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平法師:《普賢行願品》偈頌 講記 32

不思解脫境界
——《普賢行願品》偈頌(32)

第三講  ⑧

果平法師 講授      
 
勤修六度

勤修清凈波羅蜜,恆不忘菩提心。

勤修清凈波羅密是不忘菩提心的第四因。

「勤修清凈波羅蜜」,這裡的波羅蜜,就是指波羅蜜也就是六種能夠抵達彼岸,能夠究竟成佛方法。哪六種呢?是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智慧波羅蜜菩薩行者要精勤修學此六種菩薩行,依靠這六種清凈彼岸方法就能圓滿覺悟

六種波羅蜜,通常稱為六度。前面的布施度,持戒度和忍辱度,是為我們培植福德的;後面的禪定度和智慧度是為我們培植智慧的。作為一個修道者,應該要福慧雙修,中間的精進度是既通福德又通智慧也就是說培福報,如果不精進福報功德作不下去。修智慧,如果不精進,最後也開不了悟,所以精進度是既通福德又通智慧的。也就是說,在修學福慧中,必須依靠精進的助行。

在講六度的時候,排在最前面的布施度,相比於持戒度,要容易修持一點。按照《入中論》的說法,修持六度後後難於前前。比方說一個人如果有錢,叫他行一點布施還是容易的,只要有一善心的人做得到。但是如果叫他持戒,諸如不要殺生,不要吃肉,不要飲酒,就比較難了。所以修行持戒要比修行前面的布施困難

有的人,他雖然能持戒,能夠嚴以律己,對事情能夠一板一眼地去做,但叫他忍辱困難一點。有一故事,說山上兩個修道的人,專修苦行,每天兩個人非常嚴格地閉門自修,除了過午不食以外,連多的衣服都不會穿,非常嚴謹地在修行

一天,天下大雨,把兩個道人用來打坐茅草給淋濕了。天晴以後,他們就各自開始曬茅草。為了茅草能早點曬干,兩個人都想多佔一點地方。其中一個道人手腳快,很快把茅草鋪開一大遍,佔了另外一個修道人地方。另外一個修道人一看,非常生氣,就跳起來大罵,說你茅草,怎麼能夠拿到我房門口來了說話語氣非常不客氣。結果對方也不示弱,兩人便開始互相謾罵,最後各不相讓,終於打鬥到了一起。

你看,就一點小事,如果不修忍辱的話,也能讓兩個道人勃然大怒,攪亂修道人平靜的心。在現實生活中,有的人對自己要求好像很嚴格,但如果有人觸犯到他的利益,就嗔心大發,心不調柔。所以相比於持戒度,忍辱度又要難一點。

在修前三度的時候,都必須配合精進度。後面的禪定度和智慧度,又比前面幾度更難一點。依賴前面福德的培植,才有後面智慧的開發。

在講《普賢行願品》的時候,我們說普賢菩薩發每一個願都要說「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這就普賢菩薩誓言,就是他的披甲精進普賢菩薩就像一個鬥士一樣,一旦進入了菩提場,就決無退卻,只能勇往直前。

不忘菩提心。以此念念之中,恆常不忘當初發起的菩提心,以菩薩六度為具體行持,以菩提妙心為依護,最終圓成佛道。

以上為成就菩提心的順緣。

斷除罪障

滅除障垢無有餘,一切妙行皆成就

這一句叫做斷除罪障。前面是希望我們自己有如上的順緣,能夠發菩提心,這一句是希望我們能斷除違緣,以便發心順利。因為有時候,如果有違緣的障礙自己的善心是發不起來的,更不要說菩提妙心了。

「滅除障垢無有餘,一切妙行皆成就」,我們在發願裡面,希望違緣障垢盡皆消除,無有遺留,毫不剩餘。所有的功德妙行都能成就,一切善行皆能圓滿,以此來實現不忘菩提心。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