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海(惟傳)法師:阿含解脫道次第 原書教材 第十四章 四聖諦

第十四章  四聖諦       
             
   一                雜  三九七(三九八)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小綿丸、小劫貝華丸,置四衢道頭,四方風吹,則隨風去向於一方。如是,若沙門婆羅門於苦聖諦不如實知,於苦集聖諦、於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不如實知,當知彼沙門婆羅門常觀他面,常隨他說,以不如實知故,聞彼所說,趣說而受,當知此人不宿修習智慧故。

  譬如因陀羅柱,銅鐵作之,於深入地中,四方猛風不能令動。如是,沙門婆羅門於苦聖諦如實知,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者,當知是沙門婆羅門不視他面,不隨他語,是沙門婆羅門智慧堅固,本隨習故,不隨他語。是故,比丘!於四聖諦當勤方便,起增上欲,精進修學。

    【法義分享】

學佛者、修行人若於四聖諦沒有如實深觀體證,那就會如同小棉花丸一樣,一會兒飄東、一會兒飄西,到處去找人、找法,所以常觀他面,常隨他說。而所親近、所認定的善知識,是否有正知正見、是否體證正確也沒能力深入辨別。

◎如果能對四聖諦進行如實深觀、體證,那就如同地基深入地中,很穩固的銅鐵柱,任四方猛風吹襲,亦不能動搖。因本身有正知正見,能深觀世間實相,所以不視他面、不隨他語。但要來到此階段,通常都要經歷過很多很多的波折。

   二                雜  三九八(三九九)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石柱,長十六肘,八肘入地,四方風吹,不能令動。如是,沙門婆羅門於苦聖諦如實知,於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斯等沙門婆羅門至諸論處,無能屈。其心解脫、慧解脫者,能使余沙門婆羅門反生憂苦。如是如實知、如實見,皆是先世宿習故,使智慧不可傾動。是故……

    【法義分享】

當你真的體證四聖諦,真的開悟解脫,證到無學位的阿羅漢,你原來內心的不安就會完全一掃而光。是沒有我慢,但會展現出「大無畏」的氣勢

當你大徹大悟解脫自在,同是修行人知道後,大多數的反映是「你走偏了、同行相忌、反生憂苦」。只有極少部份的人,會透過觀察了解而想親近、聞法。

   三                雜  三九九(四○○)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有火燒頭衣,當起增上欲,急救令滅。」

  佛告比丘:莫作是說!當置頭衣,於四聖諦起增上欲,勤加方便,修無間等。

    【法義分享】

◎就算是在火燒頭衣的緊要關頭,還是要以現觀四聖諦為第一優先。

   四                雜  四○○(四○ 一)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士夫年壽百歲,有人語言:『士夫若欲聞法,當日日三時受苦。晨朝時受百槍苦,日中、晡時亦復如是。於一日中受三百槍苦,如是日日,至於百歲,然後聞法,得無間等,汝寧能不?』

  時,彼士夫為聞法故,悉堪能受。所以者何?人生於世,長夜受苦,有時地獄,有時畜生,有時餓鬼,於三惡道空受眾苦,亦不聞法,是故我今為無間等故,不以終身受三百槍為大苦也。是故,比丘!於四聖諦未得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

    【法義分享】

◎為了「能聽聞正法、為了了知宇宙人生實相」,條件是:每天打三百大板,連打一百年,然後才能聞法--聽聞出離苦海解脫法。佛陀認為真正要求法的人「悉堪能受」。

靜下來問問自己:有沒有這樣求法的魄力與決心?有沒有像玄奘大師那樣,為法縱使粉身碎骨在所不惜的魄力?有沒有像六祖慧能、像密勒日巴那樣,為法忘軀、為法捐軀的決心?如果有,因緣具足則明眼善知識就會協助你。如此,要開悟、證果那就「不待時節因緣」。

   五                雜  四○六(四○ 七)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眾多比丘集於食堂,思惟世間思惟

  爾時世尊知諸比丘心之所念,往詣食堂,敷座而坐,告諸比丘:汝等比丘慎莫思惟世間思惟。所以者何?世間思惟非義饒益,非法饒益,非梵行饒益,非智、非覺,不順涅槃。汝等當正思惟:此苦聖諦、此苦集聖諦、此苦滅聖諦、此苦滅道跡聖諦。所以者何?如此思惟則義饒益、法饒益梵行饒益,正智、正覺、正向涅槃

    【法義分享】

凡夫的言論都是不離世間思維,「世間思維」就是談論那些名、利、是、非、好、壞、對、錯、美、丑、熟優、熟劣、誰多、誰少……。

◎若尚未見法、未證果的修行人,所談仍然是不離世間思維世間思維談論再多,都無助於見法、開智慧

◎問題是:大多數人都不知道自己所想、所談論的是屬於世間思維。更不易覺知到己所修的是世間法。

   六                雜  三八一(三八二)

  一時,佛住波羅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聖諦。何等為四?謂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若比丘於苦聖諦當知、當解,於苦集聖諦當知、當斷,於苦滅聖諦當知、當證,於苦滅道跡聖諦當知、當修。」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苦諦當知當解,集諦當斷、滅諦當證、道諦當修。這些都需要「止觀雙運」才能辦得到。否則學佛再久,「四聖諦」仍只是個名相,仍只是頭腦中的一種知見

   七                雜  三八二(三八三)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聖諦。何等為四?謂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若比丘於苦聖諦已知、已解,於苦集聖諦已知、已斷,於苦滅聖諦已知、已證,於苦滅道跡聖諦已知、已修,如是比丘則斷愛欲,轉去諸結,於慢無間等究竟苦邊。

   八               雜  三八八(三八九)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法成就,名曰大醫王者,所應王之具、王之分。何等為四?一者善知病,二者善知病源,三者善知病對治,四者善知治病已,當來更不動發。雲何良醫善知病?謂良醫善知如是如是種種病,是名良醫善知病。雲何良醫善知病源?謂良醫善知此病因風起、癖陰起、涎唾起、眾冷起、因現事起、時節起,是名良醫善知病源雲何良醫善知病對治?謂良醫善知種種病,應塗葯、應吐、應下、應灌鼻、應熏、應取汗,如是比種種對治,是名良醫善知對治。雲何良醫善知治病已,於未來世不動發?謂良醫善治種種病,令究竟除,於未來世永不復起,是名良醫善知治病,更不動發。

  如來、應、等正覺為大醫王,成就四德,療眾生病,亦復如是。雲何為四?謂如來知此是苦聖諦如實知、此是苦集聖諦如實知、此是苦滅聖諦如實知、此是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諸比丘!彼世間良醫於生根本對治不如實知,老、病、死、憂、悲、惱苦根本對治不如實知。如來、應、等正覺為大醫王,於生根本知對治如實知,於老、病、死、憂、悲、惱苦根本對治如實知,是故如來、應、等正覺名大醫王。

    【法義分享】

佛陀鼓勵大家要成為「大醫王」。先把自己的病根病源治好,成為具格的醫生--再協助眾生病根病源拔除諸苦。治病要治本,不要只治標。

   九               雜  四三八(四三九)

  爾時世尊手執土石,問諸比丘:「於意雲何?此手中土石為多?彼大雪土石為多?」

  比丘白佛言:「世尊手中土石甚少少耳,雪山土石甚多無量,百千巨億,算數譬類不可為比。」

  佛告比丘:「其諸眾生於苦聖諦如實知者,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者,如我手中所執土石;其諸眾生於苦聖諦不如實知,於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不如實知者,如彼雪山土石,其數無量。是故,比丘!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

    【法義分享】

◎幾乎學佛者都知道「四聖諦」的名相,但能真正如實知、如實現觀、如實修證四聖諦者,萬人中不得其一。

   十                雜  四一一(四一二)

  時,有眾多比丘集於食堂,作如是說:「我知法、律,汝等不知我所成就我等所說與理合;汝等所說成就不與理合;應前說者,則在後說;應後說者,則在前說,而共諍論言。我論是汝等不如,能答者當答。」

世俗之人,欲爭不斷;修行之人,見諍不斷。懂些名相知見或稍有體證後,很容易就加入「破除異己」的行列。不斷的宣說己高人低、己大人小、己優人劣……這個山頭排斥那個山頭,這個宗派排斥那個宗派,這個宗教排斥那個宗教

凡夫是活在二元對立世界中,真正到達彼岸解脫者是超越一切二元對立。所謂「入空戲論滅」。

   十一               雜  四一○(四一一)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眾多比丘集於食堂,作如是論:或論王事、賊事、斗戰事錢財事、衣被事、飲食事、男女事、世間言語事、事業事、諸海中事。

  佛告比丘:汝等莫作是論,論說王事‧‧‧‧‧‧乃至不向涅槃。若論說者,應當論說:『此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所以者何?此四聖諦以義饒益、法饒益梵行饒益、正智、正覺、正向涅槃

   十二              雜  四二八(四二九)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無量三摩提,專心正念。所以者何?修無量三摩提,專心正念已,如是如實顯現。雲何如實顯現?謂此苦聖諦如實顯現,苦集聖諦……

    【法義分享】

◎修定、修止就是為了止觀雙運」,以便對四聖諦、對宇宙人生的實相,進行如實深觀。很多人卻迷在禪定的種種方法境界上,早已忘掉了修定的目的

   十三               雜  四三四(四三五)

  時,須達長者往詣佛所,稽首佛足,於一面坐,白佛言:「世尊!此四聖諦為漸次無間等?為一頓無間等?」

  佛告長者:「此四聖諦漸次無間,非頓無間等。」

  佛告長者:「若有說言『於苦聖諦未無間等,而於彼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無間等』者,此說不應。所以者何?若於苦聖諦未無間等,而欲於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無間等者,無有是處。」

   十四              雜  四三五(四三六)

  如須達長者所問,有異比丘問,亦如是說,唯譬有差別:「如有四登階道,升於殿堂若有說言『不登初階,而登第二、第三、第四階升堂殿』者,無有是處。所以者何?要由初階,然後次登第二、第三、第四階得升殿堂。如是,比丘!於苦聖諦未無間等,而欲於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無間等者,無有是處。」

    【法義分享】

◎第一步:首先知世間種種苦的實況。

 第二步:對種種苦的形成原因加以探討,知到苦因,才能對症下葯

 第三步:確定這些苦是可以斷滅、可以根除的。

 第四步:腳踏實地的走在正道上,老老實實的修行。(解脫者是已證涅槃自然走在正道上。)

    【法義分享】

◎高樓大廈要落成--來自深厚的地基與逐層堅固的建築。「頓悟」--來自漸修、來自實修。

   十五              雜  四八九(四九○)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苦者,雲何為苦?」

  舍利弗言:「苦者,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恩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所求不得苦,略說五受陰苦,是名為苦。」

 

THE END