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陀攝生三願
信願法師主講
無上甚深本願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彌陀真實意。
今天,師父要向各位報告,阿彌陀佛要救盡十方每一位眾生的悲心願力,就是攝生三願。攝,就是救度的意思;生,就是眾生。
阿彌陀佛所超發的四十八條大願,其中有三條願是要救度十方眾生回歸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叫做彌陀攝生三願。攝生三願就是︰第十八願、第十九願以及第二十願。
四十八大願中,為何阿彌陀佛因地法藏菩薩要發這三條救度眾生的心願?
因為十方眾生的根性雖然千差萬別,但是離不開自力修行、二力修行、他力修行這三類。
所以阿彌陀佛為了救度他力的眾生,而發了第十八願;為了救度自力的眾生,發了第十九願;為了要救度二力的眾生,發了第二十願。
我們在因地安心修行,所修的因,到底是相應第十八願、或第十九願、或第二十願,我們必須要知道。因為佛法講兩個字「因果」,修因感果。
我們所修的因,相應第十八願,所得到的果,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真實報土;所修的因,相應第十九願、二十願,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方便化土。所以在因地修行,必然要先了解我們入手起修,到底是修什麼樣的因,會得到什麼樣的果報。因果要清楚明了,這樣信仰佛法才是智信,不是迷信。
我們一起來看第十八願、第十九願、與第二十願的因願文。
第十八願因願文︰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第十九願因願文︰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不取正覺。
第二十願因願文︰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迴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第十八願、第十九願、第二十願,乃至四十八條大願的每一願,古來我們中國和日本的祖師大德對因願文的立名,都各有不同。這裡的攝生三願,師父各列出了兩種比較常用的因願文的願名。
第十八有取「念佛往生願」,也有取「十念必生願」。第十九願有取「修諸功德願」,也有取「臨終接引願」。第二十願有取「繫念定生願」,也有取「至心迴向願」。阿彌陀佛發這三條大願,是要救盡十方每一位眾生,所以我們在這三願當中都看到有「設我得佛,十方眾生」這兩句話,說明他發願成佛,就是要救度眾生。
在阿彌陀佛因地法藏古佛的慈悲心懷中,為要救盡眾生,發了第十八願與第十九、二十願,這三願必然有不同的地方。
佛在因地發願,是以真實心、慈悲心、平等心來發願要救度眾生,必然是希望十方每一個眾生都能夠得到究竟圓滿的果報,被救度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究竟圓滿成佛。
佛是果地上圓滿的人,業盡情空,福慧圓滿,智能究竟無上。如果一願能夠救度盡十方每一位眾生,就不需要發兩願、三願。所以阿彌陀佛因地法藏古佛發了三條願,是因為眾生有自力修行、他力修行、二力修行三種不等的根性。所以發這三願要將十方每一位眾生無一遺漏救到西方極樂世界。
雖然十八、十九、二十願都有「十方眾生」這一句,但是機類不同。
第十八願的「十方眾生」是指他力念佛的眾生為阿彌陀佛救度的對象;第十九願的「十方眾生」是以自力修行的眾生為阿彌陀佛救度的對象;第二十願的「十方眾生」是以二力修行的眾生為阿彌陀佛救度的對象。
好比一個宴會,有主客、有陪賓。比如說,有居士要供養師父,請師父吃飯,總是會邀請其它居士蓮友作陪。宴請師父是主客,蓮友一起用餐就是陪賓。南無阿彌陀佛發了第十八願要救度的主要對象是誰呢?當然是十方每一位眾生,十方眾生中,與十八願相應的,就是他力念佛的眾生。所以他力念佛的眾生就是十八願的主要機類。
第十九願,雖然阿彌陀佛同樣要救盡十方每一位眾生,但是哪一類十方眾生會與第十九願相應而被阿彌陀佛救度呢?自力修諸萬行的眾生。
第二十願,雖然阿彌陀佛同樣要救盡十方每一位眾生,但是哪一類十方眾生會與第二十願相應而被阿彌陀佛救度呢?二力念佛的眾生。
所以在因地修行,必需了解自己的起行到底是相應哪一願,會得到什麼樣的果報,這是非常重要的。明了之後,修行之路,自然就清楚明白,不會迷迷糊糊。
十八願因願文「至心信樂,欲生我國」,及十九願「至心發願,欲生我國」,二十願的「至心迴向,欲生我國」,同樣的兩句話八個字,其中卻各有二字之差,是哪兩個字呢?
是十八願的「信樂」,十九願的「發願」,二十願的「迴向」。其它六個字都一樣,只有這兩個字不一樣,對不對?所以這兩句話特別用粗黑體字標明,讓大家更清楚。
十八願的至心『信樂』與十九願的至心『發願』,及二十願的至心『迴向』,有什麼相似與相異之處呢?
「至心信樂」的「信」,是信什麼呢?是信後面「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願力絕對救度。所以信有信的內容、意義、對象。一般念佛修學凈土法門的人,每一天早課、晚課、或平課,都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雖是同念這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但大家對往生大事有信心、有把握嗎?阿彌陀佛因地法藏菩薩發願修行,而成就這句果地上的德號,要救度因地的凡夫,如果我們稱念這句佛號,不信受果號的因願,就不是信佛了。
所以在這裡所講的信,後面有一個「樂」字。樂就是高興。信佛會產生內心的歡喜。歡喜什麼?歡喜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畢竟成佛,是不是?諸位!我們來學佛修行,目的是為了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作佛,是不是?是﹗我們學佛如果是為了作佛,我們知道念南無阿彌陀佛,乃至十念的稱念,能夠蒙阿彌陀佛慈悲願力救度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知道了,明了了,內心當然會法喜充滿,會產生歡喜的相狀。
所以「信樂」就是信心歡喜。諸位在「至心信樂」旁邊寫一個「信」字,下面那一句「欲生我國」寫個「願」字,「乃至十念」寫個「行」字。
如果以第十八願的三心,「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的信和行,用信願行三資糧來配合,「信樂」就是信,「欲生我國」就是願,「乃至十念」,就是行。「乃至十念」就是長在一生,短在一聲十聲,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這樣叫做行,這是「乃至十念」這句話的意思。
信、願、行三資糧,站在阿彌陀佛發願要救度眾生的本位來看,阿彌陀佛發願說︰「欲生我國」。站在我們眾生要求往生西方的立場而論,就是「願生彼國」。阿彌陀佛發「欲生我國」之願,就是在召喚我們回歸西方極樂世界。我們想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真實報土的眾生,要怎幺樣修行呢?──就是下面行「乃至十念」的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我們信受阿彌陀佛要救度我們回歸西方極樂世界的心願,信佛本願,要起什麼樣的行呢?一生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所以「乃至十念」的行,有信、有願、有行。信行一體,得到什麼樣的果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依佛本願故」,依後面「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誓言絕對救度。法藏菩薩誓言︰如果我沒有辦法救度乃至十念的眾生,回歸我西方佛國,我就不成佛道。
法藏菩薩的成佛,必然是十方眾生「乃至十念」的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被他救度完成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願望,這樣法藏菩薩才有成佛的可能。法藏菩薩已經成佛了,《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裡面都講到法藏菩薩成佛已經十劫。法藏菩薩成佛以來於今十劫,十劫是非常長久的時間。
十劫之前,成就了「南無阿彌陀佛」佛道的法藏菩薩,成佛的名號就叫「南無阿彌陀佛」。十方每一位眾生,無論在家出家,無論上聖下凡,無論男女老幼,無論善人惡人,無論上智下愚,都是十方眾生之一,都是法藏菩薩慈悲憐憫要救度的眾生。法藏菩薩成佛的同時,成就了十方每一位眾生,「乃至十念」就決定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的往生與法藏菩薩的成佛是一體兩面,同時成就。
十方眾生,如果信受本願,「乃至十念」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而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法藏菩薩的四十八條大願包括第十八願,就不能成就。
法藏菩薩四十八條大願的任何一願無法成就,法藏菩薩就不能成佛。不成佛,當然就無法成就西方極樂世界依正庄嚴,就沒有果地上的德號「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
我們非常清楚肯定,我們就是第十八願因願文中的「十方眾生」之一,是不是?世尊在《無量壽經》下卷,對法藏菩薩所超發的十八願做解釋,就是十八願成就文,世尊開示說︰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世尊對法藏菩薩第十八願「十方眾生」這一句的解釋是「諸有眾生」。
諸位!我們是三界凡夫眾生,原來三界二十五有的凡夫眾生,才是阿彌陀佛第十八願主要憐憫要救度的對象,就是師父剛才所比喻的宴會中的主客,不是陪客。既然阿彌陀佛主要憐憫要救度的對象是凡夫眾生,而凡夫眾生有貪、嗔、痴的三毒煩惱否?有﹗我們有執著、妄想、業障否?有﹗這些在阿彌陀佛因地法藏古佛的究竟圓滿智能中,都將我們眾生的心性、因果、煩惱、妄想、執著,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佛的智能,觀所有一切眾生,如看手掌中的庵摩羅果,非常清楚明白。所以凡夫就是有煩惱、妄想、執著,阿彌陀佛才發了第十八願,要救度我們這樣的眾生。他主動用他果地的本願名號,要救度我們、成就我們。他會要求眾生念到沒有煩惱、沒有妄想、沒有執著,斷除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才救度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嗎?會這樣要求我們嗎?不會的﹗如果會的話,因願文絕對不會用「乃至十念」的「乃至」這兩個字。可是,因願文是法藏古佛所發,「乃至」這兩個字隱藏了無盡的大慈、無限的大悲。
「乃至十念」諸位!我們若看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的解釋,我們可以知道善導大師解釋說︰「乃至十念」是長在一生、短在一聲十聲的念佛。
長在一生的念佛,如果平常虔誠、勇猛、精進念佛,或許可以斷煩惱、去無明也說不定。
但,如果只有短在一聲十聲的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有辦法斷煩惱嗎?有辦法伏諸煩惱嗎?有辦法斷除無明嗎?沒有辦法﹗
諸位!我們看《觀經》第十六觀,下品下生的機類,就是一生作盡五逆十惡,到了臨命終才遇到善知識,方便善巧,安慰開示,教他念十聲的南無阿彌陀佛。這位平生作了五逆十惡的人,臨命終才遇到殊勝的法緣,受善知識的開示,依教奉行,稱念十聲的南無阿彌陀佛。在稱念這十聲的南無阿彌陀佛中,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念念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於念念中,滅除了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我們看《觀經》的這段經文,原來在彰顯第十八願「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願力大悲不棄的救度。諸位!平生做五逆十惡的人,臨命終才念了十聲的南無阿彌陀佛,若說念佛的功夫,他念十聲的佛號,哪有什麼念佛的功夫可言?可是他念了十聲的南無阿彌陀佛的佛號,竟然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
依照因果律來論,平生造了五逆十惡的人,必然是要墮入惡道長劫受苦。可是使得必墮三途惡道的人不墮三途,是他自己修行的功夫嗎?不是﹗是這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的滅罪威神功德力,使得必墮惡道之人,因念佛故,乘佛願力,必定往生。五逆十惡者,一生做盡了惡業,必墮地獄,卻於臨命終短短念了十聲佛號南無阿彌陀佛,只不過是幾秒鐘的時間,就能往生極樂世界。以平生的罪業而論,一生造惡已非常的深重,一生造凈業只有念十聲的阿彌陀佛而已,非常的輕微。可是竟然一生造盡逆惡之罪,不墮地獄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為何緣故?因為稱念十聲的南無阿彌陀佛。為何稱念十聲南無阿彌陀佛,就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為阿彌陀佛因地法藏菩薩所超發的誓言,第十八願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是不是?是啊!
諸位!要知道原來往生的道理,是依靠佛的願力,不是逆惡之人修行的功夫。使必墮地獄的逆惡之人不墮地獄,就是因為這句佛號的滅罪威神功德力。五逆︰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任何一項逆罪都是要墮無間地獄,何況造盡了五逆罪、十惡罪。所以我們看第十八願,確確實實是法藏古佛慈悲憐憫一切眾生,誓言要以果地上的名號,攝盡十方每一位眾生。所以這一願是阿彌陀佛的真實願,是我們眾生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因願。
所以我們知道第十八願的願心、願意,知道第十八願注重在「信」,信後面的「行」,念南無阿彌陀佛,是「乃至十念」的稱念。
「乃至十念」,──乃至平生的稱念,乃至臨終的稱念,連造五逆十惡罪的逆惡眾生,臨終十念的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都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平常沒有造五逆十惡,而且平生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怎麼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不是啊﹗所以「乃至十念」,──不論平生,不論臨終;不論生前,不論死後;不論善人,不論惡人;不論上智,不論下凡;不論聖人,不論凡夫;都是十方眾生,「乃至十念」決定可以往生的對象。
因此,當我們了解並領納信受第十八願的精髓--「信心歡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轉」,而後一生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以報佛救度之深恩,當娑婆緣盡,自然而然往生西方--回歸彌陀本有的家鄉;只因【深信】阿彌陀佛慈悲的誓言:「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無條件的絕對救度。而疑心念佛者,與佛願不相應,故生彼化土。因此以第十八願而言,如果沒有【信心】念佛,就不構成往生報土的條件。
十八願的往生果報是報土,十九願與二十願的往生果報是化土。請看十九願「修諸功德願」: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旁邊寫個「行」字),至心發願(寫個「信」字),欲生我國(寫個「願」字)。
我們將十八、十九願來做個比較︰十八願的信、願、行與十九願的信、願、行,其次第不一樣。十八願,「至心信樂」在前,「欲生我國,乃至十念」在後。「信」在前,「願」、「行」在後。十九願就不一樣,「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要先「行」諸功德,這個「諸功德」就是修戒定慧六度萬行。戒定慧是聖道門修學的三大綱領,要守戒,守戒的目的是得定,得定才能開發如來智能。所以戒定慧三無漏學是修六度萬行的必要條件。六度萬行,不論參禪、修密,不論天台、華嚴、三論,都是屬於「諸功德」的範圍。所以不論修學哪一宗、哪一派、哪一法、哪一門無非都是要「發菩提心」。菩提心是成佛的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我們修凈土念佛的人,同樣也是有這份菩提心。念佛想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菩提心,曇鸞大師在《往生論注》開示說,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發菩提心。所以第十九願注重在「願」。如果「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而不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不構成被南無阿彌陀佛以第十九願救度的條件。所以要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欲生我國」。所以「行」在前面,「信」與「願」在後面。
「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不取正覺。」在這裡有兩個字很關鍵:「假令」。「假令」這兩個字是不定之詞,意思是如果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發願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才構成臨命終時,被阿彌陀佛與諸大眾(這個大眾就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清凈大海眾菩薩)圍繞在這個修十九願行者的面前,「現其人前」,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十九願一般我們所知道的都是講「臨終接引願」。
我們修行想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臨命終時,阿彌陀佛會現前。為何修學凈土,我們常聽說是當生成就法門?我們也可以從十九願看出這個含義,因為十九願這句「臨壽終時」,「臨壽終」是已經斷氣了或是還沒有斷氣?還沒斷氣。是死了或是還沒死?還沒有死。還沒死才叫做「臨壽終時」,還沒死就是當生。如果斷氣了,死了,在中陰身,或是已經投生去六道了,就叫來生、次生了。所以我們將來要去西方極樂世界,我們是在這一口氣還在的時候,臨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就會現前。
十九願是自力「發菩提心,修諸功德」的機類,阿彌陀佛尚且在他臨命終時來接引,何況我們修學十八願的行者,平生就信仰阿彌陀佛的願力,一向專稱阿彌陀佛佛名,與阿彌陀佛的願力相應的機類,當然不用等到死後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所以我們平常聽到法師開示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現前當下的事情。是不是?可是,如果我們不從十八願或十九願因願文深入了解,我們就不知道這句話的道理。所以往生不是死後才往生,不是失去了這個色身肉體後才往生,是現前當下就能往生。
所以不用千念萬念一直求臨命終那一念的正念,才一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求臨命終的正念,倒不如求現前平生業成。臨命終大多數人,都是痛苦而亡,意外死亡還是比較少,天災、人禍、地變,突然間的意外,譬如九二一大地震,譬如飛機爆炸,這類意外總是較少。以臨終痛苦之時和平時身體健康比較,哪一種情形之下你比較有辦法正念?當然是平時身體健康的時候。所以佛要救度眾生,哪有說眾生平時一切順遂,正念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的佛號,這個不算;臨命終病苦,起一念南無阿彌陀佛的正念,這樣才算,才要救度你?有這樣的佛嗎?沒有。
《觀經》中說的下品下生逆惡之人,臨終十念往生,是因為他一生得遇佛號的因緣,是在臨終要死的時候才遇到,所以那個時候才臨終而往生。那我們是不是臨終才得遇這句佛號的眾生?不是﹗我們是現前平生就得遇,所以平生就能往生了,不是一定要千念萬念,臨命終那一念的正念,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是。平生的正念,平生往生;臨終的正念,臨終往生,只是得遇這句本願名號的因緣時節有所不同而已。
所以十九願的眾生,在臨終的時候,如果平生所修的「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而「至心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能得到南無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現前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十九願如以信願行三資糧來配合,注重在「願」。
好,看第二十願︰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寫個「行」字),至心迴向(寫個「信」字),欲生我國(寫個「願」字)。
二十願與十八願再來較量。二十願,「行」在前面,「信」與「願」在後面;十八願,「信」在前面,「願」與「行」在後面。
所以我們看十八願與十九願、二十願,是不是「信」與「行」有前後之別。對不對?
所以我們看十八願因願文,無造作,信前行後,毫無疑心。十九願與二十願,就有造作,行前信後,還有疑心。為什麼這幺說?因為十八願的信是「十方眾生,至心信樂」,「信」的前面就是「十方眾生」,無條件。十九願的「至心發願」,前面的「十方眾生」中間還有「發菩提心,修諸功德」的行,對不對?
所以十九願的眾生,他信佛的「信」是建立在哪裡?建立在他自已的修行「發菩提心,修諸功德」之上。如果他的菩提心退失,如果他「修諸功德」的行有所懈怠,內心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不安心。
所以我們看聖道門的行者,往往都能看到︰如果認真虔誠誦經、拜懺、持咒、守戒,總是離不開六度萬行,不論哪一宗、哪一派、哪一行都是如此。如果精進用功,就覺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有希望;如果懈怠了,沒有做早課、晚課,就覺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希望渺茫,對不對?
那個心是怎樣的相狀?起起伏伏、忐忑不安。他對佛的信心,是建立在他「發菩提心,修諸功德」的行上面。
二十願的行者同樣是這種心,「植諸德本」就是行,「植諸德本」這個諸德之本,就是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字洪名功德之本。因為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字洪名是阿彌陀佛因地法藏菩薩,在不可思議兆載永劫,修諸六度萬行圓滿所成就的,是諸善萬行的總功德之本,所以才叫做「諸德本」。
「植」就是種植,種植這句佛號的諸德本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念佛,行念佛行。我們為什麼肯定植諸德本,就是念佛的修行呢?因為願文前面有「聞我名號」這一句。有沒有?聽聞了這句名號南無阿彌陀佛,「繫念我國」,在阿彌陀佛的心中說「繫念我國」,在我們凡夫的立場,就是嚮往西方極樂世界,「願生彼國」。
《阿彌陀經》中,世尊為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依正庄嚴,為什麼世尊要介紹西方極樂世界依正的庄嚴呢?就是要讓我們嚮往西方極樂世界殊勝快樂,我們才會想要求生。
如果西方極樂世界像我們娑婆世界,有生老病死,有天災人禍,有煩惱痛苦,有種種的無明煩惱。諸位!你會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嗎?當然不想。如果西方極樂世界像娑婆世界這幺痛苦,你會想去嗎?你一定不會想去。所以《阿彌陀經》中世尊告訴我們西方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沒有世間的任何痛苦,只有究竟圓滿的快樂,所以才叫做極樂世界。
所以苦樂相較之下,眾生自然會有所取捨,對痛苦的事情厭離,不要痛苦;對快樂的事情,會去追求。所以厭離娑婆、欣求極樂。如果沒有苦樂相較,凡夫就沒有取捨之心。這是世尊大慈大悲要誘引眾生欣求西方,才在經教之中跟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依正庄嚴,眾生聽聞這句名號南無阿彌陀佛,嚮往西方極樂世界,而植諸德本的念佛。
二十願的念佛與十八願的念佛一樣嗎?不一樣。如果一樣,法藏菩薩發一個願就好了,不用發兩個願。佛的智能究竟圓滿,會發虛願、贅願嗎?不會。注意,第十八願的念佛「乃至十念」,「行」是建立在哪裡?建立在前面的「至心信樂」,對不對?「行」建立在「信」的基礎上。但二十願的「行」是建立在「信」之上嗎?不是。因為在二十願「植諸德本」的行與「十方眾生」中間,還有「聞我名號,繫念我國」這兩句話。是聽聞這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嚮往西方極樂世界念佛,念佛之後生起信願之心,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個念佛,是要將所念的名號功德,迴向西方極樂世界,庄嚴自己的凈土,所以迴向偈說:「願以此功德,庄嚴佛凈土。」二十願的迴向,就是這樣,將念佛的功德迴向西方極樂世界,庄嚴我們在西方極樂世界的凈土。西方極樂世界依正庄嚴,是法藏菩薩不可思議兆載永劫,修諸六度萬行所庄嚴而成,已經究竟圓滿了,需要我們眾生再去迴向庄嚴嗎?不需要。所以我們迴向庄嚴的,是我們在西方極樂世界的化土。所以二十願注重迴向。如果二十願「植諸德本」的念佛沒有迴向,就不構成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要件。因此二十願念佛迴向與十八願的念佛信心,有信心念佛與疑心念佛的差別。
綜合十八、十九、二十願,我們知道十八願是信前行後,念佛時沒有疑心。念佛沒有疑心和有疑心,因不一樣,將來臨終之緣就不一樣,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果報也不一樣。因不一樣,緣不一樣,果當然不一樣,這是佛法的因果定律。
所以我們念佛,是相應十八願的念佛,或十九願的念佛,或二十願的念佛?我們要問自己。這三個願,若以念佛來作個結論:
十八願的念佛就是他力念佛,十九願的念佛就是自力念佛,二十願的念佛就是二力念佛。
十八願是真實願,十九願、二十願是方便願。為什麼這幺說?我們看這攝生三願當中,哪一願有「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願力?十八願,對不對?這攝生三願,唯有十八願誓言「十方眾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我法藏菩薩如果不能救度你,往生我西方極樂世界,我就不成佛。
所以十八願才是萬修萬人去的法門,才是阿彌陀佛萬無漏一、大悲不棄、絕對救度的心願。因為十九願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建立在「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之上。十方眾生之中,精進的少,懈怠的多;發菩提心的少,退菩提心的多。為什麼修行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就是因為退失了道心。
二十願也一樣,如果早晚虔誠念佛用功,乃至平時佛珠拿著「南無阿彌陀佛……」這樣虔誠念佛、精進用功的人,就覺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較有把握;反之,則忐忑不安。這是因為將信心建立在自己的念佛修行之上,以自己之「行」為往生樞紐,如果精進,就覺得較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如果懈怠,就覺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希望渺茫,完全忽略了佛要救度眾生的大慈悲心。因此這種人對南無阿彌陀佛的願力救度,還存有懷疑心,這就是世尊在《無量壽經》正宗分的後面說到疑惑佛智的情形。疑惑佛智的人,就往生到胎宮疑城。
十八願是真實願,除了「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誓言,能夠證實為真實願外,在善導大師的著作《觀經四帖疏》玄義分,善導大師也這樣開示:
「法藏比丘,在世饒王佛所,行菩薩道時,發四十八願,一一願言:若我得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願生我國,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今既成佛,即是酬因之身也。」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這段開示,說法藏菩薩發了四十八願,一一願都說第十八願。為什麼說四十八大願都說第十八願?
因為沒有十八願「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絕對救度,其它四十七願就沒有意義。比如說,第一國無惡道願,法藏菩薩誓言,他成就的西方極樂世界沒有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如果十方眾生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清凈、殊勝、微妙、快樂,沒有三惡道,對我們來說有利益嗎?沒有利益,對不對。其它四十幾願同樣是如此。我們念佛往生,依靠十八願「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願力的絕對救度,而使得其它四十七願的每一願和我們都有絕對密切的關係。
比如說,第五願至第十願是六神通願。我們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有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有了六神通願,我們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就神通廣大、智能究竟。阿彌陀佛的每一大願,都與我們有很密切的關係。如果沒有第十八願,念佛一定往生的願,請問阿彌陀佛的六神通和我們有關係嗎?沒有關係。我們沒有辦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在娑婆世界,請問我們有六神通嗎?沒有。
我們是煩惱濁中的凡夫眾生,隨業流轉。所以對眾生來說,最主要是決定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不是?決定十方眾生能往生、大悲不棄的救度,就是第十八願。為什麼我們要強調十八願?為什麼我們要弘揚十八願?因為希望大家決定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法藏菩薩所發的十八、十九、二十願同樣念佛,但法藏菩薩的悲心,無非不論是自力、二力、他力念佛的眾生,同樣都能被救度。法藏菩薩的智能,對眾生心性的了解,一清二楚。所以發十八真實願來救度他力念佛的眾生,發十九方便願救度自力念佛的眾生,發二十方便願救度二力念佛的眾生。
所以我們要了解真實與方便。雖然我們凡夫眾生因地安心起行,有真實與方便,但在法藏菩薩救度眾生的心懷當中,真實與方便都是要救度眾生,只要我們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都決定能夠成就佛道。
所以在《阿彌陀經》中,世尊跟我們開示︰「眾生生者,皆是阿碑跋致」。阿碑跋致就是三不退轉的大菩薩,決定成就佛道。只是修因感果,他力因與自力因所得到的果報(報土與化土)有所差別,成佛的速度有快有慢而已。
十八願是真實弘願門,是凈土門的真門。十九願是方便要門,是聖道門。二十願是方便真門,凈土門的假門。
我們要了解,十八願的弘願門,十九願的要門,二十願的真門,是根據善導大師的《觀經四帖疏》所科判。
十八願的弘願門,是什麼意思呢?弘就是很廣大。很廣大的願力,要救度盡十方每一位眾生,所以叫做弘願門,凈土門中的真門。真門就是佛真心要攝盡眾生的悲願,所以叫做真。
十九願,因為是「發菩提心,修諸功德」的修行,所以屬於聖道門,是方便要門。要門是什麼意思呢?聖道門修諸三無漏學︰戒、定、慧,或者六度萬行,都離不開《觀經》世尊所講的十六觀。十六觀,前面十三觀是定觀,修定善;後面三觀是散觀,修散善,離不開這定善與散善。定善與散善自力諸行的往生,是轉入弘願門的重要門戶,所以叫做要門。
二十願是凈土門的假門。假與真,是相對的話。假,就是以自力修行的心念南無阿彌陀佛,站在眾生虛假之心的立場,懷疑佛智的念佛,叫做假。
比較而言,第十八願的真,站在眾生立場來說,信受佛願就是真心;沒有信受佛願,懷疑佛智,就是假心。所以凈土門的假門就是這個意思。
二十願的機類,同樣是念南無阿彌陀佛,所念的這句名號都是真實,但因機的造作之心不同,而存有疑心。剛才說過,二十願的眾生,是聞到名號之後,念佛迴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敢完完全全投入阿彌陀佛的慈悲願海之中,所以對往生大事仍究忐忑不安。
我們通常看自力、二力念佛的人,都是一半靠自己,一半靠佛力。一邊念佛靠自己用功念佛的功夫,一邊靠這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的救度。
這種心仍然存有疑心,這種心不同於第十八願的修行,他力念佛的心。
以三願配三經,十八願是《無量壽經》所開說,十九願是《觀無量壽經》所開說,二十願是《阿彌陀經》所開說。
當然這凈土三經,就《觀經》與《阿彌陀經》來說,古德判有顯義與隱義。就顯義來看,《無量壽經》在三經當中,他的份量較多,有兩卷,所以稱作《大經》;《阿彌陀經》雖然性質與《無量壽經》相同,但是他的份量較少,對西方極樂世界依正庄嚴的介紹比較簡要,只有一卷,所以稱作《小經》。我們常稱作《大經》、《小經》,《大本》、《小本》。
《無量壽經》兩卷,上卷介紹法藏菩薩發願修行、成佛的因果;下卷介紹眾生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成就菩薩、成就佛道的果報。所以上卷說阿彌陀佛成佛的因果,下卷說眾生念佛成佛的因果。
以《無量壽經》來講,是法的真實,在彰顯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四十八願當中,我們知道十八願是真實願。所以十八願是《無量壽經》所開說的。
《觀經》是因為韋提希夫人受到逆子阿闍世太子忤逆,將她關在皇宮內院。所以非常地憂愁苦悶,邀請世尊降臨皇宮內院,為她開說西方極樂世界殊勝庄嚴。世尊在眉間放光,使十方每一個凈土世界在光明之中影現。韋提希夫人看到十方凈土世界雖然清凈、微妙、快樂,但她選擇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今樂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於是請問世尊往生之道。世尊才為她開說這十六觀。《觀經》開說因緣就是這樣。韋提希夫人在善導大師的《觀經四帖疏》是判為凡夫眾生,所以《觀經》是在開顯機類的真實。
機類的真實是什麼樣的眾生呢?就是煩惱厚重的眾生。煩惱厚重的眾生修諸定善與散善,無法成就,所以《觀經》到了最後,世尊將《觀經》這部教法咐囑阿難流通的正行,不是修諸觀行,是修什麼行呢?念南無阿彌陀佛。《觀經》世尊雖然說了定善十三觀、散善三觀,但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里判︰世尊是為了要流通念南無阿彌陀佛而說《觀經》。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說︰「上來雖說定散二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本來世尊開說《觀經》的本意,是希望眾生能念佛。雖然希望眾生念佛,但十六觀的定觀,三觀的散觀,是包括一切聖道門的修行教法。所以十九願的「發菩提心,修諸功德」是《觀經》所開說的。
第二十願︰「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念佛修行,是《阿彌陀經》所開說的。《阿彌陀經》中世尊說到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生因: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這段《阿彌陀經》的經文,大家都非常熟悉。所以二十願的念佛,聽聞名號,乃至若一日、若七日的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而迴嚮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樣往生。這是因為阿彌陀佛二十願的願力「不果遂者,不取正覺」的誓言救度故。如果十方的眾生稱念我的名號,迴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不能使他滿足想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心願果報,我就不成佛。「不果遂者」就是這個意思。
如果二十願念佛的眾生沒有迴向,或不念佛,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嗎?不能。同樣的道理,十九願如果沒有「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臨命終,阿彌陀佛與大眾會現其人前,迎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嗎?不會。同樣的道理,十八願如果沒有信受阿彌陀佛的願力,而「乃至十念」的念佛,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嗎?不會。
第十八願的機類是正定聚之機,十九願是邪定聚之機,二十願是不定聚之機。什麼叫做正定聚?聚就是機類,決定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機類,叫做正定聚。以信受佛願、乃至十念的念佛眾生,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種機類叫做正定聚之機。所以十八願「至心信樂」的念佛行者,念佛的心是歡喜心、感恩的心,圖報佛恩佛德的心,不是求救、忐忑不安的心。
但是十九願、二十願就還有求救的心,因為還有疑心。因為懷疑佛智,不同於十八願的明信佛智。所以念佛的行,一樣念南無阿彌陀佛,外在的相狀一樣,但內心對信佛的心會一樣嗎?絕對不一樣。歡喜感恩念佛、往生決定的人,生死自在,對將來臨命終不會懷疑;疑心念佛求救的人,如果念佛念得比較少,早晚課如果常缺課,內心就會擔心害怕,會怕將來臨命終能否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師父經常講,很多念佛的老菩薩,不曾聽經聞法,不知道本願的道理,不知道阿彌陀佛的悲心,不知道佛號絕對救度、決定往生的緣由。所以雖然虔誠念佛,佛號一天念好幾萬聲,但是對往生還是沒有信心。往往師父一問︰
「那你一天念多少?」
「念很多,有空就念。」
這就是什麼呢?疑心。雖行念佛,但內心對佛充滿懷疑不安。雖然懷疑不安,照樣阿彌陀佛會來接引。所以有信本願、沒信本願,只是你念佛的心,安與不安而已。要怎幺修因,就看自已如何抉擇了。
第十九願,邪定聚之機。這個邪,不是邪惡,請不要誤解。這個邪,是與阿彌陀佛的本願名號不相應,所以叫邪。因為執自力「發菩提心,修諸功德」,所以邪定聚之機是什麼呢?修諸定善散善,自力諸行,想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機類。有這種眾生嗎?有﹗很多。不想修凈土念佛法門的人很多。師父就曾遇到這種人。這是真實的,親自講給師父聽。我鼓勵他念南無阿彌陀佛,修凈土法門易行道,較穩當、較殊勝、較方便,契合末法時代工商社會,繁忙的在家居士修學。他怎幺跟師父回答呢?「我才不那幺沒志氣,念南無阿彌陀佛,修行自己修就好了,哪需要靠南無阿彌陀佛的願力救度?」確實有這種眾生。
自力修行這種眾生,十方之中也很多,但是大慈悲父阿彌陀佛對這一機類的眾生仍然沒有放棄,發十九願要救這種執自力修諸六度萬行的眾生。佛的心實在是很慈悲啊﹗
將十八願與十九願做個比較,師父認為,反而第十九願的佛心更加慈悲。第十八願是信受法藏菩薩以佛號要救盡眾生的眾生,與佛心相應。但十九願就要救不相信這句名號絕對救度的眾生。法藏菩薩成佛的佛號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是從因地修諸六度萬行而成就的,但眾生不信果地上的名號,要以自力修諸六度萬行,與名號不相應,這樣的機類,法藏菩薩仍然要救度他。這個悲心實在是真的大慈大悲。
所以我們念贊佛偈,贊佛偈一念完,念南無大慈大悲阿彌陀佛,如果我們不知道阿彌陀佛的佛心佛願,是徹底的悲心,十方眾生萬無漏一的絕對救度,那我們念「南無大慈大悲」有何意義?知道這句名號是佛決定會救度我們的悲心願力,我們念「南無大慈大悲」就心有所契、心有所依,凡夫的心與佛心,佛心與凡心就會相契相應。
第二十願是不定聚之機,為什麼說不定?因為二十願的機類雖念南無阿彌陀佛,但以自力心、以疑惑心稱念。所以站在機的立場是虛假之心,而所念的這句名號南無阿彌陀佛是真實。但以虛假之心,念這句果地上所成就的真實德號,往生的信心,會回隨著自己修行的勤懈而起浮,這樣叫做不定。
將他力名號作自力用,而積功累德的稱念,因為是以自力心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叫做不定。此心不像十八願他力心的機類,完完全全與名號相契相應。所以要了解十八願正定聚之機,十九願邪定聚之機,與二十願不定聚之機。明白之後,諸位!你們起行是相應哪一機類,要清楚,要明白。
第十八願叫做福智藏,十九願叫做福德藏,二十願叫功德藏。為什麼十八願是福智藏?因為聞信名號含藏福德智能故。《無量壽經》的經文中,世尊跟我們說,明信佛智,就是有智能的人;疑惑佛智,就是沒有智能的人。佛智是什麼呢?就是這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
因為《無量壽經》在介紹阿彌陀佛因地法藏菩薩,如何發願與修行而成佛,並成就了不可思議的名號功德──「南無阿彌陀佛」回施眾生、惠以真實之力。這六個字,以佛的智能來說,是因地法藏古佛的心,是慈悲心、平等心、智能心,法藏菩薩安心起行,發願修行,不同於我們凡夫眾生的修行。佛的真心修行,是稱性起修,全修在性,與我們凡夫夾帶有貪、嗔、痴三毒煩惱修行,是天壤之別。所以我們凡夫的修行,在善導大師的《觀經四帖疏》中說,是「雜毒之善」、「虛假之行」。攙雜三毒煩惱貪嗔痴在修行,修行是好事,所以叫做善。假就不是用真心,是用意識心。所以修行的行儀雖然有,但心是意識心,所以叫做虛假之行。佛的心與行都是真心,所以名號六度萬行的點點滴滴功德,都是真實,因此名號叫做萬德洪名。阿彌陀佛因地法藏菩薩所修諸六度萬行,圓滿成就,就是為十方每一位眾生而修的。所以名號就含藏了福德與智能。福慧雙修,我們經常可以聽到這句話。佛在因地修福修慧所成就的德號,含藏了福慧。
十九願為何叫做福德藏?因為是自力修行,諸行含藏福德。為何自力修諸六度萬行沒有智能呢?因為凡夫的修行是雜毒之善、虛假之行,所以沒有功德,不是禪宗所說的從真心流露的功德。而凡夫是從哪裡流露呢?從意識心、煩惱心所流露。正因如此,所以不稱為功德,稱為福德。
我們布施時會夾帶煩惱心布施。師父講經時,經常講一個實例,這是真實的,因為當時師父在場。有一位居士很發心,拿十萬元要給某寺院住持修建寺院。此寺院老舊,必須整修。這位居士很發心,他為了要拋磚引玉,所以首先站起來說︰「我要發心十萬元,給師父整修道場。」道場整修了,會更庄嚴,讓大家學佛修行起歡喜心,拜佛念佛起庄嚴心。所以他就率先起來說︰「我不要用我的名字,我要用無名氏,三寶弟子無名氏,捐獻十萬元給師父建寺。」所以大家都知道出十萬元的「無名氏」就是他。
用「無名氏」也好,用他的名字也好,是不是還貪這個名?有沒有煩惱心在其中?有﹗再來舉第二個例子,也很平常。我們若常去寺院道場,就可看到許多椅子後面,都有名字「三寶弟子某某人」 捐獻。有沒有?有﹗
再來這個例子也是事實。有一位居士,拿一筆善款給師父,請師父印經書。本願山多年來流通經論到世界各國,乃至台灣,都是免費結緣流通。這位居士想發心,但是有一個條件︰師父我這筆善款給你印經書,你一定要在經書後面印上我的名字「三寶弟子某某人」,出善款多少錢印這部經。這種布施有沒有夾帶煩惱無明?有﹗
這種布施是功德,還是福德?諸位!由這些例子我們就知道是福德。所以十九願「修諸功德」,其實是福德。因為功德是從真如本性流露而出的。
二十願功德藏,因為自力所念的名號含藏功德故,雖然疑惑佛智以虛假之心念佛,但所念的這句名號含藏了真實功德,所以二十願叫做功德藏。
第十八願的念佛是他力的念佛,信心是他力的信心。因為十八願的信心,是建立在後面的「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誓約上,這是難信之法。「乃至十念」長在一生、短在一聲的念佛。長在一生的念佛,或許你較容易相信。一生念佛,四五十年,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容易相信。但是逆惡之人,一生如果念十聲的佛號,就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很難相信。所以凈土法門是難信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竟。
諸位!我們看周遭念佛的人,對念佛有信心比較多,還是沒有信心的比較多?沒有信心的較多。都在念佛,但是怕佛號念得不夠,功夫不夠,業障太重,怕臨終沒有正念,怕自身的罪業沒有懺除,怕臨終沒有人助念,怕臨終家屬不能如理如法安排後事……,內心有太多的疑惑,都因不了解這一句佛號的本願心。
十九願的行者因為執自力修行,「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因為信心是建立在自己的修行上,所以叫自力信心。二十願的行者,自力兼靠佛力的救度,所以念佛是二力念佛,信心是二力的信心。
第十八願是他作我受,十九願是自作自受,二十願同樣是自作自受。
他作我受就是他因自果,比較不容易相信。所以《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的經末都說,凈土法門是難信之法。因為他作我受這個「他」是阿彌陀佛,「我」是我們眾生。阿彌陀佛的造作修因,使我們眾生得到果報,他因自果。他力自攝的因果理念,一般聖道門的行者,較不容易起信。所以在這裡師父打個比方,在座的,尤其諸位女眾,當母親的人,應該特別能體會師父現在的比喻:
比如嬰兒一生下來,他沒有謀生的能力,甚至肚子餓了,自己要喝牛奶都沒能力。天氣冷想要穿衣服,也不會。天氣熱,想要脫衣服,也不會。那幺嬰兒生下來之後,他肚子餓,或太冷太熱,他連話都不會講,只會「哇」一聲,當媽媽的就知道孩子在哭了,趕緊看看,原來肚子餓了,趕緊幫他泡牛奶。這個嬰兒連媽媽對他呵護照顧的愛心也無法體會,也不知道。當媽媽的,心疼孩子,知道他肚子餓,趕緊幫他泡牛奶。奶粉錢是誰賺的,難道是嬰兒生下來就帶一千萬來給你,有嗎?沒有呀﹗是你辛辛苦苦打拚上班,工作賺來的。所以一切的付出,都是父母愛心的付出,無怨無悔。牛奶泡好之後,不知道牛奶會不會太冷或太熱,所以滴在手上試試溫度。太熱怕喝了會燙到,太冷怕他喝了拉肚子,所以泡溫溫的。將這個哭鬧的嬰兒抱在懷中,牛奶一喂,這個孩子一喝到牛奶,不餓了,就不會吵鬧哭泣。這個嬰兒什麼都不會,也不知道媽媽的愛心,也沒有能力賺錢買奶粉,甚至連自己泡牛奶的能力都沒有,只要他發出餓的信號,「哇」一聲,所有一切造作、施設,都是當媽媽的心甘情願來做,照顧得無微不至。這豈不是他作我受的理念嗎?一切造作都是媽媽的造作,誰在享受果報?嬰兒在享受這個果報。
師父用這個凡情人倫世俗的道理比喻,就是要讓你體會︰世間的母子之愛,不過是私愛而已,就有這種他作我受的道理,為何阿彌陀佛大慈悲父為我們眾生所設施造作的一切,你不敢去承受,不敢接納?
阿彌陀佛對我們的愛,叫做慈悲。慈是予樂,悲是拔苦。我們最徹底的痛苦是生死大苦。所以彌陀慈父用名號來拔除我們的生死大苦。最究竟圓滿的快樂,就是往生西方涅槃成佛的妙樂。以佛號接引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成佛,以名號來為我們拔苦予樂,這是徹底的大慈大悲。
十八願的精神,很多人不了解這個道理,不能接受。用母嬰的關係來作比喻,佛的大愛相較於母親的私愛,超過百千萬億倍。母親的私愛,你敢接受,南無阿彌陀佛的大愛,為何你不敢接受?《無量壽經》中世尊開示說︰「我哀愍汝等諸天民眾,甚於父母念子。」佛說我哀愍三界凡夫眾生,是比父母思念兒女更多、更超越、更深廣。
所以我們以凡情來思惟佛的法情,我們就能夠知道這句佛號,實在是阿彌陀佛對凡夫眾生至極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佛的大慈大悲在哪裡?就在這句佛號能夠救我往生成佛,離苦得樂。不然,稱念大慈大悲,哪有什麼意思?
十九願自作自受,就是自因自果。自己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得到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果報,所以叫做自力自攝。二十願也是同樣,二十願自因當中夾帶靠佛力,不同於十九願,所以自因當中有自力與佛力,所得到的果報就不同於十九願,雖然是同樣的自力自攝。
從果向因之教,是以阿彌陀佛果地上的德號,做為凡夫因地起修之因。有兩句話,我們常常聽到︰「因該果海,果徹因源」。我們在因地修行,念佛是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果。我們在因地念佛,這句佛號就包含了阿彌陀佛修行圓滿六度萬行,果地上德號萬善萬行的總功德。所以用這句萬德洪名佛號,做為凡夫因地起修之因,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在因地上以這句名號,他力心來修因感果,所得到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果報,是真實報土。
十九願、二十願是從因向果之教,在因地以自力心、二力心修因感果,所得到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果報,是方便化土。
所以他作我受,以果地上的德號,作因地的修因,與自作自受的因地,自力心修因感果,有這樣的差別。
剛才,我們比喻十八願是他作我受,像母親對嬰兒的愛。那幺自作自受呢?自作自受,就比如已經成年了,有辦法自己上班賺錢,有了收入,生活一切日常所需也有辦法自己料理,這就是自因自果。從因向果之教,自因自果就是這樣。二十願則是靠自己也兼靠阿彌陀佛,就如同還在青少年時期,青少年時期沒有謀生的能力。讀書還靠父母辛苦賺錢,雖不像嬰兒吃飯全靠父母,但讀書還要父母費心,這就是二力的道理。
第十八願是信心迴向,十九願是修諸功德迴向,二十願是念佛功德迴向。
迴向,是我們修凈土法門的行者,很重要的一環。在天親菩薩的《往生論》五門當中有「迴向門」。我們每一天用功念佛修行,要迴向。十九願的迴向,二十願的迴向,與十八願的迴向有什麼異同,這也要清楚明白。
迴向的問題,多年來師父講經說法,是最多人提問的。十八願的迴向,是信心的迴向,古德稱十八願法門為「不迴向法門」,所謂的「不迴向法門」,千萬不要誤解。「不迴向法門」不是沒有迴向,而是站在凡夫眾生的立場,不以凡夫自力所修行的功德,迴向西方極樂世界,是以佛所成就的諸善萬行的名號總功德,作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修因,這個迴向就叫做「信心迴向」。因為信心是建立在「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基礎之上,所以善導大師立十八願的願名是「念佛往生願」。
念佛就能往生。念多就以多念往生,念少就以少念往生;善人念,善人往生,惡人念,惡人往生;精進的念佛,精進往生,懈怠的念佛,懈怠往生;禪定的念佛,禪定往生,散亂的念佛,散亂往生;上智的人念佛,上智往生,下愚的人念佛,下愚往生;平生念佛,平生往生,臨終念佛,臨終往生;生前念佛,生前往生,中陰身死後念佛,中陰身死後念佛往生。就是這樣才叫做「乃至十念」。
佛的慈悲真正是大慈大悲。因此這樣念佛的迴向,是對南無阿彌陀佛完完全全的靠倒,完完全全的信受,完完全全的仰賴,領納佛以名號回施眾生作為我們往生功德的大慈悲心,這種迴向叫「信心迴向」。「信心迴向」經典出處在哪裡?在《無量壽經》世尊所講的,明信佛智的人,就是領受信心迴向的人。諸位看《無量壽經》便可以了解。
十九願的迴向,因為是修諸功德,參禪就以參禪的功德迴向,持咒就以持咒的功德迴向,誦經就以誦經的功德迴向,守戒就以守戒的功德迴向。所以叫做修諸功德迴向。
二十願的迴向,就是將自己所念名號功德迴嚮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就是我們平常所聽的積功累德。修諸信、願、行三資糧,積功累德的迴向,這是相應二十願念佛功德迴向。
第十八願是平生業成,不期來迎,彌陀心光常攝受故。十九願臨終正念,期待來迎,彌陀心光不攝受故。二十願同樣臨終正念,期待來迎,彌陀心光不常攝故。為何十八願、十九願、二十願受到阿彌陀佛心光照耀不同呢?為何十八願阿彌陀佛的心光經常攝受?因為與佛心佛願相契,受阿彌陀佛的不斷光明攝取,叫做不斷光明攝取不舍。在《觀經》世尊講,阿彌陀佛光明攝取眾生,對念佛眾生,攝取不舍。
阿彌陀佛的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的眾生,攝取不舍。念佛的眾生,就與阿彌陀佛要以本願名號救度眾生的願心相應故,而被不斷光明攝取不舍。
十九願自力修行,與本願名號不相應故,二十願雖然也是念佛的機類,所稱念這句名號真實,但自力心、虛假心、疑惑佛智的心與佛心不相應故,所以不為阿彌陀佛的不斷光明經常攝取。
師父必須引用善導大師的著作來說明。善導大師在《般舟贊》開示︰「相好彌多八萬四,一一光明照十方;不為余緣光普照,唯覓念佛往生人。」阿彌陀佛的相好光明,一一要普照十方的眾生。什麼樣的眾生被阿彌陀佛不斷光明照攝呢?「唯覓念佛往生人」,覓,就是尋尋覓覓的「覓」。阿彌陀佛的光明找什麼樣的眾生來攝取不舍呢?念佛往生的人,念南無阿彌陀佛,以阿彌陀佛的本願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
所以阿彌陀佛光明普攝這種眾生,攝取不舍。《觀經四帖疏》定善義,善導大師也說:「佛光普照,唯攝念佛者」。阿彌陀佛的光明普照,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的眾生。所以修諸雜行的行者,疑惑佛智的行者,不被不斷光明攝護故,平生雖然在修行,但是擔心害怕臨終阿彌陀佛不來接引,怕自己的業障深重,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期待臨終正念。這十九願與二十願的行者充滿了疑惑佛智的心,所以一生恐懼不安。
我們聽聞阿彌陀佛的本願道理,徹底將我們的心仰靠在六字洪名的本願力,必然消除這個疑惑,就相應於第十八願。
同樣在念佛,十八願靠佛力接引,報佛來迎,而且常來迎。十九願與二十願靠佛力接引,但是化佛來迎。第十八願報佛來迎,是因為相信阿彌陀佛「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願力絕對救度,與佛心佛願相應。相應佛願佛心故,當然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就以他受用報身佛來迎接。不相應阿彌陀佛心佛願,臨命終阿彌陀佛就以化佛化菩薩來迎。
諸位!看《觀經》三輩往生經文,世尊講得很詳細,自然能明白。阿彌陀佛迎接我們十八願信心念佛的行者,常來迎。古德有一首偈語說得很明白:
極樂教主彌陀尊,隨順念佛諸眾生,每日千遍來住處,歡喜踴躍無可比。
阿彌陀佛大慈大悲隨順眾生,什麼樣子的眾生?念佛的眾生。念佛的眾生,阿彌陀佛每日來他的住處千遍。一天二十四小時,阿彌陀佛看到你在念佛,去你家一千遍。你想想看是什麼道理?就是你念佛,阿彌陀佛時時都在你身邊。對不對?當然你就歡喜踴躍。不要說阿彌陀佛是大慈大悲大聖人,以師父是一個凡夫,有時候師父到居士的家,居士看到師父來,非常高興:師父請坐﹗請坐﹗什麼好東西都趕緊拿出來,泡最好的凍頂烏龍茶供養師父。阿彌陀佛每天去你們家一千遍,諸位高興嗎?必然是非常高興。既然阿彌陀佛每天去你家一千遍,那還期待臨命終阿彌陀佛來迎接你嗎?不用了。那種不期待的心,就叫做「不期來迎」。「平生業成」,平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造作已經圓滿成就了,哪裡還要期待?這個心是安穩的心、歡喜的心、踴躍的心、安定的心,所以叫做「平生業成,不期來迎」。
修十八願是靠佛力接引,修十九、二十願當然也是靠佛力接引。修十八願是靠十八願的願力接引,修十九願是靠十九願的願力接引,修二十願是靠二十願的願力接引。所以無論自力、二力、他力修行的眾生,都是靠佛力的接引。
無論是聖道門、凈土門,我們看超度的牌位,只要是往生的蓮位,都一定寫「佛力超度某某往生蓮位」,對不對?你有看過牌位寫「自力超度某某往生蓮位」的嗎?沒有對不對?十多年來師父也沒有看過有這樣寫的。
一個已經失去色身肉體的人,需要靠佛力的超度。那幺,我們現在還有色身肉體,雖能修行,但同樣要靠佛力的救度,是不是?怎幺能不靠佛力呢?
十八願念佛的心,是安心,全然仰仗阿彌陀佛的願力救度,沒有絲毫自力的計度造作。十九願修諸行的心不安,因仰仗自力修行功德故。二十願二力念佛的心也不安,亦因仰仗自力念佛的工夫故。
十八願念佛的心,很安心,完全依靠阿彌陀佛願力救度,歡喜踴躍,所以因願文有「至心信樂」。「信樂」就是信心歡喜,成就文世尊說︰「信心歡喜,乃至一念」。這「信心歡喜,乃至一念」得到什麼樣的果報呢?「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往生是信心歡喜,一念念佛,當下就得到,叫「即得」。所以往生不是臨命終死後的事情,是現前當下的事情。
十九願修行的心為什麼不安?因為十九願的行者靠自己修行的功德。如果懈怠不用功,不精進拜佛、讀經、持咒,不精嚴守戒,那他的心就很不安。
「慘了﹗慘了﹗我不小心吃到一塊豬肉,不知道可不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有人真的這樣問師父。不小心吃到豬肉,怕無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自力心在修行確實就是這樣。二力的人雖然也在念佛,但是怕念佛的功夫不夠。太多人問師父同樣的問題,不同的人在問︰
「是啊﹗我怕念佛打妄想,不能伏斷煩惱,不知能否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在座諸位,不論在家出家,念佛不會打妄想的請舉手﹗念佛不會打妄想的,只有坐在佛桌上的佛菩薩才有此能耐。凡夫就是會打妄想,有煩惱、有執著、有見思二惑,才叫凡夫。
世尊十八願的成就文說:「諸有眾生」,而不是「不會打妄想的眾生」。三界二十五有的凡夫眾生,會不會打妄想?會啊﹗這種會打妄想的眾生,才是阿彌陀佛慈悲憐憫,優先救度的對象。
《觀經四帖疏》里善導大師說︰「諸佛大悲於苦者,心偏憫念常沒眾生,是以勸歸凈土。譬如溺水之人,急須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濟為?」常沒的眾生,就是三途六道的眾生,常常沉淪在三途六道之中,凡夫眾生就是會打妄想起煩惱,所以阿彌陀佛才發願要以名號救度。所以不用怕,靠阿彌陀佛的願力安心念佛。
十八願是全靠佛號的功德成就往生,十九願是全靠自行的功德成就往生,二十願是自行兼靠佛號功德成就往生。十八願的行者臨終不需要助緣,很穩當。因為平生就業成了,往生在平生就成就了。所以臨命終有助緣也好,沒有助緣也無妨,都無礙往生。就是佛這種無論如何都要救度我們的大慈悲心,才能讓我們徹底安心、信心念佛,不是嗎?
十九願跟二十願,臨命終就需要助緣比較穩當,比如平生髮菩提心,修諸功德,但有可能因臨終病苦就退失了道心。有可能嗎?有。
台中有一位女居士,信佛、念佛七年,先生事業失敗,她認為阿彌陀佛沒有保佑,學佛念佛拜佛沒什麼用,所以退失了道心︰「阿彌陀佛都沒有保佑,我虔誠的念佛,也行布施。為什麼先生事業會失敗?」這就是沒有正知正見。所以自力念佛、二力念佛行者,很容易退失道心。臨命終退失了道心,這個時候,若有善知識在旁邊助念開示,會比較穩當。所以我們中國凈土第二代祖師,善導大師他提倡臨終的助念。
確實,助念在我們現在末法時代是很重要的行儀。大家能發心為人助念,勸這些疑心、自力、二力的眾生,信靠阿彌陀佛的願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實在功德無量。
印光大師開示說︰「幫助一個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便是成就一個人成佛,功德何可思議!」希望大家能夠多發心,但不是以此功德,作為自己積功累德往生的資糧,而是盡自己微薄之力,以報佛救度的深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