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69

上常下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前面講道:「世尊,是實相者,既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實相既是非相,對於菩提所證悟的境,離名說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什麼叫實,什麼叫相?實相是非之意,非是體,相是相,體相一如,是為實相。不能說非是實相則偏空,也不能說相是實相則偏有,兩邊皆不可執。舉例來講:就像打坐,坐在那裡我們很清靜你說清靜呢還是打坐呢?你不能說打坐的體是清靜的,你也不能說清靜清靜的,清靜打坐,此相此體,是一個東西不是兩個東西,不能偏說,不能離名說相,不能說非是,也不能說相是,這個叫做實相。實者非故,無住生相,不能獨說相是實相,不能獨說無住是實相。無住是法界體,法界地無住相,覺行者真實真如實相。一般眾生都是偏向於一方,要麼認為無住是實相,不知道後面講:是故如來說名實相。因為實是非體啊,非就是無住體,名是相之體。也就是說,無住不離相,相不離無住,相跟無住是一體的,不可以偏說無住體,不可以偏說有相體。所以實相無相無相無不相,是名實相。

菩提又向佛說:「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這句話是對前面說的。因為前面講到菩提所得慧眼:「如來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經典。」這里講:「我今得聞如是經典」,前面為什麼講「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經典。」今他就聞到信解受持,過去為什麼沒有聞到呢?是因為他執著於慧眼「我所得慧眼」。如來有沒有所得之心呢?如來無所無所失。如來肉眼否?天眼否?慧眼否?法眼否?佛眼否?須菩提說有。如來這個眼對佛眼來講,是清靜法身,對法眼來講是大菩薩,對慧眼來講是阿羅漢,對天眼來講是天道,對肉眼來講是人道。五眼無非是法界。因為佛陀無住之心,五眼俱足,在一心中顯。五眼是佛陀究竟之無住相,此相此體無二,不是說佛陀有另外的佛眼、法眼、慧眼、天眼肉眼,這五眼是一心中生。

為什麼會這樣說呢?佛眼是清靜法身,沒有肉體的,也沒有相的,這個眼全是心,無住之心。無住之心就像水一樣,本來清靜的,是解脫的,沒有所謂的見,這個眼佛佛是想通的,我們是在妄見裡面。菩薩眼叫法眼,是無住之相、無住之心,無住之心是一心,無住之相法界法界會於一心,一心會於法界。所以法界庄嚴是一心中顯,不是依妄見而建立的,是一心定法界相,以無住之心做一切事,會同法眼

到了八地菩薩就能真正的開法眼,就是佛陀法眼就顯現出來了,七地菩薩都還有法眼之不足。菩薩沒有完全俱足佛眼,因為佛眼是沒有眾生的,哪有菩薩可得呢?法眼佛陀的一份本來的德。這個德是菩薩受用,所以菩薩法眼是來自於佛的德。因為沒開佛眼之前,菩薩在受法眼體,所以菩薩所受的法眼都是佛陀的法性中本來俱足的報身庄嚴,遍法界故,遍庄嚴菩薩能見得到。菩薩法眼佛陀知道,佛陀知道一切眾生之眼無非是佛陀無住之心啊。上面的法眼,可以通達於法性,但是下面的慧眼,是眾生的心,慧眼見無住,慧眼能識無住,信心清靜,能修清靜法,能了知此世界虛妄,無住故。從這裡面修出一個清靜心,執著於慧眼,了知諸法之實相,依實相而修自性中的解脫,以這個解脫為根本,沒有破除法眼知見,「我得法眼」,菩薩還有法眼執著,阿羅漢是慧眼的執著。阿羅漢的慧眼無非是見實相無住而獲得清靜心而已,但是得到那個清靜無住的體,他安住在自利上面沒有利他,因為還沒有破除法的執著就像坐船,還沒有離開過船,離船他就不解脫還沒有離開這個船之前,在船上面得到一種清靜,沒有舍法。沒有舍法故,就叫羅漢

我所得慧眼」,證明須菩提還有慧眼可得,因為有慧眼可得,進入妄見,當然不能夠開智慧了。如果不開般若之法,他又怎麼能夠破除慧眼的執著呢?般若本身就是破他的法見的。因為前面是慧眼執著,「未曾得聞」,今天「聞是甚深經典,信解受持」,他不是用慧眼看了,於是能信解受持。一切法門都以信,信能生實相,「若人信心清靜則生實相」。也就是說,真正的跟這個經典相應,能信解就能生實相。 「我今得聞如是經典」, 「聞」是代表眾生心中的信受,「如」是代表如來體,「是」得真實真如解脫真如就是「是」,如來是為「如」,「聞」就是自性

如來就是無所無所去,不離不棄,不取不舍。什麼叫不離不棄呢?如來不離不棄,不取不舍。不取於眾生之妄,不舍眾生之相,因為眾生相是跟無住體合二為一。無住則有無住果,無住因有無住果,這個因果非常奇妙。

有因有果,就是眾生做善得善,做惡得惡,這叫因果。為什麼善得善報惡得惡報呢?因為自性無住故,無住能大能小,無住體就生有,無住則相大。自性本來無住故,你做善做惡是為妄見,妄見能感應無住體。大家看見燈照著這個地方,我們可以看到萬物,能看到萬物的分別是我們的妄心,能照之體實在是無住,但是在這個照光下能生妄見,就是分別心,分別心由照而顯,如果沒有這個燈照在那個地方,我們的妄心又怎麼起來呢?所以此無住之光能生妄識分別,做善做惡是妄的體。既然是妄,為什麼會有善惡之報呢?善惡之報還是妄體,果報妄故,報境就沒有了。比如我們現在是有住,因為有住故,你真如實性、如來心地自性顯現出你有住的執的境,而此境本無住。因為是從無住心中生,必無住故,所以一切境必然無住。你沒有開顯般若之前,你不會以你無住之心現無住之相,不能見無住之相就識無住之體,你不是因為你內心中還有執著,不舍妄見。自性本來就是無住的體,因為你妄見有果報,這個果報跟無住是相應的,都是真如實性,跟我們的心是一體的。

此相和無住是不二的,我們不能執著於內在有一個無住的體,但是不能說外面相是無住體,都是執著的。外面相又是無住又是相,此相無住的體是一種中道思想,言辭道斷的,只有用心會到。說有說無都是妄見,它是有無不二之體。說有亦無,說無亦有。就像打坐得到清靜,到底打坐清靜呢,還是清靜打坐呢,你不執著清靜可得也不可以有打坐可得,但是你不能離開打坐也不能離開清靜清靜打坐是一體的,體相一如的境。清靜為體,打坐為相,離開打坐之相就沒有清靜可得,另外有清靜可得就是妄見,此相此體是不二的。

不能離開這個相去另外找心,不能離開這個相上的心再找另外的相,都是錯的。所以要舍你心中的妄,認我們現在的真。現在看到的相就是你的全部,你了知外面的相就是你的全部,整個的身心就是外面的那個體。你在外面就發現整個大千世界有住無住,執是你心中之執,是你心中的妄見,相是無住之相。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你的妄,就是善惡之妄。

如果你識性,達到因果大善,就是無住之心能見無住之相,了知無住是心,法界為相。你一旦無住了,法界跟心是一體了,你就不認為這個身體法界之外另外有心可得。此果報什麼呢?無住則合佛心,就是直心,無相圓融法界。整個法界既然無住故,法界圓融,所以圓融法界,直心即道場,直心就是你無住之心,無住就是你的道場法界就是你的庄嚴法界就是圓融無二。此心此相是理事圓融。理上圓融就是直心、道場;事上圓融就是法界、無住之相理事圓融此心此相不二故;事事圓融、沒有東南西北之分,無非是心中的妄見生出東南西北。而我們往往心是妄心,理不能通達;事是分別之相,事不能通達;心跟事不能圓融理事障礙;事事不能圓融,東南西北到處分別,到東是東,到南是南。事事不能圓融怎麼能進入妙觀察智呢?理事不能圓融怎麼進入到平等性智呢?理不能圓融怎麼能進入大圓鏡智呢?事不能圓融怎麼能成為平等性智呢?這個裡面,四無礙心都是這一念,你要悟進去。

聞如是,聞者是眾生之信,「如是我聞」,我聞是機,如是者是法,是代表般若之法,般若之法落於心為聞,不能流到心裡面去不叫聞,因為你聞到心裡面去才能夠總持,叫做經,叫做典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是為典故。所以呢,一切法不可以執著,應該落受於心世尊,我今天聞到這部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信解,信而解,聞跟信是相應的。所謂信者,無信之信,不是真的有一個信的體。比如,我信了沒有啊?這種觀點不可以說。信士,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為信。般若於心成就信,信者實在是沒有信這個名字,信是勉強說叫信。聞是經典與實相相應故,才為聞。比如我們敲鐘,大家聞到沒有?那不是聞,那是聽,聞到心處是聞,感覺聲音是從心中出來的一種光,那叫做聞。如果你現在看到大家是從心中生,這叫聞。如果我現在看到的,這叫見。看到的是一,是以眼光來見的,耳朵聽到是以耳聽,不是聞,聞是你的那個心跟法相應的那一剎那才叫做聞。聞是經典不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聞是經即得佛,聞是經就得無量無邊的功德,聞是經生生世世不墮三惡道,聞這一念俱足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證明說這個聞絕對不是耳朵聽到的那個聞。我現在見到你我不是見是聞,但是你見到我可能是見,因為我不是你心啊。我是心中見性如來見一切眾生自性如來者不取不舍,不取於妄,不舍於相,此相是無住相應的,因為無住就是此相,此相就是無住,如來見一切相無住故,一切眾生如來法相,種種分別無非是如來法相故。佛陀佛陀心心相應,還要什麼涕淚悲泣呢?沒有了,不驚不怖不畏。而須菩提在這裡面還有驚怖,還有驚訝之體,還有得失之體,須菩提還是以因地來示現的。後面如來回答是非常的超脫。眾生來問的時候都是從我執邊見裡面生出來的,皆不圓滿。有時講來講去好像你懂了,事實上呢,你心裡面還有我見,無有方向。真正達到圓融的時候,佛陀佛陀在一塊,心心相印的,是如如不動的。

「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解就是如法受持的意思,受而不解為情見,解而不受為狂見。一些學者寫了很多書,但是他從來不禮拜不念佛,不皈依尊重三寶這是狂人啊。受而不解,你天天讀誦這部經典你沒有解你是見,這是情見。你現在見到我,認為我是你心外之體,那屬於是情見;如果你認為我是空的,那是狂見。此相不離此相不舍,不舍是不舍無住之體,無住之相法界相,無住之心清靜之心,此相就是你的清靜心,此清靜心就是此相,不離相不舍相,離相也錯舍相也錯,舍這個相就舍無住體,取這個相是取妄之體,都是凡夫,所以不取不舍才是對的。

我們講金剛經講了這么多天了,你的信解受持什麼呢?你的信解受持迷信是狂見。如果你覺悟了,信與法相應故,此無住之體是你清靜之心,此相是你清靜之相,無為之相,無住之相,無染之相不離此相能見報身,因為此相就是你相,離開此相就是攀緣。因為當下這一念體之外,任何念頭都為攀緣,所以當下這個體就是你無住之體。離開此無住之體,此相為攀緣。此體無住即是無為,離開此體還有另外無住,那就等於有為了。有為是眾生之見,有攀緣還是眾生之見,所以在這個相上面無住,即無為之相,當下的體就是無攀緣之相什麼叫攀緣,當下見到我,不要在外面去找,當下就覺,你有攀緣之相錯了,此相就是你的原相,叫無緣之相。一切相生無染心是為正觀,一切相生有染之心攀緣,一旦有染就離無為,就離相,離相則有取有舍。你現在能會得到嗎?

什麼叫「不足為難」?有三義。第一,正值佛時,佛陀在世,我們見到佛心裡面就是不一樣的,佛陀三十二相十種好本身就是利益眾生,令眾生見到三十二相心中生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生起成佛的心,無住之心。我們在這個世間有幾個人能真正的生出這樣的菩提心來呢?因為我們沒有見過佛啊,獲得的利益非常的淺薄,眾生不見實相,沒有看到釋迦牟尼庄嚴之相就不生羨慕,沒有生稀有心,所以內心中會對般若產生無形的排斥,這是眾生業力。你為什麼生在末法時代呢?你為什麼生在佛沒有住世的時候呢?我們講阿彌陀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講佛菩薩慈悲,無非是攝受我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所有的庄嚴之相,所有的十方諸佛庄嚴國土,無非是攝受我們的菩提心。

不管是正法時代還是末法時代,我們能生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都是不可思議。我們是八難之人,佛前佛後難,世智聰辯難,非想非非想天難,還有地獄餓鬼畜生難。我見非常固執,不隨順佛的知見隨順自己個人的知見順從佛意就無我就順從法意,點點滴滴都是法意那個人多麼的慈悲柔和啊。一個人在你面前剛強堅固地爭論的時候,已經違背法意了。所以他是不是通達般若完全看他在法上面是不是柔順,因為一切法是無住之體,自然柔順。因為法無住即法界法界是我身啊,無住是我心啊,身心一是一體的,體相是不二的。此相遍法界故,識體者自然柔順,哪有剛強堅固爭吵不休的東西呢?所以能不能通達般若你就可以看得到。那個人沒事就跟您爭論,你不需要跟他爭論的,得般若者他必定由自利利他,自利身心清凈故,利他身心柔軟故,自利對自己很清凈,對外面非常柔和,非常柔軟。我們在貪嗔痴慢疑裡面不降伏的話,與般若心也很難相應。

在這末法時代我們要培養一個非常純潔的心,出家人最怕的是生狂見;在家人最怕生弱見,弱就是在財色名食睡裡面不肯出來。出家人就學了一點經典,他什麼都知道了都懂了,但事實上什麼又不懂,他生出狂的體,那就麻煩了。但是在家人生出弱的體,貪嗔痴慢疑不肯放下,對財色名食睡非常的興奮;見到名錢財擺在那個地方頭腦非常的清晰,想睡也不睡了,非常的有勁啊;見到色相、見到好看的東西,什麼都忘記了;見到好吃的東西眼睛都睜得滴溜滴溜圓;像這樣的人,沉迷在裡面,他能出來嗎?菩提心不能生出來。

所以佛陀在末法時代為什麼要講凈土呢?現代人生活好了,太優越了,你講什麼禪定這些東西,他們根本不感興趣。有名有利有兒子房子好車子,電視機什麼東西應有盡有;所以只有講西方極樂世界。你叫他坐禪定,什麼都不要了,實在是捨不得啊;因為他捨不得這些好的東西世間人、魔王都怕你走嗎!怕你離開這個世界他就用種種方法誘惑你,用這個名啊利啊色啊,好看的東西把你迷惑住,千方百計地把你拉著在我這個地方住著。我們有五蘊堅固色身,四大固有,四大非常的堅固;把你安住了;好像這地火風水四大很漂亮一樣。你看現在人,吃好的穿好的,大家都是不像過去沒有飯吃,沒有衣服穿;現在有飯吃衣服穿,大家都很庄嚴在這裡面就貪著了,四大非常的堅固,四大堅固就是人相,用這個四相,凝固著你那個心,想出離很困難啊。

在這個世界想聞般若修行的人非常難,為什麼呢?講般若簡直是枯燥無味啊,為什麼?跟你這名利心不能相應啊,一個想名想色想財食睡的人跟他如何相應呢?當然對這個般若感興趣了。你不信,我稍微的講一些別的東西,像什麼福德福報、發財,馬上就有勁了,大家對般若的這個心實在是很淡。財色名食睡一直藏在內心中,不說出來好像通達般若一樣,但一旦財色名食睡現前的時候,你發現你的財色名食睡不知比般若要強多少倍,非常強烈的。只有極少極少的人會般若感興趣;一個對般若感興趣的人,當然「信解受持,不足為難了」。上面,佛陀已經不在這個世界了,他在世時,須菩提遇佛的話,當然就不足為難了。佛陀在世,有佛陀加持之力,並且這部經典是他問出來的,因為須菩提本來就是解空第一。他慧眼打開了,所以一談般若就能生信,當時的人都福慧俱足,種種因緣種種善根種種福德都會感召他對般若生信,不足為難。第二個般若甚深誰為能信呢?正見成就之人,像漏盡比丘、漏盡的阿羅漢般若不足為難。像我們有漏不盡,我們有五通沒有六通,六通是漏盡通,漏盡通可以遠離生死了,沒有男女之心了,所以他們信般若非常快速,不足為難。

「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講他不足為難,這里又說還有難處,是對於後面的眾生,即2500年後也即末法時代第一個500年的眾生來講。前面我已經講過,5個500年分別是解脫堅固禪定堅固多聞堅固、修塔寺院堅固、鬥爭堅固;現在我就在鬥爭堅固這個年代在這個年代持戒修福者,能聞是經,即能受持,即能盡信;為什麼呢?因為受持福德,有求福求慧者,能得聞是經。不願意求福求慧者,就不能聞是經;為什麼呢此人在鬥爭堅固的體里,不願意求解脫的人,那麼說他怎麼對般若感興趣呢?

求福求慧是有求是無求呢?還是有求的,因為有求才會有無求,就像我們西方極樂世界一樣,我們要到西方極樂世界怎麼做是另外一回事,首先要有個目標還沒有出家就在那裡說我無所求了,你本身信體裡面無所求,無所求達到有所求,有所求無所求的心,但是相上面發心的時候是有所求的。所以我們現在出家是有所求的,但是怎麼樣才能達到真正的出家?是無所求。無所求就是真正出家無所求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法可得,是名諸佛。見一切相,諸相非相,則見如來信心清凈就是無住之相,無住之心,無住之法,無住之執,沒有無之相之執,沒有無之心,沒有無住之法,連無住之心的心也沒有;完全是安住在法裡面,這個是叫做信心清凈者;則生實相。如果有無之心可得,是錯的;有無住之法可得也是錯的;有無住之實也是妄見;都不能見到實相。所以信心清凈者,他是通達上下的。前面講若心取法,若心取相,非相非非相,就是三相,我能所,三心了不可得,是謂真信。如果三心可得不為信心,沒有信心清凈,哪能見到實相呢?

聞到這部經典是因為過去因地發心釋迦牟尼佛來到這個世界,首先就是叫眾生求福求慧,比如我們大家現在在求福求慧,佛陀般若之門是大福大慧啊!剛才講過三種因果關係一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世俗因果關係。二是無住心得無住果,你直接以無住心安住在世間,必然有無住之果;你無住之心,必得清凈法身呢;你無住之相,必得清凈法相呢;所以無住之心,無住之相是謂菩提薩埵,心空法空,修一切善法不著於相,這也是一種因果關係三是沒有因果因果是空的,為什麼呢?持如是因得如是果,難道因果還有得失嗎?如來真如體還有得失嗎?盡現在過去未來都是真如之體。真如之體沒有因果什麼呢?法報化身本來一體。「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哪有什麼塵埃可得呢?無住之心就是法界之相,一般在你得到真如的時候才知道。在你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一剎那,就了知一切眾生是一相,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無非是如來一心所出,所以法界是心,心即法界。到那個時候,那有什麼因果存在呢?沒有因果存在,教上講叫做因果同時。因果同時分二種:因就是果;果就是因。所謂果就是因,因就是果,導果向因,像凈土法門就是這樣,因為從究竟來講沒有因果的,導果向因是很簡單一個問題,可是我們就不能夠做得到。我們種因成果,那是眾生知見。我們凡夫菩薩修行如是因如是果;凡夫惡業惡果,善業有善果;佛是因果同時,沒有因沒有果。

所以凈土法門法師講,諸法皆空因果不空那是對於菩薩眾生來講的。所以網上有人罵凈土法門法師他不了實相啊,人家凈土法門法師是對凡夫菩薩講的,不是對佛講的,我們本身就是凡夫,我們講如是因如是果又有什麼關係呢?因果難道是假嗎?凈土法門上講深信因果你不因果怎麼行呢?只有到佛的究竟位才沒有因果了,但是我們在菩薩位怎麼會沒有因果呢?因果不空對於眾生來講的,因果究竟空那是對於佛來講的,如果你是佛那當然究竟因果了。

其實眾生不了實相,在網上到處罵這個法師,那個法師。我們不可以罵別人,但是我們可以給他定向;我可以定你講的這個東西在哪個地方我很清晰;但是你絕對不能罵別人,如果你罵別人,那你就誹謗因果了,誹謗因果過失是非常大的;那不就是狂見嗎?

  修般若智慧也好,修無量壽也好,都應該有個包容之心般若麵包容力太大了;完全是自性中的解脫如果你通達佛性的話,因果同時此因即果的時候,你看那個地方不是圓滿的呢?如果你是佛了,還有什麼圓滿的呢?因為佛心裡面沒有眾生了;哪還有這個錯和對呢?如果你真正的會於佛心的時候,沒有因果了,那還有眾生的存在呢?沒有眾生了此法就是我心法,罵別人就是罵你自己,罵自己的相不就麻煩了,不管是哪一個不就是相嗎?此相是心相啊,見到你是心中的相,法界之相,此色法界之色,此香聲味觸法皆法界之聲香味觸法。你把色聲香味觸法拆開來,哪有眾生呢?你把四大分開來後,哪有人見呢?你把五蘊分開來後,哪有我見呢?你把分別撇下來了哪有眾生見呢?你把計量舍掉了哪有壽者見呢?哪有現在過去未來心呢?你過去的東西還在思量著,哪個人壞啊,壞後變好,哪個人好啊,好後是不是會變壞?好與壞是相對而言的,說他壞的時候,壞後面可能就是好。那個人罵人,你說不好;可是他罵人之後變好了你說不好的當下他是好的。人不可能老在壞的體上面,壞的體上面還有微細的波動呢?那個人已經是好人了,你就不應該說他了;所以我們不能說別人,說別人家都是錯的。

  在計量相上面來講,現在過去未來心不可得,過去的事情已經過去了,早晨吃飯現在已經沒有了,你罵人家吃飯不是罵虛空嗎?罵虛空過失有多大啊!因為它是虛妄東西,它本身就是法身啊!那個東西已經沒有了你還在那裡罵,就等於是罵聖賢啊,罵聖賢過失有多大啊。所以別人家已經過去的事情千萬不要說了。因為這是壽者之計量,在你計量過失的時候,它本來已經進入空性了,它這個有已經變空掉了,它既然已經空了,就進入聖賢相了,既然是聖賢你怎麼敢罵它呢?未來事情還未生,沒有生的東西你來計量什麼呢?沒有生你自己安排一個生,你罵未來是你三界之心,你罵過去是造惡業之事,罵過去也錯,罵未來也是錯,你就不好了,那麼你的當下心就停止了。現在過去未來三心可得什麼叫三心可得,就是三世諸佛啊,現在過去未來都是佛,你要悟到這個道理世界一切皆是空相,你罵別人就是罵空相,就是罵聖賢過失是很大的。所以我們在這裡面一定要知道這個道理你把這個道理搞懂了,你心中會有極大的解脫,極大的安心,極大的智慧的觀照。你就知道你現在在罵什麼東西,在幹什麼?一切聖賢皆由無為法而有差別;無為就是聖賢;所以罵無為法就是罵聖賢聖賢安住在一切善裡面。人苦的時候,你罵他就是在觀音菩薩,苦裡必有觀音啊,觀音大悲就在苦的體裡面,在你對他的苦煩惱的時候,漫罵的時候,你不是在觀音嗎?你不就是罵普賢嗎?你不是在地藏嗎?你想一想,人家在煩惱的時候,你罵他,你不就在地藏嗎?能忍就是地藏啊,地藏菩薩就在忍的體裡面,眾生在苦的時候就代表在那裡,在你用刀槍口意業在罵他的時候,就等於你在地藏菩薩啊。在心法裡面一定是這個樣子的;相法上面我們是罵別人,在心法裡面真正是菩薩安住的地方。為什麼人人能生大功德啊?為什麼人家罵你一下,你忍一下就能生很大的功德;證明罵人的這個體裡面,有無量的大功德啊;看你能不能得到。如果你罵他,就失去了;不但你失去了功德你還對大功德升起了恨之心,大家想一想,可怕吧?所以我們平時做了很大的過失的。所以呢我們現在不要管他人事,把自己的心守好,你就不過失。要認識到外邊現在到處是大德,唯我自己是凡夫。現在外邊很麻煩,動不動就犯這種過失

  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涕淚悲泣含淚給眾生講,我走了以後眾生又還復到惡道裡面去了在這個末法時代眾生哪有不回的呢?釋迦牟尼佛圓寂800年後,眾生就容易誹謗佛法了。然後這個時代鬥爭堅固,我說你不好你說不好,你一派我一派互相鬥爭,所以我們一定要守住自心,不管他人非。怎麼守住呢?守住般若守住實相;守住空想你的心法界同為一體,無住,善惡無住,跟般若相應,不斷的安住在那個地方。每天笑迷迷,不要哭著臉;每天不要把眼睛瞪得大大的東看西看的,要四大威儀俱足,如如不動;吃飯穿衣睡覺如如不動;不管別人雜事,只管自己修行;我們就這樣的安住下去;你就不會造諸惡業

信解受持,此人是第一稀有什麼叫第一呢?不是說我很偉大。第一是無取無舍的如來之見,究竟之覺和真如之體。得到真如之體是謂第一。是不是說有一個另外的真如之體可得呢?真如如來體上面,無取無舍,無大無小,無廣無狹,無離無棄。不離不舍就是當下體,即佛知見,與佛相應。我們平時講對一切萬法生起阿彌陀佛信心,叫不離不棄,不取不舍;看的是法,生的是心,生出無住之心,就是佛的心,佛心就在當下,對一切萬法生起佛的這種信心。不要說這個是業障,那個是業障,那個是對於方便來說的。我們只要對一切業障生出無住之心那是真實懺悔。無住即無心無心懺悔。「心若滅時罪亦亡」,所以我們於一切心不住的時候,則罪自滅。罪滅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為什麼「善男子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說第一,不是這部經典是第一,是般若之意能信解受持,是謂第一希有不信不解,不信般若真實,不解而意不受。在涅槃經裡面講,讀經不解,實為畜生無疑?有人現在耍小聰明這部經典就可以了,不要去解了,這也是邪見之人。就是說不去觀(觀察),觀而能解,聞到這部經典,要觀察它的意思,然後解開落實,即是文字、觀照、見實相。現在人懶了,不樂意觀照,好像動你一點心就那麼難過。我們講法目的,就是要令眾生心能解故,能起觀照行,由觀照就能見實相。如果經典每天看每天看,但是跟實相不能相應,這種修法不僅不能增長智慧還會增長愚痴涅槃上講畜生無疑。現在社會很多人講,你就就可以了,不要解了,叫人家不要解,只要誦,這個話是他自己講的,佛陀絕對不會講這樣的話。凈土法門法師講誦三千遍就能其意,懂其意就是要解,三千遍是眾生心中的妄執,你不斷的誦不斷的誦,到後邊還是要解啊。解其意,三千遍你要是能解也就不錯了如果你讀三千遍不解的話,你不還繼續讀下去。不如我們現在就解。三千遍有加持力,密宗叫加行。密宗為什麼要念皈依皈依皈依僧要念十萬遍呢?為什麼磕大頭要磕十萬個呢?為什麼修佛像要修一百萬尊呢?這叫加持力。加持力令我們舍除我見順從法意,把我給舍掉;完全的融到空裡邊去。你把我空掉了,不斷的把自己空掉,跟法相應;到時有個法師來稍微一解,馬上心開意解;但是現在眾生很難做得到。眾生磕十萬個大頭,認為自己很了不起了,哇,我出家二十年三十年了,他認為自己出家年數多,是謂了不起,或者我拜了多少萬遍,或者讀了多少多少經,固執己見。還有一方法非常麻煩的,本來他是個泥巴,自己知道是個泥巴;後來念經念多了以後,把自己外相變成個金子了,他心裡面是個泥巴,外邊是金子,把自己罩住了,內心什麼也沒有。我念經念了多少遍了,出家出了少年了,拜佛拜了多少拜了,苦行如何如何了,變成金剛罩了。我常福什麼時候給你們說過我夜不倒單了,從不說我三步一拜了,講到在我也沒有講過。為什麼不講呢?不足為奇啊,我要執著那個東西,不就成金剛罩了嗎?我心裡邊是污垢的,外面是大罩罩著有什麼用啊。現在人把它罩住了以後,自認為自己有點本事了,然後自己真的覺得了不起了,這就麻煩了;這個東西是非常容易出來的。

現在的人稍微有點修行功夫上來後就變成我執,就生出我見出來。因為我們心比較怯懦,稍微看到那麼一丁點光,就生希有心;然後就抓住那個光不放我見佛光我見佛光了,到處喧耀自己;他確不知道,那是個金剛罩很麻煩的。所以我們見到佛象要知道是舍啊,這個佛像是怎麼見到的?是在為之中才能見到的。有執就無見,無執才有見啊;就是說你沒執著的時候才能真正見得到。你發現你自己修行功夫是怎麼來的?都在為之中才能得到;只要你有為有執,你都得不到。你執著於這個,我要見到佛像,天天躺在床上,這樣子你永遠也見不到了。你思維一下,會發現原來你在無意中見到的,只要我們不發出意識就能見得到。所以我們不應對他生出妄見;你想見,越想越是麻煩。一切在無意之中,不要有去做,有意就有住,就有煩惱的顯現。

你看「此人與無量劫前在諸佛面前種植善根」這種善根你現在聞經不二故,持五戒能到西方極樂世界,持八關齋戒能到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呢八關齋戒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相,不然的話你持八關齋戒為什麼能夠往生極樂世界呢?為什麼持五戒、孝敬父母、做善事都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呢?為什麼會有這個體呢?因為這個相就是那個相,我們迷了我們有住,就不知道此相即是彼相,那麼我們對此相生起佛的這種信心,當下就是。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為什麼「至心信樂乃至十念就能往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呢?因為乃至十念的這個體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體。如來本智會本覺,眾生有本覺,如來有本智,我們這一念心叫本覺,如來本智就在這一念覺上面。我們本覺本來是俱足的,因為我們有住,本覺就不能現前。如來本智這個智安立在我們有住的這個相上面,令我們以相而立入本覺,就解脫了,本覺即佛。持戒是無住之心,修福是法界之相此法之相與無住之心是不二的,是因果同時的本來體。我們本覺就在當下,但是我們有住有執著故,好像當下不是佛。因為你以為不是佛,所以講西方極樂世界,講凈土法門,把你的有住之相變成他的無住之智,在無住之智上面建立無住心的時候,然後你信佛,或者信阿彌陀佛,或者信無住,在這一剎那就是解脫體,令我們從此相裡面趨入,這個叫做第一稀有

你聞到般若這一念,與盡未來際無量諸佛是相應的,這一般若不可思議,叫做稀有稀有就是當下,說小小之又小,小到我們心根本察覺不出來;說大,盡虛空法界無量諸佛。後面講「離一切相則名諸佛」,無量諸佛會於一念,是故這一無相則會諸佛。我們無量劫以來為什麼還不能成佛呢?不聞般若故。因為不聞般若故,便執著於相,所以我們現在見不到佛的原因是因為我們執著和有住了。無住就是諸佛,無住就是無相,因為無住故是盡未來際,也就是說你聞到般若,不是一佛二佛,是無量劫前在諸佛面前種諸善根。而是在很多佛面前,是盡虛空法界未來際,和地藏菩薩一樣。塵塵剎剎無量個地藏菩薩全部會到一塊變成一個地藏菩薩就是我們色聲香味觸法報身的體,化身裡面一切生滅相續的份裡面就是眾生,而菩薩一切色聲香味觸法的法裡面本來和諸佛同體的,又跟一切菩薩同體的,又跟一切眾生同體的;眾生生滅在地藏菩薩安住處,菩薩一切色聲香味觸法六度波羅蜜是地藏菩薩安住處;十方諸佛一切大悲平等是一個地藏菩薩。一個地藏菩薩就是諸佛,一切相會於一相。我們無量劫前在無量無邊的佛面前種的這個善根,會於我們現前聞般若的一念,是一體不二的。所以無量即一,一即無量;現在過去未來無非現前一念而已,不但通於過去體,還會諸佛未來際。這一念稱為稀有。你觀察這一稀有心,哪個眾生又不具足呢?

稀有就是對一切眾生生起信心故,對如來生起信心故;不是說你稀有的時候顯示出貢高我慢的體,不是說拿到金剛經之後,這個是天一第一,不是這樣的。是你信解者,能了知眾生能得解脫故能得般若故,一切眾生安住在般若體上面;無佛可成,無眾生可度,你安住樂業,你非常的安定,降伏其心故。你心不能安撫,就不稀有了。從法上講,第一稀有會於華嚴境界53位法身大士,一念菩提心,即成等正覺;第一稀有會於佛,住是佛之住,行是佛之行,所謂第一希有迴向諸佛迴向,所謂第一希有,就是菩薩法,菩薩有52位法身大士,就是十住十行十地十迴向十信加等覺妙覺;都稱有希有希有之無量諸佛,所以為什麼釋迦牟尼佛見五十三位佛即得八地菩薩。這五十三位佛就是華嚴五十三地;地位上講有十地,十一地,十二地,十三地。阿彌陀佛叫毗盧頂上法,就是超越毗盧遮那佛頂上之法,屬於十四地十五地十六地。

所以我們要知道他這個第一希有,第一就是佛的知見,這裡面還有一個強烈的次第,因為須菩提畢竟不是佛啊。後面還有一個「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稀有。」這個稀有跟前面的稀有又不一樣了,前面是第一稀有,後面是甚為稀有;比第一稀有還有甚者是什麼?那就真如之見,如來之見,那就是真正的佛啊!徹底的超越了第一稀有之法,這個第一稀有就是佛所贊嘆,前面的第一稀有是因地上的贊嘆。 「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這個第一是如來所贊嘆的體。

「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聞是經,為什麼第一希有呢?這個人要是聞到了,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什麼叫無我相呢?後面須菩提說:「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這個諸佛就是一切諸佛,就是五十三佛。南摩阿彌陀佛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