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凈法師主講(五)
【無見是真見, 有見即隨塵】
說自己見性了,那就是沒真的見。說自己見性,就有一個我慢、自我的心,就是我相。見無所見為真見,有見就是隨生死。若有所見即不是親見,不是真見,而是被六塵境界所轉。
【到此則山色溪聲, 咸是第一義諦。鴉鳴鵲噪, 無非最上真乘。活潑潑應諸法, 而不住一法。光皎皎照諸境, 而了無一物。】
功夫修到這個程度,我個人體會,最低程度是地上菩薩以上,才能有這種境界。「鴉鳴鵲噪」,外面小鳥的叫聲都是般若智慧。不再是成片時候的境界了,那時你聽風聲、雨聲...一切聲音都是阿彌陀佛。現在山聲、水聲...無不是第一義諦,顯發般若智慧。所見的一切有情無情眾生,一切山河大地,森羅萬象,無非是自己真心的顯現。過去古人說,青青翠竹,鬱郁黃花,無不是西來祖師意。什麼叫西來祖師意?就是第一義諦,就是我們本來的自性的妙用。黃花、翠竹無不是第一義諦,祖師西來意。是說到這時候,一切都無住了,所見、所聞、觸目菩提,一切時無不是最上真乘,無不是佛的清凈法身顯現。我們悟後起修,修到這個時候,灑脫自在。過去古人講,善惡不二。一切時、一切處舉手投足,無非佛事。什麼叫佛事啊?所見所聞都是第一義諦。第一義諦是什麼?就是我們的妙明真心,也就是我們自性顯現的妙用。功夫到這裡,活潑生動,妙用無窮,自然可以應對一切法而又不執著任何一法。穿衣、吃飯、行、走、坐、卧...一切時,一切處都應了諸法。跟諸法相應。但是,又不住一法。日應萬物,又不住一物。光皎皎照著諸境,而了無一物。這時時時六根門頭放光。就是《金剛經》所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修行到這時候,就真正得到佛法的法味了。這個方法非常殊勝,你按這個方法修行,一定能用上功,一生成就,臨終直登上品。
【語其用, 如旭日之東升, 圓明朗照。】
若說其作用,「如旭日東升」,好像太陽出來了,照耀山河大地,無處不至,無時不在。「圓明朗照」,就是心清凈得一心不亂了,跟佛性相應,時時放光,圓滿光明,遍照一切,隨緣應物,平等如一。
【語其體, 猶皓月之西落,清凈寂滅。】
「語其體,猶皓月西落」,就像光明清凈的滿月,在黎明前,即將落西之時,還沒有落,還照著大地,光輝明亮、清凈寂滅、寂靜而不生紛擾。這時心就很少有雜念了,就是有念,也是無住。有的人問,心為什麼總有妄念?其實心不能沒有妄念,不能沒念,因為我們的八識、阿賴耶識是個藏識。這個藏識就轉識成智。阿賴耶識屬於心王。其他六識、七識,前五識都以阿賴耶識心王為主持。心王支配前幾識。阿賴耶識也叫藏識,存放外面採集來的形形色色善惡的種子。你功夫到這個時候,阿賴耶識基本就清凈了,種子極少極少了,剩下全是智慧的智了。修到八地不動的時候,八識也不滅。《大乘起信論》上講,八識不滅。在日常生活中,無論善的、惡的、好的、壞的種子,都經過阿賴耶識心王。心王是微細識,進來一個惡念的種子,就熏打阿賴耶識中的第一義諦。經常搞貪、嗔、痴、殺、盜、淫,五欲六塵,讓這些東西熏打第一義諦,那麼自性的光明就被覆蓋住了,不能顯現自性清凈光明的智慧。如果我們時時安住原本真心,時時讓自性現前,它就熏打八識里的業習種子。業習種子越熏打越少。如同光明來了,黑暗就去了。修行應該從哪裡下手呢?要從起心動念上下手,一切惡念、執著、分別的心,都要掃掉。一動念馬上回歸自性,轉識成智。這樣不但沒造下業障,而且還開了一次智慧。這叫轉八識成四智。八識中,前五識叫成所作智,前五識它沒有造作,沒有分別。「六七因上轉,八五果上圓」,我們修行時,在六、七識上就要轉。比方說,眼睛看到形形色色的諸法。眼是識,眼睛沒有分別能力,靠你第六意識去分別。一分別好壞,就落入第七識。第七識就執著,立起一個「我相」。比方,吃一個蘋果。這蘋果好吃不好吃?是酸是甜?第六識是分別識,第七識是執著識。第七識能作主,好的取,不好的舍。好的就歡喜,不好的就煩惱。前五識在外邊採集來形形色色的種子,在第六識、第七識馬上轉,轉識成智,不讓它進到阿賴耶識裡面去。如果進到阿賴耶識裡面去,就成了業習種子,進了八識倉庫,就存住了。念佛時出現的妄念是什麼?就是阿賴耶識裡面的種子。我們現在修行就是不讓它再往阿賴耶識裡面裝,叫它來了以後馬上轉,轉識成智。怎麼轉呢?就是轉有為空,當下觀照無我,沒有我的時候,當下這種子進不到阿賴耶識裡面去了。轉六識為妙觀察智,轉七識為平等性智,八識為大圓鏡智。前五識跟八識是一樣的。「六七因上轉,八五果上圓」。五識隨著第八識就清凈圓滿了。大圓鏡智,就是阿賴耶識裡面清凈了。大圓鏡智就是我們本來的佛性。第六識、第七識是因分別、執著而存在的,後天得來的,叫它識。八識心王,不生不滅。你一念執著,八識心王就變成識。如果你不執著,不分別,八識就是妙用。過去,禪宗有的人蔘訪老禪師,問師父:「什麼是佛?」老禪師舉舉手,揚揚眉就告訴你了,這就是禪。什麼是佛?這就是佛。舉止動念,舉手投足都是佛,都是妙用。清凈了以後,你做一切事都是妙用。有的人說,八識滅了。這種說法是不對的!第八識永遠不滅。不執著它,時時不住它,就是無念,它就變成智,智慧的智。修行時你別執著它。不要總想著我還有念。這個念,你要不住它,就是妙用。趙州和尚是古佛再來,有人問趙州和尚,如何是無念?趙州和尚說,急流水上打球子。形容在水上打球,念念不住。後人加上一句,念念不停留,這叫無念。無念並不是像死木頭塊一樣。我們的心靈靈不昧,不能一念不生。一念不生,不叫真正的無念。不住,就為無念。就是《金剛經》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切無住,就為真正的無念。
功夫到打開本來以後,你就可以時時練無住,見而不見。整天閉著眼睛,坐在那裡不動,不叫真正的禪定。真正的楞嚴大定是外不著相,內不住定。沒有定與不定,時時在空性裡面。外面一切事,一切物都是妙用,這叫真正的楞嚴大定。
有人念佛或靜坐時,壓念不起,看著念頭,把心看住不讓它跑,這是沒懂真正的心地,沒懂佛法。佛法不是讓你看著念頭。念頭永遠是看不住的。念頭是妄心,以妄止妄,是止不住的,就像以水止水,怎麼能止得住呢?應該是無住,不是看著念頭。念頭是個妄心,你起個心再看個心,這兩個心全是假的,一個真心也沒有。這樣修行不得真實利益。現在我們修行,多數是這樣,以心看心,以石壓念。當壓不住的時候,妄念就像山洪爆發,止不住了。應該以真止妄,當下回歸自性,當下止住,一念都沒有。自性本來清凈,一念不生,一念不存,本來無一物,妄念當下就止住。時時靈覺,妄念來了馬上覺照,當下消融,這叫修行。
剛修行時,應該把六根門頭鎖住。當你修到見性,要練時時無住。練的時候,就睜開眼睛練,見而不見,這叫真正下功夫。千萬別壓念不起,以心看心,那是以假心看假心,永遠止不住念頭。記住,修行時把心敞開,把心拓開,像虛空那麼廣大無邊。一念不生,即使生個念頭也要無住,這是真正下功夫修行。
悟後起修就是把心拓開,不是著到我們自己的身上,著到心窩上,這都是不對的。這樣修行不得力,不會開智慧。應該把心放得廣大無邊。在一切時,包括擦地板、做飯、收拾室內衛生等等,一切時都是妙用。行、走、坐、卧都是妙用。雖然你在做,心仍然空空盪盪,在空性裡面。心別找我在幹什麼,不要住在我幹什麼上。要把心拓開,照做不停,不耽誤做,這叫無住,無住而生心,這叫楞嚴大定。時時照顧自己的本心,照顧就不是觀照了。再觀照就錯了。功夫到這時「能」、「所」已經亡了。沒有「能」,沒有「所」了,就不需要再觀了,再觀就是頭上安頭。功夫至三禪天,「能」、「所」就打開了。沒有能念之心,也沒有所念之佛了,就是印光大師講的,功夫達到事上一心。再往前修就打開本來,見到本性。其實,打開本來很簡單,真正下功夫,幾個月就可以打開,不是那麼難。現在有的人,認為見性不是我們所能做到的,不認識自己的佛性。我們本來是佛,跟佛平等,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當下你承當它,就跟佛沒有兩樣,不是我們另外找一個佛來修。惠能大師講,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我們本來具足,為什麼不敢承當它?為什麼不做真正的大富長者,還要做窮人出去討飯呢?當下承當自性,就是大富長者。自性裡面有無量無邊的財寶,無量無邊的功德,無量無邊的富貴。功德向哪裡求?功德要向清凈心求,不是向外邊求來的。有的人認為,上柱香,舍點錢就是功德。錯了!什麼是功德?清凈心為功,平等為德。心不動為功,不住為德。這叫功德。做一切善事,布施、持戒...這皆是福報,不是功德。功德內心求,不是向外求。外面什麼也沒有,只有向內心求、向自性求才有功德。我們修行應該明白這個道理。不要外求,不要著相,著相永遠是凡夫,永遠在三界內,必須離相。佛是離相,見相離相,而不住相。這為真正的佛菩薩。心本來不動,在外面不住,這叫功德。修行就應該在日常生活中,時時照顧本心,照顧它而不是觀了。如果再觀個空,就錯了。照顧原本真心,時時讓它現前,就時時開智慧,消除業障。
時時六根門頭在放光。過去古人講,沒找到原本真心,就是修外道法,不是真正的修佛法。佛法是內心求的,佛法是心地法門。在外面求,本來無一物,都是一種假像,虛幻而不實的,緣起的,緣起性空。本來了不可得,與泡影一樣,剎那生,剎那滅。我們的自性,本來佛性,是不生不滅永恆不變的。所以它叫無量光。無量光是體,無量壽是用,西方極樂世界,體是無量光,常寂光是體。阿彌陀佛的報身和西方極樂世界的種種庄嚴,鳥、樹、花、七寶池……這些東西都是妙用,都是清凈心體起的妙用,是體和用的關係。理上講是體,事上講是用。體、用不要分開。有的人說,《金剛經》上講,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西方極樂世界有相啊,西方極樂世界有相就是不了義法。我聽說,有人在網上講,凈土法門是小乘法,是不了義法。這麼講,是真正沒理解凈土法門,是真正的謗法了,謗大乘佛法,自己要背上因果的。其實凈土法門不但是了義的,而且是圓頓的圓頓,了義的了義。直截的直截,方便的方便。
凈土法門是從體上起得妙用。西方極樂世界依正庄嚴,是阿彌陀佛的妙用變現出來的,以接引十方眾生,到那裡成就佛道。如果沒有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眾生很少有人一生能了生死,能出三界。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是對著十方娑婆世界的眾生建立的。西方極樂世界分三、六、九品。其實三、六、九品是阿彌陀佛的願力分了上、中、下品。這中、下品純屬是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攝受力建立的。上品,常寂光土是十方佛剎。假設我們要生東方藥師琉璃光世界,就必須修到地上菩薩以上,證到了變異生死。修到三賢地菩薩都不行。打開本來見性了,也不行。得破三十品無明,登地了,才可以隨願往生各個佛剎。為什麼世尊勸我們念阿彌陀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呢?世尊為什麼不勸我們念釋迦牟尼佛,而讓我們念阿彌陀佛呢?釋迦牟尼佛的報身是盧舍那佛,在蓮花台世界,只能接地上菩薩。凡夫沒有資格生到那個世界去。世尊大慈大悲,為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勸我們念阿彌陀佛。因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最方便的,也是最簡單、最容易的。沒有比這個更殊勝的了,所以念佛法門被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讚歎。如果沒有西方極樂世界,就必須修到地上菩薩才可以往生各個佛剎。西方極樂世界中品、下品是接引凡夫,上品則是接引聖人和賢人。凡夫是在自力的基礎上,依靠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的攝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中、下品的。到那裡繼續修行,一品一品的住上增,不是到那裡就成佛了。下品下生要十二大劫才能花開見佛。為什麼不能馬上見佛呢?因為心在迷,心沒開悟,蓮花就不開。蓮花什麼時候開?心開了,心開意解,蓮花就開了,花開了,才能見佛。
還有的人說,西方極樂世界中、下品可以靠願力往生。靠願力,是靠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和我們自己的信願念佛之力感應道交,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威神力和你自己的願力,缺少哪一個,都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信願行嘛。藕益大師講過,往生與否在於信願,品位高低在於行。明理修行才可以上品往生。明白心地,從心地上下功夫,打開本來見到本性,就可以生上品,上品下生。上品也分三品。《安樂集》上講生上品的人,七地菩薩以上八地菩薩上品上生。初地菩薩到七地菩薩是上品中生,上品下生就是打開本來,見到本性,破一分根本無明,見一分法身的人。生中、下品的人,還執著心外有佛,不認識內心自己的佛性,心沒開,蓮花就不開。生中品的人就是沒打開本來,沒見到本性的人,因為心沒有開,所以不是法身大士,不是菩薩,還是凡夫。所以不能生上品。明白了這個道理,就這樣修,念念消業障,念念開智慧。到臨終時,業障已經消了百分之八十,障不住你了。上品往生是在禪定中往生,中、下品往生靠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和自己的信願念佛之力感應道交。
勸大家修行一定要明白心地,從心地上下功夫。尤其年青人,一定要明理,明理以後修行就快了。過去古人講,圓人修行一天相當不圓人修行一劫。日劫相倍。明理了就如同乘火箭,不明理就像坐牛車,速度相差無量無邊倍。
【即照即寂, 即寂即照。雙存雙泯, 絕待圓融。】
這一段是講念佛三昧清凈寂滅三摩地的境界。理一心的時候,什麼為照?什麼為寂?一念不生為寂,為定。寂就是不生不滅的意思。照為用,寂為體,體、用不二。達到理一心不亂的時候,就是證得無念無不念的境界。即寂即照,說它照,它又一念不生,還在寂中。說它寂,它還在照。寂在照中,照在寂中,寂而照之,照而寂之,雙存雙泯。沒打開本來的時候,有定有慧。功夫到現在,是止觀雙運、定慧等齊。凈土法門是圓教,一念具足定、慧,不需要先修禪定,後修智慧。先修定再修慧是權教的修法。所以是「即照即寂,即寂即照。雙存雙泯」。什麼叫雙存雙泯?就是照中有寂,寂中有照,寂而照之,照而寂之,寂照一體,是一不是二。「絕待圓融」,就是圓融無礙,圓托托一大光明。寂照一體你說照,它一念不生,你說寂,它圓明朗照,這就是絕待圓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