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凈法師:念佛三昧摸象記淺釋(四)

念佛三昧摸象記淺釋

證凈法師主講(四)

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念,即如如佛者】

到這時候,心性無染了,對於這些境界上的東西,心不貪著,不緣、不取、不住、不憶、不念這是念佛修行關鍵。「心性無染, 本自圓成」,到什麼境界了?到地上菩薩了,三賢地菩薩境界都過去了。三賢地菩薩,三十個位次,得破三十品無明,進入地上菩薩。「十住」十住里初住、二住、三住、...十住。破十品無明叫十住滿心。然後再往前修,就是「十行位」。一行、二行...到十行。十行位又破十品無明,見十分法身。再往前修,是「十迴向位」一迴向、二迴向...十迴向。這三十位之內叫三賢地,叫賢人不稱聖人。我們經常講賢聖,這三十位之內是賢人不是聖人。三十位破過去,還有四加行,加行修過去,才進入地上菩薩。地上菩薩叫登地、歡喜地。在禪宗講就沒有三賢地,直接就是登地。但是教下講就有三賢地和十地。因為判教不一樣。禪宗直指人心,跟教下不一樣。到這個時候,我個人體悟,你到「能念」、「所念」了不可得的時候,要時時保任佛性禪宗見性以後保任。什麼叫保任呢?就是悟後起修。悟後起修這里多說兩句,因為有很多人到這里就茫然了,不知如何去修行了,還去追佛號,還去誦經,還去搞其它的不是真正道上的東西。完全錯了

過去古人見性以後,什麼都不幹了。因為這時就白道理了,得到根本智了,也得到一切智了。明心就是得到根本智。明白道理了,明白心性,從心性上起修,這是道種智。當你打開本來,見到本性就得到一切智。明心見性以後要保任。古德在這時候就上山蓋個茅棚或在山洞、樹下、河邊靜坐保任。增加定力,增加功夫

修行功夫到事上一心的人境界很好妄念很少,煩惱也很少,好像心都不動。但是,這隻是一個階段當你打開本來以後,這一段過去了妄念習氣煩惱無明統統來了。殺、盜、淫、妄四個根本罪的習氣像下山的猛虎,像雨後的山洪爆發,要把你衝垮了。不會用功的人,不會悟後起修的人,就退回去了,原地踏步不動了。這階段非常重要。這個時候,我個人體悟,妄念習氣煩惱來了,不要害怕這是我們無始劫以來,所造的罪過習氣煩惱無明現前了。比你原來,來得還快、還猛。使你幾乎招架不住。惡念一個接著一個,尤其是殺、盜、淫。淫心更重,比以前強烈無量倍。你要挺住,如果挺不住,肯定要墮落、犯戒是不會成就的。你功夫長,也會外道

這個時候,無論在家出家都要把持住。時時用般若智慧去掃盪,時時保任這個心不丟,保任本性,時時把心安住在清凈寂滅體上。時時安住,跑了拽回來,再跑了再拽回來。保任期間,自性就像剛出生的嬰兒,需要我們時時照顧。剛出生的嬰兒,不會說話,不會吃東西,需要我們悉心的呵護,讓他別冷著,別熱著。保任聖胎也是這個道理。保聖胎,禪宗稱作牧牛。那個時候的心,就像牛一樣拗,總是往外跑。跑到哪裡去了?跑去吃莊稼去了。我們要把它拽回來,教訓它一頓,拴到般若樁上,拴到智慧樁上,也就是拴到我們本性上。拴到本性它就老實了。再跑再拽回來,教訓一頓,再拴上……久久純熟,把它馴服了,它就不動了,不跑了這叫保。保還有任,保是一個階段,保就把心馴服了,基本不跑了,很少跑了。保完了還要任,任什麼?時時空性現前,你不保它,它也不跑了。時時空性現前叫任,保任。

當你到定的時候,境界比原來要好啦。習氣煩惱比原來要少,但還是有,不是沒有。見性屬於破參,還有重關、牢關,禪宗稱為三關。過去古人說,不破參不住山,不過重關不閉關破了參,見性的人才有資格住茅棚,住山去。沒有破參的人,沒有資格住茅棚,沒有資格去住山。為什麼這么說?因為沒破參的人不明白道理,不會修,來了境界不知如何對治,也分不清境界是好是壞,也不明白心地。不見性的人,沒有聖胎,所以沒有資格保任。只有見性的人才有資格去保任。破重關的人,起碼是地上菩薩,破牢關是八地菩薩我是祖師大德開示,有這么一點見地知見修行這個時候,你千萬要注意。保任期間,心時時要安住在清凈本然的法身體上,跑了,拽回來,安住,再跑了再拽回來,再安住,天天跑,天天往回拽……習氣煩惱來了,時時要啟用般若智慧去掃盪。我經常說,用般若的大掃帚去掃盪。用般若智慧掃盪它,僅僅依靠定力不行。這時候,就是無念了。時時保任心體。

為了弄清楚佛號泯下去以後,到底還需不需要念佛的問題,我曾祈求過佛菩薩加被。過去古人沒有說不念佛的。但是,是否真的還需要念,我只能跟大家說,念不念隨你。我個人體悟,能念的心沒有了,所念之佛也沒有了,如果你再念,就是頭上安頭,起心動念。這時候就進入實相念佛了,佛在《大般若經》、《大寶積經》上都講過實相念佛什麼叫實相?實相,無相無相才叫實相。這時候,時時空境現前,實相現前,這叫實相念佛。不是起心動念的念,空境時時現前了不就是在念嗎?這一大空境了了常知,靈靈不昧,就是在念。不是一念不生那種死定。靈靈不昧,了了常知,這叫不空這叫念。念什麼?念空性。什麼叫念實相?念空性就是念實相,也是念法身佛,念實相佛。這時候,就時時念空性,念法身這叫念佛,實相念佛。我們常說的四種念佛方法,持名念、觀像念、觀想念、實相念。到這個時候,進入實相念佛你就自在了,怎麼自在?一方面是煩惱習氣少了。另一方面,你往上修,你會用功的話,穿衣、吃飯、行、走、坐、卧……無不是用功,所以就自在了。這時候,舉足動念無不是念佛,一切時一切處無不是念佛這叫念佛我是這么講,念不念隨你。我是不念,我念實相,這是我個人體悟。

保任的時候,要把心量拓開。在日常生活當中,就要把心量拓開,拓到廣大無邊,安住不動,行、走、坐、卧、穿衣、吃飯……一切都是妙用。舉手投足都是妙用都是佛事

「但離妄念」,不是完全沒有妄念了,因為我們的習氣還在妄念不可能完全沒有。但離妄念不被六塵所矇騙,就跟原來那個念不一樣了。現在看到我們本來的面目了。但是,過去古人講,這時你只能是開開門,往裡望一望。你還沒有真正的開發辨才智慧。剛剛聞到一點法味。這叫法身邊上的事。見地智慧,還差得遠呢。

「即如如佛者」,這里用了兩個「如」字。一個如是性,一個如是相,從性上講都是佛,都是清凈寂滅的自性、法性、佛性變現的,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體是一個。從相上講,由於修行層次不同,功夫不同,相就不同了,就有差別了,也就是說功夫至此,還不是究竟圓滿的佛。僅僅相似是佛。學佛有點像佛了,而且,隨著層次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像,直至最終成佛

天台智者大師的「六即佛」講得好。開發自性就是宗門講得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理需頓悟,事需漸除。你要學佛,真作佛,你就精進。你的境界需年年月月有進步才行天台宗的「六即佛」,就是我修行菩提道路上的六個次第:理即佛、名字即佛、觀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證即佛,究竟即佛。

為什麼要講這些?就是要提醒我們念佛修行的人,要使我們的清凈心不斷向上提高、提升。就要清楚知道自己位次,就是古人講的:「知位次,免增上慢故。」

從觀行到分證,我們在修行菩提道上要不斷提高自己的位次關鍵看你妄想、分別、執著斷得如何,也就放下的如何。執著是見思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妄想無明煩惱。前面已經講過,從初信至四信破見惑,四信至七信破思惑。《華嚴經》上說,初信位是小學一年級,這才入門,這才是真正的佛弟子。破根本無明是最難的。為什麼?根本無明是更微細煩惱,更複雜的煩惱,無量無邊,而且很難覺察到。要破根本無明,必須在深深的禪定之中,啟用般若智慧,用智光照破根本無明,點起般若智慧之燈才可以掃掉根本無明

因此我們念佛時,一定要把彌陀佛四個字全安住在法界體上,安住在佛的法身體上,也就是安住在空性上,然後全體啟用。能念之心,一念就是般若生。這句佛號全體在空空蕩蕩的空性上念出來,然後再回歸於空性,這叫法界念佛,念法界佛。這樣念佛很快就可以達到一心不亂,心不顛倒的境界。一心不亂就破塵沙惑,心不顛倒就破無明惑。就用這一句佛號方法妙絕了。只要你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老老實實念下去,自然有水到渠成的這一天,效果無比的殊勝

我們要提高境界,上層次必須要如理如法的修。如理是在佛講的道理上要通達明了,要悟入。如法是在事相上,修行要做到,要落實。我們念佛要如理如法的念,就必須堅持以法界為體,以念佛若為用,以無住為宗,以不動為本,以極樂為歸的綱領。這就告訴我們,全部的修行統統是清凈自性妙用,念念回歸自性,歸於清凈寂滅,歸無所得。念這句佛號就是提醒自己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念念都不迷,念念要覺悟,始終保持著清凈平等覺。清凈平等覺是自性彌陀彌陀是誰?是自己啊。自性彌陀跟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無二無別。所以,我們要用一句佛號自性彌陀念出來,這就感應道交了,得諸佛加持護念。

【此之謂也。工夫至此, 念佛法得。感應道交, 正好著力。】

這個時候,你念佛方法得到了,念佛功夫也提升了,念佛法得以後,念念都感應道交。佛的法身遍一切處,你的心跟佛的法身相應,你就感應道交了。時時得阿彌陀佛的光明果海的涵養。你的因心念念都不離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時時加被你。我們有時祈求阿彌陀佛您加被我吧。祈求阿彌陀佛幫助自己消除業障,開發智慧。可能也得利益,因為有阿彌陀佛的大威神力。我們凈土法門是二力法門。佛力和自力。我們自力是什麼?你修持功夫自力。阿彌陀佛的光時時攝受就叫他力。願力呢?我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就是你的願力。十方一切諸佛不離願力,有願力才能成佛,沒有願力不成佛。我們的願力也就是我們修的一切福慧功德,都迴向給西方極樂世界。我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佛都悉知悉見,明明白白。你動個念頭佛都知道。不需要喊啊,阿彌陀佛呀,你快來接我吧,我要去。不管用!為什麼?緣份還沒成熟功夫還沒到。只有你感應道交才可以只要你時時安住在佛的法身體上,那你就時時跟佛的清凈法身感應道交了。什麼叫彌陀佛?大家都誦過《阿彌陀經》吧,佛在《阿彌陀經》上不問自說。舍利弗是對機者,釋迦牟尼佛就問舍利弗,「於汝意雲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這段經文告訴我們,什麼叫彌陀佛。無量光,這叫真正的阿彌陀佛。不是有為有相的阿彌陀佛,那是化身,從法身體上起的報化,報化身。沒有體,就沒有用。從法身常寂光土起得用,就為報身。見一切因緣現身就為化身。法、報、化三身。所以說,我們證得了體,就有用,不需要念報身,念化身然後再法身。念體,就具足了用,具足了報身、化身,一念就具足了法、報、化三身佛。我們念佛時,就這么念,你試試看,功夫得很快。

工夫至此, 念佛法得。感應道交, 正好著力」。現在你才用上力了,原來都用不上力啊。用的力都是假的。念佛時,即使你沒打開本來,也要一字一句的念下去,句句從心起,句句從心滅,這叫念佛。現在有些人,以多為勝,磕頭像雞啄米一樣,念佛,念得嘴裡冒沫子,以為這就功夫錯了!我們心地本來無念,不是你念得快,成佛就快。如果誰念得快就成佛快,歲數大了的老菩薩就不成佛了嗎?年青人就先成佛啊?那不對的!關鍵清凈心,不在於念的數量多少。有的人認為自己已經念了很多遍了,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其實如果你的心不清凈,全是妄念念佛不攝心,數量再多也沒用。初級念佛我們最好用意根去念。不用嘴念,用意根。如果用第六意識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樣念佛伏不住妄念你這念著佛,那邊打妄想,隨著你念的佛號妄念就出來了,它倆並排而出。念佛是個妄,妄心也是個妄,它倆都是妄念妄念同時出來,無論你怎麼做,都止不住它。大家都有體會,用第六意識念佛,越念妄念越多,你清凈的時候只是一會兒。這樣念佛不懂修行方法,是盲修瞎煉,不能解決生死的根本問題。真正的念佛明理的時候,用意根,口都不動,用意念心念。用第六意識是粗念,用七識是默念。默念是小舌頭動,用嗓子念,是第七識的作用意念是阿賴耶識、八識作用。這樣念為意根念佛。意根念佛直接攝住意根,意根攝住了,其他根就都攝住了。意根是一千二百功德耳根舌根一千二百功德,其他根都是八百功德。所以,我們攝住意根,就能念得清凈,字字從心過來,妄念很少起來。第八識微細識,可以攝住妄念妄念很少進來,即使進來自己也能知道。用第六意識念佛的時候,妄念來了我們都不知道啊。這邊念佛,那邊妄想來了,自己也不知道,知道了也晚了,妄念已經跑出十萬八千里了。我經常看到或聽說有些人念佛時,睜著眼睛,到處亂看,嘴裡喊著阿彌陀佛,眼睛到處看,這哪兒是念佛啊,這是給別人看的。讓別人看,看我們多庄嚴,多整齊,看我們念得多響亮,這不是真修行。這樣修,根本不明白佛法。我們念佛,不要管別人看我們怎麼樣。有的老菩薩拿著念珠,「嘩嘩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圈圈的念,完全是給別人念的,自己完全是妄想,全是著相,永遠也白費勁兒。真正修行人,要腳踏實地的從心地上下功夫。當念佛時,先不要起念。不管你明不明理打坐念佛的時候,先靜靜心,把心放得空空洞洞,了無一物,不起念,把心歇下來。然後,靜上三分鐘到五分鐘,觀想自己坐在阿彌陀佛的大圓光里,大光明果海里。靜上三、五分鐘,再起這個念頭。念阿彌陀佛,用意念,不是有聲音的,慢慢地一字一句的從心裡穿過,一字也別落下,這叫念佛這叫意根念佛。一個妄念很難插進來。我們這個心,就像野馬一樣奔騰,到處亂跑。你念佛的這個念頭妄念同時跑,怎麼能把它剎住呢。所以,先要把心歇下來。過去古人講,狂心一歇,即見菩提。歇下來就是啊,就清凈啊,這就是佛,就這么簡單然後再起這句佛號的念,這一句佛號不可思議,與法身相應了,就消了無量的業。這樣念佛,你試試看,一定能得到真實利益這是我從修行實踐中得來真知,不是從書本上來的,全是自己修行心得

【其相如雲散長空, 青天徹露。親見本來, 本無所見。】

功夫到這里,猶如萬里晴空,清澈湛寂,沒有片雲阻隔一般。「如雲散長空」,雲彩只剩薄薄一層了,這是地上菩薩以上了。「青天徹露」,像晴天一樣,一點雲彩也沒有了,這是八地菩薩以上了。沒有烏雲了,就沒有業障了,心眼洞開,明見本來面目,而實在卻無有形相可見,這就「親見本來,本無所見」。有的人說,自己見佛了,見性了。那就錯了!有見性這個念頭,還是生死。應該什麼念頭也沒有。你看修行人,跟他說話,他都不願意回答,好像變了一個人,這是修行人在用功呢,一天天的了無一事,自在瀟灑。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