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生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
前面是講校量福德,這已經是第四次校量功德。第一次說,不住相布施,就是不住色聲香味觸法,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與一切法生出無住之心。聞金剛經,了知一切相無住,它的功德就像虛空一樣廣大。了知佛無住體,了知心無住,了知菩薩無住,了知眾生無住,獲得的功德跟虛空一樣。然後又講布施,無住相布施的功德在校量中講,就相當於一千大千世界。後來講不取相,佛說法,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這裡面是分成三相:前面講的是體,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說三十二相則非三十二相,是名三十二相」,是講身,「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是講境。就是叫我們對這個三十二相不要執著,對世界不要執著。但是又不離開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名,不離相。前面的校量是三千大千世界的福德。到這個地方已經是一恆河沙的生命,來作為布施,還不如於此經中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
這個地方,釋迦牟尼佛直接告訴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生命布施,還不如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了。這里為什麼它的功德有這么大呢?前面是講相,比如說一大千世界七寶,三千大千世界七寶,恆河沙世界七寶布施,這些都是心外之法。到這里是以恆河沙的生命,是內財了。這部經典只要我們聞到能受持讀誦,或者解這一品,後者是聞到而受持的人,功德都是不可思議的,都相當於恆河沙的生命。生命來自於心執,它能破很微細的執著的心。釋迦牟尼佛講法,頭十二年是講阿含經,八年講方廣,然後二十二年中講般若智慧,在二十二年中講到這個地方才講金剛經。金剛經完全是顯示佛陀大乘的教法。以前講的是破有法可住,以有法破有住之心,阿羅漢有一個無住之法執,他獲得一種清靜。無住之心阿羅漢有了,但是無住之法還沒有。因為修無住這個心,是有個無住的法執,他沒有破這個法空,所以不能進入大乘,就不能真正的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講大乘佛法是為了破法空故,只有破法空才能進入到佛陀真實的教法。須菩提講:我得到慧眼以來還沒有聞到這樣的一部經典,大乘的教法。釋迦牟尼佛在此後講了很多的大乘教法,像無量壽經,聞到也會大開智慧的。須菩提說,「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經典。」也就是說,進入大乘,就是破法見,破法執,破阿羅漢無住之法執。
所謂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所謂微塵非微塵,是名微塵。這個意思就是當下不離相說心,在相裡面無住之心建立廣大之相,這是阿羅漢沒有的。我們現在大乘教法,佛法怎樣能夠在我們面前顯現出來?阿羅漢只能見到佛,看見釋迦牟尼佛坐在我的面前,無住而清靜,他守住那個清靜的法,但是他不能在這個法裡面建立空。他是有一個法空執獲得一個清靜的心。比如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得到一種清靜,卻不知道阿彌陀佛名跟世間法是相應的,這才是大乘的教法。如果阿彌陀佛究竟覺跟世間法產生衝突,那就不叫「所謂大千世界即非大千世界,是名大千世界。所謂微塵非微塵,是名微塵。」微塵、大千世界是一體的,眾生執著於大千世界是妄執;執著於另外有個微塵可得也是妄執。微塵與大千世界不二。
大乘的教法是我們現量上面建立無住之心,佛法即現前,是要我們在現量上面感受到佛還在我們心中。並不是說佛在我面前就有,佛不在我面前就沒有了。大乘的教法就告訴我們釋迦牟尼佛這個身體會滅的,這個三十二相會滅的,如果我們執著於三十二相,那三十二相滅了以後我們就沒有佛法了。小乘佛法為什麼很快就滅掉了呢?因為他不是在現量上面顯現出我們的無住之心。大乘的教法是要我們在現量上面建立無住之心,就是佛法,所以我們現在可以見到佛,可以見到法,無住之法,只要生出無住之心,佛法即現前。大乘的教法,就是佛、法無處不在。在末法時代,五百世後,聞到這部法當生信心。因為在這個時代,大乘的教法還照樣是通達的,小乘的教法可能不通達了。因為小乘的佛法有一個無住之法,有無住這個法建立了,執著於這個法的時候,它不是我們現前看到的這個體。當把無住法執舍掉的時候呢?一切法變成無住了,你可以現法身,可以現報身,在報身裡面可以現化身。如果你這個法不舍,就變成法執,有這個無住法的執著,你就安住清靜執著裡面,就不能破法空。
因為你可以破法故,得到清靜是為果,法為因,把這個法給破掉了,然後進入法裡面,盡虛空遍法界,不另外去執著。從這裡面我們可以趨入,徹底的把自己獨立出來,捨去這個法執的妄見,因為法不空不能度無盡眾生啊,心不空不能成佛。阿羅漢只是一個心空,沒有法空,諸佛報身不能現前,就不能作菩薩,不能度無量眾生。所有的眾生是無住之體,就沒有眾生可度,但是能度無盡眾生。阿羅漢法不空,就看不到眾生了,因為法是清靜體,無住體,不能夠見一切法,只能見到自己無住之心,安住在清靜裡面。但是菩薩就不一樣,菩薩是住在破除清靜的這個法,他依法來,所以他能夠有大千世界。大千世界能度無盡眾生而無住,他心是無住的。阿羅漢不會度眾生的,因為他以無住為自己的清靜心,他安住在無住的清靜心裡面,他不是安住在破無住法裡面,他有無住這個法可得,有無住的清靜心可得。
因為有清靜心可得,有法可得,他把法當作一個清靜心的體了,他安住在清靜心裡面,不知道清靜心就是無住之法,無住之法就是清靜心,他不能夠入法界,不能夠入一切眾生心,不能入法界心,只能自己安住在清靜的涅槃自性裡面。這是我們眾生都有的,每個人都喜歡守著自己那份清靜,不能夠進入到法裡面去,他以為只有那個清靜才是佛,如果他失去了清靜就像失去了家一樣,他不能進入到一個大家庭裡面去,他不能夠進入到眾生的心裡面去。而菩薩不一樣,他在這個世間裡面是進入到眾生心裡面去,破法空的時候,他依法為自,法裡面沒有另外的清靜心,清靜心裡面沒有另外的法存在。阿羅漢有法有清靜,以無住之法建立對立的清靜,不能到一切眾生心中去,不能遍法界,不能獲得報身,不是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們就是有那份清靜心,實際上我們也證不到阿羅漢的境界。
但是我們發起利他的心的時候,認為這個世界的法就是我的心,做一切事情你只要無住,就是與「所謂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所謂微塵即非微塵是名微塵,所謂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是名三十二相」的這個體是相應的。要有一個忘我的精神,捨身。因為你有法的執著,就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阿羅漢都有粗相。有四相就還是個凡夫,在三界之中。菩薩還有四相呢。有四相就有妄見生起,就有我執,不能得忍。菩薩無生法忍,你只能得心忍。人家打你罵你你可以忍一下,但是你不能得到法忍,你不能在眾生心中法忍。怎樣在世間行住坐卧、吃飯、穿衣、睡覺,乃至於做一切事情得到法忍呢?無四相,做一切事情不要執著。只要你不執著,就是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即為無非法相,就是佛,為眾生開覺之路。般若是為眾生開覺之路,為阿羅漢開般若之門,為菩薩開成佛之法。覺之路就是眾生聞到金剛經,知道你現在所住的法,就是佛,無住就可以了。
所以一切眾生了知覺在哪裡,就在你的當下。為阿羅漢開般若之門,就是要我們捨去法執,不要一天到晚守住自己的清靜,守住自己法上得到的利益,卻不知道法的本身就是這個世界。所以呢,你捨去了自己的利益,直接在法上面生起佛的這種信心,這個叫做般若之門。所以眾生就是沒有修行,就知道原來佛就在當下,這個叫做覺之路。而菩薩是成佛之法,菩薩一剎那時間就可以成佛,菩薩不離四相啊,不舍四相。無住故,四相俱無。不離四相,不離我人眾生壽者,但是他無住,當體即佛,菩薩不住相,沒有菩薩可得。什麼叫菩薩呢?不住相,不住相就沒有菩薩,沒有菩薩就叫菩薩,沒有我人眾生壽者,哪有菩薩這個體可得呢?菩薩虛無故,沒有一個真實相可得。所以我們總認為菩薩可得,那完全是凡夫相。不管你是阿羅漢是菩薩,還是凡夫,現在我們聞般若,我們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們要成佛。
你是凡夫,金剛經開顯你的覺路;如果你修清靜法,應該捨去你自己內心的清靜,應該要知道清靜就是法的本體,就是無我的清靜,就是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如果要另外達到一個無四相,那就錯了。什麼叫無我呢?我們一般人要做到無我,卻不知道無我的本體就是無我,法的本體就是無我的,就是真如實相。諸境清閑,我們現在這個世間本來就是一個清閑的世間。但是我們住心自鬧,眾生的心自己在鬧自己。若達無生,諸境如如,如果你通達無生的道理,心不生,不生妄想,不生諸見,若心不住,住境自如,這一切境界自然而然的與一切境界是相應的。我們都是自己在鬧自己,生煩惱,其實這個世間一切法本來是無住之體,本來就是佛之體。上會於十方諸佛,中會於如來報身,下會於眾生的心。我們眾生有住,感覺到外面有生有滅;眾生無住,外面就無生無滅。無生無滅是跟無住相應。外面的相有生有滅是如來真境。我們有住,是故外面有住相。我們有生,是故外面有生有滅。生滅是來自於我們的心,其實外面是沒有生滅。所以只要你無住,外面就無住。無住達境,你無住就可以達如來真實境界。所以為什麼要捨身呢?能夠得忍故,得無生法忍。若你達到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你就進入法相,叫無生法忍相,佛就為你授記將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果你不進入無生法忍,有四相,十方諸佛皆不給你授記。你的心捨去我了,沒有我了,就達到忍,這個忍很重要。
恆河沙的生命,就是破法見。我們自私自利的心,不願意把你自己所得失的這個心舍掉。基督教都不是這樣的。基督教講仁義,仁就是愛人之心,義為孝敬之心。他說上帝是愛人的,孝道為義,要孝必須仁,仁合於孝。上帝是愛眾生的,那我們愛眾生正好跟上帝心是合一的,這叫孝道。百孝不如一順,我們順從於父母的心叫孝道。我只要去幫助別人,這個心就是上帝的心。上帝在哪裡呢?愛眾生的心就是上帝。這是基督教都這樣說啊。基督教高層的人說,我拿一杯水給你喝,並不是說要取得你的微笑和歡喜,也不是為了某種利益;而是我能做這件事情我感到歡喜,就是我能得到這份事情,我能拿一杯水給你喝,這個就是我的利益,因為這個是合於上帝的心。因為我信上帝,上帝是愛眾生的,只要我拿這杯水給你就代表愛你,我能愛你就跟上帝心是一個,上帝就是我心,我心就是上帝,跟上帝心合一。因為他對上帝有無上的信心。
我們為什麼學佛就不能有這種信心呢?燒飯也好,掃地也好,要某種利益,啊,功德大我就做,功德不大我就不做,為什麼就不能不住呢?但是上帝還有住,我們要超越他,我們就不應該有利益的觀點。真正的利益是以無住心而得,無住之體能得是來自於我們的法身。為什麼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因為有法身,有法身就是化身、有報身,法報化是一體的。所謂得就是你現在的無得體,你無住之心就是你本來的法身,而報身是遍一切處,化身在眾生心中。所以無住就獲得三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三心俱足了。我們一般說,我現在無住,我要獲得將來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能不能這樣想呢?你不需要有將來,因為你無住心,法身裡面就有報身,報身裡面就有化身,眾生心裡面有三十二相,如果沒有眾生要三十二相干什麼?但是法身是無相的,報身是遍法界的,那比三十二相不知道要庄嚴多少,你執著於三十二相干什麼呢?三十二相是眾生的利益,眾生要三十二相來度他們。
所以呢,你無住之心,跟法身就已經相應了,你當體對法身生起信心就可以了,剩下的一切自如,就得而無得,沒有一個我將來要得到三十二相的心,不可以。所以呢,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無有法可得是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但是眾生又執著了,以為如來有得。後面講,如來有大身否?如來大身即非大身,是名大身。大身就有廣相,有廣相就有眾生之悲相,有眾生慈相,庄嚴之相。而這一切相從大小裡面分出來的,本來是一,不是二,不是三。所以不能執著,因地上不真,哪來果地上的真呢?因位上的心非常的重要。我們不甘心將來無所得,因為我們老是有果報的觀點,對當下不能生信。如果現在這個相你立即生起無住的心,我們一般人是不心甘的,我們覺得這樣天天吃飯穿衣睡覺就可以了嗎?因為我們眾生有很多的業障啊,心不定啊,心中不服氣,還有所得之心,不滿足,沒有信心,不知道當下的體無住啊。
無量壽經十八願、十九願、二十願,聞說阿彌陀佛獲得三心:觀察無我;觀察平等;迴向的妙用,內心的大悲心俱足,阿彌陀佛的大悲心融到你心中來,沒有我,全是佛心,所以就是一個念南無阿彌陀佛的心,外面是平等相,表裡如一,無處不安此心。你到北京,到上海,你心中都是一個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心中永遠感受的是南無阿彌陀佛。這樣的心就叫做無生法忍。聞說阿彌陀佛即得不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無生法忍。一個是清靜相,大圓鏡智現前,無我的,幻化的,這個世界就是個大阿彌陀佛,你徹底的超越了我,整個的法變成了一個大阿彌陀佛,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大阿彌陀佛,外面都是平等的,你心裡真實的感受到處處內心中都是平等自在,就是化身。聞到阿彌陀佛同聞金剛經也是一個意思,無生法忍的體,你自己融到法裡面,沒有一個妄執,在法裡面安住著。此法就是我身,此法就是我口,此法就是我意。身是我法身,口是我法相,意是我法受、法用、法自在、法清靜,你在這個裡面一直安住著,無事不辦。這樣的住一段時間。
但是我們還沒有聞到般若之前呢?你心裡面非常的散亂,所以還是要老實的念佛。既然此法都是以般若之無住之體,我何於牽掛呢?就不牽掛了。既然此法是平等的,那我心中還有什麼等待呢?你就當下了。既然眾生都是般若之法,無眾生可度,那我還有什麼擔心呢?我就不擔心了。你不擔心了,不等待了,不牽掛了,你就心安了。所以你就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你徹底的安住在阿彌陀佛,已經無事了。吃飯也是阿彌陀佛,走路也是阿彌陀佛,行住坐卧都是南無阿彌陀佛,念而不念,你要知道念就是不念的體,念阿彌陀佛當下的體就是無念的心,無念即法身,念就是無住的體,所以念而無念,無念而念。你一天到晚念,但是你知道,你念的體是法界無念的體,所以你心無念,心本來無念啊,那你念是什麼呢?你的念就是無念。你一直以為這個有念的相就是無念的體,盡虛空遍法界是無念之體,包括你念的南無阿彌陀佛的這個相也是無念的體,念的相是法界之相,念的體是無住之體,所以念阿彌陀佛心無住故,認為阿彌陀佛名號就是無住,你不要另外找一個無住,阿彌陀佛名號之外沒有無住體,有個無住體你就變成阿羅漢了,你就變成守住清靜了。法界就是無住體,所以阿彌陀佛名號一定是無住體,念而無念,念就是相,相本來無住,你心無住就是相,不離相而無住,離相無住叫阿羅漢,不離相而無住就是法身,就是報身,就是化身,就是佛如來。就是絕對不是相對的,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這一剎那,所有的相就是無住體,這就是菩薩。
這樣的心你得到了,就是覺之路,就是般若之門,就是成佛之法。你是凡夫就是覺之路;你是阿羅漢就是開般若之門;你是菩薩就是成佛之法。但是此三法都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無住是金剛經,念南無阿彌陀佛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就是金剛經無住之體,金剛經就是南無阿彌陀佛有住名號之相,所以名號就是無住,無住就是名號,相就是無住,無住就是相,相是南無阿彌陀佛無量壽經,無住就是金剛經無住之體。所以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金剛經無住之體,無住之體就是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隨時都是南無阿彌陀佛,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念到後面,你入於心,你口上不念了,看到法界無住之相都是南無阿彌陀佛盡虛空光明無量了,無住之體就是壽命無量了,一切眾生壽命是無量壽,一切眾生法界叫無量光,這個時候「我」已經不存在了,眾生已經度盡了,佛已經成就了,都是南無阿彌陀佛,佛已經早已經成了,沒有眾生,都是阿彌陀佛無量光無量壽。
金剛經講,度一切眾生無眾生可度,就是這個意思,所以我們就是死心塌地的念南無阿彌陀佛,徹底的放下你的妄心。念阿彌陀佛,吃飯穿衣睡覺,這個叫做死心塌地,這叫做一片,這叫做凈。凈土法門講凈,禪宗里講心,密宗裡面講密,密宗里講一切相,你就安住在凈土裡面了,安住在阿彌陀佛名號之中,安住在無住之心,無相之相,安住在裡面才叫凈土,你口上念阿彌陀佛,你不住到裡面去,你不落於心,那你口上念有什麼用呢?所以我們要念到心裡面去,一針見血的來念阿彌陀佛,這樣你就死心塌地,沒有什麼事情了,心中真是無事了,不牽掛了,不等待了,不擔心了,還有什麼考慮呢?不牽掛了,緊緊記住,現在過去未來都是阿彌陀佛,你在牽掛什麼呢?不擔心了,當下當體就是無住之心,法界之相,一念就是法界,法界就是一念,你還有什麼擔心呢?還有眾生可度嗎?一天到晚吵著度眾生,哪有眾生可度呢?你還擔什麼心呢?所以你就徹底安心來念南無阿彌陀佛了。所以你在外面走路的時候,沒有我啊,所以眾生自度,因為在你做之時,即是佛。我幫助你的時候,就是佛的心,跟我有什麼關係呢?我能拿一杯水給你,是不是在度眾生,但是我感覺是上帝的心啊,這是佛的心啊。我的覺悟的心裡面是佛的心,我在度你的時候無住,無住就是佛心,是佛在度。如果菩薩說我在度你的話,叫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就不是菩薩。所以呢,菩薩度眾生是跟佛心相應,是沒有眾生可度。此相是佛相,我拿蘋果給你吃,佛是愛一切眾生,所以我愛眾生跟佛同體,因為我是為了行孝道,我沒有資格愛眾生,只有法才會愛眾生,只有佛才是真正的愛眾生,我們在因地沒有愛眾生的條件。我們在行孝的時候,就是佛愛一切眾生,所以全是佛事。只有這樣的心,才能夠捨去生命啊。懂得這個道理的人,必然能成就忍故。因為能成就忍故,所以用恆河沙的生命來布施,還不如這裡面的四句偈等,自利利他,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解,如果你真正把這個意思聽懂了,把這個境真正落於心,才為解。如果這個境不落於心,就不為解。過去須菩提二十二年中,都沒有聞到,都是講的相法,都是有法可修,有心可證,有無住可得。但是現在徹底的把這個法給破了,法破了心也就破掉了。因為破法的時候你心也就變成法了,心也就破掉了,就無相了,這個時候叫做解。
深,就是廣之義。一個是心廣,無住之心;一個是法廣,落於一切處,在一切處無住故,叫廣,叫深。因為一切處無住是心,是法,平等清靜故,這叫做深。若心有住,肯定是不深也不廣,也不會有真實的清靜自在。你心有住,有清靜可得,是自私自利,為小乘。心有住,法不廣,不能在一切處建立佛心,建立無礙心。你無住,是福廣,大身現前,你無上庄嚴。阿羅漢就沒有深廣。聞到此法,得深廣之義。所以須菩提就會哭啊,他想自己聲稱解空第一,今天聽到如是甚深經典,徹底的放去了自己無始以來的貪著,清靜的小乘的教法法見,捨去了我執。
意,就是第一諦,如來了義。深解就是了義,有深有解才是了義。深是無住之心,無住之法。因為無住之心,無住之法,大身現前,大身是法身,大身是報身,然後你的心在一切處,都是無住體,沒有我了,在一切處自在故,度化一切眾生,入一切眾生心想,跟了義是相應的,若不深不廣,你不是大心,不是大身,不能解;不能解怎麼能與了義相應呢?不能了義,怎麼趣向呢?趣:去向之意;其國不違逆,自然之所牽,違逆叫趣,去向菩提,去向彼國,去向彼佛,去向真如;去向如來,去向究竟之佛。如果你沒有深,沒有解;就不能了義,不能了義,怎麼趣向於佛呢?不能趣向於佛,何來悲泣呢?為誰傷心呢?須菩提傷心,內心悲泣啊,悲苦交加,就象弘一大師圓寂的時候,最後一口氣,丟下四個字「悲喜交加」。悲,無始以來不聞甚深精典,不了解如來真實之法;甚至於我們凡夫流落到六道輪迴生死,豈不悲哉!我們有貪心,無始以來在地獄底下,我們有嗔心,無始以來在餓鬼道,我們有嗔心,無始以來在畜生道;是故我們都有貪嗔痴的習氣;所以我們反思,迴光返照一下,我們無始以來貪嗔痴,證明你無始以來在地獄餓鬼畜生道已經很久很久了,所以這叫做悲;悲憫無始以來在地獄餓鬼畜生道受盡苦難;不知道珍貴的佛法渡落三界,冤枉生死;冤枉的苦海,虛妄之體。大家想一想,我們現在不得自在,乃至於天道都不得自在,不能夠隨心所欲;五衰現前,一觀察自己要墮到地獄,身心流臭汗,都不得自在;我們人道也不得自在,天天吃飯穿衣睡覺,帶著肉體拖來拖去,不得自在;因為你不能進入法空啊;如果你進入法空,你自己就很自在了;無處不在自在當中,因為你心不空了,不再執著於此身是我的身體了,如果放下我執,如果聞到金剛經,你就不可思議啊,你徹底的超越了我,一切法不住嗎?那您心不就無礙了嗎?你心不住身體,這個法就變成妙用了;因為心有執著,那就拖著肉體跑來跑去的,多累啊;所以我們要急廹地捨身故,修金剛經就是身無掛礙啊,如果你不聞金剛經,你身體會很笨重的;有人走路非常輕巧,輕巧的原因是因為他心裡沒有多大的執著;有人走路身體笨重,像牛一樣,為什麼呢?身體笨重跟他的貪心有關係,有貪心就代表身體笨重;你帶了一身的罪,惡業,貪嗔痴,老來身體都走不動了,走啊走啊,變成一身勞累;生老病死在你身上,牽掛著,如果你跟般若相應,你一身輕松;如果真正的把金剛經這一品聽得懂,你真正的法裡面具有無住,那你就心清凈了,心就無礙了;就是很自在了;生老病死無所拖累,生老病死在你身上沒有任何牽掛;你隨意的就放在一邊,看是在你身上,其實你心中不住啊,就像手上拿著個小小東西一樣,很輕松的;我們學金剛經的目的是干什麼?就是要你輕松一點,要你真正的破除對這個身體的執著;所以人家須菩提聽了以後涕淚悲泣,想到自己過去以來,為什麼不能像菩薩那樣自在?為什麼不能像佛陀那樣,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像佛陀無量的光明,諸佛與諸佛手跟手可以牽到一塊,阿羅漢做不到;你看諸佛三千大千世界一剎那時間整個世界變成清凈,阿羅漢做不到;佛與佛心心相印,阿羅漢做不到;不知道眾生心裡想什麼?我的心他都不知道,何況是佛呢?所以阿羅漢的身體他有累的感覺啊,他不得自在啊,好像是自在,其實不自在。就像我跟螞蟻比,螞蟻自在嗎?爬來爬去也只是那麼一點路而已;所以阿羅漢也有不自在的體,比如阿羅漢看到一根針掉地下去了,對阿羅漢就像雷打的一樣,我們聽不到啊,但阿羅漢聽得清「錛」就像一個雷炸在地上一樣,你看他有沒有煩惱。心到一定的時候,他有細處的煩惱,他雖然抓到了清凈,但還是有清凈裡面的煩惱;他這個煩惱我們見不到的;就像我們有我們的煩惱,那個畜生他不知道。地獄餓鬼畜生的說,你還不幸福,我天天在受苦是不是?牢房裡的人羨慕那些有錢的人,你那麼有錢還不自在,我天天在牢房裡面沒有飯吃,人這山望著那山高啊,總是看到前面的。那麼說我們在三界之中,在我執之中,都有這種執著,都是勞累身心,我們不講阿羅漢不講天人的境界,就是我們現在拖著個肉體,拖一輩子,一百多斤的東西拖來拖去的,真是好苦啊,如果你真正心細下來你就知道了,確實很累。若聞到金剛經在你的身心同法界融為一體的時候,你就知道那種自在,那種輕松,才知道學佛的重要性啊;就想出家就想修道啊。如果你拖著個身體執著了,重視這個感官上的一點快樂,那你就麻煩了,我住了,眼睛住,耳朵住,色聲香味觸法無一不住,身執就出來了,有身執就有法執,一輩子就很辛苦了,你了解了這個法,徹底的超越了你的身心,你的心獨立出來了,身體不在執著了,那種自在,你馬上會生起真實的出家的心。真正出家者,就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讀金剛經,行無為法,金剛經了解了,才是真正的佛心,才真正的學佛了。了解佛心沒有一個不想出家的,了解了金剛經沒有一個不是在真正的正智里,真正了解了金剛經,才會是真正的佛的弟子;就像我們不聞阿彌陀佛不能真實信一樣。
什麼叫喜呢?我遇到這么好的金剛經,或者是無量壽經,心開意解,心要開意要解,心開了意不解不叫心開,阿羅漢是漏盡意解,意解才漏盡,意不解不叫漏盡。你心打開了,極樂世界蓮花也就打開了,蓮花一開就沒有我了。
「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前面也有一個「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咐囑諸菩薩;」這個希有,是阿羅漢為眾生所問,為眾生啟法;講到現在的時候,須菩提自己解了,但這個希有是什麼呢?破阿羅漢的法執,破菩薩度眾生的這個心,成佛的這個念,破眾生種種的知見,因為三界九流嗎?要度這個九流即九法界的眾生,所以說了甚深的經典,能令九界眾生得度,須菩提也是其中一個。希有,甚深之法,唯佛與佛究竟證得;釋迦牟尼佛講這第一個:佛跟佛的知見,因佛的知見開眾生之覺路,開阿羅漢之般若之門,開菩薩成佛之道。唯般若才能開顯。金剛經直接開佛的知見,入佛知見;只有佛才能說,所以須菩提稱為「希有」,這個地方贊美的是法的希有;贊美釋迦牟尼佛能說之人。因為須菩提聞法之後,才知道佛的知見是那個樣子的,我們以前過去的錯,了解到佛陀住世的希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希有,是來自於無住之體,他已經得到甚深之法,以前只是為眾生開顯。我們現在見不到釋迦牟尼佛,得緣份成熟啊;釋迦牟尼佛百千年才來出來一次,這里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此相無處不在,是謂希有。我們看到的釋迦牟尼佛的三十二相,無處不在,這個相是通達於法身故,因為我了知甚深經典,了知三十二相,是盡未來際一切眾生只要聞到般若,都能夠觀察到釋迦牟尼佛三十二相,這叫希有。盡未來際,並且這個相與究竟相應故,這個法與佛心相應故,與究竟覺相應故,此相與究竟如來之體相應故,此法與如來究竟覺是相應的,眾生聞此法與真如相應故,如來所述法令眾生究竟覺,如來真如究竟之佛。般若開眾生究竟之覺,三十二相開顯如來無來無去的體,眾生見是法得真如。如果眾生不懂就麻煩了,要靠眾生的心來會,所以講,說法乃是次要的,聽法的人太重要了。如果你不念覺,就像木頭烏龜一樣,跟木頭烏龜講法是對牛彈琴,你聽懂了你跟他相應的那一剎那非常重要。所以大家重視法不要重視人,要重視人就麻煩了,說不定哪天我做點錯事情,大家猜師父講的法對不對。要跟這個法相應,說法的人不重要,聽法的人重要。何況聞法受持之人呢?聽法的人一定比說法的人功德要大,如果你能受持讀誦,又能為他人說,當然更好了;這種能受持讀誦的功德不可思議。所以我非常羨慕那些能聽得懂的人,我並不贊美我自己在講法,實在是贊美你們聽法的人,因為在經典上面開顯的很清晰,後面也會講到,還是講聽法的人重要,聞法的人很重要;聞到會到第一義諦的人太重要了。
釋迦牟尼佛說到這個地方的時候,其實把我空,心空,法空都已經說完了,把般若已經開顯出來了,故須菩提才涕淚悲泣,甚深經典,是為希有啊!從一會到現在第九會,「希有世尊」所謂當機,機緣未成熟的人則無利益,機緣成熟的人甚為希有,你看「當知是人稱為第一希有」,就是說你一聞到這部經典,信心清凈,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也就是說你聞到這部經典的人,是謂當機之人,而機緣成熟與法相應,那有不受利益之道理呢?甚為希有;你今天聽金剛經,能懂的叫時,就是這個時候,是謂希有。第三,無說而說,如來無說而說,釋迦牟尼佛說無說之說,你悟到的時候呢,在你聽釋迦牟尼佛說你心開了意解了,那就是佛說,所以呢,他說的是無說的體,就是我們的當下,我們的當下就是他說的體,所以無說而說,說而無說,所以釋迦牟尼佛說法是我們心開意解的那一剎那,所以釋迦牟尼佛的言詞是不存在的,因為此言即此相,就是此真如,真如就是此言,是不二的;所以佛說就是沒有說,為什麼呢?佛陀說的那個體就是沒有我們現在的這個體,釋迦牟尼佛在哪裡說呢?就是我們無說,釋迦牟尼佛從這個地方說,從我們真如處說,就是我們自己在說,所以釋迦牟尼佛好像是佛在說,其實他在我們真如處開顯出來了。無說而說,實在是無說之體裡面,說出來的這個法,所以釋迦牟尼佛是從哪個地方說出來的呢?從無說處。但是我們悟到的時候,正好是我們無說處;就是如來,真如。而佛從哪裡說呢?從真如處說,所以佛陀說就是我不說的體,哪有佛陀說呢?原來我悟到的一剎那,就是佛陀無說的體,不可思議;
像我常福在給你講,你認為常福在給你講話嗎?在你悟的時候常福沒有了,原來是你自己在講法,你覺得我沒有講法啊,你沒有講法,為什麼有法出來呢?這個法從真如那裡出來啊,如來本來就是真如處嗎?法報化是真如處,無住是法身,法界本來是無相,是報身,但示現眾生的心,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所以此相是一相,無住是法身,相是報身,我們無處不在這個體裡面叫化身,化身就是無所得故,眾生無所得的體就是如來,所以佛在如來中說,無說而說,大家懂得嗎?是謂希有;大家是不是稀奇吧?我們一直認為是佛在說,原來是真如在說,原來是如來在說,原來是我們究竟的覺在說,沒有一個對立的來說,所以誰在說呢?大家要聽到;大悲之說,甚為希有。佛說眾生本來即佛,隨順眾生,是故說為可憐愍者;你無為之法,不可說處,你種種方便而說,方便眾生進入無餘涅槃而度之。眾生聽到是法,這是佛在說。眾生聞此法,心寂滅了。就是說沒有一個眾生可度,本來就沒有我,無住我已經滅掉了,相,執著於相,分別相,分別的心滅掉了,真實的法報身現前,無我了,有我變成無我了,法身現前;法身現前叫度;法身現前是我本來面目,報身現前是我本來無住之體,無住之相。所以呢令眾生一聞法即得無餘,我們現在有餘就是習氣了,知道嗎;如果我聞了法無餘,但是你有沒有習氣,是你自己的事情;釋迦牟尼佛講的這個法一定是無餘之法,眾生聽到了,你承擔了,當體即是無餘。你真正的深解意趣啊,你現在當下一念就是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已經沒有了;你看我們現在就沒有了;滅度實在是沒有一個度的體,無眾生可度。原來無度的體,有沒有滅度呢?有啊,我們聞法開般若智慧,進入無餘涅槃了,就滅度了;那麼說有沒有一個滅度的體呢?沒有;度一切眾生實無眾生可度,這是實相,菩薩了知實相。這個地方你深解意趣,原來悟到了,什麼叫無餘涅槃而滅度之,你自己覺之不需要佛講了,所以你解此講,就是佛講;所以跟佛經不二了;這叫希有。
這個四相,一個是佛與佛,佛陀說這部經典,是佛心與佛心相印;開眾生覺,開阿羅漢般若之門,開菩薩成佛之道,令眾生一念覺,稱為希有。第一:是法的珍貴,這個佛跟佛相應了,知道金剛經就是佛,佛就是金剛經;就是叫法的珍貴;第二個機的珍貴,眾生有機緣聞到金剛經,叫機的珍貴;第三個,佛陀無說而說,佛陀在我們心中說,即心即佛,即佛即心,佛就是心,心就是佛;沒有一個對立的佛,佛陀說的就是那個本來的體,第四個,無餘涅槃,我們聽到這個無說而說,當然聞到這個法,佛說眾生,眾生就是佛,一體的時候,就是說你聞到這個法的時候,也進入一樣的體,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就是眾生,一個是佛陀說法珍貴,與眾生不二故,眾生聞法珍貴,得滅度之;如果得不到滅度的話,那麼說這個說法就沒有利益了。如來甚深經典,跟無住,大慈大悲,大願大行,跟大智,一切智現前,大智究竟智都是相應的。如來大智即是無智,無住之智,所以叫智慧。如來這個一念與法相應的體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叫大智。大悲,同體大悲,沒有這分出二相的大悲。大願體,就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法界就是大願。大行,如來大行;如來大行無處不在說法,無處不在行六度波羅蜜,無處不在護持眾生的善根,無處不在護持於眾生,善護於眾生,我們無始以來的六道輪迴中,哪一天不在受善護呢?哪一天不在捨身呢?如來在我們心中不斷的捨身,不斷的咐囑,不斷用種種的密法在幫助我們,叫大行。我們一天不成佛,如來就在我們心中在大行之中。如來沒有離開了我們,都在大行之中,這個就是究竟第一義法;
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深是廣義,甚深,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希有啊,也就是般若之法;甚深經典啊。「我從昔來,」釋迦牟尼佛成佛那個開始三十年中,在佛面前得到慧眼即智慧之眼,須菩提得空生第一,是智慧非常廣大。未曾得聞,證明釋迦牟尼佛三十年中,沒有開顯般若之法,沒有真實的把般若顯現出來。如是得聞,今天聞到了。如果真正一個明了的人,聞到此法沒有障礙,甚深經典於一切處,無有障礙,一旦聞到你永不再迷。因為你已經深解意趣了,你已經得到了甚深的經典;所以講任何法門,你都可以把他解開。你今天聽了金剛經,你明天聽另外一部經典,你會以金剛經的心來解,不會再用你過去的心來解了。釋迦牟尼佛講這么多年的法,並不是有住的,但是如果你知道無住之體,就知道釋迦牟尼佛的方便與真實,方便就是真實,真實就是方便;你不會被障礙。假如釋迦牟尼佛現在給我講法,我以金剛心會如來一切經,不管是釋迦牟尼佛講有相無相的體,我都會知道他修行的次第,眾生的解或不解。所以要把金剛經入於心,以後不會隨意的被一些不了義的體所迷,因為悟了義法一切皆了義。如果你還有不了義法可得,那麼說你還沒有得到不了義。「一真一切真,一顯一切顯」,如果你真正的心正了,了義相應了,從此以後永不再邪,就是邪法在你面前也會變正;如果你認為你悟了金剛經後還會退,證明你沒有真正解開金剛經;真正了解了後,一切法不能障礙。小乘教法你一聞就知這是阿羅漢修的,這是菩薩修的。妙法蓮華經里也講的很清楚,三乘法皆是一乘,他也是開般若之門的;釋迦牟尼佛講的一切法是不是與般若相應呢?絕對跟般若是相應的。但是眾生有我執在,如果你跟般若相應了就了知沒有障礙,過去有法,眾生需要種種方便,但是跟般若相應以後,方便就不需要了。如果你實在不能跟般若相應,覺得你聞到金剛經不能開顯,乃至於你的業障很重很重,不能夠當下承擔,那怎麼辦呢?所以金剛經是為上乘者說,一般的眾生還是會迷的,為什麼呢?因為眾生的利益很重要,眾生不以最大究竟的利益為根本,它以小小的利益為根本,也就是說眼睛看的,耳朵聽的,鼻子聞的這個很重要;他不以金剛經來會,他以感官上的快樂作為標準,感官上的快樂似乎好清凈,念佛啊等等念得很清凈;不知道法上的清凈,無住的清凈;非要得到心裡面的清凈。不了法本體就是清凈的,是徹底的超越我執、超越意識的一種清凈。眾生很在乎這個意,妄見,有妄見就有妄生;妄見是細煩惱,妄生還是粗煩惱。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從妄見中生,沒有妄見哪有妄生呢?妄見才是細才是根本;你有妄見必有妄生;有了妄生就有妄相,有了四相就有六道輪迴,所以我們的見很重要,我們要把知見擺正。
徹底的經是什麼樣子的?
得聞如是經典,如是跟究竟相應故;聞者,落於意;如者,如如不動;是者,真實之意;經者:會於眾生的心,會於法;機法同體是謂經。未曾得聞如是甚深經典,我們平時沒有聞到,如是:跟真實地第一義諦相應故,與真實不能相應,與究竟覺不能相應,與真如不能相應,就不叫如是;如是很重要。聞如是很重要。聞是納於心,解之意;如是:真實之教;納於心叫做經,經是上會佛意究竟之覺,下會眾生究竟之覺,佛陀的經典能夠開顯眾生究竟之覺。社會上所有的書都不能會於我們真實的如來之心。這部經典能會於無住之心,因為他的無住之心就是當下啊,經就是當下,當下就是經;經就是如來,如來就是經;他是相應的,能會於眾生心。如果這個經典是神秘的,你說這部金剛經是神秘的,一張紙而已,第二個佛陀講真實意義是了不可見,是在意識裡面跟這個法不能相應,跟無住心不能相應,是你意識裡面絞盡腦汁的想一個什麼西方極樂世界也好,或都他方另外的一個真如也好,又有另外一個佛可成也好,有眾生可度也好,都跟這些覺不相應,那就不叫經。所以經要相應的話,才叫經,不相應就不叫經了;經是真經,但是我們心迷了,所以釋迦牟尼佛在經典講啊,很多的經典在最後面全部迷失了,沒有了,就只看到經典的名字和表面的一部書了,就是白色的紙,黑色的字,但是這本書是不是經呢?於聞性不能相應,它不能夠成就經字,經是上會佛意下會眾生,機法同體才稱為經。上契機佛心,契機契理,契理會於諸佛,契機會於眾生,它叫做經,會於眾生不會於理,會於理不會於機,都不叫經。那就叫做邪,不正見。社會上的小說啊,這些東西;他叫邪見。所以外面很多的書籍,我現在都不看了;稍微一看就知道即不契理又不契機,根本不值一看。只要不是佛說,乃至於現在的祖師之說,一些我們心裡面發出來的一些凡夫寫的書籍,根本不會於理,就是講不到位;從機上面講會不到眾生的心,跟妄念是相應了,理上會不到佛的知見,因為會於佛的知見就會會於眾生的心,會於眾生的心就會會於佛的知見,這才成就與聞;才成就與如是。所以好多書我真不想看,不會於經故。你以為這個經就是一個字啊,經是契機契理的,就象這個花把它鎖起來,上諸佛所住,下眾生所依,報身庄嚴所立,就是這么一個花能夠統攝諸佛,統攝庄嚴,這個叫做經。經講得徹底的時候,是這個樣子的。所以一定要會到這個意思,這叫做「如是」之經。
金剛經講的就是這個。「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凈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前面講的這個破我空,破法空,無相可住的這個體。如果你信心清凈,就忍,也就是捨身故,為什麼這部經典能舍恆河沙的身命,乃至於聞之四字偈等,這個捨身命就是忍;忍到無生法忍則生清凈;則生實相。如果你看了這部經典與忍不能相應,你必然就進入了六官?因為六官不能忍,於色生心,於聲生心,見到色聲香味觸法你不能忍,不能舍心故就不能捨身。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地無壽者相,你才能捨身。你色聲香味觸法、起心動念都住在那個地方,就有了我人眾生壽者,你怎麼能夠舍除自己的身命呢?或者護持於常住,護持於眾生呢?所以住於法你才能夠做到無住,無住才能成就忍,成就忍才能成就舍。平時叫你捨身很困難的,你有住就不肯舍。你只要無住,無我相顯現出來,就能夠舍,所以忍辱仙人呢,他五百世做忍辱仙人,他怕痛嗎?他不是不怕痛,他平時薰習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他才有五百世做忍辱仙人;無緣無故的叫你忍,你是忍不住的。你必須要依法來,依般若智慧來忍才可以;你沒有般若智慧你達不到忍。所以釋迦牟尼佛在燃燈佛前,做五百世忍辱仙人,是依般若安住,如果他沒有般若安住,就不能成就五百世忍辱仙人。那忍辱仙人干什麼呢?成就無量眾生故,大悲心的顯現,所謂成就無量眾生又是什麼呢?是無生法忍;什麼叫無生法忍?就是忍;怎麼忍呢?就是般若智慧;什麼叫般若智慧,就是金剛經;什麼叫金剛經呢?就是眾生的心跟佛的心不二故。所以他行就是無行,無行就是行,是故他修忍辱波羅蜜,即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就是這個意思。南摩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