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法師:三十七道品的修證意義(堅行)

三十七道品的修證意義

堅行

摘自:閩南佛學

  「三十七道品」 ,在《辯中邊論》裡面被列在《修對治品》中。所謂「對治」 ,是對治什麼呢?就是對治眾生煩惱。因為眾生有種種妄想執著 ,而輪迴六道 ,受極大苦 ,不得出離。佛陀興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而為眾生開示種種解脫法門 ,使之離苦得樂 ,同登覺岸。而三十六道品在佛法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因為它是從迷轉悟的金鑰 ,從凡夫到成聖成賢的寶筏。如果離開了它 ,我們將被滾滾的生死長河淹沒 ,沒有出頭之日 ,可見三十七道品對我修行是多麼的重要。然《辯中邊論》對它的說明比起其它經論更為詳盡 ,下面就講一講《辯中邊論》中所談到的三十六道品 ,它是如何來對治眾生的種種病症的。
  三十七道品 ,如果把它歸納起來有七種:一、四念住;二、四正斷;三、四神足;四、五根;五、五力;六、七覺支;七、八正道

  一、四念住

  四念住的內容就是身、受、心、法 ,為什麼叫四念住呢?因為佛陀入滅的時候對弟子遺教是要依四念處而住 ,通過對四念住的觀照、透視 ,最後達到無住而住的自在安祥境界 ,而我們如何去觀察呢?

  1、身:我們這個身體痛苦的根源 ,老子說:「吾有大患 ,唯吾有身」。通過身體就知道身體痛苦身體的不自在身體的不調柔。比如:我們常說的四大不調 ,吃多了也不舒服;吃少了也不舒服;天冷了也不舒服心煩也不舒服累了也不舒服。總之 ,身體的特點就是粗重粗重是相對於輕安而言;正因為我有一個四大假合的身體累墜 ,使我們得不到安祥自在。所以 ,佛教講身為苦本。通過觀察身體粗重 ,就知道人生的苦是怎麼回事了 ,由此觀察而入苦聖諦。
  身體粗重有一很重要的特點:即行為相 ,遷流不息。所以 ,身體痛苦 ,除了生病以外 ,還有一無常帶來的痛苦生病痛苦 ,本身也是無常帶來的。死亡的痛苦衰老痛苦都是屬於無常無常為什麼是苦?是因為我們凡夫妄想執著。如果我們要想超越無常痛苦 ,就要好好修行超凡入聖 ,而達到佛菩薩境界 ,一切法皆幻化不實 ,無有自性平等平等無常也就成了一種美的點綴。
  2.受:受就是一種感受。比如:苦受、樂受、舍受、憂受、喜受 ,這是五種受。我們平常喜歡快樂感覺 ,不喜歡痛苦感覺 ,不喜歡憂愁感覺。而佛法告訴我們 ,所有的受其實都是苦的。佛法講三苦是建立在受的基礎上的 ,因為苦受產生苦苦;樂受產生壞苦;舍受產生行苦。所以 ,一切有漏的受都是痛苦的 ,而這些痛苦原因何在?就是因為有受的原故。愛就是感覺很好感覺很好然後就愛上了。有了愛之後就會造業 ,就會產生煩惱。一切煩惱、一切不善的行為都是和愛有關系。因為有愛 ,就會有強烈的執取心 ,然後不惜任何代價而想得到自己想得到的東西 ,結果得不償失。所以 ,我們觀察有漏的受 ,就可以認識到四聖諦里的集諦。
  3.心:心是我執生起的依據 ,我執的產生以心為依。基督教所說靈魂靈魂其實就是心。象印度外道所說的神我 ,神我也是心 ,是以心為內含的。我們可以觀心 ,因為心也是念念生滅剎那不住 ,不過是因緣條件關系的開展而已。通過對心的正確認識 ,入於滅諦。正確認識心 ,可以解脫心靈上的煩惱當我們正確認識心後 ,就不必擔心將來修行之後會斷滅 ,因為心雖然是剎那不住 ,但又是前後相續的。
  4.法:法包括染法和凈法。若要遠離愚痴和迷惑 ,要如實地、正確地觀察一切法。觀察一切法的緣起性、因果性、無常性、唯識性、空性、無所得性 ,也就能對一切法產生正見。因為宇宙萬法都是因緣的互依互存 ,沒有一個實在的自體 ,這樣就可以入道聖諦。

  二、四正斷

  斷就是斷除不善之法 ,四正斷也叫四正勤。勤就是努力就是我們要精進項目:已生惡令斷滅、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
  前面所說的修四念住已經能夠對治一切障礙差別也就是身受心法的常樂我凈。為了真正遠離我們要對治的這些障礙以及所要成就的聖道 ,就要四種正斷精勤修習。佛教講的精進 ,其實是有它的具體內涵。不是做什麼認真去干就是精進 ,如果不是止惡行善的行為 ,你盡管賣命地去做 ,也不可以精進。四正斷的內容簡單地說就是四個字:「止惡行善」 ,也就是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三、四神足

  四神足即欲、勤、心、觀 ,是四種能夠成就神通之根本。然神通是依禪定產生的。我們要想得到禪定 ,就要依四法修行佛法雲:三乘聖果的成就 ,是建立在禪定基礎上的 ,離開禪定一切功德都不能產生。要想成就禪定 ,就要滅除五種過失 ,然後修八種斷行。
  我們如何滅除五種過失及修八種斷行呢?就是要在持戒基礎上滅除五種過失及修八斷行 ,即在修禪定當中 ,我們要擺脫懈怠。忘聖言、昏沉、掉舉、不作行、作行這五種狀態昏沉和掉舉是人們心中兩種極端的狀態昏沉它能使我們的心暗昧 ,掉舉能使我們的心浮躁。想得定力 ,則要擺脫昏沉與掉舉這兩種狀態 ,使心境保持一種平靜清明狀態。我們常說 ,打坐時要保持一種正念原因是不要你進入昏沉、掉舉的狀態。保持正念正念提起 ,這時就是作行。若於昏掉中不作行加行 ,就是不作行 ,則不能進入禪定狀態中。
  還有一種人 ,昏掉已除 ,心已很平靜 ,已經進入一種清清明明、綿綿密密的狀態。這時你若還作行什麼正念提起 ,拚命加工用行。反而進入掉舉狀態。因為 ,當你已進入清明狀態 ,於每一念都清楚明了 ,就進入觀照狀態。要放鬆 ,起觀照就是了。這樣就會使你很容易進入一種定的狀態就不要再做加功用行了 ,若你還在做加功用行 ,就會使觀照的功夫太強 ,這樣則不能進入禪定 ,所以 ,在打坐的時候 ,於何時要作行 ,何時不作行 ,我們要搞清楚。
  八種斷行即:欲、勤、信、安、念、智、思、舍 ,因此我們要修八種斷行 ,才能滅除五過失。首先要斷除懈怠 ,就要修欲、勤、信、安四種法門 ,餘四過失要修念、智、思、舍。
  所謂欲就是希求義 ,即對禪定有一種希求的願望 ,覺得禪定對於自己來說是非常的重要 ,要有這樣一種心理要求 ,才會修行禪定。反之 ,則認為禪定可有可無 ,都無所謂 ,我們有了禪定的希求 ,還要精進用功 ,我們只有勤勤懇懇的去修行才會達到所希求的目的。同時 ,還要相信禪定的種種功德 ,而希求所成就的結果就是輕安。
  前面四種對治懈怠 ,因懈怠在我們修學中是最難對付的 ,所以需要四個法門才能對治得了。
  為了對治後四種過失 ,要修餘四種斷行。首先是念 ,念屬於一種記憶 ,即記住某一種東西 ,記住一句佛號。我們經常念 ,這就是因為記的前提 ,我們才會念 ,若記不住 ,就會失去正念 ,所以 ,修禪定的前提就是要念。五根里頭信、進、念、定、慧告訴我們 ,有了正念才能得正定 ,再由正念而產生正知。正知在禪定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正知 ,即能夠覺悟昏沉 ,掉舉 ,知道自己進入昏掉狀態、從而從昏掉的境界中擺脫出來 ,保持一種清清明明的心境 ,使正念當前。保持一種智慧的觀照 ,當內心處在明明了了狀態時 ,就要伏除加行 ,伏行指的就是思 ,也就是說不要用心了 ,永嘉禪定有一偈頌就是說明這個道理:「恰恰用心時 ,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 ,常用恰恰無」。用心的時候 ,不能起我要功用行的心念 ,不然觀照力強 ,不易寂靜 ,也就不易入定。所以用心時 ,到底有心還是無心 ,非常微妙。當一個人 ,心己擺脫了昏掉兩種狀態之因 ,心就住在一平靜、平衡的狀態中 ,似有似無 ,住而不住 ,這就是舍。

  四、五根

  根,是一種增上的力量。五根 ,即五種進入見道的增上力量 ,有: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信根是欲增上 ,對佛法信仰之後 ,才能產生一種希求 ,信的特點就是欲 ,進根是加行增上 ,在修學佛法上加功用行。念根是不妄境增上 ,念根建立在正念四念處上面 ,念就是不忘記。定根是不散亂增上 ,定的特點就是不散亂慧根是思擇增上 ,慧根特點是思擇。有了這五種增上的力量 ,我們就可以去做我們想做的事。

  五、五力

  五力從內容上說與五根是一樣的 ,但是 ,之所以一個叫五根 ,一個叫五力 ,主要從它們以作用不同而安立的。在摧毀的角度上說為五力 ,所顯示的就是五種力量特別大 ,即損障名力。
  五力具有能夠降伏和滅除不信等障。也就是說 ,信能降伏不信精進能降伏懈怠 ,念能除昏掉 ,定能滅除散亂慧能滅除愚痴。這五力不但能對治伏、不信等 ,又不被不信等所左右 ,這五力是根據因果次第建立起的。
  當我們決定信仰佛法因果道理 ,世出世間的染凈因果 ,或相信涅槃菩提佛果 ,或相信禪定智慧解脫的結果 ,為了得到這樣的結果 ,就要發勤精進 ,即當我們精進之後 ,才能安住在念中。如果一個人的心能常時間安住在正念中 ,久而久之 ,自然就會得定。心若得定 ,才能開發智慧 ,所以才如實知。在世間上 ,它的作用很大 ,在今天的時代 ,不用學神通 ,你只要有智慧 ,能應用科學 ,就是神通廣大。
  又五根五力屬順抉擇分。順抉擇分 ,即見道位 ,五根、五力在順抉擇分它的內容是二。因為順抉擇分在修道的過程中屬加行位 ,加行位有四個步驟:暖、頂、忍、世第一 ,暖頂是二種 ,忍、世第一是二種 ,所以說順抉擇分是由二個部分組成。從唯識的角度來說 ,這暖、頂二位主要修四尋思:即名、義、自性差別。這四尋思 ,就能證得暖位與頂位。
  當我們用四尋思思考一切法 ,思考之後 ,就會對這個事物產生一種重新的認識——如實智。這四種如實智的成就 ,主要在忍和世第一位。所以 ,當我們到了世第一位 ,就能成就世問人所不能得到的智慧。雖然這時根本智還沒產生 ,但它的影子已經出來了
  在暖、頂、忍、世第一這四位 ,通過修五根、五力之後 ,起四種尋思 ,成就四種如實智 ,它的結果就會使我們進入見道的狀態

  六、七覺支

  七覺支 ,即七種能夠使我覺悟的因(法門) ,覺悟就是證得宇宙人生真實 ,也即見道 ,所以七覺支的果 ,就是見道 ,它的內容雖有七種 ,但可以把它簡單的分為五個部分。1、覺所依支 ,覺悟生起是要依止正念 ,也即正念是覺生起之因 ,所以我們要想成就智慧 ,首先保持正念 ,從正念基礎上才能產生智慧;2.覺自性支 ,覺悟的本身 ,即見道的這種智慧 ,指的就是擇法;3、覺出離支 ,通過這種覺悟力量使我們從困惑、生死解脫出來 ,這就要靠精進;4、覺利益支 ,當我們見道之後 ,會給我們帶來法喜充滿的利益;5.覺無染支 ,無染支有三種 ,即輕安、定、舍 ,這三種也是我們覺悟、見道的幾個部分。
  為什麼說無染污有三?因為輕安是使我們產生無染污因緣。一個人在無輕安的狀態之下 ,就會生起種種雜染 ,種種煩惱 ,種種痛苦;造種種業。如果一個人有了輕安之後 ,他的身心就會安祥就不會產生諸煩惱雜染。而輕安的產生要依止定才能生起 ,而定的特點就是舍 ,就是一種平等平衡的狀態。所以這里說的輕安、定、舍三種是我們證得真理的重要條件 ,也是我們擺脫染污的重要條件 ,因此說這無染義有三種

  六、八正道

  八正道內容 ,即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八種。八正道在我們修學佛法中非常重要 ,是我們趣向解脫的不二中道佛法的一切修行都沒有離開八正道 ,八正道在這是指修道位 ,這八正道修行中對障礙 ,是根據它的不同功用建立起來的。正道詳細說有八種 ,把它簡單歸納為四種

  1.分別支 ,我們知道正見的建立 ,不能離開對世同一切法的認識。雖從世間法去認識 ,但這種正見是屬於出世解脫內容正見是在見道位中 ,以無分別智親證真如
  2.悔示他支 ,即給別人說法。指的是思惟就是我們把佛法轉化世間人所能接受的一種方式也就是在正見基礎上 ,起後得智   ,然後思考用語言教導他人。
  3.令他信支 ,指令別人信仰你所悟到的佛法。此有三種:①正語 ,包括二種:a、真實語言;b、利他的語言 ,正語就是要遠離妄語、兩舌、惡口、倚語;②正業 ,即清凈正確的身、口、意三業 ,這就要遠離不善的三業。③、正命 ,即要選擇正當生活方式 ,不能不擇手段追名逐利。當一個人有了正語、正業、正命後 ,世間才會信受你 ,才會接受你所說佛法
  4、對治障支 ,在八正道中 ,能對治障的就是精進正念正定三種精進對治懈怠正念對治邪念正定對治散亂、掉舉。
  這八正道簡單說就是四類 ,詳細說就是八種。令他信支里邊 ,主要表現的就是見、戒、遠離 ,這幾方面都做好了就能做到令他深信正語、正業、正命這三種。表示一個人在見、戒、遠離這三方面的成就具足 ,才能使別人信受 ,即一個人具足正語之後 ,在議論說話 ,在研討佛法過程中 ,別人才相信你這個人有真正的智慧。因為你所說的話都是真實的 ,對別人有真實利益。反之 ,一個人沒有正語、正見 ,就沒有智慧就會出現邪語損害別人的話。當一個人有了正業之後 ,就不會做邪業 ,他的身口意三業都能夠如理、如法地按佛制的戒律去做 ,這樣別人才會相信你 ,一個人只有具足正當的謀生手段 ,如出家人 ,通過乞食 ,通過接受別人的供養 ,不起貪心 ,人家才會相信你這個人對名利什麼都看淡了 ,否則 ,人家就不會相信你 ,就不恭敬你。
  正精進三是屬於對治障這一部分內容 ,此對治的是根本煩惱、隨煩惱自在障這三種:①根本煩惱有貪、嗔、痴、慢、疑、惡見;②隨煩惱昏沉、掉舉、放逸、懈怠等;③自在障 ,即我們成就神通智慧就會自在 ,但有障礙就不成就 ,不能自在自在障即影響我們自在的一種障礙。在三種里邊 ,正精進能對治根本煩惱 ,為了對治這些煩惱 ,我們要精進地勤修道 ,正念能對治隨煩惱這就要時時保持正念。安住在止的狀態中 ,這樣就能遠離昏沉、掉舉等;正定主要對治自在障 ,即正定能引發神通等諸勝功德
  總之 ,三十六道品是佛陀慈悲心的流露 ,智慧的顯示 ,只有大徹大悟、悲智雙運、自覺覺他的佛陀才能說出這樣微妙法門。我們能聽聞到這些妙法 ,實乃宿世修積的福德因緣。我們有這樣好的因緣就不要坐失良機 ,好好用功辦道 ,使佛法發揚光大。只有這樣 ,才不會辜負佛陀大慈大悲的心和善知識苦口婆心的教導。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