月錄》等印證。可算是閑道人無事人,無佛法可學、禪道可修、生死可了、涅槃可證,同為幻化空花、夢幻泡影。以後隨拈一法,皆是佛法。活著也好,死卻也好,與本來自性是了不相乾的,因本來自性是無始無終的。自性法身見聞覺知是報身,六根是應身,一體三身。 陝西西安朱慶瀾(34)問:法師手燃二指,胸燃四十八燈,多年講經一法,很有苦行。答:在自性本體上,燃指燃燈說法是兩不相乾的。古佛說:「我四十九年未曾說著一字,無法可說,是名說法。」因隨順眾生建水道場,作空花佛事,世相如是也。 上海王震(35)問:法師自幼出家,燃指燃燈,各省講經,宏法多年,法師可算前生有夙根也。答:在自性中覓過去、現在、未來了可得,那裡有夙根不夙根?因從前出家時發過三願,一不求好穿好食;二遇逆境界順境不生退悔心;三參究佛法,有所研究,不奸貪獨得,以普利一切。究竟說來,無佛可成,無眾生可度。說法者,如戲幻中,幻人復對幻說。故古人雲:「了了見,無一物,亦無人,亦無佛,大千沙界海中漚,一切賢聖如電拂。」當隨順世間,世相如是。 上海范古農(36)問:「菩提」、「涅槃」之辨。答:「菩提」翻為覺道,是覺悟本來自性,遍滿虛空,充塞宇宙。「涅槃」翻為無生無滅、無來無去,即是。 南京梅光羲(37)問:「根本無明」與「一念無明」的分別?答:「根本無明」即無始無明。是無善惡是非煩惱愛欲思想,是無知無覺的;即是宋儒所講的喜怒哀樂未發;老子清靜無為,先天道先天無極哲學家的清凈快樂;陸象山的吾心宇宙儒家的天命之性;參禪的無明窠臼、百尺竿頭;婆羅門的冥諦;六祖講的無記憶性;二乘的空執。根本無明者,因為根本即不明,將此佛性遮障。「一念無明」者,非從根本無明而起,因根本無明無知、無覺、無妄念。一念無明是從見聞覺知起的。佛性與根本無明、一念無明,乃從無始以來俱有的。佛性、一念無明俱是無始無終的,根本無明是無始有終的。用一念無明將根本無明來打破,就可以自性。一念無明是不能破的,一念無明者,乃一念妄動,起一個思想等。 (38)問:法師講經,講佛性恆守本性,始終無有改變,佛性不受熏染,出何經典?答:佛性恆守本性,始終無有改變,出《華嚴經》第三十卷;佛性清凈,無染無亂,無礙無厭,不受熏染,出《華嚴經》第七十三卷。 (39)問:用一念無明破無始無明,出何經典?答:用一念無明破無始無明,出《大般涅槃經》。經雲:「婆伽婆,婆伽名破,婆名無明。」即用一念無明破無始無明的意思。  (40)問:佛性不起妄念妄念從何而起?答:妄念是從見聞覺知靈性起,佛性是如如不動的。假如性能妄念,則妄念斷為佛性妄念起為眾生,豈不是成佛亦有輪回乎? 西安華清法師(41)問:「佛性」與「見聞覺知」的分別?答:「佛性」乃本來面目,是無生死,無來去,有知覺的(知覺者,即本來大覺之覺,非知覺之覺),遍滿虛空,充塞宇宙,究竟快樂,是不受熏染,無漏的,人人是一樣的。本來無名字,因說法乃隨拈一名字,如真如實相、自心現量如來藏心、無餘涅槃等,都是一樣的。佛性是如如不動的,本不起念;「見聞覺知」是會起念的,是分兩方面:染緣、凈緣。凈緣者,心中清凈凈,一念不起,起念者乃起覺悟之念;染緣者,乃起善惡是非愛欲喜怒哀樂煩惱思想,種種俱全,是受熏染,有漏的,人人不是一樣的。假如一念不起,亦是見聞覺知,非佛性也,我們未見性以前乃見聞覺知作主,見性以後乃佛性作主。佛性見聞覺知中間有無無明隔閡,上明下暗。上明者如太陽,下暗者如世界太陽佛性世界見聞覺知。不見太陽因被烏雲遮障,烏雲如無始無明也。 北平朱慶瀾(42)問:佛法中有打戰否?答:舍衛國波斯匿王,皈依受戒,時有他國進兵來攻舍衛國,波斯匿王問佛言:「若打則犯殺戒若不打則亡國,如何處置?」佛告王言:「全國眾生生命系於國王一人。如國王不打,則全國生命有損失。」故主張打之。然後波斯匿王乃用兵克敵。此一段故事,出《大般涅槃經》。 北平全朗和尚(43)問:如何方知悟後的人?答:悟道之事,惟悟與悟乃能知之,他人不知。從前佛在世,迦葉問佛:「佛的佛性,緣何他人不知?」佛答言:「譬如兩家窮人,其屋內埋藏多金。他人告以屋本有金藏,可急掘取。一家則果然照掘,成為富翁。一家則未掘,仍受窮苦。」佛言:「你不掘取而能得金,其理非是。」此喻出《大般涅槃經》。金者,喻如自性,窮者喻如眾生,富者喻如悟後的人。亦如兩同鄉人,他鄉相遇,互話本地風光,如甜如蜜,他人未之省也。 五台山大和尚(44)問:如何是「狗舐熱油鐺」?答:此是禪宗的話。我們用功無明窠臼參究自性,不可放手,取此為喻也。狗舐熱油鐺者,吞則熱,吐可惜,吞吐兩不得也。 五台山覺參和尚(45)問:參禪要常坐或行住坐卧皆可?答:參禪不屬坐,坐即有著,出馬祖語錄中。 廬山了達和尚(46)問:「婆伽婆」的解釋?答:婆伽名破,婆名無明,即打破無始無明的意思,出《大般涅槃經》。 南京法一和尚(47)問:因眾生方才修大乘,見佛性假如不見佛性,不能從自性中流露說法,來度眾生,非大乘大乘者,因眾生大悲心,因大悲心發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由正覺自性中流露出來,說法眾生才是大乘,是否?答:是的。 青島丁蓮唯(48)問:《華嚴經》出於龍宮,龍樹菩薩去水中記取此經,緣何淹不死?船子和尚亦是悟道的人,跳在水中,如何就淹死?答:龍宮乃一地方名曰龍宮,非水中龍宮也。龍樹菩薩從前收集《華嚴經》之地點,後來有很多人去過,有考證是有此地。至以前所說的神話乃不近人情。船子和尚悟道後,度了一個學人,名夾山,之後即自願跳水死了。蓋在自性體中,無生無死,無來無去,生死來去,同一空花,這是他的來去自由了。假如我們不願效他,則冒險的地方都不應該去的,佛有一戒,曰:冒難遊行戒。 終南山青蓮和尚(49)問:祖師語錄中,迦葉阿難、馬鳴、龍樹、達磨、五祖、六祖、百丈馬祖等千百人皆是證道的人,未曾說過「我是某人化身、某人應世」種種的神話,或說「我死了生於東方、西方」。又問假如一人證道後,發願生西方或東方否?答:自古及今悟道的人,當下見自性自性遍滿十方凈土自性遍滿虛空凈土亦遍滿虛空。東南西北,四維上下,十方世界都在自性之內,都在凈土之內。這個凈土是指法身凈土」,叫「常寂光凈土」,我今設一比喻,喻如中國。北平如西方世界凈土南京如東方世界凈土。西方、東方之凈土叫作「報身凈土」。報身凈土者是私有的,如同娑婆世界是業報之穢土痛苦甚多,西方、東方及他方凈報之凈土痛苦。凈報之凈土亦非法身凈土。在凈報之凈土修到見性之後,自性法身生法凈土法身凈土喻如太陽太陽一照,則十方世界皆見。故見性後,則生東、生西盡成兩頭話,兩不相幹了。娑婆世界、東方、西方、他方世界中,有見自性者,其所證的法身凈土,乃是一般無二的。凈土分為四種:「常寂光凈土」,如太陽之光,遍滿虛空,十方世界皆有,是真凈土又叫法身凈土」;「凡聖同居凈土」、「方便有餘土」、「實報庄嚴土」,這三種凈土是「報身凈土」,是凈報報身得來。如同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是業報得來穢土一樣。我們這個穢土是假的,那三個報身凈土亦是假的,那三個凈土東方、西方、十方世界皆有。四種者,一真三假。假如自性後,則不受後有,所言「某人化身、某人應世」,乃是世俗謬說神話,一人說假,萬人傳真也。 廬山歸宗首座(50)問:悟道、見道、證道有何差別?答:道乃本來之意。悟道者,豁然貫通本來也,證道者,親證自性也。見道者,親見自性也。三種名目實一也。 (51)問:悟道、修道、見道、證道有何差別?答:悟有兩種,有解悟,有證悟。證悟乃前言之豁然貫通也。解悟者,乃了解修行道理也。修道者,乃照法修行也。見道者,乃破無明佛性也。證道者,乃親證自性。「證」有請明眼人印證之意。 峨嵋山悟真和尚(52)問:祖師語錄,參禪就參禪,並無又參禪又念佛之說,後人倒亂是非。如中峰禪師參高峰禪師悟道後隨機說法,喜參禪者教彼參禪,喜念佛者亦隨機闡揚凈土,其本人並未修凈土,語在《中峰廣錄》中。如蓮池大師先修禪,因未悟,其臨終遺囑言:我實未悟,因到北京參遍融禪師後,改修凈土,語在《雲棲法匯》。答:以上之辨問不錯。 北平李廣權(53)問:解釋《金剛經》中之四相。答:我相,即一念不起,但仍有清清凈凈之一念在;人相,即起一念之相眾生相,即前念已滅,後念未起之中間是;壽者相,是前念、後念皆已斷了,空無所有。故經中說:「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就是指四種境界,不是見佛性。 北平文法和(54)問:《金剛經》雲:「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於意雲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於意雲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名阿那含。須菩提,於意雲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答:四果是假名,實相佛性乃真的。須陀洹果不入色聲香味觸法,「不入」指實相;斯陀含而實無往來,「實無」指實相;阿那含而實無不來,「實無」指實相;阿羅漢實無有法,「實無」指實相。若明實相,則四果皆假名,皆可明矣。 北平李廣權(55)問:常聞講《金剛經》說:「無我相不要執著我,無人相不要執著你,無眾生相不要分別六道眾生,無壽者相不要求長壽。」又說:「每聽講《金剛經》,以無相為體,無住為宗,離相為用。」以上二問是否?答:古時有一法師講經,講到無人相、無我相乃不要執著你我。下面有龐居士問:「無我相誰人講《金剛經》?無人相誰人聽《金剛經》?」講者不能答,欲下坐。居士送一偈曰:「無我復無人,作么有疏親?勸君休離座,不似直求真,金剛般若性,外絕一纖塵,我聞並信受,總是假名陳。」故無相為體、無住為宗、離相為用,乃是落於空。實相佛性不空的,是實相為體,觀照為宗,方便為用。方便者,六根任便用一根也。由觀照般若,利用六根打破無明,得見實相般若也。 香港呂碧城(56)問:昔與某公同游北平香山碧雲寺,某人將寺內數寸高金沙泥小佛偷一尊,交我帶回,從前未學佛,不知是過,今已學佛,乃知犯戒,如何處置?答:自性中覓罪性、福性、損益了不可得,皆如幻化。以世法來說,無心不為過,若放不下,則做一尊送去亦可。 終南山定慧師(57)問:如何是「一心三觀」?答:從前有一止觀法師問慧海禪師:「一心三觀義如何?」師曰:「過去心已過去,未來心未至,現在心無住,於其中間,更用何心起觀?」曰:「禪師不解止觀。」師曰:「座主解否?」曰:「解。」師曰:「如智者師說止破止、說觀破觀,住止沒生死,住觀心神亂。為當將心止心?為復起心觀觀?若有心觀,是常見法;若無心觀,是斷見法;亦有亦無,成二見法。講座主仔細說看。」曰:「若如是問,俱說不得也。」師曰:「何曾止觀?」 天津潘復(58)問:阿難是佛小弟,為何仗佛的光明不能快得悟道?羅侯羅是佛的兒子,為何仗佛的光明不能快得悟道?是否自度或佛度?又問:在這個世界修見佛性後,與在極樂世界修見佛性後,是一樣或是兩樣?答:佛只能開示修行法子。如古人雲:「我說法要如彼天澤,汝學般若如下種子。」佛說經典祖師開示皆是法要。有種,天不雨不生,天澤無種亦不生。是自度非佛度。我們世界佛性,與極樂世界佛性是一樣,非兩樣。 (59)問:凈土世界但指西方有,東方及他方有沒有?又問:他方有凈土,我們的世界有沒有凈土又問:西方見性,生不生凈土?西方凈土與在西方見性生的凈土有何差別修凈土,仗彌陀力量開示指導,見《無量壽經》中,有參禪者,有聽講者。參禪聽講還是自修,彌陀佛無非是指開示。如《無量壽經中說:還有一日夜者,或七日七夜者,一劫七劫十二劫者,方能見佛聞法,人間一百年為西方一晝一夜又問:如我見解,在娑婆世界修行,亦可說釋迦佛的經典祖師開示阿彌陀佛、釋迦佛與悟道的祖師說的法,無非令人明心見性佛法是一樣不是兩樣的。在娑婆世界修行,假若未見佛性的,依《華嚴經》說、祖師語錄中說,種下種子,如天下雨,必定生長,發願來生,生善知識家,早聞佛法,明心見性;我今說一比喻,如一母所生之子,有聰明、有魯鈍,聰明前生必是好人讀書人,有宿根,古人雲:書到今生讀已遲,況種下佛法種子,有夙根,來生決定不會迷昧。又問:一千六百八十萬年為一小劫,羅漢有入胎之迷,菩薩有出胎之迷,是否?答:凈土兩種,常寂光凈土法身凈土,充滿虛空不分方向不分彼此。至於西方、東方及他方凈土為報土,同居、方便、實報三種為報身凈土,是假非真;在報土見性之後,始生法土。在西方修行阿彌陀佛的力量,如在此修行釋迦佛的力量,是一樣的。依《華嚴經》及祖師開示所言,照著做去,不錯。一千六百八十萬年為一小劫,是的;但羅漢入胎迷,菩薩出胎迷,大乘經中無有,於理亦不合。  終南山大和尚(60)問:法師說法,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那一個心來說法?答:自性無兩際、無中際、無後際,你喚什麼叫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佛雲:「我說法四十九年,未曾說著一個字。」 安徽蕪湖正修法師(61)問:永明禪師雲:神秀具雙眼,六祖只有一隻眼。答:此問從前蓮池大師亦曾辯論過,謂既然神秀具雙眼,六祖一隻眼,不印可時時勤拂拭的大通,然何印可本來無一物的大鑒?這一隻眼,是金剛正眼,充遍虛空,包羅萬象。 (62)問:「身是菩提樹,心似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一偈,與「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之辨別。答:神秀偈所見是從見聞覺知說,不外染緣凈緣。妄念一起,明鏡化為黑板,妄念一滅,黑板化為明鏡。起滅無常有何了期?是染凈相對故。六祖偈是從自性中說自性如如不動,覓染緣凈緣了不可得。「本來」二字即是自性說。 重慶見明法師(63)問:先悟後修?先修後悟?答:先修後悟,宜先明白此道理,照此法門去修,然後悟道,此悟乃證悟之悟,非解悟之悟;先悟後修,此悟乃由解悟修到證悟。溈山和尚說:「汝等豁然貫通,修不修兩頭語,除卻習氣就是修也。」 (64)問:三身四智。答:三身四智,以前六祖答智通曰:「三身者,清凈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之行也,若離本性別說三身,即名有身無智,若悟三身無自性,即名四智菩提,聽吾偈曰:『自性具三身,發明成四智,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吾今為汝說,諦信永無迷,莫學馳求者,終日菩提。』」通再啟曰:「四智之義可得聞乎?」師曰:「既會三身,便明四智,何更問耶?若離三身,別談四智,此名有智無身,即此有智,還成無智。」復說偈曰:「大圓鏡智性情凈,平等性智心無病,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五八六七果因轉,但用名言無實性,若令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如上轉識為智也,教中雲: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八識大圓鏡智,雖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轉,但轉其名而不轉其體也。 江西九江廣明和尚(65)問:悟後的人與不悟的人衣食住是否一樣?答:是一樣。 (66)問:今人說法古人說法分別?答:古人說法自性中流露出來,慈悲開示眾生。今人說法是用文字作撰幾句話,來作面子用的。 終南山了明和尚(67)問:馬祖說:「即心即佛,非心非佛,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趙州和尚雲:「佛之一字,吾不喜聞。」「佛佛。」答:禪宗道理假如汝未悟時,怎麼說都不是的。假如證悟以後,怎麼說都是。如馬祖指導學人,「即心即佛」是指自性,「非心非佛」是指自性非心非佛,「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指自性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佛之一字,吾不喜聞」指自性是佛,不用頭上再安頭。僧問趙州和尚:「汝將來向什麼地方去?」趙州雲:「佛佛。」指自性無去無來。 (68)問:西方太好,我們去未免貪心太重,西方究竟有否?答:因吾人生無非終日貪求好衣食住,西方種種勝過此地,我們一到心滿意足,種種貪求便無了。是戒我們不貪,非貪心假如西方沒有,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也沒有。 天津孫傳芳(69)問:佛有十惱:六年苦行、孫陀利謗、金槍、馬麥、琉璃王殺釋種、乞食空缽、旃遮女謗、調達推山、寒風索衣、雙樹背痛,既然明心見性,還有業障么?答:自性業障、福障了不可得古人雲:「若欲懺悔者,端身念實相,諸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自性業障本來空,本來空是業障古人雲:「四大原無主,五陰本來空,將頭臨白刃,猶如斬春風。」古人又雲:「假使鐵輪頂上旋,定慧圓明終不失。」佛在世,有二比丘,一犯殺戒,一犯淫戒,心中覺得有罪,去問維摩居士居士告彼等識取自性,二比丘聽一老尊宿唱,推罪性了不可得,二比丘豁然大悟。 天津潘復(70)問:西方凈土六祖壇經所講凈土有何分別?西方凈土與維摩居士講的凈土有何分別?惟心凈土與惟物凈土有何分別?法身彌陀佛與報身彌陀有何分別?依報凈土與正報凈土有何分別?答:西方凈土是報身凈土,《壇經》所講乃法身凈土,維摩居士講亦是法身凈土。惟心凈土法身凈土,惟物凈土乃報身凈土法身彌陀阿彌陀佛的自性,與諸佛自性及我們自性無異,報身彌陀指報身凈土的丈六金身。依報凈土是報身凈土,正報凈土法身凈土。 香港黃實(71)問:我若用功,有時以眼根或意根去打無始無明將來若時機一至,便可破無明而見佛性又有時修念佛,若用前法不能得因緣時至,未得見性,即可以念佛生西。修行如此分兩方面,未知是否?答:可。 九華山顯一法師(72)問:生在西方,還修不修?答:還要修,《無量壽經》說:「有聽講經者,有參禪者。」在西方聽經參禪,由阿彌陀佛指導,亦如在此修行,由釋迦牟尼佛指導我們一樣。如佛涅槃後,有佛經典在、祖師語錄在。 蘇州張國明(73)問:修行明心見性證悟後,將來肉體死了,生東方凈土?或生西方凈土?如釋迦佛、達磨、六祖、百丈臨濟馬祖古今道人肉體死了他是在什麼地方?又在西方修行見性後,還生那一方?答:見性後,自性遍滿十方,充塞宇宙。既言十方,則東方西方皆在其內,自性所在之遍滿虛空,是常寂光凈土,即法身之真凈土;至東方西方等,乃報身凈土,即假凈土。報土者,如我們娑婆世界穢報之不凈土。報土者,有成住壞空。凈報穢報皆假。如西方凈土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所成,如東方凈土藥師佛十二大願所成,如我娑婆穢土是我們眾生業力所成。有成必有壞,是相對的。常寂光凈土是絕對的。自性太陽太陽光明一照,遍滿虛空,遍滿虛空比常寂光凈土,有自性即有常寂光凈土,有常寂光凈土即有自性,是一非二,是絕對的,不是相對的,無成無壞的;古今證道的人,見自性後,自性遍滿虛空無所不在,還有什麼地方分別?肉體死活與自性了不相干。在西方見性後,與在此見性無二無別。 河南楊恩光(74)問:理雖頓悟,事要漸修?答:理雖頓悟,是解悟,是了解修行道理;事要漸修,是照著所了解的法子修。 終南山本性大師(75)問:如何是「狗看熟油鐺」?答:狗看熟油鐺語,是宗門的比喻,喻如用功純熟,在將悟時,功夫要放手不可,功夫不放又不可。狗看熟油鐺,要吃怕熱,不吃又捨不得。 上海印心敦(76)問:四種凈土?答:一常寂光凈土、二實報庄嚴土、三方便有餘土、四凡聖同居土;寂光凈土法身凈土,即真凈土,其餘三種凈土是凈報所感,是假凈土法身凈土遍十方,無方向;報身凈土不遍十方,有方向。 上海秋光翰(77)問:婆羅門教主張人人有一個神我,神我如同一面鏡子,本來有光明的,因為起了愛念,愛念比如灰塵,將鏡子光明遮蓋了,愛念去了一點,鏡子光明亮了一點,愛念去完了,鏡子光明完全發現。如我見解,若愛念從鏡起,又何必去除他?除了又來,無有了期,若愛念從外來,與鏡子了不相干,這個道理是有輪回的,不徹底。鏡子比喻佛法見聞覺知,起念比喻見聞覺知的染緣,去念比喻見聞覺知的凈緣,染緣凈緣去了,是黑暗的無始無明,是否?答:是,不錯。 (78)問:理學家說:無極不動,一念靜是陰,一念動是陽,一陰一陽出生宇宙萬有。動念靜念息滅,反歸無極本體。如我見解這個道理自然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四五多數,由多數反歸於一。無極如無始無明,是無知無覺不動的,一念靜喻見聞覺知的凈緣,一念動喻見聞覺知的染緣,由凈緣染緣生出很多思想,由很多思想反歸一念不動,是否?答:不錯。 (79)問:以上二問,婆羅門的神我、理學家的無極,照佛法來說,是無始無明而已,與講本來自性的話,天地之別矣。答:不錯。  西安戴傳賢(80)問:「伽」字音怎麼念?答:「伽」字照佛經中念,本來音「家」,照你所念(ga)哥阿切亦可。萬法惟心,只在誠心。如西藏有些喇嘛,唵嘛呢叭咪吽(吽音轟),他念:唵嘛呢叭咪牛者,只在誠心便可。 上海周光中(81)問:東方世界琉璃滿月世界,佛名藥師佛,是否?出何經?彼處是否凈土?彼佛接引眾生往生否?假如接引,我們這個世界有人發願往生否?答:世界名滿月,佛名藥師,是出於《藥師經》。彼處是報身凈土,彼佛接引此土眾生往生,此士眾生亦有發願往生者。 山東濟南陳家真(82)問:佛家說: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一切皆空,既然是夢幻,還要見什麼佛性?生什麼西方?生什麼東方?答:宇宙萬物是成、住、壞、空。我們用一個房子來比,新蓋一個房子就是「成」,房子保存幾百年就是「住」,房子舊爛了就是「壞」,房子一倒就是「空」。如盤古以前,建設尚無,盤古以後,建設漸多,有成必有壞,是相對的;佛家說無成無壞,是絕對的,就是指佛性無生無滅,無來無去,遍滿虛空,充塞宇宙。絕對是真的,相對是假的。見性之後,宇宙萬物通是自性中的東西。未見性者,因見性的問題,有願生西方修,有願生東方修。反言之,佛家說一切皆真的,如《圓覺經》說:「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猶如空華從空而有,幻華雖滅,空性不壞眾生幻心,還依幻滅,諸幻盡滅,覺心不動;依幻說覺,亦名為幻,若說有覺,猶未離幻,說無覺者,亦復如是,是故幻滅,名為不動。」 北平拈花寺全朗(83)問:悟後的人,在其本人是何等境界?如何處世?答:見性的人自性之中,本無生死可了,無佛法可修,修與不修兩頭話,但隨緣度日,有緣說法眾生,無緣隨便,如古人,船子和尚撐船過生活,疏山和尚賣布過生活又有領眾修行生活,有獨善其身生活,有深山野外過生活,有鬧市街前過生活,有處清凈境界,有處煩惱境界,有清閑自在,有終日奔忙,有天子三詔不赴,有終日乞食,有坐脫立亡,有頭朝下腳朝上而死者,有坐監牢而死者,有被斬頭而死者,有終日帝王供養,有穿荷葉衣服食松花,大約如是,種種境界皆可隨緣自性心中兩不相干,在他的心得,如《圓覺經》說:「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為般若菩薩外道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如無異境界,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眾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為凈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法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虛空,此名如來隨順覺性;善男子,但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辯真實。」雲雲。他們的達人境界,如古人雲:「佛性戒珠心地印,霧露雲霞體上衣。我今解此如意珠,信受之者皆相應。非但我今獨達了,河沙諸佛體皆同。」 北平王理中(84)問:釋迦佛、過去的祖師及我們一切眾生阿彌陀佛、藥師佛的佛性,是一樣或是兩樣?答:是一樣,不是兩樣。 (85)問:見性生前見,是死後見?漢明帝永平八年佛法過東土,到現今見佛性的人有多少?有沒有歷史可以考查?見性是否人人皆可作到?答:是生前見。從佛法中華見性人很多,其數不能悉記,在我由歷史考查,大約有二千餘人,尚有見性而無史可考者很多。見性乃人人可作,但要明白修行用功法子見性的人歷史還有很多,因我沒有看見,中國地土太大見聞難周。 天津潘復(86)問:末法世界眾生下根居多,如我見解佛法並無正法、像法、末法之等差,人無上根、中根、下根三根之分別,如六祖說:「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其發心修行即為上根,不修者即下根,法無正像末三時之等差,人何上中下三根之端的?惟知近學之弗荒,不擬真功之自績,此語出《中峰廣錄》,見解錯否?答:不錯。 漢口智清大師(87)問:五重玄義、三分、十門分科?答:此是講經所用的方式,五重玄義:一釋名、二顯體、三明宗、四辨用、五判教。三分: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十門:一教起因緣、二藏教分輯、三義理分齊、四教所被機、五教體淺深、六顯示宗趣、七部類處會、八傳譯時代、九總釋名題、十別解經文。 (88)問:閉關之說,出於何種經典?答:此問從前蓮池大師說過,經中並無閉關之說,元朝高峰禪師證道後,因年老山中蓋房養道,題名曰「死關」,意指年歲已老,只待有漏之身老死而已。後人於房內關瑣數年,名曰閉關,以訛傳訛,假若如高峰悟後養道的事,在未悟以前要參訪學道,親善知識,若於一房內關瑣,無有是處。 福建榮增和尚(89)問:參禪透三關,是破本參、破重關、破末後關。禪宗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無階級無層次,為什麼還有本參、重關、末後關三個階級?答:禪宗本無階級,一悟便悟,不悟便不悟。本參、重關、末後關是偽造,後人說的,古無此說。三關之說分兩種,出在祖師公案,黃龍三關,高峰三關。黃龍三關:人人盡有生緣,上座的生緣在何處?正當問答交鋒,卻復伸手曰:我手何似佛手?又問諸方參請宗師所得?卻復垂腳曰:我腳何似騾腳?名曰「黃龍三關」;高峰三關:語驗學者,大澈底人本脫生死,因甚命根不斷?佛祖公案是一個道理,因甚有明有不明?大修行人當遵佛行,因甚不守毗尼?名曰「高峰三關」;三關之語祖師接引學人用的機鋒轉語。 天津靳雲鵬(90)問:「心法雙忘尚余塵,一念不生受後有。」是什麼境界?答:心法雙忘只有一個黑黑暗暗、無知無覺的無始無明深坑,塵者,指此無始無明深坑;一念不起是見聞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