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97

上常下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釋迦牟尼佛對須菩提說一合相者,是對於前面來說,何以故?而世界實有,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而這個一合相,前面說世界世界微塵微塵,是一路下來破相的。微塵對於覺來講,相是對如來實相來講,諸法實相,三千大千世界是為名,它的實相不可得故,就是三千大千世界可得故。為什麼不可得呢?因為是微塵所聚。什麼叫微塵呢?微塵極小到後面就是一個念。所以三千大千世界無非是一心,因一心念中出,因為念之極小,小到塵塵剎剎,在我們一念之中。所以三千大千世界我一念之中。我們這個一念心,不可思議境界,他方世界,彼方世界,都在一念之中。我們看不到,是因為我們心量達不到,並不是我們看不到。有人就能看得到,像阿羅漢可以看很大的世界,像釋迦牟尼佛,他這一念裡面可以看三千大千世界。為什麼呢?並不是說他能看得到,他看得到的原因是因為他的心,那個一念的心,與法界相應故,此法界就是一念心,一念心就是一法界,對他來說,看這個法界無非是這一念心,而這一念心只要通達,法自然會見到。我們見不到這個相的時候,認為我看不到,它有一對立,就是有之心,有住之心裡面就有妄見,有妄見裡面就生起第二個我執出來。有第一個我執生起來之後就有我相,有對立就有眾生相壽者相。那個有住之心在心裡面安住著,所以看一切世界就想網孔一樣,重重無盡,都是你心中有之心產生障礙。但是佛陀把這個障礙除掉之後就是一心能現法界,所以他看這個世界是無住的,因為心大,心大則法界大,一切法界心中顯,法界與心不二故。所以佛陀一念就是微塵際。微塵就是眾生念頭,叫究竟覺。覺就是無相的意思,空的意思,空就是佛心如來達到無住,進入佛心的時候,和所有的塵都已經相應了,也就跟三千大千世界相應了。所以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佛心佛心就是三千大千世界

所以三千大千世界如來實相。什麼實相呢?就是塵。什麼叫塵呢?就是眾生的心。眾生心是什麼呢?叫無住之心。我們眾生為什麼不覺呢?因為有住了。因為有住了,就不叫佛,叫眾生。你悟了,那你就是佛。所以我們總認為,佛跟眾生對立的,它不是對立的。昨天晚上就已經講到

凡夫之人執著這一合相。一合相也是非有,它的緣起像很多的塵積聚到一起的時候,它是全部一個心。比如說常福,因緣合和成為一個常福,是一個世界,這個世界常福的眼睛、耳朵、鼻子在一塊叫一合相,這個一合相是我們的心裡面出來的。事實上這個一合相併不存在,一合相全是微塵微塵是空,空就是心,心就是無住。所以無住現法界,無住現三千大千世界。我們把這個三千大千世界在一塊成為了這個世界。但是這個一合相的本體是究竟空,就是一合相的本體也實在是沒有。所以名叫一合相,也就不離相而入空;就是說,從假修真,從假裡面觀到空的體,由空入假,全真即假,全假即真。全部真就是現前的假,現前的假就是空,真假不二的。我們現在看到的是假,就像夢一樣,但是這個假的這個體實在是無住之體,就是我們念念無住的心。所以有無住的心,就有塵塵剎剎這個塵。所以有了塵就有了一合相。塵是無住,就是我們的究竟覺,究竟空,空聚在一不還是空嗎?地球不是微塵積累的嗎?但是在法性里來講,這個微塵是我們的心念,塵塵剎剎,一剎那時間可以現三千大千世界,這個塵到極小的時候,就變成我們的心了。所以社會上講,什麼最快?心最快。什麼火箭啊,時間啊,聲音啊,流動的波,哪個速度最快?我們的心最快。我們人到不了,但是我們心一動念就到了。我們這個心跟法界本來是不二的,所以當然一動念就到了。但是呢,任何一個東西都要經過過程,因為它是一個物質是一個相。只要在相上面,它就一定有距離,所以它就比較慢。我們的心是跟塵,跟實相相應,所以一動念就到了北京。所以我們心速度最快的。就像我們在般舟三昧經裡面講:看到淫女晚上做夢就夢到那個淫女。這個淫女,四個人同時到那個淫女那裡去跟那個淫女在一塊行淫,享受的快樂都是一模一樣。他為什麼能達到呢?因為他的心本來跟法界這個空性是一體的,他能夠與實相相應。但是我們執著了,就變成貪著心。我們不執著的話,我們的心可以通達解脫體。但是我們與實相不相應故,就不通達。我們晚上做夢是那個夢境,難道我們生活中不都是夢境嗎?哪一天又不夢境呢?法界亦空,夢亦空,就像做夢一樣。所以夢境非常現實的。你做了一個夢那個夢就是你的心,那個夢是空的。所以一合相非有非空,非假非真,脫離假即真,脫離真即假。一念覺即真,一念迷就是假,真假不二故。所以一合相不可說

佛陀菩提樹悟道以後呢,坐在那裡四十九天不講話,沉默在那個地方,並不是他在想什麼東西佛陀通達一切法意,他了解眾生所有的根性都難了知此意。為什麼呢?講這個金剛般若這個時候啊,這是可說可說,徹底的超越言辭,超越我見他在這個一合相裡面,假不可得,真不可得,見不可得,自己在大空寂裡面。要把這種東西告訴眾生實在是太難了,因為眾生執著啊。眾生不了知當體就是解脫實相啊,他不知道現在的境就是如夢如幻啊,他不知道此境是一合相啊,不知道此世界是塵啊,不知道此塵是心啊,不知道此心是無住啊,是當下這一念信啊。你是迷者覺者,無住心並不障礙啊,所以塵也就不障礙,塵不障礙這個大千世界就不障礙,所以大千世界就是如來,而如來就是塵,塵就是不可住,不可住就是眾生的心,所以眾生心當下這一都是相應的。這個境,這個無住,我們現前的這個一念覺都是相應的。這個裡面是一種根塵寂滅啊寂照現前,真空湛寂的狀態,就是真正的一個空顯現出來,真妙圓常啊,它圓滿真常,就像月亮一樣,實在是沒有眾生可度沒有佛可成,因為本體就是佛,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個寂滅的佛。

我前面一再講,我們的煩惱自己的妄心自擾,境本如如,這個境、法界本來就是無住之塵積累合和。一合相了不可得,它本體空故。所以不舍一合相,就是我們現在這個一合相不舍掉,這個裡面實在是大家都是無住的體,無住生心,因為塵就是無住體,塵就是究竟覺,塵是積累,我們的身體也是積累的,我們的意識也是積累的,我跟你在一塊產生的意識也是積累的,地球也是積累的,這個境、我們的身體也是積累的,我們的意識也是積累的,大千世界也是積累的。積累起來的叫三千大千世界。無身,沒有大千世界;無意,沒有大千世界;無境,也沒大千世界。所以身、心、境都是一體的。在這個裡面呢,你是寂滅的,常照的,所以在這個地方寂滅下來。所以佛陀坐在那個地方,這種東西太難告訴眾生他就是寂滅在那個地方。那時凈住天的這些大菩薩下來,請釋迦牟尼佛說法,釋迦牟尼佛才應這個凈住天的眾生、那些菩薩之請,出來演變華嚴境界,講華嚴境界就是講他的真實境界,講境講心講身,講身心意。這是菩薩境界。這個說出來以後呢,就演變,眾生呢貪著其事,貪著什麼事情呢?貪著於這個法界。貪著於這個小、貪著於大、貪著於得、貪著於失,貪著其事,貪著於一合相,我們眾緣合和的一合相,緣起性空的一合相。我們在這個地方本來是塵塵剎剎的一合相,塵是我們心中顯現出來的,是無住之體。我跟你在一塊,那是我一個心,我跟他在一塊,還是一個心,是一個無住之心。無住之心建立相,就是一個大千世界大千世界就是一合相,一合相就是無住,我們眾生執著,無住變成有住,有住就貪念。有了那個貪念以後,起種種煩惱,所以我們在這裡面不能解脫

所以須菩提問,你看:「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汝意雲何,若人言如來若來若去,此人我所說意否?」須菩提說:「世尊,是人不如來所說意。」 這是反問眾生的。「如來說我見人眾生見壽者見」,如來平時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我們聽到以後,會怎麼想呢?須菩提知道啊,他說世尊,是人不如來所說意。如來說我見人眾生見壽者見,他是了意,他在了意中說,有即空,空即有,空有不二的。後面他就解答:「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在這里就解釋了前面什麼叫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我是這樣解釋的:一個是比量,一個是現量,一個叫證量。什麼叫比量呢?因為我兩個對立了,我們有五蘊就叫我見,是對於五蘊來講。有人見,是破四大來講。眾生見,是為了破識空來講。壽者見,是破性來講,就是對性的執著。這個我見本身就是五蘊之體,如來怎麼會有五蘊之體呢?是為了五蘊才講我見他說的那個我見,內證裡面是沒有我見的,他不離相,不離相是不離利益眾生的這個體,度眾生的這個體。眾生有我見,如來說我見,事實如來證量上面來講,他已經覺悟我見五蘊,他證到五蘊本空,他那個我見真如知見我見五蘊轉為法身之見、報身之見、化身之見、解脫知見解脫知見之見是五分法身。大家看看六祖壇經,六祖大師應該有一段破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看看怎麼講的。

如來說我見,不是凡夫我等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如來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是真我見。說一切眾生有無漏智,性本具足,是人見。說一切眾生煩惱,體本來清凈故,所以叫做眾生見。說一切眾生心、自性本來不生不滅,是壽者見。六祖大師說,我們本來具備了佛性,這個佛性就是真我見,是真我,不是假我。這是如來無漏之智,本性具足故。所以如來說人我眾生壽者見,這個是從性上面來講的,六祖大師基本上也是從性上面來講的。眾生看到這個東西要從性上面去會。但是真正的要講金剛經要在相上破自性。因為眾生本來就是有我見的。我們凡夫有我執,但是我執本體又是無住的。你不管怎麼執著我都是無住體,因為三千大千世界非三千大千世界,是名三千大千世界。這裡面就告訴我們大千世界大千世界,是代表無住體,無住就是微塵,就是沒有我的意思,就是沒有大千世界。沒有大千世界是名大千世界,不毀名故。就是說,此相還在眾生從這個相上去覺,覺到這裡面無住。

這個裡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就是我見人眾生見壽者見,是對於念頭講。若無身執,即離兩邊。眾生見就是識,就是我們的意識。壽者見,就重視我們的生命相續昨天明天,在尋找什麼,就是計量,這叫比量,我們在比量上面生活什麼叫比量呢?就是說,我看到這個東西,然後在這裡面產生一個虛幻思維,這種思維就是我執,然後在我執裡面,這個叫做比量。就是說,永遠活不到體裡面去,不是在這個絕對的體上面,是在相對的量上面來講話,就是抓不到真實地方。只有比量,沒有現量東西就像我們到廬山去,你說它很美很美啊,但是你不上去,你感覺到很美,但你永遠嘗不到那個廬山味道。就是說,你只是心裡面的一點幻景而已,事實你沒真實的跟它相應,就像隔靴抓癢一樣。就是說你有這個癢天天抓它,但是不能解決這個癢的問題,它還是在癢,因為根沒有抓掉。好像抓了癢,其實是隔靴抓癢。所以在我相裡面就有人相、眾生相有我見人眾生見壽者見,這樣的一個知見出來。如果在比量上面有個我執的話,你這現量上的解脫就不會現前。如果我們現量上面在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裡面,你突然建立了一個無住,就像金剛經裡面,你就有現量上的這個究竟覺性現前了。比量上錯了現量上就錯了現量上面你有這樣的思維的話,那比量上面這個我見人見眾生見就轉過來,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就變成五蘊皆空。人見變成四大皆空眾生見變成識空,壽者見變成性空。壽者見就是現在過去未來已經沒有了,當下這一念裡面,心是空的,我見沒有了,哪有什麼現在過去未來呢?現在過去未來是我究竟空。識空,這個分別心沒有了。分別現三界三界唯心,諸法唯識。就是說,一切法都是自己的意識。你識空,諸法滅。什麼法界,包括出家在家啊,行諸般若蜜啊,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些,所有東西,包括所有所有的法都已經被你滅了。因為識空一切法空,只有識空才能建立法空。

 

如果你不空,你法怎麼空呢?只要你不空,任何一個法都不空。只要法空,諸法實相就是空相,若見諸法空相則生實相。如你諸法不見空相,那你不能夠見到實相。所以我們這個識害死人,平時我們就動這個識。動這個識不管怎麼修,因為你不空啊,諸法就顯現。只要你識空了,法界即離了,這個法界的塵就是你的塵了,法界就現清凈體了。這里直接告訴我們,我們的肉體四大皆空,我們四大所住猶如焰火,就像那個火在燒,焰一樣,這個焰的本體是空的,但是有焰存在,你知道它是空的,它沒有一實體能抓得住的。能不能把火抓得住呢?你只有把材拿在手上,你認為把火抓住了。如果沒有材的時候,火能抓得住嗎?所以我們人身的四大,就像火焰一樣,只能看到相,但是沒有實體如果你照見五蘊皆空,你五蘊空,我見就空掉了。所以我見有色受想行識。色就是我們看到的色相。比如在書上面介紹又叫焰火,就像火燒起來的焰一樣。色受想行識實在是沒有真實體。色沒有相;受,我吃的東西很甜,沒有吃就沒有了,這個甜的東西在哪裡呢?比如說這個想,想的本體也是空的,只是你在顛倒,影響我們的肉體而已。你想多了,你的肉體不清白了。想多會傷什麼?會傷神的,傷精的,出現毛病就越想越多就像喝了茶一樣,你晚上不著覺的。我們的身體想得太多了就出現毛病,四大不調,四大一旦不調,要不就起火,要不就是下沉,有這個病有那個病,身體有病不想得越來越多嗎?所以呢,想上套想,想上套想,越來越麻煩。只要你不想,什麼病都不會生的。所以是一種想魔啊。有想就變成行,我們的行為,就是取和舍。有取捨之心是有之心。有取捨就變成識,後面叫人見眾生自然會出來,就是果報啊。說比量、現量、證量,證量就是我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叫證量。現量,實在是沒有我,沒有人,沒有眾生,沒有壽者。比量,就是你現在看到的我人眾生壽者,這個相,建立覺悟的心,現量覺悟的心,就有證量的現前。證量有幾種。若你現量上面不是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那就肯定不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我們就不能叫名叫了。我們現量上面,執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若你現量上面執著了,那你證量是什麼呢?你證量就不是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不是如幻如化了,那是實實在在的墮地獄餓鬼畜生了,那就麻煩了。那證量上面可能證的是惡道了。所以我們從這裡面要知道,我們見到這個相要明性實修,就是說見到我們現在的所有的相,要明了它的本性,然後實際的修行如果你現量上面不了解它的性,你就不能實修。

所以我人眾生壽者,這個相不離相,就是無住。無住生心,生什麼心呢?生無住之心。從這裡面,若有我見人眾生見壽者見,都是在微塵裡面來講。就是說,說微塵微塵,是名微塵。說世界世界,是名世界,都是從這裡面出來的。因為眾生微塵裡面不識微塵,在世界裡面不識世界本體。相上執相,空上執空。沒有的時候就認為是空,在有的時候就執著於相。見就代表我們這個念頭微塵代表我們這個無住之心。因為無住之心現的這個境界,得和失、大千世界、長短高低,本身就是我們的知見。此境由見生,沒有見哪有心生呢?見就是自己的思維。自己思維對了,你的知見念頭對了,四大就變成空。如果你的見不對,你的三千大千世界非三千大千世界,是名三千大千世界這叫正見如果你要是不正見,三千大千世界就不叫非三千大千世界,是名三千大千世界了。那三千大千世界還是三千大千世界我是我,你是你,那就是我們的知見。那我們的知見肯定會出了問題。那我們要如實相修行的話,一定要知道,三千大千世界無非是我們一念心故。這一念心就是我們三千大千世界這叫做見,這叫正確知見如來是依這種知見。如果你不依此知見的話,你怎麼如來相應呢?這裡面世尊說我見人眾生見壽者見,佛說就是對於究竟覺來講,究竟覺是對於我們現在的覺來講。所以釋迦牟尼佛是代表我們的究竟覺,他是一個表現者。如果你要是認為佛有我見人眾生見壽者見,意思說我們那個究竟覺裡面還有一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人不如來所說義。也就告訴我們你還不了解般若你還不是究竟覺者,究竟覺者與佛是無二無別的。如來所說,就是如來的這個真實體,就是釋迦牟尼佛說如來體,就是說宇宙的實相。以佛陀究竟覺通達如來義。

如果你要跟這個究竟覺不相應,就等於你沒有悟到這個金剛經這就明顯的告訴我們這個究竟覺應該是怎麼樣的修法。就是說,諸微塵微塵,是名微塵,說世界世界是名世界,說一合相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這個體裡面,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凡夫住境故。這裡面是講我們的念。一個是念,一個是境,此念此境,都是講覺和不覺。什麼叫一合相呢?微塵微塵世界世界,這裡面這個境已經讓我們明了一個實相了。為什麼呢?此境此心此心此境。此境即微塵微塵即境。微塵可得世界就不可得。我們悟到這個道理,就知道一合相了不可得,這個就是佛的知見。前面是對境來講,對於實相來講,說世界世界,是名世界這是如來說。也就是說,就是一合相即非一合相,只要眾生不貪著就對了!而此境是見,是我們的心,就是一念覺。就是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那是一念覺而已。只要你識前面的意思,後面意思也就自然通達了。如果前面意思不解,後面意思你自然就不會解開,為什麼呢?我們就迷在境上面,我們境解則心自滅。你了解這個世界是不可得,是我們的心,那我們的心是不可住,此塵是不可住的,世界不可住,一合相就不可住,那我們的心就滅了法界也就滅掉了,哪還有我見,寂滅了,那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自然就不存在了。所以一覺全覺。

釋迦牟尼佛前面打比喻,後面打比喻比喻什麼呢?一個眾生對於境上的執著,一個眾生對於念上的執著它是破我們這個念。你看:「須菩提,發阿耨多耨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這句話什麼意思呢?釋迦牟尼佛一再的勸請啊,我們發阿耨多耨自利利他的心,阿耨多耨三藐三菩提就是成等正覺的心,於一切法,就是所有的法,包括我們心法,和境上的法,就是世間法出世間心法所法,能所種種法,包括色聲香味觸法,三十二相十種好,乃至於世界微塵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大願大行,還廣度眾生庄嚴佛土,或者離相離念離我見,種種行,乃至於什麼實相,乃至於從第一稀有,一切福德功德,忍,須陀洹阿那含阿羅漢,乃至於諸佛,乃至於阿耨多耨三藐三菩提,一切之法,都包括在裡面,要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如是知,知者制者,制止之義。知,就是了知它的實相。就是說,它已經把三千大千世界包括了一切法的意思。微塵代表我們微細執著微細的無住之心,應該通達明了。知者止義,止者智義,智者仁義,就是說在此世界了知通達實相,跟實相相應。所以如是知如是見,見者,見是慧之義通達勝義諦與俗義諦。智者就是俗義諦,俗諦通達於勝義諦,了解俗義諦叫做知。就是說,我對於俗義諦就是相上面,我內心非常明了,明了它的實相,而這個實相叫知,知者就是止,止住的意思。止者就是忍,就是智慧的智。所以知者止也,也就是定的意思,定由戒生。我們平時所做福報所做善根供養諸佛,稱贊如來,廣修供養普賢十大願王,種種修行的次第,達到知這個地方的時候,戒能生定啊,定者可以生慧,定能制止能通達,能明了世俗諦的本體,那個就是般若之義如果你有過去的福田,沒有過去的善根你不可能通達金剛經,可以這樣說。金剛經肯定是從過去世,無量劫修行感召過來的,如果你有過去世的修行,此世間世俗之智你不可能明了它的第一諦,不能通達勝義諦。因為勝義諦是叫見,有如是知者,必有如是見。如果沒有如是見,不能通達勝義諦,勝義諦跟俗義諦不二啊。安住勝義諦是解脫相,安住俗義諦是菩薩相。俗義諦不離勝義諦,勝義諦不離俗義諦,勝義諦跟俗義諦是不二的。如果你勝義諦離開俗義諦,那是見了那是阿羅漢,是偏見,偏空。俗義諦要離開了勝義諦,那就麻煩了,那是屬於是情見了。俗義諦不了解勝義諦的話,那完全是凡夫你不了解當下的這個實相,三千大千世界你不了解它的實相是塵,而這塵是無所得,就是我們的心,法界我心,了不可得,這個都是一合相而已,這一合相不可以貪著。

那麼說一合相不可以貪著,一合相即空,我們在這世間,我們靜坐下來,你不斷的思維觀察,此實相他就會現前,因為你觀察是觀察他的勝義諦,你利益眾生是俗義諦,我現在給你講話是俗義諦,俗義諦不離勝義諦,勝義諦不離俗義諦;所以我現在給你講法我離開了勝義諦,我就變成情見了講法也沒用了。講什麼呢?講俗義諦;我現在講三千大千世界實在是了不可得,我只是講這個東西,大家都在聽法,了不可得就是制止你的妄想,就是說你不要再想了;了不可得,了不可得說法實在是無話可說,因為我們只是暢談宇宙實相,跟我們了義相應,我們只是講這個道理,大家聽不聽……如果我在乎大家聽的話,那證明還有眾生之見呢?什麼叫說法如如不動呢?如如不動就是講實相,我就這樣講,講給誰聽都可以;不存在對方聽的一個人,因為你心裡講也好,口上講也好;都是在講,所以一天到晚都在說法,其實是沒有法可說;為什麼呢?無非是實相自顯而已,實相裡面顯現出來的而已。我講的聲音啊,大千世界都是一合相,而一合相了不可得;因為了不可得故,空寂。所以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還是由信而解,為什麼呢?信為道源功德母,一切知見是從我們心裡面發出覺悟的心,但是由信而解,信真如解實相,如果你信到真如的時候,究竟覺就出來了,究竟覺在信裡面,知道吧;而這個信的當下,你這個覺就開顯出真如實相。如是知如是見——如者如如不動之意,如是不離此相不離彼相,不離彼相是不離真如體無住體,不離此相就是不離眾生的體;是者是如來法相,就是說我們現在看到的所有的如來的實相,實相無相無相即是實相,實相無住,無住而住。法界是住,怎麼住呢?常樂我凈之住。

所以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什麼叫如是住呢?如是知,如是信解,如是降伏其心,如是住,沒有心可得了,真如顯現。信解很重要,信而不解是迷信,解而不信是狂見,解而不信一定是妄見,是從意識裡面出來的。有解他必定有信;信不一定有解。為什麼呢你不是如是知如是見,如是知是俗義諦,如是見是勝義諦,俗義諦與勝義諦不二故,是謂菩薩。信解就是真實實相。「如是信解,不生法相」,不生法相就是不生一念,一念不生禪宗裡面講,無住為體,無念為宗。無住即法界,無念為心,心無念法界無住,法界無住就是法身,無住法界之相即報身相,此法身相此報身相,無念就是化身相。你雖然無量變化,實在是無變而變,變而無變;就是說好象在變,是眾生心在變,實際上是無變,為什麼呢?無住哪有變呢?沒有我了,誰在變呢?無非是眾生心在變,變而無變,實在是沒有一我在變;所以法界自然的。

你看後面講了「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所言法相者,假名法相,因為在前面講,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不生法相,就是不生念頭不生念頭法相也是一合相啊。生法相無非是你心裡的妄執而起,事實上是沒有法相可得,又不離法相,這裡面三界三界三界,這里相來講就是諸法,這個叫破三輪之見。一個是破境,一個是破心,一個是破法。發心很重要,這裡面還是勸我們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一部金剛經裡面沒有一菩薩真實的顯現,但是呢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菩薩,而發菩薩心就應該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這個就是菩薩心;所以就是身口意,對戒來講是意,對身來講是對境,對法來講是口。是大乘教法

我們不管是任何一個戒律都是對治於身口意來講的。五戒殺盜淫是對於身體來講的,妄對口來講的,酒是對於意來講的,菩薩戒比丘戒所有的戒都是對治於身口意,金剛經依然如是;我們的身重視境故,我們的口重視法故,我們的見重視識故;此意此境此法破了。無法不是用口談的,此境無所得故,此見不生故;以無住為體即境,以無念為宗即口,以妙用(法界的變化)為顯的話,就是我法界的變動,輕重無住,這就是化身也就說是斷我們意的執著,所以念而無念,看外面的境好象是我們的心在念,但是一下頓破,了知此念彼念是一合相,是現在過去未來,現在過去未來是了不可得,既然了不可得,此境一動,當下即空。看境在動,前念後念是空的,但是我們把他在一塊兒,象放電影一樣,電影放過去後,好象挺熱鬧的,我的眼睛一彈指有900個剎那,那個念頭剎那剎那的,象放電影似的,大家看電影裡面打仗啊,游戲啊,其實無非是很多個剎那的前後變化而已,就象用手刷刷的翻這本書「啪啪啪啪啪」的象一把扇子一樣(師用一手拿住書一邊另一手用最快速度翻動這本書),其實一本書而已;你看「啪啪啪啪啪」的這有多少剎那呢?如果一張紙斷掉了就不相續

人生就是這樣的,其實這個世界所有看到的,講話聲音也好,色聲香味觸法也好,都象這本書一樣,一剎那剎那的就翻過去了,一切法一切境都是這樣的,釋迦牟尼佛講到這個地方的時候,幾乎把他的一代教法把他般若已經顯現出來了:所言法相者,即非法相,是名法相也就是說釋迦牟尼佛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全部開顯出來了),就是說我們不管你將來看任何一本書,都應該是這樣的,包括我們現在信阿彌陀佛,信阿彌陀佛應該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如是知:三千大千世界無量光明無量壽命,無量光、無礙光、無邊光、無對光,這四光是法身光;後面報身光化身光是利他的,法身光裡面已經解決了很多的問題,報身光解決我們眾生心態的問題,化身光解決我們執著的問題,報身光是對治於菩薩執著法身光是對於如來的實相,法身光就講實相,無量光代表能,無邊光代表法界,一相是多相,多相是一相,不一不異,不一每個眾生不一樣,不異是一個彌陀佛,不生不滅:我們有生滅是我們眾生的心,生滅而無生,無生是阿彌陀佛;佛在無生之中,不生不滅生滅無生不生,生跟滅本體無生無生就是阿彌陀佛;生滅就是眾生眾生生滅,就是如來無生體啊,不離法相而入如來真實意啊。不來不去:不來看不到阿彌陀佛,不去現在的這個體啊就是,不來是無住,來是法相,來是看到法相

彌陀佛在哪裡呢?阿彌陀就在我們所謂的體上面,我們看是無,實是有,不來是真來,來是假來(方便),我們看到來是眾生心顯,所謂來了,是我們眾生每個人差別相而已,他來了是應眾生心顯眾生相,所謂不來,不來是自性是他本來面目,不來是無相無相即有相,有相即無相,說有相是眾生的體,說無相如來體,如來無相於有相,有相於無相,所以有來有去,無來無去。我們有來有去,有來有去的體是無來無去的相,他的真實體啊,這個裡面也是相應的,不斷亦不常:阿彌陀佛不斷光,他也不常光,心中無執是謂不常,心中無住是謂不斷,不住是名真如法性,不常是此世界是變化無住的,無住是叫不常,我們眾生執常為常,不斷不常是離開我們的真實體了。

不一不異:你聞阿彌陀佛跟這個是一模一樣的,哪有什麼差別呢?聞到阿彌陀佛,對阿彌陀有信心,跟金剛經應該是無二無別的,你把金剛經會於阿彌陀經,會於無量壽經,那實在是太容易了,如是信解,如是知:了知實相,(俗義諦)了知於阿彌陀佛,如是見:(勝義諦)我們念南摩阿彌陀佛,如是信解:此阿彌陀佛是究竟覺,你不斷的念南摩阿彌陀佛,萬緣放下了,就是一個南摩阿彌陀佛,真如實相裡面,無量光明,無量壽命哪有我在呢?沒有一我在念阿彌陀佛,你念的阿彌陀佛無念而念,念而無念,為什麼呢?此無量壽是無念體,無念而念是無量光,無量光是眾生界,眾生法界眾生的心,叫無念體;他的念是有相的出來了,無念是體,體不離相,相不離體,哪有相離開體呢?光明怎麼會離開太陽呢?

我們的念不可能離開我們無念的體,但是我們眾生執著,以為有念,你閉關也好,行般舟三昧也好,種種修行,你念是念,無念是念,那不就麻煩了,你事事在執著,無念在找一個什麼東西你有念體不能跟無念相應,你念念不是執著是什麼?你塵是塵,相是相,你念念微塵,相是相,找一個什麼東西,那不就是塵是塵,相是相嗎?哪你跟金剛經怎麼合一呢?所以呢?塵相不二,你行而無行,人家問你,你沒有行;閉關,我沒有閉關呢?閉關是相,不閉關:我的真正的阿彌陀佛怎麼要閉關呢?這個世界都是彌陀佛,到哪裡去閉關呢?房子也是阿彌陀佛,三千大千世界都是彌陀佛,連我自己都是彌陀佛的一個光明哪有我在閉關閉關呢?你有閉關和不閉關的這種執著不還是分別相嗎?你在這個分別相上面:與一切法不能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能跟究竟覺相應啊;就是不能跟究竟的阿彌陀佛相應啊,你不能跟阿彌陀佛相應,勝義諦與俗義諦二不能成一,不能不一不異,如心經又如何相應呢?與金剛經如何相應呢?你心跟這個不相應的話,怎麼是大乘教義呢?違背大乘,實在是有問題的;

聞到金剛經,實在是通達我們的般若,聞金剛經實在是通向無量壽佛的一個基礎,但是呢聞阿彌陀佛絕對是通達般若之體,因為般若成佛之門呢?聞阿彌陀佛好象不要去金剛經了,聞阿彌陀佛一定會會到金剛經;你平時不看金剛經你不知道,看了金剛經後再看無量壽經,過去講有禪有凈土就象頭上帶角一樣,就不得了是不是?什麼叫有禪啊?無住!你念而無住,無住而念,無量壽就是禪,無量光就是凈,南摩阿彌陀佛即禪即凈,他又是禪宗又是凈土,為什麼呢?念而無念無住故,無念而念是有住故,有相無相無相有相,就安住在這個體上面,所以念那個南摩阿彌陀佛,念念之間,吃飯穿衣睡覺,都在這個念的體裡面。為什麼吃飯念南摩阿彌陀佛?因為吃飯就是南摩阿彌陀佛,當然念南摩阿彌陀佛了。為什麼睡覺念南摩阿彌陀佛呢?睡覺就是阿彌陀佛,所以念阿彌陀佛嘛!念阿彌陀佛就是無我嘛!什麼叫念阿彌陀佛呢,心忍嘛!什麼叫念阿彌陀佛呢,法忍嘛!什麼叫念阿彌陀佛呢,無生法忍嘛!什麼叫念阿彌陀佛呢,沒有我嘛!什麼叫念阿彌陀佛呢,法平等嘛!什麼叫念阿彌陀佛呢,勸一切人念阿彌陀佛嘛!每個人都是彌陀佛嘛,我不念阿彌陀佛念什麼呢你要跟他相違背,哪叫什麼?叫惡業,叫什麼念佛。所以真正的念阿彌陀佛要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無量阿僧祇就是無量不可思議,無邊的意思,不可思議即不可思不可議:不可思是斷思維,不可議是斷言詞,以此不可思議七寶布施不如一念般若相應啊,「若有男子女人菩薩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大家想一想,金剛經給別人,人家就可以七寶了,你把七寶給人家,人家還貪著呢?為什麼呢你就是把你自性中所有的七寶搬出來給別人,別人一者不一定能承受,二者可令人貪著,只能養他的身不能養他的慧命啊,令其識得金剛經打開其自性寶藏不是更好嗎?每個人寶藏都是不二的,給別人金剛經不更好嗎?或者講無量壽經弘揚阿彌陀佛就好了;這個就是第一義諦。一切般若皆從此出啊,皆從無量壽佛出,其福甚多啊。發菩薩心就是利他心,我們眾生要發利他心,不能夠自私自利。若聞到這部經而常寂於世,還不如出來做微淺利他之事。寧可坐於須彌山,不可住於一念空啊。我們做菩薩心啊,利他往往覺得很累?何故你就是沒有會到般若金剛本義啊,如果真正會到般若,做任何事情很輕鬆的。佛陀把三千大千世界放在手上,可是我們放一粒沙子都嫌多餘;為什麼會這樣呢?一點微塵都不能沾啊,我們這些人就是這樣,一點小小事情我們就承擔不了;做一點事情就很累;你看雲居山過去種地,要種二百畝地,我們呢?二畝地都多了。所以禪宗講一定農禪並重,在日常生活行住坐卧中會於金剛經本義,了知他的空性,從這裡面達成於忍,如果你在這個裡面做不到的話,你天天坐在那個地方也沒有用。你雖然在思維,但不能在現實中實行,也沒有多大的用;在一個小法上面能用的話,你也不錯啊。所以我們在生活中適當的幹活、念佛啊,這裡面要去用它,會它;否則落於空談了。所以我常講,叫我深山老林打坐,不如在路邊揀塊石頭,可益一批人也;有人說了,不到深山老林,我練不出功夫啊;卻不知道,如果你真正的用心做事,哪有不能解脫之意;如果你不真心修行,坐在深山老林又有什麼用呢?如果你真發心?哪裡不能發心呢?真發起心在哪裡都是力量很大的。如果你不發心,在任何地方你都發不了心。你不信試一試,你跟金剛護法作個結緣,你拿一粒石子的話都很開心了,為什麼呢我作結緣感,是不是?如果你真正要是發大菩提心你要認識到他就是大菩薩,就是古佛再來我就親近於他,那你做的特別有勁啊。因為你不世俗爭名奪利啊,一個泥匠在搬灰的時候,他說呀把衣服搞髒了,我想做泥匠的怕把衣服搞髒了,哪是什麼搞泥匠的呢?就象過去我父親小時罵我:我小時候看書將衣服穿得很整齊的,袖子都很長的,父親罵我:不要在家做公子哥,人家在幹活,你衣服穿得好好的幹嗎?我們這些人做事情,要真實的去干,你必須要把衣袖捲起來,即使不卷,心也要發出來啊。念佛時如果你真發心念阿彌陀佛,完全是不一樣的。如果你不發心懶惰的坐在那裡念阿彌陀佛,想念不念樣子心中有一種內緊外松的感覺,沒有一真實發心感覺


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謂不取的究竟了義?

所以做任何事情在於發心呢,我們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一定要常發心啊,何況我們已經了解了金剛經呢?我們末法時代眾生心上很難到位,真發心者,所有的法都能真實的去修行釋迦牟尼佛說「如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個話特別的有意思,不取於相,不是不要於相,於一切相不取,這個不取就是如如不動,如如不動就是實相相應,就跟我們現在講法過程之中,因為前面講了「發菩提心,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這四句偈等,其實佛陀已經說了,「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是利眾,如如不動自利,就是自利利他,四句偈等,上下偈,就是自利利他;自利他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就是獲得自度又度別人。受持讀誦,受是聞受信受;持是思維,是相續;讀誦是你要讀懂它。過去有人讀不懂,每天要讀四五遍;天天念天天念,念了二三年,什麼都不懂,後來有人勸他,你不要這樣念,你去思維他,你每天念一遍思維他;後來他每天只念一遍,然後就是不斷的思維,不斷的思維有一天突然念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唰的一下就開悟了。不是六祖大師那樣,聞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開悟了。金剛經每個偈子都可以令我們開悟,六祖大師是個因緣而已;千萬不要以為金剛經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究竟義。很多人認為:六祖大師這個體就是真的,後來就認准這句話,就他圓滿,余皆不滿;那你就完蛋了;它是對六祖大師是這種根基金剛經一句偈子都是可以令眾生開悟的。如果你老是照葫蘆畫瓢哪就完了;我們祖師並不是我們這樣的,我們一定要了解他的真實處,究竟義。如果假如有一天你跟人說法的時候,你一定要深入其境,把實相現前,然後說啊說啊說啊,說完了後呢?你亦然如如不動。為什麼呢?說實相故;實相說完後,眾生都變成實相了嘛,哪有眾生可度啊;實相就是如來,就是究竟覺,哪有佛可成呢?沒有眾生可度,沒有佛可成;說的這個實相哪是書上的東西呢?所以呢「沒有說啊」,故一天到晚再說,一天到晚沒有說;這個叫如如不動。不取於相,不是舍於相,是不取於執著的意思,叫如如不動

如何觀出「夢」?觀出「影」?觀出「露」?

所以我們講了這么多天,實在是沒有講啊,我們只是講了如是實相,「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我們可以觀察到我們過去無始以來,所作的這個有為之行,象夢幻泡影一樣,夢境我們知道是夢就可以了,不需要去舍;既然是夢,何以執著呢?我就把它舍掉,家也不要了房子也不要了,廟也不要了;此境就是夢,識夢就是悟,知道吧!講到這個地方時候你應該知道,一切如夢幻泡影並不是叫我們放棄,是叫我們放下心的執著,知道是夢知道是幻,心如幻化師嗎?幻有種種境嗎?白天有想,晚上有夢嗎?過去有做,現在有得,如是因如是果嘛。我們不了解如是因如是果。如是因如是果是什麼呢?就是幻,夢幻泡影;叫如是因。什麼叫不如是因呢?就是不是夢不是幻,不是泡不是影,我們覺得這個世界不是夢好真實啊;不是幻嘛,我們天天在得什麼啊,不是水泡啊,玩得很有意思啊;不覺得是影子啊,……你念念在攀緣之中,您不覺得這是露啊,您覺得還要去求名啊利啊;你不覺得是電啊;一剎那時間就過去了,電速度多快啊。所以人生如閃電啊,年紀大了知道了;一生過去,老來將至,兩手空空,一輩子爭名奪利,絞心絞力的,搞了一輩子,你得到什麼呢?得到一身債務一身煩惱一身痛苦一身執著,放都放不下執著而已啊;什麼都帶不去,唯有業隨身!為什麼要老了以後才覺悟呢?為什麼那麼年輕不肯覺悟?為什麼當下不肯覺悟呢?所以人就奇怪了,本來老了就是覺悟的時候,結果老了的覺悟,快死故享受不到了;年輕覺悟你可以享受一輩子啊,為什麼不趁年輕好好覺悟呢?非到老來才去抓一個「覺悟」的影子尾巴呢?

你象我們從小出家好啊,是不是?從小就知道「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電」,所以我們的思維比較對一點;你想了半天都想不過來。為什麼呢?因為平時觀察此世界如露如電。今天早晨吃的什麼,我實在是想不起來;為什麼呢大腦很鈍的感覺,因為我平時薰習的不是在思維這些東西;我們眾生對這些東西有強烈的反應,對於常福來講,反應實在是很弱很弱的;對一個東西特別執著的體,在我心中實在是找不到;對此世界有一處強烈的執著,好象我心中實在是沒有;除非人家拿刀砍我的時候,我可能稍微有點恐怖生命受到威脅,可能對生命是有執著的;但是呢也不是哪么很強烈的執著眾生就不一樣了,開個車子出去,生怕墜下去了,特別有錢的人有名的人就特別怕死;對生命執著;在家裡會對窗戶啊,防盜啊,安全啊,對財產執著;在外面關係啊,對人的執著這家親戚,哪個打個電話,對情的執著眷屬執著都是一種執著啊;天天在牽掛,天天在攀緣,這個不是叫「夢幻泡影」啊。所以呢: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果我們如是觀察,一切有為法,就是我眾生偏執著的體,實在是如夢幻泡影啊。我們要真的「如夢就好辦了,但是我們現在不「如夢」啊;我們感覺到很實實在在的啊;每天做功德啊,求福報啊,拜佛啊,求懺啊,……你不知道,這隻是「做夢而已」啊;但是你呢,不做吧難過,做了吧也是難過;只不過是做夢而已啊;幻化,自己怎麼幻?你幻佛就是佛,幻眾生就是眾生;你幻相就是相,幻執著就變成執著


修行最經常的障礙是什麼「身不安,心散亂」,好多修行不過是對治這個身心不安而已,遠非修行的究竟處

明明是個夢,你偏偏在夢裡面拚命的搞,所以我們在此世界修行一切法,無非是安住身心故,我們的身不安,所以也只能搞;我們的心很散,所以只能拚命搞;你看老百姓天天跑上來,上來幹什麼?為了求生,因為身體生病了;人快要死了,他要跑步啊,跑步上來。為什麼要大家拜佛、上殿、過堂這都是一個身心的調治,使我們身安心安,我們不能執著於他;這隻是我們身心一個安住而已,身體裡面我們妄識的一個暫時安住一下;這不是我們永久的家鄉;這個只是暫時用一下而已;我們借假修真,你要執著他,該怎麼死還是怎麼死,該病還是要病,該煩惱的時候你還是跑不掉;因為你不了解根本故。你常常不上殿你睡覺就會生病的,我們出家人喜歡睡覺,喜歡懶,到最後你不自己完蛋嗎?人越吃越饞,越睡越懶;
 

睡覺的實相:越睡越懶,一覺醒是最好起的時機

你越是睡覺越是頭暈,越是想睡;睡得不想起來,你可以睡到明天,睡到後天還是想睡,永遠睡不知足的;所以人睡覺是永遠睡不完的,你不要以為能夠睡得完呢。一旦睡過了頭那你就麻煩了。一覺醒來時趕快醒,千萬別賴床;睡醒後睜著眼睛還是想睡,還想再睡一會會兒,稍稍一過,就會變成沉睡,沉睡後你的血液循環就會出現一種病,一病以後,你的身體就是想睡覺;動不動就會想睡覺,有人講:師父啊我老是想睡覺怎麼辦啊,不睡覺就難過,睡得爬不起來怎麼辦啊;你為什麼呢?就是因為這個;睡多了!平時要勤快一點,老人最多睡4到6個小時就可以了;不能睡多的,年輕人可以睡8個小時小孩子一點點大的可以睡11個小時我們現在最多6個小時就可以了;中午規定只睡一個小時;一個小時內必須爬起來,你再睡對身體一定是不好的。總的來說這些都是安撫我們的身心我們現在所有的動作行為,都只是調和我們的身心,要知道如夢如幻啊,如泡如影、如露如電啊。露:再好的東西象「露」一樣,一下子就沒有了;再快樂東西他也是「露」啊。苦則長啊,樂則短啊,這個世界我們的命短,就象懸著的「露水」一樣,太陽一曬就完全的化沒了;我們所作的名啊利啊財富啊,完全就象「露水」一樣;實際上你根本享受不到多少快樂,你又能究竟享受多少呢?兒子孫子你到底能夠享受多少呢?帶來的是更多的痛苦,所以一定不要執著這種露水般的快樂。露水夫妻啊,現在不是提倡這個一夜情啊,呵呵,叫露水夫妻啊;就享受那麼一丁點兒刺激,一丁點的快樂然後沉迷在裡面,不斷的在裡面相續,痛苦相續;這個就象哪個「露」一樣,它會帶來更長時期痛苦的。知露即舍,知電即舍;家裡再多的名利錢,都不應該生貪著,一貪著就麻煩了,就象吃「白粉」一樣,任何東西要有貪著就危險,「應作如是觀」;我們應該如是觀察,於一切法。
 

為什麼以信受奉行為結尾,我們信受奉行了多少呢?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出家四眾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什叉摩尼(出家2年內帶髮修行女眾),優婆塞近事男優婆夷近事女,就是抓住了佛的衣服居士護法如水,出家人如魚,魚離不開水,水離不開魚;你不要認為我比出家人差,法要靠護,魚離開水不渴死了,水要是離開魚不就是死水了;寺院的圍牆就是居士寺院里無盡的法藏;居士象城牆一樣護持正法。一切世間:世指三世,間指法界,現在過去未來;一切代表圓滿之意;天人代表天眾。這裡面沒有菩薩眾,所有的經典都講菩薩,為什麼這部經典不講菩薩呢?因為這部經典所有的眾生都已經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聞金剛經其實都是菩薩了,所以菩薩他是密喻,本身就表出了菩薩是法,菩薩是表法的,金剛經都是菩薩講的,怎麼樣的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信受奉行:信受持之意,受持即是不違逆,不違背佛心;奉:恭敬之意,對佛陀升起無上的恭敬,對法升起無上的恭敬;行:一心不亂安住如法修行什麼叫一心不亂呢?無我就是一心不亂,出家人就是一心不亂無事出家就是一心不亂;如果有事就不聖賢者。信受,就是聽到這個法相信了。(不受者非信,不行者非受,不敬者非信,不於事事顯敬顯受顯行者,非真信也。弄清晰非信,才知真信。我們老是習慣簡單化的理解,認為心信即是信,想像中的信即是信,此種習性害我們不淺,往往使我們停滯於真理的邊邊,其實真信是事信是受信是行信)金剛經講到這里大白話講了這么多,我希望大家從這裡面得到法益,感謝大家!南摩阿彌陀佛!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